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鱼我所欲也中考题目(共含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晗永奎”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者不可得兼 兼:同时
B.蹴尔而与之 蹴:踩踏
C.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施加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恩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行道之人弗受
有好事者船载已入 而不知人之乐
C.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此之谓失其本心
山峦为晴雪所 洗 其人遂无以对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B.孟子认 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合乎人性
C.孟子通过举例,告诫那些接受优厚俸禄的人也应该讲求“礼仪”,观点明确
D.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 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 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故不为苟得了
②故患有所不避也
10.请找出与“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中“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下同)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迁就他人。
2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1)蹴尔而与之(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 (4)其弟子谏曰( )
22、翻译句子。(4分)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2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2分)
2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2分)
2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2分)
2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2分)
七、嘉兴市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2)乡为身死而不受
(3)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1、补出下面句子中括号里省略的内容。(2分)
乡为( )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2、《孟子》中有这样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认为其中的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行道之人”和“乞人”的行为?(2分)
八、金华卷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者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贤者能勿丧耳
2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2、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3分)
23、古往今来,有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他(她)的事迹。(不超过20字)
九、20芜湖市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元军元帅。②扞(hàn):保卫。③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④捄:同“救”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 (2)天祥泫然出涕 涕: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19、请从乙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句子。(4分)
①富贵不能淫:
②威武不能屈:
20、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1分)
21、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4分)
十、辽宁省十二市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选自语文出版社《语文》九年级上册)
[乙]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贼③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④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⑤而敢独止⑥?”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郡并获全⑦。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荀巨伯:汉桓帝时人。 ②值:遇到。 ③胡贼:胡人入侵的军队。 ④败:毁坏,舍弃。 ⑤男子:这里表示轻蔑的称呼。 ⑥止:停留。⑦全:保全。
10、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4分)
(1)故不为苟得也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不忍委之 (4)遂班军而还
11、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12、请概括出[乙]文所写的故事。(2分)
13、[甲] [乙]两文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2分)
参考答案:
一、泸州市(09四川省)
6、患—祸患,灾难 蹴—用脚踢 乡—通“向”,从前 已—停止
7、C (C项均译为代词“……的人”;A项分别为转折关系连词、并列关系连词;B项分别译为“他的”、“其实”;D项分别译为“却”、“就”)
8、(6分)(1)(3分)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不可以用呢?(“甚于生”1分,“得生者”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2)(3分)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每个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非独”1分,“是心”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9、(3分)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1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答到任意2点即可,2分)。
二、庆阳市(09甘肃省)
17、B D
18、(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宁愿)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2)过去宁可死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去做接受它。
19、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
20、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2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三、贵阳市(09贵州省)
20、加、之,结构助词,的。 蹴,用脚踢。辩,通“辨”,辨别。 已,停止,放弃。(4分)
21、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天性、天良)。(2分)
22、举例 义 生 (3分)
23、“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对比;
“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对比;
“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对比;
“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 (不用原文,用自己的话叙述也可。)(2分)
四、安徽省(09)
15、(4分)(1)茍且。 (2)假如,假使。 (3)厌恶。 (4)史册。(各占1分)
16、(4分)(1)(如果二者不能够同时得以,(那么就)舍弃鱼而选取熊牚。(2)不仅仅贤人有这样的心(或:本心)。
17、(2分)(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絮
五、滨州市(09山东省)
9、何加:有什么好处。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被:同“披”,披着,穿着 裘:皮衣,御寒的衣物
10、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天良及羞恶之心。
我听说古时候好的君主自己吃饱了却想到别人的饥饿。
11、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这就是失去本心“义”的表现。
12、作为君王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不可高高在上,那样就会失去民心。
六、赤峰市()
21、(1)用脚踢 (2)通“辨”,分辨 (3)特别喜欢(很爱好) (4)他,指公孙仪
22、(1)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
(2)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
2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
24、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25、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26、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七、2007年嘉兴市
19、(1)益处、好处(2)通“向”,从前(3)侍奉 (4)停止、放弃
20、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21、义;万钟或施舍
22、“贫贱不能移”或第二句。
八、20金华卷
20、(1)通“避”,躲避。 (2)丢掉
2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具有的话,我就牺牲生命选取大义。
22、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23、略(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肯吃美国的救济粮)
九、2007年芜湖市
17、(2分)(1)通“避”,躲避。(1分) (2)眼泪。(1分)
18、(4分)(1)由此可见,人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2分)(2)弘范于是用接待宾客的礼节来会见文天祥 。(2分)
19、(4分)①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2分) ②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2分)
20、(1分)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舍生取义者也”)
21、(4分)甲文:通过比喻引出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2分)乙文:以时间为顺序,通过对话、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2分)
十、辽宁省十二市(2007)
10、(1)苟且(注:使用语文版教材的学生还可以答为“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2)祸患,灾难(3)丢下,抛弃 (4)于是,就 每词1分。
11、(1)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或得到)正义(2)朋友对荀巨伯说:“我现在就要死了!你可以离开了。”每句1分,大意正确即可。
12、荀巨伯在危难关头不抛弃生病的朋友。大意正确即可。
13、舍生取义
孟子《鱼我所欲也》中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衡阳)文言文阅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 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 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故不为苟得了
②故患有所不避也
10.请找出与“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中“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成王封伯禽于鲁 B.告之于帝
C.熟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D.今诸生学于太学
11.翻译文中画句子(2分)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12.本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 这个比喻来阐述的观点(2分)
13.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 的必要吗?为什么?(2分)
(·兰州市)阅读《鱼我所欲也》选段,完成1416题(8分)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万钟于我何加焉 B.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而山不加增 复前行,欲穷其林
C.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D. 是亦不可以已乎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译文:
16.简要概括文段中阐述的观点(2分)
14.(3分)D
15.(3分)先 前(有人)宁可死也不愿意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 却接受了(译出大意2分,关键字“乡”1分)
16.(2分)人不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2012绵阳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中考《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汇总
重点词解释
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祸患,灾难 3、辟:通“避”,躲避
4、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5、蹴:用脚踢。
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7、乡:通“向”,从前 8、何加,有什么好处。 9、恶:厌恶。
10、辩:通“辨”,辨别。 11、义:正义或仁义。 12、勿丧:不丢掉,丧:遗失 13、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 14、贤者: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 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题
1、简要概括第二段中阐述的观点。
答:人不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2、本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舍鱼而 取熊掌 这个比喻来阐述舍生取义的观点。
3、本文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答: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
4、本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1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5、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答: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
6、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
答: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7、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自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舍生取义
8、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答: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10、“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
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1、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
答: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2、分析下列句子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答: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用“鱼”喻“生”,用“熊掌”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提出“”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
一、原文、译文和注释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兼:同时进行几件事或具有几样东西。而,连词,表并列,不译。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3.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
甚,超过,胜过;故,所以;为,做;
苟得,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4.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恶,厌恶;患,祸患;辟,同“避”,躲避。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
如使,如果,假使;莫,没有(什么);者,代指方法;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
6.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7.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由是,通过某种办法;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使它不致丧失罢了。
非独:不单,不仅。丧,丧失。之,代词,指“是心”。
9.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
箪(dān),古代盛饭的竹器;食,食物,指“饭”。
羹(ɡēnɡ),带汤的汁肉。
10.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然而,如果你(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踢着(或践踏)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与,给;行道之人,指过路的饥民。蹴:践踏。不屑:不愿意接受。
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钟,古代的量器。则,连词,表假设。
辩,同“辨”,辨别。何加,有什么益处。
一、解释加点的字或划线的词:
1、故不为苟得也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如使人之所欲
4、凡可以得生者
5、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7、贤者能勿丧耳
8、蹴尔而与之
9、乞人不屑也
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11、万钟于我何加焉
1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3、乡为身死而不受
14、是亦不可以已乎
15、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翻译句子:
1、凡可以得生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不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呼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所识穷乏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才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的优厚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背景资料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发展。他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无义战”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反对“霸道”、“暴政”。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赋税,减轻刑罚,使百姓“不饥不寒”。这些观点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却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根本行不通。孟子还主张社会分工,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却得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结论,为阶级剥削和压迫制造了理论依据。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小无有不下。”还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知也。仁义礼智,非曲外铄(给与)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赏析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
放到《告子上》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亏心事来。其实,仅对本文的结构进行一番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它的主旨是讲每个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简要分析如下: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行文至“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对这个观点的论述就结束了。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第2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举的失去“本心”的事例,并不牵涉生死,而只是富贵与“义”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所以,它和“舍生取义”的说法没有什么关系。从课文整体上看,人应该保有“本心”是本文论述的中心。“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反面论证。
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还是比较恰切的。
考点
①全文的中心观点,也是表明作者“舍生取义”的决心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③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④与《礼记》中记载的“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一样意思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重点字词
1.心:天性,天良
2.熊掌:熊的脚掌,是极珍贵的食品。
3.得兼:即“兼得”,同时获得。兼,同时进行几件事或据有几样东西。得:得到。
4.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取:选取。舍生而取义者也:取:求取。
5.所欲有甚于生者,甚:超过; 于:比。
6.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7.所恶:讨厌的(事物)。恶,憎恨,讨厌。
8.患:祸患,灾难。
9.辟:通“避”,躲避。下同。
10. 如使:假如,假使,下文“使”同义。
11.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的办法。
12.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以使用呢?
13.不为:不愿意这样做。
1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按照这种方法就可以生存,但是有人却不用它。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15.非独:不单,不仅。独,只,仅仅。
16.是:这。
17.勿丧:不丢掉。丧:丧失,丢失。
18.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可译为“竹篮”
19.豆:古代一种食器,高足,上呈圆盘形。有木制,陶制等,用来盛肉或其它食品。
20.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尔:语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而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就是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这人始终拒绝侮辱性的施舍,后来饿死了。呼:吆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而,连词表修饰。
21.蹴(cù):用脚踢 与:给。
22.不屑:因为轻视而不肯接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屑,认为值得,长于“不”连用。
2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如果不辨别它是否合乎礼与义就接受高官厚禄。万钟,这里指高官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则,连词,这里表假设。“辩”通“辨”,辨别。
24. 何加:有什么益处。 加:好处。
25.为:为了。下文“向为”“今为”的“为”都念“wei(四声)”。
26.奉:侍奉。
27.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得我:得于我,感激我的恩德。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28.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通“向”,原先,从前。
29. 已:停止,放弃。
30. 本心:天性,天良。本来的思想,即指“义”。
31.是故:因此。
32.能:能够。
33.行道之人:路上饥饿的行人。
34.已:停止,放弃。
★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
★ 鱼我所欲也赏析
★ 鱼我所欲也翻译
★ 鱼我所欲也评析
★ 鱼我所欲也读后感
★ 鱼我所欲也 翻译
★ 鱼我所欲也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