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过来人谈报考:跨专业考研自测四问题(共含6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森格”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过来人谈报考:跨专业考研自测四问题
每年考研报名中,很多考生选择跨专业考研,其中有些考生没有坚持到底,中途放弃,或是在读研后发现没有学习兴趣导致不能完成学业。考研过来人建议计划跨专业考研的考生在做决定前,先自测四个问题。
“跨专业考研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吗?”从去年年底开始,受整个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有些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找工作越来越难。一些考生为了逃避就业压力选择继续留在学校上学。而在跨专业考研的人中,有许多考生根本没有认真地学过拟报考专业本科阶段的专业课程,甚至没有认真考虑过自己是否适合学习该专业,只是为了考上研究生而选择报考一个容易被录取的专业。这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即使换了专业,还是无法逃避就业的问题。
“自己是否具备跨专业考研的优势?”研究生入学考试是选拔性考试,竞争很激烈,因此考生在跨专业报考前要分析自己的优势。有些考生本科时学习过高等数学,在跨专业报考理工或经济学门类时就有优势;有些考生本科学的是文科类专业,在跨专业报考法学、文学或历史学门类时有优势。
“自己能承受跨专业备考的艰苦吗?”跨专业考研意味着考生要备考全新的专业课。复习时,跨专业的考生势必要在专业课上花费更多时间,这样容易忽视公共课的复习。很多跨专业的`考生都在考试临近时觉得备考时间太紧张。有些考生因为不熟悉初试专业课的出题思路,会莫名其妙丢分,而有些考生尽管进了复试,也因为学术综合能力较差被淘汰。
“自己对学习新专业有心理准备吗?”跨专业考生考上新的专业后,面临着适应问题。无论是面对有一定要求和标准的导师,还是面对新的求学生涯,考生都要思考“如何给自己定位”、“如何重拾自信”、“如何与新专业建立感情”等众多问题。
总之,考生在考研报名时是否换专业值得思考,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避免盲目。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 张 超)
考研报考:跨专业考研如何选择
考研专业繁多,面对如此激烈竞争和一些热门专业的良好就业前景,不少同学在本科毕业后都选择了跨专业考研。而跨专业考研时最让人望而却步的还是其难度之大。
我们都知道跨专业考研就意味着我们将要对完全一无所知的专业课知识从头学起,而且没有老师教的纯自学,同期还要复习公共课内容,这样考研的难度就被大大的'提升。
提醒广大考生跨专业考研时在选择考研专业时,要尽可能选择相关专业,比如你本科读金融,但是你发现你可能不太喜欢这专业,或者不适合做这个专业的工作,那么你选择跨专业考研时,可以选择像管理和法律等文科类和金融经济有关的专业,也就是说以你可以进入经济专业性较强的公司从事你读研时专业为标准。这样做不仅仅备考的难度没有那么大,更多元化的相关专业知识会让你在找工作时脱颖而出。
相反,你本科需的是法律,你到了读研突然想要去学机械,这样的情况就要考虑清楚,跨度过大的情况下,要考上已经的很难,之后在复试或就业找工作时难免老师或人事要问一句为什么会在考研时转了个跨度非常大的专业,这个情况下什么样的回答才能正确有效的俘获人心就是你的第一大难题了。完全不相关的专业在读研和工作中完全没有互通性,等于本科白上了四年,这个时候要想想清楚,这次选择的专业就真是你想要专研或从事的专业吗?
你在本科学校里学习的专业,还有你考研时想要选择跨 考的专业,它们的就业和竞争难度有多大,哪些院校的专业是可以在你选择范围之内的,跨 考之前要将原专业和新选择的专业进行对比,综合考虑到底哪个才是适合你的专业,跨专业考研有利有弊,提倡能够理智选择。
考研复习最长时间是在一年内完成的,跨专业考研的学习量更大,任务更重,其难度会比本专业考研稍大些,如果有良好的公共课基础和对专业执着的决定,不妨一试。
考研过来人 跨专业考研有法有道
》大学三年下来,我很消极,一是高考的失利,让我无奈下被调剂到了不感兴趣的专业,无心学习;二是冷门专业,就业前景一片萧条,同学们戏谑的称“毕业就等于失业。”当升入大三的我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询问刚刚从人才交流会赶回的师哥就业去向如何时,我感觉很绝望,也觉得自己的前途真的很渺茫……经过长期的复习,使我成为研究生以后,在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就想写一篇关于考研的文章,但是总是瞎忙。作为考研大军的一员,经历了其中的甘与苦、得与失,现在,回过头来,再说考研,感慨系之。
我就读于一所普通的综合大学,学的是理科,是那种最长线的专业,听说师兄师姐他们毕业后绝大部分从事教育工作。可是我不喜欢这类的工作,可是没有什么其他的途径改变这一切。我知道我暂时没有力量改变这一切,但我还年轻。我开始默默地学习系里给我们开的基础专业课程,我的专业课基础还算好,不像我的那些室友在大一大二的时候拼命地玩,进入大三上的时候,才发现大学时光竟然将过其半,我亲眼见过我的同学哭过,当他的CET-4成绩再一次不过线的时候,他说出:我要改变!
偶然的机会,我选修了心理学的课,主讲老师是一位外校的心理学教授。我不知道这门课对学科能给我带来什么,怀着试试看看的态度,没想到一头就扎进去了,再也回不了头!那是绝对的耳目一新,我被它迷住了,也被授课的教授的专业风采和授课迷住了。我盼望着听他的下一节课。
我开始去久违的图书馆,阅读一些管理和心理学方面的文章,很快就发现,我的`基础实在是不适合读这些书,时常吃些夹生饭,但是偶然的一次去辅导班咨询,并且得到了很好的了解之后,我改变了我的一切想法,这是我要在说这些琐碎的事情的原因
老师首先给我进行了分析之后,然后又根据我的情况和爱好,及时的帮我挑选,她们告诉我不急于这么快就将专业定下来,要选择几本书在最短的时间内看看,看自己是否有兴趣,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她们怕我好高骛远,又怕我选择太低,自己没有兴趣,她们这样为我考虑,让我非常感动,这让我深深的感觉到,选择了这样的一个辅导班是我的幸运。
经过综合比较之后,我还是觉得报本校的好。企业管理,这是个很吃香的专业,方向是市场营销。当时的想法很单纯,考研就是为了毕业后找到好工作。报本校的总比报外校的把握大些,况且本校的专业课我还可以到导师那儿听听,另外,复试的时候吃亏的可能性较小,差额面试那是针对外校学生的。当时,我觉得自己这步棋走对了,颇有点沾沾自喜。
/kaoyan/跨专业考研难度大 报考需谨慎
有人把研考比作第二次高考,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研考的难度。跨专业考生的最大劣势在于没有本专业考生的本科学习基础,备考时在专业课上必然会耗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从而影响公共课的成绩,以致影响整个复习过程的心态和考试结果。
在考试时,跨专业考生也有可能因不熟悉专业试题的答题惯例而丢分。即使初试通过了,复试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很多,复试考查方式比较灵活,考查内容更为全面,不但有专业课笔试、实验技能考核,还有综合素质面试。在专业课考核中,跨专业考生可能会因为缺乏专业知识背景而成绩不理想;实验技能考核中 , 跨专业考生也可能会因为缺乏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而被淘汰;面试中,跨专业考生更可能因为回答不出本专业常识性知识而导致失败。尤为重要的是,跨专业考生考上研究生之后的学习生活也不轻松。面对基本功扎实的同学,如何给自己定位,如何重拾自信,如何建立起对新专业的“新感情”,如何规划以后的职业和人生,这些都需要跨专业考生付出比别人更多心力去解决。 所以,是否要跨专业报考,研考生要认真地审视自身,而不要盲目跟风。
诚然,考生如果公共课很有优势,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专业课学习,并且确实对新领域更有天赋、能力和发展空间,那么跨专业报考也未尝不可。选择新专业时,考生要客观评价自己的实力,权衡利弊冷静分析后再作决定。管理、经济之类的热门专业要慎选,因为热门专业的竞争是比较激烈的。文理大转行更要深思熟虑。一般而言,理工科转文科相对容易,成功的可能性较大。文科转理科就不一样了,涉及实验技能考核,尤其是高等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大问题。建议考生尽量选择与本科所学专业相近或相关的学科报考,且最好能找到报考专业与所学专业的交叉点。
一旦考生决定跨专业报考了,在备考时至少要比别人早两个月到半年开始寻找学校、涉猎与新专业相关的期刊、书籍,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的学习来弥补跨专业造成的知识不足。跨专业考生在确定要考的学校和专业后,要抓紧时间按照报考学校列出的'书目买全专业课教材。主攻专业课时,公共课一天都不能停,不能顾此失彼。往年试题对于跨专业的研考生非常重要,报名之前一定要找到学校相关专业的往年试题仔细研究,总结命题规律和重点难点等。考生可在研究试卷时划出复习重点,明确复习目标,掌握该院系该专业的科研风格。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一个更自主、更专业的学习过程。跨专业考生一踏入这片天地,必然有个适应过程。由于是不熟悉的领域,老师觉得应该是常识的东西,自己却可能闻所未闻,以致跨专业考生难以找到新生活的定位……这些都要做好心理准备。
总之,研考最好不要跨专业。如果一定要跨专业的话,跨幅不宜过大。跨专业追考热门专业,考取的难度更大。考生在跨专业报考时一定要谨慎。
。过来人谈考研 考研平面的四大角
》终于考研迎来了尾声,顺利进入理想的学校以及向往的专业让我大大的松了口气。在放下包袱准备迎接新的旅途的时候,我想将我的考研经验与大家分享,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朋友与我一样享受考研成功的喜悦。择校:适合自己才是真的好
这是从一开始决定考研就应该考虑的事情。在这里我重点讲讲名校情结。
很多人觉得考研终究是为了圆一个名牌大学的梦想,在大都市尤其是这样。在上海,我身边就能看到很多这样的朋友,他们都是在高考的时候打了很高的分数,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去上心目中蒙昧以求的如北大、清华、复旦等学校,所以在考研的时候就希望能够圆自己的一个梦。其实在我看来这种想法大可不必,名校固然有名校的好,但是仅仅为了好的名声而不加考察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盲目报考就不那么值得。当然也有人选择名校是觉得那里的教学条件好。这个我承认,名校的条件确实比一般的强,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比如我考的国际问题研究院,我在考之前曾经咨询过他们的招生负责人员,这个院的一些课程都是请复旦、交大的老师上的,而且我在他们的网站上也看到卡特、基辛格都曾经过来与他们的研究生交流或者开讲座,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和平台。所以当有的人觉得我报考这个学校很亏的时候,我却不这么觉得。
其实,选择考研学校并不一定要选最好的,最重要的是从综合方面考虑周全。而且名校存在着很多机缘的、人为的因素,所以一定要慎重。如果你是认定了死理,考不上再重考那也无妨,那我不得不说很佩服兄台的志气,但青春的时间就这么几年,把时间放在一个并不需要如此坚持的问题上,难道不会觉得不值吗?。选择学校,适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择专业:兴趣第一
除了学校外专业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一些。因为专业很可能直接关系到以后你从事的行业与职业,这才是与人生息息相关的。
我是跨专业考研,所以知道跨专业考取还是挺不容易的,因为要把别人四年学的东西在半年内学完,然后与他们一起参加考试。我有一门专业课是国际经济,当时觉得很难,因为我没有一点经济学基础,整个过程靠的是自己跨过宏观和微观经济直接自学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能够坚持很不容易,我觉得这也主要是因为我是真心喜欢这个专业的。当真心的投入去喜欢一个专业的时候会学得更快,潜意识就会更加用心,也更容易成功。
我认为考研既然是第二次选择的机会,那么选择一个真心喜欢的专业是很重要的,没有必要因为现在金融贸易工资高而因此一窝蜂的挤到这些个专业。因为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佼佼者,在一个自己喜欢的'领域工作,就算辛苦也是觉得开心的,而只要用了心去工作,无论在哪个领域你都能取得不菲的成绩。
我认识的一个人在哈佛读会计,毕业后到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月薪非常高,但是每天他都不开心,因为这份工作他并不喜欢。最后终于辞职,重新考了个大学,从头学习自己喜欢的心理学。
如果不喜欢原来的专业,那么考研是一个改变的机会,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不要让一辈子后悔。
心理心态:最重要的是坚持
个人觉得考研拼的是心理素质。
在这里,我想感谢我寝室的朋友们,因为他们基本都考研,所以大家共同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我也有一些其他的朋友在半途放弃,或者报了名却没有去考试。我为他们觉得可惜,因为我见过他们在酷暑的时候去上政治课,见过他们在晚上九十点仍在自习,这样不试一试而因为怯懦放弃掉了,实在不值得。
但是,考研有情绪起伏是很正常的。我也有过想放弃的时候,尤其是在11月份左右,突然觉得还有很多东西都不会,觉得坚持不下去了,觉得不想考研了,只想把这些书都扔出去,然后再好好的出去玩一下。我想每个考研人都有过这样的时候,这是很正常的。我真的实行过我的上述想法,但最后还是把扔在墙角的书捡回来了。在这种时候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给自己打气,让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其实时间过得很快。我现在回头看过去的时光觉得有些恍然。其实谁也不比谁好很多,每个人都有不会的地方,谁都不是神仙,不高兴的时候索性就放自己一天假,想玩什么玩什么。
关于英语:强调真题
政治我的分数不高,也没什么好说的,英语还可以,所以大概说下自己的经验。
我的英语从来没有背过单词,基本没有做过专项训练,基本就是只做真题。从十月份的时候开始就不定期做真题,开始只是泛泛的,但做完一遍之后我发现并没有把真题的知识点吃透,于是去书店又买了一套真题。后来发现新买的讲解没有原来的那本好,于是把原来那本书的答案撕下来,对照的新买的题看。到最后临考前那几天的时候也是如此专注在真题上,我认为那时再看其它资料没什么大意义,所以还是做做真题找感觉比较好。虽然反复做真题题目都相同,但还是觉得每一次做都有不同的感觉,有不同的收获。
我的分数虽然不是让人一看惊人的高,但由于终究我是成功者,我还是挺愿意写出我的经验与大家分享的。在这里,我希望能让学弟学妹有借鉴之处,少走弯路。祝大家考研顺利。
/kaoyan2018跨专业考研相关问题解读
考研跨考最主要有三个原因:
本专业就业不好,要么是不好找工作,或者工作性质不喜欢。
不喜欢本专业,有自己喜欢的方向。
本专业学起来觉得比较吃力和困难,即使考也很难考上。想选择比较容易考上的专业。
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跨考,很多人都会比较担心跨考到底难吗?
首先请大家想一个问题:你本专业学的很好吗?
排除个别学霸,其实大部分的人的专业课学习水平也都是停留在应付期末考试的水平上。这么想,跨考你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但是你还是要看你的跨度,你不要说我一个文科生要跨考理工科,这就纯属找虐。
那怎样的跨度是比较合理呢?
1、本专业与跨考专业的融合度
经管之间的专业跨度不大,考研的专业课考试科目都学过。
理工科跨考经管的比较多,这是相对比较容易的。尤其是数学专业的跨考经济,成功率相当高。管理科学与工程也是工科学生跨考比较多的专业。
理工科想跨考人文社科,首先看有没有专业衔接的专业,比如新媒体技术方向,法庭科学方向,教育技术方向,都属于工科与人文社科的结合。
管理类的专硕(会计、审计、图书情报)是属于跨考比较多的,因为初试内容比较简单,文理生都可以考,跨考难度较小。但复试的难度比较大,淘汰比例高!
理工科之间的互跨,主要是看专业课考试科目是否有学过(初试、复试),跨考的时候注意去看一下学校的复试要求,有没有需要机试和实验的,这些是否有操作过。理工科专业细分非常多,专业之间差别也比较大,跨考是属于比较少的,除非有特定的兴趣爱好,一般不是很建议学生跨考。
人文社科之间的互跨,一般比较冷门的专业比如:哲学、历史、大法学下面除了0301小法学的一级学科:政治学、民族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些专业毕业的学位证书都属于法学学士学位),这些跨考难度是一般的。因为报考的人比较少,竞争压力小。
人文社科跨考难度比较大的是文学(尤其是新闻传播),法学【注意是法学硕士,而不是专门需要跨考的法律硕士(非法学)】。其次是教育学心理学。
2、跨考最主要的是要注意哪些问题
搜集完备准确的专业课信息资料(参考书目,历年真题及答案等,毕竟是跨专业,在知识面的广度上很可能还是比不上本专业的同学,所以复习的时候针对性要强,重难点要把握好,参考书目上的分数要尽可能多得。
不要听一些无意义的课,很多人会去听一些自己学校的专业课。除非你是考本校,否则听课是一种效率很低的专业课学习方式,如果你能听到那些你考的院校出题老师的课,就另当别论。
专业课复习时间早一些。尤其是专业300分的跨考同学,专业课复习早早益善。先达到与本专业同学应付期末考试的水平。才有资格说和他们差不多时间复习,自己也有竞争力。
确定跨考以后,本专业的课及格就好。如果跨考的专业课书目很多,那么本专业的学习上面就不要花费过多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