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给大家分享亲子教室:别忽略言行对孩子的暗示效应(共含6篇),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马杰农”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亲子教室:别忽略言行对孩子的暗示效应
早起的时候,儿子在客厅拿了一个小面包吃。我问他:“给妈妈咬一口,可以吗?”他把面包咬在嘴里,眼睛看着我笑,然后,原本坐在我身边,还把屁股挪离我远了点,虽然没明确说不,但是意思已经很明确了。凑巧先生从卧室出来,我就对他说:“你看儿子我要面包他都不给。”先生就说:“儿子真乖,给爸爸吃一口。”结果儿子非常高兴地把面包递到他的嘴边,然后先生又对儿子说:“去给妈妈也吃一口。”儿子开心地把面包递到我跟前让我吃。
这件事之后,先生对我说:“不要对孩子进行负面暗示。”我点头称是,立刻想起从儿子很小的时候开始,每次先生不在家我们吃好吃的东西,我总对儿子说:“给爸爸留。”所以现在他即使在外面吃东西如果爸爸不在身边,他也会自己说:“给爸爸留。”即使是自己喜欢的食物,只要一说“给爸爸留”,他也会忍住不吃。
暗示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身为家长,的确不可小瞧了自我言行对孩子的暗示作用。
在儿子一周岁多的时候遇到的两件事情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一件事情是儿子与一个小朋友一起抢气球,小朋友没有抢到就躲在妈妈的身后,哭着抱住妈妈的大腿不放。我赶紧去商量儿子把气球还给小弟弟,待儿子抱着气球递给小弟弟的时候,孩子还是缩在妈妈的身后哭个不停。妈妈气恼地把儿子从身后拉出来,斥责他说:你真是个胆小鬼,自己不会去抢吗?总是一副熊样。孩子哭得更凶了,我抱着儿子站在一旁真是非常尴尬。
还有一件事情是有一天我正在小区里跟在儿子身后随他走台阶、过小桥。在小区的一角,突然听到一个孩子的大声哭,接着就是妈妈非常严厉的声音,“你再咬妈妈,妈妈就不要你了!”我定神看去,那是一个小女孩,正在往妈妈的怀里扑,妈妈表情严肃,用手使劲地往外推她。孩子依旧大哭不止,并继续努力扑向妈妈的怀里。
这两位妈妈给我的感触非常大。在儿子长大的过程中,我和老公从来没有使用过类似的语言,大多都是赞赏的语言。如你真聪明、你真棒、做的真好、做的太好了,即使是儿子有急躁哭闹的时候,也是尽量使用温和的语言,而不是下定义,如你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这对于孩子树立自信心非常重要。在和其他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儿子是能拿到玩具就玩,玩过之后还给人家的时候说谢谢;若是拿不到,也不会不停的哭闹,而是去玩别的。现在则学会了用自己手里的玩具去和别的小朋友交换玩具,学会分享很难,尤其是这么小的孩子,但是别人的玩具也不是你想抢就能抢的,除了要征得主人的同意外,还要懂得需要你付出你所喜欢的。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似乎每个母亲都会经历被孩子咬到的情况。记得儿子第一次咬我的乳头的时候,我对他说:妈妈很疼。姥姥曾告诉我说如果孩子刚开始咬你,你一定要立刻打他屁股制止他。我没有这样做,而是用了小巫所讲的告诉他妈妈很疼。儿子也再没有咬过我。现在,他对我表现的亲密方式就是亲亲我的脸,因为每次在我向他表示亲密与喜爱的时候都是亲亲他的脸。当我偶尔碰了头表现出很疼的样子时,他就会学我的样子摸摸碰的地方,然后把芦荟胶递给我,因为每次他碰伤了我都是给他抹上芦荟胶。从儿子的模仿行为上可以看出大人表达爱的行为方式对孩子的影响真的很重要。
在儿子成长的`每一天,都在不断地遇到新的问题。有的时候我做得很好,而有的时候我又做的不够好,而且关键的问题是当我做错的时候我自己还没有意识到。
亏了先生的提醒,让我思考和反思,同时也让我不断地成长,学习去做一个母亲,不仅仅要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而身为父母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就在影响着自己的孩子。也许他本不是一个胆小鬼,但是妈妈的话成为了“咒语”,使孩子日后真的成了一个胆小鬼。也许妈妈的本意并不会“不要自己的孩子。”但是孩子却以为妈妈会离开自己。在爱孩子的过程中,除了有无微不至的呵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责任,那就是教会孩子能够爱,更要恰当地表达爱,而父母言行的暗示极为重要。
儿子的身上不是没有毛病,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激励与强化他的积极行为,忽略甚至淡化他的不好的行为。忽略而并非漠视,关注而不是干预。同时,身为家长也要不断反思,也许自己无意识的暗示已经对孩子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积极的尚属幸运,如果是消极的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对孩子伤害最大的言行 -资料
望子成龙,是许多父母的期望,他们对子女充满爱心,可却有时在无意的言谈中对孩子的发展造成伤害,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基诺特将这些伤害分成十种:
一、恶言——傻瓜、说谎、无用的东西。
二、侮辱——你简直是个废物。
三、责备——你又做了错事,真是坏透了,
四、压抑——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
五、强迫——我说不行就不行。
六、威胁——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
七、哀求——求求你别再这样做好吗?
八、抱怨——你做这种事,真让我伤心透了。
九、贿赂——你若考一百分,我就给你买脚踏车。
十、讽刺——你可真行,竟能做出这种事。
【亲子教育】别逼孩子打招呼 -资料
不管是到别人家做客,或在公共场所与人打招呼,常常遇到大人半引导、半强迫的要他们手中或怀中的幼儿跟别人打招呼,
比较不怕生的孩子,总还顺着大人,缅腼的轻声说“阿姨好。”个性较为内向、敏感的,就抿着嘴、一边往后缩,不说就是不说。站在一旁的大人也觉得尴尬,觉得自己没把孩子教好,忍不住开始以责备的口吻说着:“小孩子不可以这么没有礼貌……”之类的话。
个儿小不表示自尊线也很低
每一回听见大人这样说孩子,总觉得好不忍心。我曾经是小孩,现在又天天与幼儿相处,深深了解被大人说“没礼貌”的感觉,是一种羞愧,也是一种挫败。羞愧的是自己不好,嘴巴不甜;挫败的是自己做不好,让成人失望。而这种种的感觉,都得同时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被揪出来。
我常想,没有任何一个大人受得了自己在大庭广众下被羞辱,那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幼儿)应该承受呢?为什么我们会毫不犹疑的、高高在上的,在众目睽睽下,责备那身高只及腿或腰的幼儿呢?
或许这其中的重要关键就是,我们不觉得幼儿有自尊心。我们觉得他们那矮矮的身驱里,没有太多感觉,没有太多自尊。所以,我们的话不会让孩子受伤,就算受伤,也是一点点。此外,成人的话是一种教导,“孩子就是要教!”
更或许,在我们小时候,我们的自尊心也被默视了,所以现在长大了的我们,也看不见幼儿的自尊心?我们看不见那站在巨人丛里的小小孩,对陌生人的畏怯。我们看不见小小孩的罪恶感,因为连他心爱的爸妈(甚至爷爷奶奶)也觉得他不够好,在所有大人的注视下数落他。
是的,在众人面前数落孩子,“教孩子”的责任是尽到了,绝对不会落人口舌。在所有的“目光”下直贴孩子标签(没礼貌、太吵、不听话……),“警惕孩子”的目地达成了,好像离“好孩子”的目标也愈来愈近。但是羞辱有用吗?以羞辱为手段的幼儿教养,会有什么问题呢?
一、语言的暴力
在以羞辱为手段,所遇见的第一个吊诡,是语言的暴力。假如我们的社会体系认为让一个人羞愧,会很快的收到教养功效,那直接面对面的运用“没有礼貌、你将来完蛋了、你这样没人会喜欢你、你真麻烦、真倒霉生到你……”等的语言,也就理所当然!这类的语言,直接攻击个人的自尊,让人觉得渺小、一无是处,所达成的效果就是羞愧。孩子生活在这类的语言下,所成就的是大人的愿望,所牺牲的,是孩子自身的尊严。
伤害孩子的尊严,最大的影响就是孩子觉得不应该正视自己的想法、情绪和感觉。伤害孩子的尊严,所带来的长远影响是,他们日后也不会正视他人的想法、情绪和感觉。这样的轮回,所带来的默视情绪,甚至情绪伤害,永无止境。
二、忽略孩子的成长需求
小小孩对陌生人的畏怯和害羞,是与生俱来保护自己的能力。你一定记得,你的婴儿在五个月大前,任谁抱都可以。但在六个月大前后,突然间,除了妈妈(主要照顾者)外,好像看谁都不顺眼,谁抱他,他就扭头大哭。我们通常都以“陌生人焦虑”,来形容这个现象,
虽然这个焦虑,会在一岁半后,逐渐淡化,但随着年纪渐长,在面对陌生人的那一刹那,他们会有一些直觉的警觉。他们会静静的看着陌生人,好像是在以自己的感觉,去感受、去观察“这个人安不安全?”、“他对我好不好?”。
“陌生人焦虑”让孩子只接近对他成长有利的`人,让自己与那个人产生情感上的连结和依附,并从那个依附里发展安全感。而在幼儿阶段养成的警戒,又何尝不是与生俱来保护自己的能力,透过那样的能力,逐渐学会分辨他人、信任他人。
只是很遗憾的,许多成人在引领幼儿接触他第一次遇见的人时,会忽略掉幼儿的这个观察,这道“安检”过程。更让孩子担心的是,他还来不及反应,这个陌生人,就会靠他很近,摸他的头、拍他的脸。雪上加霜的是,在错愕下,自己心爱的爸妈(主要照顾者)还责备他“小孩子不能没礼貌、害什么羞嘛、不听话、让大人丢脸……”。在这几重因素下,孩子会认为自己的感觉和想法重要吗?大人怎么想,小孩也该立即这么想;大人认为要有礼貌、见人就得嘴巴甜的叫人、打招呼,那小孩也该立刻这么做。孩子会认为不这样听话,就不是好孩子,不是吗?
三、罪恶感的建立
在幼儿的成长旅程里,他们会碰到一个成长上的难题:罪恶感。它与幼儿“好奇、主动探索”的热情,紧密相连。
当自己依照自己的想法,去探究这锅里有什么?去试探我这样做,他是不是就会这样反应?这种种试探的结果,却也可能打破某样东西,或惹毛了哪个人,与成人的意愿和秩序相左。于是孩子会愧疚自己让大人生气,把“自己不好”这样的罪恶感加诸在自己身上。
同样的道理,当幼儿因为需要时间去观察陌生人,却得不到认可,又听见成人一再说自己无礼时,他会产生罪恶感。一则可能孩子觉得愤怒,反而不去做;二则也可能孩子觉得自己太差劲,就不得已顺从了。不管是绝不依从或暂时顺服,两者都忽略了孩子个人的想法和情感,也都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反抗不依,自己不好;依样顺从,也因为自己的感觉有错,还是不好。
从尊重中学会礼貌
那要如何做,才能让幼儿学会和人打招呼?最重要的关键,仍是尊重。最有效的办法是示范和引导。以我在书店看到的场景为例:
有个妈妈手里牵着四岁大的孩子,在书店里遇到好友。两个大人几句寒暄后:
妈妈对着孩子说:“小涵,这是王阿姨,她是妈妈的好朋友。”
王阿姨在离孩子有一点点距离的地方,蹲下来,对小涵笑一笑说:“你好,小涵,我是王阿姨。”
王阿姨等了一下下,接着说:“你的娃娃好可爱。”
王阿姨又断断续续的与妈妈和小涵对话,然后在她离开前,她说:“小涵好可爱,小涵再见。”
妈妈说:“跟王阿姨说再见。要不要抱王阿姨一下?”
小涵有点害羞的说再见,然后走到王阿姨跟前,抱了她一下。
在这个例子里,我看到了王阿姨的尊重:她给孩子空间和时间去观察她;她先善意的打招呼,主动关心孩子喜欢的东西;不强迫孩子马上响应,耐心等待孩子的响应。
同样的,我也看到了妈妈的尊重:她不强迫孩子要马上打招呼;她先介绍大人给孩子认识,亲身示范如何与人问候;她等到孩子安心后,再引导她如何做;并询问孩子的意愿。
幼儿教育随笔:别忽略“省心”的孩子
那天早上,涵涵很不高兴地来到了幼儿园,她妈妈说,今天早上她就不想来幼儿园,说老师没有表扬她。我很吃惊地问:“涵涵,是这样吗?老师什么时候没有表扬你?”涵涵始终不好意思说,而且把头埋地低低的,我又在回想昨天的情形,也没想到哪个地方做得不好,这时涵涵妈妈说:“就是昨天画画的时候,您表扬了别人……”听了涵涵妈妈的话,我的头嗡地一下,飞快地回忆着昨天的每个细节,心里很是羞愧,为了表示歉意,我赶快摸一摸涵涵的头,并给予她“补充”的表扬。
虽然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可我心中还是感到很愧疚,涵涵平时很乖巧,温和、安静又懂事,也很少告状,从不给老师惹麻烦,而我表扬的飞飞相对来说就比较淘气,在绘画能力上稍差一些。那天他们一起交绘画作品,我发现飞飞画的作品与以前相比进步特别大,就很好地表扬了他,鼓励他以后继续加油,而涵涵的画总是那么好,所以我就没有评价,因为作为老师,我有这方面的体会:为了维护集体正常的秩序,使活动取得较好效果,会常常为了那些行为问题较突出的孩子费尽心机,以求得他的转变和进步,但往往忽视了那些安静的、让人省心的孩子。
但是在孩子心里,就会认为老师不喜欢他,不关注他,所以上幼儿园都不开心,心里压力大。这些像涵涵一样“省心”的.孩子,使我忽略了他们向我传达的“请你关注我”的信息。当我认识到这一点后,我每天都会有针对性地记录一些孩子的情况,并及时发现这些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给予激励和赏识。每过一段时间,我就会反思一下很少关注或者忽视了哪些孩子,及时进步补救。
只有关注每一个孩子,才能发现、了解每个孩子不同的发展需要,才能使每个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家庭教育:再忙也别忽略了孩子
今天办公室里接待了三批家长。
无一例外的,都是孩子成绩差、多次违纪、厌学;无一例外的,家长都说:太忙,起早贪黑,没时间管孩子;无一列外的,都等到孩子坏习惯已经形成、学校多次管理教育无效,请家长来校时,家长才追悔莫及。
其中,一位家长的话颇具代表性:“我们成天起早贪黑的,早晨孩子还没起床就出门走了,晚上回来时孩子也早睡了,一天不见得能见到孩子一面,更别说问问在校情况、辅导孩子学习了。做家长的整天忙活,就想多给孩子攒点钱,现在吃、穿、用别委屈着,将来成家立业时有个好基础。我们光忙着给他挣钱了,没时间管他,没想到他……”
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苦衷:我们这样忙,为的还不是孩子?孩子怎么就这么不体谅大人、这么不争气呢?
其实,我想说的是:出现这样的情形,家长负有很大责任。再忙,也不能忽略了孩子。初中阶段,是孩子们生理、心理快速发育的关键时期,是学习压力骤然增大、成绩出现分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孩子良好性格、道德品质成型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表面看来“长大”了,但内心还远远没有成熟,且是意志最为薄弱、最容易“学坏”。这个时期的孩子,最需要家长有效的引导、帮助与关爱。
有多少孩子,缺乏家庭教育的约束,放学出了校门就流连于网吧、台球厅;有多少孩子,缺乏与家长的合理交流,“物质奖励”与“暴力压制”使得孩子性格偏激孤僻;(励志名言 ) 又有多少孩子,在家中找不到温暖与关爱,沉溺于网络虚拟空间,或是沾染社会上的不良习气,甚至上当受骗、误入歧途。家长们,一个个惨痛的教训都摆在眼前了,你们没有注意到吗?
家长们总是忙、忙、忙,那么请你们扪心自问:我们现在忙忙碌碌,为的是什么?为的是谁?回答一定是――为孩子。那么,我们为孩子的将来付出这么多的辛老,却因此忽略甚至耽误了孩子的现在,这样的忙碌值得吗?难道真的等到有一天,我们终于为孩子挣下了一座“金山”,却发现我们为之奋斗终生的、寄予我们无限期望的孩子,已经在错误的泥潭里越陷越深,无法自拔;到那个时候,才后悔没有多看孩子一眼,多拉孩子一把;可是,已经迟了。
我们不要等到将来大错铸成才追悔莫及。家长们,从现在起,再忙,也别忽略了孩子。
忽略对孩子教育的检查书
这么久以来,我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
由于家庭的变故,我一直以孩子为理由,支撑着自己走下去。女儿快四岁了,我失去了以往对她的内心,变得焦虑、蛮横、暴躁。以至于孩子的性格也有些像我了。我今天特别的内疚,我开始反省自己。既然是为了孩子,我为什么总是不能把精力集中到孩子的身上呢?说到底是我自己出了问题。我每天沉浸在手机、网络中,为了家庭的.琐事烦恼、抱怨,虽然每天都在孩子的身边,却不能把她的心和我的心融合到一起,我这是怎么了?以前的妈妈去了哪里?我恨自己。
青春已逝去,容颜也逝去,过去的事情总要过去,该发生的不该发生的我都没法左右了,可我为什么总是纠结在过去里?我出了问题,我必须要醒过来。可能是我不幸遇到了很多坎坷,可是我没处理好,说到底是没能力处理好。生活给了我太多的教训,我得记下来,不能让女儿再重蹈我的覆辙。我不能,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我不想保证什么,今天我想检讨自己。女儿,妈妈对你说一声对不起。以后得人生道路上,妈妈陪着你,保护你,一直陪你走下去。
★ 对孩子评语
★ 对孩子生日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