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自我介绍题型基础知识(共含1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丰神俊朗大口英”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在事业单位面试考试中,自我介绍题型往往被安排在前面要求考生作答。作为头类题型,打响面试“开门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为考生带来自我介绍题型基础知识。
一、自我介绍决定面试成败
在面试的题目设置中,自我介绍题目往往安排在第一个。通常都会有1分钟的自我介绍环节。但是面对如此熟悉的题目,绝大多数考生却表现得差强人意,为什么?大家不妨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是谁?自己真的了解自己吗?或许绝大多数的人都不敢确定吧,自己已然成为心中那个“最熟悉的陌生人”。常言道: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自我认知题目作为面试的第一题,此题回答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成功的回答不仅会给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还会缓和考生紧张的心理,所以,对于自我认知题,考生在备考时要格外注意,作好万全的准备。
二、解码“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也就是个自我认知的过程。自我认知,指的就是人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对自身的生理、心理、社会活动以及与周围事物的关系所进行的.观察、体验、感知和评价等。自我认知包括:认知自己的价值观、人生方向和目标,认知自己的性格特征,认知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觉察自我的情绪变化、原因等。在考试时,一般以“请考生简单地做一自我介绍”为代表。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面试中的自我介绍题已经不再局限于“请你介绍一下自己”这种简单的自我介绍,而是从一个侧面,比较隐含地要求考生介绍自己的情况,即不会要求考生做“全面介绍”,而是从某一个角度进行“局部介绍”,而这种介绍往往还有一定的限定条件。例如“你工作中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是什么?”在此提醒各位考生,适当关注此类试题。
答:《综合基础知识》不考小作文,题型全部为客观选择题,题型与公务员考录笔试科目《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基本一致。此外,《医学基础知识》和《护理专业知识》的题型也全部为客观题。
岗位信息表载明的笔试(或面试、专业测试)100%指的是什么?
岗位信息表载明的“考试方式及折算比例”,表示该岗位考试方式为笔试、面试或专业测试及相应所占比例,如“笔试100%”,说明该岗位仅进行笔试,笔试成绩即为综合成绩。
1.职业道德是职业范围内的______,是______和______在各个职业领域内的具体体现。
2.教师道德是一种__,它的基本含义就是,教师在__的指导下,通过__逐步形成并必须遵循的__和__的总和。
3.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有________。
4.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________,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________。
5.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求教师必须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
6.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________等方面;教师的能力结构主要有________等方面。
7.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少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方面。
8.我国的师生关系是以______为根本目标的。其明显的特征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9.师生关系与一般社会关系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是因___而生,又为___而存,其最大的功能就是___功能。
10.一般来说,在师生关系中有几种典型的模式,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与解析:
1.特殊道德要求,一般社会道德,阶级道德
2.职业道德,共产主义道德原则,教育劳动过程,道德规范,行为准则
3.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以身作则
4.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
5.坚定的事业心,较强的荣誉感
6.扎实的事业知识、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娴熟的教育科学知识;
组织管理人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机智
7.良好的意志品质,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性格特征,清晰的自我意识
8.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教育民主,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9.教育,教育,教育
10.放任型,专制型,民主型
面试自我介绍基础知识是什么
面试自我介绍基础知识是什么,面试自我介绍时不要紧张要自然,不然的话自我介绍时出错就不好了。
1、接到面试通知后,最好在家打个自我介绍的草稿,然后试着讲述几次,感觉一下。
2、自我介绍时首先应礼貌地做一个极简短的开场白,并向所有的面试人员(如果有多个面试考官的话)示意,如果面试考官正在注意别的东西,可以稍微等一下,等他注意转过来后才开始。
3、 注意掌握时间,如果面试考官规定了时间,一定要注意时间的掌握,既不能超时太长,也不能过于简短。
4、介绍的内容不宜太多的'停留在诸如姓名、工作经历、时间等东西上,因为这些在你的简历表上已经有了,你应该更多的谈一些跟你所应聘职位有关的工作经历和所取得的成绩,以证明你确实有能力胜任你所应聘的工作职位。【本文首发于大学生个人简历网,请注明,谢谢!】
5、在作自我简介时,眼睛千万不要东张西望,四处游离,显得漫不经心的样子,这会给人做事随便、注意力不集中的感觉。眼睛最好要多注视面试考官,但也不能长久注视目不转睛。再就是尽量少加一些手的辅助动作,因为这毕竟不是在作讲演,保持一种得体的姿态也是很重要的。
6、在自我介绍完后不要忘了道声谢谢,有时往往会因此影响考官对你的印象。
初学英语的各位人士,可以学着用一下;对于自认为用英语作自我介绍已经易如反掌的英语高手,不妨在平时也试试使自我介绍增添一些新意:)
网友推荐:市场营销求职自我介绍,自我介绍要简洁明确,届毕业生自我介绍
五、简答:
1.景深:答:当镜头对准某景物聚焦后,在该景物前后一定距离范围内的景物,也能在焦平面上结成比较清晰的影像。这个结像清晰景象空间的纵长距离深度,叫做景深。
2.曝光过度,显影过度的底片有何特征?答:整个底片密度较大,底片上没有最透明的地方,最大密度部分看不出一点纹理,最小密度部分的影纹也不清晰。其最大密度约为2.03左右,最小密度约为0.90左右。
3.曝光不足,显影也不足的底片有何特征?答:整个底片很透明,最大密度部分也很薄,最小密度和灰雾度一样,看不出影纹。其最大密度约为0.72左右,最小密度约为0.12左右。补救方法:印制时选择加厚药水或选择3、4号相纸。
4.什么是轮廓光?在摄影作品中起什么作用?答:轮廓光是指:在被摄体上能够勾勒出物体形状的光线,通常比背景亮,亮度也超过主光。 作用:用来勾画被摄体轮廓,从而把被摄体与背景在亮度上分开,使得被摄主体能够轮廓鲜明,为画面营造出诗一般的意境和美感,它对加强形象的立体感也起着重要作用。
5.黑白胶片的主要特性:答:感色性 感光度 颗粒性 反差
6.视角与焦距的关系:答:摄影镜头视角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焦距的长短和底片对角线的长度。如底片对角线的长度固定,则完全决定于焦距的长短。焦距越长,视角越小;焦距越短,视角越大。
7.快门的主要作用有哪两个方面?答:控制胶片的曝光时间;控制被摄物体的清晰度。
8.遮光罩的作用?答:是加戴在摄影镜头前的一个附件。防止漫射光和强烈的斜( 直)射光进入镜头,以免在底片上产生耀斑和灰雾,使影像的反差和清晰度受到影响。
9. 简答出不同规格胶卷的类型:答:135胶卷、120胶卷、110胶卷、126胶卷
10. 如何保存胶卷:答:放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防止受潮或过热,相对湿度在40%左右,温度低于10度
11. 简答出三种以上我国出版的有关摄影的杂志:答: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人像摄影、摄影世界
12. 说出4种135相机的品牌名称:答:尼康、佳能、宾得、徕卡
13. 答出5种135彩色负片的品牌名称及出产国家:答:富士、柯尼卡(日本)、乐凯(中国)、柯达(美国、中国)
14. 你家是否有相机?什么类型?答:(略)
15. 冬天在北方摄影,最好使用什么类型的相机?为什么?答:机械相机,因为机械快门的耐寒度较高。
16. 把胶卷放在冰箱冷藏箱中保存是否可以?答:可以
17. 冰箱冷藏箱中保存的胶卷是否可以马上使用?答:不可以
18.照相机镜头前加什么滤色镜保护镜头最好?答:UV镜
19.镜头前加UV镜,是否影响摄影效果?答:不影响
20.冬天在外拍摄后,马上进入室内,镜头会产生什么现象?如何处理最合理?答:镜头会出现一层雾霜,不能结出清晰的影像,在常温室内使其自然干燥。
21.胶卷有没有有效期?答:有
22.过期胶卷会产生什么效果?答:灰雾度大,反差降低,黑白两个极调受到损失。
23.数字相机的白平衡起什么作用?答:起到调整色彩平衡的作用。
24.在没有自然光的室内按什么调整白平衡(自动白平衡除外)?答:按室内光源的类别进行调整。
25.说出120相机可以使用的胶片画幅的规格?答:6×4.5cm 6×6cm 6×9cm等
26.请答出135胶卷的标准底片的规格?答:24mm×36mm
27.变焦镜头的优越性?答:操作方便,易于携带,构图快捷
28.135单反相机由几部分组成?答:两部分,机身和镜头
29.120单反相机由几部分组成?答:三部分,机身、镜头、后背。
30.120双反相机取景时应注意什么?答:左右相反,有视差。
31.三角架有什么用途?答:慢速摄影或多次曝光时用来稳定照相机,防止震动
32.照相机主要由哪几种附件?答:快门线、遮光罩、电池盒、闪光灯等
33.定焦距标准镜头的特点?答:视场角在46度左右,与人眼的视觉较接近,合乎人的视觉习惯。其焦距长度等于或略大于底片对角线的长度。体积小,口径大,成像质量高,适合低照度下的摄影。
34.数字相机的存储卡有哪几种?答:CF卡 SM卡 XD卡 MS卡 MMC卡
35.存储卡一般都有多少存储规格?答:8MB 16MB32MB 64MB 128MB 256MB 512MB 1GB等
36.光圈有哪些作用?答:控制通光量,控制景深,减少像差,调节成像质量
37.如何清洁,保养照相机?答:防潮,防震,防磁,防高温,应存放在干燥,通风,阴凉处。
38.简述正面摄影的特点?答:平面感强,立体感差;属静止性构图,画面呆板,不宜表现动感。
39.相机内侧光有哪几种?答:TTL TTL-OTF TTF
40.用日光型胶片在灯光下拍摄会产生什么样的彩色效果?为什么?答:会使色彩偏红、偏黄产生暖调效果。因为日光型胶片的色温比灯光的色温高
41.列出四种著名的中画幅相机名称?答:马米娅 哈苏 禄莱 康泰时
42.什么是正透镜?起什么作用?答:中间厚两边薄的透镜,其光线汇聚作用
43.什么是色彩明度?什么色彩明度最高,什么最低?答:指色相本身所具有的明亮度。黄色明度最高,紫色明度最低
44.色纯度?答:指色彩的饱和度
45.色相?答:指色别,一般泛指七个单色光的色别
46.正透镜?答:中间厚,周缘薄的凸透镜
47.负透镜?答:中间薄,周缘厚的凹透镜
48.什么叫焦点?答:平行于主轴的光线,通过镜头后相交于一点,这一相交点称为焦点。
49.什么是主光轴?答:通过两个折射面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也称主轴。
50.什么叫相当感光度?答:感光度是胶卷的感旋光性能,数码相机上的“影像传感器”的感光度是相当于传统胶卷的“感光度”。它改变的是信号放大倍率。
51.数码噪音:答:又叫“信噪”是由电子信号错误(干涉)所产生的杂点。
52.数码变焦:答:在成像CCD影像信号范围内,裁取一部分影像进行放大,使影像充满画面的效果。
53.爱德华 韦斯顿:答:是美国摄影家,F/64小组成员;创作受斯蒂格里茨重大影响,摄影上独创“摄影视觉”观念,作品是典型的高科技现代摄影;代表作品《青椒》《贝壳》《卷心菜》等,对整个20世纪现代摄影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
54.什么是静物摄影?答:静物摄影是指对静止无生命力的物体的拍摄,主要通过构图、布局、光线与影调及色彩的处理来表现被摄体的质感、立体感及外在特征。
55.俯摄肖像的特点?答:适用于强调端庄自持。使被摄者显得谦恭甚至缺乏独立,但也可以给人以柔弱而有觉悟的印象。额头高而窄,鼻子长,下巴后缩,脖颈短,耳朵突出。
56.新闻摄影的特性和五要素?答:新闻摄影要有,真实性、新闻性、纪实性。五个要素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什么事件、为什么发生。
57.柔调?答:与高反差相反。画面的构成以中间影调为主,两个极调较少,影调对比柔和。
58.小孔成像的原理是谁最早提出的?答:墨子在《墨经》中提出的。
58.不可见光是否可以摄影?答:可以
60.什么是多次曝光?答:在一张底片上进行两次以上的曝光
61.黑白相纸按用途可分哪几种?答:印相纸,放大纸
62.什么是基调?答:在画面影调中占主要地位的影调
63.什么是高调?答:也称明调,其画面基本影调以白和中灰为主调
64.什么是低调?答:又称为暗调,其画面基本影调以深灰和黑色为主调
65.什么叫高反差?答:主要由较亮和较暗的两极影调构成,而中间影调较少。黑白对比强烈
66.摄影常用电池按外型可分几种?答:纽扣电池 圆柱形电池 方形电池
67.常用摄影电池按结构可分几种?答:单体电池 组合式电池 叠层式电池
68.常用摄影电池按充电特性可分几种?答:一次性电池 多次性充电电池
69.常用摄影充电电池的种类?答:镍镉电池 镍氢电池
70.摄影构图的基本原则?答:多样统一、简洁、均衡
71.什么叫二维空间?答:也称二度空间,只有长度和宽度的空间
72,什么叫三维空间?答:不但有长度,宽度还有厚度的空间
73.什么叫四维空间?答:三维空间与时间组成的整体
74.什么叫视觉中心?答:一般指摄影画面中主体表现的部位,既是画面构图的中心,也是表现内容的中心
75.什么是拍摄点?答:也称拍摄位置,即拍摄时相机所在的位置
76.拍摄点的确定?答:由拍摄方向,高度,距离三者共同确定
77.什么叫主光?答:在摄影布光时占主导地位的光线。又称塑型光。
六、论述:
1.影响景深的主要因素?
答:(1)光圈的大小:当镜头焦距不变,物距不变的情况下,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2)焦距的长短:当光圈不变,物距不变的情况下,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越大;焦距越长,景深越小。
(3)物距的远近:当光圈,焦距不变的情况下,被摄体离相机越远景深越大;离相机越近,景深越小。
2.米吐尔在摄影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有什么性能?
答:米吐尔是重要的显影剂。属于急性显影剂。
无色晶体,能溶于水,但较缓慢,但不易溶于含亚硫酸钠的溶液中。所以配制时应先溶解米吐尔再加入亚硫酸钠。米吐尔属于急性显影剂,是多数显影配方的主要药剂。它的显影作用开始时很快,对感光多的部位和感光少的部位同时进行显影,到一定程度,即停止显影作用,结果使影像的反差趋于柔和层次丰富,灰雾和污染底片的倾向都较少。米吐尔与亚硫酸钠可配成弱碱性微粒显影剂。具有保存性好、显影容量大、受药液温度影响较小的性能。即使显影液低于10摄氏度时,显影能力并不显着降低。但如果在显影液中使用过量,照片会产生冷调效果。
3.数码相机技术的优势固然明显,但目前还存在某些不足。试结合实例论述它的主要不足之处。
答:第一,绝大多数数码相机的连拍速度不快,无法与高档次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连拍速度相比。
第二,在感光度和宽容度方面也有缺陷。
第三,数码相机的成像镜头目前尚不如传统的单反相机那样,有庞大的镜头群的支持,因此在艺术表现力上稍逊一筹。
4.倒易率失效发生后在胶片上有什么反应,有什么解决方法?
答:主要表现为:
黑白摄影上,曝光不足负片密度达不到正常标准,使影调层次受损,影像反差也发生变化。
彩色摄影上,除了有在黑白摄影中发生的所有弊病,还表现为色彩平衡失调。
有三种办法解决:
一,有专门设计的胶片,凡标有“L”的胶卷适用于1/10秒至更长的曝光时间。 凡标有“S”的胶卷适用于1/10秒至1/10000秒的曝光时间。
二,尽可能调节光圈和快门的组合。
三,开大光圈增加受光时间,并调节显影时间。彩色胶片还要用滤光镜来校正色差。
5.举例论述影响光源的强度变化的因素。
答:一,天气,(1)晴天,光源强度最大(2)薄云蔽日,(3)阴云蔽日,(4)乌云密布
二,时间,中午强度最大
三,季节,夏天最大
四,地域,纬度小强度大、海拔高强度大
6.举例说明反光能力的强弱,及与亮度的关系。
答:景物的反射与吸收成反比。
这种特性与其表面的结构和色调有很大关系。
反光能力越强,亮度越大,
反光能力越弱,亮度越小,
7.举例说明为什么弱光摄影时要遵循“宁多勿少”的原则?
答:无论是黑白负片还是彩色负片,在曝光过度方面的宽容度都大于曝光不足。
胶片对光线的感受能力与人眼不同。人眼只具有简单的反映功能。曝光过度的则不仅能显示景物轮廓线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显示景物的影纹层次,彩色胶片还可能对景物的色彩有所再现。
如果不足就一切都不可能。
8.偏振镜的组成部分及作用?
答:是一种夹层滤光镜,有两片玻璃粘合而成,中间夹着涂有同一定向的微小晶体的乙烯状薄膜。
一 降低天空亮度。天空投射下来的光有很多是偏振光,用偏振镜可以阻止这些光的通过。降低的程度以拍摄镜头与太阳的方位成90度夹角时最大。
二 控制非金属物体的反光。因为金属表面的反光不是偏振光。使用偏振镜拍摄时的限制它要求光束的入射角为30到49度之间,并从反射角的位置去拍摄。如果正面拍摄玻璃的正面反光用偏振镜也是无用的。
三 可替代中灰滤色镜。将两个镜合在一起调节偏振光的振化角度还具有可变化性。
四 增强色彩的饱和度。避免光滑物体的反光产生的眩光,可以增加色彩的饱和度。
9.人像摄影如何消除眼镜上的反光?
答:室外 改变拍摄地点或人物方向
室内 主灯要高一点。辅助灯不要放在正面,光线要柔和、稍暗。必须正面用光的,可使头稍稍左右转动,或稍稍调整拍摄角度。升高机位。用反射光为主光源。尽可能避开明亮的反光体。
10.由于数字相机与计算机紧密结合使得它比传统相机有优势,使述这些优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并举例说明有什么好处?
答:一 成像速度快,具有即拍即现的功能。
二 在修改照片时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
三 信息量大,易于检索,复制质量高,贮存性能好。
四 直接与计算机连接,使用软件处理图片和储存。
11.什么叫灰雾度,形成的原因,影响灰雾度的条件?
答: 一个淡灰色的数值很小的密度层,均匀的分布在透明的片基上,这个密度层叫做灰雾度。
形成的原因 银盐的性能不稳定
负片的比正片的大;高感光度的比低感光度的大;保存时间长,温度高,灰雾度大;显影的时间长,温度高,药液的碱性强,抑制剂(溴化钾)的用量少,灰雾度大;暗室的安全灯不合格,感光片离安全灯太近或曝光时间太长,灰雾度大。
12. 简单论述传统相机的优点。
答:一 底片的保存期长
二 高档次的相机快门速度高于数字相机
三 影像的质感强
四 有强大的镜头群的支持,表现力强。
13.为什么要学习摄影?
答:结合实例论述
14.广告摄影师的拍摄范畴?
答:一 时装摄影
二 产业摄影
三 静物摄影
15.什么是实用摄影?有哪些摄影是属于实用摄影范畴?论述其价值?
答:是摄影艺术的一个分支
科技 时装产品 医学 广告
直接为生产、科研服务,强调实用价值
16.假如你当了一名摄影记者的注意事项?如何表现现场感?
答:一 注意自身安全
二 在执法人员的配合下拍摄
三 构图
四 光线
五 主题
17.结合实例论述一下红色与黑色的色彩象征意义?
答:红色,热烈、喜庆、胜利、紧张
黑色,庄严、肃穆、恐怖、哀伤
18.答出色彩的三个基本要素?并结合彩色摄影说明其重要性?
答:一 色相
二 明度
三 色纯度
19.结合实例论述摄影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
答:一 传播性 二 可读性 三 可感性
四 社会性 五 纪实性
20.论述一下辅助光的类型,及作用?
答:一 衬光 刻划轮廓 二 三角光
三 脚光 一般不使用 四 头发光 增加空间感
21.摄影的实用价值有哪些?
答:一 记录历史 二 传播知识
三 创造美感 四 创造财富
22.论述太阳光由哪七种单色光组成,其中哪三种是三原色光?
答:红 橙黄 绿 青 蓝 紫
三原色:红 绿 蓝
23.什么是消色体?哪些物体是消色体?
答:黑、白、灰
24.什么叫畸变?
答:被摄景物中没有通过镜头光轴的直线经成像后变成曲线的像差称畸变。
25.畸变的分类?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答:桶形畸变; 枕形畸变
26.全色片是一个什么概念?并举出几种全色片?
答:能感受的色光范围基本上包括了全部可见光。
普通的摄影胶卷都是全色片。
27.结合实例论述逆光拍摄中的注意事项?
答:一 防止杂乱光线的进入
二 防止光晕的产生
三 防止嗤光的出现
四 测光时要注意曝光量
五 主体要进行适当补光
28.结合实例论述逆光的类型。
答:一 高逆光 二 中逆光
三 低逆光 四 侧逆光
结合以上知识点论述
29.摄影布光如何处理好主光、辅助光与背景的关系?
答:一 主光起造型作用,占主导地位
二 辅助光为主光服务
三 背景光起衬托作用
30.结合实例论述冬季摄影器材的保护措施?
答:一 机身和镜头要注意防寒
二 注意相机镜头上雾气的产生
三 相机电池在寒冷情况下的电量
[摄影理论基础知识考试常见题型]
一、填空:
1.摄影术诞生于(1839)年(8)月(19)日。
2.手动对焦镜头用(MF)表示。
3.AF镜头是(自动)对焦镜头。
4.DF相机是135(单镜头反光)相机。
5.广角镜头焦距(短),望远镜头焦距(长)。
6.光圈大,景深(小)。
7.光圈小,景深(大)。
8.自拍器主要用途是(自拍),或防止相机震动。
9.F/4光圈比F/5.6光圈大(一级)光圈。
10.照相机镜头多层镀膜,一般用(MC)表示。
11.红色安全灯是洗,放(黑白)照片时的安全灯。
12.感光度标志的国际标准用(ISO)表示。
13.防紫外线滤色镜是(UV)镜。
14.3号黑白放大纸比1号黑白放大纸(反差)大。
15.枕形畸变是(长焦距)镜头产生的。
16.桶形畸变是(短焦距)镜头产生的。
17.黑白胶卷的最佳冲卷配方是(D76)配方。
18.黑白相纸的最佳冲卷配方是(D72)配方。
19.两边带齿孔的胶卷是(135)胶卷。
20.后面带纸背的胶卷是(120)胶卷。
21.双镜头反光相机用的是(120)胶卷。
22.135相机的标准镜头是(50mm)
23.在不更换镜头的情况下改变焦距的镜头称(变焦镜头)。
24.数字相机是不使用(胶卷)的相机。
25.民用数字相机既可以(照相)又可以(摄像)。
26.数字相机是用各种类型的(存储卡)存储影像的。
27.家用数字相机可以用(液晶)显示屏取景。
28.CCD或CMOS是数字相机的(影像传感器)。
29.快门速度先决模式用(S TV)来表示。
30.135单镜头反光相机主要由(机身),(镜头)两部分组成。
31.马米亚RB67相机是(120)相机。
32.中国制感光度制式用(GB)表示。
33.尼康相机是(日本)产的135名牌相机品牌。
34.镜头焦距用(F)表示。
35.相机速度调节盘上的M档,是(手动控制)曝光模式档。
36.照相机速度调节盘上的A档,是(光圈优先)自动曝光模式档。
37.镜头的焦距值等于或略大于底片对角线长度的镜头是(标准镜头)。
38.中画幅120单反相机主要由(机身)(镜头)(后背)三部分组成的。
39.凸透镜共分(平凸)(凹凸)(双凸)三种。
40.影响景深的三大因素是(焦距)(物距)(光圈)。
41.前景深(小于)后景深。
42.后景深(大于)前景深。
43.光圈系数越大,光孔口径(越小)。
44.1英寸等于(2.54)厘米。
45.1英尺等于(12)英寸。
46.120相机一般比135相机(大)。
47.凹透镜分(平凹)(凸凹)(双凹)三种。
48.MACRO表示(微距)镜头。
49.前景深(小于)后景深。
50.摄影光源有(自然光)和(人造光)两种。
51.透镜分为(平透镜)(凹透镜)(凸透镜)三种。
52.焦距短,视角(大)。
53.焦距长,视角(小)。
54.光圈大,通光量(多)。
55.光圈小,通光量(少)。
56.f/8光圈比f/5.6光圈(小一级)光圈。
57.黑白胶片的主要特性:(感色性)(感光度)(颗粒性)(反差)。
58.遮光罩是加戴在(摄影镜头)前边的一个附件。
59.摄影镜头的视角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焦距)的长短和(底片对角线)的长度。
60.焦距(越长),视角(越小)。
61.快门的主要作用(控制胶片的曝光时间);(控制被摄物体的清晰度)。
62.强烈的斜、直射光进入镜头,会在底片上产生(耀斑)和(灰雾),使影像的(反差)和(清晰度)受到影响。
63.胶卷按不同规格类型可分为:(135胶卷)、(120胶卷)、(110胶卷)、(126胶卷)等。
64.我国出版的有关摄影的杂志有:(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人像摄影)、(摄影世界)。
65.(机械)快门的耐寒度较高。
66.过期胶卷会产生(灰雾度大),(反差降低),(黑白两个极调)受到损失的效果。
67.数字相机的白平衡起(调整色彩平衡)的作用。
68.在没有自然光的室内按室内(光源)的类别进行调整白平衡(自动白平衡除外)。
69. 120相机可以使用的胶片画幅的规格有(6×4.5cm)(6×6cm)(6×9cm)等。
70.135胶卷的标准底片的规格是(24mm×36mm)。
71.变焦镜头的优越性(操作方便),(易于携带),(构图快捷)。
72.135单反相机由(机身)和(镜头)组成。
73.120单反相机由(机身)、(镜头)、(后背)组成。
74.120双反相机取景时(左右相反),(有视差)。
75.照相机主要的附件有(快门线)、(遮光罩)、(电池盒)、(闪光灯)等。
76.标准固定镜头视场角在(46)度左右。
77.数字相机的存储卡有(CF卡)(SM卡)(XD卡)(MS卡)(MMC)卡。
78.光圈的作用是(控制通光量),(控制景深),(减少像差),(调节成像质量)。
79.正面摄影的特点是(平面感强)(立体感差);属静止性构图,(画面呆板)不宜表现动感。
80.相机内侧光系统,通过镜头的主要有(TTL)(TTL-OTF)通过取镜器的有(TTF)。
81.用日光型胶片在灯光下拍摄会使色彩偏(红),偏(黄)产生(暖调)效果。
82.正透镜是中间(厚)周边(薄)的透镜,起到使光线(汇聚)的作用。
83.(黄色)明度最高,(紫色)明度最低。
84.色纯度指色彩的(饱和度)。
85.正透镜是中间(厚),周缘(薄)的(凸)透镜.
86.负透镜是中间(薄),周缘(厚)的(凹)透镜。
87.焦点是平行于(主轴)的光线,通过(镜头)后相交于一点,这一相交点称为焦点。
88.通过两个(折射面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也称主轴。
89.感光度是胶卷的(感旋光性能),数码相机上的“影像传感器”的感光度是相当于传统胶卷的(“感光度”)。
90.数码变焦是在成像(CCD)影像信号范围内,裁取(一部分影像)进行放大,使(影像)充满画面的效果。
91.爱德华 韦斯顿是美国摄影家,(F/64)小组成员;创作受(斯蒂格里茨)重大影响,摄影上独创(“摄影视觉”)观念,作品是典型的(高科技现代)摄影。
92.静物摄影主要通过(构图)、(布局)、(光线)、与(影调)及(色彩)的处理来表现被摄体的(质感)、(立体感)及外在特征。
93.新闻摄影的五个要素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什么事件)、(为什么发生)。
94.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墨子)在(《墨经》)一书中提出的。
95.黑白相纸按用途可分(印相纸),(放大纸)。
96.在画面影调中占主要地位的影调是(基调)。
97.摄影常用电池按外型可分(纽扣电池)(圆柱形电池)(方形电池)三种。
98.常用摄影电池按结构可分为(单体电池)(组合式电池)(叠层式电池)三种。
99.常用摄影电池按充电特性可分为(一次性电池)(多次性充电)电池。
100.常用摄影充电电池有(镍镉电池)(镍氢电池)。
101.二度空间,只有(长度)和(宽度)。
102.拍摄位置,即拍摄时(相机)所在的位置。
103.拍摄点由拍摄(方向),(高度),(距离)三者共同确定。
104.主光是在摄影布光时占(主导)地位的光线。又称(塑型光)。
105.当光圈不变,物距不变的情况下,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越大;(焦距)越长,景深越小。
106.当光圈,焦距不变的情况下,(物距)越大景深越大;物距越小,景深越小。
107.米吐尔是重要的(显影剂)。
108.黑白摄影上,曝光不足负片(密度)达不到正常标准,使(影调层次)受损,(影像反差)也发生变化。
109.滤光镜可用来校正(色差)。
110.纬度小光源强度(大)。
111.海拔高光源强度(大)。
112.景物的反射与吸收成(反比)。
1、为什么报考此单位此岗位?
2、谈谈你的优势和劣势?
3、你认为此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你自己是否胜任?
4、你在工作中追求什么?个人有什么打算?你想怎样实现你的理想和抱负?
5、你怎样看待国家公务员当前的待遇?
6、你来我单位求职最担心的是什么?
7、如果我单位录用你,你打算怎样开展工作?
8、如果今天面试结束后我们决定不录取你,你认为主要原因会是什么?为什么?
9、你报到工作几天后,发现实际情况与你原来想像的不一致时你怎么办? ……
此类问题是主观意愿性问题,涉及考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取向等多个方面。目的在于使考官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考生的过去的经历,现在的状态和对于未来工作的期望,进而判断考生素质和职位的匹配。上海新东方刘源老师结合两位考生/网友的自我介绍材料例析,他们的优点就不一一列举,主要指出其问题。了解更多,参见刘源老师新东方上海课堂。
1、要把握重点
自我介绍是考生主动地向面试考官推荐自己,新东方刘源老师认为考生“介绍”的重点不在于告诉考官们你是多么优秀的人,而是要告诉考官,你如何地适合这个工作岗位,因此与面试无关的内容,即使是引以为傲的优点,也要忍痛舍弃,目的是为了突出重点。以下两位网友都谈到了自己的优点,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体能、职业的向往等等,都很贴合面试岗位的要求,但缺憾之处在于谈论“兴趣广泛”、“文艺特长”太多且没有针对性的提炼。再如良好的心理稳定性和善于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易变的情绪,较好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信仰,遵规守纪等等公务员尤其是监狱警察必备素质特点,却没有谈到。
2、要切忌抱怨
切忌对于以前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多抱怨,尽量少提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失误。道理很简单,一个在过去工作中有过太多抱怨的人,即便他是一个人才,但个人的生活态度不是一时能够改变的,很可能是不能够胜任新的岗位的,对于考官来说是需要有干劲,有报负,有强烈进取心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岗位上发挥个人的才干,使单位注入新的活力。
3、要以情动人
考生可以选取适合岗位素质要求的某一经典事例来打动考官,走的是以情动人的路线,要对于个人和他人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重点可以在影响方面重磅出击,说出自身对于此事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感悟,让考官对此印象深刻。上海新东方刘源老师发现,以下两位网友的自我介绍未能起色,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一个叙述式的,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动人小故事。
4、要实事求是
考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切忌毫无根据的吹嘘、杜撰所谓精彩的经历,切忌假大空,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尤其对于所学课程以及所谓的冠军、第一名、全国&&更要有一说一,。所谓的虚构,轻者会在考官的追问下漏出马脚,重者会让一个不适合此岗位工作的人进入公务员队伍,贻害国家、人民,上海自己的职业前程。这方面,相信两位考生都已做到位。
5、要条理清楚
考生要面试前,切记要好好研究报考职位的特点,尤其是对此岗位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然后依靠素质要求的主次关系一一对应寻找自己的经历、理想和优势劣势特点,把自己的“素材”条理化到职位素质要求中去。比如,以下两考生报考的都是监狱——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上海新东方刘源老师认为,监狱人民警察首要的就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方向、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另外,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及过硬的警务实战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法学、心理学、行为学、教育学等各种专业知识。对此,考生就可以以下循序条理展开:(1)政治信仰、忠诚、纪律等。(2)身体素质、警务实战技能或者基础。(3)心理素质。(4)法学、心理学等文化知识。
6、要学会表达
一方面是用词用语要规范,少用虚词、感叹词之类,比如下面一位考生“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我加分,更添一份幸运”,上海新东方刘源老师认为,其中此语境下的“幸运”一词,属于典型的唯心主义表达,这里就不太合适。还有两考生,都用了简单的“谢谢”一词,如果改成“谢谢各位老师”,就更为恰当。另一方面,要依靠声调、态度、言行举止的魅力给考官以自然、自信地感觉,新东方刘源老师一直重视说“如何表达有时候比表达什么更重要”,比如要尽量语气平和,语调恰当,音量适中,这样才能获得声音的良好效果。考生最好多用平缓的陈述语气,在论述某一要点时,可以使声调抑扬顿挫,以求利于表达自己。
全面了解GRE阅读出题特点和文章题型细节基础知识
GRE阅读出题形式简介
GRE阅读大量模仿了GMAT逻辑题的出题方式。一言以蔽之:新GRE阅读 = 老GRE阅读 + GMAT逻辑。
GRE阅读中在保留了老GRE长文和短文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只有一到四句话的超短文章,称之为微文。微文虽然微小,但极具逻辑。
GRE阅读基本题型讲解
新GRE改革后语文部分做出了调整,而新GRE阅读理解题包含三种题型:
五选一( Multiple-choice Questions—Select One Answer Choice )
三选多( Multiple-choice Questions—Select One or More Answer Choices )
句子功能题( Select-in-Passage )
其中第一种“五选一”就是目前GRE阅读的题型。而第二种“三选多”(从三个选项中选出所有适合的答案,正确答案数不定,只选出部分正确答案者 不得分)与第三种“句子功能”题(找到原文中与选项描述相一致的句子并点击该句子)都是阅读理解部分新增的题型。对于新GRE语文部分的内容考生不用慌 张,主要还是对单词和阅读的把握。
GRE阅读题在考试中如何出现?
新GRE阅读中,目前已出现的两种情况:
(1)一个Section有4篇文章,均为短阅读,长度约为150~180字左右,每篇题目数量依次为3道,2道,2道,2道,总的题目数量为9道,此时逻辑题为1道.
(2)一个Section有3篇文章,1篇为长阅读,长度约为400~500字左右,题目数为4道,另附2篇短阅读,题目数依次为1道和3道,总共题目数为8道,此时逻辑题为2道.
个人观点:在每个Verbal Section中最多一篇长阅读,由于时间限制的原因,这在超时的OG和限时PP软件上的套题中均有所体现.在题型方面,相较于旧GRE传统的5选1题型,新G在5选1题型基础上,新增了句子选择题以及三项多选题.
总体而言,从文章的难度上,新GRE并没有改变旧GRE文章深奥、句子复杂等特点,同时在题型上注重对于文章具体句子和词汇的考察,也延续了对于文章中事物逻辑的考察,文章主题的把握.文章长度上的整体缩短,但是在题量上的增加,会导致阅读难度不断加大.
GRE阅读文章有哪些特点?
1. 按题材分:文学评论, 美国历史, 弱势群体, 生命科学
2. 按写作方法分:presentation[立论], argument[评论]
3. 按写作套路分:新旧观点型、现象解释型、结论解释型、问题解决型
以上就是关于新GRE阅读题的一些简单介绍和解析,希望能对大家备考阅读题有所帮助。
GRE阅读练习每日一篇
A serious critic has to comprehend the particular content, unique structure, and special meaning of a work of art. And here she faces a dilemma. The critic must recognize the artistic element of uniqueness that requires subjective reaction; yet she must not be unduly prejudiced by such reactions. Her likes and dislikes are less important than what the work itself communicates, and her preferences may blind her to certain qualities of the work and thereby prevent an adequate understanding of it. Hence, it is necessary that a critic develop a sensibility informed by familiarity with the history of art and aesthetic theory.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insufficient to treat the artwork solely historically, in relation to a fixed set of ideas or values. The critic’s knowledge and training are, rather, a preparation of the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abilities needed for an adequate personal response to an artwork’s own particular qualities.
17.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a serious art critic may avoid being prejudiced by her subjective reactions if she
(A) treats an artwork in relation to a fixed set of ideas and values
(B) brings to her observation a knowledge of art history and aesthetic theory
(C) allows more time for the observation of each artwork
(D) takes into account the preferences of other art critics
(E) limits herself to that art with which she has adequate familiarity
18. The author implies that it is insufficient to treat a work of art solely historically because
(A) doing so would lead the critic into a dilemma
(B) doing so can blind the critic to some of the artwork’s unique qualities
(C) doing so can insulate the critic from personally held beliefs
(D) subjective reactions can produce a biased response
(E) critics are not sufficiently familiar with art history
19. The passage suggests that the author would be most likely to agree with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 Art speaks to the passions as well as to the intellect.
(B) Most works of art express unconscious wishes or desires.
(C) The best art is accessible to the greatest number of people.
(D) The art produced in the last few decades is of inferior quality.
(E) The meaning of art is a function of the social conditions in which it was produced.
20. The author’s argument is developed primarily by the use of
(A) an attack on sentimentality
(B) an example of successful art criticism
(C) a critique of artists training
(D) a warning against extremes in art criticism
(E) an analogy between art criticism and art production
Viruses, infectious particles consisting of nucleic acid packaged in a protein coat (the capsid), are difficult to resist. Unable to reproduce outside a living cell, viruses reproduce only by subverting the genetic mechanisms of a host cell. In one kind of viral life cycle (life cycle: n.[生] 生活周期), the virus first binds to the cell’s surface, then penetrates the cell and sheds its capsid. The exposed viral nucleic acid produces new viruses from the contents of the cell. Finally, the cell releases the viral progeny, and a new cell cycle of infection begins. The human body responds to a viral infection by producing antibodies: complex, highly specific proteins that selectively bind to foreign molecules such as viruses. An antibody can either interfere with a virus’s ability to bind to a cell, or can prevent it from releasing its nucleic acid.
Unfortunately, the common cold (common cold: n. 感冒), produced most often by rhinoviruses, is intractable to antiviral defense. Humans have difficulty resisting colds because rhinoviruses are so diverse, including at least 100 strains. The strains differ most in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the proteins in their capsids. Since disease-fighting antibodies bind to the capsid, an antibody developed to protect against one rhinovirus strain is useless against other strains. Different antibodies must be produced for each strain.
A defense against rhinoviruses might nonetheless succeed by exploiting hidden similarities among the rhinovirus strains. For example, most rhinovirus strains bind to the same kind of molecule (delta-receptors) on a cell’s surface when they attack human cells. Colonno, taking advantage of these common receptors, devised a strategy for blocking the attachment of rhinoviruses to their appropriate receptors. Rather than fruitlessly searching for an antibody that would bind to all rhinoviruses, Colonno realized that an antibody binding to the common receptors of a human cell would prevent rhinoviruses from initiating an infection. Because human cells normally do not develop antibodies to components of their own cells, Colonno injected human cells into mice, which did produce an antibody to the common receptor. In isolated human cells, this antibody proved to be extraordinarily effective at thwarting the rhinovirus. Moreover, when the antibody was given to chimpanzees, it inhibited rhinoviral growth, and in humans it lessened both the severity and duration of cold symptoms.
Another possible defense against rhinoviruses was proposed by Rossman, who described rhinoviruses’ detailed molecular structure. Rossman showed that protein sequences common to all rhinovirus strains lie at the base of a deep “canyon” scoring (score: to mark with lines, grooves, scratches, or notches) each face of the capsid. The narrow opening of this canyon possibly prevents the relatively large antibody molecules from binding to the common sequence, but smaller molecules might reach it. Among these smaller, nonantibody molecules, some might bind to the common sequence, lock the nucleic acid in its coat, and thereby prevent the virus from reproducing.
21.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e passage is to
(A) discuss viral mechanisms and possible ways of circumventing certain kinds of those mechanisms
(B) challenge recent research on how rhinoviruses bind to receptors on the surfaces of cells
(C) suggest future research on rhinoviral growth in chimpanzees
(D) defend a controversial research program whose purpose is to discover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rhinovirus capsids
(E) evaluate a dispute between advocates of two theories about the rhinovirus life cycle
22.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the protein sequences of the capsid that vary most among strains of rhinovirus are those
(A) at the base of the “canyon”
(B) outside of the “canyon”
(C) responsible for producing nucleic acid
(D) responsible for preventing the formation of delta-receptors
(E) preventing the capsid from releasing its nucleic acid
23.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a cell lacking delta-receptors will be
(A) unable to prevent the rhinoviral nucleic acid from shedding its capsid
(B) defenseless against most strains of rhinovirus
(C) unable to release the viral progeny it develops after infection
(D) protected from new infections by antibodies to the rhinovirus
(E) resistant to infection by most strains of rhinovirus
2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research strategies for developing a defense against the common cold would the author be likely to find most promising?
(A) Continuing to look for a general antirhinoviral antibody
(B) Searching for common cell-surface receptors in humans and mice
(C) Continuing to look for similarities among the various strains of rhinovirus
(D) Discovering how the human body produces antibodies in response to a rhinoviral infection
(E) Determining the detailed molecular structure of the nucleic acid of a rhinovirus
25.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the purpose of Colonno’s experiments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A) chimpanzees and humans can both be infected by rhinoviruses
(B) chimpanzees can produce antibodies to human cell-surface receptors
(C) a rhinovirus’ nucleic acid might be locked in its protein coat
(D) binding antibodies to common receptors could produce a possible defense against rhinoviruses
(E) rhinoviruses are vulnerable to human antibodies
26.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Rossman’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A) a defense against rhinoviruses might exploit structural similarities among the strains of rhinovirus
(B) human cells normally do not develop antibodies to components of their own cells
(C) the various strains of rhinovirus differ in their ability to bind to the surface of a host cell
(D) rhinovirus versatility can work to the benefit of researchers trying to find a useful antibody
(E) Colonno’s research findings are probably invalid
27.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in order for a given antibody to bind to a given rhinoviral capsid, which of the following must be true?
(A) The capsid must have a deep “canyon” on each of its faces.
(B) The antibody must be specific to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the particular capsid.
(C) The capsid must separate from its nucleic acid before binding to an antibody.
(D) The antibody must bind to a particular cell-surface receptor before it can bind to a rhinovirus.
(E) The antibody must first enter a cell containing the particular rhinovirus.
答案:17-27:BBADABECDAB
现代文阅读术语及表达技巧
一、常用术语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线索: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2)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逻辑思维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②按 篇章结构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语言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八)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 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九)、议论文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其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容易被人接受。
2、类比论证,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办法将相类似的两件事进行比较,从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它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3、举例论证,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对比论证,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鲜明的对比,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5、引用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6、引申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层层剖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精彩深刻。
(十)答题技巧提醒
1、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用术语: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二、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高考中的现代文主观题阅读(一般是有一定的阅读难度和信度的文学作品,主要是散文,再就是小说),因其分值高,难度又大,一直是学生语文高考的瓶颈。能否正确解答这类题,基本决定了学生的语文成绩的高低。对现代文阅读题的畏难心理、长期以来的挫败感以及掌握答题方法不到位,使许多同学陷入束手无策的尴尬境地,常常望“文”兴叹。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 (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全国卷《话说知音》)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节选自全国卷《乡土情结》)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 (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 ——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几组手法区别
1、渲染和烘托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2、对比和衬托
衬托则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衬”出其中的一个。
对比则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
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都是通过对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进行对照来完成。但是对比仅限于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而衬托还可以是相似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对比通过对照落脚点不在于相互对照的任何一方,而是从对照中昭示某种情感认识;衬托通过对照落脚点在于凸显相互对照的某一方。
3、衬托和烘托
不论哪种衬托,强调的都是两个事物通过比较而使其中一个更加凸显。落脚在一个“衬”,特别强调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
烘托强调的是对一种事物从侧面着意进行描述或铺排,来使该事物形象更突出。落脚不一定是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而强调侧面地对该事物进行 “烘”。
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中情感得到凸显。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衬托,若就衬体与主体的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
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及趋势;计算机与信息社会,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基本操作
第一节 计算机发展简史及时发展趋势
一、发展简史
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名字叫“埃尼阿克”(ENIAC)
二、发展趋势
1、 巨型化 2、微型化 3、网络化 4、多媒体化
第二节 计算机与信息社会
一、信息
我们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对人们有用的消息。
二、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
一般来说,计算机处理信息的顺序是:信息的输入→信息的存储→信息的处理→信息的输出。
在计算机内部的信息均可采用二进制代码来表示
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码,简称ASCII码,共有128个字符。
第三节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基本操作
冯.诺依曼计算机有五个基本部分,即输入设备、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和输出设备
一、计算机系统简介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
1、计算机硬件
计算机的`硬件主要由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五大部分组成
(1) 输入设备:常用设备有键盘,鼠标,扫描仪,光标,话筒等
(2)输出设备:常用设备有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等,
打印机可分为针式打印机,喷墨打印机,激光打印机。
(3)存储器:分为内存储器(内存)和外存储器(外存)
最小存储单位为字节(BYTE),1K=1024字节,1M=1024K
目前电脑的内存容量为几十兆到几百兆之间
内存分为:随机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
外存储器有软盘(1.44M),硬盘(3.2G),光盘(650M)等
(4)运算器和控制器合称为中央处理器(CPU)
2、计算机软件
计算机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
系统软件有:
(1)操作系统(DOS,XENIX,UNIX,WINDOWS)
(2)数据库管理系统(FOXBASE,FOXPRO等)
(3)各种程序设计语言的翻译程序
应用软件是为某一应用目的而编制的软件。有,WPS,WORD,EXCEL,PHOTOSHOP,FRANGPAGE等
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1、 开机:先开显示器,打印机等外设部件,再开主机
我校的计算机开机时还要注意输入用户名、密码等,要联机进入校园网
2、关机:先关主机电源,再关显示器,打印机等外设部件
3、键盘:分为三个区
Enter 回车键
Backspace 退格键 删除光标左边的字符
Del 删除键 删除光标右边的字符
第四节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编制的计算机程序,病毒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
(1)隐蔽性 (2)传染性 (3)潜伏性 (4)可激发性 (5)破坏性
2019电工基础知识
1.电是什么?
答:有负荷存在和电荷变化的现象。电是一种和重要的能源。
2.什么叫电场?
答:带电体形成的场,能传递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3.什么叫电荷?
答:物体或构成物体的质点所带的正电或负电。
4.什么叫电位?
答:单位正电荷在某点具有的能量,叫做该点的电位。
5.:什么叫电压?它的基本单位和常用单位是什么?
答:电路中两点之间的电位差称为电压。它的基本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v,常用单位千伏(kv),毫伏(mv) 。
6.什么叫电流?
答: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的定向运动叫作电流。
7.什么叫电阻? 它的基本单位和常用单位是什么?
答:电流在导体中流动时,要受到一定的阻力,,这种阻力称之为导体的电阻。
它的基本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表示为Ώ,常用的单位还有千欧( kΏ ),兆欧(mΏ )
8.什么是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
答:很容易传导电流的物体称为导体。在常态下几乎不能传导电流的物体称之为绝缘体。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称之为半导体。
9.什么叫电容? 它的基本单位和常用单位是什么?
答:电容器在一定电压下储存电荷能力的大小叫做电容。它的基本单位是法拉,符号为F,常用符号还有微法(MF),微微法拉(PF),1F=106MF=1012MMf(PF) 。
技术技能
1、倒闸操作
基本要求:
A.为防止误操作事故,变配电所的倒闸操作必须填写操作票。
B.倒闸操作必须两人同时进行,一人监护、一人操作。特别是重要和复杂的倒闸操作,应由电气负责人监护。
C.高压操作应戴绝缘手套,室外操作应穿绝缘靴、戴绝缘手套。
D.如逢雨、雪、大雾天气在室外操作,无特殊装置的绝缘棒及绝缘夹钳禁止使用,雷电时禁止室外操作。
E.装卸高压保险时,应戴防护镜和绝缘手套,必要时使用绝缘夹钳并站在绝缘垫或绝缘台上。
技术规定:
A、送电时,先合上母线侧刀闸,再合线路侧刀闸,最后合上开关。停电时,顺序相反,严禁带负荷拉、合刀闸。
B、带联络线的操作:停送电时,同一系统要用开关进行并列、解列,不得用刀闸并列或解列。
C、母线停电操作:电压互感器应最后停电,送电时应先合电压互感器。
D、倒换母线操作:应先合上母线备用开关,取下该开关操作保险,将要停用母线所带的线路倒置运行母线,最后再断开原运行母线开关。
E、变压器停电:先停负荷侧,再停电源侧。送电时顺序相反。
F、拉开或合上刀闸时,应迅速果断,但不可用力过猛。操作机构有故障时,不得强行拉、合,操作完毕应检查销子是否到位。
G、室外单极刀闸,跌落保险在停电拉闸时先拉中相,再拉下风向一相,最后拉余下的一相。严禁带负荷操作。
2、万用表的使用和维护
万用表使用方法
量程开关必须拨在需测档位置,且不能放错。如测量电压时量程开关误拨在电流或电阻挡,则将损坏仪表。
在测电流或电压时,若所测值心中无数,应先拨最大量程档,然后再拨到合适的量程档;但一般不可带电转换量程。
测量直流时,必须注意极性。
测2500V等高压时,应注意安全。操作时应戴橡皮手套,并把表放在绝缘支架上。
测量交流时,若其波形为非正弦波,则宜采用电动式或电磁式仪表。
测电阻时,必须切断电源。测低阻时,要注意接触电阻;测高阻(大于10千欧)时,应注意人手不可接触测量部分。
电阻档有一个调零电位器,在测量前先将测棒短接,调节电位器,使指针指零。若调不到零,说明电池电压不足或接触不良。
每次测量完毕,应将开关拨到空档,以免他人误用而损坏电表。
必须注意,开关拨在电阻档时,红表笔是与表内电池的负极相连的,因此在测晶体二极管的正向电阻时,二极管的阳极应与黑表笔相接触。
3、兆欧表的使用和维护
摇表(兆欧表)的使用方法
测量前应先切断电源,并让被测设备进行充分放电后再测量。
引线应用分开的单线连接,同时应保持清洁干燥,以免产生误差。
测量前先将摇表进行一次开路合短路试验,检查摇表是否良好。
摇动手柄应由慢渐快,如指针已指零应停摇,以免表头线圈发热。
摇柄额定转速一般为120~150转/分。
必要时应将保护环(G)接到中间层。
应选用合适的兆欧表:500V以下设备,可选用500V或1000V的;500V以上设备,可选用1000~2500V的。另外,量程也应合适。
禁止再雷电时或再邻近有高压导体的设备上测量绝缘。只有在设备不带电,又补可能受其他电源感应而带电时,才能进行测量。
一、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有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或偏移)。
2、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有元素化合价升降。
3、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或有电子的转移的化学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4、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失电子)→升(化合价升高)→氧(被氧化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得电子)→降(化合价降低)→还(被还原或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
二、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三、如果使元素化合价升高,即要使它被氧化,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如果使元素化合价降低,即要使它被还原,要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
声母定义: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
这也说明,还有辅音不在音节开头,而在后面,如n,ng。
声母表有21个声母,都是辅音:bpmfdtnlgkhjqxzhchshrzcs。
汉语普通话中有22个辅音,以上21个均可作声母,只有ng不能作声母。
同时,普通话有22个声母,包括一个零声母。
声母的发音,一般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也即辅音声母的音值是由两方面决定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发音部位是造成发音不同的主要原因。如d,t,n,l都是舌尖中音。但是它们的发音仍有不同,这就是由发音方法决定的。 声母的发音方法指的是,发音时喉头,口腔和鼻腔节制气流的方式和状况。
声母的发音方法,可以从阻碍的方式,气流的强弱,声带颤动与否三个方面来观察。
在普通话里,有一些音节没有辅音声母,我们习惯上叫它零声母。这一类音节,称为零声母音节。
掌握声母的发音,首先应该明确声母的本音和名称音这两个概念。
1.本音,有的称纯粹音。是指声母按其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发出来的纯粹音,即它的本来音值。
2.名称音,有的称呼读音。呼读音是在其本来音值后面拼上了一个元音发出来的音。它是在本音的前面或后面,通常是后面加上了较响亮的元音。
总之,学习声母要注意掌握本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注意本音和名称音的区别,而使用名称音便于教学和称说,但拼音时宜用本音。
常用虚词用法
(之) 在文言文中常用作代词、助词,有时也用作动词。
一、用作代词
1.“之”常作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在句中作宾语。例如:
(1)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它,他们不好的地方就 改正它。
2有时也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我(们)”、
“你(们)”。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您要怜悯(我)而让我活下去吗?
3.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或远指,相当于“这”、“这样的”、“那”、“那样的”。例如: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所以(我)写了这篇文章,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二、用作助词
1.“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例如
(1)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里面,再不医治,将会更 加严重。
(2)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永州的百姓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
2.“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当的词,可以不译。例如: (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活着呀。
(2)而两狼之并趋如故。(狼》)——但是两只狼一起追赶(仍然)像先前一样。
3.“之”用在被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是宾语提前的标志。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当的词,可以不译。例如:(1)何陋之有?(《陋室铭》)——有什么简陋的呢?
(2)惟弃秋之为听。(《弃秋》)——只听弈秋的讲解。
4.“之”用在表示时间久暂的单音词或不及物动词之后,起调整音节或舒缓语气的作用,现代汉语中没有和它相当的词,可不译。例如:
(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好一会儿,(狼的)眼睛好象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2)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庄公将要击鼓进军。
三、用作动词 “之”用作动词,充当谓语,相当于“去”、“往”、“到”。例如: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陈胜)又暗地让吴广到驻地附近杂草丛生的神庙里。
(2)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我想去南海,(你看)怎么样?
[者] 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常用作结构助词和语气词。
一、用作助词
1.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动宾词组之后,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有指代作用。相当于“……的人”、“……的事物”。例如: (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两小儿辩日》)——这不是离我们远的东西看着就小,离我们近的东西看着就大吗?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徒步行走的人在树下休息。
2.“者”跟它前面的词语组成比况性结构,用在句末,表示相似于某种状况,常与“若”、”似”配合使用,相当于“象……样子”。“象……似的”。例如:(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但是(老虎)来回观察毛驴,觉得(毛驴)象没有什么特殊
本领似的。
(2)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他说着这些话,脸上好象很悲伤的样子。
3、用在数词的后面,一般指几种人或事物。例如: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仁人的心理,也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理活动。二、用作语气词
1.用在判断句中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2.用在叙述句或描写句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有时:语前加一“有”字,形成“有……者”的格式。一般可不译也可译为“的”。例如: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
(2)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有(个)姓蒋的独享那(捕蛇的)利益三代了。
3.用在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句末,把结果或现象提示出来,后一分句申述原因或理由。例如:(1)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虽然如此),但是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占有天时不如占有地利(更重要)。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活板》)——不用木料做字模,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密,沾上水就高低不平了。
[所] 用作助词,偶尔也用作名词。
一、用作助词
1“所”字经常用在动词、动宾词组或形容词之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有指代作用。一般充当主语或宾语。相当于“……的(人、事、地方)”,或“所……的(人、事、
地方)”。例如: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这个(打渔)人一件一件地为(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了自己听到的事。
(2)衣食所安。(《曹刿论战》)——衣物食品这类安身的东西。
2.“所”用在动词前,后面再加上“者”构成“所……者”格式,译法与不加“者”同。例如:(1)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刻舟求剑》)——船停下来了,就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2)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冯婉贞》)——傍晚的时候,所杀死的敌人大约百十来人。
3.“所”用在介词“以,从、为、由”等之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一般可充当主语、宾语或判断句的谓语,可分别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人物、处所、原因以及方式方法等等。相当于“……的人”、“……的地方”、“用……方法”和“……的原因”。例如:
(1)是吾剑之所从坠。 (<<刻舟求剑))——这儿(是)我的剑掉入水中的地方。
句中的“所从”,即“从所”,表处所。
(2)行拂乱其所为。(《孟子》二章)——(上天)用种种行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句中的“所为”,即所做的事情,表动作行为。
(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和尽忠陛下的职责。
句中的“所以”,即“以所”,表凭借。
(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的原因。
句中的“所以”,即“以所”,表原因。
4.“所”与介词“为”配合,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所”不译,“为”可译作“被”。例如: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毕升死后,他的那些印模被我的弟侄们得到了,至今还(一直)保存着。
5.“所”常与“有、无、何”结合,组成“有所”、“无所”、“何所”的格式,相当于“有什么……”、“无什么……”、“所……什么”。例如:(1)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口技》)——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种没有的。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未兰诗》)——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问姑娘想念的是什么?姑娘没有什么思念的,姑娘也没有什么想念的。
6.“所”用在数量词之后,表示概数。相当于“左右”、“上下”。例如:从弟子女十人所。(《西门豹治邺》)——跟随的女徒弟约十人左右。
二、用作名词,表示处所、方位。例如: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一定能使军队内部团结一致,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而] 用作连词。是文言文中起关联作用的虚词,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它连接的两个部分,或表示并列、相承的关系,或表示转折、递进的关系。有时也表示修饰的关系。“而”偶尔还可用作代词,但在初中文言课文中尚未出现过,故此项不作例释。
1.“而”表示前后相承关系,相当于“就”。例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第一次击鼓,官兵的士气就上来了;第二次击鼓,士气就逐渐衰退;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
2.“而”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而且”,有时也可不译。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永州的郊野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黑色的身体,带有白色的花纹。
3.“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可是”、“但是”。例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千里马(是会)常常有的,可是(识马的)伯乐(却)不(会)常常有。
4.“而”表示条件、因果关系,连接的两项,或前因后果,或前果后因。相当于“那么……就”、“因而……就”等。例如: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答司马谏议书》)——名称和实际是否相符的问题已经明白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就弄清楚了。
5.“而”表示假设关系,一般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例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各位如果有(这个杀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所向)就可以了。
6.“而”表示修饰关系,它所连接的两项,具有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即前项是后项的状语。相当于“着”、“地”。有时也可不译。例如;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愚公移山》)——河曲的智叟笑着劝阻他。
(2)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清晨前往,傍晚返回。
(则) 在文盲文中常用作连词,连接动词和动词性词组,连接分句与分句,表示承接关系或转折关系。有时也用阼副词。
一、用作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例如:
(1)沾水则高低不平。(《活板》)——沾上水就会高低不平。
(2)吾恂恂而起,视其击,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我提心吊胆地爬起身,看看那瓦罐,我的蛇还在里面,就放心地睡觉了。
2.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可是”、“反而”等。例如:
(l)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如果印几十几百几千本,反而非常快速。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我)现在即使死在捕蛇这件差役上,(我的死)比起我乡邻的死来,却已经在后边了。
3.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相当于“假如”、“如果”。为与前一分句的“苟÷若、如、向”等假设词相呼应,可以译作“如果……就”或“假如……那么。”例如: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如果从前我不做(捕蛇)这种差役,就早已经困苦不堪了。
4.表示选择关系,与“非”组成‘非……则……”句式,相当于“不是……就是”.例如:
非死则徒尔。(《捕蛇者说》)——不是死了,就是搬迁了。
二、用作副词“则”用在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强判断语气,相当于“是”、“就是”、“原来是”。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这就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
(以) 在文盲文中主要用作介词、连词,偶尔也用作副词、代词,与“为”字配合,组成“以为”或“以……为”的格式,可以用作动词。
一、用作介词 “以”作介词用时,跟后面的词语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工具、凭借、原因和依据等。
1、表示工具时,相当于“拿”、“用”、“把”。例如;(1)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拿当代的大事询问我。
(2)以草火烧,瞬息可成。(《活板》)——用柴火烧烤,一会儿就可制成。
2.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事物,相当于“凭”,“按照”、“根据”。例如: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你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它的是非),也一定按照实情(去处理)。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多用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相当于“因”、“因为”、“由于”等。例如:(1)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可是我由于捕蛇独自活了下采。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他们)不因客观环境(称心)就高兴,也不因个人(失意)而悲伤。
二、用作连词
1.连接两个分句,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例如: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皇帝)的缘故,皇上就派(他)到外面去带兵。
2.连接两个动词或词组,表示目的,相当于“来”、“用来”、“以便”等。例如,
(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一只狼正在柴禾堆中掏洞,打算将钻进去,以便从背后攻击屠户。
(2)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嘱托我写篇文章来记载这件事。
3.连接两个动词或词组,表示结果,相当于“以致”、“因为”等。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陛下)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下臣)忠心进谏的言路啊。
4。“以”用在偏句开头,表示假设,相当于“假如”、“如果”。例如:
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如果咬了人,(谁都)没有防治它的办法。
5.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行动的方式,相当于“而”,可不译。例如;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贵州没有驴,有好事的人用船装着运进去。
6.“以”与“是”组成顺承连词,构成“是以”或“以是”的格式,相当于“因此,,。例如:
(1)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扁鹊见蔡桓公》)——(桓侯的病)现在已深入到骨髓,我因此不再说话了。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因此大家公议推举向宠作中部总督,
7.“以”连接“上”、 “下”、 “往”、 “来”、 “东”、 “西”、“南”、“北”等词,表示方向,时间、处所或范围。可译作“以”、“往”等。例如:
(1)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我)接受任命以来,日夜忧愁叹息。
(2)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陈涉世家》)——(陈胜)就命令符离人葛婴率领军队攻取蕲县以东的地区。
三、用作副词 “以”用在形容词前面,表示程度极高,相当于“太”、“甚”。例如: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士兵们买了鱼烧来吃,得到鱼肚里的那张字条,本来(就)觉得事情太奇怪了。
四、用作代词 “以”作近指代词用,相当于“这”、“这么”。例如: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那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即使骑着奔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呀。
五、“以”与“为”配合,用作动词
1.“以”与“为”结合,构成“以为”,“以……为”的格式,相当于“认为”。例如:
(1)以为妙绝。(《口技》)——(都)认为(表演得)妙极了。
(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有的认为死了,有的认为跑了。
(3)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我认为宫廷里的事务。
(4)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我认为大王的攻打宋国,同这个人害偷窃病一样。
2.“以”与“为”结合,构成“以为”、“以……为”的,式,相当于“拿(用、把)……当作……”。例如:(1)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但是捉到蛇把它杀死晾干后,拿它当作药饵。
(2)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老虎看见驴,好大好大的家伙啊,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
(3)子墨子孵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子墨子解下衣带圈起来算是一座城,拿木片当作(守城的)器械。
(其) 在文言文中常用作代词、副词、连词和助词。
一、用作代词
1“其”用作代词,指代人、事、物。表他称的相当“他(们)”、“他(们)的”、“她(们)”、“她(们)的”、“它(们)的”。在句子中主要作定语。例如:(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饲养马的人不晓得按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养啊。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避之。 (《曹刿论战》)——我(下车)看见他们的车迹乱了,(登上车又)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了,所以才去追击他们。
2.“其”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其中”。如: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稍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其中一只狼象狗一样坐在(屠户)的前面。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这(或“那”)人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象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二、用作语气副词
1.“其”用于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大概”、“也许”等。例如: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也许(或“大概”)一定会说:“要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要在天下人安乐之后才安乐”吧!
2.“其”用于表示疑问、反问或转折语气,相当于“难道”、“又”、“那”等。有时也可不译。例如:(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凭(你)年迈所剩的余力,并不能去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2)吾村十里皆平原,而与之竞火器,其何能胜?(《冯婉贞》)——我们村(周围)千里都是平原,却和他们的枪炮对抗,那怎么能取胜呢?
三、用作连词 “其”作连词,用于抉择的问句,表示选择,相当于“是……还是……”。例如:呜乎!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唉1是真的没(千里)马呢?还是确实不知遭什么叫(千里)马呢?
(乃) 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副词和代词。
一、用作副词
1.表示相承关系,相当于“就”、“于是”、“才”。例如:(1)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活板》)——打算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才(在铁框子里)密密地排上字模。
(2)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以前)废置的事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整岳阳楼。
2.表示判断语气的,相当于“是”或“本来是”。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应当立为国君的本来是公子扶苏。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竟”、“竟然”。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桃花源中人)问(渔人)如今是哪朝哪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二、用作代词“乃”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你的”。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示儿》)——宋王朝的军队北伐收复中原的时候,祭祖时不要忘了告诉你的父亲。
(于) 文盲文中常用作介词,由它所组成的介词结构常放在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在翻译时应提到谓语前充当状语.如果“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在句中用作状语,翻译时位置可以不动。
1用在动词之后,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相当于“在”、”到”。例如: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与齐国军队)在长勺交战。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
2.用在动词之后,时间名词之前,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作补语,相当于“在(到)……时候”。例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捕蛇者说》)——自从我家三代居住(在)这个乡里,算到现在有六十年了。
3.介绍出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对于“对”, “对于”、“向”、“给”等。有时可不译,有时也可译作“跟”。’例如:(1)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握蛇的山神听到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把)这件事报告给天帝。
(2)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我打算告诉给掌管收租税的官吏。
4.用在形容词之后,介绍出比较的对象,相当于“比”。例如:
苛政猛干虎也。((捕蛇者说,)——残暴的政治比老虎还凶猛啊。
5、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介绍出范围,相当于“在……方面”。例如: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楚国在土地方面有余而在人口方面却不足。
(夫) 用作助词,有时也用作代词。
一、用作助词
1用作发语词,放在句首,引起议论或强调的作用。可不译。例如;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打仗是靠勇气的。
“夫’和别的字连用,组成“若夫”、“且夫”等,放在句首,也表示引起议论。相当于“像那……”、“要说那……”的意思。例如: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像那连绵的阴雨密密麻麻地下着,一连几个月不放晴。
2.用在句末,表示感叹或疑问语气,相当于“呀”,“了”、“吧”。例如:今若是焉,悲夫!(《黔之驴》)——(毛驴)现在象这样(被老虎吃掉)了,可悲呀1
二、用作代词 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些”、“那、那些”等,例如:
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叶公好龙})——(叶公)是喜欢那像龙而又不是龙的东西。
三、用作名词 用作普通名词时,“夫”是成年男子的通称,女子的配偶,丈夫,旧时指从事体力劳动或被役使的人,如车夫、马夫、渔夫、役夫、民夫等等。例如: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口技》)—不一会儿,小儿于(也被)惊醒了,大声啼哭。(她的)丈夫也醒了。
(也) 用作语气助词。
1用在句尾,表示加强判断和解释的语气,翻译时加判断词“是”,或以“呵”、“呀”对译。例如: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子子孙孙,代代相传,是没有穷尽的。
2.用在句尾,表示加强肯定或否定的语气,相当于“啊”、“是……的”。例如:小惠未偏,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小恩小惠不能普及到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3.用在疑问、反诘句末,表示疑问、反诘语气,相当于“呢”。例如: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想要它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用在句尾,表示命令或祈使语气,相当于“啊”、“呀”,也可不译。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这里的情况)不能和外面的人讲啊1
5、用在主语或时间名词及状语之后,或复句的前一分句的句尾,起停顿作用,可以不译。例如;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 (《黔之驴》)——(驴)形体的庞大好像有美德,声音的宏亮好像有本领。
(乎) 常用作语气助词或介词。一、用作语气助词.
1.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和“呢”。例如: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怨恨(捕蛇)这个差使吗?
2.用在句末,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例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现在逃亡也是死,发动大事(指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吧!
“乎”与表示测度语气的副词“其”、“得无”等连用,在测度语中含有委婉的反诘语气。例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够没有不同吗?
3.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呢”。例如;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有比这毒蛇还厉害的呢]
4.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不亦……乎”的句式是一种习惯的委婉反诘用法。相当于“吗”、“呢”、“吧”。例如: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象这样去打捞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乎”与表示反诘语气的副词“岂”、“宁”或与表示肯定语气的副词“敢”等连用,构成“岂……乎”、“宁……乎”、“敢……乎”的句式,加强反诘语气,相当于“呢”、“吗”。例如: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二、用作介词 “乎”有时用在句子中间,同“于”字,相当于“在”。例如:
今虽死乎此。({捕蛇者说,}——(我)现在即使死在(捕蛇)这件差使上。
(焉) 语气助词,有时也用作代词或兼词。
一、用作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肯定,感叹或疑问的语气,相当于“了”、“呢”,或不译。例如:(1)今其宣十无一焉。((捕蛇者说》)——现在他们的家十(家)没有一(家)了。
(2)虽我之死,有于存焉。(《愚公移山》)——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呢,
二、用作代词
1. 用作疑问代词,通“安”,常用在反诘句中的动词之前,作状语。相当于“哪里”、“哪儿”、“怎么”等。例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况且往哪儿堆放泥土和石块?
2.用作人称代词,代事物,同“之”,相当于“它”。例如;
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我)小心地喂养它,到(规定献蛇的)时候交上它。
三、用作兼词 “焉”用于句末,有时还兼有介词“于”和代词“之”的含义,相当于“于之”、“于是”、“于其”。介词“于”表处所。“之”、“是”、“其”是指示代词。可译作“在这里”、“在哪里”、“在其中”等。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六则)——三个人同行,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
(哉) 用作语气助词。
1.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例如:嘻,技亦灵怪矣哉! (核舟记》)——啊!(王叔远)的技艺也真是太灵巧奇妙了啊!
2.句中如有疑问代词,“哉”在句末即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例如: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之人的心理活动,(我想)也许会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理,为什么呢?
3“哉”常与“岂”、“安”等配合使用,构成“岂……哉”、“安……哉”的句式,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呢”、“难道(哪里)吗(呢)”,“怎么……呢”等。例如:(1)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说》)——哪里象我的乡邻天天有死亡的威胁呢!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矣) 语气助词,
1.“矣”用在陈述句句末、,相当于“了”、“啦”。又有表已然、将然和由假设推出必然之分,表已然,有“已经”的意思,表将然,有“将要”、“就要”的意思;表假设推出必然,有“如果……那么就……”的意思。例如: (1)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表已经发生过的事情)
(2)小敌去,大敌来矣。(<冯婉贞))——小股的敌人撤走了,大股的敌人就要来了。 (表将要发生的事情)
(3)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如果我不做这个捕蛇的差使,那么早就已经困苦不堪了。(由假设推出必然)
2.“矣”用在感叹句句末,相当于“啊”、“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你太不聪明了!
3.句中有疑问代词时,“矣”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例如:
事将奈何矣?(《触誊说赵太后》)——事情将怎么办呢?
4.用在祈使句句末,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吧”。例如:须叟,豹曰:“廷椽起矣!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矣!(《西门豹治邺》)——一会儿,西门豹说;“廷椽起来吧,看样子河伯留客很久,你们都散去回家吧!”
5.用在句中,或前一分句句末,表示停顿语气,以引起下文,相当于“啊”、“了”。例如: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刻舟求剑》)——船已经行进了,可剑却是不走的。
对以上部分文言虚词的特点和用法,只作了扼要的介绍和归纳。希望同学们在今后学习文言课文时,要多留意虚词的用法。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虚词一旦离开了具体的文句,就难于确定它的意义和用法。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以期更广、更深地理解和把握文言虚词的特点、解释和用法。
是什么?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虚拟专用网络)是一个建立在公用网(通常是因特网)上的专用网络,但因为这个专用网络只是逻辑存在并没有实际物理线路,故称为虚拟专用网。
随着因特网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数据需要在因特网上进行传输共享,当企业将自身网络接入因特网时,各地的办事处等外部站点可以很方便地访问企业网络,但同时也把企业内部的私有数据暴露给因特网上的其他用户。于是在这种开放的网络环境上搭建专用线路的需求日益强烈,应运而生。
通过隧道技术在两个站点间建立一条虚拟的专用线路,使用端到端的认证和加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典型拓扑如下图所示:
什么是封装与隧道?
封装是指将一种协议承载在另一种协议中进行传输的技术,如PPTP就是将PPP报文封装在GRE协议中。协议B为被承载协议,GRE为承载协议。
隧道指被承载协议的传输通道。
什么是PPTP?
点对点隧道协议,是在PPP协议的基础上开发的一种新的增强型安全协议,可以使远程用户安全方便的访问企业网络。PPTP属于二层隧道协议。
什么是L2TP?
二层隧道协议(L2TP(Layer 2 Tunneling Protocol),是由IETF起草,微软、Cisco等公司参予制定的二层隧道协议。
PPTP与L2TP区别是什么?
PPTP与L2TP适用于经常有流动人员远程办公的环境,出差员工利用Internet可以很方便的和公司的网关建立私有的隧道连接。PPTP、L2TP提供认证加密功能,可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如下图所示,出差员工通过PPTP 连接至总部网络。
什么是IPsec ?
IPsec(IP安全)是一系列服务和协议的集合,是由IETF制定的三层隧道加密协议,它为Internet上数据的传输提供了高质量的、可互操作的、基于密码学的安全保证。特定的通信方之间在IP层通过加密与数据源认证等方式,可以保证双方数据的完整性与机密性。
数据完整性:IPSec接收方对发送方发送来的包进行认证,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数据机密性:IPSec发送方在通过网络传输包前对数据包进行加密,可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数据来源认证:IPSec接收方可以认证IPSec报文的发送方是否合法。
为了实现安全的通信,通信双方的IPsec协议必须协商用于编码数据的具体算法,数据格式的安全提议,并通过IKE交换解密编码数据所需的密钥。
IPsec中有两个重要的安全协议,AH(Authentication Header)和ESP(Encapsulating Security Payload)。
什么是AH?
AH是认证头协议,主要提供的功能有数据源认证、数据完整性校验和防报文重放功能,可选择的认证算法有MD5、SHA-1等。AH报文头插在标准IP包头后面,保证数据包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防止黑客截获数据包或向网络中插入伪造的数据包。
什么是ESP?
ESP是报文安全封装协议,与AH协议不同的是,ESP将需要保护的用户数据进行加密后封装到IP包中,可以保证数据的机密性。
常见的加密算法有DES、3DES、AES等。
可以选择MD5、SHA-1算法保证报文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AH和ESP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设备支持的AH和ESP联合使用的方式为:先对报文进行ESP封装,再对报文进行AH封装,封装之后的报文从内到外依次是原始IP报文、ESP头、AH头和外部IP头。
目前TL-ER6120支持AH或者ESP,不支持“AH+ESP”。
验证算法
AH和 ESP都能够对 IP报文的完整性进行验证, 以判别报文在传输过程中是否被篡改。验证算法是通过 Hash函数。Hash函数是一种能够接受任意长的消息输入,并产生固定长度输出的算法,该输出称为消息摘要。IPsec 对等体计算摘要,如果两个摘要是相同的,则表示报文是完整未经篡改的。IPsec 使用两种验证算法:
MD5:MD5通过输入任意长度的消息,产生 128bit的消息摘要。
SHA-1:SHA-1通过输入长度小于 2的 64次方比特的消息,产生 160bit的消息摘要。
加密算法
ESP能够对 IP报文内容进行加密保护,防止报文内容在传输过程中被窥探。加密算法实现主要通过对称密钥系统,它使用相同的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
IPsec常用的三种加密算法:
DES:使用 56bit的密钥对每个 64bit的明文块进行加密。
3DES:使用三个 56bit的 DES密钥(共 168bit密钥)对明文进行加密。3DES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但其加密数据的速度要比 DES慢。
AES(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可以实现 128bit、192bit和 256bit密钥长度的 AES算法。
什么是IKE?
在 IPsec 中,为了保证信息的私密性,通信双方需要使用彼此都知道的信息来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所以在通信建立之初双方需要协商安全性密钥,这一过程便由 IKE (Internet Key Exchange, 互联网密钥交换)协议完成。
IKE 其实并非一个单独的协议,而是三个协议的混合体。这三个协议分别是 ISAKMP (Internet Security Association and Key Management Protocol, 互联网安全性关联和密钥管理协议),该协议为交换密钥和 SA (Security Association, 安全联盟)协商提供了一个框架;Oakley 密钥确定协议,该协议描述了密钥交换的具体机制;SKEME安全密钥交换机制,该协议描述了与 Oakley 不同的另一种密钥交换机制。
整个 IKE 协商过程被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信双方将协商交换验证算法、加密算法等安全提议,并建立一个 ISAKMP SA,用于在第二阶段中安全交换更多信息。第二阶段,使用第一阶段中建立的 ISAKMP SA 为 IPsec的安全性协议协商参数,创建 IPsec SA,用于对双方的通信数据进行保护。
IKE为IPSec提供自动协商交换密钥、建立和维护SA的服务,以简化IPSec的使用和管理。IPSec所使用的策略和算法等可以手工协商,IKE并不是必须的。
DH(Diffie-Hellman)交换及密钥分发 :Diffie-Hellman 算法是以蒂夫-海曼的名字命名的一种公共密钥算法。通信双方在不传送密钥的情况下通过交换一些数据,计算出共享的密钥。加密的前提是交换加密数据的双方必须要有共享的密钥。
PFS(Perfect Forward Secrecy)完善的前向安全性: PFS特性是一种安全特性,由于密钥间没有派生关系,即使一个密钥被解除,并不影响其他密钥的安全性。
IPSec主要用在站点到站点(分支结构到分支机构)的方案中。如下图,总部与分支机构各部署一台网关,做好相应配置后,分支机构与总部的内网间可实现透明互访,又可保证通信的安全性。
地质灾害
(一)主要地质灾害——地震
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①震级大,破坏性大;②浅源地震;③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④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⑤诱发其他灾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②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③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⑤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⑥加强国际合作等。
危害:①房屋倒塌,人畜伤亡,地面裂缝,喷沙冒水,山石滚落崩塌;②诱发其他灾害,如水灾、火灾;毒害气体排放以及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③引发瘟疫。
(二)滑坡、泥石流
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现象。破坏或掩埋坡上坡下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饱含泥砂,石块以至巨大砾石,破坏力极强。泥浆石块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危害生命财产、生产活动及环境。
我国多发地区:云南四川两省西部(即青藏高原边缘山区),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替处也会出现。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分析:
自然原因:①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岩石破碎;②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起伏大;③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人为原因:植被破坏严重,开挖山体,工程建设。
地质灾害的防御:①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②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③实施一些预防措施;④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高中地理知识要点我国多发地区:云南四川两省西部(即青藏高原边缘山区),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替处也会出现。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分析:
自然原因:①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岩石破碎;②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起伏大;③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人为原因:植被破坏严重,开挖山体,工程建设。
地质灾害的防御:①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②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③实施一些预防措施;④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 面膜基础知识
★ QFD基础知识
★ 食品安全基础知识
★ 比喻句基础知识
★ 问候礼仪基础知识
★ 小说鉴赏基础知识
★ 医学基础知识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