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生命哲学意蕴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不要骗我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生命哲学意蕴(共含5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不要骗我了”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生命哲学意蕴

篇1:《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生命哲学意蕴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生命哲学意蕴

迟子建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在深刻的现实主义意味之外具有深刻的生命哲学意蕴,具体体现在哪里?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在迟子建的创作中是一篇备受瞩目的小说,如现有研究所分析的那样,迟子建在这部小说中表现出了其大部分作品都较为缺失的现实主义精神。然而如果迟子建只是把笔触停留在现实层面的话,这篇小说的价值也就仅仅局限在了批判和反思社会现象的领域。不过作为一位一直关注个体生存的作家,迟子建显然没有就此止步,她在大胆揭露社会现实、表现自我的痛与悲的同时,更对个体生命进行了本体意义上的思考,并寻求着自我存在的出路。如此,也就使得这篇小说在现实批判之外具有了深刻的生命哲学意味,显现出了超越性的终极关怀色彩。这正是目前学术界尚未注意到但实则促成了这篇小说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蕴涵的生命哲学意蕴,具体表现为揭示个体荒诞生存的存在主义文化意味和推崇个体自然生存的庄禅文化意味两个方面。

一、揭示个体荒诞生存的存在主义文化意味

存在主义是一种生命哲学,其深入思考了现代人荒诞的生存状态,并且自觉寻求着实现个体存在及自我价值的途径。迟子建在这篇小说里就以个体生命作为关注点,追问了生存和死亡的本相。

小说中多次写到了死亡,恰如蒋子丹在文章《当悲的水流经慈的河――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及其他》中所说的,“死亡是《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主旋律,它在小说里一遍遍奏响,密集到令人不能喘息的程度。”但是,迟子建虽一次次奏响了死亡,却奏出了完全不同的旋律。小说中死亡涉及到的人物分别有蒋百、金秀、云领母亲、魔术师、陈绍纯,对前三位人物的死,迟子建突出了导致死亡发生的社会原因,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了质疑和批判。而对魔术师和陈绍纯的死,迟子建则有意地忽略了现实性因素,着重渲染了这两次死亡当中的偶然性和荒诞色彩。

小说一开篇,迟子建就安排了魔术师的死,让他死于一次交通事故。众所周知,小说中的“我”有迟子建自身的影子,“我”失去魔术师的痛苦很大程度上是迟子建对自己丧夫之痛的抒写。不过,迟子建没有采用痛苦或者沉重的笔调来描述这场悲剧,而是借肇事农民的口吻戏谑性地追述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肇事者是个郊县的农民,那天因为菜摊生意好,就约了一个修鞋的,一个卖豆腐的,到小酒馆喝酒划拳去了。

……

他说那天不怪酒,而是一泡尿惹的祸。吃喝完毕,他想撒尿,可是那样寒酸的小酒馆是没有洗手间的,出来后想去公厕,一想要穿过两条马路,且那公厕的灯在夜晚时十有八九是瞎的,他怕黑咕隆咚地一脚跌进粪坑,便想找个旮旯方便算了。菜农朝酒馆背后的僻静处走去。谁知僻静处不僻静,一男一女啧啧有声地搂抱在一起亲吻,他只好折回身上了摩托车,想着白天时走四十分钟的路,晚上车少人稀,二十多分钟也就到了,就憋着尿上路了。尿的催促和夜色的掩护,使他骑得飞快,早已把路口的红灯当作被撇出自家园田的烂萝卜,想都不去想了,灾难就是在这时如七月飞雪一样,让他在瞬间由温暖坠入彻骨的寒冷。

一个生命的离去竟然是因为一泡尿!这是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办法接受的逻辑。迟子建之所以进行这样的艺术处理当然不是想要抹杀魔术师的生命尊严、嘲弄自己的感情,而是要在巨大的价值反差之间表现她对人类生存本相的叩问。

通过农民琐碎的回忆,迟子建揭示出了这样一个事实:魔术师的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正如同农民接下来所抱怨的那样,假如没有那壶免费茶水,假如修鞋的、卖豆腐的能帮他多分担一点,假如在他想去旮旯里方便的时候那对男女不在那儿拥吻等等,总而言之,只要改变这其中的任何一项,他就不会憋着尿上路、就不会闯红灯,魔术师也就不会死。但是,这些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事件就是在那样一个晚上偶然地碰到了一起,并且最终拿走了魔术师的生命。人的命运就是这样在偶然之中被改写,无理可循、无法预测、无法更改,人类生存就是如此荒诞、不可理喻!

这样一来,迟子建在小说一开篇也就以“魔术师之死”奠定了“荒诞”的人生基调。接下来,她又以乌塘镇画店主人陈绍纯的死进一步诠释了自己对人生的这一理解。

陈绍纯在小说中是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歌者,历经死亡、亲友的背叛,深味人生的诸多苦难而孕化出唱响心灵的生命之歌,但他却偏偏被自己失手掉下来的画框砸死了。死亡又一次无声无息、毫无预兆地降临了。他死了,画框却没散;裱画的玻璃碎了,镶在里面的牡丹图却毫发无损,连个划痕也没有。

这张艳俗而轻飘的牡丹图使我联想起撞死魔术师的破旧摩托车,它们都在不经意间充当了杀手的角色,劫走了人间最光华的生命。有的时候,生命竟比一张纸还要脆弱。

“人间最光华的'生命”和一张“艳俗而轻飘的牡丹图”,在两者价值的巨大差异之间,在坚强和脆弱的错位里,迟子建令荒诞再一次上演,死亡又一次对人类现出了诡异的笑容。

迟子建之所以有意突出这两次死亡的“因”、“果”在价值上的差异,为的就是在令人震撼的巨大落差中逼近人类生存的本相。和人类理性文化相悖离,人类生活实是由一系列非理性的偶然现象交织而成,死亡常常在不可预料的瞬间发生。至为宝贵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至为高贵的生命竟然经不起卑微和琐屑的一击!人类的生活正是这样变幻莫测、无理可循,人类所拥有的就是这种荒诞的生存本相!

借助魔术师和陈绍纯的死,迟子建艺术化地阐释了人生的荒诞性和偶然性,从而体现出了和存在主义的相通之处。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又提出了“向死而生”的理念,即人意识到死亡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自身随时都会化为虚无,而在“畏”的情绪中自觉追求自我的存在。迟子建就是如此,在表现人生虚无之后,她并没有将这一人生命题悬搁起来,而是对自我存在的出路进行了继续追问。不过由于作家人生观的形成总是受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这就使得迟子建对自我存在的思考最终显现出了我国的庄禅文化意味。

二、推崇个体自然生存的庄禅文化意味

庄禅文化是一种生命哲学,意在使个体生命超越现实生存的种种痛苦,实现心灵的绝对自由,进入诗意化的生命境界。在这篇小说里,这一文化意蕴主要是通过人物“我”超越痛苦的过程来展现的。

“我”是整篇小说的线索人物,在魔术师死之后,为了排解内心的痛苦“我”踏上了三山湖之行。小说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觉得雄鹰对一座小镇的了解肯定不如一只蚂蚁,雄鹰展翅高飞掠过小镇,看到的不过是一个轮廓;而一只蚂蚁在它千万次的爬行中,却把一座小镇了解得细致入微,它能知道斜阳何时照耀青灰的水泥石墙,知道桥下的流水在什么时令会有飘零的落叶,知道哪种花爱招哪一类蝴蝶,知道哪个男人喜欢喝酒,哪个女人又喜欢歌唱。我羡慕蚂蚁。当人类的脚没有加害于它时,它就是一个逍遥神。而我想做这样一只蚂蚁。

在这个片断中,迟子建彰显了一种生活方式,即以自我澄明之心观照他人他物,在平等的生命对话中呈现生命本相、体验物我合一。并且,迟子建以雄鹰和蚂蚁对比,在表面力量的卑微中凸显了蚂蚁在精神世界的超越,蚂蚁看似“无用”却又有“大用”,虽然缓慢无力却在每一次爬行中细细体味周边的一切,实现着自我生命和外界生命的相遇融合,“自然无为,自适自得”,在质朴当中成就自由的人生,颇有“无为也而尊,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的意味。

在乌塘镇,“我”眼见一幕又一幕生和死的悲哀,苦难与荒诞感充塞着“我”的心胸,陈先生的离去更带走了“我”唯一的灵魂慰藉。寻找不到任何安慰,“我”在暖肠酒馆喝醉了。

回到房间倒头便睡,一条波光荡漾的大河出现在梦中。我站在此岸,望着对岸的青山,忽然看见一只鹰从青山中飞起。我的目光追随着这只鹰,它突然就幻化为一朵莲花形态的彩云;当我对着这云的娴雅之美而惊叹不已时,彩云又变为一只鹿,让人觉得天上也有丛林,不然这鹿缘何而生?正当我想要仔细察看鹿身后的天空是否有丛林时,它却变幻为一条摇头摆尾的鱼。而天空下面的青山,却依然是青山。

这个梦从外在表象上来看,可视为是“我”思念魔术师的潜意识的一种投射,但从深层意识来看实则蕴涵着浓厚的庄禅文化意味,显现出了“我”在深味诸多苦难之后、自我被逼到绝境而努力寻找生命出口的心理轨迹。从鹰到彩云到鹿到鱼的不定变幻寓示着人生万象,诸行无常,世界上的一切都只是由因缘和合而成的外在表相,“诸法因缘无自性,如镜中像”(《大智度论》卷6)。万事万物没有自我本性、缘起性空,暗示着“我”在经历诸多变幻之后终于了达了事物的虚幻性,而就此祛除执著之心,得以自然而然地应对世事变故。万事万物性空缘起,空性乃万事万物的根源起因、恒常自在,正所谓“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五灯》卷8《智洪》)活泼泼的、自主自足的生命就在那万千变化中。这也就寓意着“我”虽然经历诸多人生变故,但“我”的自然本真之我就如同那“依然的青山”一般不为世事所累、澄明自在,在纷纷扰扰的尘世生活中接机应化,对万象的变幻欣然赏之。如此,“我”不仅以一颗自然之心从诸多苦难中抽身而出,而且更可以欣然面对一切人生境遇,成就了无牵挂而又生机盎然的人生。

正是这种顺其自然且又欣然赏之的人生态度令“我”最终解除了对魔术师的执著,选择了在三湖泉把魔术师留下的唯一生的痕迹――装在剃须刀盒里的胡子放到了河灯之中,让它们随着清流而去。

我将剃须刀放回原处,合上漆黑的外壳。虽然那里是没有光明的,但我觉得它不再是虚空和黑暗的,清流的月光和清风一定在里面荡漾着。我的心里不再有那种被遗弃的委屈和哀痛,在这个夜晚,天与地完美地衔接到了一起,我确信这清流上的河灯可以一路走到银河之中。

以上片断就生动地描述出了“我”在感悟人生之后透彻澄明的胸怀。盒子里空无所有,但却流淌着月光和清风,亦如“我”放下痛苦之后宁静、平和的内心。自然、坦然地面对一切,魔术师的离去给“我”带来的就不再是委屈和哀痛,世界也不再以破碎的面目出现在“我”眼前,恰如禅联“白鸟忘机,任林间云去云来云来云去;青山无语,看世上花开花落花落花开”所表现的,生命在空明澄澈的精神世界中获得了自我完满,进入了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

并且,在小说结尾,迟子建又一次借魔术般的幻景描述了“我”以自然平和之心感受到的人生图景:

突然,我听见盒子发出扑簌簌的声音,像风一样,好像谁在里面窃窃私语着,这让我吃惊不已。然而这声音只是响了一刻,很快就消失了。不过没隔多久,扑簌簌的声音再次传来,我便将那个盒子打开,竟然是一只蝴蝶,它像精灵一样从里面飞旋而出!它扇动着湖蓝色的翅膀,悠然地环绕着我转了一圈,然后无声地落在我右手的无名指上,仿佛要为我戴上一枚蓝宝石的戒指。

蝴蝶由剃须刀盒里的清风明月孕育而生,是“无”中所生之“有”,并且似在为“我”戴上一枚蓝宝石的戒指,这正寓意着“我”在祛除了对魔术师的执著之后,并非是就此彻底的失去,反而是在“舍”中“得”到了更加完美的感情。这里也就体现出了庄禅文化随缘惜缘的精神意旨,禅者之情有如“水月相忘”,以空明朗月之心映照万物却又了无痕迹,自然地生发情感却又不为情的去留所粘滞,所谓“风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菜根谭》)。至真至诚却又了无挂碍,在随缘惜缘中成就灵动完满的生命情感。

这样一来,迟子建最终不仅为人物的爱情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而且更确证了一种诗意化的人生方式,即以自然平和的态度应对人生,以宁静淡泊之心化解人生痛苦、超越荒诞的生存现实,正所谓“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微”,在淡然自处中成就美妙人生。

综上所述,《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从哲学高度对个体存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表现出了深刻的生命哲学内涵。虽然,迟子建并非是一位自觉进行哲学沉思的作家,但对个体生命的高度关注和对存在出路的主动寻求使得她在思想上不自觉地和西方存在主义以及我国的庄禅文化有了相通之处,从而使得小说具有了深厚的哲学意蕴。这一点不仅令《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明显有别于迟子建常有的传奇和温情式的创作,而且也促成了这篇小说的成功,因为文学精神价值的最大体现正在于引领人追寻并且营造着自我生命家园,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

篇2:《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死亡意蕴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死亡意蕴

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迟子建改变了过去纯真的儿童视角和温婉的诗意叙述,以死亡的叙述直逼生活的真实,显示了在以往作品中少见的批判力度。

在当代文坛上,迟子建一直以纯真的儿童视角和温婉的诗意叙述成为一处独特的所在。在中篇《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原载于《钟山》第3期)中,她却一改往日的手法,以死亡的叙述直逼生活的真实,让人们看到死亡固然残酷,但对于死亡原因的追述和对于死者亲属精神创伤的揭示,可能比死亡本身更加鲜血淋漓。这些都显示了其以往作品中少见的批判的力度。本文试图从产生、构成及意义三个角度阐释作品的死亡意蕴。

一、对死亡现实的叙述是产生死亡意蕴的直接原因

死亡意蕴首先来自作者的死亡意识。死亡会在每个人心里激起强烈的反响,这种反响对于文学家而言是更激烈更深沉的。但如果一个文学家不被死亡击倒,她就会以更强的力量来回击死亡。迟子建少年丧父,中年丧夫,从小到大经历了亲人和乡人的无数次葬礼,这使她成为一位被死亡激起创作欲望和动力的作家,敢于直面残酷的死亡。《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也可以说是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是她在丧夫之后,对现实打击的一种强有力的回击。整部小说中一共涉及到八个人物的死亡经历。这些死亡人物都是生活中平凡的、不显眼的小角色,但如果将众多的死亡人物放在情节和结构里思索,我们就会发现,对于死亡的直面和剖析,传达着作家对于生活真实的痛切的思考。

首先,死亡显示了生命的无常与残忍。在小说中有太多的人物死于偶然,这些小人物在无法预知的命运面前倏忽而去,留给世界和亲人的只剩下残忍。魔术师是“我”的丈夫,夜晚从夜总会表演回来,被一辆闯红灯的摩托车夺走了性命。车的主人还委屈地哭嚎:“这破摩托跟个瘸腿老驴一样,难道你是豆腐做的?”就像观众不能猜测魔术师的表演一样,魔术师也无法预知自己的命运,在“我”的啜泣声中滑向天际。悲情歌手陈绍纯的死更让人不解和失魂落魄。因为丈夫死了,“我”想要寻求灵魂的交汇。于是“我”阴差阳错地来到了乌塘,并有幸倾听陈绍纯的歌声。“我”期待在悲情的歌声中,在眼泪的恣意流淌中去接近丈夫的灵魂,我期待着这“伤感的幸福”。但作者却让陈绍纯被偶然掉下来的画框砸死了,没有先兆,没有理由,也没有回转的余地。或许这只是一个意外,或许陈绍纯也并不感到遗憾,因为我们知道那悲凉的歌声后必然有一段辛酸的往事,在其家人的冷漠背后他也曾或许一直是个寻找灵魂的人。现在,他带着他那些歌无声无息地走了,而“我”和蒋百嫂两个渴望宣泄和慰藉的灵魂只能更加悲戚。丈夫的死显示了生命的无常,试想有哪个血肉之躯可以面对亲人的尸体而无动于衷呢?很多时候,对苦难的宣泄也是一种幸福,而陈绍纯的死却连我们的这点可怜的权利也剥夺走了。由此,两个寡妇的灵魂也逃离躯体,在茫然中寻找归宿。于是我们觉得迟子建有点接近生活的真相了。

其次,死亡暗喻生命的报复与救赎。迟子建本着朴素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设置了三个人物的死亡,暗喻了因果报应。坟地里的白衣女人由于被屈打成招,含冤而死,所以多年后回来招魂索命。法警贾固错判了这场官司,最终被一辆运煤的卡车撞死了。作者还煞有介事地议论到:“贾固杀了本不该杀的人,她也就取走了他的性命。”在这段论述中,作者是冷静的,平淡的,似乎人生本该如此。在这荒诞的故事背后,潜藏着的是作者的良知和是非观念。虽然这几个人物走得偶然,却在前生或死后的经历中酝酿着必然。白衣女人死得冤屈,所以她有来索命和参加葬礼的机会;贾固和婆婆死得离奇,却也是对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在灵魂上的救赎。当然,这完全是作者一厢情愿的想象,可谁又能说这种合理想象不是对于善良人无端遭厄运的一种控诉呢?

最后,死亡彰显出生存的狭窄。从《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开始,迟子建不再致力于在丑恶中寻找人性的美好,在粗糙中寻找生活的诗意,而是以冷峻和厚重逼近生存的本相,开始正视血淋淋的生活现实了。有人说人生而不平等,只有等到死了才会奔向共同的归宿――骨灰盒。但是迟子建用犀利的笔锋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相:人生的不平等会决定死也不平等,即使是人人都有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里也会分出等级。在小说中,“我”的伤春悲秋又漫无目的的旅行看似小说的主线,其实蒋百的死因,只是一个很好的布景,作者所要揭示的是一场矿难的真相。

蒋百生前是个没身份、没地位的普通矿工,不幸在一场矿难中丧生。事后,他的妻子蒋百嫂同意隐埋他的死讯,没有入土下葬,而是将尸体冷冻在大冰柜中。这种特殊的失踪方式换取了有关领导加官晋爵的筹码。因为蒋百不被认定为死亡的第十个人,这次事故就可以不上报,这件事情就可以轻易被解决,而蒋百嫂必定从中获取了物质上的补偿。这种现象有钱的人不会理解,但对于一贫如洗的蒋百一家是合情合理的。就像金秀被兽医治死了之后,周二对她的丈夫的理解和同情:“不认又怎么着?打官司他打得起吗?反正他老婆已进了鬼门关,还不如弄俩钱,将来留着给孩子用!”蒋百已经死去,在死者的灵魂和生者生计的天平上,蒋百嫂选择了后者。为了活着的人活得更好,灵魂被挤压,被扭曲,一如他生前的地位一样,只能是徘徊游荡于寂静的夜空,无处栖息。他生前地位低下,死后也没有要求平等的权利,在灵魂的异界中他也只是个孤魂野鬼,永远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港湾。所以蒋百嫂一遇停电就歇斯底里地大声号哭,因为冰柜里蒋百的尸体正一点点腐烂,她的心理防线正在迅速地崩溃――她觉得自己对不起丈夫;所以蒋百嫂会让无数个男人在整洁的房间中糟践自己来缓解天大的秘密给自己带来的重压――她想以肉体的痛苦宽解精神的痛苦;所以蒋百嫂会像狗一样蹲伏在陈绍纯的门外借着那悲戚的歌声在水泥台前流泪――她渴望去安慰丈夫受伤的灵魂,即使是一刹那也好。

蒋百的死亡是一个悲剧,而这死亡的后遗症却是他留给人间的更残忍的悲剧。在政府加大力度清理小煤窑的现实面前,不是仍有“只要不出事,小煤窑是消灭不了的”断言吗?“出事”应该怎么理解?不就是崩塌的煤窑底下矿工的生命和鲜血及亲人的嚎哭吗!而且在这个世界上“有钱能使鬼推磨”,死了的,可以变成失踪的、大事情可以化成小事情、应该受处分的可以被提升……总会有新鲜的汗水去冲刷沾在墙壁上的血迹,总会有人在放置过折损的尸骸的地方前仆后继,总会有生者挥洒着向死者灵魂借贷来的钱去放浪形骸……迟子建的笔告诉我们,这才是生活的真相。虽然每天都在上演一出出的荒诞的悲剧,可人类仍然在莫名其妙地繁衍。只不过在繁衍的背后,潜藏着人的最宝贵的生命的最廉价的消耗和至高无上的尊严的被蹂躏和被践踏。

八个人物的死亡叙述直接产生了弥漫在作品中的死亡意蕴。作为一个重视文体形式的作家,迟子建使得――

二、意象的选取和意境的营造构成了死亡意蕴的主体

谈到小说的意蕴怎能离开迟子建擅长的意象和意境的营构呢。只不过,这一次她改变了以往那种空灵清新的意象的选取和童话般诗性意境的创造,以魔鬼赏赐的珍珠串成了一条象征死亡的项链。

小说中首先出现的意象是魔术师。魔术表演变幻无常,不可预测,而他自己的生命也像他的魔术一样,无常又叵测。在赶往温馨的家的路上,他的生命和灵魂同时遭到了惨无人道的抢劫。蒋百嫂还因此联想到我“嫁个变戏法的,等于把自己装在了魔术盒子里,命运多变是自然的了”,魔术师的突然死亡和“我”的痛失爱侣,都在幻化间沉浮。随后,作者还把乌塘拉客的妇女比作鲜艳的火鸡,谁不知火鸡是西方圣诞节里不可或缺的筵席,这些火鸡中有太多的是为了生机甘愿把自己变成筵席的寡妇;将丈夫的电动剃刀想象成月光宝盒,期待我们跨越阴阳两界的艰难相逢;大街上人影憧憧,有一些就是鬼影,因为这其中有“嫁死”的女人,她们希冀以丈夫的尸体换取高额的保险金;陈绍纯的歌词如同玻璃屏障,每个想跨越它的人都会被扎得遍体鳞伤;瘸腿老驴和艳俗的牡丹图不经意间充当了杀手的角色,劫走了人间最光华的生命。……这些特殊意象的选取使作品呈现出悲观的色彩,使乌塘小镇变成了一座鬼城。这些迥异于生活原态的艺术形象使得小说中每一个人物都与死亡有了或隐或显的联系,每个灵魂都有机会在生与死的两界游走徘徊。

景色描写营造出的意境更是增加了作品诡谲的意蕴。这篇小说的题目叫做《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每一个故事都与夜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瘸腿老驴借着夜色的掩护驮走了“我”的魔术师;“我”想借着蜡烛的光影去安慰号啕的蒋百嫂,却踩出了一脚的苍凉;蒋百嫂跺着脚哭叫着,这世上的夜晚怎么这么黑啊,连死者的尸体也想腐蚀;“我”在发掘了蒋百的死亡真相后,感到乌塘的夜色那么混沌,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街面上路灯投下的光影是那么的单调和稀薄,有如被连绵的秋雨沤烂了的几片黄叶……

作者关于乌塘风物的描写更让人觉得有一种接近于死亡和黑暗的危险:当“我”下火车来到乌塘,“脚刚一落到站台的水泥青砖上,就感觉黄昏像一条金色的皮鞭,狠狠地抽了我一下”。因为“我”长时间沉浸在丧夫的痛楚中,“我”甚至愿意变成鬼影永远与丈夫盘旋于情感的黑夜中,不见天日。所以乍见夕阳总是不能习惯,感觉它逼我回到现实,感觉它以鞭打的方式提醒我人鬼殊途啊。由此我们可以联想曾卓的《有赠》:“我眯着眼――因为不能习惯光亮/也不能习惯你母亲般温存的眼睛。”①诗作没有细说发生过的种种苦难,但两个“不能习惯”的短语已经道出了一切;乌塘的阳光也沉迷于阴霾中:“太阳已经出来了,但它看上去面目混沌,裹在乌突突的云彩中,好像一只刚剥好的金黄的橙子落入了灰堆中。空气中悬浮着煤尘,呛得人直咳嗽。周二对我说,乌塘一年之中极少有几天能看见蓝天白云,天空就像一件永远洗不干净的衣裳晾晒在那里。”这让“我”感到即使是健康的圣洁的白莲来到乌塘也做不到出淤泥而不染;乌塘的雨更是让人感到簌簌寒意:“乌塘的雨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肮脏的`雨了,可称为‘黑雨’。雨由天庭洒向大地的时候,裹挟了悬浮于半空的煤尘,雨便改变了清纯的本色。乌塘人因而喜欢打黑伞。众多的打黑伞的人行走在纵横交错的街巷中,让人以为乌塘落了一群庞大的乌鸦 ……”在古今中外所有的故事、传说中,乌鸦永远摆脱不了厄运的征兆,乌塘人就整天在氤氲的天际中茫然又失落地行走,去收获他们廉价的喜悦或感伤。这些正是迟子建文化批判着笔之处,我们怎能料到在一个看似平凡自足的边缘小镇会隐藏着这如此黑暗和残忍,一切罪孽的怪胎,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

关于死亡的叙述是对真相的还原,意象的选取和意境的营造是对现实灾难深重的忧郁与痛心。面对现实存在的辛酸磨难,迟子建以直面死亡的勇气与理智,去追寻其存在的动因。

三、营造死亡意蕴的意义

迟子建并非某些先锋作家那样,以大量的死亡和暴力扩张人的欲望,歆享鲜血淋漓的场面。她不是为写死亡而写死亡,而是因为自己的经历深刻洞悉了现实丑恶戕害生命的实质,使命和责任鞭策她用犀利之笔对黑暗进行历史和事实的书写。迟子建这篇小说描写了病态社会的不幸,所以,通过死者的不幸来批判病态的社会成为了创造死亡意蕴的意义。

如果说魔术师的死亡是一个意外的错误,那么蒋百的死亡就是偶然中的必然。现实生活中还有那么多足以将人们逼近死亡的隐患没有消除,而无知又懦弱的人们为了生计却一直甘心情愿地在阎王爷的钢丝绳上跳舞!如果联系小说的全文,小说的标题就可以逻辑性地理解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啊,有哪个能像乌塘小镇的夜晚这么黑,这么惨无人道,这么能激起人们将辛酸又无奈的泪水流成长河!迟子建对于夜晚的描写是对丑恶的鞭挞,她以个体死亡的描写,揭露了现实的无理性和非人道,在平静而令人惊悚的叙述中,表现上升为批判,文学变成了这个弱女子反击生活的武器。

死亡固然可怕,可是死亡留下的冤屈和促使死者死亡的社会力量才是留给生者的巨大的陷阱。作者从“不买梨不指路”的老女人的庸俗和浅薄中,从“嫁死”的女人的欲望中,从陈绍纯的冷血的亲人的身上,从蒋百嫂分裂性格的背后,从乌塘人木讷又执著的生活信念上,我们发现迟子建开始了解并敢于正视民间的惨状了。在迟子建的民间述说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她的批判性的立场,她以自己的丧夫之痛感同身受着乌塘寡妇的灵魂之痛,她以自己呼唤亡夫的方式希望唤醒蒋百嫂们的良知!就像陈思和先生指出的,民间世界并不生长知识分子的品质,只有当知识分子将主体精神投诸民间时,民间才可能产生与权力意志以及在其控制下的生活之流相抗衡的现实力量。迟子建将视角投注在民间,她咀嚼他们的辛酸和苦涩,她现出作家手中最宝贵的筹码――死亡,让它激起人们对于人生的深沉思考。

我们庆幸,迟子建没有沉醉在个人的伤痛中成为边缘的怨妇;我们警醒,现实中还有太多的罪恶的黑手伸向无知又无辜的弱民;我们愤激,这世界上还有如此黑暗的夜晚。

篇3:自由的哲学意蕴新探

自由的哲学意蕴新探

自由并不是过去人们所理解的“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本文主要从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的'自我生成角度来谈自由.“真”是人通过实践活动展示其存在的一种方式;“善”体现了人的自由选择性,并通过对象化活动使可能变为现实,其间人的本质得以生成;“美”是在真、善统一的基础上人的内心愉悦的体验,是人实现了的本质力量.自由是人通过对象化的实践活动所达到的真、善、美高度统一的状态.

作 者:肖仲杰 贾丹 XIAO Zhong-jie JIA Dan  作者单位:肖仲杰,XIAO Zhong-jie(佳木斯大学,校务办,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贾丹,JIA Dan(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教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刊 名: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 年,卷(期): 20(2) 分类号:B025.9 关键词:自由   真   善   美  

篇4:浅析与时俱进思想的哲学意蕴

浅析与时俱进思想的哲学意蕴

“与时俱进”体现着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论;体现着“联系与发展”的辩证思维方法;体现着“以实践为基础,永不止息的能动革命反映论”;体现着“人的`生产实践活动是限定和越超的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论.

作 者:李彬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法律与政治研究所,北京,100875 刊 名: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DE TEACHER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2 27(2) 分类号:A849 关键词:与时俱进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关系  

篇5:高考作文命题的哲学意蕴

作文要在高考中赢得高分,不过好审题关,得到的只能是空中楼阁。审题,永远是佳作产生的基础,舍此,犹如无本之木,决不可能长出奇葩异草。

2004年,湖北省首次自主命题,高考作文仍为材料作文,材料是刘禹锡的寓言:“有一个买镜子的人,发现卖镜子的人将其中的一块镜子擦得特别光亮,但其他的镜子都很昏暗,很是不解,便问卖镜者。卖镜者说:‘买镜子的10人中只有一人喜欢买明亮的镜子,其余的9人都喜欢买昏镜,因为镜子太明亮了容易照出人脸上的瑕疵。’请以‘买镜’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考题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不由得引起我们的深思,应当意识到学好哲学对写好高考作文的重要性。

据不完全统计,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作文题多以议论文为主。例如,1980年的材料作文“画蛋”;1981年的议论文“毁树容易种树难”;1982 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1983年的漫画作文“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2004年江苏卷“水的凝重,山的沉稳”。

可以这样说,凡是以议论文为主的题材,无不包含丰富的哲理,现将历届高考作文中包含的哲理剖析如下:

一、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因此,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980年高考作文“画蛋”中,“一千个蛋从来没有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圆形的轮廓就会有差异”,说明我们对事物的观察和看法应从实际出发,人的思想要不断适应变化发展着的实际。“买镜”中,大多数人不愿意照出脸上的瑕疵,不愿意正视自身的缺点和错误,说明这些人不能实事求是。2003年全国卷作文材料“智人疑邻”中,富人的墙被雨淋坏了,他的儿子和邻居都说过“怕有人盗窃”的话,但富人就凭感情上的亲疏,没有进行认真调查,断言邻居是窃贼,主观意识和客观实际相脱节,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所以对事物的认知是极不理智,极不准确的,才落得千古笑话。2004年全国卷材料中,那位农妇只是不小心打破了一个鸡蛋,但却将失去鸡蛋的痛苦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实在是作茧自缚,庸人自扰;生活中总有排泄不完的痛苦,假如经常如她这般放大痛苦,不从实际出发,主观与客观经常相违背的话,不知道会活得多累。看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的哲理可以为考生提供一种审题的基调,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

二、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1981年的高考作文“毁树容易种树难”中“十个人种树,只要一个人毁它,就没有一棵杨树可以成活”。这个作文题名为写树,实为写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培养人才时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应遵循教育规律,不能做违背教育规律的事,很好地体现了哲学中正确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认识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的观点,如果审题准了,就不会离题万里。1983年的高考漫画作文“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正是因为漫画中的主人公没有认真分析情况,形成错误的认识,导致他每次快接近水源的时候都放弃了,永远到不了成功的彼岸;“买镜”中一人喜欢明镜,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必然使他在实践中比较顺利,而9个喜欢昏镜的人对事物没有正确的认识,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屡遭挫折。“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的认知深浅”中,仅凭感情的亲疏来认知事物,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古人云:“好恶之别,不应以亲疏而辨之;贤愚之勘,不应以近远而区之;君子贵明辨好恶而决亲疏。”在对待事物的认知上,应抛下认知的阻碍,用澄静清明的心智,抛下感情亲疏的羁绊,用一尘不染的心灵,轻装上阵,才能在探知的道路上取得丰硕的成果,领悟认知的真谛。

三、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没有量变做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画蛋”中,“达・芬奇反复练习画蛋,严格训练,细致地观察形象,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期艰苦实践”,体现了量的积累过程,“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成为一代宗师”则是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引起了质变。而在1983年的漫画作文“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中,则从反面说明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漫画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志大才疏的挖井人,由于缺乏毅力、浅尝辄止,终于失败的经过。此君在地上掘了不少的大坑、小坑,但没有一次能坚持到底,甚至当他渴望的水就在眼前的时候,却弃之而去,终使功亏一篑。这两篇作文虽然立足点不同,但都是劝诫人们要持恒专一,重视点滴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骥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挖井如此,学习亦如此,人世间的一切奋斗莫不如此。所以,1983年的满分作文“矢志与笃誓” “莫学这位掘井者”“成功贵在恒”“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咬定青山不放松”“做一个锲而不舍的掘井人”等,无不突出了一个“恒”字。

[高考作文命题的哲学意蕴]

韩非政治哲学的意蕴及其现代意义

一只猫的生命哲学寓言故事

世界上脑筋急转弯

爱我所有

所有寓言故事

所有成语

《西游记》政治意蕴探微

哲学求职信

哲学读后感

哲学论文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生命哲学意蕴(锦集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生命哲学意蕴,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