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代名相张九龄(共含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可尔必思”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有唐一代,是中国历史的一座里程碑,而大唐宰相就是这座丰碑的基座,唐代宰相的风采是整个大唐乃至中国历史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在官场上,张九龄可不只是一个花瓶般的诗人,从当官那天起,他就是一位目光远大、注重实干的政治家。
开元四年(7),张九龄还只是唐玄宗跟前一个小小的拾遗(谏官,负责讽谏或举荐人才)。因为性子太直,得罪了当时的丞相姚崇,这年秋天,他主动辞官回乡,奉养母亲。途经南雄(今广东韶关南雄)和大余(今江西大余)交界处的大庾岭时,发现这里的山路年久失修,车不能行,上下岭靠肩挑背驮,不仅成为南北交通的瓶颈梗阻,而且常有人畜伤亡之祸发生,于是萌发了重修大庾岭古道的念头。
一到家,张九龄就给唐玄宗写了一份奏折,请求修路。张九龄身先士卒,披荆斩棘,攀登危岩,不辞劳苦。有一次,张九龄来到一处打石场,看到工人们还在用钎杵斧凿的方法,非常费力,就向石匠介绍北方父老采用的“火攻堰取”之法,让他们在石板上架起柴火燃烧,火熄灭后再用铁锤打石,巨石就容易爆裂破碎。采石方法的改进,大大提高了工程效率。历时一年多,大庾岭古道终于贯通,这条路宽近17米,全长十几公里,成为连接南北交通的最快捷便当的大道,简直就是“古代的京广线”。
一句话扰乱一场宴会
修完路,张九龄重返京师后,备受器重。他并不迎合皇帝,而是把直言劝谏当成了自己的标志。八月初五,玄宗过生日。张九龄的礼物是一个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布包,他高声说:“臣敬献陛下一方宝镜。”可当他将布包打开时,有人一下子笑出了声,那不过是五册书,哪里是什么宝镜!
原来张九龄看到唐玄宗有些怠于政事,安于享受,于是埋首书案,耗时数月,撰写了《千秋金鉴录》,把它当作生日礼物,进献给皇帝。这部书引经据典,从历史的治乱兴衰事例出发,探究其中的经验与教训,给唐玄宗敲响了警钟。玄宗非常高兴,连声称赞这是他收到的最好的生日礼物,并且赐给张九龄一批珍贵书籍,以示嘉奖。
还有一次,唐玄宗在内苑大宴群臣,酒喝得很高兴,他突然来了兴致,领着大家去观鱼。玄宗说:“众位爱卿,你们看,这些鱼儿多么漂亮可爱!”李林甫最会察言观色,马上接口说:“它们过得自在,是因为陛下恩泽所及啊。”张九龄一听就不高兴了,正色道:“鱼儿就如同百姓,它们能不能生活自在,得看陛下任用什么样的人来管理他们。观鱼自乐这样的事,只是装点景致而已,是小儿女玩的情调,希望陛下不要过分沉溺其中。”一句话,像兜头一盆冷水,浇灭了玄宗的兴致,他悻悻地扭头走了。
与皇帝对着干
张九龄不光是让皇帝大煞风景,有时简直就是对着干,只要他认为不对的,那就坚决不同意。
玄宗宠爱武惠妃,有一次,他想借故废掉太子,然后立武惠妃的儿子。因为这个话题太敏感,大臣们无人敢言,张九龄当时是丞相,坚称不可。他搬出隋文帝错废太子终致失国的典故来教育皇上,弄得玄宗很是郁闷。武惠妃得知张九龄从中作梗,便偷偷地派心腹宦官找他,诱导说:“有废必有兴,如果您可帮忙,丞相就能长久地当下去。”张九龄闻言大怒,把宦官厉声斥退,并且马上登殿奏明此事,最终太子的位置才得以保全。
张九龄做丞相,相当勤勉。他注重发展农业,起草的诏令里明确把重农桑放在首位。甚至亲自兼任河南开稻田使,在中原地区推广南方的水稻种植技术。由于这些措施,唐王朝在开元末和天宝初,国家财力和百姓福祉达到了开国以来的高峰。西京长安、东都洛阳的米一石价值不到两百文钱,布帛价格也很低廉,海内安富。
虽有一片忠心,但张九龄屡次犯颜直谏,最终还是招致了皇帝的不满,加之佞臣李林甫的诋毁,当了3年丞相后,就被唐玄宗罢相。
坚持要杀安禄山
张九龄善识人,孟浩然、王维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物,都曾得到过他的提拔。他预测未来的准确性更令人惊叹。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安禄山任平卢将军,在讨伐契丹时打了败仗,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将他逮捕,押赴京城,建议将其斩首。张九龄时任丞相,主张听从张守珪的建议,处死安禄山。此前,张九龄在安禄山进京面圣时,曾见过他一面,之后就对侍中裴光庭说:“将来祸乱幽州的人,一定是这个胡雏儿。”这次能有机会除掉朝廷的忧患,自然不想放过。然而唐玄宗却不这样想,传旨特赦了安禄山。
张九龄争辩说:“安禄山狼子野心,貌有反相,应即刻斩杀,以绝后患。”玄宗回答说:“西晋时,14岁的石勒(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从奴隶一步步称霸北方,当了皇帝)同乡人到洛阳做小买卖,曾倚东门长啸一声,尚书左仆射(相当于丞相)王衍听了,就认定他将来是个叛党,要把他杀掉。虽然事实证明王衍说得不错,但朕觉得安禄山跟石勒还是有区别的,你不要以王衍识石勒的事枉害忠良。”最终没有听取张九龄的意见。
天宝十四年(755年),被张九龄断言“必反”的安禄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乱”,唐玄宗不得不仓皇出逃四川。此时,他想起了张九龄当年的劝告,悔恨得潸然泪下。而此时的张九龄,早已逝去了。唐玄宗专门派出使者,到韶关曲江张九龄的墓前祭奠,还赠厚礼抚慰其家属,表达自己的敬意。从此以后,天下都称张九龄为“曲江公”,而不直称其名。
唐朝由盛而衰,张九龄就是一道分水岭。在他之后,再没有人能够直言敢谏,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拓展阅读:张九龄之《望月怀远》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关于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应“道侔伊吕科”,策试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其《感遇》十二首,抒怀感事,兴寄深婉,
注 释
1. 怀远:怀念正在远方的亲人。
2. 生:这里是升起的意思。
3. 天涯共此时:天涯,天边,遥远的地方,指远方的亲人。共此时,是说自己和远在天涯的亲人,因望月而互寄相思之情。
4. 情人怨遥夜:情人,指怀有深厚情意的人,这里应该指诗人自己。怨,怨恨。遥夜,长夜。
5. 竟夕:终宵,即一夜
6. 怜光满:怜,爱。光满,指月光满屋,月色分外皎洁可爱。
7. 滋: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8. 不堪:不能。
9. 盈手:满手,意谓把月光抓在手中。
10. 佳期:指相聚的时刻。
释 义
诗的题目就是遥望着月亮思念远方的'亲人。诗人被贬荆州长史,在明月之夜思念远方亲人的心情,运用比兴手法对月抒怀,情致深婉,寄托遭谗受贬的迁谪之情思。
海面上升起的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清辉普照大地。此时此刻,远方的亲人是否也和我一样在遥望着明月互寄相思。但凡是有情有意的人,都会怨恨这漫漫长夜,因为思念而一夜未眠。好喜欢这明亮皎洁的月光洒满屋子,所以吹灭了多余的灯烛。披衣走到屋外久久地望月,感到了深夜露水沾湿的凉意。真想满捧一捧月光送给远方亲人来表达自己的思念,可是这月光又不能捧起来,还是回去睡觉,在梦中与亲人相聚吧。
赏 析
这首诗的字句自然浅近,情意细腻,由望月引起怀人,由怀人引发行动,自然流转,情意缠绵,浓浓的思念,淡淡的忧愁。首联,浩瀚无边的东海之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同时升起的是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同一片天空,同一轮明月,同一种相思!首联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就是因为它用朴实自然的诗句,写出了天下所有在外之人的共同情感。颔联,漫漫长夜,无边无际的愁怨在游荡,明月皎皎当空照,满心相思之苦的诗人,如何受得了这一份招惹,怎能不辗转反侧,无法能眠啊? 颈联,诗人翻身而起,熄灭昏暗的蜡烛,披衣而出,饱受相思之苦的诗人反而越发觉得这月光的充盈可爱,这是非常复杂的情感,诗人对远人的思念之情彰显的淋漓尽致。尾联,远人不在,唯有明月,诗人想将一轮满含相思的明月寄远人,情不自禁的想法,结果却只能是不堪。既然不可能,那就还是回到床上期许在梦中的相会吧,更加反衬出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更加增添了一种孤苦之情。
在广东省韶关市有一条繁华的街道,名叫风度路,是为纪念唐朝宰相张九龄而命名的。张九龄是韶关曲江人,祖籍韶关始兴。唐玄宗的丞相,也是历史上第一位担任丞相的岭南人。清初大文人王夫之称赞他为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他不仅是个出色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自幼天资聪慧、才智过人,五六岁便能吟诗做对,一时人称神童。七八岁那年春天,张九龄随家人游宝林寺。宝林寺是名刹,香火鼎盛,风景秀丽,游客如云。张九龄被迷住了,看得津津有味。忽报韶州府太守率州衙官员进香朝拜。殿前香客赶忙回避。张九龄把进寺前折的桃花枝藏于袖中,若无其事地看着太守随从摆弄贡品,没有一点害怕的样子。太守见张九龄活泼天真十分可爱,想试试他的才气如何。便问:你莫非想吃供果,我出个对子,若你对得上,就给你供果吃。张九龄信口道,好呀!太守早已看见九龄袖藏桃花,就出了个上联白面书生修理暗藏春色
九龄接口应道:黄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太守思忖,这小孩真是个神童,再考考他。又出一对一位童子,攀龙攀凤攀丹桂,张九龄猛一抬头,正对三尊大佛像,触景生情,便应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太守与随从无不惊叹:此子日后定非等闲之辈。
张九龄拿着太守赏给的供果到后院玩,被一和尚看见,以为他偷吃供果。九龄说是太守赏赐的,和尚不信:凭什么说太守给你的?九龄诉说原委。和尚好生奇怪,便让九龄说出太守的对子。九龄念出太守的上联,和尚又问那你又是怎么应对的'。九龄灵机一动,便说我对的下联是:满寺和尚,偷猪偷狗偷青菜。和尚一听这下联,心头一惊,便拔腿要追太守去说个明白。
这就是张九龄小时候的故事,从故事里就可以看出他是个机智聪明、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勤奋好学的人,他能成为一代名相,成为诗人,与这些是分不开的。
一个人学习成绩的好坏、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这就是说,只有我们不怠于勤善于求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学习中,赢得学业上的巨大成就。勤奋是把愿望变为现实的条件,不付出勤奋,就不会有智慧和灵感,也不会产生天才。
张九龄身上的许多品质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要像他一样的勤奋好学,不怕吃苦,争取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代名相张九龄随笔
读唐诗,怕没有人不熟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绝唱千古的诗句,因而很多人也仅仅知道张九龄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拂去诗人的面纱,探寻历史中的张九龄,他又是不折不扣的一代名相。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政治家。史载,张九龄任中书令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琏因为副将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被送到京城,请求按照朝廷典章处死。在这之前,安禄山曾拜见过张九龄。张九龄颇有识人之道,看出安禄山是奸诈之徒,断定日后此人必会作乱。此次适逢安禄山犯军法,张九龄趁此时机将安禄山斩首,以绝后患。可惜,英明一世的唐玄宗却犯了糊涂,为示皇恩,将安禄山释放。在张九龄死后不久,曾被其断言“必反”的安禄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逃亡蜀地的玄宗皇帝想起了张九龄的卓见肠子都悔青了,又派人到曲江祭奠九龄。如果当时听从了张九龄的建议杀掉安禄山,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
张九龄为相正直贤明,直言敢谏,不趋炎附势。有两件事足以佐证:一件是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想废掉太子李瑛而拥立自己的儿子,就派人去游说九龄。九龄大怒,斥退使者,从而避免了宫廷内乱稳定了政局。另一件事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秋八月,玄宗生日。本来皇帝过生日,臣子们表示心意也是人之常情。当然,表示的好了,皇帝一高兴,可能会大加赏赐,甚至加官晋爵。史载,满朝大臣皆献奇珍异宝,唯独张九龄上事鉴十章以伸讽谏,号“千秋金鉴录”,真是不合时宜。没想到玄宗却很高兴,大加褒奖。也算是贤相遇到明主,如若是遇到的是老佛爷,恐怕脑袋要搬家了。
张九龄生性耿直,凡事秉公守则,不徇私情。在《容斋随笔》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张九龄当宰相时,玄宗想要让凉州都督牛仙客做尚书,而张九龄执意不同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牛仙客是从一个小吏提拔上来的,胸无点墨,陛下一定要用牛仙客做尚书的话,我实在感到羞耻。结果惹得玄宗不高兴,为这事罢免了张九龄的宰相。而在张九龄的书集里,有《赠泾州刺史牛公碑》一文,对牛仙客的父亲很是赞赏。由此可知,张九龄不让仙客当尚书,不是张九龄与仙客有什么恩怨,只是认为仙客不能胜任尚书一职,是出于对国家负责任。
张九龄以毕生精力为“开元之治”作出了贡献,成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
张九龄自幼就是一名神童,五六岁就能够吟诗作对,其才华让成年人都惊叹不已。弱冠之年,进士及第,自此进入仕途。而后,一路升迁,竟成他家乡第一个担任宰相的人,也因此他又被称为岭南第一人。
虽然位极人臣,但他并没有选择贪图享乐,而是一心想要将国家治理得更加强盛。不仅如此,他的品德也十分高尚,不受任何的诱惑。但也因为他太过于正直,他得罪了朝中的许多人,其中也包括皇帝。
一次朝中,一位大臣李林甫对张九龄说,终南山前面有座金矿,你快去报告皇帝,皇帝一定很高兴。他二话不说就报告给了皇帝,皇帝一听果然满心欢喜。于是就吩咐李林甫赶紧开挖。结果李林甫却说他早就知道。皇帝十分疑惑,既然知道了为何不早说?李林甫解释说有金矿的地方是大唐的龙脉所在,挖了之后可能会有不好的后果,皇帝一听,觉得李林甫更加看重皇室的利益,因此更加器重李林甫,反而认为张九龄只顾老百姓不重视皇室。
这个故事说明了张九龄性格的耿直,一心只想让国家繁荣富强。而李林甫则内心狡诈,故意引诱张九龄进入圈套,真是阴险万分,让好人防不胜防。
张九龄不仅忠直,而且看人很准。皇帝重用安禄山,张九龄一直强烈反对。他认为安禄山很有野心,日后必定会反叛。但皇帝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后来安禄山果然谋反,大唐帝国就此陨落。到了这时,皇帝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也于事无补。
尽管因为直言,张九龄对皇帝多有忤逆,但皇帝也打心眼里佩服张九龄的才华和风度。每每有提拔的官员,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何。只是这种追忆又有何意义呢?
不管如何,张九龄的爱国之心、正直品格是值得我们后人永远学习的。
一代名相张九龄说明文
在广东省韶关市有一条繁华的街道,名叫“风度路”,是为纪念唐朝宰相张九龄而命名的。张九龄是韶关曲江人,祖籍韶关始兴。唐玄宗的丞相,也是历史上第一位担任丞相的岭南人。清初大文人王夫之称赞他为“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他不仅是个出色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自幼天资聪慧、才智过人,五六岁便能吟诗做对,一时人称神童。七八岁那年春天,张九龄随家人游宝林寺。宝林寺是名刹,香火鼎盛,风景秀丽,游客如云。张九龄被迷住了,看得津津有味。忽报韶州府太守率州衙官员进香朝拜。殿前香客赶忙回避。张九龄把进寺前折的桃花枝藏于袖中,若无其事地看着太守随从摆弄贡品,没有一点害怕的样子。太守见张九龄活泼天真十分可爱,想试试他的才气如何。便问:“你莫非想吃供果,我出个对子,若你对得上,就给你供果吃。”张九龄信口道,“好呀!”太守早已看见九龄袖藏桃花,就出了个上联“白面书生修理暗藏春色”
九龄接口应道:“黄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太守思忖,这小孩真是个神童,再考考他。又出一对“一位童子,攀龙攀凤攀丹桂”,张九龄猛一抬头,正对三尊大佛像,触景生情,便应“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太守与随从无不惊叹:此子日后定非等闲之辈。
张九龄拿着太守赏给的供果到后院玩,被一和尚看见,以为他偷吃供果。九龄说是太守赏赐的,和尚不信:“凭什么说太守给你的?”九龄诉说原委。和尚好生奇怪,便让九龄说出太守的对子。九龄念出太守的上联,和尚又问“那你又是怎么应对的'。”九龄灵机一动,便说我对的下联是:满寺和尚,偷猪偷狗偷青菜。”和尚一听这下联,心头一惊,便拔腿要追太守去说个明白。
这就是张九龄小时候的故事,从故事里就可以看出他是个机智聪明、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勤奋好学的人,他能成为一代名相,成为诗人,与这些是分不开的。
一个人学习成绩的好坏、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这就是说,只有我们不怠于勤善于求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学习中,赢得学业上的巨大成就。勤奋是把愿望变为现实的条件,不付出勤奋,就不会有智慧和灵感,也不会产生天才。
张九龄身上的许多品质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要像他一样的勤奋好学,不怕吃苦,争取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广东省韶关市有一条繁华的街道,名叫“风度路”,是为纪念唐朝宰相张九龄而命名的。张九龄是韶关曲江人,祖籍韶关始兴。唐玄宗的丞相,也是历史上第一位担任丞相的岭南人。清初大文人王夫之称赞他为“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他不仅是个出色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自幼天资聪慧、才智过人,五六岁便能吟诗做对,一时人称神童。七八岁那年春天,张九龄随家人游宝林寺。宝林寺是名刹,香火鼎盛,风景秀丽,游客如云。张九龄被迷住了,看得津津有味。忽报韶州府太守率州衙官员进香朝拜。殿前香客赶忙回避。张九龄把进寺前折的桃花枝藏于袖中,若无其事地看着太守随从摆弄贡品,没有一点害怕的样子。太守见张九龄活泼天真十分可爱,想试试他的才气如何。便问:“你莫非想吃供果,我出个对子,若你对得上,就给你供果吃。”张九龄信口道,“好呀!”太守早已看见九龄袖藏桃花,就出了个上联“白面书生修理暗藏春色”
九龄接口应道:“黄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太守思忖,这小孩真是个神童,再考考他。又出一对“一位童子,攀龙攀凤攀丹桂”,张九龄猛一抬头,正对三尊大佛像,触景生情,便应“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太守与随从无不惊叹:此子日后定非等闲之辈。
张九龄拿着太守赏给的供果到后院玩,被一和尚看见,以为他偷吃供果。九龄说是太守赏赐的,和尚不信:“凭什么说太守给你的?”九龄诉说原委。和尚好生奇怪,便让九龄说出太守的对子。九龄念出太守的上联,和尚又问“那你又是怎么应对的。”九龄灵机一动,便说我对的下联是:满寺和尚,偷猪偷狗偷青菜。”和尚一听这下联,心头一惊,便拔腿要追太守去说个明白。
这就是张九龄小时候的故事,从故事里就可以看出他是个机智聪明、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勤奋好学的人,他能成为一代名相,成为诗人,与这些是分不开的。
一个人学习成绩的好坏、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这就是说,只有我们不怠于勤善于求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学习中,赢得学业上的巨大成就。勤奋是把愿望变为现实的条件,不付出勤奋,就不会有智慧和灵感,也不会产生天才。
张九龄身上的许多品质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要像他一样的勤奋好学,不怕吃苦,争取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张九龄(678-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生平
张九龄出生于官宦世家。少聪慧能文,弱冠参加科举考试获中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他曾上书,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后因与主政者不合,一度辞官返回家乡。期间,主持修筑梅关古道上的大庾岭驿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畅通。唐开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宰相重其文才,称为后出词人之冠。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及张说罢相,因受权力斗争**的牵连而被调往外地任官。开元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由于他才学超群,风度亦甚佳,因而颇受玄宗的赞赏。开元二十一年,被任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建议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其时,唐朝处在全盛时期 ,但却又隐伏着种种社会危机。张九龄针对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
在主理朝政时敢于直言向皇帝进谏,多次规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欲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时,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退使者,及时据理力争,从而平息了宫廷内乱稳定了政局。而对安禄山、等奸佞所为,张九龄更痛斥其非,并竭力挫败其阴谋。
玄宗欲以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张守珪为相,以朔方(今宁夏灵武南)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九龄都反对,玄宗不悦,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谗言所惑,玄宗遂于开元二十四年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罢相后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坐举非其人,贬为荆州长史。
开元二十八年(740),张九龄因病在韶州曲江逝世。初,安禄山讨奚、契丹,战败,被执送京师。九龄主张按军法处以极刑,玄宗不从。
在他死后,曾被其预断为必反的安禄山卒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九龄。
成就
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
★ 张九龄年谱
★ 张九龄:感遇
★ 千禧一代调查报告
★ 一代枭雄经典语录
★ 张九龄的故事
★ 感遇张九龄读音
★ 感遇张九龄注音
★ 张九龄简介资料
★ 感遇张九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