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下棋智谏唐玄宗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zxppp

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张九龄下棋智谏唐玄宗(共含4篇),方便大家学习。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张九龄下棋智谏唐玄宗(共含4篇),供大家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zxppp”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张九龄下棋智谏唐玄宗

篇1:张九龄下棋智谏唐玄宗

张九龄下棋智谏唐玄宗

张九龄是诗人人人都知道,《唐诗三百首》的开篇是张九龄的《感遇》。“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首五言超然洒脱,清新淡远,被清朝蘅塘退士选为开篇,千古传承。其实,张九龄还是著名的贤相。

一次,唐玄宗喜欢上了下棋,当他知道张九龄是下棋高手时,便常找他下棋。玄宗当然不是张九龄的对手,却总是不服输,天天都要他陪自己下棋,非要分出个子丑寅卯来。张九龄见皇帝痴迷下棋却不理国事,心里十分焦急。

一日,两人厮杀正酣时,张九龄忍不住地对玄宗说:“陛下,天天下棋不好。”

“没事。”玄宗一面回答,一面提了“车”来捉张九龄的“马”。

“陛下,老这样下棋,朝廷大事你怎顾得了啊?”张九龄又说。

“没事。”玄宗将对方的“马”吃掉了。

“现在内则官吏贪污腐化,外则异族侵境,如不富国强兵,国有难,百姓就难安居。”

“没事,朝廷有文武百官料理,你快下棋吧。”玄宗仍摆弄棋子。

张九龄见状,一边下棋,一边想法让唐明皇把“车”腾了出来。玄宗以为时机正好,就拿起“车”连扫几子后,又开始“将军”。

谁知张九龄却没有起“仕”保“帅”,只是推一步“卒”。

玄宗便提醒九龄。

“没事。”张九龄十分平静。

“你不顾‘将军’,你就输了。”

九龄此时才说:“陛下,下棋好比管理国家大事,如帅一动不动,与各子不齐心,各子也不保护他,这局棋当然输啰。下棋是娱乐,国事才要紧。”

说得玄宗点点头。

734年,唐玄宗宠信李林甫,让他与张九龄并列为相。不过,李林甫在政治上会弄权术,却不学无术,偏要卖弄风雅

一次,李林甫在小舅子喜添贵子的酒宴上,要写几个字助兴。小舅子立即笔墨伺候,只见李林甫大笔一挥“弄獐之庆”。原来古代生男孩叫弄璋,生女孩称为弄瓦。李林甫把“璋”误写成“獐”,美玉变小动物,小舅子心中叫苦连天,众宾客表面叫好,暗地里却偷笑。此后,李林甫成了“弄獐宰相”。

“受伤”后的李林甫,内心最痛恨那些有学问的人,张九龄首当其冲。为了打压张九龄的粉丝,李林甫有意将与张亲近的`官员都调离或者贬黜京城,杀鸡儆猴。

张九龄将李林甫的所作所为向唐玄宗报告,玄宗却指着舞池中正在排练《霓裳羽衣舞》的女孩说:张爱卿你看李相选的舞女姿色如何?

次日上朝,李林甫问张九龄:“皇上不是让你给个意见吗?”

张九龄干脆给李林甫送去一首《海燕》:“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世知泥滓溅,只见玉堂开。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意思是竖子不足与谋,老子不干了。

篇2:唐玄宗与张九龄

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最著名的贤臣有张九龄,最亮丽的诗仙有李太白。每每有人向朝廷推荐人才,玄宗都会垂问道:“其人风度得如九龄否?”但这不等于说君臣之间从无分歧。

当张九龄上奏:“穰苴出军,必斩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李隆基断然驳回:“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便臆断禄山难制耶?”绝非毫无来由。这要放在李世民,安禄山必死无疑。但李隆基不是李世民。打天下的李世民有铁石心肠,治天下的李隆基乃性情中人,一颗悲悯之心柔软得几近后来的南唐后主李重光。更何况张九龄又很不明智地列举孙武斩宫嫔的典故。就算李隆基不联想到杨贵妃头上,也会伤到他那颗面对女人时的柔软之心。好在张九龄毕竟是玄宗爱卿,不会惹出龙颜大怒。

在中国历史上,贤臣通常是幸逢了明主才得以成立。诸葛亮再能干,也得碰上刘备才能施展。故而张九龄言:“人之所以为贵,以其有信有礼;国之所以能强,亦云惟信与义”;不知就里。王朝国家,得碰上明君才撞上好运,与信义无关。倘若唐明皇与刘阿斗一样,能有开元盛世么?就算李世民在李隆基的位置上,也未必能够治国昌盛如彼。张九龄的政治成就,与其说是识破安禄山,不如说是开凿大庾岭,修通梅关古道,从而使他的另一句名言“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有了点实际的意味。中国历史上的文官政治是颇有文明内涵的,只是中国文人为政都习惯于言义不言利,张九龄也未能免俗。但又因为如此重义轻利,才能得到后世儒生仰慕,也为同时代的杜甫盛赞如斯:“相国生南纪,金璞无留矿。仙鹤下人间,独立霜毛整。”(《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倘若张九龄言利不言义,杜甫会说“仙鹤下人间”么?

如此的言义习惯,构成了张九龄的'诗歌特色,下意识地表白如何洁身自好。哪怕再是“白云愁不见,沧海飞无翼”;才要“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所以就有了《在郡怀秋》中的“臣成名不立,志存岁已驰。五十而无闻,古人深所疵。平生去外饰,直道如不羁。未得操割效,忽复寒暑移。”最后的结句,道破真谛:“兰艾若不分,安用馨香为”。一言以蔽之,操守比成就更为重要。可见,哪怕有本事出仕入相如张九龄者,在诗歌里也得优先强调道德操守。因此,张九龄的诗歌之美,美在高洁,以《望月怀远》最为经典: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美得一尘不染,美得十分矜持。但就诗歌而言,总觉得缺了什么。这样的缺失,得比较一下李白的狂野,方知缘由。先看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好,现在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来了: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者是“奔流下杂树”,一者是“飞流直下三千尺”;一者是“洒落出重云”,一者是“疑是银河落九天”。交趾少年虽然也向往宫阙楼台,但毕竟了无儒生的为官心态,所以能够在诗歌里心无旁骛,飞流直下。诗歌的审美境界,就是这么区分出来的。

篇3:唐玄宗年间开元丞相张九龄简介

唐玄宗年间开元丞相张九龄简介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玄宗开元年间尚书丞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开国功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为张说所奖掖和拔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二年辅佐玄宗为宰相。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见《八哀诗》)。

篇4:唐玄宗三哭张九龄的名人故事

唐玄宗能有开元盛世(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全靠宰相张九龄辅佐。唐玄宗李隆基做了四十六年皇帝,是唐朝年间23代皇帝治政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在这四十六年中,前二十四年因有张九龄,唐朝天下太平。后二十二年因失去了张九龄,朝政即时晦暗、没落,最后导致八年长的“安史之乱”。

张九龄上京科考及第那年正好是太子李隆基准备登基做皇帝那年(公元713年)。李隆基在东宫亲自策问张九龄,九龄应试作策论三篇,深得李隆基赏识,乃即授为朝廷谏官左拾遗(相当于现在的国家主席最高参谋了)。从此以后张九龄就一直在玄宗身边辅政。九龄为政献策出谋一切都从国家和国民的利益出发,时时处处为玄宗把关政审。这样一来必然会得罪那些奸臣奸相,招人妒忌和排斥。特别是杨贵妃受宠后,唐玄宗为贵妃艳色着了迷,越来越喜欢听奉承话,越来越疏于朝政,对张九龄的逆耳忠言就觉得生厌了。

在张九龄五十九岁那年(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因连续发生四件事,唐玄宗与张九龄闹翻了。

第一件事是唐玄宗要为安禄山(节度使)赏功加官,张九龄不但坚决反对,还奏请皇帝非杀安禄山不可,直言安禄山不但有罪,还有反相,有劣迹,不杀必有后患。但唐玄宗偏信了杨贵妃(因安禄山认了杨贵妃做干娘),坚持已见不纳忠言。

第二件事是唐玄宗要拜牛仙客为尚书(宰相职)征求张九龄意见,九龄对玄宗说:“万万不可。”牛仙客本来是河湟一个小小的使典官,有点小勇而已,是一个粗鲁的人,连基本的礼教都没有,拜这样的人为尚书,岂不有羞朝廷吗?可惜玄宗又不听,还是拜牛仙客做了尚书。

第三件事是玄宗要拜李林甫为宰相,又来问九龄,九龄更是深感不安,对玄宗直言:“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

第四件事是李隆基五十大寿,称为“千秋节”。满朝官员都以金银珠宝,大担小担厚礼来祝贺,惟有张九龄两手空空来庆寿,从胸中抽出一本奏章献上。玄宗一看就很不自在。不过玄宗还是强装笑脸接过去。这本奏章就是那名垂千古的《千秋金鉴录》,是向皇帝进言如何治国安邦的金言玉语。

刚巧,皇帝大寿之后不久又添皇子。玄宗为这皇子行满月酒,众官都纷纷抱过皇子举过头顶三次,以示皇子的尊贵,以后要为人上人的。惟独张九龄,抱过婴儿往裤裆下过了三次,并当着百官的面前预言说:“此厮生相不善,日后必有患害。”虽然这皇子长大后果然坏得要死而被父皇赐杀了。但在当时,九龄此举毕竟大为扫兴,故令玄宗要下决心赶张九龄出宫。

不过玄宗还捉不住真凭实据,不敢贸然对这位辅助自己二十几年的老臣下驱逐令。张九龄即以重阳节要回广东祭祖为借口向皇帝告假回乡,实际上是走为上策了。

临走时,张九龄敬赠玄宗三件“礼品”:一把伞、一把秤、一只米升。

玄宗七天七夜也想不明白张九龄送这三件小玩意是什么用意,无奈,玄宗只好诏九龄上朝,要张九龄说出这三件小礼物的`含义才能钦准回乡。

张九龄说:“伞是用来遮风挡雨的。陛下平日当然用不着去扬伞,但天有不测风云,假如真有这么一天需要陛下亲自掌伞,它会为您挡风雨、解忧愁。称是用来秤东西的,陛下也可能终生用不着自己亲自去称物件。但九龄走后,如果陛下思念起来又想见见臣、聊聊天,可以到广东韶州府寒舍一叙。如九龄不在韶州府,就以此米升量水称重,每逢见到有两江交汇,就各量一升水秤一秤,择重者而上,终可到臣私宅。”

九龄离开朝廷回家不到两年,几个奸相就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弄得满朝不宁。玄宗果然思念起张九龄来,就遣使到广东请张九龄回朝复相。使者拿出皇帝的圣旨请九龄回朝执相。九龄托年老体弱已不能胜任而好言谢辞。玄宗为此而后悔莫及,竟然伤心而哭。

仅仅过了一年,张九龄这位贤相就病故在韶州府的私宅里。玄宗获悉后痛哭不止,几乎晕过去。

十五年后的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奸臣安禄山果然起兵谋反。安禄山是胡族人,原是边境一个小军官,在奸相李林甫提携下一步步往上爬,开始当上平卢(今辽宁朝阳)节度使,从此他就有了机会靠近皇帝了。张九龄这位忠臣贤相一走,杨贵妃的流氓胞兄杨国忠接任了宰相。安禄山此时已权大兵重,指挥十五万步兵、骑兵向河北平原进发。安禄山没有受到任何阻拦很快就攻进了长安城。最后皇城大门打开了,唐玄宗才知道安禄山真的要来拿性命了,就拖着杨贵妃从龙床上滚下来。此时正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不但找不到人帮他们抬轿子了,连个打伞的人也没有了,他才突然想起张九龄送给他那把雨伞,立即叫杨贵妃将那雨伞取来。唐玄宗带着雨伞好不容易逃出皇宫。

唐玄宗在陈玄礼、高力士等将领和禁卫兵的保护下,终于带着杨贵妃及一批皇子皇孙逃出长安,走了三天山路来到一个叫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的地方。这时唐玄宗才松了一口气,身边的将士又发动兵变,对唐玄宗大发牢骚,纷纷埋怨皇上昏庸不听当年张九龄的忠告才招致今日的狼狈下场。周围兵士大嚷起来:“不杀奸相杨国忠,我们就不走了!”杨国忠听闻兵士要杀他,就慌里慌张想逃跑,几个士兵立即追上去,一刀就将他的头砍了下来。玄宗为之大吃一惊,但将士们继续吵吵嚷嚷。玄宗就问将军陈玄礼,兵士为什么还平静不下来。陈将军说:“杨国忠既然被杀了,贵妃就不能留下来了。唐玄宗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为了李氏王朝能东山再起,他只好叫高力士将贵妃带到一个地方去勒死她。

杨国忠死,玄宗并不可惜,但贵妃也被杀了,就等于夺了仓皇魂魄了,他六神无主地终日长吁短叹,愁眉不展。这时他又突然想起张九龄送给他那把雨伞时不是曾经说过,这把雨伞不但可以挡风雨,还可以解忧愁吗?九龄呀,你真是神机妙算啊!确是天有不测之风云,做皇帝也有要亲自扬伞的一朝。于是玄宗又拿出那把雨伞来以此作为对九龄的一种追思。当他将伞张开时,竟然发现伞柄上刻有一行字:“一扬天下乱”。

这分明是张九龄的先见之明!张九龄刻此字是一语双关的。第一,如天下不乱,皇帝绝对用不着自己扬伞。要皇帝亲自扬伞,天下必然是大乱之日。所以“一扬天下乱”,恰符其理。第二,张九龄看到杨贵妃受宠后,玄宗就开始昏庸了,那么杨氏兄弟终会得势把持朝政,因这“一杨”必招天下大乱。“一扬天下乱”这几个字,使玄宗羞耻难当,犹如看见张九龄就站在面前直表忠言,严正警告。唐玄宗抱着那把雨伞再一次对张九龄痛哭。

日记:下棋

张九龄年谱

张九龄:感遇

唐玄宗的感叹散文

下棋作文100字

下棋 梁实秋 教案

下棋作文800字

下棋作文二年级

我们来下棋

作文下棋300字

张九龄下棋智谏唐玄宗(共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张九龄下棋智谏唐玄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