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医学院校徽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酪十七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郧阳医学院校徽(共含9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酪十七”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郧阳医学院校徽

篇1:郧阳医学院校徽

郧阳医学院校徽

郧阳医学院一般指湖北医药学院

湖北医药学院(Hubei University of Medicine)坐落于湖北省十堰市。

学校始建于1965年,于1977年开始普通本科教育,199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正式列入国家普通高校序列,并定名为郧阳医学院。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湖北医药学院,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根据3月学校官方的网站显示,该校学校占地1366.38亩,校舍面积39.8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3.85亿元(不含附属医院)。学校建有14个二级学院,开办15个本科专业。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历史沿革

1965年11月,原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在十堰创办医学院校,命名为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

1985年,随武汉医学院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郧阳医学院。

1994年,正式列入国家普通高校序列,并定名为郧阳医学院。

,首批一次性通过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十堰市卫生学校整体并入郧阳医学院。

,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优秀结论。

,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为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20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湖北医药学院。

207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院长:涂汉军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李和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赵鹏飞

党委常委、副院长:(空缺)

党委常委、副院长:李云霞

党委常委、副院长:严世荣

党委常委、副院长:闵前发

(资料来源203月学校官方的网站)

校园文化

校徽

校徽整体呈圆形。综合了“蛇杖、太极、中草药(或橄榄叶)”三种元素;蛇杖是医学通用元素,标识着学校的主体是西医教学事业,与外围的中草药(或橄榄叶)图案相辅相成,表达着中西结合的理念,阐述了湖北医药学院的`“医”和“药”两大办学特性;天下太极出武当,标识中使用了变形的太极图元素,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区域特征;标识采用象征春天的绿色为主色调,代表着医学的生命科学特征,也预示着学校蕴含着无限的发展生机和朝气蓬勃的未来。

校训

“厚德勤学 求实创新”

释义:

1、厚德勤学,意谓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广大学子勤奋学习,全面成长。

2、求实创新,即办学求学,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诚实守信,并注重求索真相,开拓创新,把握规律。


篇2:医学院校徽

医学院校徽

北京医学院一般指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京大学医学部(PUHSC),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0月26日,是中国政府教育部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开办的第一所专门传授西方医学的国立学校。 4月3日,原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正式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大学。 205月4日,北京医科大学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医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以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为主,学科覆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预防医学、护理学等六大门类,专业齐全,基础医学口腔医学专业实行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分为五年制和八年制两种。北京大学医学部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建设的高等学校 ,是中国最重要的医学创新研究基地和高级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基地之一。

历史沿革

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是中国政府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办的第一所专门传授西方医学的国立医学校。

19,清朝政府在京师大学堂设立医学实业馆,19,医学实业馆改称医学馆,迁入北京和平门外八角琉璃井由兴胜寺庙宇改建的馆舍,19停办。1910年,此馆舍被施医总局(当时的卫生部门)买去,为日后创立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提供了条件。

19,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在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风潮下,西医在中国的地位,有了明显的'变化。一批从海外留学回来的医学教育家立志通过发展医学事业,增强人民的体质,以洗刷长期压在中国人头上的“东亚病夫”的耻辱。

1912年9月,中华民国教育部电召从日本留学归来正在筹建浙江省立医学专门学校的杭州人汤尔和到京,筹划创立医学校事宜。教育部以价银10,000两购买了已经停办的医学馆馆舍,划拨给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使用,10月16日,中华民国教育部任命组织学教授汤尔和先生为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校长,并于10月26日颁发校章。至此,中国第一所国立西医学校正式诞生。当时教职工9人,首批学生72人。汤尔和在开学典礼上以“促进社会文化,促进文明,减少人们痛苦,用学术来和列强竞争”,定位学校之办学目的。汤尔和在建校后当年,根据医学教育的需要,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中国的《解剖条例》,多次呈文教育部请求公布,于1913年11月获准公布,是中国第一个解剖法令。

192月,学校诊察所正式开业。1923年9月,国立北京医学专门 学校奉命改建为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并首次将医学生学制设为六年制。1927年北京医科大学校与北京所有国立高等学校被改组,合并成立国立京师大学校,成为京师大学校的一个科,更名为国立京师大学校医科。同年,学校附设的诊察所扩充为学校附属医院。1928年11月,京师大学校改组为国立北平大学,医科改为医学院,成为北平大学医学院。1929年,根据北平大学的《组织规程》,规定医学院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医学专门人才为宗旨。1931年,建立中国医学校中第一个法医教研室。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立北平大学西迁,部分医学院师生一同西迁。留在北京的医学院院务完全停顿,1938年1月,当时的教育部将原北京大学和北平大学合并办起“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为下设的六个学院之一。5月复课,并接收燕京大学和协和医学院师生继续学院的教学。1945年12月北京各公立大学被统一编为“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北平大学医学院被编为“临时大学补习班第六分班”。

1946年7月,北京大学在北平复校。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第六分班连同附属医院一同并入北京大学,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院。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建院并更名为北京医学院。直属中央卫生部领导,办学经费由中央财政部转中央卫生部拨付。1959年北医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十六所重点院校之一。1984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重点建设10所大学,北京医学院是唯一所医科学校。1985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确立了教育发展改革纲要,明确提出“211工程”,即重点建设若干所大学,使之接近或达到或超过世界一流水平。198月28日,北京医科大学正式通过了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项目的论证,再次成为中国政府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从1991年至年4月,校长为血液病学专家王德炳教授。

年8月28日,北京医科大学正式通过了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项目的论证。2000年4月3日,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正式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大学。2000年5月4日,北京医科大学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医学部[8] 。

年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教授接替韩启德教授任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至今。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个人简历封面+医学院

2.医学院毕业生简历封面模板

3.医学院学生求职简历封面

4.齐齐哈尔医学院校徽

5.广州医学院简历封面

6.北京大学医学院校徽

7.广东医学院校徽

8.湖南中医学院校徽

9.蚌埠医学院校徽

10.温州医学院校徽

篇3:兰州医学院校徽

兰州大学医学院发轫于1932年成立的甘肃学院医学专修科,1946年并入国立兰州大学,1954年独立建院,成立兰州医学院,与兰州大学合并,学校重组了兰州大学医学院。

截至10月,兰州大学医学院设6个学院和3所直属附属医院,开设9个本科专业,共有教职工约7049人,全日制在校医学类本科生5442人,研究生1708人(博士生171人、硕士生1537人)。

历史沿革

1932年初,时任兰州中山医院院长的宋子安(原名宋汝静)等人向刚建院不久的甘肃省立甘肃学院院长灯春膏建议设立医学专修科,并达成筹办意向,甘肃学院医学专修科创建。

1942年4月,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以甘肃学院医学专修科为基础,组建了“国立西北医学专科学校”。

1945年初夏,国立西北医学专科学校并入“国立西北医学院兰州分院”。国立西北医学院院长、候宗濂任分院院长。

1946年夏,并入国立兰州大学,成立了国立兰州大学医学院,国立兰州大学医学教育正式设立。

1949年,国立兰州大学医学院取消国立字号,国立兰州大学医学院更名为兰州大学医学院。

1954年9月1日,根据国家教育战略部署,兰州医学院从兰州大学分出,独立建院,成立兰州医学院,并迁入东岗西路新址。

1955-1957年,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的教师支援兰州医学院建设,兰州医学院的师资得到充实。

1958年,兰州医学院第一届医学本科毕业生毕业。

1968年8月 29日,兰州地区首批“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开进兰州医学院、兰州大学、甘肃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学院、兰州铁道学院、甘肃教育学院、甘肃工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8所高等院校及一些科研单位,领导“斗、批、改”运动。

1972年9月。甘肃省革委会政治部要求甘肃省高校工宣队、军宣队分批撤出兰州医学院,系一级的革委会被取消。

1974年7月,兰州医学院首届首届“工农兵学员”毕业。

1981年12月,兰州医学院经国务院批准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6月,兰州医学院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年11月18日,经教育部和甘肃政府批准,兰州医学院并入兰州大学,成立新的兰州大学。

20,根据国家教育部要求,学校重组了兰州大学医学院。

文化传统

院徽

学校徽章+学院名称 释义

标志主体为兰州大学图书馆正面视图,“1909”为兰州大学建校的年份。外圆中上方为汉字“兰州大学”字样,表明兰州大学医学院是在兰州大学的怀抱中成长和发展。

校歌

兰州大学校歌

西北的青年莫要再耽延,

割断我们长衫抛却我们浪漫。

大时代的使命奔临在眼前。

大踏步冲出潼关,看一片漫天的烽烟。

仅凭舌尖怎能扫荡那凶焰,

挥起铁拳才能还我河山。

甘肃的青年莫要再迟延,

捣碎我们花冠停止我们歌筵。

大时代的担子紧压在两肩。

乘长风冲上青天,望一眼卷世的狂澜。

仅凭笔尖弱小怎能保全,

拼着血汗大同实现何难。

校歌确定时间:1938年(兰州大学当时为甘肃学院)

校歌释义:

校歌创作于1938年,已经传唱了70多年,展现了兰大学子以天下为己任、勇担国运的英雄气魄和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时值抗战初期,战火逐渐烧到中国西北边陲,军民奋起抵抗揭开兰州保卫战的第一页。兰州大学校歌通过广大师生的传唱,很快响彻西北,在阴霾的天空和血腥的环境中树起兰州大学的猎猎战旗,凝聚师生,鼓舞抗战斗志,弘扬学术传统,坚持办学不辍,为我国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自强不息”的兰大精神化作了抗战时期西北青年学子的向往、追求和憧憬,也成为一代又一代兰大学子心中最温馨的集体记忆和共同语言。

篇4:徐州医学院校徽

徐州医学院一般指徐州医科大学

徐州医科大学,简称“徐医大”,坐落在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徐州,是江苏省和徐州市重点建设的医药类大学,全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

徐州医科大学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创办于1934年的江苏省立医政学院,1958年由南京医学院分迁至徐州成立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1960年定名为徐州医学院。3月,学校正式更名为“徐州医科大学”。该校是整个淮海经济区办学历史悠久、办学特色鲜明的一所高等医学院校,也是该地区医学教育、医疗服务和医学科研的中心。[1]

截至204月,徐州医科大学占地1200余亩,有4个校区,设20个院系(部)和15所附属医院;学校拥有全日制在校生有11000多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9603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481人,学历教育留学生263人,学校面向国内16个省市、港澳台地区以及国外招生。

历史沿革

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

1958年4月10日,徐州市有关部门拟出《关于成立徐州医学院专科学校的方案》(草案)。

1958年4月21日,拟出《关于成立徐州医学专科学校的修正草案》。草案中提出,医设医疗系,学制三年。

1958年4月21日,徐州医学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成立。

1958年7月3日,徐州医学专科学校筹委会拟出《关于成立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的方案(草案)》。方案中提出,设医疗系本科,学制五年。筹建事宜,由原医专筹委会办理。

1958年7月15日,经江苏省委批准,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正式成立。学校临时校址在徐州市三民街238 号(原医士助产学校旧址)。一幢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作为教研组用房及教室,另有数十间平房,用作办公室、图书馆、学生宿舍、伙房、食堂等。

1958年8月18日,江苏省人民委员会通知:“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管理单位为南京医学院、江苏省卫生厅。”

1958年9月1日,江苏省卫生厅发文通知,将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委托徐州专署领导。

1958年9月21日,学校1958级230名新生入学;9月23日,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举行开学典礼。结束了徐海地区(徐州、海州-即连云港)没有高等医学教育的历史。

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

1958年9月,经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新建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校址位于新海连市(今连云港)海州结核病院内。

1959年4月,因国民经济困难,按照经江苏省委批转的省高教厅党组“关于本省现有高等学校调整方案”,对高等医药院校进行了调整。决定将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并入南京第一医学院徐州分院。

1959年4月6日,徐州地委召集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党委正副书记及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领导人开会,讨论两校合并问题,并成立了并校委员会。

1959年4月24日,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并入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

1959年4月25日、26日,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学生50名和15名教职工于先后由新海连市(连云港)迁往徐州,并暂编为58级的一个班。各开课教研组根据“先教学,后一般;先跟上,后补齐”的原则,较妥善地解决并校医专学生的教学问题。

徐州医学院

1960年8月10日,经江苏省委批准,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正式更名为徐州医学院。

1961年11月,学校由临时校址(三民街南首)迁入新校区(淮海西路84号)。

1971年2月8日,江苏省卫生厅同意学校开展中药麻醉的研究工作并拨款。

1980年7月16日, 省卫生厅批复,同意学校建立生物化学研究室和寄生虫学研究室。

1983年12月,学校向省高教局首次提出在徐医创办麻醉学专业的申请。

1985年7月,学校首次招收生物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麻醉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始举办硕士研究生教育。

1987年9月3日,学校正式成立麻醉学系,下属六个教研室。

1991年12月20日,学校在徐州市、淮阴(淮安)市、连云港市等地的8所医院正式挂牌“徐州医学院教学医院”。

1995年3月31日,麻醉学、生物化学两个省级重点学科的揭牌仪式在学校举行。

开始,学校相继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大连医科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

197月,徐州医学院与中国医科大学联合培养的首届麻醉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

1月8日,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成为徐州医学院附属连云港医院。

204月13日,省教委、徐州市人民政府在学术报告厅召开会议,宣布省政府关于将徐州卫校并入医学院的批复(苏政复〔〕67号)和省教委关于将卫校并入徐医的通知(苏教计〔2000〕84号)。

2000年5月11日,学校决定成立徐州医学院分院和徐州医学院中专部,分院和中专部均为正处级建制。

2000年10月17日,淮阴(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成为徐州医学院附属淮阴医院。

2000年12月4日,江苏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和江苏省教育厅联合发文(苏计社发(2000)517号),批复学校关于申请校区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同意学校按现代教学要求,在徐州市铜山路南侧、徐州医学院分院以东地块扩建学校校区。

3月6日,经卫生部批准,全国麻醉学专业命题基地在学校设立。

205月10日,解放军第97医院成为徐州医学院附属淮海医院。

3月15日,省教育厅正式批复(〔2000〕49号),同意学校与徐州市东方专修学院合作,举办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华方学院。9月6日,学校发文决定成立华方学院,任命梁平同志为首任党支部书记(正处级)、孔庆兖同志为首任院长(正处级)。

202月16日,新校区建设项目正式开工,总建筑面积约27000平方米。

年2月27日,中国医科大学在学校建立麻醉学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站并举行揭牌仪式。

2003年9月10日,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成为徐州医学院附属徐州市立医院。

203月25日,徐州医学院附属连云港临床学院成立。

2月,学校新校区一期工程全面投入使用,新校区为主校区,淮海西路校区为西校区,原在东校区的成人教育学院迁至主校区,东校区不再办学。3月14日,学校党委根据校区功能的转移,决定撤销分院建制,同时撤销分院党工委。

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年12月21日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同意徐州医学院接受徐州铁路医院的批复》(苏教财〔2005〕43号)文件精神,经与徐州市人民政府充分协商,学校正式接办徐州铁路医院并将徐州铁路医院更名为徐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正处级建制)。

3月,学校“申报博士点”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该校通过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204月18日,学校在吴江市人民医院举行教学医院揭牌;4月21日,学校举行徐州医学院盐城临床学院签字仪式。

9月23日,徐州医学院附属徐州口腔医院挂牌仪式在徐州市口腔医院隆重举行。

月15日,学校与宿迁市卫生局举行对宿迁市人民医院进行联合办院暨共建徐州医学院附属宿迁医院签字仪式。

3月7日,徐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学校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科技产业园建设规划,这是学校建设教学科研型医科大学迈出的重要一步。

203月8日,徐州医学院附属徐州妇幼保健院揭牌庆典仪式在徐州市妇幼保健院举行。3月10日,徐州医学院江阴临床学院揭牌仪式在江阴市人民医院举行。11月1日,学校举行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作为徐州医学院附属徐州东方医院签约仪式。

2011年11月1日,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博士后工作站与南京医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联合培养博士后签约仪式在学校举行。

12月18日,徐州医科大学与邳州市政府共建徐州医学院附属邳州医院签约仪式在邳州市人民医院举行。

,徐州医科大学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徐州医科大学

205月17日,徐州市政府与徐州医学院签署共建“徐州医科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年6月学校参加省政府组织的江苏省高校设置工作答辩会议,学校办学历史、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认可。

2015年7月26日,江苏省政府正式行文商请教育部同意该校更名为徐州医科大学。

2015年9月15日,学校接受全国高校设置委员会专家组进校考察。

2015年10月16日,学校更名工作在全国高校设置委员会六届五次会议高票通过。

2015年9月,教育部根据《关于“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的部署和要求,审批设置2015年中东部地区本科学校,同时审批部分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民办本科学校。其中,徐州医学院拟更名为徐州医科大学。[3]

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2016年教育部拟批准设置高等学校的公示》,徐州医学院拟更名徐州医科大学。[4]

2016年3月1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同意徐州医学院更名为徐州医科大学的函》。[5]

2016年3月2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了《省政府关于徐州医学院更名为徐州医科大学的通知》。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医学院毕业生简历封面模板

2.医学院毕业电子简历模板

3.医学院毕业生简历下载

4.医学院学生求职简历封面

5.医学院校徽

6.广州医学院简历封面

7.

8.

9.湖南中医学院校徽

10.温州医学院校徽

篇5:皖南医学院校徽

皖南医学院位于安徽省芜湖市,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50年秋的皖南医事学校;1951年改名皖南卫生技术学校;1952年改为安徽省芜湖卫生学校;1958年10月改名为芜湖医学专科学校;1963年,安庆医专、淮南医专先后并入芜湖医专。同年,国务院将芜湖医专列为全国16所医专之一;1970年安徽省4所医学院校合并时,芜湖医专并入安徽医学院;1971年改为安徽医学院皖南分院;1974年国务院批准独立建校,成立皖南医学院。

根据2016年6月学校网站显示,该校有银湖校区、滨江校区、赭麓校区三个校区,占地700余亩,各类建筑35万平方米。设有16个教学单位,3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开办22个本科专业和2个专科专业,有有教职医护员工3954人,各类在校生2.7万余人。

历史沿革

1950年秋,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在芜湖市儒林街打铜巷建立皖南医事学校。

1951年,改名皖南卫生技术学校。

1952年,改为安徽省芜湖卫生学校,校址迁至渡春路。

1958年10月,又迁铁山,改名为芜湖医学专科学校(简称芜湖医专),设医疗专业一科。

1963年,安庆医专、淮南医专先后并入芜湖医专。同年,国务院将芜湖医专列为全国16所医专之一。

1970年,安徽省4所医学院校合并时,芜湖医专并入安徽医学院。

1971年,安徽医学院皖南分院。

1974年,国务院批准独立建校,成立皖南医学院。

1981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

,一次性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

,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优秀等级。

文化传统

校徽

校训

“精医、尚德、求实、自强”

精医是对从医者的职业要求,对业务要精益求精;

尚德是道德标杆,要成为有高尚医德的`人,才能承担起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

求实是对人对事要有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自强是要求要不断进取,成为一个自强自立的人。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王先俊

篇6:皖南医学院校徽

院长、党委副书记:章尧

党委副书记:李刚

纪委书记:刘人人

副院长:廖圣宝、吴金月

篇7:齐齐哈尔医学院校徽

齐齐哈尔医学院校徽

齐齐哈尔医学院(Qiqihar Medical University)位于闻名世界的丹顶鹤的故乡齐齐哈尔市,是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和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齐齐哈尔医学院创建于1946年,最初为“黑龙江军区军医学校”。历经“黑龙江省卫生学校”、“黑龙江省医士学校”、“齐齐哈尔医士学校”及“齐齐哈尔医学专科学校”等主要发展阶段,1986年升格为“齐齐哈尔医学院”。

截至1月,该校校园规划占地面积1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设有24个教学及教辅机构,本科专业20个;有教职工5570人,共有普教、成教、留学生等各类在校生16703人。

历史沿革

1946年2月,根据东北革命根据地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黑龙江军区卫生部建立了黑龙江军区军医学校,地址设在当时黑龙江省政府所在地北安市, 隶属黑龙江军区卫生部领导。1947年初,黑龙江军区卫生部将黑龙江军区军医学校更名为黑龙江军区卫生学校。

1948年秋,黑龙江军区卫生部随军南下,黑龙江军区卫生学校移交给地方政府,建立了黑龙江省卫生学校,隶属黑龙江省政府民政厅卫生处领导。

1948年10月,根据当时西满地区卫生防疫事业的需要,嫩江省政府在省政府所在地的齐齐哈尔市建立了嫩江省立卫生学校,录属嫩江省政府民政厅卫生处。

1949年5月,嫩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为黑龙江省,同月,黑龙江省卫生学校与嫩江省立卫生防疫学校合并,建立了黑龙江省立卫生干部学校,隶属黑龙江省政府民政厅卫生处,校址设在齐齐哈尔市光复街。

1951年1月,全国中等技术教育整顿会议后,黑龙江省立卫生干部学校改建为黑龙江省医士学校,隶属黑龙江省卫生厅和文教厅,并列为东北人民政府所属中等卫生学校的'实验学校。

1952年,黑龙江省立第一医院(现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作为学校的教学医院。

1953年1月根据国家教育部校名按地名称谓的规定,黑龙江省医士学校改称为齐齐哈尔医士学校。1959年齐齐哈尔市第三医院(现第一附属医院)划归学校作附属医院。

1961年9月学校校址由齐齐哈尔市光复街迁至富拉尔基区。

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齐齐哈尔医士学校改中等专业体制为高等专科体制,建立了齐齐哈尔医学专科学校。

1982年黑龙江省卫生厅决定将嫩江地区中心医院作为学校的第二附属医院(暂隶属嫩江公署)。

1988年1月随着嫩江地区与齐齐哈尔市合并,嫩江地区中心医院正式过渡为学校

第二附属医院。

1986年3月,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复黑龙江省政府,齐齐哈尔医学专科学校改建为齐齐哈尔医学院。

1995年国家教委决定对学院进行教学工作合格评价

8月学院搬迁至原东北重型机械学院校址

11月顺利通过国家教委的合格评价。

以来,经省政府批准,齐齐哈尔铁路中心医院和哈尔滨铁路局齐齐哈尔专科医院成为学院直接领导的第三、第四附属医院,大庆龙南医院、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成为学院非直接领导的第五、第六附属医院[1] 。

4月,学院整体从富拉尔基区搬迁到建华区卜奎北大街333号。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医学院学生求职简历范文

2.医学院个人简历模板

3.个人简历封面+医学院

4.医学院毕业生简历封面模板

5.医学院学生求职简历封面

6.云南中医学院校徽

7.医学院校徽

8.医学院毕业求职简历模板

9.北京大学医学院校徽

10.蚌埠医学院校徽

篇8:北京大学医学院校徽

北京大学医学部(简称北医)位于学府林立的首都北京海淀区学院路,其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0月26日,是政府教育部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开办的第一所专门传授西方医学的国立学。20与北京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北京医科大学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现有12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点,47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和5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流动站。

发展历程

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年与北京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北京医科大学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医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是政府开办的第一所国立医学院校。是民国早期九所著名“国立”高校之一。其历史渊源可以上溯到19-19之间曾经存在过的京师大学堂医学实业馆。19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首批学生72人,到19首批毕业学生共22人。

1923年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1927年奉系军阀张作霖率安国军进入北平,进京后的张作霖改组高等教育,把当时北平“国立”九校合并为“京师大学校”,北医更名为京师大学校医科;1928年反动派的北伐大军兵临城下,张作霖离开北京,之后一些高校复校,包括北医在内未复校的高校成为北平大学的一部分,北医成为北平大学医学院。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北平各高校纷纷西迁南迁,北平大学大部撤离到了古都西安并在那里和北洋大学等华北名校一起组成了西北联合大学。与此同时,部分未撤离北平的医学院教师在日占区继续行医、教学,并组建了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为鲍鉴清。太平洋战争后北京大学医学院吸收了美属北平协和医学院的部分师资。如林巧稚,诸福堂等均曾在这任过职。有人也把1937-1945年这段时期称为“伪北京大学”医学院。

1945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在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和国立武汉大学四所高校设立医学院。原北京大学医学院改组为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第六分班,该班连同附属医院(北大医院)再次组成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为马文昭。部份原医学院教授遭解职。而新聘师资中云集了一大批欧美留学博士。这些人代表当时学界最高水平,后来均成为学界泰斗。如

基础学科有:组织马文昭,神经解剖臧玉洤,解剖刘其端,免疫陶善敏、颜春辉,细菌学谢少文、方亮,生化刘思职、张昌颖,医史李涛,寄生虫冯兰洲,病理林振刚,秦光煜;药理李钜,生理沈寯淇,公卫林宗扬、严镜清, 药学薛愚,王序等。

临床学科有:传染病吴朝仁,热带病钟惠澜,肾脏病王叔咸,胃肠陈国桢,心脏病马万森,脑外科关颂韬,泌尿外科谢元甫,骨科孟继懋、陈景云,胸外王大同,肿瘤外科司徒展,儿科诸福棠,皮肤花柳病胡传揆,神经精神病许英魁,眼科毕华德、刘家琦,耳鼻喉科刘瑞华、张庆松、徐荫祥,放射汪绍训,谢志光,口腔毛燮均、钟之奇、胡郁斌教授等。

原北平大学医学院的师生未回北平,而是留在西安建立了西安医科大学(现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1954年,北京医学院成为全国六所重点院校之一。

1958年,原中央医院并入北医,成为第二附属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从北大医院,建工医院和平安医院新组建了北医三院。

1959年,北京医学院成为全国十六所重点院校之一

1960年,北京医学院组建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同时大批骨干师资西行洛阳,兰州,内蒙,酒泉等地支援地方建设。

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并成为全国10所重点建设院校之一。

19,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

2000年4月3日,与北京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北京医科大学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京大学医学部地处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以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为主,学科覆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预防医学、护理学等六大门类、专业齐全,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实行八年制。现有9个本科专业: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应用药学、预防医学、护理学、英语(生物医学英语方向)、医学实验学,1个专科专业:护理学 。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本专科专业9个。现有12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点,47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和5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流动站。北医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建设的高等学校之一。

北医设有6个学院: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公共教学部、医学网络教育学院,8家附属医院和13家教学医院,承担临床医学的教学、实习任务和向社会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北医拥有大批国际、国内知名的医学教育、研究、临床方面的专家,其中具有高级职称1866人,11位两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9人, 17位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27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6人,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19人。

学校拥有2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981-的25年间,承担了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的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项目及“863”、“973”等相关重点项目,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十五”期间,医学部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99项,总经费达3.827亿元人民币;发表的SCI收录论文1347篇,连续数年在全国医学学科领域排名第一。在国际顶尖级杂志如《Nature》《Science》及其系列杂志、国际著名医学期刊(New Engl. J.Med 、Lancet、British Medical Journal)发表了一批高水平论文或综述,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及药学等学科领域取得了多项标志性成果。多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和北京市级精品课程。

北医与国际上著名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研讨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如互派人才进修与交流、举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外、境外知名学者作各类学术报告、与国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已与海外75所学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如Duke University(杜克大学)、Yale University(耶鲁大学) John Hopkins University(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哥伦比亚大学大学)、Emory University (爱默里大学)、世界卫生组织 (WHO)、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等。建立了5个中外合作中心和58个学生交流活动项目,设立了22项国际学生交流奖学金项目,搭建起国际医学教育资源共享的平台。通过与中华医学基金会、WHO、NIH、CDC、世界银行、霍普金斯基金会等国际机构保持的良好工作关系,获得科研与人才培训基金。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北医的人才培养与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

2000年与北京大学合校后,北京大学医学部本着“实事求是”与“发展是硬道理”的原则,采取以条块结合,逐步融合为方针的管理体制,利用合校后的学科综合优势,不断发展学科建设,推动医学教育改革与科学研究,努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启动并不断探索医学、药学与预防医学学生长学制的培养模式,大力推进医学学科与理科、人文社会学科的交叉,学科建设更是得到有力加强,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促进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和药学、预防和治疗的结合,促进了生物医学与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电子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形成了人体干细胞工程研究与应用、人类功能基因和疾病基因研究和循证医学等若干个新兴的交叉学科群。在此基础上,医学部完善和建立了一批科研和技术平台,同时根据学科发展和重大疾病防治研究的需要,利用北京大学学科齐全的综合优势,成立了糖尿病研究中心、医学遗传学中心、衰老研究中心、感染病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北京大学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也得到了发展,为开展多学科或跨学科合作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与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今天的北京大学医学部正在飞速发展,这所由政府创立的第一所医学院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秉承“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热忱服务的献身精神”的校风,以更坚实有力的步伐,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再创辉煌,实现她自己的最高目标:尽其所能,为了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创造世界一流的医学教育事业。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篇9:广东医学院校徽

广东医学院校徽

广东医学院一般指广东医科大学

广东医科大学(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位于广东省湛江市,并在东莞市建有广东医科大学东莞校区,是一所以医学为主要办学特色的涵盖医、理、管理、法、工、文、经济学等7个学科门类的省属综合性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广东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湛江分院升格为五年制医学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湛江医学院;1992年湛江医学院易名为广东医学院;2016年3月,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同意广东医学院更名为广东医科大学。

截至2016年3月,学校校园总面积近1900亩,由东莞校区、湛江校区两部分组成;有教职工19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396人;开设有15个学院(部),开办普通本科专业23个;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两万多人,设有研究生学院、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医学检验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科学部)、体育教学部等15个学院(部)。

历史沿革

1958年,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成立。

1970年1月,湛江医学院附属医院正式接诊病人。

1985年,国家教委同意学校招收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外科学(整形)专业硕士研究生7名。

1986年,学校获得7个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1年,学校连续三个五年计划被列为广东省重点建设大学。

1992年,学校易名为广东医学院。

1996年9月,学校与日本大阪高技术学院、大阪医疗技术学院合作办学。

2002年10月,广东省教育厅批准广东医科大学创办东莞校区;同年11月,学校成立筹建东莞校区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筹备建设办公室;12月12日,东莞校区奠基。

2003年2月,东莞校区破土动工,同年10月23日,东莞校区首批新生顺利入学。

2009年,学校被广东省列为国家限额指标内的拟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

2013年,学校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5年6月,学校申报更名为“广东医科大学”;同年9月10日,国家教育部发文决定广东医学院拟更名为广东医科大学。[5]

2016年3月22日,教育部正式发函批准广东医学院更名为广东医科大学。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6年3月,广东医科大学有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东莞市环境医学重点实验室等市厅级重点实验室9个。

省级重点实验室:广东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医学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衰老相关心脑疾病重点实验室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粤西地区医联体临床医疗大数据云服务协同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2006—2012年,广东医科大学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33项,其中国家“973”项目子课题4项,“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5项,省部项目202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项;共获得各类科技奖励45项,其中省级科学技术奖8项、市级科学技术奖37项,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奖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5476篇,其中SCI论文226篇,总影响因子310,获得专利授权20项。[24]

截至2016年3月的数年内,广东医科大学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3项、973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3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207篇,出版学术著作30部,获国家专利授权49件,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根据2016年4月该馆网站显示,广东医科大学图书馆累积馆藏文献总量274。77万余册,其中纸质文献总量167。32万册,电子文献总量107。45万册;同时订有的中外文期刊1751种,订有及可利用中外文数据库30余种,该馆与粤西地区4所高校以及广东省8所高等医药院校图书馆建立有文献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关系,并加入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简称CALIS)。

学术期刊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正式创刊于1983年1月,是由广东医科大学主办、广东省教育厅主管的面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为双月刊,每年6期,每期120页;《学报》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也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并获广东省第二、三、四届优秀科技期刊,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与经验、误诊误治、调查·管理·技术方法、短篇、个案、护理、医学教育学研究等。

北京大学医学院校徽

医学院自荐信

韶关学院校徽

安徽农业大学校徽

校徽:首都体育学院

重庆交通学院校徽

咸宁学院校徽

内蒙古科技大学校徽

安徽工业大学校徽

第一军医大学校徽

郧阳医学院校徽(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郧阳医学院校徽,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