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祖坛经的中心思想(共含5篇),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运气王”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六祖坛经》浅析
禅宗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肉身菩萨,他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于岭南说法利生,广度有情37年,得道超凡者莫知其数。其开坛所讲法语,一千多年来惠施无量有情,广为流传。今不揣冒昧,敬谈《六祖坛经》法语之管见,以抛砖引玉,请各位同道指正。
一、六祖云:诸三乘人,之所以不解佛智者,患在度量,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与众生所依之性体虽然相同,但二者有迷悟之分。唐释宗密《禅源》云:“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意指悟即为佛,迷即为众生。但六祖在此明确指出:“诸三乘人,之所以不解佛智者,患在度量......“。
顿悟由心,心的含义,对于一般人来讲,大都认为以意识为主,普通凡夫的境界即由此而来。进一步能够通过修持或猛利者能通晓阿赖耶识,在修持中发现一条力线(或光柱)由命根达顶,了了明明,此时心之境界则进一层——知以阿赖耶识为主,所见所感自然不同凡夫。神秀所作“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当指此境。更进一步,如能将所发现之力线(或光柱——名为根身)不断发展,发展之极,下至娑婆底,上达娑婆顶,强力所扯,得破俱生我执(禅宗名为远行地),顿悟诸法毕竟空寂,此时之心,固非前二者所能比,故六祖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但此时只会如实空,不会如实不空;只会真空,未契妙有,明体而不达用,其后他蒙五祖加持为讲《金刚经》,讲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随即大悟,一连说出五个何期:“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至此,方能既契性体,又明妙用,真空妙有元自一体。
初发心之行者,由肉身(前六识——特别是意识所会之境)起修,破除分别我执、分别法执而发现根身(阿赖耶识所会之境);进一步破除俱生我执、俱生法执,而契法身(离识见性)。倘若行者不能离识见性,而执着以意识去度量根身乃至法身的境界,则徒费工夫,无有是处。故六祖强调:“诸三乘人,之所以不解佛智者,患在度量,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这句话对真心修道之人有大裨益!
二.六祖云: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
修持无上禅法,目的是明心见性,契会佛性要旨。佛性本体,定慧等持。在迷众生,分别定慧,不能等学,或言先定发慧,或言先慧发定;或口说善语,心中不善;或于修行,争辩先后,妄论胜负……以致妄念流行,烦恼障重,修持难以取得实际法效。六祖在《坛经?定慧品》中开宗明义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
冯达庵著《法华特论》云:“佛性要旨,慧定等持,不得缺一。慧而无定,庄严不彰;定而无慧,活用不作。内观自心惺寂,里面原有交融之乐。”世间众生大都以饮食、男女诸欲为享乐的手段,而以持戒修行为苦事。但修行之人若能明了定慧等持的法理,又能如法修持而获得真实法乐,则世人所追求之功、名、利、禄、情等所带来的快乐都属假乐,乐为苦本。正如《维摩经》云:持世菩萨在坐禅时,天魔波旬带了五百魔女来搅扰他,后来五百魔女被维摩诘居士降服了。临欲分别时,魔王原想带这些天女回魔宫时,天女们说:”吾有法乐可乐,不再乐俗乐之乐“。
修持欲达到真实法乐,首先要明了上述定慧为本、定慧等持的法理;其次要如法受持、如法修持。如法受持者,指有明师加持;如法修持者,指戒、定、慧。如《三藏法数九》云:“如来立教,其法有三,一曰戒律、二曰禅定、三曰智慧。然非戒无以生定。非定无以生慧。三法相资,不可或缺。”戒体即是性体,修行能以戒为师,又能蒙通宗通教的祖师加持,才易接通诸佛法流,契会佛性妙旨!在实际修持中需经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刹那心,指妙境于刹那间现前,又随即隐灭;第二阶段——留住心,即境界常常能发现;第三阶段——甜美心,初契法乐妙旨;第四阶段——起伏心,喻修持境界仍起伏不定;第五阶段——安住心,至此方能安住法界身,恒常受用法乐。
三.六祖云: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行者明心见性,转八识成四智,束四智而成三身。所谓四智,是指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转第八识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则内外洞明,自心顿觉大慈无量,摄受一切众生,而十方诸佛菩萨种性亦呈露其中,显示开佛知见真实境界;转第七识末那识为平等性智,则万法通流,更无滞著,任何佛菩萨净种皆得随机示现色身,是为示佛知见真实境界;转第六识意识为妙观察智,默契法界深密条理也。
万法平等,不妨同时并现;而相互间之条理在大空中栗然不乱。得其深密理致,以智力运用之,一切法流莫不隐显自在;则成法界智慧身,是为悟佛知见真实境界;转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为成所作智,行者证入金刚后心,破除微细残惑,神变无碍,为利乐众生,诸智随事应用,成办一切羯磨事业,名成所作智,是为入佛知见真实境界。
所谓三身,一般指法身、报身、应化身。究其至理,言佛有三身,从佛菩萨的角度而言,即一体赅三用;从众生的'角度来看,则是根据人智之高低所能契会之境而加以区分。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顿悟入道,转识成智,不必不闻不见、屏绝外缘,知见已入佛地。缘此时所见所想已异于凡夫之妄见妄想。正如莲池大师注曰:“曹溪之不断百思想,明镜之不断万像也;今人之不断百思想,素慊之不断五采也。曹溪之对境心数起,空谷之遇呼而声起也;今人之对境心数起,枯木之遇火而烟。”
四. 六祖云: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心平、行直义指以平等性智、一行三昧来处事行事,则所念、所行皆符戒体。显教戒律以遮情为主,而密教戒律以表德为主。任何一位众生,无始劫以来轮回于六道当中,所造的业种无量无边储存于阿赖耶识当中。当善种、净种成熟时,表现于外即一切顺利、吉祥如意;发心向善,走学佛的道路等等;而当恶种、染种成熟时,表现于外即发生灾难、疾病等等不如意的事;甚至自甘下流,腐化堕落等等。行者通过修持,清除阿赖耶识当中的染种、恶种,令净赖耶识,使佛性渐渐辉耀于心,及至菩提心修习成就,自然所做一切皆善,皆符正理。行者修行工夫至此,则姑无论身处何种环境,身份为何,皆能随宜处世——在家则能孝养父母,怜爱亲友,尊长敬幼,忍让谦和;在外则能勤奋工作,服务社会,利益大众。若未能坚持如法修持,不断清除阿赖耶识中积存的业种,则姑不论其身份为何,身处何所,当恶种、染种成熟时,就会产生很多烦恼,而难以自拔,甚至造成严重的家庭和社会问题。因此,修习禅学对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泰民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3、凡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其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4、心平何老持戒,行直何须坐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内心非贤;日行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老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5、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共性无二,无二之性,既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圣贤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6、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来身去本三昧。
7、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8、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名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9、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10、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11、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12、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13、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
14、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15、无二之性,即是佛性。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法,不离自性。
16、不思善,不思恶,此刻那个是你本来面目。
17、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
18、若觅真不动, 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 无情无佛种。
19、有情即解动, 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 同无情不动。
20、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
21、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22、明心见性,直指本心。
23、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24、圣道幽通,言诠之所不逮;法身空寂,见闻之所不及。即文字语言,徒劳设施也。
25、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
拓展:
法句经禅语28句
1、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
2、小善不积,无以成圣。莫轻小恶,以为无罪,小恶所积,足以灭身。
3、从爱生忧患,从爱生怖畏;离爱无忧患,何处有怖畏?是故莫爱着,爱别离为苦。若无爱与憎,彼即无羁缚。
4、是故莫爱着,爱别离为苦。若无爱与憎,彼即无羁缚。从喜爱生忧,从喜爱生怖;离喜爱无忧,何处有恐怖。
5、是以莫造爱,爱憎恶所由。已除缚结者,无爱无所憎。爱喜生忧,爱喜生畏;无所爱喜,何忧何畏。
6、不矜而行,终累大德。
7、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
8、莫学小道,以信邪见;莫习放荡,令增浴意。
9、一切为天下,建立大慈意,修仁安众,是为最吉祥。
10、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积。
11、先学自正,然后正人。
12、无病罪利,知足最富,厚为最友。
13、敏学摄身,常慎思言。
14、毒无过怒。
15、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由何乐!
16、恶行危身,愚以为易,善最安身,愚以为难。
17、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18、爱意不尽除,辄当还受苦。
19、若人寿百岁,远正不持戒,不如生一日,守戒正意禅。若人寿百岁,邪伪无有智,不如生一日,一心学正智。
20、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21、若不从天人,希望求侥幸,亦不祷词神,是为最吉祥。
22、若人怀有是心,怨恨不得止息。若人不怀是心,怨恨自然止息。
23、应伐欲稠林,勿伐于树木。从欲林生怖,当脱欲稠林。
24、灌溉者引水,箭匠之矫箭,木匠之绳木,善行者自御。
25、奋勉不放逸,克己自调御,智者自作洲,不为洪水没。
26、全被人诽者,或全被赞者,非曾有当有,现在亦无有。
27、.善哉制于眼。善哉制于耳。善哉制于鼻。善哉制于舌。
28、现世此处乐,死后他处乐,作诸善业者,两处俱受乐,见自善业已,他乐他极乐。
《六祖坛经》,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略称《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元代宗宝编,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本书是禅宗最主要的思想依据,书中所强调的”顿悟“等观念,在我国佛教史与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六祖慧能不识文字,居岭南卖柴养母,因听路人诵《金刚经》心即开悟,遂至黄梅谒五祖弘忍。由此可见,六祖有佛缘,其悟性之高,非常人所能及也。慧能初见弘忍,弘忍问他:“你是哪里人?来此求取什么?”惠能答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馀物。”弘忍言:“你是岭南人,如何能作佛呢?”慧能对此的回答蕴含着深深的禅思,他说:“人有南北之分,但佛性并无南北之分。”初出茅庐便有此惊人之语,弘忍不由对他另眼相看。弘忍此时已感觉到弟子中有人对衣钵的窥觑之心,有意保护刚刚入寺锋芒毕露的慧能,故意让慧能去做苦工,防止歹人伤害慧能。我想这也是弘忍禅师磨砺他本性的一种考验。
八个月之后,弘忍为选择禅宗下一任继承人,命弟子每人呈上一首偈语。神秀是众僧中的的上座和尚,他在半夜三更时分,在佛堂的南廊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清晨时,弘忍见到此偈后漠然不语,已知神秀‘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两日后,慧能闻童子唱诵此偈,遂知神秀未能见性,请童子代书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使惹尘埃。”徒众无不惊讶,弘忍恐人嫉妒而陷害慧能,故意讲偈语擦去,向徒众说:“亦未见性”。其实弘忍已是中意慧能,打算传其衣钵与慧能。第二天弘忍到厨房看慧能,问慧能:“米舂好了吗?”,慧能答:“早就舂好了,只是没有筛”。弘忍用拐杖在石鼓上敲了三下,慧能随即会意。夜里三鼓时分入室见弘忍。弘忍为慧能讲解《金刚经》,这是师徒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心灵的对话,又将达摩衣钵正式传给慧能。弘忍传法慧能时说:“?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此时的衣钵已经失去原有的意义,成为争端的目标,慧能亦为此逃避追杀隐居大庾岭,在猎人队伍中呆了。
唐高宗年间,慧能来到广州法胜寺(今光孝寺)。正好风扬起寺庙的旗幡,两个和尚在争论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关于这一点可以理解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世事皆有心生。若无心你则不会感到什么了,心不动则天下万物皆静止;心一动,则无物不动。慧能的说法,令众僧大为惊叹,引起了住持印宗法师的关注和尊敬。不久,印宗法师为慧能剃了度,并拜慧能为师,此时慧能才算正式出家。次年,慧能离开法胜寺,北上到南华寺开山传法。之后慧能并未传其衣钵与继任者,坛经记载太极二年七月一日,慧能招集诸弟子说:“八月份我将离开人世,有何疑问,尽早相问”。弟子法海问:“师傅圆寂后衣钵将付何人?”,慧能答:“我一生说法尽录在《法宝坛经》,你们依此传教,不需衣钵。且你们信根淳熟,堪任大事,只传法,不传衣。”弘忍也许亦能明白禅宗他日在慧能手中定能绽放出洁白的莲花,无需着相衣钵。
事实确是如此,慧能以一盏孤灯照亮后世凡人。禅宗因慧能发扬光大、开枝散叶,可以说慧能是禅宗的集大成者。慧能与先哲孔子、老子,并称为“东方三圣人”。六祖慧能被视为世界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其塑像与孔子像、老子像一并矗立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中。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一思想与《涅盘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说一脉相承。众生生而平等,众生的本性皆是佛性,佛性是本来清净的。而佛永远存在,亘古不变,就如《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人有等差,性无等差,唯论见性,不论身处滚滚红尘,还是密林深处,只须心无一物,红莲终会绽放。我心安处,即是天堂。
一切众生都希望快乐的活着,但为何烦恼却是接踵而至,我们总会感到人生充满了烦恼忧愁。坛经告诉我们这是因为我们心中有着太多的“无明”,是由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不净而产生的,这六根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四大(地、水、风、火)假合而成,是虚幻不真实的,而我们众生则视此假身为真身,视虚幻为真实,本末倒置,心随物转,因而产生诸多烦恼。六根不净,使我们陷入诸多烦恼之中,心随境迁,为诸多琐事所困扰,有时不免会感到生活迷茫、空虚、没有意义。由于无始劫以来积业成因,造就了烦恼的果,要想重新找回自己的本心,就要在烦恼中磨练自己,体察自己本身清静快乐的本心。抛开心灵深处的无明,抛开一切我见、执见,智慧之光就会从本心升起,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
最早读《六祖坛经》是20xx年8月,在北京潭柘寺,一共50多人一起共修,现在想来甚为怀念,为了那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林中的蝉鸣,不时传来的'鸟叫声,盛夏的骄阳,寺里却独有一种宁静的清凉。一共九天的时间,每天都是晚上两个小时共读《坛经》,郎朗读经声,在黑暗的夜空中闪闪放光。
如今一晃已近八年过去了,期间对于《坛经》也曾经一读再读。记不得这是第几次读了。行由品第一仍然让我很惊艳,在于惠能的智慧言行,当他初到五祖堂前,被五祖呵斥”汝是岭南人,又是獠,若为堪作佛?“他的回答是 ”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就是这一句,已经再次震撼到我,正如释迦牟尼佛一手指天,一手之地所说的“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一样掷地有声,平等无二。这是何等的智慧心性才有的自信和自尊啊!不由得赞叹!复赞叹!虽然他大字不识一个,却没有任何的自卑,发自本心,出自本性的活泼泼的佛性禅性流露无疑。
还让我很有感觉的就是神秀的偈“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轻拂拭,勿使惹尘埃”,第一次看到这个偈子就有喜欢的感觉。
惠能的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心中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更让我倾心,拜倒,爱极!与内心很多的感觉非常相似相应,忽远忽近,若有若无,神龙见首不见尾,慨然长叹,心向往之。
师父在惠能偈基础上的阐发又是另一重境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心中无一物,处处惹尘埃”,如此意境,也是不可说,不可说!看看我们在红尘俗世中漂流浮沉的芸芸众生,哪个不是皆具如来智慧德相,都佛性圆满具足,却又在在处处,沾染招惹了多少的贪嗔痴慢疑,烦恼障碍迷惑啊!同时这些个尘埃原本也没有,只是借假修真,一旦勘破,呜呼哀哉,真的就是空空如也!只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我们入梦太深,把梦当真,如此想来,只要看到这些尘埃,也就如白雪见日,化为无形了!这也是“烦恼即菩提”的转化吧!所以感恩所有的贪嗔痴慢疑,感恩所有的烦恼障碍迷惑,感恩所有的尘埃,如果没有这些,也就没有所谓的借假修真了。
惠能在五祖为其秘密讲法开悟后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从八年前初见的惊鸿一瞥,到之后不断读诵的反复玩味,到近几年在生活工作中的结合,尤其是与《你值得过更好的生活》一书阅读并实修一年的相辅相成,让我越来越有感觉!星云大师在《六祖坛经》的一次演讲中所说六祖开创中国禅风,禅不离行住坐卧,禅就在日常呼吸吃饭睡觉以及工作和生活之中,本来就是活泼的新鲜的流动的,本来就是啊!丁愚仁师所传授的“知道有念,知道无念,知道就行”的咒语正是禅在日常生活中的最实用的妙法!还要继续使用,多用,时时处处使用!
此时此刻此人此文,也是尘埃,也无尘埃矣!
六祖坛经读后感
最近看了六祖坛经,读后有些心得,不知我的理解是否正确。
《六祖坛经》让我明白人人都有做佛的德性,人人都可能成佛的真理,从而更加坚定了自己学习念费的信念和信心。其中“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尽在自性”。说到这里,我想问,既然佛性人人都俱备,人人都可以成佛,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在受苦,不能成佛呢?当我读到:众生之所以未能成佛,“只缘心迷,不能自悟”,“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我的理解就是,世人虽有佛性却不能成佛,长期受苦不能解脱,就是因为“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凡人太贪念遮掩了我们的清静佛性,使佛性无法显现,也无法成佛。从书中慧能的聪明、智慧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凡事都要有悟性要用智慧处理事情。不管修行学佛法不能离开现实生活,并且要有无念、不取不舍的真修,才无愧于六祖慧能大师的启发之恩。
书中提到“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我们知道,身处这个社会,有些人会很不快乐,当然不快乐有很多原因,但是总的不外乎就是烦恼。当遇到烦恼时,如果可以向书中所说的用智慧去解决,就不会一直烦恼。当然有些人的烦恼是因为心中有了不好的念头产生的,而克服的方法就是我们心中无时无刻都要有为人设身处地地着想,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能否保持一种善意的念头。
《六祖坛经》我至今没把它完全弄明白,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会努力让自己的心灵纯净,使自己的头脑清醒,“一念至,念念俱至”、“眼观鼻,鼻观心,心如止水”。也许我没有从《六祖坛经》中读出什么深刻的人生哲学来,但是在读这本书的过程当中我真正知道了它的重要性,应该怎么样去读一本好书。()
★ 六祖坛经读后感
★ 杜甫的中心思想
★ 化石吟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