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咸宁学院校徽(共含8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威武大将军朱寿”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咸宁学院一般指湖北科技学院
湖北科技学院坐落于长江之滨的中国香城泉都——湖北省咸宁市,是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经教育部同意原咸宁学院更名为湖北科技学院,同年,药学获批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截至8月,学院占地面积1860亩,是典型的江南山水园林校区,被评为“湖北省花园式学校”。学校校舍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55亿元;图书馆藏书210万册,中外文期刊14万种,电子数据库17个;鄂南文化展览馆占地800余平方米。
历史沿革
合并前
20- 湖北科技学院
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
校训:
弘德,博学,敏行,敢先。
含义
学校的校训是:“弘德、博学、敏行、敢先”。“弘德”语出《华阳国志》“思弘德化,思弘德教”,强调德行修养和教化,以德立身,以德报国,旨在注重师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告诫师生成才必先成人,成人唯有弘德。“博学”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强调为学首先要广泛地猎取,同时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旨在引领教师做到学识渊博、造诣精深,在学术思想、学术风格、学术观点上应兼容并包、百花争艳,引领学生打下厚实的功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敏行”语出《论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要求师生员工敏于思考,善抓机遇,勤于实践,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敢先”语见《咏梅》(元·杨维桢)“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赋得方圆随规矩》(清·乾隆)“法着圣人用,敢为天下先”等,是“敢为天下先”、“敢为人先”的凝练,秉承了荆楚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和“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豪迈气概,强调敢于担当,敢闯敢试,勇于创新,努力争先,旨在引领师生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坚定的信念和坚韧的意志,以鲜明的开拓意识和首创精神,抢占先机,干事创业,奋发有为,追求卓越。新学校,新校训。学校校训是办学理念、办学思想的集中概括。“弘德、博学、敏行、敢先”的学校校训,是原校训“弘德、博学、求是、创新”的继承和发展。随着学校办学层次的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等,要求学校对校训不断深化内涵,使之与学校精神融为一体,成为师生员工思想行为的准则、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指南。
社团建设
截至,湖北科技学院学生社团联合会(简称“社联”)管理和服务的功能丰富、类型多样的学生社团有35个,细分为文学艺术、科学研究、体育竞技、社会公益等4个类别。学生社团每年所招收的会员总数均占新生人数的一半及以上。
典型事例
5月10日 晚 7:30 ,由咸宁学院社团联合会主办的的第六届大学生社团文化节开幕式晚会在新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行,此次晚会以“打造社团品牌,竞显社团风采”为主题。
学校领导编辑
党委书记:田辉玉
党委副书记、校长: 吴基良
党委副书记: 张晓先
党委常委、副校长: 钟儒刚
党委常委、副校长: 白育庭
党委常委、副校长: 高焕清
副校长:吴鸣虎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校徽:北京广播学院
2.广东医学院校徽展示
3.水利学院校徽
4.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校徽
5.北京物资学院校徽
6.广东商学院校徽
7.华东政法学院校徽
8.四川外语学院校徽
9.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校徽
10.杭州师范学院校徽
1965年-1967年 湖北医学院咸宁分院
1967年-1973年 湖北医学院咸宁分院革委会
1973年-1979年 湖北医学院咸宁分院、咸宁地区人民医院
1980年-1994年 湖北医学院咸宁分院
呼伦贝尔学院校徽
呼伦贝尔学院,坐落在被誉为中国最美的草原、全国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城市的呼伦贝尔市,是一所全日制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是呼伦贝尔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学校前身为四所专科学校,1977年恢复高考后,这四所专科学校开始招收本专科学生,1993年,原呼伦贝尔盟行署批准四校合并组建呼伦贝尔大学,,原国家教委批准四校合并组建专科层次的呼伦贝尔学院。,经教育部批准,学院晋升为本科院校,跻身于当时内蒙古自治区十所本科院校的'行列。
截至8月,学校位于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学院占地面积1700余亩,分东、西、北三个校区,主体在东校区,校舍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0亿多元,馆藏图书103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800万元。学校教职工总数1133人,专任教师662人,设有51个本科专业。
历史沿革
学院的前身为四所专科学校,
即海拉尔师范专科学校、呼伦贝尔盟教育学院、呼伦贝尔管理干部学院和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呼伦贝尔盟分校。
1977年恢复高考后,这四所专科学校开始招收本专科学生,奠定了呼伦贝尔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
1993年,原呼伦贝尔盟行署批准四校合并组建呼伦贝尔大学。
19,原国家教委批准四校合并组建专科层次的呼伦贝尔学院。
20,内蒙古工程技术学校并入呼伦贝尔学院为其工程技术分院。
年,经教育部批准,学院晋升为本科院校,跻身于当时内蒙古自治区十所本科院校的行列。
,根据国家教育部最新指示,升级全国600所院校为职业型大学,探索职业型大学新路。
文化传统
学校标志
校训
凝思砺志,德行天下
校徽
校徽的主题颜色是绿色代表草原,H字母是呼的简称,草原上有一个红色大雄鹰,在草原上翱翔,象征着呼伦贝尔学院的学子翱翔在绿色的大草原上,校徽展示了学院学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校歌
走出山寨
走出峡谷
校歌
校歌
我们登上的金色兴安
飞过雪山 飞过草原
我们集合在伊敏河畔
先辈的梦想 我们这一带去实现
各民族的未来
背负在我们双肩
点燃了青春火焰
去锤炼科学双翼
飞向西北 飞向东南
同学们是一只勇敢的鹰
告别老师 告别课堂
我们告别了昨日校园
带着理想 带者祝愿
我们相逢在科学圣殿
先辈的梦想 我们这一带去实现
各民族的未来
背负在我们双肩
点燃了青春火焰
去锤炼科学双翼
同学们是一只勇敢的鹰
飞向西北 飞向东南
点燃了青春火焰
去锤炼科学双翼
同学们是一只勇敢的鹰
飞向西北 飞向东南
飞向东南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东南学院校徽
2.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校徽
3.荆楚理工学院校徽
4.山东交通学院校徽图片
5.天津音乐学院校徽
6.襄樊学院校徽
7.赤峰学院校徽
8.惠州学院校徽
9.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校徽
10.武汉化工学院校徽
东南大学(Southeast University),简称东大,位于江苏省省会南京市,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副部级全国重点大学,著名的建筑老八校及原四大工学院之一,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计划”、“111计划”入选高校,“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主要成员。
东南大学是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第一流”之美誉,其前身是创建于19的三江师范学堂。19经郭秉文先生竭力倡导,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国立东南大学,后经历了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工学院、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南京大学工学院等历史时期。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以原中央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中央大学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学校更名为东南大学。4月,原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建新的东南大学。
截至203月,东南大学占地面积5888亩,建有四牌楼、九龙湖、丁家桥等校区;设有29个院(系),拥有75个本科专业;有全日制在校生30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4440余人,在校留学生人数达到1813人,已发展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学、工学、医学、文学、法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历史沿革
清末时期
东南大学起源于1902年建校的三江师范学堂,学堂下设理化科(后称理化数学部)、农学博物科(后称博物农学部)、历史舆地科、手工图画科。
195月,两江总督周馥易“三江”为“两江”,并根据《奏定学堂章程》条例,定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
19,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正式停办[2] 。
民国时期
198月,江苏省巡按使(即省长)韩国钧委任原江苏省教育司司长江谦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在两江师范学堂原址筹建。1916年秋,鉴于中国生产力水平落后,国家贫困,急需发展工业;又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帝国主义无暇东顾,给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因为急需工业人才,南高遂设立工业专修科,开始时工科教育面较广,后逐渐偏重于机械制造与工艺。
194月,郭秉文在校务会上提出,在南京高等师范的基础上创办一所国立大学议案,与会委员一致赞同。
1921年7月13日,教育部核准《东南大学组织大纲》。国立东南大学校
下设6个学科,其中有工科,初时工科下仅有机械工程系。1923年3月,时工科主任茅以升会同工科李世琼等七位教授联名向校评议会、教授会提出增设土木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的议案,提案通过了校评议会、教授会两会的审议。
1924年秋,工科从东南大学划出,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组建成了国立河海工程大学。
1927年7月,教育行政委员会明令将原国立东南大学、河海工程
大学、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以及南京工业专门学校、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商业专门学校、南京农业学校等江苏境内专科以上的9所公立学校合并,组建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共设有9个学院,其中工学院的一部分在南京复成桥南京工专旧址,另一部分与其他大部分学院均在南京四牌楼国立东南大学原址。此时工学院下设机械工程科、电机工程科、土木工程科、建筑科、矿冶工程科、化学工程科、染织科等7科。
1928年2月29日,第四中山大学奉训令改称江苏大学。改名江苏大学引起校名风潮。4月24日,大学委员会以大学院337号训令,将“江苏大学”改称为“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建立初期,工学院与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时期一样,仍下设7科,后停办矿冶工程科和染织科。
1933年9月,工学院复办化工组,后改为系。
1934年11月,筹办机械特别研究班。
1938年8月,又发展为航空工程系,开创了中国的航空工程教育。
1937年增设水利工程系。
抗日战争期间,避难四川的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下设土木系、机械系、电机系、建筑系、化工系、航空系、水利系等7系。
1943年4月,汪伪政府行政院通过在南京设立中央大学案,恢复中央大学。建校初设理、工两院,但很快便合并为理工学院,下设土木系、化工系、数理系、机械工程系。抗战胜利后,国立中央大学准备复员南京。
1946年11月,国立中央大学在南京四牌楼复校开课;工学院仍设7系[2] 。
建国初期
1949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的失败已经成为定局,中大校长周鸿经奉命迁校。但中大教职工普遍对国民党丧失去信心,多数教授决定留在南京。周鸿经弃职离校后,中大在共产党地下组织的主持下先后组成应变委员会、临时校务委员会维持校务、保护校产,准备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
1949年4月1日,南京爆发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学生游行,遭到军警镇压,中大两名学生遇难。4月23日,解放军开进南京,军管会派赵卓到中大接管,宣布由梁希主持校务。8月8日,中大接华东教育部通知,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10月去“国立”两字),潘菽任校长。
1950年,安徽大学土木系和艺术系并入南京大学。
这一时期,全校各学院的教学规模处于维持状态,只有工学院仍有一定发展。
1949年,工学院由钱钟韩任院长,仍设7个系共47名正、副教授。全校1949年有学生2363人,其中工学院634人,1951年全校本科生共2545人,其中工学院976人,占全校的38%,是当时学校最大的学院。
1952年,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主要目的的大规模高校院系调整开始了。在南京,以原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电机工程系以及农学院食品工业系共6个系为基础,并入金陵大学化学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以及江南大学机械工程系、电机工程系和食品工业系,成立多科性的工业大学,名为南京工学院[3] 。
1952年至1953年,又有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交通大学、山东工学院等校部分专业先后并入。
1952年底,南京工学院设建筑系、机械工程系、电力工程系、电信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学工程系、食品工业系共7个系及基础课教研组,开设10个本科与10个专科专业,有教员265人、学生1948人、正副教授87人,时在南京是规模最大的高等院校[4] 。考虑到国家工业建设和工学院发展的需要,经南京大学、金陵大学联席会议决定,将原南京大学的四牌楼本部作为南京工学院的校址。院系调整后,南京工学院就开始招收研究生,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共招收研究生117人。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
2.
3.
4.天津音乐学院校徽
5.南京审计学院校徽
6.襄樊学院校徽
7.广东教育学院校徽
8.
9.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校徽
10.
邵阳学院校徽
邵阳学院创建于1958年,位于湖南省邵阳市,前身是邵阳师范专科学校,与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升格为本科层次院校并更为现名。获得工程硕士学位招生权。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根据6月学校网站显示,该校占地面积2376亩;校舍面积72.3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0.69亿元,教学仪器设备原值1.54亿元,馆藏图书177.68万册;设有李子园、七里坪、江北三个校区,有20个系(院),有食品工程、机械工程2个硕士点。开办61个本科专业、10个专科专业,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本科生共25381人。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邵阳师范专科学校
1958年7月,成立邵阳师范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
1958年9月,邵阳师范专科学校成立,同年与湘潭师范专科学校(现湖南科技大学)衡阳师范专科学校(现衡阳师范学院)为中国首批8所师专之一;
1959年9月,湖南省教育厅指示学校正式定名为邵阳师范专科学校,并上报国务院备案;
1965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郭沫若亲笔为学校题写“邵阳师范专科学校”校牌;
1993年,更名为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邵阳高等专科学校
1975年11月,创办湖南农学院邵阳分院,校址设邵阳地区茶铺茶场;
1978年11月,成立邵阳基础大学,校址设邵阳市江北资洲;
1985年07月,更名为邵阳工业专科学校;
1980年上半年,省委决定撤消冷水江基础大学,该校1978年底扩招的.机制专业学生66人,发配电专业学生34人划规湖南大学邵阳分校;
1981年8月,湖南农学院邵阳分院并入湖南大学邵阳分校;
1991年3月,湖南大学邵阳分校与邵阳工业专科学校合并,校名为湖南省邵阳工业专科学校。
合并建校
年,邵阳师范专科学校与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更名邵阳学院。
,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月,获得硕士研究生招生权。
,经教育部批准,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并入邵阳学院。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根据年6月学校网站显示,该校图书馆馆藏图书177.68万册,电子图书84万册,中外文期刊1700种,学术专业数据库27个。
学术刊物
《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是以自然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7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发行,季刊。主要刊载数理科学、机械工程、化学化工、生命地理科学、土木建筑工程、计算机技术及体育等方面学术论文。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是以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79年,19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发行双月刊。主要刊载魏源及邵阳人文、哲学、法学、经济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历史文化、教育、新闻出版等方面学术论文。
昆明学院是国家教育部205月批准建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原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原昆明大学合并的基础上整合昆明市优质教育资源组建而成。学校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昆明市区、国家级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浦新路2号。
截至208月,校园总占地面积2366亩,其中,洋浦新校园1817亩,规划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建成面积48.2万平方米,学校固定资产总值20多亿元。有21个院(系),开设51个本科专业,18个特色专科专业,覆盖11个学科门类。有在职教职工1645人,其中,专任教师1075人;博士和在读博士170多人;教授及其它正高职称人员120人。
校史发展
学校前身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978年8月,经云南省教育厅批准,以昆明市教师进修学校的名义筹建昆明师范专科学校。
198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昆明市师范专科学校, 1981年4月中共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委员会成立。
12月18日,原昆明教育学院(筹)与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
昆明大学
1984年3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昆明大学正式成立,同年8月中共昆明市委批准成立中共昆明大学委员会。
2月,经云南省教育厅和昆明市政府批准,原昆明市轻工业学校、城乡建设学校、立信会计学校与昆明大学合并[3] 。
合并建校
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教发函[2004]17号)关于同意筹建昆明学院的通知下发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同意在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昆明大学合并的基础上筹建昆明学院,筹建期间可试办本科专业。同年,昆明学院(筹)开始在全省招收首届4个专业的本科学生。
3月,国家教育部同意正式建立昆明学院。
7 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宣布昆明学院第一届领导班子成立[3] 。
年9月,昆明学院校长陈世波在开学第一讲上提出,学校将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更名为“昆明大学”[4] 。
,被列为云南省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与云南城投集团共同投资建立的昆明学院附属医院[5] 。
文化传统
学校校训
“明德至善” 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明德”要求师生要净化自己的德行,显示自己心中美好的德性,达到内心清明高尚的境界;要以修身为本,学会做人、做事,并在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落实。我们要秉承“明德”精髓,倡导“先做人、再做事”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理念,把“明德”作为一种崇高的道德追求。“至善”中“至”为最,“善”为完美。
“知行利物”:出自《尚书·说命上》“知之匪艰,行之惟艰”与《庄子·天地》“爱人利物之谓仁,不同同之之谓大”。“知行”在我国传统儒家知行观中,广义上“知”是人的心知的统称,“行”是人的行为的统称;狭义的“知”主要是指道德知觉,“行”主要指道德实践。
“利物”指利于万物,益于万物。利万物则万物利我,物我相协、相合;益万物则万物益我,物我相生相益,天人合一,与环境和谐发展[20] 。
学生社团
截至12月,昆明学院共有学生社团共计6大类46个学生社团,极大的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了学子课外的兴趣爱好。全校所有学生社团在学生社团联合会的管理下健康有序的发展[21] 。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
2.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校徽
3.
4.医学院校徽
5.
6.重庆交通学院校徽
7.北京信息工程学院校徽
8.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校徽
9.湖南中医学院校徽
10.
韶关学院校徽
广东韶关学院坐落于粤北历史文化名城韶关市。韶关学院是经中国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大学。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韶关师专,是一所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是我国第一个设立高校董事会的大学。
截止到2016年1月,学校设有65个本科专业,53个专科专业。学校共四个校区,大塘校区(校本部)、黄田坝校区、韶州师范分院校区和医学院校区,占地面积2694亩,校舍建筑总面积78.86万平方米。学校有教职工2379人,其中正高职称112人、副高职称422人、博士131人、硕士665人。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9227人,成人教育在校生13454人。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止到2014年3月,学校有省级研究室2个,省级研究所7个,省级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
省级研究室2个:粤北经济研究室;粤北动物研究室。
省级研究所7所:生物技术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电子技术研究所、汉语方言研究所、旅游文化研究所、动物疫病研究所。
省级研究中心1个: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
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信息科学与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现代设计与制造省级重点实验室。
科研成果
截止到2016年1月,现有教职工2379人,其中正高职称112人、副高职称422人、博士131人、硕士665人,教师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4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6项,市厅级科研项目512项,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横向课题267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138多篇,其中被SCI、EI、ISTP、CSSCI收录的论文467篇;获得国家、省、市科技奖48多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中国发明专利博览会金奖2项,国家专利112多项。主持国家级教改课题6项,广东省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工程项目7项,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出版专著、主(参)编教材近300部。学校为地方乃至全省及周边省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术资源
图书馆
韶关学院图书馆是荣获中国建筑工程最高奖“鲁班奖”,拥有“广东十大最美图书馆”之称的现代化、智能化的图书馆,截至2016年1月,馆藏纸质藏书228.38万册,数字资源14TB,其中电子图书100万种,中外文电子期刊2万余种,一站式信息搜索平台、计算机管理与服务系统、多媒体信息利用设备齐全。[5]
学术期刊
《韶关学院学报》是韶关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月刊,3、6、9、12期为自然科学版,1、2、4、5、7、8、10、11期为社会科学版。[6] 广泛吸收国内外高质量的来稿,宗旨为反映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
教学成果
截止到2014年3月,韶关学院有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院级实验中心5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
实验中心5个:计算中心、教育技术中心,英东生物工程学院实验中心、信息工程学院实验中心、继续教育学院实验中心。
省级精品课程3门:汽车发动机构造与原理,大学英语,野外生存。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科学与技术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科学与技术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教师教育综合技能训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应用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学与计算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
合作交流
截止到2014年3月,学校已与英国、美国、印尼、新西兰、日本、澳大利亚、韩国、香港、澳门、台湾、马来西亚、巴拿马、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大学以及学术文化团体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和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截止到2013年,韶关学院与英国北安普顿大学、澳大利亚巴拉瑞特大学联合举办国际商务(创业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服务外包、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 学校还与华南理工大学、中南大学、南昌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
师资力量
截止到2016年8月,截止到2016年1月,现有教职工2379人,其中正高职称112人、副高职称422人、博士131人、硕士665人。
学科建设
截止到2013年,学校有省级重点扶持学科1个,校级重点学科5个,校级重点扶持学科5个。
省级重点扶持学科1个:应用化学。
校级重点学科5个:应用化学、蔬菜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汉语言文学。[9]
校级重点扶持学科5个:食品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旅游管理、应用数学。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食品药品技术学院校徽
2.西安电子科技学院校徽
3.怀化学院校徽
4.呼伦贝尔学院校徽
5.北京物资学院校徽
6.太原师范学院校徽
7.东北电力学院校徽
8.烟台师范学院校徽
9.皖南医学院校徽
10.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校徽
★ 韶关学院校徽
★ 台州学院校徽
★ 安徽农业大学校徽
★ 郧阳医学院校徽
★ 重庆交通学院校徽
★ 安徽工业大学校徽
★ 第一军医大学校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