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师对后进生的教学感悟:用爱心点燃希望(共含2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懒得煮螺狮粉”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著名作家雨果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三年前踏上三尺讲台那一刻起,也就意味着我踏上了美好的“育人之旅”。教师常年驻守在一线,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那怎样才能做好衬托工作呢?我发现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关注后进生,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那年,我接手了一个新的班级,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发现班里大部分学生都不错,可是有一名学生和大部队有点格格不入。小A上课一直不听,要么睡觉,要么涂鸦,有时候还喜欢哼点小曲儿。周围的同学经常向我反映,说小A哼曲儿严重影响他们听课。小A也从来不写作业,不写试卷,她写的字根本称不上是汉字,错字别字太多。刚开始,我课上课下经常帮她补差。班里有很多学生劝我:老师,小A她一直不学的,以前的老师根本不管她。我用眼神阻止了那些孩子,因为我知道,小A听了心里肯定不好受。哪怕是再差的学生,他心里也有想变好的愿望,也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鼓励。
说是这么说,但一个考试一直交白卷的学生着实让我心里担忧。虽然课上课下辅导,但是收效甚微。我也渐渐放松了对她的要求。渐渐地,我好像也忽视了她的存在。直到有一天……
那天,我走进教室准备上课。刚刚掉过头准备在黑板上书写课题,却发现满满一黑板的字,我高高举起的手无奈地放下了。接下来,快速转过身面朝学生,怒不可遏地吼了起来:“今天谁是值日生,黑板都不知道擦!下课玩疯了!”不知道是值日生真的忘记了,还是害怕我的批评一直没有站出来。就在大家面面相觑的时候,一个女生默默地走上讲台,拿起黑板擦,快速地把黑板擦干净了。她就是小A,就在她安安静静走回座位的间隙里,我带领同学们一起鼓掌,把雷鸣般的掌声送给了她。我清楚地知道:她不是那天擦黑板的值日生。不是自己的职责所在,她却能够愿意为集体做贡献。这种精神本身就很难能可贵。
还有一次上课,我正讲到关键处,一个学生向我报告小B吐了。他的课桌、书本、地面上都是呕吐物,周围的学生都捂着口鼻,退避三舍。我了解情况后,便请平时做事认真负责的班长带小B去医务室看病,我在班级做好善后工作。因为我自己嗓子浅,还没靠近小B的课桌,也要吐出来了!小A看到后,不用我安排,自己主动去拿拖把清理,用抹布擦洗。她的脸上丝毫没有出现厌恶、嫌弃的神色。而在她的带领下,其他同学也都来帮忙,挪课桌的挪课桌、搬凳子的搬凳子……
从这一刻起,我打心眼儿里佩服小A,更是对她刮目相看。虽然她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习能力也不强,虽然她作业不写,考试都是交白卷,但她身上这种担当、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这一刻我明白了:不能用成绩这唯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好坏优劣,后进生身上也有闪光点,我要做的就是放大这样的闪光点,以此为榜样,来影响更多的学生。
小A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关注后进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赞美。作为老师,绝不能以成绩论好坏,以分数论英雄,更多的是要看到学生身上优秀的人品。
如今,小A已经毕业了,但是她给我上的这生动一课,却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作者|周宁玲
公众号|玉峰文苑
小学语文老师对课文《中国结》教学的分析与感悟
我在执教《中国结》这一课时,充分确立学生阅读的立体地位,归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利,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充分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与教师的对话,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有个性、有创造力的解读,使语文课堂真正闪烁出“以自主读书感悟为本,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标”的教学思想。
一、还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空,为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提供基础。
要想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就必须交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利,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使学生充分地、直接地接触语言材料。这节课上,从初读感知的“四读”到品读精思第3自然段,学生始终是读书的主体。这样的课堂上,既有由读得不准到读准了的进步,又有充满激情、神采飞扬的诵读;既有潜心默读的勾画圈点,又有摇头晃脑的书声朗朗。这样的读书,帮助学生调动着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这些都是他们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和敲击妙悟火花的工具。这样的读书,可以帮助学生真正进入课文情境,让课文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内心世界。在这样的坚实基础上,每一个学生才能发出属于自己的心声,才能产生属于自己的思想。
二、透过词句品味文字背后的情感,引导学生读进去。
香港散文大家董桥说:“人心是肉做的,文字也是肉做的`。”的确,文字是有呼吸,有脉搏,有生命的。因此在教学中,对于文本中那些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的字词,我引导学生细心体味,从语言的表层走向语言的深层,并从中感受到语言的韵味。通过对“巧妙编结、巧夺天工、变化无穷、叹为观止”这些词语的不断研读,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经历了几个来回,逐步深入地领略了作者文质兼美的语言背后蕴藏的丰富情感,促进了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共振。
三、通过教师语言丰富课文情感,营造浓郁文化氛围。
教学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简单地说就是语文教师运用语言教学生学用语言。在这里,语言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所以,语文教学的成功离不开教师运用语言的成功。
在本教学设计中,老师的语言力求与课文情境协同起来,如诗一般优美,就像“液态的火焰”,娓娓道来的叙述表述着教师自身与文本对话后的思考。抑扬顿挫的语调、整齐的韵律、悦耳的语音和富于激情的话语,使课堂弥漫着浓浓的文学意韵,使学生置身其中品读感悟,于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得到熏陶。。
四、通过补充资料,填补课文空白,引起情感上的震撼。
选取适当的补充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课堂上,我从大语文观出发,以宏观的、文化的视野对文本进行俯视、鸟瞰,引导学生从教材向课外延伸,在教学过程中相机出示:一双巧手编结中国结的视频资料和文字资料,中国结有关画面,中国结渊源久远的文字资料。这些资料的补充,对学生深入感悟课文内容,情感得以激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