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的提取与分离高考生物训练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瓦花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血红蛋白的提取与分离高考生物训练(共含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瓦花”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血红蛋白的提取与分离高考生物训练

篇1:血红蛋白的提取与分离高考生物训练

判断正误

(1)利用凝胶色谱法分离蛋白质时,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先洗脱出来( )。

(2)在电泳过程中,蛋白质分子的移动速度,与分子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无关,而与所带电荷的差异有关( )。

(3)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电泳迁移率完全取决于分子的大小( )。

答案 (1)× (2)× (3)×

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过程的考查

(·广东理综,5)以下关于猪血红蛋白提纯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洗涤红细胞时,使用生理盐水可防止红细胞破裂

B.猪成熟红细胞中缺少细胞器和细胞核,提纯时杂蛋白较少

C.血红蛋白的颜色可用于凝胶色谱法分离过程的监测

D.在凝胶色谱法分离过程中,血红蛋白比分子量较小的杂蛋白移动慢

解析 猪成熟红细胞中缺少细胞器和细胞核,提纯时杂蛋白较少,是提纯血红蛋白的理想材料。提纯血红蛋白分四步:红细胞的洗涤、血红蛋白的释放、分离血红蛋白溶液、透析,其中洗涤红细胞时,要用生理盐水反复洗涤,既要将红细胞洗涤干净,又要不破坏红细胞,然后再用蒸馏水和甲苯使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分离提纯的血红蛋白时用凝胶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来分离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蛋白质移动速度较快;血红蛋白的颜色可用于观察红色区带的移动情况,并据此判断分离效果。

答案 D

[对点强化]

红细胞中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我们可以选用猪、牛、羊或其他脊椎动物的血液进行实验来提取和分离血红蛋白。下列关于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一般按照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纯度鉴定的顺序进行

B.纯化过程中要用生理盐水充分溶胀凝胶来配制凝胶悬浮液

C.粗分离中透析的目的是去除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杂质

D.可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纯度鉴定

解析 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一般分为四步: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和纯度鉴定。提取和分离血红蛋白时,首先通过洗涤红细胞、血红蛋白的释放、离心等操作收集到血红蛋白溶液,即样品处理;再通过透析法除去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杂质,即样品的粗分离;然后通过凝胶色谱法将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杂蛋白除去,即样品纯化,纯化过程中凝胶应用蒸馏水充分溶胀后,配制成凝胶悬浮液,而不是用生理盐水;最后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纯度鉴定。

答案 B

归纳比较

分离DNA、PCR技术、分离蛋白质的比较

分离DNA PCR技术 分离蛋白质 实验原理 DNA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且不溶于冷酒精 利用DNA热变性原理体外扩增DNA 依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不同来分离蛋白质 实验过程 选取材料―→破碎细胞释放DNA―→除杂―→DNA析出与鉴定 变性―→复性―→延伸 样品处理―→凝胶色谱操作 实验结果 获得较纯净的DNA 获得大量DNA 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得以分离 实验意义 为DNA研究打下基础 解决了DNA研究中材料不足的问题 为蛋白质的研究和利用提供了原材料 2.比较琼脂糖凝胶电泳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1)从载体上看,利用琼脂糖凝胶作为载体的是琼脂糖凝胶电泳,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载体的是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从依据上看,利用了分子带电性质差异和分子大小的是琼脂糖凝胶电泳,仅利用了分子大小的是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3)从优点上看,琼脂糖凝胶电泳操作简单,电泳速度快,样品不需处理,电泳图谱清晰,分辨率高,重复性好;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消除了净电荷对迁移率的影响,使电泳迁移率完全取决于分子的大小。

篇2: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的一些思考

关于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的一些思考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设计了用凝胶色谱法分离血红蛋白的方法.在一般中学实施这个实验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对实验的部分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使成本和难度大大降低,实验时间也缩短到3小时左右.

作 者:姚梁  作者单位:莆田市第四中学,福建莆田,351100 刊 名:科教导刊 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3.91 关键词:血红蛋白   实验   效果  

篇3:生物教学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改进实验

生物教学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改进实验

韦胜秀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姜山中学)

一、本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本实验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的一节内容,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光和色素在光合作用中起着吸收、传递与转化光能的作用,通过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光合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加强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提取、分离光合色素的技能。

二、对教材实验的教学思考

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生操作反馈的实验结果可以发现,即使完全按照课本所提供的材料和实验方案进行规范操作,光合色素提取和分离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教材中提取光合色素使用研磨法,步骤较为繁琐,药品种类较多。虽然浙科版已经改用烘干的菠菜叶干粉作材料,降低了研磨操作的难度,但是所用到的药品种类还是比较多(包括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等),且用量不好控制,用量过多影响色素的浓度,用量过少则得不到很好的研磨效果。另外,研磨时要求迅速、充分研磨成匀浆,学生难以把握好匀浆的程度,而且提取液中色素含量不高,导致色素分离不明显。(2)教材中画滤液细线时使用毛细吸管吸取滤液直接画线,毛细吸管很细、易断,而且画滤液细线时,线画得较粗且不直,操作上很难符合要求。(3)分离光合色素,用到的工具是滤纸条,且放置于装有层析液的试管中层析,由于试管口径较小,所制备的滤纸条也相应较小,滤纸条上即使在画滤液细线时重复多次,滤纸上色素含量也不多,导致分离出来的色素带不是很明显;另外,操作上也很容易使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导致实验失败。

三、实验改进之处

1.光合色素提取的改进――酒精隔水加热提取色素

将原实验中的研磨法改为酒精隔水加热法。直接将菠菜叶片的绿叶剪碎加入无水乙醇,进行隔水加热,所得的溶液就是色素溶液,省去了添加二氧化硅和碳酸钙、过滤的步骤,操作简单,也能使学生明确色素不溶于水,极易溶于有机溶剂的知识点。

2.画滤液细线方法的改进

将教材实验中画滤液细线工具毛细吸管改为自制画线器,如,笔帽、大号移液枪头等空心圆柱材料,直接在装有色素溶液的培养皿中蘸取,印上滤纸圆心处即可,这样操作更为便利。

3.光合色素分离的改进――灯芯法分离色素

将教材中的滤纸条分离改为用圆形滤纸分离,以酒精灯灯芯作为介质,将层析液引导至圆形滤纸片上,得到的层析结果是同心圆色素带,直接而美观,避免了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的易错步骤。

四、实验器材

新鲜的菠菜绿叶,无水乙醇、层析液、天平、剪刀、培养皿、镊子、玻璃棒,烧杯、试管、试管夹、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大号移液枪枪头、干燥的定性滤纸、量筒、酒精灯芯。

五、实验原理

光合色素不溶于水,极易溶于有机溶剂,故可用无水乙醇来提取色素,且高温能破坏叶肉细胞的生物膜,使叶绿体中色素释放出来,因此,可以通过酒精隔水加热法提取光合色素。光合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因此,可用层析液来分离色素。

六、实验过程

1.提取绿叶中的色素

取5 g菠菜叶叶片剪碎,装入试管中,加入5 ml无水乙醇,在沸水浴中加热3~5分钟,即可得到深绿色的色素溶液,用橡皮塞塞好稍冷备用。

2.制备圆形滤纸片

取一干燥的圆形定性滤纸,圆心打一小孔(可用镊子或剪刀操作),取酒精灯灯芯约5 cm,一端打结,沿刚打的滤纸片圆心孔穿入,打结一端留在滤纸上方,制备好后备用。

3.画色素细线

将步骤1所得到的色素溶液倒入培养皿中,用大号移液枪头的圆形开口在培养皿蘸取色素溶液,印在制备好的滤纸片圆心处,待稍干后再进行2~3次。

4.色素的分离

将适量层析液倒入培养皿中,用刚才经过画线的滤纸片盖在培养皿上,将打结的一面(画色素细线一面)朝上,层析5~10分钟。

5.观察与记录滤纸片上的色素带

可观察圆形滤纸上出现由内而外的四个由不同颜色组成的同心圆,记录实验结果。

七、实验效果

实验改进后步骤简单、操作方便,提取液色素含量高,色素溶液色泽鲜艳,实验易于成功;用自制画线器画出的色素细线均匀,且操作方便,更符合要求;灯芯法分离色素,效果明显、直接美观,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

八、总结与体会

在提取色素方法上,人教版教材实验直接用新鲜菠菜叶作为材料研磨,而浙科版教材实验是用菠菜叶烘干后研磨,对比之下,浙科版教材操作稍微方便。相比之下,笔者所用的酒精隔水加热提取色素,操作更是简单。在色素溶液的效果上,前两者所得色素溶液效果相差不大,而笔者的方法更为理想。然而,浙科版教材实验需要烘干的过程中,笔者的改进实验需要隔水加热,两者均用到了高温处理。高温是否会破坏了色素结构,导致色素溶液出现色差。这个问题还有待验证。

笔者的改进方法,学生有可能对教材实验要求的一些基本知识,如,一些药品的作用和纸层析法操作的关键步骤得不到很好的强化,这可能导致做练习或考试中会引起偏差,因此,笔者的改进实验更适合在兴趣小组或选修课中开展。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生物教学要加强对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的教学,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等能力的培养;要关注教学资源的开发,如,利用替代物品、药剂、仪器等,争取创造性地增加低成本的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消除生物实验的安全隐患,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以本实验的改进为出发点,以小见大,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能力。

篇4:生物实验报告《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生物实验报告《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实习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2. 比较、观察叶绿体中四种色素:理解它们的'特点及与光合作用的关系二、实验原理         光合色素主要存在于高等植物叶绿体的基粒片层上,而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于有机溶剂      中。故要提取色素,要破坏细胞结构,破坏叶绿体膜,使基粒片层结构直接与有机溶剂接      触,使色素溶解在有机溶剂中。            叶绿体中的色素有四种,不同色素在层析液(脂溶性强的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       因而随层析液的扩散速度也不同。三、材料用具取新鲜的绿色叶片、定性滤纸、烧杯、研钵、漏斗、纱布、剪刀、小试管、培养皿、毛细吸管、量筒、有机溶剂、层析液(20份石油醚、2份丙酮、1份苯混合)、二氧化硅、碳酸钙。四、实验过程(见书P54)1.提取色素: 2.制备滤纸条: 3.色素分离,纸层析法。(不要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4.观察:层析后,取出滤纸,在通风处吹干。观察滤纸条上出现色素带的数目、颜色、位置和宽窄。结果是:4条色素带从上而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五、讨论    1.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接触到层析液?     2.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关键是什么?

篇5:抗菌卷柏多糖的提取与分离

抗菌卷柏多糖的提取与分离

采用4种方法提取卷柏多糖,其中综合法提取率最高,为1.45%.可溶性多糖经DEAE-纤维素52柱层析进一步纯化,得到1种中性糖和1种酸性糖,各占86.5%和13.5%.利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其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卷柏多糖具有较强的抗动植物病原菌活性,对肠炎病病原菌、绿木霉与甘薯薯瘟病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6.25 mg・mL-1.

作 者:陈晓清 苏育才 陈郑镔 CHEN Xiao-qing SU Yu-cai CHEN Zheng-bin  作者单位:漳州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福建,漳州,363000 刊 名:亚热带农业研究 英文刊名:SUBTROPICAL AGRICULTURE RESEARCH 年,卷(期): 5(2) 分类号:Q946.3 关键词:卷柏   多糖   分离   抗菌活性  

篇6:从微藻中分离提取生物活性物质

从微藻中分离提取生物活性物质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微藻培养中藻体生物量的获得及其生物活性物质提取和纯化的研究进展,为微藻活性物质的研究与开发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作 者:胡蓓娟 王雪青 姚领 胡萍 陈庆森 HU Bei-juan WANG Xue-qing YAO Ling HU Ping CHEN Qing-sen  作者单位:天津商学院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天津,300134 刊 名:食品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FOOD SCIENCE 年,卷(期): 27(7) 分类号:Q949.2 关键词:微藻   生物量   活性物质   分离提取  

篇7:染色体高考生物专项训练

一、选择题

1.(·海南高考)关于等位基因B和b发生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等位基因B和b都可以突变成为不同的等位基因

B.X射线的照射不会影响基因B和基因b的突变率

C.基因B中的碱基对G—C被碱基对A—T替换可导致基因突变

D.在基因b的ATGCC序列中插入碱基C可导致基因b的突变

B [根据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突变可以产生多种等位基因,A正确;X射线属于物理诱变因子,可以提高基因突变率,B错误;基因突变包括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三种情况,C选项属于替换,D选项属于增添,C、D正确。]

2.(2015·海南高考)关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都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B.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个体表现型改变

C.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碱基序列的改变

D.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通常都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C [基因突变不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A错误;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有可能导致个体表现型改变,B错误;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碱基序列的改变,C正确;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是不可见的,染色体结构变异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D错误。]

3.(·东北四市联考)二倍体水毛茛黄花基因q1中丢失3个相邻碱基对后形成基因q2,导致其编码的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常情况下q1和q2可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

B.利用光学显微镜可观测到q2的长度较q1短

C.突变后翻译时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发生了改变

D.突变后水毛茛的花色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

D 基因突变后产生的是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因此正常情况下,q1和q2不可能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A错误;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B错误;基因突变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没有影响,C错误;如果突变后产生的是隐性基因,或基因突变发生在叶片或根细胞中,则水毛茛的花色性状不发生改变,D正确。4.化学诱变剂EMS能使基因中的G烷基化,烷基化的G与T配对。CLH2基因控制合成叶绿素酶,该酶催化叶绿素分解。研咳嗽崩肊MS处理野生型大白菜(叶片浅绿色)种子,获得CLH2基因突变的植株甲(叶片深绿色)和乙(叶片黄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植株乙叶片呈黄色,说明其叶绿素酶失去活性

B.若植株甲自交获得叶片浅绿色的植株,说明浅绿色为显性性状

C.获得植株甲和乙,说明EMS可决定CLH2基因突变的方向

D.EMS处理后,CLH2基因经两次复制可出现G-C替换为A—T的现象

D [植株乙叶片呈黄色,说明其叶绿素酶起作用;植株甲(叶片深绿色)自交产生浅绿色的植株,说明浅绿色为隐性性状;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故ABC错。]

5.在854只小鼠群体中,A1和A2是一对等位基因,研究表明该群体中384只小鼠的基因型为A1A1,210只小鼠的基因型为A1A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突变能改变A1和A2的基因频率

B.A1和A2基因的根本区别是碱基序列不同

C.A1的基因频率是57%,A2的基因频率是43%

D.该小鼠群体所有的A1和A2基因,构成小鼠的基因库

D [影响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之一是基因突变,A正确;A1和A2基因的遗传信息不同,根本区别是碱基序列不同,B正确;A1的基因频率是57%,A2的基因频率是1-57%=43%,C正确;种群基因库是该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D错误。]

6.(2016·江苏高考)下图中甲、乙两个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各有一条发生变异(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个体甲的变异对表型无影响

B.个体乙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常

C.个体甲自交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

D.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表型无异常

B [个体甲的变异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由于基因互作,缺失了e基因对表型可能有影响,A选项错误;个体乙的变异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变异后个体乙细胞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的四分体异常,B选项正确;若E、e基因与其他基因共同控制某种性状,则个体甲自交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不一定为3∶1,C选项错误;个体乙虽然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但是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可能引起性状的改变,D选项错误。]

7.(2016·河北衡水四调)某小麦种群中,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交配,据统计TT为20%,Tt为60%,tt为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则该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且开花之后基因T的频率分别是( )

A.50%和40%

B.50%和62.5%

C.50%和80%

D.62.5%和50%

B [感染锈病之前,小麦种群中TT为20%,Tt为60%,tt为20%,所以T的基因频率为20%+1/2×60%=50%。感染锈病后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所以感染锈病且开花之后TT、Tt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4、3/4,T的基因频率是1/4+1/2×3/4=62.5%,B正确。]

8.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华南沿海发现了两个牡蛎未定种,结合线粒体和基因组分析,命名其中一种为电白牡蛎,电白牡蛎无闭壳肌痕。而分布在辽宁的长牡蛎,它们的闭壳肌痕很大。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B.电白牡蛎与长牡蛎由于存在地理隔离而存在生殖隔离

C.两种牡蛎形态上的差异说明二者基因库不全相同

D.电白牡蛎出现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B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A正确;电白牡蛎与长牡蛎存在生殖隔离是由于进化过程中基因库的差异导致的,B错;两种牡蛎形态上的差异说明二者基因库不全相同,C正确;电白牡蛎出现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D正确。]

9.(2016·黄冈检测)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B.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C.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D.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C [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A正确;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B正确;细菌在接触青霉素以前就已经产生了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C错误;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10.雄性蓝孔雀尾屏很大,使其逃避天敌的能力下降。但这一特性对雌孔雀具有吸引力,使大尾屏个体的交配机会增加,并使该特性代代保留。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决定表现型的基因可以随着生殖而世代延续

B.种群在繁衍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代代相传

C.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保存对环境更适应的性状

D.雌孔雀对配偶的选择影响种群基因频率

C [基因型是决定表现型的内部因素,基因可以通过生物的生殖,将其传递给后代,A正确;种群内部有新个体的产生,也有老个体的死亡,但种群内的个体可以通过有性生殖将基因代代相传,B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雌孔雀虽然选择的是生物的表现型,但生物的表现型由基因型决定,所以这种选择定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正确。]

11.(2016·北京高考)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A [由题干信息可知,为避免F区豹种群消亡,从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后,F区豹种群数量增加,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也会增加,A项正确;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由于F区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故后代雌雄比例不会发生明显改变,B项错误;F区引入雌豹后,十年内豹种群增加,说明豹的数量未超过环境容量,物种丰(富)度不会出现大幅度下降,C项错误;十年间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随物种的进化,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D项错误。]

12.(2016·江苏高考)下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

B.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

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C [抗药靶位点使杀虫剂不能与靶位点结合,A选项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选项错误;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选项正确;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只是基因型不同,仍属于同种生物,不存在生殖隔离,D选项错误。 ]

二、非选择题

13.(2016·淄博一模)某严格自花传粉的二倍体植物(2n),野生型为红花,突变型为白花。研究人员围绕花色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和花色控制基因及在染色体上的定位,进行了以下相关实验。请分析回答:

(1)在甲地的种群中,该植物出现一株白花突变。让白花植株自交,若后代________________说明该突变型为纯合体。将该白花植株与野生型杂交,若子一代为红花植株,子二代红花植株和白花植株比为3∶1,出现该结果的条件是:①红花和白花受________等位基因控制,且基因完全显性;②配子具有相同成活率及受精能力并能随机结合;③受精卵的发育能力及各基因型植株存活率相同。

(2)在乙地的种群中,该植物也出现了一株白花突变且和甲地的白花突变同为隐性突变。为确定甲、乙两地的白花突变是否由相同的等位基因控制,可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杂交,当子一代表现型为________时,可确定两地的白花突变由不同的等位基因控制;若子二代中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时,可确定白花突变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

【解析】 (1)若该突变型为纯合体,则其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白花植株与野生型杂交,子一代全为红花,子二代红花∶白花=3∶1,符合孟德尔基因的分离定律,说明红花和白花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2)要确定甲、乙两地的白花突变是否由相同的等位基因控制,应将这两地的白花突变型植物杂交,若两地的白花突变由不同的等位基因控制,若这2对等位基因控制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用A(a)、B(b)表示,又因为它们均为隐性突变、严格自花传粉,则甲地白花植物基因型为aaBB, 乙地白花植物基因型为AAbb,它们杂交F1代基因型为AaBb,全为红花,F1代自交,F2代基因型及比例:A-B-红花9∶A-bb白花3∶aaB-白花3∶aabb白花1, 即红花植株∶白花植株=9∶7;若这2对等位基因控制位于1对同源染色体上用A(a)、B(b)表示,则甲地白花植物基因型为aaBB,乙地白花植物基因型为AAbb,F1代基因型为AaBb,F2代基因型及比例:AAbb白花1∶AaBb红花2∶aaBB白花1,即红花植株∶白花植株=1∶1。

【答案】 (1)不发生性状分离(全为白花植株) 一对

(2)甲、乙两地的白花突变型植株 红花植株 红花植株∶白花植株=9∶7或红花植株∶白花植株=1∶1

14.(2016·深圳市六校联盟模拟)某XY型性别决定的野生型植物不抗除草剂(4?Bu),甲组研究者对多株该植物进行辐射处理,然后让其随机传粉,在后代中筛选出甲品系抗4?Bu的雌、雄植株各一株(F1),将F1杂交后,发现F2中约有1/4的个体不具有抗4?Bu的特性,抗4?Bu的个体中雌株、雄株约各占一半的数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者判定:抗4?Bu属于显性基因突变,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其理由是:如果抗4?Bu的相关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组研究者通过用化学药剂处理该野生型植物,得到了乙品系抗4?Bu的植株,同时确定了相关基因为位于常染色体上的B、b,与A、a基因是独立遗传关系。甲、乙组研究者合作进行如下杂交实验:

实验组别 抗4?Bu亲本来源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雄性 雌株 丙 乙品系 乙品系 抗4?Bu∶不抗4?Bu=2∶1 丁 甲品系 乙品系 抗4?Bu∶不抗4?Bu=3∶1 对丙组实验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丁组的子代中含有两种抗4?Bu基因的个体比例为________(请用分数表示)。

【解析】 (1)抗4?Bu的雌、雄植株杂交后,后代有1/4的不抗4?Bu的个体,说明抗4?Bu为显性突变,若A、a位于X染色体上,则XAXa×XAY→XAXA∶XAXa∶XAY∶XaY,抗4?Bu的植株中雌株占2/3,雄株占1/3。

(2)丙组实验结果为抗4?Bu∶不抗4?Bu=2∶1说明存在显性纯合致死形象。丁组杂交中甲品系为Aabb,乙品系为aaBb,丁组子代中含两个抗4?Bu基因的个体的比例为1/4。

【答案】 (1)均抗4?Bu的雌、雄植株(F1)杂交后代(F2)中约有1/4的个体不抗4?Bu(说明抗4?Bu属于显性基因突变) F2中抗4?Bu植株中雌株应该占2/3,而不是1/2 [或答“F2中抗4?Bu的个体中雌株∶雄株≈2∶1,而不是1∶1”]

(2)B基因纯合致死 1/4

15.油菜容易被胞囊线虫侵染造成减产,萝卜具有抗线虫病基因。

(1)自然界中,油菜与萝卜存在________,无法通过杂交产生可育后代。

(2)科研人员以萝卜和油菜为亲本杂交,通过下图所示途径获得抗线虫病油菜。

注:方框中每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一个染色体组

①F1植株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染色体不能________,因而高度不育。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________,形成异源多倍体。

②将异源多倍体与亲本油菜杂交(回交),获得BC1。BC1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为________(用字母表示)。用BC1与油菜再一次杂交,得到的BC2植株群体的染色体数目为________。

③获得的BC2植株个体间存在胞囊线虫抗性的个体差异,其原因是不同植株获得的________不同。

(3)从BC2植株中筛选到胞囊线虫抗性强的个体后,使其抗性基因稳定转移到油菜染色体中并尽快排除萝卜染色体的方法是________。

【解析】 (1)油菜与萝卜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

(2)①F1植株细胞中一半染色体来自油菜,一半来自萝卜,不是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无法进行联会,因此不能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用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数目加倍。

②异源多倍体产生的配子为ACR,油菜的配子为AC,则BC1的染色体组成为AACCR。BC1(AACCR,染色体条数为38+9),油菜(AACC,染色体条数为38),二者杂交,前者产生的配子染色体条数最少为19,最多为19+9,后者配子染色体条数为19,因此二者后代的染色体条数为38~47。

③根据题干信息,萝卜(RR)不易被胞囊线虫侵染,BC2植株个体间存在胞囊线虫抗性的差异,与获得的萝卜的R染色体不同有关系。

(3)尽快排除萝卜染色体需将个体与油菜多次回交,使萝卜的染色体在子代中所占的比例下降。

【答案】 (1)生殖隔离

(2)①联会 (数目)加倍 ②AACCR 38~47 ③R(基因组)的染色体

(3)与油菜多代杂交(回交)

篇8:藻类肝毒素的富集提取与分离

藻类肝毒素的富集提取与分离

采用固相萃取(SPE)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蓝绿藻肝毒素进行富集与分离.以悦目颤藻为研究对象,选择最佳方式破坏其细胞,使其释放出细胞内肝毒素,对肝毒素进行SPE富集提取.用反相HPLC技术,以C18柱作分离柱,32%乙腈-水(含0.01 mol/L乙酸铵)为流动相,达到了对藻类肝毒素的良好分离.

作 者:苑宝玲 曲久辉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刊 名:分析化学  ISTIC SCI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年,卷(期):2001 29(12) 分类号:O65 关键词:悦目颤藻   藻类肝毒素   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  

思维训练《生物教授》

生物高考复习方法

初一生物试卷选择题训练

体育高考训练与文化学习之探讨

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

高考生物基础知识点

高考生物免疫调节知识点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体育教学与训练

地震复合属性-地震属性提取与解释新方法

血红蛋白的提取与分离高考生物训练(锦集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血红蛋白的提取与分离高考生物训练,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