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猫子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共含16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猫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1: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 ――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世纪是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是激烈竞争的世纪。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层次。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更应加强这方面的探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几点认识。 一、课堂民主,师生和谐 在重视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上,教师必须在明确学生主体的前提下,结合学科教学任务的要求和教学活动性质的特点,放弃权威思想,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方案。使课堂变为师生的互联互动阵地。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深沉而持久的师爱创设民主、和谐、积极、开放的课堂气氛。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上出错时,教师更要以宽厚与亲切相待,而不是讽刺、挖苦,不耐烦。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于老师说过:“我最喜欢发言错的学生,因为对于教育者来说,这恰恰是一笔财富。”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一次公开课上,有一个学生读课文时有一个地方总是出错,试了三遍后,连他自己也失去了信心。于老师却鼓励他说:“不要紧,三遍读不好,我们还有第四遍、第五遍……我相信你一定能读好!”信任和期待使奇迹得以产生,学生读通顺了句子,满面欣喜地落座,其余学生甚至听课的老师也不禁为之鼓掌。多么可贵的“还有第四遍、第五遍……”它使学生消除了紧张、畏惧,鼓起了学生勇于探索求知的信心。 二、重视质疑,鼓励探究 孔子说:“学源于思,思起于疑”,亚里士多德也说过:“发现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此,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疑问,并积极探究解答,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执教《田忌赛马》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利用教具,演示了第二次赛马的经过,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弄清了田忌获胜的主要原因:同等级的马相比,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就在我为顺利突破了教学难点而感到松了口气时,一名学生突然举手发问:老师,我觉得课文中不应用“胸有成竹”来形容孙膑,因为在第二次比赛时,齐威王在胜了第一场后,如果注意到田忌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也调整对策:用下等马去对田忌的上等马,用中等马去对田忌的'中等马,这样齐威王在第二次赛马中输一场赢两场,仍然获胜,所以我觉得说孙膑对获胜“胸有成竹”是不恰当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学生立刻对这一问题表现出了热烈的关注。我马上意识到这正是让学生自己读书解决问题的大好时机,于是我又把这个“球”抛给了学生,鼓励他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经过激烈的争论,学生终于从“得意洋洋、轻蔑”等描写齐威王表现的词句上认识到:齐威王已经被一连串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即使他看到田忌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也不会在意,更不用说去思考对策了。孙膑正是从齐威王的神情、语言中揣摩透了他的骄傲心理,再加上对参赛马匹作了仔细观察,心中确实对第二次获胜充满了信心,用“胸有成竹”来形容孙膑,非常恰当。在这一质疑、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刻认识了孙膑的足智多谋,也体验到了发现和探索的乐趣。 三、赞赏求异,欢迎挑战 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积极探索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激发学生大胆求异,积极进行思维发散,敢于向书本和现成答案发难,敢于向同学、向老师、向权威挑战。多问“真是如此吗?”“只是如此吗?”并去积极探索。对学生即使不恰当的驳问、发难和新解,师生不能嘲讽,对其胆量意识和精神要给予充分肯定,热情鼓励。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应该成为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如我在教《捞铁牛》时,当学生了解了怀丙和尚所使用的方法后,我让他们想想:如果让你去捞,你会怎样做?有一个学生思考后回答:“如果我去捞,我会再加两只船,捞的时候,把沙铲到空船里,这样河里就不会增加泥沙了。”多么可贵的环保意识,你能说这不是创新的火花在闪烁吗?我当即肯定了他的想法,并鼓励同学们都向他学习。又如,在教学《海底世界》时我正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描写海底奇异景色的句子时,一个学生突然指出,把游动的深水鱼发出的光点比作星星不合适,我立即表扬了他这种敢于向书本挑战的的精神,并让他讲出理由。他大声说:天上的星星乍看上去是位置不变的,而深水鱼是流动的,所以不合适。经他一说,师生都深有同感,于是我们师生一齐讨论这个比喻怎么写才合适?有的说:像夏日飞舞的流萤,有的说:“像节日的夜晚小朋友手脖上带的萤光灯……”学生们沉浸在创新的快乐中。 四、借助教材,训练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它包含着世界上的一切。”这里的“一切”,当包括着世界上已被创造出来的或已被发现的,也包括那些还未被创造出来的或未被发现的。现代科技的发展证明,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因此,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创新教育中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大力运用语文学科这一独特优势,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一是结合课文叙述进行想象,二是根据课文原文进行创造性复述,改写,三是给课文进行续写,四是进行想象作文。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与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总的说来,培养创造性的思维是关键,只要教师在课堂上能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善于发问、敢于挑战,并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我们的课堂必将成为培养创新能力的摇篮,展现创新魁力的舞台。

篇2:英语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实施

英语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实施

英语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实施

21世纪的中国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国进一步参与全球竞争。各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在这世纪之交,如何全面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出一批高素质、富有创造力的人材是摆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工作者面前的问题。提倡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高度重视和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是我国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界近几年来探讨、研究的热点。如何在英语课堂上实施、体现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一直是我们英语教师研究的课题。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和目标

解放后,我国沿用了苏联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体系,采用了传统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方法,只注重知识灌输,不注重技能训练。以考试为手段,以高分为目标,使学生偏重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至学生的质疑能力差,创新能力差。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应使受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者获得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而英语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应使受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者获得英语基础知识、英语实用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传统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方式很难适应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和目的,屏弃以教师为主体,重语言知识的讲授,轻语言能力的培养,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作法,而把教学定位为师生双边共同活动,倡导师生互动方式。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英语新大纲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为英语课堂的.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我们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高考命题的变化已带有明显对考生素质考察的印记。其命题意图也越来越向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靠拢。并且附加听力。因此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培养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语言天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基础知识,英语实用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作为最高目标。

二.改变教学方式

1.坚持结构与功能的有机结合

功能是指用语言去实现的交际目的或完成的交际任务。交际法抓住了“语言是人类交际工具”这一特征,受到了当前世界各国语言教学界的推崇,而人们在用语言进行交际时,离不开结构(语言形式)。因此语言学习必须照顾语言的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

1)语言点与情景的有机结合

新教材的编排将结构与知识功能项目有机地结合,为广大英语教师提供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高一第一课的对话主要是朋友见面时,互相问候与介绍的日常用语。作为高一老师的我,面对一批新同学,首先我作了自我介绍,Hello, everyone! This year

[1] [2] [3] [4]

篇3:英语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实施

英语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实施

英语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实施

21世纪的中国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国进一步参与全球竞争。各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在这世纪之交,如何全面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出一批高素质、富有创造力的人材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提倡素质教育,高度重视和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是我国教育界近几年来探讨、研究的热点。如何在英语课堂上实施、体现素质教育一直是我们英语教师研究的课题。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和目标

解放后,我国沿用了苏联的教育体系,采用了传统的教育方法,只注重知识灌输,不注重技能训练。以考试为手段,以高分为目标,使学生偏重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至学生的质疑能力差,创新能力差。素质教育应使受教育者获得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而英语素质教育应使受教育者获得英语基础知识、英语实用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传统的教育方式很难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和目的,屏弃以教师为主体,重语言知识的讲授,轻语言能力的培养,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作法,而把教学定位为师生双边共同活动,倡导师生互动方式。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英语新大纲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为英语课堂的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我们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高考命题的变化已带有明显对考生素质考察的印记。其命题意图也越来越向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靠拢。并且附加听力。因此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培养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语言天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基础知识,英语实用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作为最高目标。

二.改变教学方式

1.坚持结构与功能的有机结合

功能是指用语言去实现的交际目的或完成的交际任务。交际法抓住了“语言是人类交际工具”这一特征,受到了当前世界各国语言教学界的推崇,而人们在用语言进行交际时,离不开结构(语言形式)。因此语言学习必须照顾语言的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

1)语言点与情景的有机结合

新教材的编排将结构与知识功能项目有机地结合,为广大英语教师提供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高一第一课的对话主要是朋友见面时,互相问候与介绍的日常用语。作为高一老师的我,面对一批新同学,首先我作了自我介绍,Hello, everyone! This year I’ll be your English teacher. First I’ll introduce myself to you. My name is Pengqian. We’ll work together and study together. I hope we’ll cooperate very well.然后让同学们作自我介绍或是相互介绍。Would you please introduce yourself to us? Would you please introduce the student next to you to us?在交际活动中同学们能较轻松愉快地接受 introduce sb.to sb.这一语言点。在特定的交际活动中学习比单一的句型操练更易接受,趣味性强。

2)拓宽思路,丰富表达

课堂教学中,我注意教会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用同一结构表达或在同一情景中用不同的结构表达。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和应变能力。在教Unit 15, IB的对话时有这样几句对话”What can I do for you, Sharon?” “Well, I couldn’t sleep last night.”我把情景换成

If I'm in a shop (a book store…) I want to buy a shirt (a book…), what would the shop assistant

say to me? 回答同样用 What can I do for you? 还是在这段对话里,医生问Sharon

“What was the matter?” “I’ve got a pain here. Just here. Ouch!” 此时我又引导学生说:“What other expressions can we use here?”同学们便七嘴八舌地说出 What was wrong with you? or Was there anything the matter with you? 这样可使学生不断地积累,丰富表达。

3)在情景中培养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教学中适当地讲练词语,为课文的理解疏通障碍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设置适当的情景,通过各种活动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全面发展。我在教Unit 11 Country Music一课时,先设置情景,让同学们看VCD听Denver 唱的Country Road 通过下列问题导入新课Just now we enjoyed a song. Do you know the mane of the song?(Country Road) Can you guess who wrote and sang the song? (John Denver) We’ve known something about John Denver from the dialogue. What kind of music does he often write and

sing? (American country music) Is this song about modern life? (No.) What is it about? Keep this

question in mind. After you finished reading this passage, you are sure to answer it.又通过T or F statements 让同学们先表层理解,再通过进一步的问答了解细节。通过有意识地设计问题,在问答的过程中,引出一些语言点,用英语稍加解释和替换,为同学们理解课文扫清了障碍。完成课文理解后,又回到开课时听歌的情景中,通过问题导入两个话题。At the beginning of the lesson we enjoyed a song Country Road. Can you tell me what kind of

feelings the song expresses? (good old days, his love for his country, value of his home)

Besides these, there are some other topics of songs. Find out A)What American song writers wrote or write about in the 1950s, in the 1960s, in the 1990s. B)The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country music.

先让同学们make notes,再根据notes retell the text.最后是一个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 to the text or the Chinese的反馈式检测(附本课详案)。

这种结构与功能的有机结合既有抓主题、细节、语言点,又有归纳总结。同时也从听、说、读、写、不同的角度训练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英语素质的提高。

教学中我常使用改写、复述、写回信、话题讨论等方法让学生通过语言学语言。通过听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在练习中设置情景,在情景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2.以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中心

传统的教师“一言堂”使学生忙于记录,缺少听、说、读、 写、译的技能训练。因而学生学得多,收益小。这与素质教育的目的相去甚远。要改变现状,我们必须改变观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各种相互关连的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心理、感觉器官和思维在课堂上切切实实地动起来,以求提高课堂效益。

1)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着眼与全体公民,以全面提高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品质、心理和身体、劳动技能品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英语课堂教学一样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必须想尽办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力争使每个同学都动起来。因此我们在设计每堂课时需多考虑学生的心理,个性特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课前轮流的三分钟演讲,教学过程中的全体练习、领读、带读、考虑难易程度的回答问题。小组活动、两人活动、链式活动和竞赛等方式,使每个同学都能参与。

2)设计好英语课堂教学步骤和细节

教训活动的有条不紊、自然过度是保证课堂教学中学生真正动起来的关键。因此我们应根据教材的不同课型和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和备学生。认真安排好教学的每一个步骤力求教学活动过渡自然,不留痕迹。当我教L.90 Unit 23 IB 时,采用了如下具体步骤。

I. Revision:

II. Warming up(presentation)

1.Talk about Aswan. (Show them the rough map of Aswan..)

Do you know the location of Aswan? What’s it famous for? (Pyramids, the Aswan High

Dam)

Today we are going to read a passage about the Aswan High Dam

III. While reading activities:

1.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find out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Why was the temple in

danger?

2.Read the passage again paragraph by paragraph and then give men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After we discuss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I’ll show them the following

main ideas with the help of the slide.)

Para.1 What are the biggest man-made projects in the world?

Para.2. Why was the High Dam built?

Para.3. What is the High Dam like?

Para.4. What problems were caused by building the High Dam?

Para.5. Something abo

[1] [2] 下一页

u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emples at Abu Simbel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temple at Abu Simbel.)

3.Answer the above questions:

其中二大题中的While reading activities 都是以抢答形式进行。哪组同学先回答哪

组就得一分。通过2题找段意,使同学们学会了抓住主题。通过第3题问答回题

把原来的主题思想进一步细化,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增加了文章的熟习度。在

此过程中,还可以简单地处理一些语言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IV. Post reading activities:

1.Help them to summarize the text by making notes:

1)Ask one of them to write on the Bb. The others do it individually.

2)Look at the Bb and check the answers together.

The Aswan High Dam

Reasons Size Problems

1)to control the Nile long: 3,830 metres 1)move to another place

2)to make electricity wide: 980 metres at the base 2)Some temples were in danger

from the water 40 metres at the top including the one at Abu Simbel

2. Listen and repeat:

V. Consolidation:

Try to retell the text according to the summary.

由于教学步骤和细节设置合理,课堂上学生活动量大,时间没有一点浪费,教师和同学都感到效果好。整堂课的活动安排使同学们感到活动一环套一环,过渡自然,形式多样,兴奋而不紧张。使学生的思维、感官都真正地活动起来了,从而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3)课文导入与活动的多样化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需要我们在课文的导入和活动的多样化上下功夫。新教材选材广泛,形式多样,只要我们肯动脑、多钻研,便能设计出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文导入与活动。为素质教育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提供了前提条件。课文导入与活动多样化已有很多我们可以借鉴的方法,但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抓住课文的特点,方能达到目的。

我自己在教Unit 1 便采用自我介绍的方法来进行,亲切自然。在教Sports 时采用了What sports do you like best? Why?的话题交谈方式,同学们情趣盎然。在教American Country Music一课时采用歌曲的形式导入同学们轻松活拨,跃跃欲试。在教Abraham Lincoln时,采用了名言警句的方式。首先在黑板上写出此句:America must strengthen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然后便问到:“Do you know what this famous remark mean?” “Do you know who said it?”同学们自然有一种追究到底的愿望,想知道是谁说的。用实物导入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教Lesson 77 Unit 20印刷术时我便拿出刻章,印出字给同学们看并发问:You know it’s a kind of printing. What other kinds of printings do you know?此时同学们兴趣倍增,自然会去看书找答案。还可以借助书上的图片或地图导入。如Unit 7 IA, Unit 12 IA, Unit 22 IB和Unit 9 IIA 。总之,教师应抓住不同文体与内容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的导入形式让学生常常有新鲜感,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在活动多样化方面我也开动脑筋,使活动与课文体裁和形式紧密结合。提问是教师常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我也常采用提问的方法。但可是教师提问,也可以是学生互问,可以是小组之间互问,也可以采取chain work方式一个问一个,使学生感到稳中有变。在教Earthquake时我采取了分段和段意归纳法。先让同学们把课文分成三部分,然后分别讲出段落大意。(一段为第1自然段,段意为It tells us sth. about the 1906 earthquake in San Francisco . 二段为第2,3自然段,段意为 Another earthquake shook San Francisco on October 17th,1989. 三段为第4自然段,段意为 Why do earthquakes happen?)同学们分析问题,抓住主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在教Unit 5 IA时,我采用了匹配与顺序重组的`方法。先画出6幅西红柿种植的6个步骤的图片,分别让同学们Match the 6 steps with the 6 pictures 然后让同学们Put the 6 steps in the right order。同学们条理清楚,在游戏中培养了语言能力。在Britain and Ireland, Karl Mark等课的教学中填表找信息帮助很大。话题讨论对同学们语言的运用,综合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我在American country Music ( 见附后的详案) Aswan Dam (见 2页设计好英语课堂教学步骤和细节)等课文的教学中都使用。表演与新闻采访是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只一,对课文的巩固与语言运用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此项活动对学生要求较高,必须根据学生实际适当采用。每个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对话,都有较强的表演性。课文The Necklace, At the tailor’s shop 都有较强的故事性。课后可让学生表演。

丰富多彩的课文导入及活动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增强了学生们求知的欲望,为课堂学习创造了轻松愉快的环境,为完成语言知识及语言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前提。是我们英语课堂上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

三.英语课堂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个人智能与成就并不完全对等。并非仅靠智能就会有所创造。人的进取心、自信心、坚持性和质疑乐学的精神同智力因素相协同,发生综合效应,才能使人思维敏锐,激情迸发,而这些良好心理品质表现的特征无一不是情感、意志、兴趣的产物。由此可见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当然兴趣是人们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在我们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就必须动用各种力量,采用各种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让学生真正从思维到感官都活动起来,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这点我在课文导入与活动的多样化这点上已作了充分地阐述。这里主要阐述英语课堂中思想教育的渗透。英语与汉语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学习时需大量实践,敢于开口,不断地与遗忘作斗争。因此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过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用所教内容,不失时机地把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意识,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及协作精神,开放和包容的性格教育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当我教Sports一课时,很自然便会联系到到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让学生体味到这是体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精神,也是一个人所必备的优良品质。当我们上The Summer Holiday, Travel, Country Music 等课文时,便会结合课文谈论同学们假期的经历、旅途趣闻、对音乐的感受。使同学们感到生命的可贵,大自然的清新。产生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教Lesson 17 Unit20的印刷术时,我用Do you know the four inventions in ancient China? (Paper, compass, gun-powder and printing.)谈及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我在处理The Green Hills of Tangsa时,正是长江抗洪的关键时刻,课堂上我提出 Do you know the reasons of the floods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这样的问题,引导他们答到(Because the people of the upper parts of the river cut down a lot of trees along the river.) 同学们通过问题的回答及与现实的联系,自然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决心从自己做起,主动地关心、爱护我们的环境。在讲Saving The Earth时,我让同学们 Talk about the damage in our city caused by the pollution.同学们会答出(dirty air, noise, white pollution)等。之后又让同学们思考Imagine what our city will be like if we let the pollution go on。同学们会七嘴八舌答出( It will rain all the year or there will be no rain at all because of the polluted air and the

people can't breathe. People will be mad because of the noise. The plastic bags and boxes will

cover our

city.)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会懂得环保的重要性。同学们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全面提高语言能力,而且还会积累不少语言以外的知识。如:风土人情,人文,地理等。通过自己教学中的实例,我们不难看出只要我们巧用教材,有机渗透,在英语课堂上培养同学们的非智力因素完全可以实现。在英语课堂教育中思想教育渗透的关键是不要牵强附会。一定得注意力求自然,不失时机。

毫无疑问,英语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紧密相连。我们通过英语课堂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形成技能,使学生语言能力全面发展,而且还可以通过课堂活动教给学生语言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及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精神。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工作。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但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一定会硕果满枝头。

上一页  [1] [2]

篇4:立足素质教育 优化课堂教学

立足素质教育 优化课堂教学

一、优化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学观

这是英语教师处理好课堂教学的关键。英语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现成的教材内容中渗透思想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因为新教材绝大多数题材好、语言美、蕴意深,切合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道德因素,自然、有效,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强化学习动机,也保证了学生其它素质的提高。

二、优化教案和教学过程

教师要拓宽备课的范围。备课有三个方面: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所以要考虑到教材类型、分析学生现状,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知识要求,因材施教。另外,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和信息反馈能力,还可灵活运用教案,扬长避短,使自己的教学具有特色。

三、优化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良好、协调、一致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进行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活动、完成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任务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不是学生配合教师上课,而是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服务。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威信应建立在自身的人格魅力的基础之上,只有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同时教师应关心学生,但不溺爱。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教师的关心和期待对学生的心理和智力发展起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一视同仁,做到严格要求优等生,提携中等生,倾斜学困生,帮他们学会学习,树立自信心。

四、优化教学目标

要以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为宗旨,以新大纲的“教学评价”为原则,形成性、评价性和综合性并重。英语课堂应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目标,以面向全体学生、淡化选拔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实现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阶段的英语教学目的。

优化

[1] [2]

篇5: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

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转轨?途径是多方面的,但学校中心工作是课堂教学,所以要实现素质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入手。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更新“三种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其突破口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要体现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更新观念,做到“三变”。

一是教育对象变“少数”为“全体”。面向少数尖子生还是面向全体学生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分水岭。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常面对几个优生,因为课堂提问,优生反应灵敏,对答如流,后进生反应迟钝,语无伦次,中等生反应一般,欲言又止,所以教师常怕影响教学进程而把提问的焦点集中在几个尖子生身上,这样课堂教学得到多方面训练,受到益处的只是几个尖子生。而大部分学生只处于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教师应首先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课堂教学中要让全体学生得到训练,不同程度地受益。

二是教学目标变“片面性”为“全面性”。教学中教师常重视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偏重知识传授,却忽视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到方法,提高能力。如语文教师对每一课的生字、词语教学花了不少时间,要求学生会写、会理解词语的意思,于是让学生大量抄写生字,背词语解释,但字词的意思怎样理解,却不教给学生方法,这样考试时遇到背过的词语会理解,但没教的词语呢?学生只好望文生义了,为此,教师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三是教学活动变“被动性”为“主动性”。常听有的教师说“我班学生纪律真好,上课无一人乱动,乱讲话的,老师讲的东西听得可认真了。”不可否认,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到位了,可“好纪律”也常与爱积极动脑筋答问并存,强调学生的“纪律”,让学生一切按教师的模式去做,只会让学生被动地去把老师讲的知识记住,再去“死记硬背”,这也是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所以教师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改变这种“风平浪静”的教学局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去探讨学习。

二、处理好“三个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更新教育观念,是否就意味着让全体学生均衡发展呢?是否意味着能力培养而轻视知识的传授呢?是否意味着培养学生个性而可以让学生放任散漫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排斥必要的考试,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与培养特长生的关系,既要让每个同学在课堂教学中都受益,也应鼓励尖子生冒尖,对优等生在答问的质量,通过自悟,掌握学法等方面提出高要求。

二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能力并非不重视基础知识,因为无知无能,没有坚实的语文基础知识谈不上语文能力,该掌握牢的知识也应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熟,并灵活运用。同时在学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指导,自己自悟,找到学法。所以教师要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

三是培养学生个性与养成教育的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探索,敢问敢答,以发展自己的个性,这种主动学习令老师感到满意,但同时也会使有些同学纪律涣散。因此培养学生个性的同时不能让学生放任散漫,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习惯,学习习惯。二者关系处理轻松,学生学得主动。

三、做到“三个精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精心组织教学语言,在“趣”上动脑筋,促学生爱学。

课堂教学中,怎样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以饱满的情绪去学习呢?我认为教师语言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试想:教师的语言单调平乏,整堂课用一个语调说下去,怎能吸引学生,给学生的情绪以足够的营养?又怎能调动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所以,要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习,教师则应精心组织好教学语言,在“趣”上动脑筋。

怎样以“语言”激趣呢?一是要锤炼教学语言,使语言形象,富有感染力,如不少教师注重精心设计导语,精心设计提问,在文章的关键处、矛盾处设问,在学生易“忽略”处设问,整堂课学生均能围着老师的提问去思索、学习。

二是要讲语言艺术,用“停顿”、“故错”等手段,吸引学生。不少教师在提问的同时使用演讲中常用的停顿手段,欲擒故纵,给学生设悬念,留给学生思索时间,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思考,同时为了能吸引学生,有时巧妙地有意地错说,引起学生注意,启迪学生思维,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精心安排教学结构,在“导”上下功夫,促学生“会学”。

吕淑湘先生有句名言:“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既然是“教”学生“学”,就应该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叶圣陶所提倡的“讨论式”的课堂结构完全是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这个实际出发的,值得我们去借鉴运用,它的基本结构模式可概括为:预习―讨论―总结。这种课堂结构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那么教师在这种课堂结构的教学中应该怎样“导”呢?我认为应做到“三导”。

导向。每一单元,每一课对学生进行哪些学法指导。教师要制定目标,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时定向引导学生在这些学法方面去探索,做到有的放矢。

导思。怎样达到预期目的呢?教师教学时应加以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学法进行自悟,启迪学生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发现新“途”。

导结。找到学法就是指导今后的学习,所以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学习过程,小结学习方法。这个小结可在一课结束,或一个单元上完后进行小结。

通过这三导,学生根据“目的'”定“学”,“学”中求“悟”,“悟”中得“法”,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边活动得以充分发挥。

3、精心设计习题,在“活”上出花样,促学生学好。

作业是师生进行检测反馈的手段,如何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好、中、差生的实际能力水平,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呢?我认为教师应精心设计习题,在“活”上出花样。

所谓“活”一是题型活,通过不同类型的题的训练既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又检测学生能力。如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让学生掌握结合上下文理解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的思维训练,就比单独解释带点的字的灵活性大些,可达到知识与能力同步检测的效果。

二是习题的要求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参差不齐,如果以一个要求来对待学生,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对作业量和作业的难度进行灵活要求。优生多做,难度也要求大一些。如对课文朗读训练一般要求会流利地朗读,而对优生则要求会感情朗读并背诵;对课后词语的掌握,后进生会认,一般同学会理解,优生则要求自己掌握并能说怎样理解的,这种灵活要求,使优生不会产生满足感,也能使后进生不至于感到畏难,这样灵活处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篇6:立足素质教育 优化课堂教学

立足素质教育 优化课堂教学

一、优化教育教学观

这是英语教师处理好课堂教学的关键。英语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现成的教材内容中渗透思想教育,因为新教材绝大多数题材好、语言美、蕴意深,切合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道德因素,自然、有效,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强化学习动机,也保证了学生其它素质的提高。

二、优化教案和教学过程

教师要拓宽备课的范围。备课有三个方面: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所以要考虑到教材类型、分析学生现状,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知识要求,因材施教。另外,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和信息反馈能力,还可灵活运用教案,扬长避短,使自己的教学具有特色。

三、优化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良好、协调、一致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不是学生配合教师上课,而是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服务。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威信应建立在自身的人格魅力的基础之上,只有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同时教师应关心学生,但不溺爱。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教师的关心和期待对学生的心理和智力发展起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一视同仁,做到严格要求优等生,提携中等生,倾斜学困生,帮他们学会学习,树立自信心。

四、优化教学目标

要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新大纲的“教学评价”为原则,形成性、评价性和综合性并重。英语课堂应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目标,以面向全体学生、淡化选拔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目的。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是国家推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基本途径,但不是唯一。利用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也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可帮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语言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综合应用的能力。笔者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这种课堂教学富有成效,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信息传播、思想教育、思维训练、情感和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可使学生了解异地文化、培养他们开放和兼容的性格,使他们学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有利于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求合作共发展,为推进世界和平与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做出贡献。

(福建省南平市塔前中学 余其花 《英语周报》初中教师版)

篇7:实施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先行

实施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先行

云南省威信县教委 张佐才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轨道”。 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热门话题,是一场深刻的、全面的教育改革, 是一项涉及到教育思想、办学模式、教育教学管理以及教学内容、 方法等方方面面改革的系统工程。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理所当然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原因在于教育活动发生于师生之间,师生双边活动的主要战场是课堂。 只有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才能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呢? 我认为关键在于改革课堂教学,构建素质教育的基本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制定明确的素质教育目标。一是制定德育目标, 即每堂课要求学生掌握哪些德育知识, 培养学生哪些道德品质及意志、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在课前必须优先确定, 并真正落实在课堂教学各环节中;二是制定智育目标, 即按大纲、教材确定课堂教学的知识目标,做到不增减教学内容, 不降低教学要求。

其次,优化素质教育的`教学内容。 要求教师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对教材内容准确地分析,分清主次,把握重点、难点,在教学中注意深浅适度,讲解教材的精华部分,解决关键问题,做到一通百通。 同时深入挖掘教材本身蕴含的思想教育因素,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优化教学内容,准确无误地传授知识。

第三,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结构。 目前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繁多,有先学后教的,有先教后学的,有先练后讲的, 也有先讲后练的。但不论何种教学结构模式,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设疑释疑,精讲点拨,学生自学及讨论时间充足, 且强化课内训练,尽量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才是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

第四,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学生掌握知识, 要经过四个阶段:认识和理解新教材的内容;巩固已掌握的知识;形成比较熟练的技能技巧;把知识应用实践。因此, 教学时,教师要积极探索, 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灵活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求思的主动性、积极性,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扫除思维障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总之,只有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深入课堂, 模清课堂效率不高的非素质化教学,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 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在实处。

版权所有:动感教育网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ActiveEdu@China.com

篇8:优化课堂教学 实施素质教育

优化课堂教学 实施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课题;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在索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今天,既要减轻过重的负担,又要提高教学质量,其关键就在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教学要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联系,即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机。俄国教育家乌身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指引新课,还是学习新知识,都要善于利用教材上有关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具体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那么课堂教学可以说就成功了一半。   三、注重学生自学成才能力的培养,养成自学成才习惯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要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会学”就是要使学生掌握读书、解题、思考、分析等具体的学法,从而用手中有的钥匙去开启智慧的大门。这种培养学法的方法,对学生一生都是有用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摆正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的双边合作。千万不能填鸭式的满堂灌,而要根据学科特点,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动脚,动口动脑,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养成勤学、乐学、会学的良好习惯。   四、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检查效果的;有效途径,对于课堂练习,要少、要精,有目的地、针对性,难易也要有度,注意练习的层次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练习层次呈动态发展,要改变传统的、低效率的、令学生讨厌的、甚至有违身体健康的作业方式和内容。要让学生把完成任务当成一种乐事、趣事来完成,这样一来,通过练习,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运用知识的能力,即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总之,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减负”“提高”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教育思想、教法、学法上下功夫敢于创新、锐意进取,尽量做到教学方法最优化,从而提高学生素质,更多地为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篇9:优化课堂教学 实施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课题;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在索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今天,既要减轻过重的负担,又要提高教学质量,其关键就在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教学要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联系,即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机。俄国教育家乌身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指引新课,还是学习新知识,都要善于利用教材上有关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具体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那么课堂教学可以说就成功了一半。

三、注重学生自学成才能力的培养,养成自学成才习惯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要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会学”就是要使学生掌握读书、解题、思考、分析等具体的学法,从而用手中有的钥匙去开启智慧的大门。这种培养学法的方法,对学生一生都是有用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摆正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的双边合作。千万不能填鸭式的满堂灌,而要根据学科特点,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动脚,动口动脑,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养成勤学、乐学、会学的良好习惯。

四、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检查效果的;有效途径,对于课堂练习,要少、要精,有目的地、针对性,难易也要有度,注意练习的'层次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练习层次呈动态发展,要改变传统的、低效率的、令学生讨厌的、甚至有违身体健康的作业方式和内容。要让学生把完成任务当成一种乐事、趣事来完成,这样一来,通过练习,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运用知识的能力,即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总之,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减负”“提高”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教育思想、教法、学法上下功夫敢于创新、锐意进取,尽量做到教学方法最优化,从而提高学生素质,更多地为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篇10:立足素质教育 优化课堂教学

一、优化教育教学观

这是英语教师处理好课堂教学的关键。英语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现成的教材内容中渗透思想教育,因为新教材绝大多数题材好、语言美、蕴意深,切合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道德因素,自然、有效,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强化学习动机,也保证了学生其它素质的提高。

二、优化教案和教学过程

教师要拓宽备课的范围。备课有三个方面: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所以要考虑到教材类型、分析学生现状,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知识要求,因材施教。另外,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和信息反馈能力,还可灵活运用教案,扬长避短,使自己的教学具有特色。

三、优化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良好、协调、一致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不是学生配合教师上课,而是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服务。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威信应建立在自身的人格魅力的基础之上,只有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同时教师应关心学生,但不溺爱。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教师的关心和期待对学生的心理和智力发展起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一视同仁,做到严格要求优等生,提携中等生,倾斜学困生,帮他们学会学习,树立自信心。

四、优化教学目标

要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新大纲的“教学评价”为原则,形成性、评价性和综合性并重。英语课堂应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目标,以面向全体学生、淡化选拔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目的。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是国家推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基本途径,但不是唯一。利用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也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可帮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语言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综合应用的能力。笔者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这种课堂教学富有成效,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信息传播、思想教育、思维训练、情感和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可使学生了解异地文化、培养他们开放和兼容的性格,使他们学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有利于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求合作共发展,为推进世界和平与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做出贡献。

(福建省南平市塔前中学 余其花 《英语周报》初中教师版)

篇11:高师院校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关系再探讨论文

引言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和主渠道。同时,优化课堂教学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然而,就目前我国的某些高师院校来看,课堂教学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仍是教师一个人站在讲台上以一种“赶进度”式的,或“备战”式的教学方法向学生讲述着。这种教学方法对大学外语教学而言,严重地压制和束缚了大学生们课堂上应有的读、说、练等多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同时,它已无法适应当今乃至将来素质教育和素质人才需求的大潮流了。记得远在19世纪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教师奉献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可见,要使我国高师院校素质教育真正地收到实效,真正地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对素质教育的主导者--大学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把素质教育真正地带进外语课堂

1、教师必须具有素质教育的观念和积极的态度

在当今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的浪潮中,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具有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其次,要树立真确的课堂教学观。以现代化的教学理论来改变自己,武装自己,彻底改变以前的那种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最后,教师必须以积极态度热情地投身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之中。只有这样,才不会使课堂的素质教育流于形式,甚至落空。

2、教师必须具备在课堂进行素质教育的能力

教师的教法实质上是一种艺术,一种教学艺术。解释开来,就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能恰当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素质教育的目的的一种能力。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这是个很浅显的道理。所以,素质教育要求各位教师除了精通本专业的知识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较深的研究,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多方面的知识和素质修养,从而使课堂教学灵活、丰富、保质保量。

3、教师必须制定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目标不是死的、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而是具有灵活性和多变性的。必须根据授课对象和授课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教课方法,制定出真正地被学生接受,并且通过师生的互动能达到理想效果的教学方法。同时,这种教学目标不应在授课的量上对教师有过于严格的限制,而应由教师灵活地调空。如果师生间迸发了意想不到的思想火花,使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研究得到提高和升华,那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这对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素质是难能可贵的。

4、对外语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必须做到“精”“练”“导”

所说的“精”即指教师应在精心地制定并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上下功夫;所说的“练”即指教师应在学生的练习上求发展;所说的“导”即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形成独立的、积极的、正确的学习态度上、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上求突破。这三点对外语课堂来说,可以说缺一不可,只有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素质教学真正走进外语课堂,真正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彻底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快乐”教学观念值得尝试

大家都清楚,外语教学相对其他学科来讲,比较乏味,枯燥、难学。大部分学生都存在一种畏难的心理。可以说,旧的教学模式下的外语课堂教学“死气沉沉”,学生们根本无兴趣可言。所以,为了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唯一的办法就是调动起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首先,教师应充满热情地、充满激情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也就是说,教师应进入“角色”。其次,应尽最大可能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课堂情境。比如:采取自由表演,小组对话,图片展示,学唱外文歌曲,看外文教学录象等教学方法,以此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就会不自觉地找到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同时,在教师的恰当的引导下,通过他们的观察和自由表演,就可以充分地培养和提高他们对人物的理解,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外语的听、说能力,从而达到课堂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加强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基本功的训练

当今的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绝不是从前的那些只会在“纸上谈兵”的“哑巴将”,而是从外语基本功、会话水平以及交际语言能力如何等多方面来衡量一个人的外语水平。那要做到这些,显然以前的教学方法是力不从心了。相对中小学素质教育而言,大学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方法上等多方面上自主性都很大,这就给大学教师摆脱束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地运用多种易被学生接受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素质教育创造了宽松的环境。所以,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场境,制造氛围,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各种各样的表演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实物和直观道具,并借助动作、表情等非语言方式,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为学生创造语言运用场景,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尽量使外语教学课堂练习“交际化”。在教学中,对课文内容实行“精讲多议”的模式,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主题式讨论”,即教师提出本课的讨论主题,鼓励学生结合自己预习准备的相关资料阐述各自的观点;重点语法单词则进行“归纳式讨论”,即引导学生自己对已授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对预习时不理解的内容实行“质疑式讨论”,鼓励学生对所学的新内容提出疑问并陈述自己理解等方式。这样,学生们通过活动起来,参与进去,既培养了外语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又可以通过教师的常练、精练、严练,使外语的基本功得到巩固和提高,学科素质和心理素质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四、要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培养

青年大学生具有他们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及个性差异。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教师应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培养,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在外语课堂上,学生应该是主体,教师应以学生为主角开展一些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的多给学生一些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让他们尽情的展示,尽情的发挥,尽情的表现自己。学生的学习主体角色在个性学习中得到彻底认同,于是唤起了他们极大学习热情,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开始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尝试,去谋求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真正展示了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从而也解决了影响教学过程中由于师生权力和地位的因素而造成的师生之间冲突的根源,使师生关系合理化,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充分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和乐趣。从而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素质教育中最难得的东西。

五、寓思想教育与课堂教学之中

一个人的行为是受其思想所支配的。一个学生,如果没有进步的思想和正确的目标,那么,即使有优越的学习环境,优秀的教师队伍和优秀的教学设备等也是没有用的。所以,要培养高素质的大学外语人才,外语教学同样也要注重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外语教学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地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学生的国格意识,强化学生具有基本的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等人格意识及健康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又可以接受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他们以后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而课堂教学是历史的产物,是教师教育学生向学生传到授业解惑的主渠道。所以,寓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之中就是当今每个教学工作者必须努力奋斗的目标。我国高师院校是为我国培养各级教师的地方,可见它的素质教育是何等的重要。这就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会越来越高,这是我们每个教学工作者都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秉林.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3).

[2]靳玉乐.现代教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3]吴启迪.创新现代大学办学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1999(15、16).

[4]钟龙飞.研究性学习与“问题教学法”[eb/ol].教育.

[5]孟淑青.素质教育与教育改革发展,,(8).

篇12:如何使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

一、      创设融洽、和谐的人际氛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良好和谐的人际环境是重要的教育因素,它包括一系列的人际关系,其中主要的是师生关系。只有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应,强化师爱的作用,教师从步入教室开始,就要把微笑带给课堂的全过程,把激励运用到课堂的始终。教师微笑进课堂,以打消学生对教师的惧怕和隔阂心理,在学生面前树立可亲、可信的教师形象。善待每一位学生,杜绝声色俱厉的训斥。批评要准确有针对性、严禁偏心,无的放矢。学生回答问题不正确时,严禁用讽刺、挖苦语言或鄙视的神态对待学生。教师从宣传布上课向学生问好开始眼神、表情、话语、举动都要充满爱意,用自己的形象去感染学生,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相互信任的教学氛围。如教师在授课中出现错误,敢于开诚布公地向学生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加以纠正。这样做既显示了高尚的师德,又对学生进行了“身教”。不仅不会被学生“轻视”,相反,教师会在学生中获得更多的信任。古人说的好:“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之,人皆仰之。”

在即将步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有的教师还常以“圣人”自居,高高在上,一览众“生小,在课上出现错误时,往往不能正确的对待,总能找出自己开脱的`理由。更有甚者,还训斥学生,压制学生的不同意见。这不仅有损于教师的形象和威信,而且失去了一次对学生言传身教的机会,使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成了美丽的空话。由此,我又不禁想起前人一句话: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激励,唤醒与鼓舞。而教师放下架子还课堂以民主,视学生为平的等合作伙伴,不正是最好的激励,唤醒与鼓舞吗?因此,我们应当形成这样一个共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真正民主、平等、融洽、和谐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促进师生一道共同努力完成素质教育任务任务。

二、      创设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如者。”由此看出,在课堂上要千万百计地创设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核心。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倾注满腔的热情,架设心灵沟通的桥梁,从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出发,为他们创造开朗、活泼、进取、向上的心境,以此产生强有力的乐学“磁场”,诱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需做到: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嘴,解放他们的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自己观察,动脑、动手、使他们在素质教育的课堂上增强表达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引导他们标新立异,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时间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情绪,愉快心境和浓厚兴趣的进入“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的最佳境界。

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成功的法则是轻松,而不是紧张。”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活泼,是语文教学应当努力探索的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播放恰当的乐曲,创设情景,启迪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益。比如《月光曲》一课,为了突破难点,教学中可以播放《月光曲》奏鸣曲,使学生如临其境,与作者共鸣,从而感悟到文学所表达的意象,电影是一种综合性的电教手段,有声有形,有色有光,能强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注意,获得多种感受,强化教学效益。比如《桂林山水》,可以让学生看风光片《桂林山水》。先分放漓江山水,使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体味桂林山的奇、秀、险,并深入理解课文的词句。然后是放全片,给学生以整体感受。通过声像渲染,强化情趣。学生获得知识过程,是从“有所感”到“有所知”,从“有所知”到“有所得”的过程。运用电教手段,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直观,所以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光趣和注意力。我在教《白杨》一课时,就采用声声像结合,给学生创设赏心悦目的情景,吸引学生尽快乐入境。把学生带到那一望无际的大戈壁,展现面前的是:画面辽阔,色彩灰黄,天地浑黄一片,空中风沙迷蒙。然后我又在浑黄戈壁图上,沿着铁路线拼贴上一行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教师一边演示,一边感叹:“如此荒凉的戈壁滩上只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不屈地生长着。白杨是多么坚强!”这样的教学,为理解白扬和爸爸的品格作了很好的铺垫。为了突出白扬坚强不屈的性格,我又用声像渲染的方法,让学生一边听白杨在风、沙、雨、雪、干旱、暴雨、洪水中的音乐,一边读,一边想象。使他们在脑海中把声音和看幻灯画画的表象联系起来,进一步激发情感,知道白杨是怎样与恶劣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让学生在真切的环境中理解白杨的性格特点,实质上是比喻爸爸服从祖国需要,不畏艰险,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终于明白了文章深刻的寓意。正是电化教学引起共鸣,才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一种乐趣。

创设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除了上述手段外,还可以采用角色表演,让学生感受乐趣。动手操作,满足心理需要,促进全面发展。续编故事,展开合理想象。动手绘画,深化理解,发展思维。开展竞赛,提高兴趣。总之,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      创设授之以渔的学法氛围。

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受用无穷。因此,要使学生“会学”和“学会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的教为学生的学树立榜样,以好的教法促使好的学法形成,做到以教示法,教中授法。教学中,还要善于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揭示知识的相同点,相似点,进行概括归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善于课内外并举,做到课内打基础,课外得发展;还要进行学习方法的系统讲授和训练,教给学生各类基本的学习方法,合理使用时间的方法,科学用脑的方法等,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自我学习能力,使他们终生受益。怎样创设授之以渔的学法氛围呢?我认为要让学生们在愉快中学会学习。我们把课堂教学环节分为“课开始、课进行与课尾声”这三个阶段。在三个阶段中明确五步操作程序。即为:课开始,趣即生――激兴趣,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学习之乐。课进行,趣更浓――铺台阶,引导探知,让学生感受攀登之乐。抓训练,举一反三,让学生感受成功之乐。重小结,找出规律,让学生感受会学之乐。课尾声,趣犹存――求拓展,内外结合,让学生感受再学之乐。重视趣味性是愉快教学的关键。趣味性必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基本步骤是:“激趣――探知――训练――归纳――扩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课题,课文内容或问题,发掘以趣激学的因素。在教学中可通过画面、幻灯、录像、小品、游戏、实物道具和绘声绘色的文学语言这些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来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有趣,爱学。如三年级语文《葡萄沟》一课,教师把课插图放大,问学生“你们在图上看到了什么?你喜欢图上的什么?”接着老师又问同学你喜欢“葡萄沟这个地方吗?你想知道葡萄沟为什么有名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学生看得兴奋,听得认真,吸引了他们想学,乐学。

教师根据教材特点,注意挖掘教材内在情趣,引导学生思考、理解与掌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动探索的精神。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这课,教师先引导学生看图,提问:“你们觉得这果葫芦长得怎么样?找一找书上写这棵葫芦的句子读一读。”然后教师又拿出第二副图,问学生:“没过几天,这棵葫芦怎么了?”教师没有让学生急着回答,而是引导学生边读边思,学生在一边找一边读,边读边思中,感受到了攀登之乐,由于在引导探知中,引发了学生思维上的兴奋点,因而学生的智慧潜能(观察力、思考力、理解力)和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在课上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在一扶一放的指导、引导下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之乐,会学之乐。

教师在“三段五步”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中,融进并接受了“兴趣教学”的教育思想,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教师的教学注意力开始引向设计多种多样的让学生想、学、做,让学生先去发现,有自己创造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开始注意让学生听觉、视觉、触觉一起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了学生学做学习主人的积极性。

学习《海龟下蛋》一课,借阅《动物趣谈》;学习《秋天来到我家院子里》一课,让同学们到大自然中采集标本。学生学的课内知识在课外得到了补充与延伸,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求知欲,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潜在能力。老师在课尾补充了与书本相关的书外知识,引发了学生新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外的求知中感受到了再学之乐。

综上所述,创设融洽、和谐的人际氛围,创设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创设授之以渔的学法氛围,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享受学习之乐。变苦学为乐学。

篇13:深化素质教育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深化素质教育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深化素质教育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袁烽

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目前,课堂教学仍是我国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教育培养人才的主渠道。深化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是关键。我们认为,语文学科要深化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必须做到:优化教学的指导思想,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的教学氛围。

一、优化教学的指导思想

素质教育是根据邓小平的教育理论 在新形势下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现在的 社会已进入到知识经济的时代。21世纪, 知识经济将在国际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知 识经济以知识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科 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75年《在全 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对小平同志高瞻远瞩,83年为景山学校题词时提出 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85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 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 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 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 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 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生力军。”素质教育的提出,不 仅是针对“应试教育”的,而且是根据时代的要求提出的。它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具 体体现,是我国教育方针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优化教学的指导思想,就必须使我们的思想统一到邓小平教育理论上来,统一到我国的教育方针上来,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 语文不只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的教学不能光是传授知识,培养读写能力,为了应试,它还担负有培养人才的任务。语文学科的教学,应该既有语文知识的传授,又有生动活泼的人文教育。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把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方面的教育渗透到教学伪过程中,既教学生学会,又教学生会学,会做人。

二、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老 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邓小平: 《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犹显重要。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课堂教学这幕戏演得如何,关键在于“导演”。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

1.确定教学目标。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灵活性”较大,同一课书,教学的指 导思想不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同,学生 实际情况不同,教学目标往往也不同。每 上一课书,都需要教师以正确的教学思想 为指导,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 况确定正确可行的教学目标。上课过程 中,引导学生始终围绕确定的目标来学习。

2.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确定之 后,就要求教师确定教学的具体内容,通过具体内容的教学来完成教学目标。例 如讲授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审美 素质教育应是教学目标之一。为完成这 一教学目标,应从结构美、意境美、语言美等方面启发学生思考,理解课文的内容。具体指导学生学习哪些章节,哪些语句,教师都要预先确定好。

3.确定重点难点,解答疑难问题。语 文教师,需要对教材熟悉在心.对学生充 分了解,这样才能恰当地确定教学的重 点难点,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注意理解和 掌握,并给学生以准确精练的解答。

4.设计教学结构,调控教学节奏。教 学目标的完成,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的 全过程.直至教学的每一个具体的环节。 设计好课堂教学结构,调控好教学节奏. 是优化课堂教学边要的一环。教学结构 要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教学过程要有 学生的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伸缩性较 大,教师的调控非常巫要。既要放得开. 又要收得拢。教师耍把课堂教学“导演” 很有起有伏,有声有色,生动活泼。

5.确定教学方法。语文学科教法多 种多样,“教无定法”,常见的有:朗读法、 导远法、讲读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 读写法、讲练法、比较法等等。应根据教 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来确定最佳 的教学方法。无论采用那种方法,都应力 求做到精心设计,一法为主,多法优化配 合,灵活运用。条件允许的学校,要尽量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

三、优化学生的主体作用

优化课堂教学,必须优化学生的主 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 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 主人。学生既是认知的主体,更是发展成 长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应试的工 具。优化课堂教学,必须以实现学生的发 展为目标,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着重培 ’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以适应时 代的要求,迎接时代的挑战。 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优化学生的 主体作用更为重要,可行性更大。我们应 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尽力做 好以下几点:

1.优化教师的“讲”,把课堂的时间 让给学生。教师的“讲”,要讲在重点处、 关键处、疑难处,尽量做到少而精,让出 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讨 论、多动笔。

2.优化教师的“问”,启发学生的创 造性思维。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已成为 生产的主要要素,其所需要的就不能是 死的知识.而应该是创新的知识。因此. 教师的“间”,不应是一些繁琐浅显,学生 信口就能回答的问题。教师应精心设计 “间”题,要问得有价值、有广度、有深度。 “问”还要求因人而异,对尖子学生,要激 励他们去思考更深的一些问题。总之,教 师的“问”要达到启发思维,培养创新思 维的目的。

3.鼓励学生质疑,把问的权力放给 学生。过去教学总是教师问学生答的多, 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既然是 学习的主人,就应该是学习的主动者。我 们应满腔热情,欢迎学生突发奇想,随时 提出问题。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君子之 学必好问”。教师的“问”,不宜问尽,有的 问题应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想,自己 问。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都 应提供闪光的机会。哪怕是极细微的闪 光点,老师也应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使学 生乐于思考,乐于发问质疑。

4.优化课堂的“练”,把“练”纳进课 堂教学。课堂教学中,不能光讲不练,而要 讲练结合。教师要安排好练的内容、练的 时间。语文教学中的“练”,大部分应在课 堂上完成。通过练来训练学生阅读、思维、 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让学生都参 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四、优化课堂教学的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文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 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优化课堂教学,就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 生动活泼、愉快宽松的教学氛围。要优化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氛围.必须发挥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师的优势,努力做到:

1.把真爱带进课堂。教师站在讲台 上,应该看到面前的学生都是祖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是跨世纪的人才。我们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师应把真爱带进教学课堂,把春风带进教学课堂。揽得爱的教师,才能 算得是一个合格的教师,语文教师应是最懂得爱的教师。我们应把爱的目光投给每一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让自己的真爱充满整个教学的课堂。

2.把情境教育引进课堂。语文教师 的感情应是最丰富的,一走进教室.就应 是激情洋溢,做到全心身的投入。语文教 材中,有许多写得很美的情境,蕴含着丰 富的美好的思想感情。我们抓住了这些情 境,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既 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体验到其中美好的 思想感情,精神得到陶冶,又使课堂教学 生动活泼。

3.把激励引进课堂。兴越是创造一 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教 师要想方设法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师要充分引 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启发他们 的创造思维。例如巴金的《灯》一文中说: “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那么我们还靠 什么活着呢?对这一问题,学生会产生浓 厚兴趣,纷纷议论,争着发言。对于学生的 发言,教师要用充满信任、赞美的语言给 予及时的评价和激励:“你很机灵!”,“你的意见有独到之见!”,“你的意见非常正确!”,“你说得比老师还好!”,对发言意见不够完 满,不太准确的,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加以 启发和点拨.尽量挖掘他们发言的闪光 点:“你的表述能力很好,再慢慢想想,别着急”,“你的思路很正确,还差一小步 ……。”,“你前面的意见很好,还差一点点, 先坐下想想,相传你能想出来……”。有时 教师可搞点“挑拨”性的启发:“这位同学 的发言很完满.还有比他说得更深刻的吗?”“第一组的同学说得很好,相信第二组的同学会说得更好!”

4.把生活引进课堂。理论联系实际, 不仅是对议论文而言的。语文教学还应把 教材中描写的生活、表现的思想和学生的 实际生活、思想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教 材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思想靠得更近了,从而更感兴趣,更积极地参与教学。例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写到抓蟋 摔、挖何首乌、吃覆盆子的情景,我们让学 生把童年的生活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学 生会喜形于色.兴趣盎然。

当然,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方法 绝不止于此。只要我们朝着这方面努力, 尽量创设出民主和谐、生动活泼、愉快宽 松的教学氛围,就能保证素质教育目标的 完成。

篇14:素质教育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一、坚持一个“中心”即“以学为主,构建充满激情的活力课堂”

课堂,一个天天流淌着老师和学生生命长河的地方,一个充满着众多生灵喜怒哀乐的地方,课堂的质量关系到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质量关系到公民的素质,公民的素质关系到民族的未来――我们关注课堂。“教育即生活”.课堂即生活,课堂是师生生命的交往和对话,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应该张扬生命的激情,活出生命的尊严和内涵,获得生命的成长,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怎么学“,”教“是为了”学“,”教“应该服务于”学“.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陶行知在19初,就撰文严肃批评了当时学校普遍存在的”教“与”学“分离的状况,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他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并提出了三点要求:”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还需根据学生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陶行知从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两方面,明确了学生学习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同时,也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责任和专业发展问题。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这一中心的价值。语文是一门解放学生心灵、张扬个性价值的课程。我们强调体验的价值,就应该把课堂时间和空间、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是解放学生心灵的前提。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例子,说教师问学生雪化了之后是什么,学生回答是春天,遭到了老师的否定,因为这不是标准答案。类似这样的教学,如何能解放学生的心灵?解放学生的心灵,仅仅把课堂还给学生还不够,教师还要展开与学生平等的交往和对话,这是解放学生心灵的重要手段。教师只有把自己放在一个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与学生展开有效的交往和真诚的对话,学生才会有一种心理安全感,才会真正敞开心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释放出自己的潜力、活力和创造力。再有就是教师要通过语文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营造一个丰富而充实的内部世界,一个富有诗意的心灵世界,一个可供精神自由翱翔的理想世界,让学生在其中睁开想象的眼睛,张开想象的翅膀,”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只有解放了学生的心灵,给学生创造出安全而自由的心理环境,学生才能真正走上发现创新之路。语文教育的目的不是灌输成说,也不是给学生某种既定的见解,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创新,得到新的感受和见解,从而发展自己的判断力,发现自我的价值。

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习智慧的形成,而智慧的形成就是学生不断”动脑筋“思考和体会领悟的结果。智慧是老师交给学生开启语文之门、享受诗意人生的钥匙。吕叔湘在一次讲话中说过,”我们要有知识,这是不错的,更重要的是要有智慧“,而”智慧就是能动脑筋“.”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老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教会学生”动脑筋“即思考,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是智慧的第一层含义;智慧的第二层含义是知识的内化,”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其实就是领悟,也是学生终身受用不尽的一种智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其中都蕴藏着作者做人和作文的智慧,是一座座的宝藏和武库,而每一个学生的头脑,都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语文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发掘编者和作者的智慧,最终唤醒、激发学生身上的潜能,点燃他们头脑中智慧的星星之火。开发学生的智慧,可采取如下教学策略:一是要鼓励学生思考、提问,养成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潜藏智慧;二是让学生有所体会和领悟,丰富积累,启迪智慧;三是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在此过程中培养协作精神,共同提高,增进智慧;四是鼓励学生应用、创新,在生活中运用智慧。

以学为主,多给学生一点机会。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学论教的八个多一点。1.自学机会,先学后教。2.主动回答问题的机会。3.提出问题,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4.探求学习方法的机会。5.总结概括的机会。6.读背的机会,有限时间学文本。7.科学评价和纠错升华的机会。8.讨论、争议的机会。

注意细节,减少失误1.语言要简洁,要锤炼。2.要求要到位,要准确。3.书写要规范、美观、合理。4.肢体位置要适宜。5.课件要适用、实用。6.上下课要准时。7.创设亮点,形成风格。要扬长避短,一俊遮百丑,精心创设亮点。

二、构建”两性“和谐统一的课堂,”两性“即预设性和生成性。

新课程倡导的生成的课堂教学并不是不要预设,而是要改进预设。这种预设更多的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精神生活。朱志平先生说”我们特别强调,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新课程主张框架型设计,对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只设计简单的几个大的步骤,训练方法和主干性问题,设计出主要板书,并据此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而一些细节过程应该根据教学实际进展随机调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驾驭学生思维的真正艺术,()绝不是事先把每一条思路都规定好,并且只讲事先准备的东西。一个好教师好就好在他能觉察课的发展情况,能正好从本节课发展的逻辑出发,按照此时此刻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如《孔乙己》我们可以把”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作为主问题来进行设计,围绕他生前的生活来探讨他悲惨的命运,理解文章的主旨。

在精心备课中,要注意以下的预设。

1、预设学情变化

上课之前,我们要去充分地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预测可能发生的一切课堂变化,并思考其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

2、预设个性解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他们富有个性化的学习与探索,”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但在鼓励学生个性解读时,我们的课堂变得复杂起来,为了更好地驾驭和利用学生个性解读时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对文章最易产生个性解读处进行充分预设,如文章的”含蓄处“”点睛处“”共鸣处“”意境深远处“等。

3、预设质疑问难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做到不唯书,不唯师,敢就文章的”关键点“”疑惑处“”重难点“”模糊处“,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意外问题的出现,使生成的教学资源更具偶然性,让我们一时难以驾驭。所以,我们备课时应对上述易引起学生质疑问难的地方进行深入预设。

4、预设拓展延伸

因为学生拓展学习的方法、途径与内容丰富多彩,极易生成新的难以预测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学生的眼光对易于拓展的内容进行预设,了解他们可能使用的拓展方法与途径,做到胸有成竹。

新教学需要新的预设:它是一种留给教学足够空间的预设;是一种包含着丰富生成性的预设;是一种宽容偶然性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是一种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共享教学的愉快的预设。这样的预设,包含着教学生成,包含着教学创造。一句话,这样的预设是基于生成的预设。这样的预设才是有效的,这样的生成才是有基础的。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教学内容不是给定的,而是动态生成的,是师生、生生在对话中主动建构的,因而课堂教学的过程必定是一种师生共同建构和创生意义的体验性过程。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对所发生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并随时加以必要调整的动态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随着课堂信息的整理、分析、反思与选择而不断进行演变,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整教学环节,动态地生成学习内容。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智慧和教学水平,利学而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中的预没和生成,需要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刻地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积累经验。要求教师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情况认真思考,并与备课时预料到的情况进行比较。如果出现预料之中的情况,则按预先设计的对策实施教学;如果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要思考和判断是否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如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教师就要及时组织学生对生成的问题进行研讨,生发更为丰富、综合、完善的新认识。

构建生成的内部环境――发展教师的实践性智慧。生成是教学对话情境下师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超越性获得或发展,这种获得和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智慧,它仿佛是足球场上的临门一脚。而这种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按现象学教育学大师马克思?范梅南的说法叫”教学机智“,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和处理偶发情况,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善于捕捉和发掘教育契机的能力与素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的确,”教学就是即席创作“,教师必须具备教学机智这种能力素质,否则纵然有高超的专业学识,丰富的教学经历,也难实现课堂生成。

而课堂教学机智的形成和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归结到课堂实践的实际应变技巧上,这里我们想结合一些名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掌握课堂应变技巧。

1、绕道迂回,调节难度。在课堂教学中,如发现原来设计的问题失去对学生思维的锻炼效能时,应及时调节难度。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要适当变换角度或适当补充铺垫绕道迂回,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过于浅易,要追加问题,以调节难度,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位名师在教《口技》一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时,原先教学设计中有一道思考题是:文章开头已交代”一人一桌一椅一抚尺“,文末又说”一人一桌一椅一抚尺“,这有什么用意。问题抛出后,学生发言热烈,但就是答不到点子上。那位老师立刻意识到问题的难度大了些,就降低难度换了问法:

师:文章开头和文末都说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反复

师:用反复修辞手法的目的一般是什么?

生:强调某种意思或突出某种感情。

师:那这里强调的什么意思?

生:道具的简单。

师:道具简单而摸拟的声音不简单,从而突出了什么?

生:口技艺术的精湛。

师:那么,文末再次交代屏障中仅”一人一桌一椅一抚尺“,的用意是什么?

生:用意是突出表演口技的人技术精湛高超。②

老师及时的调整机智的应变帮助学生”拨开云雾“,顺利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2、伺机而动,投情入境。这种方法多用于由于天气及环境的突然变化而造成的教学现场异常这种情况下,也就是将教学内容及时巧妙地与当时的环境氛围相联系,形成情景交融之势。例如:一位名师准备讲朱自清的名篇《背影》,一走进教室,只见同学们头发上、衣襟上、课桌上、地面上到处是星星点点的雪,一张张红朴朴的脸上还洋溢着打雪仗的兴奋,老师知道他们的魂被雪勾去了。他灵机一动,何必强扭着大家在这大雪纷飞的冬日去感受夏日榕树下的阴凉呢,于是,干脆放下榕树,组织学生用”雪“组词,说出古诗词中描写雪的名句,观察、描述雪,说出雪的象征意义,布置作业围绕雪作文。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与雪有关,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完成了一次对自我雪知识储备的检阅,体验了围绕一个主题学习语文的过程,课堂教学效果出奇地好。

3、随机应变,深化认识。

课堂上,学生时常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及时给予引导、启发,这样既可保护学生善疑好问的积极性,留住了利于生成的空间,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的认识,把干扰教学消极因素离散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这是课堂教学机智的最高境界。一位名教师教《紫藤萝瀑布》时,有这么一段教学实录:

生1:老师,宗璞是什么意思?

师:(错愕状)你问的是宗璞这个名字的涵义吧?

生:是的。

师:这个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去问作者本人。(哄堂大笑)我还没有看到过这方面的资料。当然,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办法来尝试着解决。查字典。先查”宗“,”璞“显然是一个名词,那么”宗“就应该是一个动词。

生2:”宗“作动词解释,它的意思是”效法“.

师:还可以理解为学习、师从、崇尚等意思。”璞“呢?

生3:”璞“是包着玉的石头,又指没有雕琢的玉。

师:玉石不是普通的石头,是品位很高的石头;当然它又不是完美的玉。可以理解为天然的,本真的,不矫揉造作的意思。连起来讲,”宗璞“的涵义就是崇尚自然、追求本真的境界。天哪,这倒是非常符合作者的审美趣味和人生取向的。现在我倒有些好奇,(对生1)你是怎么想到要问这个问题的?

生1:她的原名是冯钟璞,估计是父母或其他长辈起的。笔名都是自己起的,她本来可以用”钟璞“做笔名,也可以用一个跟原名不相干的笔名。我想,她选择”宗璞“,应该有她的想法。

师:你想得很独到,也很有意思,作者确实也可以用 ”钟璞“做笔名,这个笔名还很好听。那她为什么不用呢?大家再看看词典上是怎样解释”钟“的?哪一个解释更合适?

生:人的感情很集中,例如”钟情“、”钟爱“.

师:回答正确。根据我们刚才从工具书上了解的情况,比较一下,”钟“和”宗“的差别在哪里?

生:感情是相同的,都是喜爱之情。

师:有没有差别呢?

生:程度上有差别。”钟“的色彩更强烈一些。

生:表现方式上有差别。”宗“的感情含蓄些,看不出来,比较深沉。”钟“的感情比较浓烈,可以看出来,是露在外面的。

师:很精彩!由作者的笔名,我们有了意外的发现,意外的收获。在大家的启发下,我感觉到了”宗璞“意味的丰厚,它不仅揭示了作者高品位的审美趣味,让我们知道了她喜欢什么,而且表现了作者崇尚自然,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明白了她是怎样做的.。同学们,我们这次简直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真是了不起呀!这次学习,我们不仅读了一篇好文章,还结识了它的作者,拜访了作者的内心世界。那么,我们靠的是什么呢?(有学生回答”文字“)对,文字,汉字。汉字是有方向的,可以把我们引向广度和深度;汉字又是有情态的,可以放映喜怒哀乐的故事。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父母就给我们起了名字。这些名字要么是吉祥美好的字眼,寄托了父母的祝福和期望;要么是独特或典型的标记,包含着动人的故事或者有纪念意义的事情。仔细搜索一下吧,看看我们自己的名字里面到底藏着什么。今天的作业是课外练笔,题目:《寻找我的名字》。

正是学生的意外提问提供了一个教育契机,正是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使老师抓住了这一契机,因而,那堂课的效果也就特别好。

当我们的老师有了这些课堂应变的技巧和素质,生成的内部环境就被构建了,于是当生成的生长点不期而遇时,生成就成了水到渠成的自然了。

在以学为主,构建充满激情的活力课堂中,教师要做”麦田守望者“,防止学生在生成中迷失。

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课堂里除了教师没有一个大人。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的悬崖边的守望者。教师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1.克服过分强调”独特体验“忽视价值取向的倾向。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如教师丰富,生活体验不如教师深刻,文本解读多元化,对他们来说是勉为其难了。不少教师曲解了”个性化“和”独特感受“.对学生非理性的解读不置可否,不能及时纠偏,更有甚者视之为创新,使课堂生成偏离了正常的价值取向。追求”个性化“阅读,让学生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求语文教师有灵心慧眼,帮助学生在独特体验和价值取向之间找到支点。否则,语文教育将在失重与倒错中制造危险。语文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就在于培养人文情怀,涵孕精神意蕴,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更要提升学生;要立足课堂,更要超越课堂;要释放生命,更要点化生命。

2.克服过分追求”花样翻新“导致课堂教学虚化的倾向。过分追求”花样翻新“,生搬硬套,缺乏真正的领悟,效果肯定不尽如人意,甚至导致”诚信原则“的缺失。课堂流行的用语是: ”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你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你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由于不得精髓,机械求”新“,加之引导不够,不和谐的现象接踵而至:不少学生读最简单的一段,唱读、乱读,随意交流……学生因能力所限,选择没有深度,游离于文本重点之外。教师要不要干预?

课堂小组讨论中,教室里讨论声响成一片,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但展示讨论成果的往往是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学生只是”看客“.学生的讨论流于表面的形式,不利于课堂生成。当然,课堂的”虚化“还表现在评价”虚化“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反馈”虚化“,只说”答得好“、”答得不错“.没有实质性的评价,模糊了学生的”是非准则“,使学生丧失判断能力。过多的表扬使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助长学生爱听好话的心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实事求是表现出漠然的态度,甚至导致极个别学生价值观畸变。

3.克服”满堂问“追求空洞热闹的倾向。当前的语文课堂盛行一种”满堂问“式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或仓促回答,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或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这种”满堂问“的教学,表面看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一方强制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仍然不利于有效的课堂生成。与”满堂问“相应的语文课堂形式――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让语文课充满盎然生机。然而,热闹的课堂并不意味着有丰硕的收获。常见的现象是教师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至于有效的课堂生成目标达成,更是可想而知。

4.做一个耐心、宽容的”课堂麦田“守望者。

面对动态生成的不可控制的课堂问题。教师普遍有一种担心:如果自己被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问题”问住“了,怎么办?因而,教师更愿意将课堂生成控制在自己设定的范围之内,普遍缺乏作为一个”麦田守望者“应有的耐心和宽容大度。教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要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即时资源,在被学生问住的情况下,耐心引导学生再细读课文,积极思考,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情感得以升华。

其实,理想的课堂生成正需要”问住了“或者”答错了“这样的效果。因为学生答错了,往往正是新的课堂生成的契机。而教师被学生”问住了“,往往是新的课堂生成的生长点。只要教师把自己也看成学生,与学生一起成长,就不怕被学生问住,因为对教师而言。被学生”问住了“也是一种成长。当然,教师要有一定的把握能力,不能被学生牵着跑。对于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教师要站在宏观的角度选择重点进行引导。尤其是当预设与生成出现矛盾时,教师应着眼于”我要教给学生什么“去解决。动态的课堂生成要求教师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语文素养,练好教学内功。以适应生成性课堂教学的要求,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三、课堂教学要突出”三点“即立足点、切入点、归宿点。

课堂教学的立足点要放在学生的学上。要遵循四个原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以学论教“.先学后教是指教学重心和顺序而言,教学重心要转向学生的学,教学顺序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导教是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展开,都要求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多学少教要求教师站在学的角度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学论教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以及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开展有效教学。这四条原则都围绕着学生的学,是以学为主语文课堂教学经验的总结、概括和升华,它们互相联系,贯穿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就是解读文本的切入点。我们要在充分备课,精心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点拨,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只要找准切入点,我们就能像庖丁解牛那样游刃有余。如何找到文本解读的最佳切入点呢?

1.从文章的标题入手。

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全文以”背影“这个特定的形象为叙事线索来表现父亲爱子深情,重点部分在描写父亲买桔子的背影一节。上课时,我们便以”背影“为切入点,设以下问题:课文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哪一次写得详细?父亲的背影是什么样的?各处描写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用意?切入点找到后,一系列的问题都围绕这个切入点喷涌而出,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就能理解《背影》这篇课文,这篇课文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如俄国小说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一文,切入点可选一个”变“字,题为《变色龙》,主人公奥楚蔑洛夫也是一个见风使舵的家伙,所以抓住一个”变“字,全文的情节就全部展开了,牵此一发而动了全身,学生对课文的主题一定会有全面深刻的理解。

2.从中心句切入。

中心句或者概括内容,或者点明主旨,或者表达情感。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教学中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可使主线清晰,顺藤摸瓜。例如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可以抓住结尾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引导学生思考:”这“指什么?从而引导学生了解济南冬天响晴的特点。

3.从文章的线索入手。

《白杨礼赞》是篇优美的充满感召力的散文,文章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这条线索贯穿全文,它从哪些方面赞美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呢?由此,引导学生发现了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在形象的不平凡、内在气质的不平凡。抓住了这条线索也就做到了”牵一发而动全文“,”牵一发而动全课堂“.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4.从文章的主要问题入手。

《驿路梨花》一文,可把”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个问题当作教学的切入点,对课文进行分析,瑶族老人以为是我们,我们以为是瑶族老人,后来我们又以为是哈尼族小姑娘,最后,小姑娘说解放军建了小屋,她姐姐梨花常来照料,她是接替姐姐来照料的,此时我们恍然大悟,明白了是许许多多的人在维护着小屋,大家都是小茅屋的主人。课分析到这儿,雷锋精神处处发扬的主题学生自然就会明白了。

总之,找好最佳切入点,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找准了课文的切入点,上起课来简洁明快,学生也容易听懂。从切入点延伸出来的一些问题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的归宿点应该是师生的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共同发展,课堂的激情四射、活力高效应该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愿意学、能够学、坚持学是我们的期盼。在课堂上我们的教师能预设、能调控、能发展是我们的希望。

1.愿意学:是指兴趣,老师给了学生兴趣就等于给了他最优秀的老师。

2.能够学:是指能力,老师给了学生能力就等于给了他最丰富的营养。

3.坚持学:是指习惯,老师给了学生习惯就等于给了他最良好的品质。比如让学习成为习惯,让读书成为习惯,让思考成为习惯,让积极向上成为习惯,让宽厚宽容成为习惯,让乐善好施成为习惯,让崇尚文明成为习惯,让追求卓越成为习惯等等。

在以学为主,充满激情的活力课堂上,我们学生成为愿学会学学会的学生,教师成为有思想有个性的教师。

有人说,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古体诗,可以是田园诗,也可以是抒情诗,各有其情调和内涵。我想我们的教师学生就是风格不同的作家。

篇15: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十个特性

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十个特性

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十个特性  [摘要]作为教育改革的细胞工锃――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必须以教学目标为轴,以提问启发为径,以技能训练为实,以自学讨论为主,以点拨诱导为绳,以实践操作为本,以德育渗透为魂,以激情引趣为乐,以质疑 发现为旨,以减负高效为荣,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特性     课堂教学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主阵地,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旋律。要想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必须注重以下“十性”。                    一、以教学目标为轴,注重方向性     教学目标 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依照教材的具体内容,把每个学科由大纲所规定的结业总目标,划分成若干个子目标,以化整为零,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笼统为具体,对教材的每个局部的基础训练和能力培养都 提出 明确的要求,作出严格的规定,理出分明的序列。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它对师生有着启发,导向,激励,聚合的功能。所以优化课堂教学必须抓住教学目标这个关键。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目标的确定,必须准确适度、明确具体;目标的展示,必须适时恰当、灵活自然;目标的达成,必须扣标施教、突出重点;目标的检测,必须按标测试、及时反馈。                     二、以提问启发为径,注重启发性     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 的重要环节。如果教师的问题提得零乱无序,就会把学生 引入迷魂阵。那么,究竟怎样提问才科学呢?笔者认为一是要讲究提问的形式――提示式、疏导式、判别式、描述式、概述式、梳理式、点拨式、对比式、推理式、扩展式、赏析式 、学法式等;二是要遵循提问的原则――设计精心、有目的性,难易适度、有科学性,新颖别致、有趣味性,循循善诱、有启发性等;三是要选择提问的角度――抓住重要点提问,抓住兴趣点提问,抓住疑难点提问,抓住关键点提问,抓住模糊点提问,抓住联系点提问,抓住联想点提问等;四是要锤炼提问的语言――激疑启思,深浅适度,变换语式,环环相扣。                       三、以技能训练为实,注重实效性     课堂教学以训练为主线,已成为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共识。要使技能训练落实到位,必须做到:有异彩纷呈的训练内容――知识训练环环相扣,能力训练 层层推进 ,思维训练步步深入,情感训练处处落实;有极富韵律的.训练过程――变主宰为主导、教师角色换位,变他主为自主、学生主体换位,变内容为例子、教材功能换位,变手段为工具、媒体功能换位;有新颖别致的训练形式――教学内容练精华,教学 艺术求精湛,教学设计要精当,教学语言讲精辟;有灵活巧妙的训练方法――教师少讲、多让学生自学,教师少问、多让学生质疑,教师少演、多让学生操作,教师少框、 多让学生选择。                      四、以自学讨论为主,注重主体性     自学讨论在课堂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活跃课堂气氛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裕的自学讨论的时间,要交给学生自学讨论的方法。尤其课堂讨论是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协作精神,强化竞争意识的极好形式,所以有人把课堂讨论比作“旋转大舞台”、“新闻发布会”、“原子反应堆”、“新春茶话会”等。通过自学讨论能够达到:“自能读书,自能发现,自能探究,自能质疑,自能解惑,自能悟法,自能明理,自能创新”的目的。                      五、以点拨诱导为绳,注重主导性     点拨点拨就是要“点”要“拨”。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这种点拨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适应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实际需要,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疑难,教给方法,发展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点拨的形式,即感知性点拨、理解 性点拨、应答式性点拨、评价 性点拨、复述性点拨、条理性点拨、讨论性点拨、交流性点拨、导入性点拨、研究性点拨、鉴赏性点拨、反馈性点拨等;还要讲究点拨的方法,诸如暗示引发法,引路入境法,辐射延展法,逆转爆破法,抽象比较法,纲要信号 法,激疑促思法,再造想象法,挑拨争鸣 法,举隅推导法等。                      六、以实践操作为本,注重开放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在实践,要使实践操作落到实处必须实现 “六大开放”。即一是开放学生的眼睛,敲碎有色镜片, 让他们去尽情地观看,观看自然,观看生活,观看荧屏,观看插图,观看实物等 ;二是开放学生的嘴巴,摘下窒息的口罩,让他们尽情地表达,表达感受,表达见解,表达想象,表达生活,表达真情等;三是开放学生的大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让他们尽情地思考,在空白处思考,在矛盾处思考,在转换处思考,在模糊处思考,在疑难处思考等;四是开放学生的双手,甩掉无形的手套,让他们尽情地操作 ,动手绘画,动手实验,动手制作,动手操练等;五是开放学生 的空间,打开学生 腿上的锁链,让他们自由主动地发展,并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在表演中表现,在竟争中表现,在实践中表现,在创造中表现等;六是开放学生的教材,跳出书本的圈子,扩大学习的范围,拓展学习的内容,并向课外创造开放,向 各科教学 开放,向校外世界开放,真正使学生的眼耳手口脑,全频道接收,多功能协调,立体化渗透,快节奏反馈。做到课内外有兴趣的激发,思维的碰撞,心智的启迪,知识的创新,情感的陶冶,人际的合作,信息的交流,智力的开发,技能 的培养,成果的展示。                       七、以德育渗透为魂,注重教育性     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其思想教育因素的作用。 就语文学科,它涉及政治、哲学、历史、社会、生活、道德修养、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并且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其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文中有道 ,道 中学文,文道 统一,二者水乳交融。其它学科也是一样,教材内容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不失时机地,点点滴滴地渗透。有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育人的六条途径 :①挖掘教材――育人的凭借点;②模透学生――育人的着力点;③寓于训练――育人的融合点;④情感效应――育人的催化点;⑤知行结合――育人的扩展点;⑥为人师表――育人的感召点。当然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甚多,关键在于教师要做有心人,渗透德育的意识要强,方法要巧,形式要活,时机要准。                        八、以激情引趣为乐,注重愉悦性      兴趣是进步的阶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将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课堂教学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一种见效之快的方法之一,诸如①创设问题情境,导之以“疑”趣――学习启动以问题开路,知识过渡以问题搭桥,知识探究以问题牵线,知识运用以问题扩展,知识复习以问题整合,知识测试以问题反馈,知识总结以问题延伸;②创设愉悦情境,引之以“奇”趣――直观教学、引发兴趣,游戏表演、强化兴趣,智能竞赛,提高兴趣;③创设故事情境,动之以“情”趣――身边的故事激趣,童话故事激趣,寓言故事激趣,成语故事激趣,幽默故事激趣,④创设成功情境感之以“乐”趣――给予人人成功的机会,创造人人成功的条件,教 给人人成功 的方法,促成人人成功的快乐。                         九、以质疑发现为旨,注重创造性     学贵有疑,敏而思。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也有人说,质疑是求解的前提,质疑是创新的钥匙,质疑是探 究的灵魂,质疑是思维的开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但我们在课堂教学观摩中看到学生 在思维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提不出问题说明缺乏思维的探索性;二是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说明缺乏思维的广阔性;三是提出的问题杂乱无章,说明缺乏思维的条理性;四是提出问题比较肤浅,说明缺乏思维的深刻性。究竟怎样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呢?首先是解放、鼓励学生,更新质疑观念,做到读书有疑导其思,解题有疑诱其思,实践有疑导其思;其次是信任、欣赏学生,激发质疑情趣,做到语言要感情化,点拨要艺术化,评价要情趣化,第三是引导、帮助学生,掌握质疑方法,做到在疑难处求疑,在困惑处生疑,在无疑处寻疑;第四是启发、诱导学生,培养质疑能力,鼓励学生向专家挑战,激励学生向教材挑战,勉励学生向老师挑战。                          十、以减负高效为荣,注重科学性     学生“减负”教师“加负”这可以说是一大“战略”的转移。“减负”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非搞不可。但也不能超之过急,甚至矫枉过正,否则就会适得其反,课堂教学是落实教育目标的主要渠道,只有优化课堂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优化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各项素质合理、全面、均衡地发展。怎 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轻负,优质、高效呢?第一,要让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 中自主学习;第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三,要灵活运用多种手段;第四,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三多三少”即多自主探 究,少被动接收;多合作交流,少孤军作战;多有效实践,少机械作业。优化作业是质量是“减负”的有效手段,即①作业的目的要明确,做到有的放矢;②作业难易要适度,做到因人而异;③作业结构要科学,做到合理搭配;④作业形式要灵活,做到新疑多变;⑤作业批改要及时,做到练有所得。     总之,作为中小学教师既要锐意改革,又要脚踏实地,做到改革意识要强,教学观念要新,教学方法要活,训练效果要实。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要以老老实实的教学的态度,朴朴实实的教学风格,扎扎实实的教学效果,谱写在学科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新 篇章。

篇16:高效素质教育源于课堂教学论文

高效素质教育源于课堂教学论文

课堂是教师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关键。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着素质教育成否。所以,不管教育如何改革,都必须抓着课堂教学这根绳不放松。

一、创造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愿学、爱学、乐学的心理侧向。通过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过程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生动的新课导入

一个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是一门艺术。一节课的成败与它的开头紧紧相连。如果一节课一开始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起学生极大的兴趣,那么,学生就有学习下去的强烈愿望。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

导入新课很多,如“游戏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情景导入法”、“启迪导入法”,究竟使用什么方法来引入,要根据所教内容、学生特点诸多因素来决定。导入方法得当了,学生的情绪就会大大增强,课堂纪律也会好起来,从而在后面的学生探索、师生互动环节,才会让整个课堂轻松自如,获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2、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

有了好的引入,仅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重点还要让在接下来的新知识的探索与学习中。教师饱含激发的带着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知不觉的学习,让学生感觉到学习不是一个累赘,而是一件愉快的事。教师还要运用于各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方法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各门学科教材内容和表现形式各不同,相应地,在教学中所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但不论运用什么方法,都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

3、点睛式的课堂结尾

成功的结束可以通过对一堂课教学内容的概括、梳理,揭示出其规律,起到画龙点睛作用,在回忆中把知识完整交给学生。课堂结尾也少不了运用愉快教学法,为一节课画上完美的句号。课堂结尾有点睛式结束、讨论式结束、拓展延伸式结束、提问式结束、归纳式结束、铺垫式结束等等。教师要因地制宜,恰当选择结束方法,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教学,都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这样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总之,教师在课堂中,始终都要落实素质教育,并创造愉快的教学氛围,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喜悦

一节课要让每位学生都成功,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成功的信心、成功的机会、成功的希望,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这就需要教师多角度地去评价学生,善于发现其闪光点,注重学生的点滴进步。任何一个班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想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习得一样出色这是不易、也不可能做到的,我们说的让每一个学生“成功”,是指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所说的“让每一个不同程度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发展”。成功有大有小,只要学生尽心尽力了,哪怕是一丁点进步、一小点成功都是值得表扬和鼓励的,不能用一根尺子去量学生。教师要有一个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不让一个学生落伍。成功教育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进步。成功教育成为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的一种方法。 教师要从思想上树立要“面向全体”的意识,在教学中,不仅要做到提问、质疑、讨论等活动使每人都参与,而且也要照顾互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到教师在为他们所为。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一句激励的语言,促使他们奋发上进,一个亲切的眼神会给他们一种鼓励。切忌东瞅西望使师生关系漠然,不能很好配合。对那些平时不善于表现的学生,要给他们创造一个自我表扬的机会,并及时表扬;对一部分内向学生,教师的表扬一定要恰当,因为过弱的表扬会感到自己没有得到老师的足够重视而心灰意冷,过强的表扬又让他们感到不自在。表扬也是一门艺术。

同时要多鼓励、多称赞,对学生发表的见解、即兴表演、质疑问难等,要恰当给以称赞和鼓励,逐步引导学生去创新、去探究,让学生去发现、去总结,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到知识。对学生的误答,不横加指责,打击其积极性,而要耐心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在面向全体时要注意照顾好后进生和尖子生,让后进生吃好、尖子生吃饱。学生的可塑性较大,这些“后进生”只是暂时的后进,并非不可救药,他们更需要教师的特殊关照,比如多提问、多指导,适当布置适于他们的练习,并对取得的进步大加表扬,使他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对于尖子生,教师要单独设计稍有坡度的探究性问题,即要让他们吃得饱,又要培养他们的学科特长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其他同学学习一般知识时有一些稍深层次的探索与思考。

三、主动学习,活泼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使学生主动学习,活泼发展。教师要多设计一些让学生参与性强的实际操问题,如“想一想、说一说、摸一摸、议一议”,让学生自己去动口、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多种感官一并参与学习。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思考、讨论、练习的时间和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搞好了,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实施。实施课堂教学,要结合当前时代特点、社会形势,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要做好这点,作为传道授业者的教师,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更要不断学习、规范言行、处处为人师表。这样,师生共同努力、一起奋斗、合作协助,才能把一堂课上活、上好,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素质教育与中学历史教学改革

浅谈舞蹈与素质教育

公共关系与素质教育的关联

考试改革与语文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师素质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与评价心得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精选1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