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鱼我所欲也教学实录(共含20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ynngg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鱼我所欲也教学实录
生命是可贵的,但生命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于“活着”。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1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重点积累“欲”“舍”“甚”“恶”“患”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本文所运用的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逻辑推理论证等方法。
教学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4教学过程4.1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评论(0)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观,导入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了解孟子关于“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二、作者作品简介
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题解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三、初读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2、注音
患(huān)、恶(wù)、箪(dān)、羹(gēng)、蹴(cù)。
3、学生自读、理解
四、精读理解
1、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所欲] “所”动词,相当于名次,意为“喜爱的东西”。
[得兼] 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wu4,厌恶,与“欲”相反。
【患】祸患,灾难。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其本心)
2、齐读全段。
3、请学生概括本段大意,即分析引论部分,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并且能够做到“舍生取义”。
4、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5、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6、提问:“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滥用权力,杀人放火等。
7、提问:“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8、提问:“非独贤者有是心“是心”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
心。
9、分析本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本段首先由设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接着运用严密的的的逻辑推理展开分析论证。这个推理过程分两步,第一步是通过对喜爱的东西和厌恶的东西的分析阐明了为了“义”(有甚于生者)可以“舍生”(不为苟得),即使死掉(患有所不避),也不做无“义”的事。第二步是假设推理,设想如果人们所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人们说厌恶的没有比死亡得厉害的,那么只要保全生命,躲避死亡,就什么事都能干出来。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分析,得出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有甚于死者”的结论。最后进一步指出,“义”不只是少数贤者具备,而是人人皆具备,所不同的只是贤者“求之”,所以“能勿丧耳”,而愚者“舍之”,所以就不再具备了。
五、落实背诵
1、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要求:
中高层学生做到当堂完成本文背诵;低层学生做到当今能完成本文的背诵。
2、课堂上可以全班齐背或个别抽查的`形式来落实背诵情况。
第二课时
一、美读吟诵
二、精读理解
1、请学生研读第二自然段,注意以下的重点词语。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人 尔,助词。
【蹴尔】用脚践踏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与作品、作者对话,理解作者的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鱼我所欲也》是战国中期继孔子之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孟子的作品。作者离我们久远,作品又是用文言文的形式进行表述的,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引领着学生们走进作品,与作者、作品进行多角度的对话,从而真正意义上理解作者的思想,理解作品的主题。同时,思考在我们面临许多重要抉择的时候,应做出正确的选择,要以“义”为重。
2.过程与方法:(1)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首先可让学生自主学习文本,去发现一些他们自己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并做一定的探究。之后,把自己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与小组同学或全班同学合作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巩固已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充分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舍生取义的道理,思考:当一个人面临生死抉择时,应该做出怎样的决定?
教师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
对重点语句及中心论点的理解。阅读议论文的重点之一就是要理解文中的一系列重点语句以及正确地理解中心论点。由于本文是文言文,对重点语句及中心论点的理解、品赏、玩味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来完成或者说突破这一难点,真正理解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的内涵,以及这一论点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鱼我所欲也》是一篇非常规范的议论文,它在开篇即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舍生而取义者也”,紧接着从道理上,从正、反、客观三方面进行论证,然后又列举具体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也就是讲道理、摆事实的基本(核心)的论证方法在本文的行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要引领学生去体会、品味、掌握这一方法的要领。
教学方式
1.诵读式? 2.对话讨论式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构思
第 一 课 时
(一)内容呈现
? 1.导语:(略)
? 2.学生快速默读文本,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可借助一定的工具书)
? 3.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二至三遍,读后体会孟子在文章中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用了哪些论据对自己的主张进行了怎样的论证。
还有哪些问题自己弄不懂,记录下来。
? 4.教师帮助学生解决一些诵读上的障碍,并和学生一齐诵读文本。熟悉文本。
? 5.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
第 二 课 时
(二)师生互动,交流对话。
话题:
? 1.孟子在文中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是采用什么方式提出来的?
? 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什么意思?
?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什么意思?
?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和“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 6.作者使用比喻、排比、对比等方法进行论证,有什么好处?
(三)学生与学生对话。
在小组内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交流,提出疑问,进行探究。
(四)教师与学生对话。
学生将在小组中交流未能解决的问题,带到全班与全体同学和老师交流、合作探究。
(五)链接生活。
在人生面临抉择的时候,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孟子的这一主张在我们现代适用吗?在你的成长之路中遇到过这样的抉择吗?那你又是怎样选择的呢?在你今后的人生旅途中,若遇到需要你进行抉择的情况,你又将如何面对、如何选择呢?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熟悉了课文,我们试着来把它背一下,不能背的同学也可以看书。
(学生试背课文)
师:有些同学基本上能背下来了,下面大家再把课文自由、放声地朗读一遍,读完后请看大屏幕。
出示幻灯片1:我考考你,你知道吗?
1.孟子在文中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是采用的什么方式提出来的?
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什么意思?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什么意思?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和“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6.作者使用比喻、排比、对比等方法进行论证有什么益处?
7.如果你还有些问题不清楚,不用着急,请把它记下来。
(学生小组讨论)
语文《鱼我所欲也》教学实录
出示投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学生有感情齐读,背诵。
师:同学们,这是二千多年前,著名思想家孟子所说的一句话,请大家想一想,大丈夫为什么能够这样呢?
生1:大丈夫有自己的行为准则。
生2:大丈夫有浩然正气。
生3:大丈夫有他的追求。
师:大丈夫的追求,用一个字来说,就是“义”!请同学们看孟子的另一篇文章《鱼我所欲也》,看看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来对待“义”?
(学生读课文)
生4:作者认为,我们对待“义”的态度应该是“舍生取义”。(板书:舍生取义)
师:那你能够说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吗?
生4:课文开头说,鱼与熊掌不能兼得,舍鱼而取熊掌;生与义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
师:为什么舍鱼而取熊掌?
生5:熊掌贵重。
师:那么,同样的道理,有人之所以舍生而取义,因为他觉得“义”比“生”更重要。想论说舍生取义,却从舍鱼而取熊掌说起,大家知道这是什么说理的方法?
生6:比喻。
师:是比喻吗?符合比喻的特点吗?
生6:不太像比喻,但是有相同的地方。
师:这样的说理方法,叫类比说理。(板书:类比)类比说理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其中,“相同特点”是这种论证方法能够成立的前提。
师:我们继续看课文第一小节,看看还有哪些句子强调了“舍生取义”的含义?请结合句子的翻译说一说。
生7:这一句“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指的就是义,为了义,他不会苟且偷生。
生8:这一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那样做可以生存下去,那样做可以躲避灾祸,但是,有人却不那样做,为什么呢?因为他把义看得至高无上。
生9:这一句“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他把“不义”看得比死都严重,为了不做不义的事情,灾祸来临也不躲避。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是的,当生和义只能取其一的时候,舍生取义;当死和不义摆在面前的时候,舍不义而取死,这种精神让人震撼。让我们把这样的正气凛然于胸,一起朗读这些句子。
(师生齐声朗读,感情充沛)
师:第一小节中这一句“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何不为也?”说的也是对待“生”与“义”的态度,大家看看,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生10:是与“舍生取义”相反的态度,是“舍义取生”。(板书:舍义取生)
师:为什么要写“舍义取生”?
生11:如果把生看得比义更重要,就可能成为贪生怕死的人,只要能够活下去,什么手段都用的出来,后果很可怕的。
师:对,这其实就从反面来强调了“舍生取义”的重要意义,运用的是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板书:对比)孟子从理论的角度论述了“舍生取义”,同学们能否从正反两个角度,各找一个事实论据呢?
(学生思考,小声讨论)
语文课鱼我所欲也教学实录
【教学依据】
生命是可贵的,但生命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于“活着”。当一个人面临生死抉择时,应该怎样做出自己的决定?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那么究竟什么是“义”呢?“义”的内涵有多宽、多深?孟子作了这样的阐述:“羞恶之心,义也”。(《告子上》)他在《万章下》中又说:“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而“义”还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确之路。
作者在本文中先从正面阐发自己的观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提出这个主张之前,孟子是用了一个人们都熟知的事物作比的,那就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在此,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要比鱼珍贵一样,很自然地也就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一个主张,也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孟子就是这样,在文章的开篇之处,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主张。
孟子在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之后,紧接着就罗列出了让人折服的论据,让道理、事实来充分支撑自己的主张。
首先,孟子从正面在道理上进行阐述:“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是从正面阐述论证了义比生命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紧接着作者又从反面阐述道理:“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作者在讲述了正、反两方面道理后,综合阐述道理,充分证明了为什么要“舍生取义”。
作者认为:若只是阐述道理,还不能让人完全折服,还需要有事实加以证明,“事实胜于雄辩”嘛!所以他又列举了“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的事例,论证有骨气的穷人就是饿死,也不接受嗟来之食!这是最平常的“义”的体现,也是最困难的选择。然而,只要是有正气的人,即使穷困潦倒,他也能做到!接下来,作者又列举第二个事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之谓失其本心”。从而论证了有些人为了身外之物,为了一时的虚荣之心,就不顾廉耻,欣然接受。其实,这些东西与生命相比,是那么的微不足道,那么欣然接受的人与当初宁肯饿死也不愿受侮的人相比,就显得多么的卑鄙了!接着,作者从道理上作了分析,那是“失其本心”所致!
孟子就是这样用正、反、客观三方面的道理以及具体的事例对“舍生取义”进行了严密的论证,使自己的主张凸现于世人的面前,并成为千百年来仁人志士的座右铭,也成为后人评判正人君子的重要标准之一。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与作品、作者对话,理解作者的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鱼我所欲也》是战国中期继孔子之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孟子的作品。作者离我们久远,作品又是用文言文的形式进行表述的,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引领着学生们走进作品,与作者、作品进行多角度的对话,从而真正意义上理解作者的思想,理解作品的主题。同时,思考在我们面临许多重要抉择的时候,应做出正确的选择,要以“义”为重。
2、过程与方法:
⑴ 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
⑵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首先可让学生自主学习文本,去发现一些他们自己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并做一定的探究。之后,把自己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与小组同学或全班同学合作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巩固已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充分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舍生取义的道理,思考:当一个人面临生死抉择时,应该做出怎样的决定?
(教师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
1、对重点语句及中心论点的理解。阅读议论文的重点之一就是要理解文中的一系列重点语句以及正确地理解中心论点。由于本文是文言文,对重点语句及中心论点的理解、品赏、玩味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来完成或者说突破这一难点,真正理解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的内涵,以及这一论点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鱼我所欲也》是一篇非常规范的议论文,它在开篇即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舍生而取义者也”,紧接着从道理上,从正、反、客观三方面进行论证,然后又列举具体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也就是讲道理、摆事实的基本(核心)的论证方法在本文的行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要引领学生去体会、品味、掌握这一方法的要领。
〖教学方式
1、诵读式。
2、对话讨论式。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构思
第一课时
一、内容呈现
1、导语:(略)
2、学生快速默读文本,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可借助一定的工具书)
3、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二至三遍,读后体会孟子在文章中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用了哪些论据对自己的主张进行了怎样的论证。
还有哪些问题自己弄不懂,记录下来。
4、教师帮助学生解决一些诵读上的障碍,并和学生一齐诵读文本。熟悉文本。
5、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
第二课时
二、师生互动,交流对话
话题:
1、孟子在文中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是采用什么方式提出来的?
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什么意思?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什么意思?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和“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6、作者使用比喻、排比、对比等方法进行论证,有什么好处?
三、学生与学生对话
在小组内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交流,提出疑问,进行探究。
四、教师与学生对话
学生将在小组中交流未能解决的问题,带到全班与全体同学和老师交流、合作探究。
五、链接生活
在人生面临抉择的时候,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孟子的这一主张在我们现代适用吗?在你的成长之路中遇到过这样的抉择吗?那你又是怎样选择的呢?在你今后的人生旅途中,若遇到需要你进行抉择的情况,你又将如何面对、如何选择呢?
【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熟悉了课文,我们试着来把它背一下,不能背的'同学也可以看书。
(学生试背课文。)
师:有些同学基本上能背下来了,下面大家再把课文自由、放声地朗读一遍,读完后请看大屏幕。
出示幻灯片1:
我考考你,你知道吗?
1、孟子在文中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是采用的什么方式提出来的?
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什么意思?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什么意思?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和“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6、作者使用比喻、排比、对比等方法进行论证有什么益处?
7、如果你还有些问题不清楚,不用着急,请把它记下来。
(用幻灯片的方式把学生要理解的问题展示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而且教者用了“我考考你,你知道吗”的提问方式,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特别是问题“7”,用了一个“不用着急”来缓解学生紧张的心。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显而易见了。)
(学生小组讨论。)
生1:我们小组回答第3小题:这句话的意思是:“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师:大家有没有异议。
生2:没有。
生3:我们小组回答第1题:孟子在文中的主张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4: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师:为什么要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呢?
生4:好懂些。
(一个“好懂些”将学生理解“先设喻而后提出论点”的写法的优势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教师引的结果。)
(学生笑。)
师:说得好。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师:大家大声地把中心论点朗读一遍。
(教师点拨恰到好处。)
(学生读)
生5:第4题我们是这样理解的:“(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生6:我们小组回答第2小题:文章一开头就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
生7:还有举例论证的方法。
师:那你也来个举例论证吧。
生7:第二段首先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接着又举了“万钟”的例子。这两个例子还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师:怎样用的?
生7:在第二部分中把两类人的不同态度作对比,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
师:作者在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得出结论,使读者心悦诚服。
生8:我们小组回答第5小题。“是心”就是指“这样的心”。
师:怎样的心?
生8:就是指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
师:那“本心”呢?
生8:应该也是指“舍生取义”之心吧!?
师:对,“是心”同“本心”都是指“舍生取义”之心。
师:大家对这几个问题理解得不错,请大家再看大屏幕。出示幻灯片2:
(幻灯片2、3用“和你的老师说说”“和你的同学对对话”的形式,自然地将质疑这一环节设置进来,照顾了在理解上存在的不同层次的学生,教者的因材施教的方法运用得恰到好处。)
(学生分小组讨论)
同你的老师说说:
如果你们小组内有问题未能解决,带到全班与同学们、老师一起交流,我们一起解决它!
和你的同学对对话:
如果你还有什么疑难,不用着急,在小组内提出来,与同学们一起探究,试试看,你们自己能不能解决?
出示幻灯片3:
生9:我有一个问题不清楚。“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是指什么说的?
生10:这“本心”就是“我固有之”的“羞恶之心”。
生11:那这跟“舍生而取义”有什么关系?
(学生摇头。)
师:结尾一句话,归纳了此段,照应了开头:“此之谓失其本心”。这“本心”就是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我固有之”的“羞恶之心”,就是“义”,也就是“善”的本性。
生12:我不明白“义”到底指什么?
师: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又说:“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孟子心中的大丈夫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人。
生13: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就证明了他是个舍生取义之人吗!
生14:那“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夏明翰也应该是了。
(教师抓住了孟子“义”的本质进行探究,作了适度的点拨,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举出了文天祥、夏明翰的例子来进一步佐证孟子的“义”。其点拨具有一定深度。)
师:非常好,看来这个问题大家不仅懂了,而且还理解得比较透彻。
链接生活:在人生面临抉择的时候,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孟子的这一主张在我们现代适用吗?在你的成长之路中遇到过这样的抉择吗?那你又是怎样选择的呢?在你今后的人生旅途中,若遇到需要你进行抉择的事,你又将如何面对、如何选择呢?
(教师精心设计了“链接生活”这一环节,将孟子所说的“义”链接到现实生活中来,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现实生活中的“义”,怎样处理好“生”与“义”的关系。)
下面请大家再看大屏幕:出示幻灯片4:
(学生既可独立思考,也可小组讨论。)
生15:我同意孟子的观点。如果社会上没有正义、道义,那将是多么可怕!
生16:有一次,我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个小偷在偷别人的钱,当时我想喊,可我又害怕,因为那小偷狠狠地瞪了我一眼。事后,我心里一直很内疚。今天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我是一个舍义而取生之人。
(教师的总结将“取义”与“舍生”巧妙地链接起来了,指出最好的办法是要敢于坚持真理,同时还要善于斗争。“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现”在本课的学习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落实。)
师:也没那么严重吧?在同坏人作斗争时,还要善于保护自己。如何做到这两点有机的结合,那就需要我们多动动脑了。
生17:如果是我,我一定为正义而斗争。我会假装提醒那个人说:“叔叔……”
生18:不是叔叔,是阿姨。
(学生笑。)
生19:好吧,“阿姨,你的东西掉了”,那她就知道了。
生20:我会对她说:“阿姨,你不认识我了,我是莉莉的同学,上次我还在你家玩过呢。”然后频频向她使眼色。
(同学鼓掌。)
生21:我会说:“阿姨,我脚疼,能让我坐坐吗?”
师:你们真聪明,想到了既可“取义”又可不“舍生”之法。的确,我们既要敢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当然,这里“义”的范围很广。如果我们都存有一颗“义”心,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美好。
【教学反思】
本次课是在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下进行的,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程理念,学生在充分与文本、与同学、与教师的对话中品味了孟子的“仁”“义”思想,学习了孟子雄辩的写作方法,体验了孟子侃侃而谈的大家风度,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用对话的方式串联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的互动:
教学过程中,教者始终注意了用对话的方式,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表现。教师出示幻灯片1,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引起学生思考,教师的引领性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幻灯片2,则让生生之间的对话在恰到好处的时机展开,学生合作探究也就自然呈现出来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特别是结尾处与生活的链接,对培养学生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到了点睛之功能,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自然融入。
2、注意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
有人说:新课改就是让学生上课热热闹闹,就是只要过程不要结果。我认为不是这样的,课改后,学生的能力应更加全面。这样,我硬在执教时,注意了基础知识的积累: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的理解,议论文中的论证方法,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等,这些都属于学生应掌握的。教学中把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认真抓扎实、抓落实了,就会让学生学有所得。同时,注意了新的教学方式的引入,比如让学生先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之后分小组合作探究……其学习能力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进程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3、值得改进的地方:
对生活的链接还可以再拓展开些,让学生举出更多的事例,让其在具体事例的佐证下,对“舍生而取义”的现实意义理解得更深些,这将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导入新授
生与死,义与利是自古以来人民议论的人生课题。我们将要学习的《孟子》两章中《鱼我所欲也》这篇古文,论述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指示学生打开课本,看注①后补充。记318页下空处〉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基础上,提出系统的“仁政”学说,在人性方面,因袭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性善。〈指导学生看提示一段〉。评: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孟子观点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不过他提出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商品经济的今天,都具有积极意义。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二、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某些字的读音。
三、分析讨论课文第一段,提出论点,分析论证。
1、串解讨论以下词语在文中用法[当“能够”讲,用动词前是助动词]
①欲——能愿动词,喜爱。 ② 得兼——动词,得到,“兼”是副词状语置后。
③患——事物性名词,祸患。(有时可做动词,患得患失。) ④ 甚——超过、胜过,动词。(有时用做副词,放动词或形容词前。) ⑤是——代词,此。 ⑥贤——才能、德行好。(另:①善 ②多,胜 ③敬称) ⑦心——思想。
2、分析讨论内容层次方法:
〈1〉学生活动:标句,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把第一段分成三层。
〈2〉提问,检查划分情况,归纳统一划分结果。复习段的结构知识点。
〈3〉分析讨论:
①提问:起始层在本段的结构作用,所用论证方法?——作答:
提出论点:“舍身而取义”设喻引出:①喻:所欲→鱼、熊掌→取熊掌②引出:生、义→取义
②提问:展开层的内容、论证方法、论证结构?
——作答:论证对待生与死的`不同态度;运用推理的方法;论证结构:
第一步:辨证分析(正面)
生,欲→甚于生(义)→故不苟得 ( 即,为了“义”可以
死,恶→甚于死(不义)→故不避患 舍生。 ) 即为了“义”可以舍“生”。
第二步:假设分析(反面)
由是则生→不用 (结果)→有甚于生者(原因)
由是避患→不为 →甚于死者
↓ 第三步:因果分析
所欲→莫甚于生(最喜生)→何不为(不择手段求生)
所恶→莫甚于死(最恶死)→何不用(不择手段避祸)
③提问:结论层的内容、结构作用、论证方法?
——作答:层进法;使中心论点升华;为本段作结:非贤者有→人皆有→贤者勿丧
3、总结:第一段首先用喻证法提出论点,然后进行分析论证,运用推理的方法,分辨证、假设、因果三个层次进行说理,逻辑严密,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最后用层进式作结。全段紧紧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在我们将要写的议论文写作中,要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和段的结构形式。作文题:浅谈义与利。还可回顾借鉴一下前些时大学生关于“义大于利”还是“利大于义”的电视辩论大赛。质疑。
4、机动:如分析顺利,有剩余时间,背诵第一段。背诵方法:〈1〉注意句之间的逻辑联系;〈2〉层内部两两相对的句子内容;〈3〉句首第一字。
5、作业:
〈1〉整理笔记
〈2〉译第一段
〈3〉没背下第一段的继续背诵
〈4〉预习二三段。
〈附板书设计〉
分析课文:
一、解(见教案“串解讨论以下词语在文中用法”)
二、析:
第一段:提出论点,分析论证。
〈1〉 起始:提出论点:舍生取义。①设喻:所欲→鱼、熊掌→取熊掌②引出生、义→取义
〈2〉 〈2〉展开:分析论证,对待生与死的不同态度方法。
一步:辨证分析〈正〉
生,欲→甚于生(义)→故不苟得 ( 即,为了“义”可以
死,恶→甚于死(不义)→故不避患 舍生。 )
二步:假设分析〈反〉
由是则生→不用 (结果)→有甚于生者(原因)
由是避患→不为 →甚于死者
三步:因果分析
所欲→莫甚于生(最喜生)→何不为(不择手段求生)
所恶→莫甚于死(最恶死)→何不用(不择手段避祸)
〈3〉结论:层进法。非贤者有→人皆有→贤者勿丧
三、作文题:浅谈义与利
《鱼我所欲也》教学浅谈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语文下册)所选课文<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它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在教学中,我觉得应从以下几处引导学生辨析.
作 者:伍廷开 作者单位:安顺市西秀区宁谷中学,贵州,安顺,5610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23) 分类号:G63 关键词:鱼我所欲也评析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
放到《告子上》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亏心事来。其实,仅对本文的结构进行一番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它的主旨是讲每个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简要分析如下: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行文至“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对这个观点的论述就结束了。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第2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举的失去“本心”的事例,并不牵涉生死,而只是富贵与“义”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所以,它和“舍生取义”的说法没有什么关系。从课文整体上看,人应该保有“本心”是本文论述的中心。“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反面论证。
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还是比较恰切的。
本文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他从人应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入手,在生与死、利与义、守义与失义等方面,层层深入、正反对比地论证了义重于生,必须舍生取义。还强调指出“非独贤者有是心(舍生取义之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人如果经不住万钟、宫室、妻妾、施恩的诱惑,必然会“失其本心(舍生取义之心)”。
《鱼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当中的“义”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按如今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为“廉耻之心”)。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
《鱼我所欲也》一文本身的结构和材料所揭示的中心论点应当是: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贤者能勿丧耳”。如果把《鱼》文分成三段来分析,是不难说明这一观点的。本文逻辑严密,析理精深,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生动、流畅,气充词沛,颇具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4.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
1)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箪(dan1)贼(cu4)苟得(gou3)不屑(Xie4)
2.阅读全文,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L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拭等影响很大。
2.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 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熊掌]熊的脚掌,是一种珍贵的食品。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wu4,厌恶,与“欲”相反。
[患]祸患,灾难。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其本心人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罩]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儿郎g,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人 尔,助词。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hu2)四斗为一钟。万钟: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么益处。
[奉]奉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与:通“钦”,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为,为(之)全句:从前为了 “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ei4,介词。第二个“为”,wei2,动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天良。
5.请学生翻译整篇课文。
6.再次朗读课文。
四、小结
1二.通假字
1)辟通避 躲避 例:故患有所不辟
2)辩通辨 辨别 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 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与通欤 语气词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 从前 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2一词多义
为
介词 为了 为宫室之美
动词 做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得
得到 故不为苟得也
通“德”,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是
此、这 非独贤者有是心
这是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与
通“与欠”,语气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予 呼尔而与之
3.虚词
之
代词 他 呼尔而与之
助词 的 为宫室之美
而
表顺接 不译 蹴尔而与之
表转折 却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选折 而 舍生而取义者也
于
表比较 比 所欲有甚于生者
表对象 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
五、作业
1.完成课内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1.一箪食、2.一豆羹()3.蹴尔而与之()4.气人不屑也()
二届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鱼我所欲也2.二者不可得兼3.故不为苟得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思考课后练习一、三、四题。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翻译全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题和写作特色。
三、正课
1.全班朗读课文。
2.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3.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4.提问:“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5。提问:“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6.提问:“非独贤者有是乙“是心”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7.提问: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讨论并归纳: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8.提问:我们学过(谈骨气)文中有一个论据,说是古代有一个穷人不接受不敬的施舍,最后饿死。这个论据与课文第2段用的是同一个典故。请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
讨论并归纳: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9.提问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
(1)亦:也。
(2)欲:喜爱。
(3)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
(4)舍:舍弃。
(5)取:选取。
(6)甚:胜于。
(7)于:比。
(8)故:所以,因此。
(9)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10)恶:厌恶。
(11)患:祸患,灾难。
(12)辟:通“避”,躲避。
(13)如使:假如,假使。
(14)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
(15)莫:没有。
(16)则:那么。
(17)凡:凡是,一切。
(18)得生:保全生命。
(19)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
(20)为:做。
(21)而:但是。
(22)是故:这是因为。
(23)非独:不只,不仅 非:不 独:仅。
(24)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
(25)是:此,这样。
(26)心:思想
(27)勿丧:不丧失。丧:丧失。
(28)箪: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
(29)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30)则:就。
(31)弗:不。
(32)得:得到。
(33)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
(34)呼尔而与之:呼喝着给他(吃喝)。尔,语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施粥,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走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所给予得来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
(35)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
(36)蹴:用脚踢。
(37)而:表修饰。
(38)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39)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40)何加:有什么益处。何 介词结构,后置。
(41)宫室:住宅。
(42)奉:侍奉。
(43)穷乏者:穷人。
(44)得我:感激我。得:通“德”,感激。
(45)乡,通“向”,原先,从前
(46)与:通“欤”,语气助词。
(47)乡:通“向”,从前。
(48)已:停止。
(49)本心:指本性,天性,良知。
参考翻译: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赏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孟子·告子上》)又说:“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万章下》)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孟子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意义。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几句论证说:生命是我珍爱的,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的(指正义),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指不义),所以有时对祸害(死亡)不愿躲避。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这几句论证说:如果没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样不能用呢!如果没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死亡)的事情哪样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这样下去,人们的行为不是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吗?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几句论证说:通过这样的手段(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过这样的办法(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指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指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通过论证,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就成立了。
为了使这种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着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箪”是古代盛饭的圆形竹篮,“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尔”是大声呼喝着,“蹴尔”是用脚踢着。这几句说:只要得到一小筐饭、一小碗汤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饿死,如果是轻蔑地呼喝着叫别人吃,哪怕是饥饿的过路人都不愿接受,如果是用脚踢着给别人吃,那就连乞丐都不屑要了。《礼记·檀弓》有一段故事与此相类似:“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人厌恶,所以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连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困低贱的乞丐都能这样做,常人更不用说了。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在孟子看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并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却见利忘义。文章第三段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孟子指出,社会上确实存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有人不问合不合礼义而接受万钟俸禄呢,万钟俸禄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为了住房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因为给了所认识的`穷朋友以好处而使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吗?华丽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与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肯饿死也不愿受侮,却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孟子警告说:“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可耻之事应该罢休了。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公孙丑下》)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本文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他从人应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入手,在生与死、利与义、守义与失义等方面,层层深入、正反对比地论证了义重于生,必须舍生取义。还强调指出“非独贤者有是心(舍生取义之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人如果经不住万钟、宫室、妻妾、施恩的诱惑,必然会“失其本心(舍生取义之心)”。
《鱼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当中的“义”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按如今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为“廉耻之心”)。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
《鱼我所欲也》一文本身的结构和材料所揭示的中心论点应当是: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贤者能勿丧耳”。如果把《鱼》文分成三段来分析,是不难说明这一观点的。本文逻辑严密,析理精深,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生动、流畅,气充词沛,颇具说服力。
《孟子鱼我所欲也》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凡事有得必有失,同样,有舍必有得.弘一法师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想着占便宜.便宜,天下人都争相拥有.如果我一个人占便宜,则他人皆与我结怨;我不占便宜,则别人对我的怨气便消除了.轻利足于聚众,忍受小气,才不会招来大气;吃小亏,才不会引来大亏.舍得,并不是纯粹为了舍弃而舍弃,有时往往为了得到而有必要先放弃,即“欲于取之,必先予之”.
人生在世,想得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这是人的本性,但是,欲望常常使人对“舍”与“得”把握不定,不是不及,便是太过,于是产生了许多本来不应该发生的悲剧.我们常说:会生活的人,或者说成功的人,最懂得的就是“舍得”.“舍得”几乎囊括了人生所有的真知妙理,只要我们能真正把握舍得的尺度,便掌握了人生成功的钥匙!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生命是可贵的,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正义则更宝贵,在生命和正义之间选择,则“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就是《孟子·尽心上》中《鱼我所欲也》一文阐述的中心。
它启迪我思索着:为什么:“舍生取义”?生命真正的价值是什么?
记得政治经济学中对价值是这样下定义的: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但用到生命上,显然是不行的。为了正义而舍却生命,难道正义是比生命更为人喜爱的么?通过一幕幕的联想,我仿佛听到了文天祥正诵读《正气歌》:“是气所磅薄,凛冽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又似乎看到了乔尔丹诺·布鲁诺在熊熊燃烧的大火中间高呼:“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是的,历史证明了他们为了正义和真理,舍弃生命也在所不惜的真正价值。生命的价值在于它拥护正义。
看看我们身边的人们吧,那些见利忘义之徒,贪腐之风越演越烈,动辄千万、亿计的数字,彰显着他们既得利益背后,把别人的痛苦当作走向个人“幸福”的跳板。那些把他人生命当儿戏的假冒伪劣制造者,打着冠冕堂皇的广告,做着丧尽天良的交易,多少无辜的生命悄然葬送。这样的人,他的生命价值是多少呢?“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的确,他们不愿堂堂正正地做人,却宁可像吸血鬼一般榨取别人的血汗。
一个生命活得有价值,起码先要分清义与非义。一个社会要想和谐安宁,也一定要引导人们分清义与非义。当我们了解了生命应当追求“舍生取义”的精神境界的时候,生命即使在平凡中也能突现其最高的价值
《鱼我所欲也》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
一、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二、文章结构
第一段:为人应舍生取义
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层:舍生取义的道理。
第三层:正反对比,论述“义”重于“生”。
第四层: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贤者勿丧。
第二段:舍义以利就是丧失本心。
第一层:正面举例,证明“义”之存在。
第二层:反面举例,揭示“见利忘义”。
第三层:对比论证,揭示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再次证明本文论点:舍生取义。
三、内容结构分析
第一段
本段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第一句话以鱼和熊掌比喻“生”与“义”这一对概念。鱼是美味,人人可食;熊掌也是美味,但其美远远胜过鱼,且不易得,因此舍鱼而取熊掌。孟子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形象地区分了“生”与“义”的价值高下。第二句是由第一句的设喻引出来的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本文的题旨。
第二层(“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从正面阐述,说人们把“义”的价值看得高于生命,所以不能苟且偷生,宁愿赴死也不愿行不义。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
第三层(“如使人之所欲”——“所恶有甚于死者”),正反对比,进一步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先从反面论述,用两个假设复句反问,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接着用“由是”开头的句子做正面论述,说明事实上人能不贪生,不避患;最后用“是故”两句得出结论,证明“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因而人能舍生取义。
第四层(“非独贤者”——“贤者能勿丧耳”),这句话运用了递进论证法,前文已论证“义”字的存在,这里使主题升华,证明“义”字不只是少数贤者具备,而是人人皆具备,它似乎成了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只是贤者更能保持罢了。
孟子认为人的本能固然是求生而恶死,但世上还存在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也存在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那就是“义”与“不义”。“义”是人类最宝贵的一种品德,为了“义”,人们可以不避祸患,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一个真正的人,决不能因贪生怕死而行不义之事。孟子从“性善说”出发,认为人生来就具有羞恶之心,这是一种善心,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
第二段
本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一箪食”——“乞人不屑也”),从正面举例,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也不屑接受,这就是“羞恶之心”。以食“嗟来之食”为“羞’,这就是“义”的观念。
第三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从反面举例,说明不辨礼义而收万钟之禄,是失其羞恶之心,是为求“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这些比生死都轻的身外之物,这样的做法,不过是见利忘义。
第三层(“乡为身死而不受”——“此之谓失其本心”),运用排比句,以“乡”与”今”对比,指出为得到宫室之美、妻妾侍奉、穷人感激而见利忘义,就是丧失了“本心”。结尾一句话,归纳了此段,照应了开头,这“本心”就是“羞恶之心”,就是“义”。
本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来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然而,无论是“万钟”’,也无论是“一箪食,一豆羹”,与“义”字比较起来都是次要的。两次举例及在举例中对比论证法的运用,再一次深刻地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四、写作特点
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带了几届学生,教了几遍《鱼我所欲也》,一直是明白中糊涂,糊涂中明白。
一年一个感受,今年在教这一课的时候,大家又讨论,结合我在讲课时的感受,把今年的思路整理出来,以备以后上课参考。
首先是字词关。
我们九年级语文组在一起讨论了这么几个 词:“有甚于”、“由是”、“则”“羞恶之心”。
“有甚于”的解释一是“超过”,一是“有的比……严重。”按照以往的解释是“超过”,今年大家在查相关资料的时候,认为“于”是“比”,“甚”是“严重”,这样翻译“所欲有甚于生者”就是“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也是通顺的。按照原来的解释是“想要的有超过生命的”学生更好理解一些。
在讲这一点的时候,我把两种方案都给了学生,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能明白语言是需要思考的,只有思考能带给古代汉语最好的解答。
学生知道老师也会在这些句子上出现问题,也很高兴,不再气馁了。
“由是”我们讨论的结果是“采用某种方式”或“按照某种方式”或“采取这种手段”或“采用这种手段”。我的观点是“是”在古代更多的解释为“这、这样”,我告诉学生可以翻译为这几种方式,以及我的观点和根据。
“则”有两种理解,一是“如果”;一是“却”。目前我们多数教师倾向于“如果”。“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解释为“优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而接受它。”
“羞恶之心”在读音上出现了问题,一般读成”xiū wù “ 我自己读成了“ xiū è”
这是今年部编本教材新的改动,经过查证信息“羞恶之心”应理解为“对自己犯了错误觉得羞耻和对别人干了坏事感到憎恶的心情”。
在讲述论证思路的时候,我抓住几个词语。
文章由类比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接着讲道理,先讲述舍生取义这一类人的观点,这一观点的句子抓住三个词“有甚于”、“生”、“死”。作者用有甚于连接“生”“死”两种情况。
同样道理,在假设论证的基础上用“莫甚于”连接生死,接着用“由是”强调“舍生取义”之人的做法,最后得出结论: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第二段,作者举例论证。需要点出的是“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中,“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这几句需要重点讲解,引导学生理解。
这样,《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的难点得以解决。
语文教学是语言的教学,是文化思想的承传和浸润。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在于诵读的指导和落实。
《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细读该文,心里无底,毕竟是大作,似乎每一字词都是精华,每一标点都需反复咀嚼,于是,备课成为痛苦的历程;又害怕于文言文的考试功利,自然不敢马虎与轻率,深知“面面俱到”无疑等同“面面不到”,但还是按部就班,以最“踏实”的方式演绎文本。
上这篇课文之前,我以为学生们会比较容易理解和阅读。走进课堂后,发现很多东西都不是我们所以为的那样。
事先,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借助课文中的注视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理解。这一环节之后,大多数学生都发出一句感叹“老师,这篇文章太难理解了。”我就顺势说:“难理解的地方在哪里呢?”“整篇文章都不知道在讲什么?”听到这句话后,我感到很震惊。我的自我以为又一次被打破。换句话说,我课前预设的在这堂课中是实现不了的。
“怎么办呢?”我对自己寻求帮助。对了,对一篇文章的理解首先要先读上几遍。因此,我采用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齐读的方式,对这篇文章作一次初步的理解。然后,在对学生的不理解之处做解释和讲解。可是,在课堂上,我忽视了学生,忽视了“以学生为中心”。
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让学生之间互相解决呢?在他们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再去做进一步讲解呢?我为什么要喧宾夺主呢?
现在,回顾一下我自己的那堂课,我觉得为什么不让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特点呢?在学生提出这篇文章的提点上,示范朗读,示范背诵呢?这样,说,读,背,理解可以在一个层面上解决。以后,自己首先应该做到胸有成竹,然后降低自己的身份,走进学生,和学生们一起探讨问题。
初三的学生生活得很单调。这个学生需要一个人来调节他们的课堂,让他们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打破所有科目都是一样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采用更多的形式,让学生加入到学习的行列中去。这样,才能做到让他们快乐学习,轻松学习。为什么,自己想到那么多,只有在课后才能悟出呢。
回顾教学历程,似乎雷同的错误频频在犯,使得课堂显得犹为谨慎,极少有大刀阔斧的时候,而往往也是在这时候却发现自己甚至学生一同身陷囹圄,失却了很多精彩的对话、瞬间的灵丝、拓展的深度,而课堂的“生存”活力在这种种的考试“意义”下变得很是无奈与苍白;同时兼之文本的否定与层递写作特色,使得知识的堆砌高筑学生的厌倦心理,因此《鱼我所欲》成为“非我所欲”。
为进一步调整“取舍”,保证文本解读的有效度,去决定屏弃之前的教学模式,以“教学生存”为生发基点,以“中考意义”为辅助准点,大刀阔斧在文本落实与课堂效益二者不得得兼的情况下更好实现取舍的关系。
诵读是传统的经典的教学法,我将把它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实践中,深刻体会课文构思布局的技巧,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效地积累知识和提升能力,又锻炼了读思齐进的思维,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轧,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现在小悦悦在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重症监护室,脑干反射消失,已被宣布脑死亡。已于10月21日去世。
二、资料助读:
“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三、检查预习
1.朗读课文
2.教师点评
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3.学生齐读课文。
注意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4.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四、疏通文意:
1.你问我答
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问师答
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3.教师检查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词。)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是: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为:③乡为身死而不受(宁愿)
④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为了;接受)
而:⑤呼尔而与之(表修饰,不译)
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于:⑦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⑧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译文: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4.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本文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讲道理、摆事实,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板书:
比喻论证——巧妙设喻 、形象生动
舍生取义 道理论证——正反论证、说理严谨
举例论证——典型事实、论证有力
五、拓展延伸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同学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同学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我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如:
人的生命是珍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防止对自身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六、课堂总结
(回顾“小悦悦事件”。)
孟子主张人性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我们的社会将是一个无比和谐的社会。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在笔记本上积累重点实词、句子。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其文气势充沛,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二、研习1、2段。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2、让学生结合注释,以同桌合作,翻译第一段。
老师抄写重点词语:
所欲 得兼 舍生 取义 甚于 故 不为 苟得 所恶 患 如使 得生者 何不用 使 何不为 由是 则生 是故 非独 是心 勿丧耳
呼尔 与之 蹴尔 不屑
3、提问学生译文句,师生一起来纠错。
4、问题探究:
① 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②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③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④ “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⑤ 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哪句?
⑥ 第2段的故事中,那乞丐为什么不接受别人的施舍?
5、讨论并归纳
① 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②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鱼喻生,熊掌喻义,义高于生,所以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观点。
③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所以“所欲有甚至生者”,指“义”而言;“苟得”,苟且得生之意。
④ 这里的“所恶”指“不义”而言,即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腐贿赂,滥用权利,杀人放火等。
⑤ 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
⑥ 因为他觉得施舍者的.行为有辱他的人格。
6、教师小结:
第一层,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第二层,分析人所以能舍生取义的原因。从生、死的角度提出为了正义绝不能贪生怕死,这是从正面论证本章主旨。
第三层:从反面论证了“义”的价值和作用。 如果生命高于一切,那就会不顾“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而实际上有些人就不求生避患,这就足以说明义是高于生的。
第四层,总结,指出“义”的境界是人人都有的,贤者不失。 实际上是号召向他们学习,坚守义的操守。
第二段举例证明“义重于生”的道理。
三、作业布置
★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
★ 鱼我所欲也赏析
★ 鱼我所欲也翻译
★ 鱼我所欲也评析
★ 鱼我所欲也读后感
★ 鱼我所欲也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