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第一册《花未眠》(共含10篇),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陈存亮”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第一册《花未眠》
《花未眠》.教案
江西省遂川中学语文组 冯小兵
教学目的:1、理解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2、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3、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设想: 教时:一课时。重点与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为难点。2、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为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海棠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意:东风微微地吹拂,海棠花透出高洁美丽的光泽,散发阵阵幽香,使人有空蒙迷茫之感。这时,月亮已转过曲折的走廊,照不到海棠花了。诗人只怕那花儿在深夜里也会睡去,自己更加寂寞,所以点燃起明亮的灯烛,照看着那一簇簇红艳艳的海棠。
指点:这首诗写于元丰三年(1080),是诗人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诗中生动地刻画了月下海棠美丽的光泽、清幽的香味和红妆粉裹的娇神态,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诗人对海棠花怜惜眷爱的殷切情意;同时,也蕴含着诗人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美好的海棠是诗人自比,因为“月转廊”,花儿就得不到月光的照射,以此比喻自己遭受贬谪、怀才不遇,既恰当,又含而不露。“只恐夜深花睡去”含有顾影自怜的意思。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二、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作家,出生在大阪。2岁丧父,3岁丧母,7岁祖母亡,15岁祖父亡,后来姐姐又病故。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抑郁悲凉,这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一生致力于对日本美的探索p守护和塑
造,写下了大量了艳丽伤愁的小说和美文,“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达了日
因为一个会议,竟然没有备课就匆忙上阵,但课堂气氛竟出奇的好。有时,我想,我们与学生一同起步,在同一起点学习课文,从学生的角度上课,或许会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平时的上课都是在反复研究课文的基础上,这样,或许上课是上给自己听的!
由于没有备课,我就夸夸其谈,算是导语 了: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总是‘想不开”――――
“歌星张国荣、报告文学家徐迟、诗人昌耀跳楼,王国维、戈麦跳湖、海子卧轨自杀”,川端康成煤气自杀。
他们绝对不是因为贫穷而自杀,凭他们的文学天才,像这位诺贝尔文学奖亚洲第2位得主川端康成,(学生嘀咕,第一位是谁?泰戈尔---印度诗人----访华时徐志摩陪伴)完全可以过上比普通人略优裕的生活。
你说他们“想不开”么,其实他们比我们都“想得开”。
我们喝酒,最多是说好酒好喝一醉方休,但诗人就酒醉可歌“把酒问青天”,我们爬山,最多是说山好高怎么这么高,但诗人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们登上亭台楼阁,不过是喝杯茶聊聊天,但诗人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可见文人们比我们想的多,“想得开”。
一朵花谢了,林黛玉《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朵花开了,川端康成却无事找事写下《花未眠》。
花开了,有什么稀奇,幼儿园的小朋友见了,或许拍拍手,好看好看,我要我要,说不定还要摘下来占为己有。我们校园有很多花,有谁为这些美丽的花儿写下动人的篇章?我们路过,走过,见多了,根本就没有什么感觉,但川端康成不同,他由海棠花未眠想了很多,快速阅读文章,思考一下,作者都想了些什么?
学生回答:
1、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的美却是有限的。
我问:怎么理解?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学生摇头,不懂,我就说:看看外面,看到了什么?天空,天空下有什么?白云、飞翔的鸟,还有什么?山,全是坟墓的山美吗?(笑)不美,山上的树很美,瀑布很美-------
自然美
社会美
艺术美
随机,我简单介绍了美学上关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几点内容。
2、要活下去
“如果说……要活下去”,这个逻辑成立么?(学生比较容易回答)
这句话背后有什么隐蒇义?(学生难回答这个问题)
于是,我问: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那么“今天”的诗人幸福么?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的背后隐蒇着今天“不幸福,痛苦”的味道。
于是,学生立即说:“要活下去“的背后隐蒇着作者“不活下去”的意思。
我说,对,“要活下去“的背后隐蒇着作者浓厚的“死亡”意识。
“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孤儿的遭遇使川端康成的童年忧郁悲凉,以致孤独忧郁伴他一生,且常有轻生意识。但他忽然发现盛开的海棠花竭力展示着自己生命的美,颓丧的灵魂受到深深的.感染;花尚如此,人何以弃;所以他情不自禁地喊出“要活下去!”
(我个人觉得:
A、“死亡意识”
“要活下去!”的背后渗透着作者的死亡意识,海子也非常喜欢康的作品,是不是可以印证这点?
“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
“事物毫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
“----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空,他渗透到我的心中”
海子的诗歌中也有大量的黄昏意象。折射出生命的黄昏,生命的尽头!!
B、“我思故我在”。
课文第一句“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课文最后一句 ”我之所以-------我独自住在-----凌晨四时就醒来------”
可以说孤独感时刻笼罩在作者的内心,康的孤寂使他对生命有更深的体悟。)
3、想到画家雷阿诺的话:“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
我说,这么说不是明摆着要我们退步么?这是什么怪论?能理解?
-------(学生回答,当然,学生是乱说的,哈)
我指着回答问题的学生说:
你读小学的时候,想过死么?(没有)
读初中的时候,想过死么?(没有,只是觉得读书有点没意思,有点累)
读高中了,你想过死么?(有,很烦,有时候真想死---)
-------可千万别想不开,今年你可以从一楼跳下去,但读高二似的时候千万别从3楼跳下去。
那么,能不能这么说,知识越多,人越成熟了,人”进步了,思考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复杂深刻了呢?学生找到感觉了,学生应该说明白了为什么诗人学者在达到某个领域的高峰选择了自杀。
我概括:作者凝视海棠花想到了-----这么多
作者凝视“插花”又想到了哪些?
这部分内容,我做了简单处理。我个人认为文章前5段是重点,可以看出川端康成的思想。也就够了。
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我觉得也没讲什么,但比平时那些有准备的课有效。
第一册花未眠 2初中一年级
因为一个会议,竟然没有备课就匆忙上阵,但课堂气氛竟出奇的好。有时,我想,我们与学生一同起步,在同一起点学习课文,从学生的角度上课,或许会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平时的上课都是在反复研究课文的基础上,这样,或许上课是上给自己听的!
由于没有备课,我就夸夸其谈,算是导语了: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总是‘想不开”――――
“歌星张国荣、报告文学家徐迟、诗人昌耀跳楼,王国维、戈麦跳湖、海子卧轨自杀”,川端康成煤气自杀。
他们绝对不是因为贫穷而自杀,凭他们的文学天才,像这位诺贝尔文学奖亚洲第2位得主川端康成,(学生嘀咕,第一位是谁?泰戈尔---印度诗人----访华时徐志摩陪伴)完全可以过上比普通人略优裕的生活。
你说他们“想不开”么,其实他们比我们都“想得开”。
我们喝酒,最多是说好酒好喝一醉方休,但诗人就酒醉可歌“把酒问青天”,我们爬山,最多是说山好高怎么这么高,但诗人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们登上亭台楼阁,不过是喝杯茶聊聊天,但诗人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可见文人们比我们想的多,“想得开”。
一朵花谢了,林黛玉《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朵花开了,川端康成却无事找事写下《花未眠》。
花开了,有什么稀奇,幼儿园的小朋友见了,或许拍拍手,好看好看,我要我要,说不定还要摘下来占为己有。我们校园有很多花,有谁为这些美丽的花儿写下动人的 篇章?我们路过,走过,见多了,根本就没有什么感觉,但川端康成不同,他由海棠花未眠想了很多,快速阅读文章,思考一下,作者都想了些什么?
学生回答:
1、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的美却是有限的。
我问:怎么理解?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学生摇头,不懂,我就说:看看外面,看到了什么?天空,天空下有什么?白云、飞翔的鸟,还有什么?山,全是坟墓的山美吗?(笑)不美,山上的树很美,瀑布很美-------
自然美
社会美
艺术美
随机,我简单介绍了美学上关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几点内容。
2、要活下去
“如果说……要活下去”,这个逻辑成立么?(学生比较容易回答)
这句话背后有什么隐蒇义?(学生难回答这个问题)
于是,我问: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那么“今天”的诗人幸福么?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的背后隐蒇着今天“不幸福,痛苦”的味道。
于是,学生立即说:“要活下去“的背后隐蒇着作者“不活下去”的意思。
我说,对,“要活下去“的背后隐蒇着作者浓厚的“死亡”意识。
“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孤儿的遭遇使川端康成的童年忧郁悲凉,以致孤独忧郁伴他一生,且常有轻生意识。但他忽然发现盛开的海棠花竭力展示着自己生命的美,颓丧的灵魂受到深深的感染;花尚如此,人何以弃;所以他情不自禁地喊出“要活下去!”
(我个人觉得:
A、“死亡意识”
“要活下去!”的背后渗透着作者的死亡意识,海子也非常喜欢康的作品,是不是可以印证这点?
“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
“事物毫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
“----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空,他渗透到我的心中”
海子的诗歌中也有大量的黄昏意象。折射出生命的黄昏,生命的尽头!!
B、“我思故我在”。
课文第一句“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课文最后一句 ”我之所以-------我独自住在-----凌晨四时就醒来------”
可以说孤独感时刻笼罩在作者的内心,康的孤寂使他对生命有更深的体悟。)
3、想到画家雷阿诺的话:“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
我说,这么说不是明摆着要我们退步么?这是什么怪论?能理解?
-------(学生回答,当然,学生是乱说的,哈)
我指着回答问题的学生说:
你读小学的时候,想过死么?(没有)
读初中的时候,想过死么?(没有,只是觉得读书有点没意思,有点累)
读高中了,你想过死么?(有,很烦,有时候真想死---)
-------可千万别想不开,今年你可以从一楼跳下去,但读高二似的时候千万别从3楼跳下去。
那么,能不能这么说,知识越多,人越成熟了,人”进步了,思考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复杂深刻了呢?学生找到感觉了,学生应该说明白了为什么诗人学者在达到某个领域的高峰选择了自杀。
我概括:作者凝视海棠花想到了-----这么多
作者凝视“插花”又想到了哪些?
这部分内容,我做了简单处理。我个人认为文章前5段是重点,可以看出川端康成的思想。也就够了。
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我觉得也没讲什么,但比平时那些有准备的课有效。
以上是我上《花未眠》,请各位老师指教,提出意见。
《花未眠》..
独舞云间
板书(一)永远的雪国、古都和伊豆。
老师:在我的记忆中对日本有两个概念:日本男人的矮小残暴和委琐,日本女人的精致优雅和隐忍。后来母亲告诉我山口百惠演的《古都》《伊豆的舞女》是一个叫川端康成的人写的,他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二位东方作家,我仅仅记住了这一点。那时侯沉浸在阿信和小鹿纯子以及山口百慧的表演里,特别是《伊豆的舞女》中那些华美的和服飘扬的樱花悱恻的音乐给了我视觉上和听觉上的美感;后来看了据说是好比我们的《红楼梦》的《源氏物语》知道了一个叫紫式部的女子,再后来了解到另外一本书《枕草子》也是一个宫廷女官清少纳言写的。川端康成对这两本书是这样说的:少年时代,我对《源氏物语》《枕草子》虽然不了解,但是顺手捡起来就要读,可是我把《源氏物语》放下,去读《枕草子》的时候,顿觉栩栩如生赏心悦目,《枕草子》优雅艳美光灿明快而生动,它潜流着一股美感,给人新鲜而敏锐的感觉,让我的联想也驰骋起来。所以作为日本小说家,新感觉派代表作家之一的川端康成,其作品有印象主义色彩,意境新颖。
老师问: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日本动画人物有?
学生:樱桃小丸子,一休,流川枫
老师:好其中这个聪明的一休和尚对川端康成的影响也很大,一休曾经两次自杀,那种参透尘世的大悟不免也带上消极悲观的情调,所以川端康成受佛教影响其作品带有消极悲观的“物之哀”的特点,同学们下来阅读他的作品注意对这点的鉴别。不管怎样,川端康成在他的每部作品中都将给我们带来自然的美艺术的美的享受。
板书(二)花的感悟
老师:即使是一束花的开放也在他的笔下焕发了瞬间的美感,启动了他对文学的'思考。
老师问:关于花的感悟在同学们的阅读经验中有哪些最美的句子?注意不是描写花而是一种感悟。
学生:感时花溅泪
老师:很好!还有没有?初中课本中一个叫宗璞的作家写的?
学生:紫藤萝瀑布给予作者的生命的感悟
老师:对,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是孩子对花开的感悟,看到花在流泪是杜甫对国破家亡的感悟,紫藤花的茂盛是宗璞看到了生命力的感悟,花在笑小草在睡觉是游人应该对花草也有生命的感悟,花未眠也是川端康成对海棠花的灵动生机和灵魂的感悟。
板书(三)花未眠的启发
刚才我们提到了《枕草子》,著名评论家李敬泽说:“她所记得的总是日子中细微的纹理,朝政变乱命运升沉这样的大事她并不留恋,她留恋一朵花,一种表情,衣裳的颜色,深夜的鸟鸣,她说这是有意思的事,这种对微妙意思的沉溺就是川端康成所谓的日本之美。”
老师问:那么川端康成怎样注意到了生活中这样一朵花呢?
学生: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老师:美在一瞬间被发现了。所以他大吃一惊!他为什么惊讶?
学生:发现花未眠。
学生: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老师:惊讶的本质应该是发现了美。哀伤在日语中同美是相通的。川端康成在《美的存在与发现》一文中也提到了对在酒店看到的玻璃杯的美的描述:卡哈拉-希尔顿餐厅的长条桌上,一排整齐的玻璃杯,闪着点点星光,将作为由夏威夷和檀香山的日辉天光海色绿林组成的鲜明的象征,终身铭刻在我的心中。一排在常人看来并不注意的玻璃杯瞬间邂逅于他,产生了玻璃般晶莹的美感。
老师问:感悟到一种美会让我们惊讶激动甚至泪流满面。那么川端康成这时候在告诉他自己应该怎样面对美的发现?
学生: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老师问:是啊,川端康成面对美的发现有了活下去的勇气,你们看下面一段,雷诺阿和米开朗琪罗是否也这样面对美的发现?
学生:(都用的课文原句回答)
老师:可否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我示范一例:发现美的真谛甚至需要付出毕生的精力。
学生:自然美无限,人的生命有限,但是在有限的生命中能够发现美就是成功。
老师:很好,化用了庄子的名言,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悲壮。
老师问:那对米开朗琪罗的话你们怎么理解?
学生无人回应
老师:凡高的作品为什么死后才价值连城,死后他的作品被人发现了美,所以凡高因为作品而活下来了。因此米开朗琪罗的话告诉我们发现美还要怎样?
学生:不断的追求发现美,也许生命结束,但是美的东西留存下来了。
老师:美的东西要被发现,不能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所以发现花未眠的美是一种难得是一种偶然是一种机缘。美不容易发现美感又不容易形成的。艺术家对美的拷问是无止境的。
第二课时
老师:美在哪里?当我伸出双手时,掬到的却是一片冰凉的花瓣,那簌簌落下的樱花啊!这是我在看川端康成的散文集《花未眠》时所感到的“樱花”的美。
但是我无法找到真正触摸樱花的感觉,它离我太遥远。我更爱梅花,因为我可以亲自买一枝梅插到那陶瓷的瓶里,慢慢欣赏墙上它的疏影品味满室它的暗香。所以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老师问:谈谈你在生活中曾经邂逅的美?
学生:我有一段时间怕戴眼镜,后来迫于学习的压力,还是戴了,戴上眼镜后,感觉眼睛突然一亮,什么东西都看得很清楚,很明快。
老师:很好的感觉,以前朦胧的看不清楚的都明朗了,是一种美的发现。真是年轻真好。那天我看一个网友发帖子说不戴眼镜的美感,下来给你介绍,她的心态是看世间越朦胧越有美感,刚好和你获得的美感相反。
学生: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作者认为开着的水像牡丹花,所以我也专门去看了,我感觉也是。
老师:开着
《花未眠》 ..
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 刘志
一、简介作者,导入课文
川端康成幼年时祖母,父母相继去世,分别有外祖父、舅父抚养,在孤独中长大。童年没有感到人间的温暖,相反却渗透到了深刻的无法克服的忧郁与悲哀之中,内心不断涌现对人间的虚幻感和对死亡的恐惧感。畸形的家境,寂寞的生活,形成了川端康成孤僻内向的性格与气质。他的这种性格从某种程度上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1968年他的作品因为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花未眠》就是他的一篇哲理散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教师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找出能够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读完后由学生筛选,教师归纳。
自然美无限,感受美有限
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
重视自然美,崇尚写实精神
美需独具慧眼,善于发现
三、局部突破,破解难句
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章中比较难理解的句子,组织学生讨论,教师略加点拨。
1、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明确:花儿盛开之时就预示着它已接近衰败,接近死亡。即物极必反,盛极而衰。
2、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明确;从一朵花想到人的生命,想到人生的璀璨,具有强烈的珍惜生命的意识。只有活下去,才能欣赏到五彩缤纷的自然美。
3、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
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
明确;只要能欣赏到沧海日出、雷蜂夕照,只要能欣赏到潺潺小溪、奔腾江河,只要能欣赏到春天的点点新绿、剪剪飞燕,只要能欣赏到夏夜的闪闪萤火、虫唱蛙鸣,只要能欣赏到秋天的累累硕果、成行雁阵,只要能欣赏到冬天的六出飞花、玉树琼枝,即便死了,也心甘情愿。也即孔夫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 。
4、所以,一朵花也是好的。
明确;任何一件细小的事物都可能引发人的美感,要仔细观察,从细小的事物获得美的感受。也就是要“一粒砂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譬如冰心的《繁星》有这样一首诗:
成功的花儿,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她当初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解读:成功的花儿是泪和血滋润的结晶,是奋斗和牺牲孕育的蓓蕾。奋斗是痛苦的,渗透着痛苦的泪,牺牲是壮烈的,洒遍了生命的血。奋斗和牺牲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5、然而我们仔细观察画中花,却并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明确:忽视自然美,只顾去欣赏逊于自然美的艺术美
6、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明确:艺术美与自然美的结合能够给人以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作品更能引起欣赏着的共鸣。
7、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侯,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明确: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善于发现的人才能见人所未,闻见人所未闻,发人所未发。
四、质疑权威,挑战名家
在局部突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某些观点进行质疑,并并加以修正,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开进。
1、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
明确:“美是亲近所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因为美具有选择性,并不是所有的人亲近了美都能发现美。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地位、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修养、不同的气质的人,他们的欣赏对象截然不同。譬如贾府的焦大绝不会爱林妹妹。即便让我选择,我也不会选择林黛玉,整天病病歪歪的,花不起那高昂的'医药费,况且还动不动就耍个小性子,在如今个性张扬的时代,又有谁能低眉顺目、低声下气?我还是选择薛宝钗,她雍容华贵,通情达理,对上柔顺,对下宽容,人际关系又好,应对俗务游刃有余。即便是面对同一事物,人们往往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曾经指出:“《红楼梦》一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由此看来“美是亲近所得”这个观点显得绝对片面了。
2、然而我们仔细观察画中花,却并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明确:川端康成意思是说忽视自然美,只顾去欣赏逊于自然美的艺术美。其实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都能给我们到来审美的愉悦,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自然美能够让人陶醉其中,社会美能够让人感受沧桑变迁,艺术美能让人领略文化底蕴,它们都有各自的作用。而且自然、社会、艺术,也是相通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不就是自然与艺术的最高境界吗?所以没有必要扬此抑彼,须知“合之则双美,分之则两伤”。
3、我家喂养的是杂种狗,算不上什么好狗,但我深深理解宗达高尚的写实精神。
明确:在艺术表现手法中,除去写实之外,还有写意。写意的作品往往流淌着艺术家的生命感悟、生命激情。例如八大山人的作品“只……拼接了一些枯枝、残叶、怪石来张罗出一个个地老天荒般的残山剩水,让一些孤独的鸟,怪异的鱼暂时躲避。这些鸟鱼……夸张地袒露其丑,以丑直锲人心,以丑傲视甜媚。……(以)一副让整个天地都为之一寒的白眼,冷冷地看着,”(《文化苦旅》)看着这个世界。这冷眼表现了八大山人整个天地全都沉沦之后冷寂的生活状态,表现了“金枝玉叶老遗民”的生命悲剧性感悟,表现了他倔强的文化人格。他作品中的剩山残水、丑鸟怪鱼已经变成了一种整体的生命象征。由此可见川端康成的观点是不全面的。
写实并不是对现实的客观照相,它还有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集中概括艺术加工的过程。也即“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同时自然之所以美是因为有了人对自然的主观观照,这时的自然是人化的,已经渗透进人的主观感受与感情。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写实也是写意。
作者邮箱: dhliuzhi@hotmail.com
[1]
《花未眠》教学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花未眠》...
江西省遂川中学语文组 冯小兵
教学目的:1、理解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2、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3、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设想: 教时:一课时。重点与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为难点。2、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为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海 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意:东风微微地吹拂,海棠花透出高洁美丽的光泽,散发阵阵幽香,使人有空蒙迷茫之感。这时,月亮已转过曲折的走廊,照不到海棠花了。诗人只怕那花儿在深夜里也会睡去,自己更加寂寞,所以点燃起明亮的灯烛,照看着那一簇簇红艳艳的海棠。
指点:这首诗写于元丰三年(1080),是诗人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诗中生动地刻画了月下海棠美丽的光泽、清幽的香味和红妆粉裹的娇神态,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诗人对海棠花怜惜眷爱的殷切情意;同时,也蕴含着诗人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美好的海棠是诗人自比,因为“月转廊”,花儿就得不到月光的照射,以此比喻自己遭受贬谪、怀才不遇,既恰当,又含而不露。“只恐夜深花睡去”含有顾影自怜的意思。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二、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作家,出生在大阪。2岁丧父,3岁丧母,7岁祖母亡,15岁祖父亡,后来姐姐又病故。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抑郁悲凉,这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一生致力于对日本美的探索p守护和塑造,写下了大量了艳丽伤愁的小说和美文,“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达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他于1968年10月17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日本文学赢得了世界声誉。1972年4月16日他在工作室里用煤气自杀。代表作品:《古都》(1957)《雪国》(1937)《千只鹤》(1951)《伊豆的舞女》(1925)。
人们并不为拥有他的那些小说感到十二分的喜悦,人们更为喜悦的是那些小说为人们换得的耀眼的光环。因为日本人、世人都与我们一样,在许多的时间里,不是惋惜作家没有写出可以强壮文化的传世之作,而惋惜没有拿到诺贝尔奖。人们需要这个奖。人们需要借诺贝尔奖树立一个文化神人。康成先生拿奖了,康成先生就自然而然成了神了――是日本的神,也是我们东方的神。
三、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
课前布置了预习。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内容。
(一)1、是什么引发了作者的感慨?(动情点 感悟点)
“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感触之一)
2、作者由花未眠引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感叹? 感受和感叹:由“花未眠”的新发现,作者感悟到:人们感受自然美的能力。人的能力有限,而自然美是无限的。(感悟之一)
分析:①“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类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美则是无限的。”(3)②“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3)
③怎样提高感受美的能力? “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5)
(二) 找出表述此种感叹感受的段落(1-5段)。
理解下列语句: A、 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海棠花本是无情物,“哀伤”从何而来?
明确:a①[凌晨盛放 却无人喝彩]它的哀伤来自无人欣赏,凌晨四点的海棠美丽芬芳,却少人喝采。②花儿盛开之时就预示着它已接近衰败。
b移情海棠:海棠本是无情物,作者移情寄哀伤。作者深悟到,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人感受到的美也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按理说,大自然总是有美可寻的,只要人活着,就该毫无阻碍地享受它,可遗憾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
B、“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的”,“美是邂逅所得”。
C、“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
明确: 人感受美的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熏陶,需要不断陶冶。
“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 “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这些话怎么理解。[“邂逅所得”(不期而遇)]
明确:① “美”是客观存在的,但也同样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有审美的能力。②对自然的美的“亲近”与“反复陶冶”,主要在于留心观察,仔细观察;不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③邂逅取决于灵感,灵感取决于准备。只有热爱事物,亲近事物,才能感受事物的美。
小结:正如巴比德说过:机遇往往降临到头脑有所准备的人身上。 “美”是一种不期而遇的心灵感应,是对美的事物的美的特征的一种顿悟。只有热爱自然,增强审美能力才能在邂逅之中捕捉“美”。时代的前进,年龄的增长,不会自动增强人感受美的能力。
(感悟之一)――“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美学见解:邂逅所得――审美机遇 亲近所得――审美态度 反复陶冶――审美基础
D、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 一朵花很美”和“要活下去”构成因果关系有小题大做,故弄玄虚之嫌吗?(不)
明确: a 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珍爱生命)
b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的过程。我们可能错过了美的景色,美的音乐,错过了山上那从没有看过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错过了从我们身边流淌过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坚韧地活着,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 (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
c我们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
结论:哪怕为了从一朵花发现美的真谛而活下去也值得
(三) 第四段引述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
明确:雷诺阿①发现美的真谛需要付出毕生的努力,人感受美非常艰难。② “我还在进步”,表现出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意愿。米开朗琪罗③当自然的美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自己却已面对死亡。
明确:进步就是接近死亡。“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跟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这确实是悲惨的事情!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
小结: 1、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2、哪怕为了从一朵花发现美的真谛而活下去也值得。
•3、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更接近于自然美的无限。
(四)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明确: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为“美的启迪”,成为“美的开光”,能够引发人发现自然美,能够发展人感受自然美的能力,那么这朵花也是“好”的。[抓住“所以”,找原因:“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3)和本段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可知,话是从自然物对于美的启迪的角度来说的。]
(五)下面有几幅画,你会仔细凝视哪一处呢?“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感触之二)
“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产生“我们仔细观察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的感触,这实际上是阐发了作者怎样的美学思想?(第六段)
明确:人们应留心欣赏真实的自然之物,艺术家应认真观察自然。
(六)上面有几幅画是李迪、钱舜举、宗达、光琳的作品,还有罗丹的雕塑:手。(第七到九段)
例举了许多著名艺术家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明确:诸如罗丹的《女人的手》、玛伊约尔的《勒达像》、宗达的狗、长次郎的茶碗与繁二郎的画,都强调提高感受美的能力主要在于认真观察自然。
分析:第7段“从罗丹的作品中可以体会到各种的手势,从玛伊约尔的作品中则可以领略到女人的肌肤。”第8段中说小狗的形象吓了“我”一跳,因为它与宗达所画的小狗很相似。这些语句说明观察仔细、具有写实精神的艺术作品可以使人领略艺术所反映出来的“原型”的美。简言之,我们可以从艺术作品中领略到自然的美。
第9段作者写自己观察晚霞时,联想到长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画,说明好的艺术作品是可以提高人对自然美的感悟能力的,只有仔细观察自然美,把自然美和艺术美完美结合起来,才能感染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小结:艺术家应该认真观察自然,准确表现自然,使欣赏者从艺术美中领悟到自然之美。这才是文学艺术的极致。(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写实精神)
(七)第十段中“可我却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为什么?
明确:冬天看岚山,人少,仔细观察,才真正感受到岚山的美。[独处静观才能真正发现自然之美]
(八)第十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
明确:①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②作者无他事纷扰,有一种独特的审美的氛围,③再加上作者独到的
花未眠现代诗歌
花未眠,对,对
我每天临睡之前要看看她,我家
小院里的月季,她总是笑着,以最艳
的样子。我们彼此问候
彼此告别,她知道我从南方
海边回来,她闻到了海腥味,她
也想看海。可是,她的一生
只能在我的小院,只能看着我出去
只能巴巴等我回来,她只能开一次
有时早晨看见她落在地上,一片片
样子依然美,依然未眠,我会
有些痛,有些难过,就像曾经擦肩的
而错过的销魂的爱情。我的.青春呵
我也曾无意地绽放,也来不及选择
也不清楚为什么绽放
花未眠,对,对
她不能睡去,因为时间太快,所以
她连眼睛都不敢眨一下,她想珍惜
每分每秒。是呵她渴望爱情
却不能拥有爱情,她选择祝福爱情
花未眠,在我的小院,我懂她的
祝福。而这个阳光天,我要亲亲她
好好安慰她,祝福她
《花未眠》教案
《花未眠》教案 百色高中实习组 罗倩宇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主旨:课文从花未眠这种自然现象引出对自然美的探讨,强调自然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和亲近所得。艺术创作应该重视写实,表现自然美。 2.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由浅入深的写法。 3.通过对自然美与艺术美以及二者的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4.理解文中隽永含蓄的语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自然美与艺术美以及二者的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2.理解文中隽永含蓄的语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提问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牛顿的故事)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牛顿和一个苹果的故事,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下来,砸到了牛顿的身上,引发了牛顿的思考,因而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一个小小的苹果就能对牛顿产生如此大的启迪,可见生活中任何微小的事物都有可能对我们有所启发,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就能有新的发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川端康成就是这样一位善于思考的作家。他在一个投宿旅馆的夜晚,凌晨四点醒来,偶然发现了花瓶中盛放的海棠花,从而引发了他关于美的思考,写了这篇文章《花未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说理散文,看看究竟一朵花能给作者怎样的启迪。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51页。 二、介绍作者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川端康成,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散文家。幼年时父母、祖母相继去世,分别由外祖父和舅父抚养,给他留下巨大的精神创伤。而此后的漂泊生活和多次失恋使他形成了感伤和孤独的性格,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文学创作的风格。19668年他因长篇小说《雪国》《千只鹤》《古都》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作家。当时的颁奖词是这样过的:“这份奖状,旨在表彰您以卓越的感受性,并用您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近《花未眠》,看看究竟一朵花能给作者怎样的启迪。 三、梳理文章脉络 1、 分角色朗读全文 我们请五位同学给我们朗读课文,有哪位同学自告奋勇吗?没有的话老师就点将咯!?生齐:(指名学生)老师做一个开头,我读第一自然段;A同学读第二第三段;B同学读第四第五段;C同学读第六段;D同学读第七段;E同学读第八段;全班同学齐读最后三段。(朗读……) 2、 正音 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但是要注意一些生字词的读音和字形。 壁龛(kān) 绽放(zhàn) 毋宁(wú nìng)陶冶 (yě) 邂逅(xiè hòu)拙劣(zhuō) 迥然不同(jiǒng) 釉子(yòu) 坂本(bǎn) 拜谒(yè) 岚山(lán) 3、逐段解读文本 这是一篇说理性比较强的散文,所以我们就要从字、词、句入手,并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课文的内容。 (1)第1、2段 首先我们看第一、第二段。文中第一句说“我常常不可思议的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不可思议”什么意思?“微不足道”是什么意思? 明确:不可想象、不可理解;微小得不值得一提。 那么这个“微不足道的问题”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明确:作者发现海棠花未眠,并思考了花未眠这个自然现象,这个“微不足道的问题”在文中指的就是“花未眠”。 请看到第二自然段,“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作者为什么大吃一惊?同学们可以用课文中的句子来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 明确:这是众所周知的(人们普遍都知道。)我仿佛才明白过来,说明作者一直都知道有些花是在夜间开放的这个自然现象。可这是他第一次认真观察未眠之花的美。 凝视着海棠花,更觉得他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声音低沉)的美。”作者为什么说花的美是哀伤的?大家思考一下。 明确:①它在夜间开放,无人欣赏。在夜间的时候花在自然开放尽情展现自己的美,而我们在做什么?(睡觉)这个哀伤是无人欣赏的哀伤。有同学有不同看法吗?②花盛开它就面临着凋谢。花儿盛开就预示着将要衰败,这是很凄惨的。 樱花情结与物哀之美: 其实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的风格、气,它渗透着日本人独特的心灵世界。日本人有极端的樱花情结,樱花是日本文化的图腾,日本人的骨子里认为樱花是生命最重要的象征。一枝樱花从开花到凋谢只有7天,一树樱花从开第一朵花到全部落英,也不过16天。樱花是在开得最旺的时候凋零。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深受日本文化物哀之美的影响。同学们课后可以听日本民歌《樱花》来感受一下日本国民的审美气质,也可以阅读《源氏物语》这本书来了解一些日本文化。 (2)第3段 下面我们看第三自然段。请同学们找出这段的中心句。 明确: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这是作者的实际感受,是作者在凌晨发现未眠的海棠花的美而生发的感叹。 难句1:“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课后练习二要求我们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呢?同学们联系上文思考一下。 (提示:作者由什么想到什么,表达了什么?) 明确:作者由一朵花想到了活下去,也就是想到了生命的问题。我们学地理就知道,日本是 一个多火山是国家,日本国民的生命随时都有可能受到威胁,因此他们对生命也有着独特的珍视。川端康成由一朵花联想到人的生命,由花开的绚烂想到生命的璀璨,具有强烈的珍爱生命的意识,表达了作者对美的珍视和对美的追求。 (3)第4段 接着看第四段,同学们判断一下课后练习第二大题的第二项的表述是否符合文意。 明确:不符合。(为什么?它的表述错在哪?) 明确:雷诺阿虽然认为进步则预示着死亡,这是很凄惨的事,但并不因此拒绝进步,所以临终前还说“我相信我还在进步。” (4)第5段 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感受到美、获得美呢?作者是怎么说的? 明确: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本段的中心句,同学们把它划下来。这是作者在凌晨发现未眠之花的美思考得到的感悟。除了邂逅我们还要主动的去亲近它,去欣赏它。 作者说“一朵花也是好的”,同学们理解作者说的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吗?(提示:要注意联系上文来思考) 明确:自然中一点一滴的美都是难能可贵的,任何细小的东西都可能引发人的美感,自然界中的一朵花也是能成为美的启迪,成为没的开光。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而我们是不是都能做到认真、留心观察欣赏身边的自然的美景呢?你做到了吗?正因为你没有做到,他也没有做到,所以川端康成为此感叹。凝视着壁龛里的一朵插花,作者又有了怎样的感叹?我们下节课继续来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余下文段,解析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简要复习上节课所讲内容。 第6段 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而我们是不是都能做到认真、留心观察欣赏身边的自然的美景呢?你做到了吗?正因为你没有做到,他也没有做到,所以川端康成为此感叹。凝视着壁龛里的一朵插花,作者又有了怎样的感叹?请同学们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然而,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在真花与画中花,也就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对比中,川端康成更欣赏哪个? 明确:真花的美,自然美。我们常常忽视自然美,只去欣赏往往逊色于自然美的艺术美。自然美是显而易见的,需要我们去亲近、去观察和欣赏。优秀是艺术作品往往是对自然和生活的逼真的再现或体现。 (6)第7、8段 看到第7、8段,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指名学生回答) 明确:一是李迪、钱舜举、罗丹等,对自然美观察之仔细使他们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也让人从他们的艺术创作中领略到自然的美;二是“我”的小狗与宗达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极为相像,对宗达的写实精神、细致观察给予充分的肯定。表现了作者崇尚写实的精神和审美追求。 同学们注意第7段的一些词语: 迥然不同:形容相差很远。体味:仔细体会品味。体会:体验领会。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领会: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 (7)第9段 下面看第9段,作者写到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齐读第9段。 明确:日本黄昏天空的晚霞、长次郎的名茶碗、坂本繁二郎的画。 名茶碗和画属于什么?日本黄昏天空的晚霞又属于什么? 明确:艺术作品,代表着艺术美;日本黄昏天空的晚霞属于自然景物,代表着自然美。 这三者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颜色一模一样。 看到这一段的最后一句:“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名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这“三者”分别是艺术美和自然美的代表,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艺术美与自然美是怎样的关系? 明确:作者从自己观察到的晚霞联想到长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画,说明与自然美相契合的艺术作品是可以提高人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的,自然美与艺术美是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的。这是作者在艺术美与自然美得出的感悟。 (8)第10、11段 作者除了发现花未眠,还发现了什么? 明确:岚山的美。 第10段作者谈到了自身的经历,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岚山的美的? 明确:冬天看岚山,人少,仔细观察,才真正感受到岚山的美。 作者又有了什么感叹呢? 明确:“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某些人”指的是哪些人? 明确:有机会观察美、用心欣赏美的人。 最后一段作者重提发现花未眠的原因,照应开头,再次强调突出美是无限的,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 四、析文理:以小见大,由浅入深。 文章的主旨:作者从花未眠这种自然现象引出对自然美的探讨,强调自然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和亲近所得。艺术创作应该重视写实,表现自然美。 作者由花未眠想到美和审美的问题,这种写法在写作上称之为“以小见大”,作者触景生情写下了这么一篇有哲理的散文。那么同学们有没有留心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鸿飞池的睡莲?校园成群的绿树?甚至我们洗衣花未眠3
教学目的:1、 理解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2、 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3、 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设想: 教时:一课时。重点与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为难点。2、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为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海棠 》( 苏轼 ):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意:东风微微地吹拂,海棠花透出高洁美丽的光泽,散发阵阵幽香,使人有空蒙迷茫之感。这时,月亮已转过曲折的走廊,照不到海棠花了。诗人只怕那花儿在深夜里也会睡去,自己更加寂寞,所以点燃起明亮的灯烛,照看着那一簇簇红艳艳的海棠。 指点:这首诗写于元丰三年(1080),是诗人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诗中生动地刻画了月下海棠美丽的光泽、清幽的香味和红妆粉裹的娇神态,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诗人对海棠花怜惜眷爱的殷切情意;同时,也蕴含着诗人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美好的海棠是诗人自比,因为“月转廊”,花儿就得不到月光的照射,以此比喻自己遭受贬谪、怀才不遇,既恰当,又含而不露。“只恐夜深花睡去”含有顾影自怜的意思。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二、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作家,出生在大阪。2岁丧父,3岁丧母,7岁祖母亡,15岁祖父亡,后来姐姐又病故。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抑郁悲凉,这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一生致力于对日本美的探索p守护和塑造,写下了大量了艳丽伤愁的小说和美文,“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达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他于1968年10月17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日本文学赢得了世界声誉。1972年4月16日他在工作室里用煤气自杀。代表作品:《古都》(1957)《雪国》(1937)《千只鹤》(1951)《伊豆的舞女》(1925)。 人们并不为拥有他的那些小说感到十二分的喜悦,人们更为喜悦的是那些小说为人们换得的耀眼的光环。因为日本人、世人都与我们一样,在许多的时间里,不是惋惜作家没有写出可以强壮文化的传世之作,而惋惜没有拿到诺贝尔奖。人们需要这个奖。人们需要借诺贝尔奖树立一个文化神人。康成先生拿奖了,康成先生就自然而然成了神了――是日本的神,也是我们东方的神。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 课前布置了预习。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内容。 (一)1、是什么引发了作者的感慨?(动情点 感悟点) “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感触之一) 2、作者由花未眠引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感叹? 感受和感叹:由“花未眠”的新发现,作者感悟到:人们感受自然美的能力。人的能力有限,而自然美是无限的。(感悟之一) 分析:①“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类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美则是无限的。”②“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3) 3、怎样提高感受美的能力? “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5) (二) 找出表述此种感叹感受的段落(1-5段)。 理解下列语句: A、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海棠花本是无情物,“哀伤”从何而来? 明确:a①[凌晨盛放 却无人喝彩]它的哀伤来自无人欣赏,凌晨四点的海棠美丽芬芳,却少人喝采。②花儿盛开之时就预示着它已接近衰败。 b移情海棠:海棠本是无情物,作者移情寄哀伤。作者深悟到,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人感受到的美也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按理说,大自然总是有美可寻的,只要人活着,就该毫无阻碍地享受它,可遗憾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 B、“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的”,“美是邂逅所得”。 C、“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 明确: 人感受美的.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熏陶,需要不断陶冶。 “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 D、“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这些话怎么理解。[“邂逅所得”(不期而遇)] 明确:① “美”是客观存在的,但也同样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有审美的能力。②对自然的美的“亲近”与“反复陶冶”,主要在于留心观察,仔细观察;不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③邂逅取决于灵感,灵感取决于准备。只有热爱事物,亲近事物,才能感受事物的美。 小结:正如巴比德说过:机遇往往降临到头脑有所准备的人身上。 “美”是一种 不期而遇的心灵感应,是对美的事物的美的特征的一种顿悟。只有热爱自然,增强审美能力才能在邂逅之中捕捉“美”。时代的前进,年龄的增长,不会自动增强人感受美的能力。 (感悟之一)――“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美学见解:邂逅所得――审美机遇 亲近所得――审美态度 反复陶冶――审美基础 E、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 一朵花很美”和“要活下去”构成因果关系有小题大做,故弄玄虚之嫌吗?(不) 明确: a 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珍爱生命) b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的过程。我们可能错过了美的景色,美的音乐,错过了山上那从没有看过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错过了从我们身边流淌过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坚韧地活着,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 (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 c我们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 结论:哪怕为了从一朵花发现美的真谛而活下去也值得 (三) 第四段引述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 明确:雷诺阿①发现美的真谛需要付出毕生的努力,人感受美非常艰难。② “我还在进步”,表现出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意愿。米开朗琪罗③当自然的美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自己却已面对死亡。 明确:进步就是接近死亡。“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跟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这确实是悲惨的事情!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 小结: 1、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2、哪怕为了从一朵花发现美的真谛而活下去也值得。 •3、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更接近于自然美的无限。 (四)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明确: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为“美的启迪”,成为“美的开光”,能够引发人发现自然美,能够发展人感受自然美的能力,那么这朵花也是“好”的。[抓住“所以”,找原因:“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3)和本段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可知,话是从自然物对于美的启迪的角度来说的。] (五)下面有几幅画,你会仔细凝视哪一处呢?“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感触之二)“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产生“我们仔细观察画中花,却不怎么留 心欣赏真的花”的感触,这实际上是阐发了作者怎样的美学思想?(第六段) 明确:人们应留心欣赏真实的自然之物,艺术家应认真观察自然。 (六)上面有几幅画是李迪、钱舜举、宗达、光琳的作品,还有罗丹的雕塑七到九段例举了许多著名艺术家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明确:诸如罗丹的《女人的手》、玛伊约尔的《勒达像》、宗达的狗、长次郎的茶碗与繁二郎的画,都强调提高感受美的能力主要在于认真观察自然。 分析:第7段“从罗丹的作品中可以体会到各种的手势,从玛伊约尔的作品中则可以领略到女人的肌肤。”第8段中说小狗的形象吓了“我”一跳,因为它与宗达所画的小狗很相似。这些语句说明观察仔细、具有写实精神的艺术作品可以使人领略艺术所反映出来的“原型”的美。简言之,我们可以从艺术作品中领略到自然的美。 第9段作者写自己观察晚霞时,联想到长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画,说明好的艺术作品是可以提高人对自然美的感悟能力的,只有仔细观察自然美,把自然美和艺术美完美结合起来,才能感染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小结:艺术家应该认真观察自然,准确表现自然,使欣赏者从艺术美中领悟到自然之美。这才是文学艺术的极致。(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写实精神) (七)第十段中“可我却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为什么? 明确:冬天看岚山,人少,仔细观察,才真正感受到岚山的美。[独处静观才能真正发现自然之美] (八)第十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 明确:①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②作者无他事纷扰,有一种独特的审美的氛围,③再加上作者独到的审美能力,――所以能有独到的发现。 该句作用:照应开头,突出美是无限的,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 四、.总结文章的主旨 1、作者由花《花未眠》 4
施永忠教学目标:
一、 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二、 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三、 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一、 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二、 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二、 作者介绍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一生致力于对日本美的探索、守护和塑造,写下了大量艳丽伤愁的小说和美文,他凭借《古都》、《雪国》、《千只鹤》在1968年10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日本文学赢得了世界的声誉。而川端文学的精髓正是表现在《雪国》等代表作中。从文章的角度看也一样,《雪国》是这样一种作品,它挖掘到了川端这个作家可以将自己优秀的资质作为不朽的作品留给后世的矿脉。
三、 研读课文
1、朗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作者由花未眠而得到思考的句子。
讨论明确:
a、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b、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需要反复陶冶。
c、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
(前两点学生不难从文中找出,第三点学生往往会在作者所列举的例子中徘徊,可以提示他们从作者列举的例子中找共通点,作者举这些例子的目的是什么,从而概括出答案。)
2、这三个观点是不是孤立的?如果不是,那有何联系?
明确:不是。这三个观点其实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
这也是课文的主旨所在。
3、把握课文主旨以后,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几个句子的含义。
A、 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明确:
a它的哀伤来自无人欣赏,凌晨四点的海棠美丽芬芳,却少人喝采。
b海棠本是无情物,作者移情寄哀伤。作者深悟到,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是极有限的,而自然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按理说,大自然总是有美可寻的,只要人活着,就该毫无阻碍地享受它,可遗憾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
B、 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明确:
a 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
b 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的过程。我们可能错过了美的景色,美的音乐,错过了山上那从没有看过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错过了从我们身边流淌过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坚韧地活着,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
c我们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
C、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明确:文学艺术家应该发扬写实精神,认真观察自然,准确表现自然,使欣赏者从艺术美中领略到真正的自然之美,这才是文学艺术的极致。 所以我们应该睁大明亮的眼睛,不断地发现美,亲近美,感受美,也只有这样才会创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美存在于自然中,美也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
4、文章第一句话大家留意了吗?一起来读一读。
齐读:“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文中这“微不足道的问题”指什么?这个“问题”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微不足道的问题”指海棠花未眠这件事。在文中是作者情感的一个触发点,作者由此思考了关于生活,关于审美的许多哲理。这种手法就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小结:今天这堂课我们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哲理。美是无处不在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这一个环节主要学生可能一下子想不起来,教师可以就校园里某些存在的美先谈一谈,学生就会有所启发的)
罗丹说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今天起,让我们尽情拥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吧!
《花未眠》教学设计4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花未眠》 3
★ 冬未眠抒情散文
★ 夏未眠小学作文
★ 夜未眠的散文
★ 情相牵,爱未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