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谈谈口算题型与训练(共含9篇),欢迎阅读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hyrjzcx”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人们往往认为口算练习,仅仅是为学习笔算作铺垫,只在课前进行。其实口算题若设计得好,用得合理、适时,不仅能为学习笔算打基础,而且能训练学生机智敏捷的思维品质。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下面就口算训练题型与训练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可逆型
它是根据同一关系式变换而成组出现的题型。如:8+5=13,8=13-( ),13=5+( ),5=( )-8。一般安排在新授课内的适当时间或练习课前进行训练。这种练习能能训练学生思维的可逆性和求异性。
二、 迷惑型
这种题型难度不大却灵活巧妙,练习时容易受到旧知识的干扰,往往“一看就懂,一做就错”,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如2÷0.2-0.2÷2、30-30÷10等。设计这样的口算练习,让学生吃一堑、长一智,防止落入陷阱,增强警觉性,注意审清楚运算顺序,都是颇有益处的。
三、 辨析型
它不同于迷惑型之处是成双成对出现,便于学生进行比较分析,避免因形似而造成混淆。如:900÷200=( )……( ),9÷2=( )……( )等。这种口算训练,可安排在新课的练习阶段进行,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增强新知识的清晰度和牢固性。
四、 发散型
这种题型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甚至可以有无数个。如:( )÷( )=8。这种口算训练可择机在适当时间进行,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以娱乐学生,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五、关联型
它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习题,而非孤立存在,且又蕴涵着某种规律的题型,有利于学生深入思考、发现规律。如:47+( )=( )+48,学生通过几次口算,发现答案可以有无数个,且右边方框里的数总比左边方框里的数小1的规律。
六、 定律型
这种题型需要应用有关的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才能正确且比较快速地口算。如:7.5×1.25×8,8÷0.25,4.84+0.69+1.16,19.9-(9.9+3.5)等。通过这种口算练习,既能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能巩固学到的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提高学生应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的能力。
七、铺垫型
它是与学习新课密切关联的口算题型,可以安排在新授课的复习阶段进行。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新知识时,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练习。这种口算练习,对新课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口算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口算能力的高低,对学生今后的基本运算能力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口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思维能力。 一年级学生的口算是从10以内数的认识及口算开始的,它是基本运算的关键,学生的笔算离不开口算做基础,口算能力的高低也影响着学生的计算能力。因此,学生的口算能力,对笔算的计算速度,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四则混合运算出错率的高低,究其原因也主要取决于口算的熟练程度。因此,在口算训练过程中,老师要在交给学生口算方法的同时,要强化训练,使学生掌握方法,形成口算能力,终身受益。
口算训练教学点滴
(一)讲清算理,培养学生口算能力。
口算方法都是从实际运算中总结出来的,要想达到口算正确与迅速,不仅要掌握口算方法,还必须懂得算理和思路。如计算352―98,可向学生讲清算理:因为减数98与100接近,所以应该用252加上2得254,这样减整加补,缩小了口算思路的曲折性。又如计算20×5×25×3×4,可向学生讲清算理:根据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把25和4结合起来相乘凑整得100,再把20和5结合起来相乘凑整得100,然后再把100乘以100得10000,再把10000乘以3得30000。这样,每个题都讲清思路,说明算理,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抓好专项训练,提高学生口算能力。
授新课前,可坚持用5分钟时间搞口算基本训练。这种课堂口算训练形式,要求学生合理选择算法,在短时间内正确地计算出结果。这种训练要有的放矢,有计划、有安排。比如讲“整数加减法”,可安排100以内加减法的内容进行训练,先练整十整百的',再练错位、进位的。讲“乘数是两三位数的乘法”时,可安排乘加的口算内容;讲“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时,可安排乘减的口算内容的练习题。这样开始时比较费时间,但只要堂堂练、天天练、就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进行口算训练时,要注意练习形式要灵活多样,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运用口算簿。教师指定时间,让学生在口算簿上算题,或把得数按顺序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交换改、对得数。这种速算比赛的形式,效果比较显著。
2.运用口算卡视算。指名口算,可以按座位顺序算、小组算、横排算、竖排算,像开火车似的一个接一个很快说出得数。
3.听算练习。老师口头念题,让学生在口算本上写得数。老师念完题,找学生报得数。也可以连续找几个学生报得数。这种练习形式难度大些,需要学生认真听,积极地思考,迅速地计算,耳、脑、手、口并用。
谈谈文字表达能力训练
(河北青县一中 韩铁铮)历史高考问答题从90年代开始增加了‘紧扣题意,条理清楚’的要求,每题占1分,共占3分(旧科目 组)。并在标准答案中明确指出:“考生答对问题的全部要点,但有答非所问、条理不清的现象至多得9分( 按:每题10分),遗漏个别知识点,但能按题目要求条理清楚地回答问题仍可得扣题条理分。”91年评分 标准仍有类似要求。92年的第49题、第50题的评分标准有以下说明:“虽以要点记分,但不切题意之处 ,或条理不清扣1分。”在《考试说明》中第10项能力要求更明确提出:“作出文字准确、条理清楚的表述 ”。可见,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字表 达能力。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作法。
一、加强历史教材的结构教学,注意教材的层次分析、教材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主要依据。教材为 各种能力训练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材料,教师要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在文字表述方面,教材提供了结构严谨、文 字精炼、层次清楚的典范,我在讲课中十分重视对教材结构的分析,使学生对本章(节)教材有个大概了解, 做到心中有数,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层次,选修本第20章的`“北宋初期中央集权的加强”这个子目,首先 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为此文,引导出措施的具体内容,在叙述这些内容时,教材用“第一、第二、第三”这 些序号来逐一说明,显得条理非常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但有些内容的叙述,提细不够醒目、层次不够清楚 ,在教学中也要向学生交侍清楚,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教材能力。如选修本在讲述“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萌芽成 长的阻碍”时,由于删掉了旧教材中“清朝的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起来”一段文字,而在子目下面一点却叙述 “清朝前期,在江南和广东地区,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业部门比明朝增多了……”,使学生不知所云。在 这里,教师要对学生启发和引导,使学生了解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有了缓慢发展和具体表现,这有助于提高 学生的文字分析能力。
二、培养学生用精炼文字概述某一历史阶段简要情况的能力。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27年大 革命失败这段历史,在旧教材中占了30页。这段历史,各种政治力量斗争错综复杂,历史事件层出不穷,但 另一方面,这段历史线索清楚,因果关系明朗,是训练学生概括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教材,我曾限定300 字让学生概述这段历史,在练习中发现,平时语文成绩好、写作能力强的同学就能抓住重点、文字简法、概括 增强;反之,文字拖泥带水,重点不突出、脉络不清楚。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反复练习,自然能提高学生的 文字表达能力。
三、向学生讲述典型高考例题,将一些有代表性的高考例题答案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学习答题方法和文字 如何表述。例如91年第50题“概述1840--1949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及其 原因和结局。”此题的答案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五个段落,层次十分清楚。该题涉及到的时间概念有:19世纪 初期,1840年鸦片战争;19世纪中晚期;辛亥革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后、30年代;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1949年。这是以时间为线索回答问题的例题。再有93年第43题:“简要说明在民主革命 时期魏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的基本思想及其实践效果”。此题答案以目中提到的五个历史人 物为线索分为五个段落逐一加以叙述,这是以提问为顺序逐一回答问题的例题。还可以找出许多不同回答问题 方法和划分段落方法的例题让学生学习。
四、通过作业或测试,自拟一些问答题,以发现存在的问题。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同学在作问答 题时存在以下问题:(1)到了“一揽子”叙述,不分段落,层次不清,没有序号(2)不会用“演绎论证法 ”,观点不明确,不会列提纲(3)叙述不分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逻辑性不强,想起什么答什么,心中无 数不会利用草稿纸拟出答案要点。在练习中对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要及时指出。启发学生如何圆满、准确回答 问题。如果反复训练一定会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考试说明》中的第10项能力要求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问答题是训练学生这种 能力的典型题型,根据这几年的评分要求,明显的可以看这样一种趋势:如果考生不善于文字表达,即使答出 全部知识点也不能得满分。所以历史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
谈谈四年级造句训练
五年制三年级语文课本只安排3次用词语句训练,共10个词语。四年级用词造句训练却达16 次,共35个词语。在作文教学进入以篇为主的训练阶段,为什么要安排这么多的造句训练呢? 纵观四年级的造句训练,其中用意思比较抽象的词语造句7个,成语造句6个,近义词造句7个,介宾短语造句2个,关联词造句13个。显然,落实这些造句训练,对学生准确用词,用比较复杂的句式表达意思,发展语言能力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四年级的造句必须精心指导,重在训练能力。下面对几种情况加以说明。 1.用意思比较抽象的词语造句。 课本中要求造句的有名词“代价”、形容词“唯一”、动词“沉浸”、时间副词“终于”等7个。这些词语比较抽象,必须以具体形象的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真正懂得这些词语和意思和使用范围,造句时才不会出现失误。现以“代价”一词为例,说明这一类词语造句的指导过程:(1)从课文中找出例句,或提供范句,让学生从句中体会这些词语的意思。例句:①您为我们付出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②为了教好这个乱班,林老师付出了很大代价。③战士们以很小的代价换来了这场战斗的胜利。提问:三个句子中的“代价”分别指什么?使学生明确“代价”指的是为了某种目的而付出的物质和精力,也可以指时间,甚至流血牺牲。(2)提供材料指导。提供的材料尽量涉及到词语运用范围的方方面面,使学生独立造句进出现的语病减少。(3)独立造句。 2.成语造句。 四年级课文中出现大量成语。成语精练,富有表现力。理解、运用成语的训练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现以“雪中送炭”为例说明指导过程。(1)学习课文中的句子或其它范句,联系句子内容或上下文理解成语意思。例如: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这真是雪中炭啊!提问:这句话里,志愿军遇到什么困难?需要什么帮助?得到朝鲜妈妈怎样的帮助?什么叫雪中送炭?(2)比较句子,体会运用成语的好处。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到用成语表达语言简练、生动。(3)提供材料或引导举例,使学生明确成语的使用范围。举例如:天大旱,田里急需水,供销社及时运来了抽水机,这真是雪中送炭。使学生明确“雪中送炭”不仅适用于战场,更常用于形容日常生活、工作中别人的帮助。同时还应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雪中送炭”在句子中的次序,它可以用在句末,也可以用在句中,如:这种雪中送炭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们。(4)独立造句。 3.近义词造句。 辨析近义词、运用近义词造句的训练,能使学生在表达时注意推敲词语,逐步做到用词准确和用词丰富。课文中近义词造句有两种作业形式,一是先选词填空,再用指定的词语造句;二是直接要求造句。显然,第一种是基础,第二种是提高,现以第一种作业形式“意思”、“意义”为例说明教学步骤如下:(1)运用例句辨析词语,理解词义的差异及适用范围的不同。例如:①这句话没多少意思。②党的十四大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通过辨析,使学生明确二者都可以表示事物的价值、作用。“意思”都指一般事物,一般价值、作用;“意义”多半指非一般的事物,非一般的价值、作用。(2)选词填空,要说明理由。除课本中的作业外可适当补充练习。(3)独立造句。 4.介宾短语、关联词造句。 通过训练要使学生掌握介宾短语的表达方法;掌握复句的基本句式。现以“即使……也……”说明关联词造句的指导步骤:(1)讨论例句,分析前后分句的关系,从感性上认识关联词在复句中的作用。例句,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前分句表示假设,后分句表示转折。(2)出现几个句子,有的宜用上“即使……也……”,有的则不宜用,引导学生辨析,进一步认识这一句式的特点。(3)补句。补上分句,或补下分句。通过补句练习,进一步理解前后分句的'关系。如① ,我们也要去春游。②在学习上即使遇到很大困难, 。(4)独立造句。 5.喻词造句。 在小学阶段,比喻是学生要着重掌握的修辞方法。二年级要求用“像”、“好像”造明喻句,四年级则要求用“是”、“成了”造比喻句。教学步骤如下:(1)讨论带“是”和“成了”的比喻句。例句:①陈秉正的手成了一把小铁耙。②共产党是太阳,把温暖送到人们的心里。讨论:这两句话里的“是”、“成了”可以换一个什么词表示?这两句话分别用什么比喻什么?被比喻的和用来比喻的事物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似?为什么这两个句子喻词不用“像”、“好像”,而用“是”、“成了”?(2)辨析带“是”、“成了”的比喻句和非比喻句。如:①雷锋成了毛主席的好战士。②他是我的好兄弟。这两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为什么?从而让学生明确,看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主要看是不是有被比喻和用来比喻的事物,两者不同类或有质的不同,但却有某方面的相似。上述两句都缺少用来比喻的事物,所以都不是比喻句。(3)提供材料,要求学生用暗喻的方法把句子续完整,并要求说明理由。例:①少年儿童是 。②老师是 。③柔软的草地成了 。④在烈日下,大地成了 。(4)独立造句。 总之,造句训练是四年级作业的一个重点,对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应切实加强指导。 (原载《小学教学参考》)谈谈四年级造句训练
五年制三年级语文课本只安排3次用词语句训练,共10个词语。四年级用词造句训练却达16 次,共35个词语。在作文教学进入以篇为主的训练阶段,为什么要安排这么多的造句训练呢? 纵观四年级的造句训练,其中用意思比较抽象的词语造句7个,成语造句6个,近义词造句7个,介宾短语造句2个,关联词造句13个。显然,落实这些造句训练,对学生准确用词,用比较复杂的句式表达意思,发展语言能力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四年级的造句必须精心指导,重在训练能力。下面对几种情况加以说明。 1.用意思比较抽象的词语造句。 课本中要求造句的有名词“代价”、形容词“唯一”、动词“沉浸”、时间副词“终于”等7个。这些词语比较抽象,必须以具体形象的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真正懂得这些词语和意思和使用范围,造句时才不会出现失误。现以“代价”一词为例,说明这一类词语造句的指导过程:(1)从课文中找出例句,或提供范句,让学生从句中体会这些词语的意思。例句:①您为我们付出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②为了教好这个乱班,林老师付出了很大代价。③战士们以很小的代价换来了这场战斗的胜利。提问:三个句子中的“代价”分别指什么?使学生明确“代价”指的是为了某种目的而付出的物质和精力,也可以指时间,甚至流血牺牲。(2)提供材料指导。提供的材料尽量涉及到词语运用范围的方方面面,使学生独立造句进出现的语病减少。(3)独立造句。 2.成语造句。 四年级课文中出现大量成语。成语精练,富有表现力。理解、运用成语的训练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现以“雪中送炭”为例说明指导过程。(1)学习课文中的句子或其它范句,联系句子内容或上下文理解成语意思。例如: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这真是雪中炭啊!提问:这句话里,志愿军遇到什么困难?需要什么帮助?得到朝鲜妈妈怎样的帮助?什么叫雪中送炭?(2)比较句子,体会运用成语的好处。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到用成语表达语言简练、生动。(3)提供材料或引导举例,使学生明确成语的使用范围。举例如:天大旱,田里急需水,供销社及时运来了抽水机,这真是雪中送炭。使学生明确“雪中送炭”不仅适用于战场,更常用于形容日常生活、工作中别人的帮助。同时还应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雪中送炭”在句子中的次序,它可以用在句末,也可以用在句中,如:这种雪中送炭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们。(4)独立造句。 3.近义词造句。 辨析近义词、运用近义词造句的训练,能使学生在表达时注意推敲词语,逐步做到用词准确和用词丰富。课文中近义词造句有两种作业形式,一是先选词填空,再用指定的词语造句;二是直接要求造句。显然,第一种是基础,第二种是提高,现以第一种作业形式“意思”、“意义”为例说明教学步骤如下:(1)运用例句辨析词语,理解词义的差异及适用范围的不同。例如:①这句话没多少意思。②党的十四大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通过辨析,使学生明确二者都可以表示事物的价值、作用。“意思”都指一般事物,一般价值、作用;“意义”多半指非一般的事物,非一般的价值、作用。(2)选词填空,要说明理由。除课本中的作业外可适当补充练习。(3)独立造句。 4.介宾短语、关联词造句。 通过训练要使学生掌握介宾短语的表达方法;掌握复句的基本句式。现以“即使……也……”说明关联词造句的指导步骤:(1)讨论例句,分析前后分句的关系,从感性上认识关联词在复句中的作用。例句,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前分句表示假设,后分句表示转折。(2)出现几个句子,有的宜用上“即使……也……”,有的则不宜用,引导学生辨析,进一步认识这一句式的特点。(3)补句。补上分句,或补下分句。通过补句练习,进一步理解前后分句的关系。如① ,我们也要去春游。②在学习上即使遇到很大困难, 。(4)独立造句。 5.喻词造[1] [2]
小升初数学考试题型训练
一.填空:
1.互为倒数,( )叫百分数
2.军军小时采蘑菇千克,平均采1千克蘑菇需要()小时,4小时采蘑菇()千克。
3.若÷a大于,则a()1
若×a大于,则a()1
4.客车4小时行驶300千米,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这个比表示的实际意义是()
5.把甲仓库货物的调入乙仓库后,两仓库货物的质量相等,原来乙仓库与甲仓库货物的质量比是()
6.大圆的直径是8cm,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和小圆的面积比是()小圆的与大圆的周长比值是()。
7.一根绳子的长度等于它本身长度的加上米,这根绳子长( )米。
8.浓度为20%的100g盐水中加入30g盐,现在盐占水的()%。
9.一批种子,第一次活了100粒,有25粒死了,第二次补了25粒,全都发芽。这批种子的发芽率是( )
10.一根绳子9米,用去后,又用去米,一共用去()米。
11.如图,长方形和圆形的面积相等,如果长方形的周长是24.84cm,那么半圆的面积是()。
12.等腰三角形,腰和底边的比是5:2,腰长15厘米,三角形周长是( )分米。
13.一个圆环,外圆的直径为8分米,圆环宽1分米,半环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14.生产同样多的零件,小东用了6小时,小明用了8小时,小明明和小东的工作效率之比是()。效率高了()%。
14.甲的50%等于乙的,乙比甲多( )%
15.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快25%,乙的时间比甲的多()。
16.一项工程投资40万元,比计划多了10万元,增加了()%。
17.长方形中正好可以画一个最大的半圆,已知半圆的面积约62.8平方厘米,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18.():=:()=
19.一根绳子,小明剪去米,小东剪去,两个人( )剪去多。
20.一根绳子1米,剪去米或剪去后。剩下的长度( )(填相等或不相等)
21.两根绳子一样长,小明剪去米,小东剪去4/7,两个人比较,谁剪的多?( )
21.两根绳子一样长,各5米,小明剪去米,小东剪去4/7,两个人比较,谁剩下的多?( )
22.画半径是3厘米的圆,半圆的周长是( )厘米,面积是( )平方分米,圆的一半的弧长是( )分米。
23.有一个长12厘米,宽8厘米、高6厘米的长方体纸箱,小明要在其中一个面上画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那么这个圆的半径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
23.一个三角形的底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比试3:4,相对应的高的比是5:8,它们的面积之比是()。
27.一个半环的外圆直径是14厘米,环宽是2厘米,环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半环的周长是( )分米
28.一种消毒水,药水和药粉的比是501:1,现在药粉有10g,有4000g,最多能配制这样的消毒水( )g,如果药粉全班用完,还需要()g水。
29.购物满300元送180元购物券,相当于现价是原价的()%。满5送1,现价是原价的()%。
30.小明第一周花了本月生活费的.,第二周花费了余下的2/3,最后剩下总数的()
31.种下100棵树苗,死了5棵,又种下10棵,全部成活,死亡率是()
32.姐姐的年龄比妹妹大,妹妹比姐姐小3岁,姐姐()岁。
33.冰化成水,体积减少了,水结成了冰,体积增加了( )
24、体育老师去商店买了2个篮球和4个足球,一共花了226元,其中足球的单价比篮球贵7元,篮球的单价是()元,足球的单价是()元
25、12个圆片,如果将其中的34涂成红色,需要涂红()个圆片,那就需要涂红()个圆片
判断:
24.在含盐50%的盐水中,加入5g盐,10g水,这是盐水含盐百分率比50%()
二.解决问题
1.王叔叔有一笔钱,如果单买上衣正好可以买20件,单买裤子正好可以买30条。可以买这样的服装多少套?
2.甲仓库与乙仓库的存粮吨数比是3:4,如果从从乙仓库运40吨粮到甲仓库,那么甲仓库与乙仓库存粮的吨数比是5:4,甲仓库原来存粮多少吨?
3.一根绳子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47.1厘米,如果用这根绳子围成一个圆,圆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一种商品,售价450元,第一天跌价3%,第二天又跌价3%,现在价格是多少元?一共跌了百分之几?
5.一个200g的苹果约含有1/8kg的水,占一个人一天所需水的,一个人一天需要多少g水?
6.甲乙两人绕直径是30米的花坛练习跑步。两人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相背而行。过2分钟首次相遇.已知甲乙两人的速度比是3:2,他们两人各行了多少米?
7.爸爸乘客车从A城出发去B城,行了全程的2/7还多18千米,离中点的C服务区还有42千米,再行多少千米就到达B城?
8.汽车的速度是火车的4/7。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在离中点15km处相遇,这时火车行了多少千米?
9.第一小时行了全程的1/4,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少行全程的1/20,这时离中点还有2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10.某门票第一周比前周涨价5%,第二周比第一周涨价5%,两周一共涨价()%。
11.一种商品现在售价80元,比原价提高了16元,现价比原价提高了百分之几?
12.5角硬币和1元硬币共30个,共24元。5角硬币共多少钱,1元硬币共多少钱?
13.文艺书与科技书,其中科技书占4/5。如果用文艺换走科技书20本,总数不变,那么科技书占全部的8/15。问原来科技书有多少本?
14.有一堆糖果,其中奶糖45%,再投入48块水果糖后,奶糖就占了1/4,这堆糖中的奶糖有多少块?两种糖相差多少块?
15.一辆自行车的车轮半径是36cm,这辆自行车通过一条长720m的街道时,车轮转多少周?(得数保留整数)
16.修一条路100米,甲队用了天,乙队用了天,两队合作修同样长的两条路,一共要多少小时?
17.有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2/5,第二天看的比第一天多看1/5,多15页。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18.一批货物,运出3/5后,又运进20t,这时仓库里的货物正好是原有的1/2。仓库里原来有货物多少吨?
19.原来甲箱粉笔的盒数是乙箱的5倍,如果从甲箱取出12盒放入乙箱,甲乙之比是7:5,那么两箱粉笔一共有多少盒?
20.买钢笔用去我钱数的1/3,买故事书用去4元。这是用去的钱数与剩下的钱数比是5:4,你知道还剩下多少钱?
21.师徒共同加工,师父和徒弟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比是5:3,徒弟比师父少加工了64个。这批零件一共有多少个?
22.刘老师带了25个男生和16个女生去划船。共租了10条船,每条大船坐了6人,每条小船坐了4人,问大船、小船各租几条?
23.鸡与兔共有80只,鸡脚比兔脚多52只。鸡、兔各有多少只?
24.求出阴影部分的周长和面积
25.如下图,圆的周长是25.12厘米,圆的面积正好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这个阴影部分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26.一个长方体的周长是840cm,长、宽、高的比是4:2:1,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厘米?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分米?
27.一批零件,先由王师傅和李师傅合作完成了这批零件的710,剩下的由老师傅单独完成,这样李师傅一共做了10.5天,已知李师傅独做共需要15天,合作时李师傅完成了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
28.亮亮统计六(1)班和六(2)班的人数后,告诉爸爸,两个班的人数恰好相同,六(1)班的男生人数比六(2)的女生人数少20%,六(2)班的男生人数比六(1)的女生人数比为5:7,六(2)班女生人数是30人,你知道两班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四年级口算乘法训练题
一、口算下面各题。
25×431×3018×4300×870×11
120×7130×560×11100×2424×4
16×475×325×22×31070×13
21×6055×2450×3360×548×7
二、判断。
31×30=93( ) 30×50=1500( ) 200×12=2400( )
三、列式计算。
40个21是多少? 200乘18得多少?
40的15倍是多少? 600个12相加,得多少?
四、两数相乘
例:145×12= 1、135×12= 2、176×46=
3、325×26= 4、237×83= 5、322×35=
例:54×145= 6、36×254= 7、83×217=
8、43×129= 9、32×164= 10、25×328=
11、12×124= 12、85×215= 13、28×153=
14、85×142= 15、16×134= 16、34×246
例:160×30= 17、220×40= 18、160×60=
19、180×50= 20、290×30= 21、460×80=
例:360×12= 22、390×14= 23、350×15=
24、320×16= 25、280×15= 26、430×26=
例:36×120= 27、18×230= 28、26×320=
29、23×340= 30、27×150= 31、87×410=
例|、106×30= 32、206×40= 33、208×30=
34、305×50= 35、108×90= 36、209×60=
例:73×207= 37、26×108= 38、25×306=
39、18×103= 40、69×105= 41、19×302=
口算训练数学教学随笔
这段时间正好在训练口算,对于这种训练我想说说我的想法和做法。
教学实践告诫我,学生的口算能力训练,是非常必要的,那么怎样很好的对学生的口算进行训练呢?
一、要重视培养学生说算理。
三年级口算训练,首先要重视培养小学生会说算理,学生能说就能想,这样有利于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进而提高口算能力。学生说口算思路的过程也就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就能促进他们更好的理解算理,口算能力也必然得到培养。
二、要持之以恒地训练。
口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需要在教学中长期懈地、有计划的进行,这就要求教师持之以恒地进行口算训练。
1、课堂上注重口算训练。教师在授课之前,坚持3-5分钟的口算训练,并结合内容,有目的的选择口算题目,这样即能训练学生本节课的各种能力,又可以训练口算能力,从而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2.学生相互出题,对答式的口算练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而且还有助于融洽学生间的关系。
3.家、校结合的教育才真正是走向了成功教育。家长要想使自己的子女有较快的反应能力,在饭前、饭后闲谈的时间中,抽出几分种的时间,与孩子对答式的口算练习,再配合适当的奖励,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鼓励孩子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譬如,让孩子跟父母外出购物时,帮助家长口算用的钱数,也是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反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并能激发、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5.强化性的口算练习,也是提高口算能力的重要方法。间隔一段时间,出示部分口算题,让学生进行口算比赛,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这对提高口算能力有很大的辅助作用,但要注意防止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三、要按一定的速度要求训练。
口算能力表现在正确、迅速上,正确是第一位,但速度也很重要,一定的速度能反映出口算能力的高低,同时也能间接地反映一个人思维是否敏捷、灵活。口算训练要有速度要求,但要在口算正确的前提下,训练学生口算的速度,两者要统一,事实上,一个算得快的学生,正确率一般也比较高,反之亦然,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方式逐步提出速度要求。
四、要让学生选择适当的口算方法。
好的算法,是提高口算能力的催化剂,培养小学生口算能力,除了小学教材中已讲过的一些口算方法外,适当介绍一些其他口算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口算的兴趣,提高学习口算的积极性。如,各种运算定律的灵活运用,一些简单数的记忆等等。
五、要进行多种形式的口算训练。
1、要视算听算结合训练。视算和听算是口算练习中两种基本的形式。视算是通过眼看题目脑算、口说得数;视算时直接写得数或直接说得数,这种训练就是对眼、脑、手、口等的技能训练而听算则要求通过耳听、脑记和脑算,方能算出得数,难度较大。听算就是对耳脑口等的训练。在口算中经常调换口算形式,将视算和听算相互结合起来,交替使用,可以提高学生口算的兴趣,训练记忆力,提高速度能力,使他们的学习心理始终保持着渴求积极状态。
2、要新旧知识对比训练。低年级学生对新知识接受得快,但遗忘得也快,针对这一特点,可以经常采用新旧口算题对比练习。如:进位和不进位的对比;减法和加法对比;乘法与加法对比;除法和乘法对比。这样训练使学生既掌握新知,又复习旧知,进一步明确加、减、乘、除之间的关系,使新旧知识互相沟通,形成完整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3、要进行各种机能针对性训练。笔头训练、竞赛训练、计时训练……,这些训练各有各的目的。找准时机采取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学生的多种器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使学生口算技能技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要针对综合交叉训练。针对性训练就是把有关知识进行归类,抓住各种类型口算知识的特点,进行分类训练,达到一定程度后再综合训练,这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大胆改革,勇于探索,就能够有质有量地完成计算教学任务,达到培养三年级学生过硬的口算能力的目的。
都说一年级学生数学好学,无非就是1+1=2,可就有些孩子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表现“淡漠”,数学课不是玩就是一言不发,家长急,我更急,怎样才能让孩子对数学有兴趣呢?
在课堂上我尽量使用一些游戏、故事,比赛等方式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还针对一些个别学生进行一种特殊方法尝试。我先与几位家长交换意见,我说:“学生对数学的喜欢,关键在于他们对数学的那份自信的丧失!我们要给予他们相信,他们才会喜欢数学!我打算每次考试前叫这些同学做一遍试题。”有的家长担心孩子会养成依赖性。我说:“考试目的还在于让孩子今后学得更好。”
以后的日子,每次考试前,我都单独辅导几个同学,并悄悄告诉他,过几天考试,这些题都会出现,如果你不会还可以再问老师与父母。考试时,他们轻松做完了习题,我大大表扬了他们,看到孩子的笑容,我心里甜甜的,再以后,我将习题打印出来分发,让他们自己去练习,考试时他们都取得好成绩,兴奋快乐展现在脸上,我也高兴,因为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数学,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向他人请教。就这样班上几个数学不好的孩子,上课变得特别认真,特别爱问,上课发言也积极了。
于是我进行了一次真正的测查,结果令我十分高兴,几名上学期不及格的同学,数学竞赛都在80分以上,其中一名还得了91分,他已经成了一个喜欢数学的学生,一名自信的孩子。
找回孩子的自信,才是激发他学习的动力!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它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又用于实践。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正确方法,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生活中有数学,存在着数学思想,把生活和数学有效地联系起来,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又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他们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
导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特意制作了一张个人信息资料,为了加深大家对我的了解,请看大屏幕(实物投影事先做好的表格)
陈老师个人资料
性别: 女 身高: 1.63米 体重: 49.5千克 兴趣爱好:上网、听歌、打羽毛球(每次至少0.5小时)
师:看清楚了吗?在这些表示我身高、体重、时间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1:都有小数点
生2:都是小数
师:是的,象1.63、49.5、0.5……这样的数都是小数,我们以前在三年级的时候都已经初步认识过小数,谁能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儿还见到过小数呢?
生1:超市里
生2:商场里商品的标价……
师:看来小数真是无处不在啊!对于小数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生1:我想知道小数是怎么来的?
生2:我想知道小数的加减法该怎么算?……
师:看来同学们对小数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小数(板书课题:小数)
二、小数的产生
师:通过测量陈老师的身高是1.63米,你测量过你的身高是多少米吗?
生1:1.3米
生2:1.42米
师:我和这两位同学的身高都是1米多,那你们能用整数表示我们的身高是多少米吗?注意单位是米。
生:163厘米
师:注意单位是米
生:(窃窃私语)
师:能用整数表示是多少米吗?
生:不能,因为它比1米多,又不足2米。
师:是的,我们的身高都在1米和2米之间。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通过测量和计算往往得不到一个整数的结果,除了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分数表示外,又想到了用小数表示,这样小数就产生了。(接着板书课题:小数的产生)
教师以和学生谈话交朋友为题,出示个人信息,学生从信息中发现表示教师身高、体重…….的这些数都是小数。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由此想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这一数学基本理念除了老师明白,怎样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这就要求我们去充分地挖掘课堂教学资源。有这样的一句话“我看见了,但可能忘记了;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了;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出知识”,已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
所以,老师在数学课上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把生活与经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开发,在具体的场景中,使学生学会综合并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也使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课堂生活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这就是“活”化课程资源的效果。让学生应成为课堂的主人翁,教师只是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质疑……。
★ 口算练习题
★ 体育教学与训练
★ 五年级口算练习题
★ 一年级口算练习题
★ 《口算乘法》教案
★ 两位数加减法口算
★ 口算教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