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优化药妆店的产品结构(共含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穷得荡气回肠”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药店经营的就两点,产品和服务,其中产品线是关键,消费者选择在药妆店消费,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看中其专业、安全、值得信赖。如果药妆店也不能做到起码的使用安全和专业的使用指导,就会与普通化妆品店混为一谈,药妆店的差异性和专业性将荡然无存了。如果我们的药妆店经营者,能根据消费群体确定药妆店的商品定位,选择合适品类,优化商品结构,构建温馨和谐的购物氛围,以专业的服务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那么作为药妆店的产品结构应该如何构建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逐步淘汰同质化的一般化妆品和日化产品。
一定个注意到一个事实是,不是把一般化妆品引进药店,你的药店就是药妆店了,消费者购买一样商品,都有其经验形成的购买路径,经济学上叫做“路径依赖”。本来是指人们对一项政治经济制度的选择惯性,但是在消费领域,消费者同样有路径依赖问题,路径依赖一旦形成,是较难改变的,因此常听到一些药店行业老板们说,都引进药妆产品了,但没人来购买。关键是他们觉得买你也再卖的产品,不需要到你的药店来,药店给人的印象是我有病了才进去的。
因此如果你已经引进了一些完全同质化的产品,如果是社区店,方便顾客,且有价格优势可以保留,否则。你就该淘汰它们。因为你引进的不是消费者来药店的目标品类,你也没有给他们非来你的药店买这些产品的理由。
二、逐步构建自己特色药妆品类
要树立一个观念,药妆店的经营和药妆目标消费群体的培养,是一个需要几年才能完成的工作,有一个逐步培育市场的过程。因此就要像前文所说,确定好定位和目标品类后,不管多困难,也要联合厂商,加大投入,培养起市场来。同时还要树立另外一个概念,睡着人们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原来很多不在意的皮肤问题,越来越多的都开始重视起来,需求也就因此产生。关键是我们满足这些需求的品类要有特色。
•“特色品类主导商品差异化”!
特色产品通常以工艺、配方和载体特点,以与众不同的形象出现于人前,让消费者爱她没商量!
•“优质产品高毛利主推”!
若一家药妆店有200个品种,销售排行前50名的品种贡献的销售额和毛利就应该超过80%;据相当部分的药妆店的销售数据显示,其主推品种贡献的毛利在60%~ 70%左右,
•差异化的方向选择
当我们根据所在商圈的消费需求确定服务取向与价格取向,将可以自身所掌握的资源突出店铺个性,比如“新的功能”。“新品类最齐全”、“价格最低”、“药妆商品最多”、“服务最专”“体验营销最优”吸引顾客,有了足够的客源(客单量),60%~70%的毛利贡献率就有了支撑,客单价、营业额等的提高易如反掌!换言之,经营药妆店商品线不宜过长,但要有一定深度,突显药妆品品类的专业特点。
就是新的功能为例,洗发水有了一洗黑、防脱发、长出新头发等功能,如果再配以吃首乌延寿片等,乌发这一特殊需求就成为现实需求。
三、“不以利小而不为”―选择接受度高的“小”品类先突破!
集客度高的品类,即低毛利、高流量产品,此类产品可为药妆店提高客流量。集客品类分5种:1.品牌产品集客;2.广告类品种集客;3.季节性热销品种集客;4.普及型单品集客;5.区域流行品种集客。
采购在采购和优化品类时,可以选择看似很小的细分品类,实施集中培训推广,培育期市场来,让消费者知道自己的门店有产品卖,也让店员对经营药妆有信心。
一般不要同时引进很多新品类同事培养,品类只能循序渐进的增加,当几个新品实现正常销售,店员会卖了,有了固定的顾客群后,在根据这些顾客需求,引进新品类。比如屈臣氏的美牙产品,就是很齐全的一个小品类,日本牙刷都做了非常细致的细分。
最后想说一点,采购必须走出去,接触消费者,理解好需求,才能构建起能销售有特色的药装产品体系。
关于作者:
李从选:李从选,人民大学医药行业EMBA。人民大学培训学院特约讲师;中山大学EMBA班特约讲师,国家药监局培训中心客座专家、第三终端研究室副主任、《中国药店》培训中心高级讲师、PTO高级顾问,上海流通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现任滇虹药业副总经理。联系电话:15096603830 15000736048,0871――8356410,电子邮件: licx6600@126.com查看李从选详细介绍 浏览李从选所有文章 进入李从选的博客
无论任何好的经营理念或者模式,只要在中国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必然要结合中国的国情,认同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正所谓要具有中国特色,我们中国的药妆店行业正在逐步脱离传统的OTC行业进而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尤以百货商场专柜、购物中心内店中店的药妆店形式为行业领军者。在这道“药妆店”风景线的发展进程中我们需要及时的在行业起步发展阶段梳理清楚生存与永续发展的思路。
经营“药妆店”的灵魂是区别传统OTC药店和商场化妆品专柜的模式
我们能够看到,现今发展的较好的“药妆店”是将传统的OTC门店移植到了商场并与商场专柜销售形式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在消费层次相对较高较集中的百货商场中独树一帜、开创先河。然而,任何事情好的开始之后必然接踵而至的是短暂的迷茫,何去何从,是逐步将这种药妆店简单的将OTC模式移植到商场中等待着被商场的专柜形式同化还是力求突破开创新格局、新理念销售模式。我们当然希望“药妆店”这个好的理念既然开始就不要停滞不前。所以,商场的专柜诉求的是在商场的大环境里形成单独专柜的鹤立鸡群,标新立异;那么“药妆店”就要诉求在商场中某个区域形成一定范围销售环境的异同,也就是说虽然都是在商场中经营,专柜做“点”,“药妆店”做的是“店”,是商场中的店中店。在这个店中店里又会分成若干个区域进行商品的分类销售形成店中店的整体特色销售氛围。而在Shopping mall中的药妆店也不是化妆品精品店与OTC药店简单的结合形式或者将OTC药店开到购物中心变成敞开式销售方式增加些非药品类商品就完成改良这么简单的事情。“药妆店”的诉求是“出水芙蓉”般的新气象,是在“嘈杂”的商场、购物中心里我们为消费者提供着更加便利更加时尚的新消费理念,当然我们会求大同但是一定存小异,
“药妆店”的命脉是商品有的放矢的经营
构成“药妆店”零售商品主要可以分为:药品、保健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等等。药品,在店中是“老大哥”的地位,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药妆店今后经营处方类药品也是必然的趋势,那么既然药品的经营品项越发的多起来“药妆店”的所有经营成本包括经营场所的租金费用、人员基本工资、日常经营开支等成本就可以全部待摊到药品销售产生的利润中。在计算成本后,药品的销售利润可以持平(因为近几年随着国家对药品监管力度的加大势必会降低药品的销售利润),那么“药妆店”的实际利润产出就会在其他产品上。经过实践我们观察到在药妆店销售最不好的商品是医疗器械,不考量药品销量的前提下只有伴随着强势广告销售的知名保健品的销量可以排在“药妆店”销售的前几名,但是正因为有个广告的作用,对于零售商的商品利润是比较少的,况且这类保健品只能是销售一时的商品。“药妆店”每年的商品更换率仅次于便利店的70%,这里大多数就是保健品的功劳,所以我们说“药妆店”能够“要挟”商品供应商的砝码是商品的销量规模,那么这个砝码作为药妆店就可以通过较少的挣取商品利润来达成较高的产出销量的目的。最后就剩下化妆品这一类了,相对较长的商品生命周期、较高的商品利润、适中的商品销量是化妆品的几个适合在药妆店销售的特点,同时也是药妆店应当重点培养的商品品类,因为“药妆店”的大的利润源就在于此。然而,仅仅在几个经营的比较不错的药妆店中我们看到得是欧莱雅的几个子品牌专柜和一些国内知名功效性化妆品品牌组合的柜台,这使我想到了“鸡蛋是不该放到一个篮子里的”问题。应当在店里扶持一两个国内自主功效性化妆品的品牌专柜搞一搞价格差丰富一下消费者的选择,我想这样是能够提高药妆店生命力和活力的。“靠药品养家、靠保健品壮大、靠化妆品挣钱”这就是药妆店经营的基本脉络。
“药妆”店的概念传入中国已逾,尤其是最近几年,药妆店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华大地上蓬勃发展,尽管,如今的药妆店已是遍地开花,但我们也发现,药妆店的发展还很不成熟,那些所谓的药妆店很多仅仅是在药店里摆几个药妆品牌的专柜,或者是弄一些功能性化妆品就自称“药妆”。其实,药妆店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兼售化妆品的药店。选择什么样的药妆品在药妆店销售,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特别关注。
一、在品牌设置上。最早进入中国的药妆品牌是欧莱雅旗下的薇姿品牌,直到现在薇姿仍稳坐国内药妆第一品牌的宝座,薇姿全国区域内的终端药房专柜高达千余家,其他药妆品牌根本无法望其项背。
最初意义上的药妆是指只在药店销售的化妆品,像薇姿、理肤泉等都秉承了这样的渠道策略。一般来说,一家药妆品,药妆产品的数量和销售额均应在30%~50%范围内,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药妆店。但是,薇资、理肤泉这样消费者熟知的专业药妆品牌只有区区几个,且都十分枪手,大都需要现款结算,给药妆店的利润空间也很有限。而那些到处寻找终端售点的“杂牌”药妆,尽管可以代销,但消费者认知度很低,只能充充门面,并不能给药妆店带来可持续的客流和购买。
目前,药妆店在药妆品牌选择上遭遇困境。一方面,由于缺少专业药妆品牌,药妆店只好找一些日化品牌来填充,于是药妆店的专业性被大打折扣。另一方面,部分只在药店销售的药妆品牌迫于市场压力,也开始在非药店渠道销售,药妆店的专营地位受到极大冲击。
因此,对于药妆店来说,在药妆品牌的选择上就不能完全拘泥于药妆概念的束缚。首先,全力引进知名专业药妆品牌,用品牌产品打造品牌店面,这是药妆店立身之本,也是药妆店持续发展之道。同时,依据药妆店的品牌及营销定位,甄选适销对路的非知名药妆品牌,甚至是少量日化品牌,尽量做到药妆独家销售,但也不必苛求药妆独售,
前提是品牌信誉和产品品质必须过硬,或许,这部分药妆品牌会成为药妆店重要的盈利来源。
二、在种类设置上。药妆品在用途上属于功能性化妆品类,也即药妆品具有明确的功效作用,比如美白、祛斑、祛痘、抗老化、改善皮肤等等。另外,药妆品是以药品的标准严格研发与生产的,背后有专业的医药研究实验室, 而非简单的化妆品研究实验室。药妆品致力于解决问题肌肤,但又具有极高的安全性,更少对肌肤造成副作用或者伤害。
因此,药妆店在产品种类设置上,一来,要以功能为导向,主要选择那些功能性药妆品,提供目标消费者常见肌肤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二来,要保证产品的安全性,避免皮肤过敏、副作用等不良反应。因为消费者选择药妆店,就是看中其专业、安全、值得信赖。如果药妆店也不能做到起码的使用安全,就会与化妆品店混为一谈,药妆店的差异性和立市之本就荡然无存了。
三、在毛利设置上。任何药妆店都渴望获得最大化的整店利润。要产生利润,一要吸引人流,即聚客力,二要产生购买,即获利力,从而形成“叫好又叫座”的赢利状态。
因此,在产品毛利设置上,要更加注重产品的优化组合,巧妙实现聚客力与获利力的完美结合,系统合理地制定铺货及促销策略,力争整店营收最大化。日本药妆店拥有数十年的发展历史,其产品毛利组合的策略很值得我们借鉴。如:以毛利率15%左右的日化产品聚客并争取销售额,以毛利率30%左右的医药背景化妆品、功能性化妆品及毛利率20%左右的化妆品赚取利润。通过这样的产品排列组合,既能凝聚最大化的客源,又能保证可持续的收益,可谓一举两得。
郭俊,在企业实操与品牌营销策划中,致力于品牌策略、整合传播、市场研究等领域的实践与创新。欢迎与业内同行探讨营销观点与看法。联系邮箱:guojun361@sohu.com
国美进军药妆对现有的市场格局短期内没有太大的冲击,反而对药妆店的概念被消费者接受有好处,
“国美要进军医药零售市场了,定位很可能在药妆。”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经过分析近期国美的一些动作,坊间传闻并非空穴来风。
今年3月22日,国美电器(0493.HK)发布了经营业绩和的扩张计划,国美电器20将着力点放在了百货、电视购物以及药品和个人护理领域,具体操盘的是黄光裕夫人杜鹃旗下的鹏泰投资。
而在此前,鹏泰投资就已经在有关网站打出招聘广告搜罗相关人才。招聘广告称:因公司业务发展需要,现诚聘电视购物行业、药品与个人护理用品行业及高档百货行业的优秀管理人员。有关药品和个人护理用品的职位包括:药品与个人护理用品公司总经理、美容护肤及生活用品采购主管、保健品及药品采购主管、药剂师等,工作地点均在北京市。通过对招聘岗位的分析,业内人士认为,国美此番进入药品零售,定位在利润率相对较高的药妆领域。
据悉,北京已有大型药品零售连锁公司的高管投奔国美。
记者致电国美总部负责新闻宣传的品牌管理部门询问有关事宜时,该部门工作人员称,他们并不了解情况,不能发表任何评论。
业内人士指出,或许国美认为对外公布的时机尚未成熟。但种种迹象表明,国美正在紧锣密鼓地为进军药品零售做最后的准备。
资本逐利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国美进军药品和个人护理领域是资本逐利的结果。曾在家电连锁企业任职多年,现为力诺医药商业集团总经理的郝登伟对国美此举表示赞赏,
郝介绍,家电零售领域的利润现在已经探到谷底,而激烈的竞争又很难给予家电零售以更大的利润预期。国美掌握了大量的现金流,特别是黄光裕几次资本运作 几十亿港元之后,资金充裕的国美肯定会寻求利润较高的领域,以增加其自身的赢利能力。
事实也是如此。根据3月22日国美电器公布的20年报,其营业额达到人民币179.59亿元,同比上升42%,但净利润并没有实现同步增长,仅上升2.7%。此外,年国美电器毛利率也由9.63%下降到9.2%。
在刚刚出炉的“中国连锁百强”榜单上,百联集团再次蝉联冠军,国美紧随其后,但数据的真实性受到专家怀疑。汉彬洲咨询顾问王吉吉撰文指出,从排行榜上看2005年国美426家门店实现的销售总额为498亿元,而国美公布的年报则显示,2005年国美参与上市的259家店的销售总额为179.6亿元,按照这样的数据简单推算后会发现,占国美门店总数61%的上市门店仅产生了36%的销售额,平均单店销售额0.7亿元。而其余167家门店(即未上市部分)2005年创造的销售额高达318.4亿元,平均单店销售额为1.9亿元。也就是说国美参与上市的门店的效益要远远低于未上市部分。业绩数字有注水嫌疑,这样的反差也折射出了以国美为代表的连锁企业对自身真实赢利能力的无奈甚至怀疑。
而国美的老对手苏宁电器总裁孙为民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百货行业的毛利率在18%-25%,电器连锁行业则一般不足10%,如果有条件有资源,电器连锁商尝试进入百货业也是很好的做法。
药品零售行业的利润虽然也在一路走低,但还是远远超过家电零售领域。据业内营销专家李从选估计,目前连锁药店通过各种手段的运作,整体毛利率还能超过20%,比如一般连锁药店主推产品毛利率界定是:一般产品在毛利率在50%左右,名牌产品毛利率也要求达到40%。而药妆这一领域的毛利率还要略微高些。
近年来,迫于市场与政策的双重压力。药店搞多种经营已经不再是新闻,但专门的药妆店在国内还比较少见。一位连锁药店的高管表示,药妆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潜力已经爆发出来,可以预见,药妆是连锁药店企业差异化经营的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
据医药流通领域营销专家詹永珞分析,药店引进药妆经营,将最大程度地利用店面面积,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还有利于聚集人气带动销售。另外,有药用功效的化妆品按药品的模式来销售,能给消费者带来安全感、专业感。所以药妆看起来就像是连锁药店从“零利润”中突围的一根“救命稻草”,很多连锁药店都在打药妆的算盘,以期转型,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活下去。
药妆看起来像块巨大的奶酪,自然也引起国美这样的资本巨头的注意。
药妆店既是连锁药店多元化的首选,又是平价药品转型的方向之一,目前全国大部分连锁药店多或多或少有自己的化妆品或者药妆品在药店经营,然而,药妆店做得好的却不多,大多都是在艰难探索,举步维艰,其经营过程中可能碰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一下三点:齐全的药妆品类供应链尚未形成、消费者在药店购买药妆的习惯尚未形成、药店总部和店员还不会营销药妆品,笔者把这三大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做一梳理,以供业内人士思考和行动,
1、适合药店销售的药妆品类匮乏、系统采购供应商还没有出现
药妆品生产商较少
从药店经营品类的角度,我自己对药妆店下的定义是:药妆产品的数量和销售额均应在30-50%范围内,才能称得上药妆店,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水平,确实需要一个过程。就象屈臣氏个人护理品类男性女性从头到脚都齐全不是一天形成的一样。但是目前由于我国药妆店和药妆品生产商都还处在起步阶段,药妆品的研发生产企业不多,能够和化妆品店形成差异化的药妆品确实还处于匮乏阶段。没有足够的药妆品类生产供应商,仅有的几个药妆品生产厂商,也没能形成规模,还不能满足消费者对药妆品的选择性需求,没有药妆品类作为支撑,所谓的药妆店也就自然有名无实。
代理药店采购的药妆品供应商业公司还是空白
药妆品的生产商尽管较少,但是还有几家:比如索肤特、昆明生活、浙江康恩贝、苏州协和、北京同仁堂等,但专门代表连锁药店采购药妆品的流通商业公司干脆就是空白,这更加增加了连锁药店采购药妆品类的难度,结果就是药妆品类在连锁药店严重供应不足。供应链疾步成熟。
品类供应突围思路
成立药妆品类采购联盟,在药品连锁药店业内可由现有的采购联盟比如特格尔、PTO来承担,也可新成立的采购联盟来承担此事。笔者可以断言,谁先率先打起药妆品采购联盟大旗,谁就能掘得第一桶金。
资本介入:成立药妆品采购公司,专事采购营销药妆品类,笔者以为广东的药妆品和化妆品生产企业众多,广东的民间资本较多,药妆店也最发达,医药公司数量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达到1500多家,一些医药公司完全可以避开药品蓝海,可转型成为药妆采购供应商,进入药妆蓝海市场。还有就是又可重新投资成立药妆品供应公司,当成创业项目来运作,攫取药妆品供应第一桶金,
药妆生产企业联合成立营销公司,把各自的产品集中起来,统一郊游一家营销公司运作销售,比如业内的索肤特和昆明圣火具有举旗的条件。
2、消费者在药店购买药妆品的习惯还未形成,市场需求需要培育
目前,有关机构调研的数据,愿意到药店购买化妆品的人,也就30%左右,随着药妆品薇姿等国外一些专供药店的药妆品对消费者的培养,消费者购买意识和习惯也正在慢慢养成,但是还未到普遍接受的地步。我们知道改变消费习惯是较难的事情,但是不是不可能,市场是培育出来的,手机没有出现,那有手机市场,国人很多消费习惯都是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的,我国城市中产阶级人群已经形成,较为高档的药妆品通过慢慢培养是可以被逐步接受的。
解决方案:
药店自己培育此品类
药店坚持营销药妆品,通过各种持久的传播促销活动,宣传自己的药妆店定位和药妆品类特点和差异性,以期培养消费群。笔者呼吁各大连锁药店都应该为培养此品类贡献力量,那些靠别人培养想最后坐收渔利的,等于把抢位的营销理念和药妆行业第一让的位置拱手让给先行者。
开发具有差异化的药妆品类,把药店销售的药妆品和百货公司销售的品类区别开来,以功能性、治疗性药妆品为主,以系统解决美容、瘦身、美白、抗皮肤衰等皮肤问题为主。形成非此莫属的强势定位形像。
工商联盟培育市场
药妆品生产商可以联合一些中大型连锁药店一起,培育自己的药妆品类,经常在一些药店搞演示、试用、赠送、买赠等,通过长期合作培育药妆消费人群。
关于作者:
李从选:李从选,人民大学医药行业EMBA。人民大学培训学院特约讲师;中山大学EMBA班特约讲师,国家药监局培训中心客座专家、第三终端研究室副主任、《中国药店》培训中心高级讲师、PTO高级顾问,上海流通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现任滇虹药业副总经理。联系电话:15096603830 15000736048,0871――8356410,电子邮件: licx6600@126.com查看李从选详细介绍 浏览李从选所有文章 进入李从选的博客
法规定义不规范
药妆品的定义现在还没有很好的规定,大多的产品是通过广告宣传或所谓“药妆店”里药师的推荐介绍,可到底什么才是药妆产品都还不是很清楚的认识。而更有很多的化妆品打着药妆品的旗号去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可其内质并不具有药妆品的功效,甚至会有很多的副作用。
这个现象短时间内很难有所改变,也只有靠消费者搽亮眼睛看清楚啊,要注意看化妆品的成分、是否有按浓度来排列、是否符合国际认证、有否标出有效成分和活性元素等,凡是国内有规定的项目都要有所认识。
认证机构不完善
现在的很多药妆品效果都仅仅靠制造商的介绍宣传,没有真正的一个学术机构来研究检测这些药妆品的特性和功效。市面上的宣传大多夸大或言过其实。
而国内除了化妆品的毒性检测外没有相关功能性和成分的测试标准以及认证,如:低过敏性美白性、纯天然性、经皮肤科检测等。
所以要控制药妆品以假乱真的现象,认证机构起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它可以很专业的检测药妆产品的功能、成分以及特性,杜绝了一些浑水摸鱼的假产品。
品种良莠不齐
现在很多消费者都倾向于药妆品,于是很多品牌就开始层出不穷,很多产品都被冠上药妆品美名,可东西的好坏就不得而知了。一些产品可能会宣称功效如何了得, 但有一部分都是金玉其中, 败絮其中,根本没有药妆的实效。
而一些药师也没有从很专业的角度去评价这些产品,反而胡乱推荐,如此下去药妆品的信用度会大大降低,那么以后消费者也就不会相信这类产品了。
所以要控制药妆品以假乱真的现象,认证机构起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它可以很专业的检测药妆产品的功能、成分以及特性,杜绝了一些浑水摸鱼的假产品。
报道传播不加验证
现代媒体的传播多样又快速,网络尤其迅速,但消息虽然报道得很快,但正确性是否也是一样的高效率呢?一些没有专业知识的土方在没有加以求证的情况下就到处流传、不一定符合实际的保养品介绍以及一些以偏概全的介绍都会误导消费者。
无论是药师、艺人或使用过的人员还是报道者都要很认真的寻求专业角度出发,不误传、不夸张、不捏造,报道最真实的产品信息。
渠道混乱销售第一
现在的药妆产品的生产商主要注重的是销售,把利润放在第一,一些产品都偏离了药妆品的的价值特性,其成分和安全性都有待考察。而这些销售人员、甚至药师等在不了解消费者的皮肤质量就胡乱推荐,其目的是为了早点把产品推销出去,为自有品牌做代理 。 更有一些产品连成分等都没有标识清楚,产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都没有了保障。
其实药妆品不适合在一般市场上的销售,因为这类产品需要专业的人员为消费者检测,在了解其皮肤情况下再给于专业的意见,告知应该使用什么正确的药妆品。
而现在的市场很少有这类的服务,大多是以销售为主要目的,药妆产品变成了一种商品,这样对消费者的利益是很没有保障的。
对于一些药师、艺人等知名人士的待言,这也是不恰当的做法,这样会误导一部分消费者做出错误的选择。这些人士应该了解自己对公众的影响,根据专业的知识来让消费者作出选择。
这一切来自于外资品牌薇姿的影响,药妆品牌薇姿,从进驻中国市场后,有着如此非凡的奇迹,成功带动了中国药妆市场的发展和前进,当薇姿进驻中国市场后,只在指定的药房销售。事到如今,也开始了往多个卖场渠道销售,如屈臣氏、药超专柜、商场专柜也开始卖了。陆续后的理肤泉、雅漾也来到中国探亲,开始往这边发展,此时的中国药妆市场越来越热闹,慢慢和中国消费者有了感情,有着沟通的桥梁和交易的平台。
在中国药妆市场药房渠道,药房渠道几乎被薇姿、理肤泉、雅漾等品牌占据,市场份额都被这些外资品牌所高密度占有。据熟悉报道显示,目前在中国药妆市场占有比例有60%的市场份额,并且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
相关媒体显示,―间,中国药妆市场的销售额年增长率均称高达10%~20%,-,中国药妆市场预计将维持这一增长率。20,中国 化妆品市场销售总额可达到1200亿元左右,其中药妆销售额将达480亿元。
年中国药妆市场越来越热了,在网上或是在其他媒体上都可以看到关于药妆的要闻。相关报道显示,近年来,不少中药制药企业也纷纷进入药妆领域。同仁堂药业推出“美白润肤面贴膜”,康恩贝药业推出“萃芙理”孕产妇肌肤修复系列产品,昆明圣火药业推出“十二味”系列中药护肤品,广州敬修堂药业推出“万花美容”系列产品,也正在积极扩大药妆业务……..
还有叫板国际巨头的企业也纷纷进军药妆领域,上海家化推出了“玉泽”,资生堂推出了“DQ蒂珂”, 5月,福建漳州片仔癀化妆品公司开发出药妆品牌――PZH片仔癀,
此后本土牌子,广州白雪映象化妆品有限公司也进入药妆领域凑热闹,推出了“草本养颜玉溶液”黄金单支,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对于中国一些日化企业的转型渠道扩张,纷纷抢摊药妆市场,其实药妆市场就是化妆品企业看中的渠道转型和扩张,在未来的化妆品行业里面,渠道越来越多元化,成为化妆品行业内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趋势。
谈到药妆,我们回想到过去可采以行业“黑马”姿态出现市场的时候,可采品牌系列产品自开始率先在成都市场进行试点运作,历经了产品组方的调整、产品包装的升级、渠道和经营模式的延展后,三年的市场磨炼、凭借着“养眼法”、“变脸术”的魔法石效应,首先横扫了广东的深圳和广州,可采要做中国微姿的战略目标,可采在销售渠道通路成功突出了市场的关注和高度评价,赢得了市场,此后快速在上海、成都、北京、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全国重点市场全线飘红,即而奠定了其国内中草药基础护肤领域的第一品牌的地位。
这么多年来,可采传奇,给业界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论, 跟笔者出呼所见为实的案例一样,可采可以这么说是中草药界内叫早的一批最成功的企业。
在前几年间到至今,霸王中药世家企业又开始推出本草堂高调介入市场,成为了行内纷纷热论的话题,此品牌越来越响,知名度越来越高,霸王重棒出击,中国化妆品企业热论传闻不断,也是中药市场的代表者之一。
1. 珍草古名方,美丽新主张。
2. 珍草增添活力,名方还原美丽。
3. 古方美丽,由你演绎。
4. 珍草名方,传承千年的美丽秘方。
5. 你的美,我来妆。
6. 珍草名方,我的美丽秘方。
7. 药美丽,有名方。
8. 古智慧,今科技,珍草名方铸就美丽。
9. 珍草精华,美丽有方。
10. 德纯珍草,美倚名方。
11. 珍草名方,妆成大美。
12. 珍草药妆,美丽名方。
13. 天然护肤新理念,珍草名方为典范。
14. 邂逅百年美容古方,臻藏经典护肤药妆!
15. 珍草胜一筹,美丽赛人生。
1. 源于珍草,传世名方。
2. 美丽药好,名方珍草。
3. 珍草名方,让世界看见你的'美。
4. 集天下珍草,汇美丽名方。
5. 以美而名,因方而芳。
6. 美容护肤新产品,珍草名方新选择。
7. 集珍草,名美人——珍草名方。
8. 美肤天下,自然无价!
9. 知肤之美,珍草名方。
10. 名方专属你,美丽更给力。
11. 美丽心体验,药妆新境界。
12. 珍草为妆,名方为养。
13. 珍草美妆,名方活肤。
14. 珍草名方一美到底。
15. 美而闻名,方而流芳。
★ 美妆心得
★ 药读书笔记
★ 药读后感
★ 优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