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了第一册 2、1 学会观察(共含9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AB”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教材分析
自然科学的发展离不开观察,学习自然科学的基本方法是观察。本节内容介绍了直接观察、间接观察、定性观察、定量观察的区别以及许多现代观察仪器。让学生明确只有借助于观察仪器才能扩大观察范围。同时还简单介绍自然科学中常用的观察和测量工具,让学生简单地、粗略地知道这些仪器的名称及使用方法,为以后动手实验及创造性地学习打好基础。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⒈让学生具体观察树叶和单摆的摆动特征,明确观察的重要性。一些现代观察仪器可放录像,通过介绍我国的先进仪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⒉本节内容最好在实验室里上,采用边讲边看边操作的方法,使学生能同时听到、看到和触摸到实物,多种感官同时感觉一个知识点的内容,印象深刻。增加学生对常用自然科学用具的新鲜感,提高学习自然的兴趣。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了解观察是认识和研究自然科学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怎样观察,了解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介绍初中常用的观察工具。
㈡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㈢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现代观察仪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⒈教学重点:观察的重要性和怎样学会观察。
⒉教学难点:怎样学会观察。
三、教学准备
单摆、树叶(每人一片)、有关现代观察仪器的录像带。显微镜、量筒、量杯、天平、刻度尺、温度计、秒表、镊子(以上每桌各一件)。
四、教学过程()
㈠复习引入(教师提问)
⒈学习自然科学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⒉有一位同学只在街上转了一圈,能说是观察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简析导入课题。
㈡讲授新课
⒈观察的重要性
a、让学生观察树叶。要求观察:
⑴树叶的颜色 ⑵树叶的形状 ⑶叶脉的形状
请几位学生报告观察结果。
b、演示单摆的等时性实验。要求观察:
⑴小球来回摆动幅度如何变化?
⑵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有否变化?
然后让学生讨论三个问题:
⑴你知道气象台根据什么才能准确做出天气预报吗?
⑵意大利的科学家伽利略是怎样才发现摆的等时性的?
⑶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是怎样研究气候变化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的?
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并小结:
⑴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察看活动,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认识自然规律提供了依据,是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的基本方法。
⑵观察要勤思考,要有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⒉使用工具观察
a、让学生继续观察树叶的下列几项:
(A)树叶的总长度 (B)树柄的长度
(C)叶片的厚度 (D)叶片的面积
b、让学生观察单摆摆动一周的时间。
提出:直接运用眼、耳等感觉器官去观察,认识的范围是很有限的。使用工具可以扩大我们的观察范围。观察a项需刻度尺。观察b项需钟表。然后放一段录像,要求学生明确现代观察仪器的作用和功能。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然后小结:
⑴直接观察(直接运用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认识范围有限。
⑵借助工具(间接观察)可以扩大观察范围。
⒊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
指出观察树叶的.颜色、状态和叶脉的形状,各种动物的形态结构,物体的冷热程度等只需要粗略地知道,不需要知道具体数量,叫定性观察。
指出观察单摆摆动一周的时间,树叶的长度是多少,这种观察往往需要知道具体的数量,叫定量观察。
指出:一般的观察顺序是先定性,再定量,不能定量的,只能定性。
然后让学生讨论以下各项分别属于定性观察、定量观察、直接观察、间接观察中的哪种?
⑴运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星体形状。(定性观察、间接观察)
⑵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分子的直径大小。(定量观察、间接观察)
⑶观察公园里各种各样鲜花的颜色。(定性观察、直接观察)
然后让学生观察桌子上的部分观察测量工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接触一下,并问:⑴你认识它们吗? ⑵你知道它们的用途吗?让学生逐一看清楚,简单地介绍工具的作用并填入表中。
名称 刻度尺 量筒量杯 天平 温度计 秒表 显微镜
作用 测物体的长度 测液体的体积 测物体的质量 测物体的温度 测时间间隔 观察生物体微观结构
㈢小结
五、极书设计
⒈观察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查看活动。
⒉观察是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的基本方法。
⒊使用工具可以扩大观察范围。
⒋定性观察:只需要粗略的知道物体的形状、结构、冷热程度等。
⒌定量观察:科学的观察往往需要知道具体的数量。
六、习题与解析
⒈随堂练习
⑴ 和 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本方法。
⑵为了扩大观察范围,可以借助 进行观察。
⑶下列有关观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观察是认识自然科学的重要方法
(B)观察除了眼看、耳听等外,更要用脑去想
(C)观察一定要借助工具进行
(D)当条件限制,做不到定量观察时,只能进行定性观察
⑷下列观察属于定量观察的是( )
(A)通过观察知道鸡蛋是椭圆形的球体
(B)在体育课上小明比小张跑得慢
(C)夏天的白天比冬天的白天时间长
(D)测量得到一杯水的体积是20ml
⑸下列测量工具中,可以用来测量液体体积的是( )
(A)刻度尺 (B)天平 (C)量筒 (D)显微镜
⒉课后作业
⑹分析下面几种情况的观察实例:
a.某学生用量筒测量石块的体积
b.医院的化验员用显微镜观察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c.在生物实验中观察大豆种子的萌芽情况,并在每隔5小时测量一下芽的长度
d.在服装店里根据衣服的颜色、样子挑选衣服
其中属于直接观察的是 ,属间接观察的是 ,属于定量观察的是 ,定性观察的是 。
⑺例举人类使用工具扩大观察的三个实例。
⑻例举日常生活中的三个定量观察的例子。
⒊参考答案
⑴观察 实验 ⑵工具 ⑶C ⑷D ⑸C ⑹cd ad abc d ⑺、⑻ 略
七、参考资料
了解激光
19,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他发现相对论和奠定量子力学基础的过程中指出:自然界存在两种发光方式即自发辐射和受激辐射,科学家们经过四十多年对受激辐射的研究,于1960年6月美国休斯研究所的梅曼博士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 红宝石激光器。1962年9月美国科学家 霍尔研制出砷化镓半导体激光器;1964年4月,美国科学家范尤特研制出钇铝石榴花激光器。激光器的诞生,对电子学来说是个创时代的事件,光电子学从此日新月异的发展起来。至今40多年来,各国科学家根据不同的需要研制出了很多种类的激光器,如固体激光器、气体激光器、液体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等等。激光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强光源,这种强光源具有方向性好、单色性好、能量集中、相干性好的特性。激光从70年代起,逐步应用到工业、农业、医疗、计量、照相、文化娱乐等各个领域,激光技术成为当今高新技术中支柱性技术之一。
第一册1、2物质
教材分析
自然科学是探索物质的性质、结构和它们的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学习自然科学,应先学好这节基础内容 物质。这节内容中的一些概念如物质、分子、有机物和无机物教材只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具体事例进行了解,并建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观念。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⒈本节宜采用“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提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通过提问、分析、讨论、归纳、得出物质和物体之间的关系。
⒉通过老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明确水的三态变化,了解分子是很小的一种微粒。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一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了解物质的基本涵义,介绍无机物、有机物、物质的三态变化。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㈡技能目标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具体事例的分析、讨论、总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㈢情感目标
通过自然界是由物质组成的教学和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观念的建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⒈教学重点:物质的初步涵义。
⒉教学难点: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三、教具准备
带有木柄的铁锤一个,铁球一个,三角架一只,酒精灯一只,100ml烧杯一只,蒸馏水,冰块数块,石棉网一块,玻片一块,滴管和小烧杯(学生每人各一只)。
四、教学过程()
㈠复习提问
⒈生物体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⒉生物与非生物有何联系?
㈡引入新课
生物与非生物尽管有许多不同,但它们也有共同点,即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㈢新课教学
⒈物质
先让学生观察身边的课桌,凳子,黑板,窗。老师拿出带木柄的铁锤和铁球,指出:这些有一定形状并占有一定空间的个体叫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出示下列表格,让学生讨论并在相应物体和物质间用箭头连接:
物体
物质
木 玻璃 铁
提问:根据表中物质组成物体的情况,可以归纳出物体与物质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学生讨论后指出:
A、一个物体可以由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如窗由木和玻璃两种物质组成,带木柄的铁锤由木和铁两种物质组成。
B、同一种物质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体,如木可以组成课桌、凳子、黑板、窗、带木柄的铁锤;铁可以组成铁锤和铁球。
⒉物质的状态
教师拿出冰块,让学生观察颜色状态,并放在一只烧杯中。放好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烧杯中装一部分蒸馏水,烧杯上盖一块玻片,老师介绍各仪器名称,并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老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⑴冰块慢慢变成了什么?由什么状态变成了什么状态,需要什么条件?
⑵水加热会有什么产生?由什么状态变成了什么状态,需要什么条件?
⑶玻片上观察到有什么 ?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后老师小结:
在自然界中的水以三种状态存在,即固态的冰、雪、雹,液态的水,气态的水蒸气。当温度升高时,固态变成液态,液态也可以变成气态;当温度降低时,气态变成液态,液态变成固态。又如我们呼吸所需的氧气,在常温下是气体,在零下183摄氏度时会变成液态 ,在零下218摄氏度时,可变成固态。
提问:如果把铁加热,温度不断升高,预计能看到几种状态的铁?
老师在黑板上小结并填表:
状态
名称
名称
名称
规律
固态
冰
―2180c的氧
固态的铁
升 降
高 低
液态
水
-1830c的氧
液态的铁水
气态
水蒸气
常温的氧
气态的铁蒸气
⒊分子
演示:从1只烧杯中用滴管吸取少量水,边讲边演示滴管滴小滴水的动作。
学生自己动手用滴管滴小水滴。
把水分成小滴,如果不断地分下去,可以得到叫做“水分子”的微粒。
分子很小,一滴水大约含有167000亿亿个水分子,假如把水分子放大到乒乓球那么大,乒乓球按同样比例放大就将有地球那么大了。
提问:除水外是否还有其他一些物质也是由分子构成的呢?
老师和学生共同回答:
除水外还有很多物质也由各自的分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蔗糖由蔗糖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等。
老师小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物质不同分子的种类也不同。但并不是所有物质均由分子构成。例如金属、食盐等。关于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我们以后将会学到。
五、板书设计
物体
物质
木 玻璃 铁
⑴一个物体可以由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
⑵同一种物质可以组成不同的物体 。
状态
名称
名称
名称
规律
固态
冰
―2180c的.氧
固态的铁
度 度
升 降
高 低
液态
水
-1830c的氧
液态的铁水
气态
水蒸气
常温的氧
气态的铁蒸气
⑶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六、习题与解析
⒈随堂练习
⑴下列关于物质状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冰是固体状态的水
(B)水银只以液体状态存在
(C)酒精味是气态酒精分子引起的
(D)铁水是液体状态的铁
⑵下列物质在通常情况下都以气态存在的是( )
(A)氧气和氢气 (B)水和水银
(C)铁和汽油 (D)蔗糖和二氧化碳
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均由同种物质组成
(B)铁锅、木、砖都是物体
(C)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唯一微粒
(D)自然界中的物质通常以固态、液态、气态三态存在
⑷气态氧是由 构成,液态氧是由 构成,固态氧是由 构成,这说明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能以 存在。
⑸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是 态 ,与此状态相同的物质如 。冰是 态,与此状态相同的物质如 ,常温下的水银是 态,与此状态相同的物质如 。
⒉课后作业
⑹例举一个物体由几种物质组成的例子, 例举同一种物质可以制成不同的物体的例子。
⑺把铝加热,温度升高,预计可能看到几种状态的铝,并分别说出名称。
⒊参考答案
⑴(B) ⑵(A) ⑶(D) ⑷氧分子 氧分子 氧分子 不同状态 ⑸气 氢气 固态 铁块 液态水 ⑹窗由木和玻璃两种物质组成,木可以组成桌子,也可以组成黑板。 ⑺可以看到三种状态的铝,固态铝,液态的铝水,气态的铝蒸气。
苏教版第一册教案2
课题 4 d t n l 教时 三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 学会d t n l 4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 学习d t n l 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及四声。 3. 学习带调拼读音节。 教学重点难点 1、d t n l 的正确发音。 2、认清字形,区别b 和d 的字形。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抽读字母卡片。 2、 看卡片,说说哪些是单韵母,哪些是声母。 二、揭示新课内容 1、 引导看情境图。学生说说图意。 2、 小结图意,听语境歌。 3、 引导学语境歌。 三、教学声母d 和t 1、 教学d (1) 看座钟笔筒,引出d 。 (2) 教师范读三遍,讲述发音方法。 (3) 领读、齐读、指名读。 (4) 教学d 的写法。把b和d进行比较。编顺口溜记字形。指导笔顺。 (5) 学生在书上描红。 2、 教学 t (1) 看模特儿图,引出t 。 (2) 教师范读三遍,讲述发音方法。 (3) 领读、齐读、指名读。 (4) 教学 t的写法。编顺口溜记字形。指导笔顺。 (5)教师范写,学生在书上描红 四、教学d t 和a e i u 相拼的音节 1、 出示: a a e e d i t i u u 指名拼读,教师注意纠正读错的音。 2、 出示: da de di du ta te ti tu 学生自由试读,标出感到困难的音节。 按顺序读,点名读。五、 巩固练习1、 指读d t 。 2、 做找字游戏。 3、 指名读音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抽读字母卡。 2、 接读顺口溜。 二、教学声母n l 教学声母n 1、 读音。 (1) 出示哪吒出关图,说说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 (2) 出示n ,告诉学生,这个字母和哪吒的“哪”读音有些相似。 (3) 教师范读。 (4) 讲述发音方法。 (5) 教师再次范读,学生体会。 (6) 领读、齐读、指名读。 2、 字形及书写 (1) 谁来说说,你用什么办法来记住n 。顺口溜:一个门洞n n n。 (2) 自学书写方法。 (3) 点名书写,学生评价。 (4) 学生在书上描红。 教学声母l 1、 读音。方法与教学步骤与n 相似。顺口溜:一跟小棒l l l。 2、 字形及书写。方法同上。 三、教学n l和a e i相拼的音节 1、 出示:(略) 2、 学生自由拼读。指名逐个拼读。 3、 要求学生用支架法练习拼读。 4、 出示:na ne ni la le li 自由练习拼读,指名按顺序拼读,打乱顺序拼读。 四、巩固练习1、 练读课文中的声母。 2、 点读方框内的音节。 3、 比较声母的异同 b d f t m n 五、作业 抄写n l。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1、抽读字母卡片。 d t n l i a u e 2、 复习声调符号。 3、 指名说说拼音方法。 二、新授 1、 看图拼读带调音节。 (1) 出示吹笛子图。说说图上画了谁?他在干什么? 指名拼读。 出示四声,学生轻声练读,指名读。 引导用di的四声组词。 (2)依次出示其他图,教法同前。 2、 将图和带调音节对应起来。 (1) 提问:闹钟走动时,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小朋友赶猪时,口里会发出什么声音? 小汽车喇叭是怎样鸣叫的? 拖拉机行进时,会发出什么声音? (2)引导连线。 三、巩固练习1、 练读课文。 2、 读拼音句。 板 书 d t n l在四线格中的书写; d t n l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 作 业 1、 在书上描红两遍。 2、 完成作业本。 教 学 后 记 课题 5 g k h 教时 二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 学会3个声母g k h,能够读准字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 能正确拼读方框内g k h与单韵母组成的6个音节,能看图读带调音节和拼音词。 教学重点难点 1、g k h的正确发音。 2、g k h与单韵母的拼读。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揭题。 二、看情境图,听语境歌,引出新课内容。 1、 引导看情境图,学生回答问题,老师总结图意。 2、 听语境歌。学生学会语境歌。 三、教学声母g k h.。 G1、读音:与“哥哥”的“哥“相似,教师范读,告诉学生读的方法。领读,学生体会练读,指名读。 2、 字形及书写:看它的字形,编顺口溜帮助记忆:9字加弯。看g有几笔组成,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然后在书上描红。 k、h的教学步骤与方法同上. k的顺口溜:机枪朝天kkk. h的顺口溜:像把椅子hhh。 h与n比较:通过在四线格内书写来进行比较,比一比一竖的长短。 四、巩固练习。 1、 抽读字母卡片。2、做找朋友游戏。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抽读字母卡片:d t n l g k h a u e 。 2、 猜字谜:像破蛋壳的是什么字?像荷花出水的是什么字?像鸽子头形的是什么字? 二、新课1、教学音节拼读: (1) 出示:(略)(2) 学生自由练习拼读。(3) 指名读音节。、(4) 齐读、点名读、开火车读。(5) 按顺序读,打乱顺序读。 2、 看图读拼音词。 (1) 双拼音词:先看图,说说图意,然后出示拼音词,学生练习拼读,指名拼读,开火车拼读,有错误及时纠正。 (2) 单拼音词:出示小图,说说图意,请学生将拼音词卡片贴到相应的图上方。学生看图练读音节。最后点名读、开火车读。一、巩固练习1、 抽读字母卡片:g k h n p。2、拼摆音节。 作业 描红、仿影。 教学后记 课题 6 j q x 教时 二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 学会3个声母j q x,能够读准字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 能正确拼读方框内j q x与单韵母ü相拼时,ü上两点省略的`规则。 教学重点难点 1、j q x的正确发音。 2、j q x与单韵母的拼读。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揭题。 二、看情境图,听语境歌,引出新课内容。 1、 引导看情境图,学生回答问题,老师总结图意。2听语境歌。学生学会语境歌。 三、教学声母j q x.。 J 1、 读音:与“洗衣机”的“机“相似,教师范读,告诉学生读的方法。领读,学生体会练读,指名读。 2、 字形及书写:看它的字形,编顺口溜帮助记忆:竖弯加点jjj。看j有几笔组成,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然后在书上描红。 q x的教学步骤与方法同上. q 的顺口溜:像个9字qqq。 x的顺口溜:一个大叉xxx,注意x的笔顺,先右斜,再左斜。 q和d p相比较:q―d,都是左边的半圆,但一个在上,一个在下。q―p, q像个9字,p像个反9。 四、巩固练习。1、抽读字母卡片。2、做找朋友游戏。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抽读字母卡片:j q x ü 。2、 在四线格内正确书写j q x。 二、教学j q x与ü相拼的书写规则。 1、 出示幻灯片。演示过程:出示小熊;出示j q x;小熊摘下墨镜;小熊与j q x拉手。 2、教师边抽拉幻灯片,边讲故事。 有一天,小熊愚遇见到了好朋友j q x,高兴极了,赶忙伸出手,可是转念一想,不行,我戴着眼镜和别人拉手是不礼貌的,于是小熊赶忙摘下眼镜,先和j拉手,再和q拉手,最后和x拉拉手。(相机板书j-ü―ju、q-ü―qu、x-ü―xu) 3、 指名说说ju qu xu后面是什么字母。4、学生自由拼读。5、指名拼读。 三、教学带调音节词。 1、 出示:j-i―ji指名拼读,指名连起来读。看图理解词义。 2、出示:x-ü―xu 指名说说xu中的第二个字母该读什么音。 (1) 引导学生看图练读音节词hú xū。看图理解词义。 巩固练习抽读卡片。读书上的音节词。 作业 描红、仿影。。 教学 后记 课题 7 z c s 教时 二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 学会3个声母z c s,整体认读音节zi ci si及它们的四声,能够读准字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 能读准音节,会读拼音词。 教学重点难点 1、z c s zi ci si的正确发音。 2、z c s与单韵母的拼读。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揭题。 二、看情境图,听语境歌,引出新课内容。 1、 引导看情境图,学生回答问题,老师总结图意。 2、 听语境歌。学生学会语境歌。 四只小刺猬,一起学字母。老师领着念,学生跟着读。 三、教学声母z c s。 z zi 1、 读音:与“字母”的“字“相似,教师范读,告诉学生读的方法。领读,学生体会练读,指名读。 2、 字形及书写:看它的字形,编顺口溜帮助记忆:像个2字z z z。看z 有几部分组成,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然后在书上描红。 3、 教学zi及其四声。 出示zi,告诉学生: i在zi中不说话,它和z组成的音节zi,是整体认读音节,不要拼读,只要将z的音读得长一点就行了。 教师范读音节zi。 领读、齐读、指名读。 出示zi的四声,学生自由练读,引导用它的四声练习组词。 c s 的教学步骤与方法同上. c 的顺口溜:半个圆圈c c c。 s的顺口溜:半个8字s s s。 四、巩固练习。 1、 抽读字母卡片,告诉学生z c s是平舌音。 2、 抽读音节卡片zi ci si 。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出示小黑板:z c s。 2、 指名说说小黑板上哪些是声母,哪些是韵母,哪些是音节 c b z t c s d s r n z 二、新授。 1、 教学z c s与a的拼音。 (1) 幻灯片出示:(略) (2) 练习自由拼读。 (3) 指名读音节。 (4) 齐拼音节。 (2) 2、 带调拼读单音节词。出示擦窗、扎辫子、洒水的一幅图。 (3) 指名说说图上的意思。 (3) 将3个音节分别发给三个同学,请拿到音节的同学将音节贴到响应的图上方。贴对了,学生练习拼读。 2、 带调拼读双音节词。 (1) 教学cūxì:出示,逐字练习拼读,再连读。最后看图说说苏教版第一册教案1
课题 课题 1 a o e 教时 二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 学习a o e三个单韵母,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 认识四个声调符号,能正确地读出a o e的四声。 3. 认识和学习使用汉语拼音四线格。 教学重点难点 1、a o e正确发音,o和e读音的比较。 2、a o e 的四声的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 说说汉语拼音的作用和重要性。 2、 教说儿歌:汉语拼音用处大,识字读书需要它,帮助说好普通话,我们一起学好它。 二、学习单韵母a o e 1、 出示挂图,指导观察、说话。 (1) 看图,说图意。 (2) 总结图意,教儿歌:公鸡喔喔啼,白鹅呃呃叫。小学生,上学校,见了阿姨问声早。 2、 学习a o e 的音和形。 (1) 学习a 读音。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观察口型,听准读音,体会发音方法,自行试读。 教顺口溜:嘴巴张大a a a。 点名读、开火车读、齐读、分组读。 (2) 依次分别学习o和e。方法同上。 (3) 指名读a o e ,顺着读一遍,再倒着读一遍。分组读,齐读。 3、 小结谈话:a o e 都是单韵母,单韵母一共有六个,我们今天先学三个。 4、 巩固练习。 (1) 出示字母卡片,学生顺着读,再打乱顺序读。 (2) 指名读,开火车读。 5、 指导书写。挂出四线格小黑板。 (1) 认识四线格。 (2) 教师依次范写a o e。 (3) 学生在书上描红。 三、作业 1、 自己认读拼音卡片。 2、 练习在四线格描红本上写a o e 各一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几个单韵母? 2、 抽读a o e 卡片。 二、学习a o e 的四声 1、 认识声调符号和各个声调名称。 2、 板书声调符号,指着领读“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 3、 学习a 的四声。 (1) 出示a 的四声。 (2) 讲述:第一声读得高又平,二声好象上山坡,三声下坡又上坡,四声好象下山坡。 (3) 个人练读a 的四声。 (4) 指名读a 的四声,正音。 (5) 分组读、齐读。 (6) 出示o e 的四声,仿照以上方法进行教学。 (7) 出示a o e的四声,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分组读、个人读,体会四声的升降。 4、 看挂图,体会四声意义。 说说阿姨的“阿”是第几声,小鹅的“鹅”是第几声。 三、巩固练习1、 抽读a o e的四声卡片。 2、 听老师读不同声调的三个单韵母,说出是第几声。 3、 看书上的情境图和表音表形图,练背语境儿歌,帮助记忆。 4、 抄写a o e,再依次加声调符号。 板 书 花〃 ǎà o ōó ǒò e ēé ěè 作 业 1、 抄写a o e. 2、 读汉语拼音第一课。 教学 后记 课题 2 īu ü 教时 二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 学会īu ü 3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 掌握īu ü 的4个声调,能直接读出带调韵母的音。 教学重点难点 1、īu ü 的正确发音。 2、īu ü 的四声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1、 抽读字母卡片。 2、 听写a o e 。 3、 说说这三个字母叫什么。 二、引出新授内容 1、 指导看情境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画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在干什么? 2、 教学语境歌,出示īūǖ: 小蚂蚁,要过河,乌龟伯伯他驮,鱼儿见了乐呵呵。 三、教学īūǖ读音和写法 1、 教学ī。 (1) 读音。出示蚂蚁图,告诉学生,蚂蚁的“蚁”变成第一声就是ī的读音。教师范读三遍。然后讲述发音方法。教学顺口溜 :牙齿对齐īīī。学生个别读、开火车读。 (2) ī的书写。看笔顺图,说说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教师范写一遍,学生跟着书空。 (3) 在书上描红两遍。 2、 教学ū。 教学方法同上。读音与“乌龟”的“乌”相似。 顺口溜:嘴巴突出ūūū。 3、 教学ǖ。 教学方法同上。读音与“小鱼”的“鱼”相似,把第二声变成第一声。 顺口溜:嘴巴翘起ǖǖǖ。 四、巩固练习1、 告诉学生īūǖ也是单韵母。 2、 看口型,拿卡片。 拿对了,齐读三遍。 五、作业 抄写īūǖ各一行。 第二课时、一、复习指读卡片:a o e īūǖ. 二、教学īūǖ的四声。 1、 教学ī的四声。 (1) 讲述书写规则:ī加声调时要省写一点。(2) 出示ī的四声。 (3) 教师领读: 第一声:衣服的衣。第二声:阿姨的姨。第三声:椅子的椅。第四声:注意的意。 (4) 指名读ī的四声 2、 教学ū的四声。 (1) 教师在四线格上写ū的.四声,指出ū的中格,声调符号写在上格。 (2) 指名读ū的四声。 (3) 引导用ū的四声组词。 3、 教学ǖ的四声。 (1) 范写ǖ的四声。(2) 学生自由练读。 (3) 指名试读,教师相机纠正读错的音。 (4) 引导用ǖ的四声组词。(5) 开火车读ǖ的四声。 三、比较单韵母的不同形体。 1、 出示:a―o,然后指名读。 2、 指名说说a 和o形体有什么不同。 3、 齐读,体会形体的不同。 4、 其余几组方法相同。 四、比较带调韵母的读音。 1、 出示:ā-ǎ、í-ǐ、ú-ǔ。 (1) 指名读。 (2) 说说横线两边的单韵母读音有什么不同。 (3) 齐读。ā-ǎ、í-ǐ、ú-ǔ 2、 出示:ó-ò é-è ǘ-ǜ。 (1) 指名读。 (2) 说说横线两边的单韵母分别怎么读。 (3) 齐读ó-ò é-è ǘ-ǜ。 五、作业、练读课文。 板 书 I īí ǐì U ūú ǔù ü ǖǘǚǜ 作 业 抄写īu ü 汉语拼音第二课。 教学 后记 课题 3 b p m f 教时 二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 学会b p m f 4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 学习b p m f 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及四声。 3. 学习带调拼读音节。 教学重点难点 1、b p m f 的正确发音。 2、认清字形,区别b 和p 的半圆位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看情境图,通过谈话引出有关的声母。 师 指情境图,爸爸带着一个小朋友去看什么呀? 生 看大佛。 师 对,这就是大佛的f。出示卡片。指图上的山坡,他们看山上的大佛,先要爬一段什么? 生 山坡。 师 对,这就是山坡的p。出示拼音卡片。这个小朋友对大佛感到很好奇,就想用手去摸。这就是用手摸的m。出示卡片。这个时候大喇叭里正在广播:大佛是文物,我们要爱护文物,不要用手去摸。这就是广播的b。 二、教学发音 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口语语音,来体会声母的发音方法。 教学声母b,先让学生知道读音是“广播”的“播”;然后老师示范,学生仔细地观察老师发音时的口形变化以及表示口形变化的手势;接着老师带领大家练习发音;最后要求他们尽量缩短“播”后面的拖音,读得既轻有短,如此发出的音就是b。也可运用教材中的表音表形图教学,读音为“波浪”的“波”。 其余p m f ,也可运用此法进行教学。 三、读语境歌 指导学生练读语境歌,从而使所学的声母回归到具体的语言环境当中去。如学习了b p m f后,就教学生练读:爸爸带我爬山坡,爬上山坡看大佛。大喇叭里正广播,爱护大佛不要摸。 四、教学书写 先教笔顺,再描红,最后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复习韵母:a o e i u ü ;声母:b p m f。要求把声母和韵母的音读准。 二、教学拼读 1、 出示音节。教师除数:ba。告诉学生这就是“八个”的“八”,把学习拼读音节与学生的口语经验紧密地结合起来。教师让学生知道“八”的读音是ba,是由声母b和韵母a组成的。 1、 2、 教师范拼。教师先范读,然后指导学生看懂拼音方法示意图:小猴把两张卡片往一起推,表示把b和a碰到一起就可以拼出ba,接着教师教给学生拼读音节的要领: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最后,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反复实践,体会要领。依次类推,再适当选几个不同类型的音节进行拼读示范,学生跟读,使他们初步领悟和掌握拼音的方法。 2、 学生试拼。可以根据拼音方法示意图的特点,练习拼读。比如练习b p m f和a相拼,先反复练习声母与a相拼,如b―a―ba、p―a --pa……开头几个教师可以领读,后面的就可以让学生按顺口溜的规律周而复始地读下去。待练熟了,就改为与i u ü相拼。如此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反馈矫正 1、 按照顺序自由拼读、开火车读。 2、 打乱顺序自由拼读、开火车读。 第三课时 一、复习音节和带调的单韵母音节。(略) 二、带调拼读 1、 出示音节。 借助学生的口语经验教学生拼读音节,从语言实践中来, 2、 教学读法。 3、 用以上方法,教师辅导学生练习拼读mǐ。 4、 用以上的方法,学生自己练习拼读pō、fǔ。 5、 学习练读本课四个带调音节。反馈矫正。 拼音词练习。先练读拼音词,再根据图意说话。 板 书 b p m f在四线格中的书写; b p m f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 作 业 1、 在书上描红两遍。 2、 完成作业本。 教学后记曾看到这么一则消息: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新兵写了一首口号式的打油诗,引来周围的一阵哄笑,可没想到指导员却说“写得不错,有一股气势”。在指导员一句话的鼓励下,他奋发.写作,后来果然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军营诗人。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鼓励他们。
为什么呢?首先,让我们设想,如果没有指导员的那句鼓励的话,结果又会如何呢?诗作者倘若从此意志消沉、自暴自弃,不要说什么“军营诗人”,恐怕连做一名合格军人都要成为南柯一梦了吧!可见,一句短短的鼓励的话,会在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上起相当大的作用。
世界上没有人生来就是天才,也没有人生来就高人一等。既然如此,那么又有谁能在成功的道路上一帆风顺呢?挫折、伤痛、悔恨、泪水,一切都是在所难免的。“跌倒了,那就爬起来。”或许我们都会这么轻松地对自己说。可当周围是一片冷嘲热讽的时候,我们又怎么爬起来?爬起来是要有支点的,如果周围都是冷风冷雨,那么支点又何在?或许我们真的会永远地倒在那里,再也爬不起来。但倘若这时耳畔传来一句“你能行”,即使这声音非常细微,我们也会知道怎么去面对失败。“我能行的!”至少我会这么大声地对自己重复一遍。
不是吗?当爱因斯坦带着相对论走上科学殿堂的最高讲台时,又有谁知道他就是那个曾被老师评价为“弱智”,而在母亲的鼓励下成长起来的巨人?试想,如果离开了鼓励,或许“相对论”还只是个在未来时空漂浮的名词,“E=MC2”也还只是个无法破译的密码。
鼓励不是鲜花,鼓励也不是太阳。但它却可以是一滴甘露,使鲜花绽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生的路上有太多的坎坷,也有太多太多的崎岖。长路漫漫,夜幕重重。当朋友在黑暗的重重包裹中泪流满面时,你是否想过有一个希望在你手中夭折?有一个梦幻在你手中破灭?学会鼓励就是指学会保护一株风雨中的幼苗,守护黑暗中的一星烛光,呵护寒夜里的一个希望。没有鼓励的世界是可怕的,不要说伟人无法诞生,就连在千千万万人丢掉饭碗的现在,离开了鼓励,也会平添不知多少的哀愁与痛苦。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臬。”或许我们不是伯乐,也无法像那位指导员一样“相”出一匹“千里马”,但请相信,只要我们学会鼓励,明天的阳光将会更加灿烂!
1.本文议论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采用的.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头所写的“军营诗人”的例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它是否是本文论点的一个论据?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五自然段中,画横线的空白处缺少一个分句。请你根据语言环境,补写一个分句,使之与前面的语句衔接自然,浑为一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意,请你概括一下“鼓励”在人生旅途上所起的作用是什么?(不超过8个字)。□□□□□□□□
语文中考资源网 -9-17
1.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鼓励他人。
2.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3,激发感触,引出自己的观点;是本文的一个论据;因为作者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首先引用了这一例子,并从反面设想,没有这个鼓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4.可以是一支蜡烛,驱走一方黑暗与寒冷。
5.给人信心和勇气。
第一册《学会鼓励》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第一册 5、1大气
第五章 地 球第一节 大 气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五章《地球》的起始节,也是本章的重点章节。因为大气不仅是地理环境组成的基本要素,而且是十分活跃、对环境影响最大的要素,也是地球与其他星球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岩石圈地表形态的变化、水圈的水分循环、生物圈的生物生存和分布、各种自然资源的形成等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它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光、热、水资源。
学习这一节,先让学生认识无机环境中的大气,包括大气的成分和作用。大气是地球的外衣,保护着地球,而且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和人类的生存都与大气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然界的物质很多,根据其成分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大气是一种混合物。
教法指导
一、 授课的思路与方法
1.采用提问式与讲授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大气的成分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教学可多采用提问式,“大气的作用”则可采用以讲授法为主的方式。
2.采用以学生阅读为主,教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通过
生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归纳总结的教法。
二、 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地球周围的大气层和大气的成分。
2.了解大气层对地球的保护作用和大气各种物质成分的作用,以便有效地利用。
3.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
(二)情感目标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大气的成分和作用。
2.教学难点:大气作用和混合物。
三、 教学准备
1.“流星”天文示意图或投影片,陨石、霓虹灯的照片或投影片。
2.一杯天然水、一段铜质电线。
四、 教学过程()
引言:地球的年龄已经有46亿年,而人类的出现在地球上到现在不过几百万年时间,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入。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周围被一层厚厚的大气包围着,它的厚度可达3000千米以上,我们称它为大气层。生物的生命活动与大气有密切相关,人类的生存更离不开大气。今天我们学习大气的知识,主要是了解大气中的成分和作用。
(一)大气的成分
教师提问:大气的成分中主要有哪些物质?这些物质中哪两种物质空气体积比例最大?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大气的成分”后,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归纳:
1.大气的成分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臭氧、水蒸气以及悬浮在其中的固体杂质等物质组成。
2.大气的各种成分中氮气和氧气所占的百分比为最大。
(二)大气的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大气的作用”这部分内容,提问:大气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让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流星:11月17日与12月14日的夜晚,地球上空分别下了一场“流星雨”我们看到无数的流星划破夜空飞快地向地面坠落的壮观景象。但是它们绝大部分都在半空中消失了。这些“天外来客”为什么不能到达地面呢?那是因为地球周围厚厚的大气,好像地球的外衣,保护着地球。使这些流星在袭击地球的时候,绝大多数都在大气中磨擦焚毁,化为气体和尘埃。只有极少数残骸落到地面,成为陨星(陨石和陨铁)。(展示“流星”“陨石”投影片。)
2.氮气N2(占78%):氮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之一,大气中的氮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被植物吸收。
3.氧气O2(占21%);是大气的主要成分之一,是人类和其他生物进行呼吸作用所必需的。
4.二氧化碳CO2(占0.03%):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5.稀有气体:有氩(A)r、氖Ne等,(占0.94%)稀有气体是制作霓虹灯发光材料的原料。(展示霓虹灯投影片。)
6.臭氧C3:在离地面10-50千米的高空,有一个臭氧层。尽管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很少,但臭氧层吸收了太阳光线中绝大部分对生物有害的紫外线,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
7.水蒸气:水蒸气在大气中含量不多,但它能成云致雨,是天气变化的主要角色。
8.固体尘埃:水蒸气在尘埃表面凝结,产生小水滴或小冰晶,形成云和雾。但大气中尘埃太多会造成空气污染。
总之,大气对环境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大气就没有人类,破坏大气就是破坏人类的生态环境。我们要保护环境、爱护地球。(举例讲述氟里昂等有害物质对臭氧层的破坏、CO2增加产生温室效应对地球的危害和沙尘暴对大气的污染。)
(三)纯净物与混合物
教师展示一杯较混浊的天然水,让学生回答水中有哪些物质,教师讲解天然水是一种混合物,内含盐类、矿物质和其它杂质。从而引入大气也不只是一种物质组成,而是由多种物质混和而成,它是一种混合体。在自然界中的物质,根据它们的成分,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两大类。
1.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大气是一种混合物。(列举是混合物的物质。)
2.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自然界中完全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我们通常说的纯净物,实际上是指含杂质很少,纯度很高的物质。如铜质电线,纯度达99.9%,(出示铜质电线说明)。
五、板书设计
(一)地球的年龄已经有46亿年
(二)地球周围的大气厚度可达3000千米以上,
2.氧气:是人类和其他生物进行呼吸作用所必需的。
气 4.稀有气体:是制作霓虹灯发光材料的 的 原料。
成 5.臭氧:在离地面10-50千米的高空,分 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伤害。
作 能成云致雨但尘埃过多会造成大气污染。
用 固体尘埃:
(四)1.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大气是一 种混合物。
2.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地球形成的年龄大约在 ( )
(A)20亿年以前 (B)40亿年以前
(C)46亿年以前 (D)64亿年以前
(2)地球表面大气层的厚度大约为: ( )
(A)1000千米 (B)千米
(C)3000千米 (D)4000千米
(3)在空气中,按体积百分比计算含量最多的是` ( )
(A)氧气 (B)氮气 (C)臭氧 (D)稀有气体
(4)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之一是 ( )
(A)水汽 (B)二氧化碳 (C)氮气 (D)氧气
2.课后作业
(5)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 包围着,它是由 气、氧气、二氧化碳、 、稀有气体、 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尘埃等物质组成。
(6)臭氧主要分布在离地面 千米的高空,能保护地面上的人类和生物免受 的伤害。
(7)大气中的 是成云致雨的原料,造成大气污染的物质有 等。
(8)汽水、氢气、黄金、混凝土这几种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属于混合物的是 和 。
(9)流星落到地面上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大类。
(10)大气对人类的保护作用包括:(A) ;(B) 。
3.参考答案:
(1)(C) (2)(C) (3)(B) (4)(B) (5)空气 氮气 臭氧 水蒸气 (6)10-50 紫外线 (7)水蒸气 尘埃 (8)氢气黄金 汽水 混凝土 (9)陨星 陨石 陨铁 (10)(A)免受流星的袭击 (B)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4.简要分析:
(1)地球的绝对年龄为46亿年,也称同位素年龄。
(4)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6)臭氧分布在10-50千米的平流层中,氧原子和氧分子结合成臭氧,它的作用是吸收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同时使地面上的人类和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7)水蒸气的作用:①形成复杂的天气变化,在固体尘埃表面凝结,产生小水滴或小冰晶,形成云、雾和降水。②有吸热、散热作用。尘埃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杂质的总称,对水蒸气起凝结作用,大气中尘埃过多,会造成空气污染。
(8)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如氧气、氢气、铜线黄金;而有二种以上物质组成的是混合物,如汽水,它是由水、二氧化碳、糖、矿物质等多种物质组成。凝泥土里的物质就更多。
(9)流星在袭击地球的时候,绝大多数都在大气中磨擦焚毁,化为气体和尘埃。只有极少数残骸落到地面成为陨星。陨星可分为陨石和陨铁二大类。
(10)大气对人类的作用很多,教材中只提及保护作用,主要是保护地球免受来自宇宙和太阳中的有害于生命的物质的袭击。主要是“流星”和“紫外线”,本题要求学生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进行概括答题。
七、参考资料
伦敦烟雾 烧煤过程中排出大量的煤尘和二氧化硫等毒气所形成的硫酸烟雾。以伦敦的烟雾最为著名,故名。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52年12月5日,由于英国南英格兰一带上空有大型移动性高压脊,地处泰晤士河谷的伦敦,近地层完全处于无风、逆温状态,烟尘与二氧化硫在逆温条件下形成烟雾,持续四天不散,几千市民感受到胸闷、咳嗽、喉痛、呕吐,老人与病患者死亡达4000多人。
―摘自《地理学词典》
光化学烟雾 汽车或工厂烟排放出废气中的氧化氮及碳氢化合物等,在空气中经太阳紫外线的照射,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光化学反应所形成的烟雾。其产物的有害成分非常复杂,主要有醛类、臭氧及其他有毒氧化物的混合物。其危害:(1)气味特殊,刺激人眼、咽喉、气管、肺部粘膜,引起视力减弱、呼吸紧张、头痛、全身麻痹、肺水肿,甚至死亡;(2)降低大气能见度,易造成交通事故;(3)损害植物和橡胶制品。1952年12月在美国的洛杉矶首先发生严重的光化学污染事件,故称“洛杉矶烟雾”。
―摘自《地理学词典》
(曹省之)
第一册 3、1蝗虫
第三章 动物世界
第一节 蝗虫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开端。研究对象 蝗虫个体较大,分布很广,易得到实物进行观察实验,同时,蝗虫又是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严重灾害的农业害虫,人们对它的研究比较详尽。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是学生学习昆虫知识的基础,也是学习节肢动物的基础。教师应尽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探索蝗虫的形态、结构、生理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再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了解形态结构、生理特点对防治害虫的意义。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充分利用模型、实物等教学资源进行辅助教学。教师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和讨论,归纳出相关知识。
设计实验,探究蝗虫单眼、复眼的功能及气门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
2.理解蝗虫的生殖特点。
(二)技能目标
通过对蝗虫的形态结构的观察和复眼、气门功能的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蝗灾及我国治理蝗灾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
2.通过观察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蝗虫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统一。
2.教学难点:蝗虫的生殖。
三、教具准备
蝗虫模型、蝗虫实物、动物世界的精彩片段或图片;不透光的黑箱子、手电筒;蝉的外骨胳(药店有售);稀盐酸、棉签。
四、教学过程()
教师播放一段精彩的动物世界的录像或一些珍奇动物的图片,精彩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看完后,教师提问:全世界已知的'动物约有多少种?动物与人类生活相关吗?举例说明。要利用和改造动物首先必须怎么做?学生回答后,引出今天我们将要研究的动物 蝗虫。
出示蝗虫标本。教师介绍:蝗虫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的茎、叶为食,危害玉米、高梁、水稻等多种庄稼,因而是农业害虫。据记载:从公元前707年至公元1935年的2000多年间,我国共发生蝗灾800多次,平均每三年一次。蝗灾严重时,成群的蝗虫迁飞似乌云般遮天蔽日,蝗虫所到之处,原来生长旺盛的庄稼只剩一些茎杆,粮食颗粒无收,近数百万灾民离乡背井,四处逃荒(危害极其严重)。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蝗灾的防治工作,及时掌握蝗情,进行了人工、农业和化学方法的防治。因此,我国基本控制了蝗灾。那么,曾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蝗虫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形态特征?引出下文。
(一)蝗虫的形态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实物,提问:蝗虫身体有多长?可分几部分?有否明显的体节?学生回答后,继续设疑:
1.哪些结构与蝗虫的感觉、取食有关(重点观察头部)?
2.哪些结构与蝗虫的飞、爬有关(重点观察胸部)?
3.蝗虫是怎么呼吸的(重点观察腹部,教师可适当提示)?
学生4人一组观察讨论,并作记录。教师巡回指导,然后与学生一起对记录进行整理、补充、归纳。让学生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特点是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见板书)。由于复眼、单眼的功能和气门的作用可用实验验证,所以可设计以下实验(实验1教师设计,课堂演示。实验2请学生课后设计,要求下节课或课后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1 复眼的功能:取甲乙蝗虫,用稀盐酸将甲蝗虫的复眼破坏,和乙蝗虫一起放入不透光的黑箱子,掀开事先准备好的小洞( 小洞足可以让蝗虫爬出), 射入电筒光,结果乙蝗虫爬出。再破坏乙蝗虫的单眼,重做刚才的实验,乙蝗虫还是能爬出,甲蝗虫从孔边爬过却无法爬出。引导学生归纳出:复眼不仅能感光,还能辨别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实验2 气门的作用:提示学生准备两杯水,将甲乙蝗虫的不同部位浸入水中,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展示蝉的外骨胳,说明它的产生和结构特点。蝗虫和蝉一样也有外骨胳。请学生仔细观察并阅读课文,师生归纳出它有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但由于不能随着身体的生长而生长,所以有蜕皮现象。蝗虫数量多结农作物危害大,说明它的繁殖力很强,那么它是如何繁殖的呢?
(二)蝗虫的繁殖
投影蝗虫的产卵和发育过程图,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它一生究竟蜕几次皮?
(2)它的受精方式是怎样的(解释受精的概念)?
(3)它把卵产在哪儿?为什么?
(4)它的幼虫和成虫象吗?幼虫叫什么?
(5)我国有些地区一年能繁殖两代,其过程怎样?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蝗虫成为农业第一害虫的原因:感觉和摄食器官发达,能长时间迁飞,繁殖力强。
(三)小结本课
由学生小结
五、板书设计
形态 1个口器:摄食 取食中心
结构 身体 3只单眼:感光
胸部 的会飞的后翅 运动中心
足3对:前足爬行,
后足跳跃
腹部:腹部有气门8对,是代谢和生殖中心。
生殖
方式:体外受精
过程: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属不完全变态发育
二、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 一只蝗虫和一只螳螂共有足( )
(A)9对 (B)6对 (C)4对 (D)5对
(2) 蝗虫的取食器官是( )
(A)舌 (B)上颚 (C) 口 (D) 咀嚼式口器
(3) 气体进出蝗虫身体的门户是( )
(A)鳃 (B)气门 (C)气管 (D)体壁
2.课后作业
(4)蝉蜕来自蝉的哪一部分?一只蝗虫的四龄虫已蜕了几次皮?
(5)在阳光的照耀下,为什么蚯蚓容易死,而蝗虫却不怕晒?
(6)俗话说:“旱了蝗虫(多),涝了鱼(多)。”这是什么原因?
3.参考答案
(1)(B) (2)(D) (3)(B) (4) 蝉蜕是蝉的外骨胳,一只蝗虫的四龄虫已蜕了四次皮。(5)蚯蚓体壁湿润有粘液,具有呼吸作用。在阳光照耀下,体壁逐渐干燥,失去呼吸功能,因而死亡。蝗虫用气管呼吸,气门是气体进出的门户,阳光照耀不影响它的呼吸,所以不怕晒。 (6)由于蝗虫的形态结构适于陆地生活,鱼适于水中生活,所以干旱时蝗虫数量会增加,水涝时,鱼的数量会增加。即“旱了蝗虫,涝了鱼”。
3.简要分析
(2)蝗虫以禾本科植物的茎叶为食,而遭受蝗虫的植物往往只剩一些茎杆。说明蝗虫的取食器官 口器非常发达,从结构上看,适于切碎和咀嚼食物的上颚特别坚硬。还有上唇、下唇等共同组成了蝗虫的取食器官 咀嚼式口器。
(叶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