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孟浩然的求仕诗赏析(共含8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Chensir”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浅谈孟浩然的求仕诗
在《书怀贻京邑同好》中,他这样说到:“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慈亲向赢老,喜惧在深衷。甘脆朝不足,箪瓢夕屡空。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孔子曾说:“三十而立”,而自己三十既过,却一事无成,面对这样的现实,孟浩然只能长吁短叹。他虽“一心慕夫子,怀毛公”,然而面对 “甘脆朝不足,箪瓢夕屡空”的`现实,不得不发出“安能守固穷”的感叹。他在另一首诗中也这样写到:“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由于生活的逼迫,他期望朋友们能够给他出谋划策或者加以援引。
四十岁时,孟浩然北上长安,企求入仕。一个没有背景,深居简出的人要走上官场,是很难的。所以,孟浩然这次进京,除了获得了诗名之外,并未获得一官半职。看透官场黑暗的孟浩然,希望彻底落空了。于是愤然离京到江淮吴越各地漫游。
在离别王维之前,他作诗一首《留别王侍御维》,借以表明心迹: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异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作者半生寂寞无闻,过着食不裹腹的日子,只期望有朝一日,能够寻得芳草。然而,这入仕的道路是不平坦的,他不仅没能得到一官半职,反倒给自己平添了几丝烦恼。早知如此,悔不该与故人相违,实不如固守清贫,倒落得个自由自在。
虽然嘴上这样说,孟浩然还是在张九龄府中做了几天幕僚,最终还是退隐山林。
其实,在此之前,孟浩然就已经料到自己求仕的道路不会那么平坦。他在《归故园》一诗中,就对自己的人生作了一个简短明了的概括: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相传,他曾在王维家里对玄宗朗诵该诗,从而获罪遭贬。或许,正因为如此的遭遇,终结了孟浩然仕与隐的矛盾,使之能一心用在山水田园之上,从而成就了与王维并称的孟浩然。
孟浩然求仕期间的诗看其真隐者的气质
人们常常可以通过孟浩然隐居山林和游历山河的诗见其清淡、飘逸的隐士风采。
孟浩然被誉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其诗内容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怀友的心情,故人们往往从这些诗中强烈感受到孟襄阳志在山水的隐士风采,如“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半酣下 衫袖,拂拭龙唇琴。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听郑五愔弹琴》),再如“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酒,谁论世上名”(《自洛之越》)。然,孟浩然因求仕之心一生有过三次长安之行,这三次入京表现出孟浩然身上儒学影响下传统仕子的功名之心、济世之情,故具体从这些阶段的诗来探析孟浩然身上真隐士的气质。
《唐才子传》有言“古称祢衡不遇,赵壹无禄,观浩然折谦退,才名日高,竟沦明代,终生白衣,良可悲夫。”提及孟浩然,总是不解生于盛世的他为什么会隐逸田园山林,更很多人质疑他并无真正的隐逸情怀,不过是功名心切但才学短浅,屡求仕不成便全身而退做起隐士,幸而孟浩然一生入京只有三次,今就按时间截取其所谓入京求仕期间的诗歌一一加以详味,从中来看孟浩然求仕时的诗,和这些时期“诗中的孟浩然”(闻一多《唐诗杂论》),探探孟浩然是否是“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赠孟浩然》《全唐诗》一六八)那样清朗飘然的孟浩然。
对于孟浩然入京求仕期间,我将范围定于求仕入京前,求仕在京时期,及求仕落第返乡途中。这样区分是为了从诗中窥见孟浩然上京的原因和心态,求仕在京时的心境及其作罢离京返乡的情感得失,更为真切、真实的了解孟浩然及其平淡的诗歌表达。具体这期间的诗大致应有36首。
一、而立之年羡鸿鹄,奋飞又厌流俗恶
开元十一年冬至开元十二年八月,孟浩然因中书令张说之荐而首入长安,他此次晋京,在长安待了一年有余,并写了著名的《赴京途中遇雪》一诗。在孟浩然诗集中,其首次入京的相关诗歌大致有9首。
首次来长安前孟浩然的追求仕进的心情是十分迫切的,开元六年有《田家作》一诗,这一时期诗人隐居在家,诗歌前四句孟襄阳自叙喜幽静尚恬淡与亲近隐者的情志,后部分写自己年过三十犹居田园,“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谁能为杨雄,一荐《甘泉赋》。”叹无人举荐,岁月蹉跎,徒有鸿鹄之志而无法实现,诗中诗人的仕进之心之强烈,对于正值而立之年而无为的青年士子是再正常不过的心情,而对于从未踏上过仕途,涉足官场的孟浩然在其如此强烈功名之心下,年纪轻轻的他已有偏喜隐逸和志存功名的思想矛盾,“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内心极度苦闷。这种一开始就存在于骨子里的气质不能不说是其一生未能全力功名最重要的原因。
而再看开元八年前后所作的《晚春卧疾寄张八子容》,诗后十句的感慨世路艰难,怀才不遇,老大无成。“念我平生好,江乡远从政”,诗中体现出其对前途渺茫的隐忧,还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怀才不遇的愤怨和岁月蹉跎的恐惧之情。这首诗是孟浩然未踏上入京之途所作的,诗中的求仕之强烈情感不言而喻,然而心中又念“世途皆自媚,流俗寡相知”。而且“世途”一联讽刺仕途,警拔凝练,入木三分,分明体现出作者对官场欺媚流俗的不屑和反感。
《赴命途中逢雪》是诗人已在应诏入京途中的诗作,这首诗寓情于景,描绘了旅途中的严冬景色,在萧索孤寂的意境中流露作者赴京的对前途的迷茫和担心。隐约可见诗人对从仕并没有太多信心,亦没有昂扬和意气风发的兴奋。
赴京之后的5首诗时间大致都在开元十二年左右,确定其在长安时的诗为《闻裴侍御朏自襄州司户徐豫州司户因以投寄》,这首诗表达是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惋惜之情谊。其他4首中,《书怀贻京邑故人》、《荆门上张丞相》、《都下送辛大之鄂》和《赠王九》均是关于友人的。
《荆门上张丞相》和《赠王九》是普通的赠友诗,两首诗中都表现出诗人对朋友的绵绵情谊,很富人情味,这与孟浩然“平生重结交”(《家园卧疾毕太祝曜见寻》)很有关系。内容上,注意到《荆门上张丞相》全诗在欢乐的基调中夹杂着思乡的忧愁。《赠王九》是孟浩然写给王迥的诗,从劝客归家的角度体现诗人注重日常人生的思想,同时,诗中表现出诗人淡泊功名精神状态,而这一点结合这时诗人已在求仕之中,不得不多加思考诗人的内在心性。 《书怀贻京邑故人》约作于诗人入长安还襄阳之后,诗中诗人自抒怀抱,寄赠在京友人,表达了希望能得友人之助,“当涂诉知己,投刺匪求蒙。秦楚邈离异,翻飞何日同!”一起奋飞。诗中贯注着诗人求仕的急切和怀才不遇的愤怨心情,从这种情绪可以得知孟浩然之所以怨愤是怀才不遇感的愤怨,那《赴命途中逢雪》中对从仕的缺乏信心将不是对自己没信心,更可能是对仕途官场的不足够感兴趣而茫然缺乏信心,而这种精神情结正可从他骨子中喜隐逸、乐山水中找到答案。
二、科途迟来试牛角,自信有余仍清淡
孟浩然第二次入京于开元十六年夏天,《旧唐书·孟浩然传》中,“孟浩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年四十乃游京师。”孟浩然此次入京为“应进士”(《旧唐书》)。这次入京直至开元十八年秋,孟浩然自京还襄阳,并作了《留别王侍御》与王维。共18首。因涉及考试故按应考前后划分为入京前,在长安应试期间,出榜落第后三个阶段。
入京前有《送陈七赴西军》、《行至汝坟寄卢征君》和《送告八从军》三首。《送陈七赴西军》约作于开元十六年诗人赴京之前不久,是诗人数量极少的边塞诗之一。诗中讲述送别同乡友人参军赴边,全诗声调铿锵有力,很有盛唐之音。值得注意的是诗中“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赴京应试的满怀信心。
《行至汝坟寄卢征君》是诗人去往长安路过汝州、洛阳时所写,诗中描写雪景颇含浪漫色彩,全诗带有一种明朗的情绪,表明孟浩然对前途充满了乐观的信心。
而《送告八从军》,中“运筹将入幕,养拙就闲居。正待功名遂,从君继两疏。”此首作于开元十六冬诗人赴长安前,诗中反映的是告八卫国戍边的昂扬精神,表现出孟浩然对告八从军爱国之举的高度肯定,需留意的是诗歌最后一句“正待功名遂,从君继两流”意为祝告八功成身退,并希望一起隐居。结合前面《送陈七赴西军》及《行至汝坟寄卢征君》两首诗的内容,可得知在孟浩然信心十足二赴京应考时其心中依然对挂记着隐居,这值得注意。
开元十六年夏天,孟浩然抵达长安参加科举,这一应试期间的诗共五首,是《登总持寺浮屠》、《长安早春》、《春情》、《醉后赠马四》和《长乐宫》,还留下句震惊四座的“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登总持寺浮屠》写诗人等赏总持寺的的见闻,通过景观描写传达美感。《长安早春》作于开元十七年正月春闱临诗之前,诗人怀揣仕进抱负而看到长安早春之景时所表达出的是一片恢弘的太平盛景。《春情》是一首对青楼女子的关注之诗,以女性为题材在孟诗中是不多见的。《醉后赠马四》一诗主要写诗人对侠义之士的推许和与侠士结交的豪兴。从这五首诗的内容和体现出诗人的情感来看,基本都是平静或愉悦的,可见在应考出榜前诗人的状态是比较轻松和自信的。
而出榜落第后,大致有十首诗,有《宿终南翠微寺》、《南阳北阻雪》等,逐一来看:
《宿终南翠微寺》,终南即终南山,诗歌开首四句写访游之地的景观特色和访游的原因,“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隐隐透露了落第后的不遇合寻求逃逸的心情。中间六句写寺主的居所幽静雅致,知其品行高雅,最后侧听风泉清音更感翠微寺环境清寂幽雅,与开篇照应。而这后一个层次极富特色,以浓淡相济的笔墨,“风泉有清音,何必苏门啸”,写出了近处所见而唤起的遐思和感情,表明诗人已萌动了弃却仕途的思想。
《南阳北阻雪》是诗人求仕不成返回襄阳,途经洛阳、南阳时所作“我行滞宛许,日夕望京豫。旷野莽茫茫,乡山在何处”诗前八句写诗人为大雪所阻,滞留在宛许之间,傍晚眺望时所见到的景象。诗中所营造的意境荒凉、萧索,渲染出诗人失意而归的忧愤和迷茫,最后四句交代了自己颓废的原因,在于“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十上耻还家,徘徊守归路。”而其“徘徊守归路”我想并不一定是所说的出仕和归隐之间的徘徊,而更贴切、更可能的`是因其“少年弄文墨”且“十上”,因而“耻还家”,所以羞愧、徘徊“守归路”。所以从这首诗说是归隐和求仕之间的徘徊是牵强的,再说归隐完全是因“不得不”亦是站不住脚的。
《题长安主人壁》大致作于开元十七年夏天。全诗主要抒写了诗人落第后在长安的窘迫与思乡的矛盾。既欲早日归乡隐居,又想通过献赋的方式再次得到赏识。
《岁暮归南山》,此诗作于开元十七年冬,主要抒发诗人落第后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年老归隐的哀伤。诗前四句写出此次落第“归山”的愤懑之情,从此之后,便甘心隐老,不再应举。虽怨愤但婉曲、温厚,有盛唐士人气度。
《留别王侍御》此诗作于开元十八年离京之冬,孟浩然作此诗时王维正弃官后在长安闲居。开元十七年春,浩然在长安应试不第,仍滞留在京,想走献赋上书的路子以求得汲引,这期间与王维常往来,但是王维已经弃官,没有能力帮他。诗前四句写自己应试落第的失望心情和归乡隐居的打算,只是舍不得与老朋友分别,自己还是回家隐居。
《京还赠张维》此诗亦约作于开元十八年冬离开长安返乡时,孟浩然入京应试不第,心中十分烦闷,借惜别之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其情不可遏制。前两句表明了与功名权贵决裂,归隐山林的决心。三四句赞陶渊明、颂嵇康,说明了不再追求仕进的理由,表现出不肯摧眉折腰的傲骨,后四句进一步从自己的性情与为官的矛盾性上表示了对为官的鄙弃。
《寄赵正字》,既有对命运不济的感慨,也有对世事人情的不满,致使自己不能如愿以偿,获得一个适宜的境遇,只好认命,从此不再想着一切。
《秦中感秋寄上人》本诗作于开元十七年诗人长安落第后的秋天。诗中抒写落第后的失意和困居长安的苦况,并且表现了诗人入仕与归隐的内心矛盾。诗歌语言真率,作者求仕不得遂生归隐之心。
《送袁太祝尉豫章》,“何幸遇休明,观光来上京。相逢武陵客,独送豫章行。随牒牵黄绶,离群会墨卿。江南佳丽地,山水旧难名。”诗首联回忆孟浩然与袁太祝的美德,“独送”二字表达了友谊的深厚真挚。尾联是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劝袁太祝不要为此难过,赴任的地方在江南,那里山水佳丽,正好借此漫游。这种劝勉能洞见孟浩然之心向。 《清明即事》这首诗是描写长安京城清明时节人们纷纷到城外祭祀扫墓的情景。诗中渲染了热闹非凡的扫墓情景,但这种渲染并非为了表现这作者的兴致,而是反衬在外游子的无心合群的相思之苦,还有求仕失意的孤寂,“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两句因是其作于席间的文人酬宴之作,因场合和作诗的动机的缘由所以不能就其内容作妄议。
三、愤愤扬身弃仕途、退隐飘逸仍悠悠
孟浩然三入京师在开元二十年。开元十九年一月,唐玄宗率文武百官“幸”东都,孟浩然闻之,乃于翌年春由襄阳而至,之后由洛阳三入长安。这期间诗应约10首。
而在京期间的诗似乎没有存留的,入京前的时间已到开元十九年的一首《云门寺西六七里闻符公兰若最幽与薛八同往》,是诗人在越州游历期间所作,诗中赞美了幽绝僻静的佛家境地,称颂了寺院自然风光的奇美,也抒发了诗人厌恶尘世,追求飘然世外的思想。
而所能见之诗多在离京后,近9首。有《寻香山湛上人》、《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和《送丁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等。
归纳而讲,《寻香山湛上人》,“平生慕真隐,累日探灵异。野老朝入田,山僧暮归寺。松泉多清响,苔壁饶古意。愿言投此山,身世两相弃。”诗人的心情是抑郁的,希望投隐山林、身世相弃,这是“真隐”。
《送丁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这首诗为引见诗,是送丁凤赴举而呈张九龄的诗歌,其实就是在借丁凤的酒杯浇自己的垒块。
《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约作于开元二十一年秋,诗中叙述了诗人长期闭门苦读的经历,“为学三十载,闭门江汉阴”。对应试落第感到失望和愤慨,当初临试前的那种积极的仕进之心,此时已经荡然无存。诗人断然声明摈弃仕途,归返田园。写自己的遭际,一唱三叹,显得凄楚沉郁。而关于摒弃仕途的声明,“跃马非吾事,狎鸥真我心”,接下句“寄言当路者,去矣北山岑”已然有洒脱飘逸之感。
《洛下送奚三还扬州》,全诗醒眼的“羡”字,“恨”字,悄然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将要归隐的情怀。
《京还留别新丰诸友》表现出诗人对当权者的怨愤与不愿合作的态度,最后一句“因向智者说,游鱼思故潭”,决心去寻山访水,隐逸世外。
《李氏园卧疾》本诗约作于诗人“年年客白社”的某年寒食节,诗首联用陶诗意境,写隐逸之趣,劲联写客居卧病倍加怀乡之情,尾联写布衣之叹,空滞洛阳的失落和悲伤感。
《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本诗作于开元二十一年秋末诗人自长安去洛阳途中出潼关时。尾句“永怀蓬阁友,寂寞滞扬云”,但见本诗基思友之情。
《同储十二洛阳道中作》是开元二十年冬所作,本诗描写的是一位洛阳游侠的形象,能反映诗人心中的豪侠情怀,诗歌洋溢着的是愉快、豪迈的气息。这是表现出孟浩然性格中耿直且有侠义之情的一面。
纵观上文,孟浩然求仕期间的热情与其失意之后的怨愤都可见,但从中我们分明看到他始终挂记归隐的真实内心,单从诗歌内容上我们很容易窥见其别于其他诗人隐情怀,另外,从诗歌风格上,其诗平淡和真率的语言及其清新超俗的意蕴,上述诗句中都有体现,“文如其人”也可窥见其真隐士的内心和气质。
孟浩然诗赏析
《春晓》原文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注释
春晓:春天的旱晨。
《春晓》译文
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
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
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
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
《春晓》赏析
这首诗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由于具有丰厚的`内涵,虽然字面上平淡无奇,却长期得到人们的喜爱,无论是牙牙学语的小孩,还是学问高深的学者,都喜欢朗读它、传诵它。诗的前两句写:在春夜里睡觉不知不觉天已亮了,醒来时,处处都听到鸟儿的鸣叫声。作者点出季节是春天,紧扣题“春”。现状是主人公从昨夜的睡梦中醒来,这种醒来是不知不觉地醒来,时间是清晨,呼应题“晓”。下句从听觉人手,到处都是鸟儿的悦耳的叫声,用啼鸟声反衬作者内心对春天的喜爱。后两句写:一夜风吹雨打,不知道花落了多少。“夜”与前面“眠”对应,“风雨声”,是昨夜主人公所听到的,或正是因为风声雨声使主人公难以人眠,以致睡到天亮,“花”再与题“春”呼应。花落是自然界的现象,主人公为其担忧,其原因除了对花喜爱外,也隐透出对春光的珍惜。
本诗通过对春晓刚醒时场景的描绘,表现了对春天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全诗语言明白浅显,意境悠远深厚,结构浑然天成,将作者喜春、惜春的心情表现得回环波折,令人回味无穷。
孟浩然诗两首赏析
古诗《又上后园山脚》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
朱崖著毫发,碧海吹衣裳。蓐收困用事,玄冥蔚强梁。
逝水自朝宗,镇名各其方。平原独憔悴,农力废耕桑。
非关风露凋,曾是戍役伤。于时国用富,足以守边疆。
朝廷任猛将,远夺戎虏场。到今事反覆,故老泪万行。
龟蒙不复见,况乃怀旧乡。肺萎属久战,骨出热中肠。
忧来杖匣剑,更上林北冈。瘴毒猿鸟落,峡干南日黄。
秋风亦已起,江汉始如汤。登高欲有往,荡析川无梁。
哀彼远征人,去家死路旁。不及祖父茔,累累冢相当。
古诗《酬高使君相赠》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
作品赏析
【注解】:
【鹤注】公初到成都,寓居浣花溪寺。时高适为彭州刺史,以诗寄赠,而公酬以此诗也。
古寺僧牢落①,空房客寓居②。故人供禄米③,邻舍与园蔬④。双树容听法⑤,三车肯载书⑥。草《玄》吾岂敢⑦,赋或似相如。
(此诗逐联分答,与高诗句句相应。空房客居,见无诗书可讨。邻友供给,见非取资僧饭。但容听法,则不能设难。未肯载书,亦何处翻经乎。未则谢草《玄》而居作赋,言词人不敢拟经也。)
①《洛阳伽蓝记》:“凡有古寺名僧德众。”《上林赋》:“牢落陆离。”②秦嘉诗:“独坐空房中。”《成都记》:草堂寺,在府西七里,寺极宏丽。僧复空居其中,与社员外居处逼近。赵清献《玉垒记》:公寓,沙门复空所居。③《杜臆》:敌人,当指裴冕。《公孙弘传》:敌人宾客仰衣食,奉禄皆给之。《晋书·山涛传》:“禄赐俸秩,散之亲故。”④后汉陈忠疏:“邻舍比里。”颜延之《陶征士诔》:“伊好之洽,接阎邻舍。”湛方生诗:“茹彼园蔬,饮此春酒。”⑤《翻译名义集》:娑罗树,东西南北四方各双,故曰双树。方面悉皆一荣一枯。《涅槃经》:世尊在双树间演法。⑥旧注:《法华经》:长者以牛车、羊车、鹿车立门外,引诸子出离火宅。王勃《释迦成道记》:“牛羊鹿之三车出宅。”注:“《法华》三车,喻也,羊车喻声闻乘,鹿车喻缘觉乘,牛车喻菩萨乘,俱以载运为义。前二乘方便设施,唯大白牛乘,是实引重致远,不遗一物。”【钱笺】《唐慈恩窥基传》云:基师,姓尉迟氏,鄂国公其诸父也。奘师因缘相扣,欲度为弟子,基曰:“听我三事,方誓出家。”奘许之。行至太原,以三车自随,前乘经论箱袠,中乘自御,后乘X女食馔。道中,文殊菩萨化为老人,河之而止。此诗正用慈恩事也。言如容我双树听法,亦许我如慈恩三车自随,但我只办用以载书耳。落句谓文字习气未尽,故下有草《玄》作赋之言。旧注指《法华》三车,不切诗意。⑦《汉书·扬雄传赞》:“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本传:孝成时,有荐雄文似相如者,召雄待诏承明之庭。
从孟浩然求仕期间的诗看其真隐者的气质
《唐才子传》有言“古称祢衡不遇,赵壹无禄,观浩然折谦退,才名日高,竟沦明代,终生白衣,良可悲夫。”提及孟浩然,总是不解生于盛世的他为什么会隐逸田园山林,更很多人质疑他并无真正的隐逸情怀,不过是功名心切但才学短浅,屡求仕不成便全身而退做起隐士,幸而孟浩然一生入京只有三次,今就按时间截取其所谓入京求仕期间的诗歌一一加以详味,从中来看孟浩然求仕时的诗,和这些时期“诗中的孟浩然”(闻一多《唐诗杂论》),探探孟浩然是否是“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赠孟浩然》《全唐诗》一六八)那样清朗飘然的孟浩然。
对于孟浩然入京求仕期间,我将范围定于求仕入京前,求仕在京时期,及求仕落第返乡途中。这样区分是为了从诗中窥见孟浩然上京的原因和心态,求仕在京时的心境及其作罢离京返乡的情感得失,更为真切、真实的了解孟浩然及其平淡的诗歌表达。具体这期间的诗大致应有36首。
一、而立之年羡鸿鹄,奋飞又厌流俗恶
开元十一年冬至开元十二年八月,孟浩然因中书令张说之荐而首入长安,他此次晋京,在长安待了一年有余,并写了著名的《赴京途中遇雪》一诗。在孟浩然诗集中,其首次入京的相关诗歌大致有9首。
首次来长安前孟浩然的追求仕进的心情是十分迫切的,开元六年有《田家作》一诗,这一时期诗人隐居在家,诗歌前四句孟襄阳自叙喜幽静尚恬淡与亲近隐者的情志,后部分写自己年过三十犹居田园,“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谁能为杨雄,一荐《甘泉赋》。”叹无人举荐,岁月蹉跎,徒有鸿鹄之志而无法实现,诗中诗人的仕进之心之强烈,对于正值而立之年而无为的青年士子是再正常不过的心情,而对于从未踏上过仕途,涉足官场的孟浩然在其如此强烈功名之心下,年纪轻轻的他已有偏喜隐逸和志存功名的思想矛盾,“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内心极度苦闷。这种一开始就存在于骨子里的气质不能不说是其一生未能全力功名最重要的原因。
而再看开元八年前后所作的《晚春卧疾寄张八子容》,诗后十句的感慨世路艰难,怀才不遇,老大无成。“念我平生好,江乡远从政”,诗中体现出其对前途渺茫的隐忧,还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怀才不遇的愤怨和岁月蹉跎的恐惧之情。这首诗是孟浩然未踏上入京之途所作的,诗中的求仕之强烈情感不言而喻,然而心中又念“世途皆自媚,流俗寡相知”。而且“世途”一联讽刺仕途,警拔凝练,入木三分,分明体现出作者对官场欺媚流俗的不屑和反感。
《赴命途中逢雪》是诗人已在应诏入京途中的诗作,这首诗寓情于景,描绘了旅途中的严冬景色,在萧索孤寂的意境中流露作者赴京的对前途的`迷茫和担心。隐约可见诗人对从仕并没有太多信心,亦没有昂扬和意气风发的兴奋。
赴京之后的5首诗时间大致都在开元十二年左右,确定其在长安时的诗为《闻裴侍御朏自襄州司户徐豫州司户因以投寄》,这首诗表达是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惋惜之情谊。其他4首中,《书怀贻京邑故人》、《荆门上张丞相》、《都下送辛大之鄂》和《赠王九》均是关于友人的。
《荆门上张丞相》和《赠王九》是普通的赠友诗,两首诗中都表现出诗人对朋友的绵绵情谊,很富人情味,这与孟浩然“平生重结交”(《家园卧疾毕太祝曜见寻》)很有关系。内容上,注意到《荆门上张丞相》全诗在欢乐的基调中夹杂着思乡的忧愁。《赠王九》是孟浩然写给王迥的诗,从劝客归家的角度体现诗人注重日常人生的思想,同时,诗中表现出诗人淡泊功名精神状态,而这一点结合这时诗人已在求仕之中,不得不多加思考诗人的内在心性。 《书怀贻京邑故人》约作于诗人入长安还襄阳之后,诗中诗人自抒怀抱,寄赠在京友人,表达了希望能得友人之助,“当涂诉知己,投刺匪求蒙。秦楚邈离异,翻飞何日同!”一起奋飞。诗中贯注着诗人求仕的急切和怀才不遇的愤怨心情,从这种情绪可以得知孟浩然之所以怨愤是怀才不遇感的愤怨,那《赴命途中逢雪》中对从仕的缺乏信心将不是对自己没信心,更可能是对仕途官场的不足够感兴趣而茫然缺乏信心,而这种精神情结正可从他骨子中喜隐逸、乐山水中找到答案。
二、科途迟来试牛角,自信有余仍清淡
孟浩然第二次入京于开元十六年夏天,《旧唐书·孟浩然传》中,“孟浩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年四十乃游京师。”孟浩然此次入京为“应进士”(《旧唐书》)。这次入京直至开元十八年秋,孟浩然自京还襄阳,并作了《留别王侍御》与王维。共18首。因涉及考试故按应考前后划分为入京前,在长安应试期间,出榜落第后三个阶段。
入京前有《送陈七赴西军》、《行至汝坟寄卢征君》和《送告八从军》三首。《送陈七赴西军》约作于开元十六年诗人赴京之前不久,是诗人数量极少的边塞诗之一。诗中讲述送别同乡友人参军赴边,全诗声调铿锵有力,很有盛唐之音。值得注意的是诗中“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赴京应试的满怀信心。
《行至汝坟寄卢征君》是诗人去往长安路过汝州、洛阳时所写,诗中描写雪景颇含浪漫色彩,全诗带有一种明朗的情绪,表明孟浩然对前途充满了乐观的信心。
而《送告八从军》,中“运筹将入幕,养拙就闲居。正待功名遂,从君继两疏。”此首作于开元十六冬诗人赴长安前,诗中反映的是告八卫国戍边的昂扬精神,表现出孟浩然对告八从军爱国之举的高度肯定,需留意的是诗歌最后一句“正待功名遂,从君继两流”意为祝告八功成身退,并希望一起隐居。结合前面《送陈七赴西军》及《行至汝坟寄卢征君》两首诗的内容,可得知在孟浩然信心十足二赴京应考时其心中依然对挂记着隐居,这值得注意。
开元十六年夏天,孟浩然抵达长安参加科举,这一应试期间的诗共五首,是《登总持寺浮屠》、《长安早春》、《春情》、《醉后赠马四》和《长乐宫》,还留下句震惊四座的“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登总持寺浮屠》写诗人等赏总持寺的的见闻,通过景观描写传达美感。《长安早春》作于开元十七年正月春闱临诗之前,诗人怀揣仕进抱负而看到长安早春之景时所表达出的是一片恢弘的太平盛景。《春情》是一首对青楼女子的关注之诗,以女性为题材在孟诗中是不多见的。《醉后赠马四》一诗主要写诗人对侠义之士的推许和与侠士结交的豪兴。从这五首诗的内容和体现出诗人的情感来看,基本都是平静或愉悦的,可见在应考出榜前诗人的状态是比较轻松和自信的。
而出榜落第后,大致有十首诗,有《宿终南翠微寺》、《南阳北阻雪》等,逐一来看:
《宿终南翠微寺》,终南即终南山,诗歌开首四句写访游之地的景观特色和访游的原因,“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隐隐透露了落第后的不遇合寻求逃逸的心情。中间六句写寺主的居所幽静雅致,知其品行高雅,最后侧听风泉清音更感翠微寺环境清寂幽雅,与开篇照应。而这后一个层次极富特色,以浓淡相济的笔墨,“风泉有清音,何必苏门啸”,写出了近处所见而唤起的遐思和感情,表明诗人已萌动了弃却仕途的思想。
《南阳北阻雪》是诗人求仕不成返回襄阳,途经洛阳、南阳时所作“我行滞宛许,日夕望京豫。旷野莽茫茫,乡山在何处”诗前八句写诗人为大雪所阻,滞留在宛许之间,傍晚眺望时所见到的景象。诗中所营造的意境荒凉、萧索,渲染出诗人失意而归的忧愤和迷茫,最后四句交代了自己颓废的原因,在于“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十上耻还家,徘徊守归路。”而其“徘徊守归路”我想并不一定是所说的出仕和归隐之间的徘徊,而更贴切、更可能的是因其“少年弄文墨”且“十上”,因而“耻还家”,所以羞愧、徘徊“守归路”。所以从这首诗说是归隐和求仕之间的徘徊是牵强的,再说归隐完全是因“不得不”亦是站不住脚的。
《题长安主人壁》大致作于开元十七年夏天。全诗主要抒写了诗人落第后在长安的窘迫与思乡的矛盾。既欲早日归乡隐居,又想通过献赋的方式再次得到赏识。
《岁暮归南山》,此诗作于开元十七年冬,主要抒发诗人落第后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年老归隐的哀伤。诗前四句写出此次落第“归山”的愤懑之情,从此之后,便甘心隐老,不再应举。虽怨愤但婉曲、温厚,有盛唐士人气度。
《留别王侍御》此诗作于开元十八年离京之冬,孟浩然作此诗时王维正弃官后在长安闲居。开元十七年春,浩然在长安应试不第,仍滞留在京,想走献赋上书的路子以求得汲引,这期间与王维常往来,但是王维已经弃官,没有能力帮他。诗前四句写自己应试落第的失望心情和归乡隐居的打算,只是舍不得与老朋友分别,自己还是回家隐居。
《京还赠张维》此诗亦约作于开元十八年冬离开长安返乡时,孟浩然入京应试不第,心中十分烦闷,借惜别之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其情不可遏制。前两句表明了与功名权贵决裂,归隐山林的决心。三四句赞陶渊明、颂嵇康,说明了不再追求仕进的理由,表现出不肯摧眉折腰的傲骨,后四句进一步从自己的性情与为官的矛盾性上表示了对为官的鄙弃。
《寄赵正字》,既有对命运不济的感慨,也有对世事人情的不满,致使自己不能如愿以偿,获得一个适宜的境遇,只好认命,从此不再想着一切。
《秦中感秋寄上人》本诗作于开元十七年诗人长安落第后的秋天。诗中抒写落第后的失意和困居长安的苦况,并且表现了诗人入仕与归隐的内心矛盾。诗歌语言真率,作者求仕不得遂生归隐之心。
《送袁太祝尉豫章》,“何幸遇休明,观光来上京。相逢武陵客,独送豫章行。随牒牵黄绶,离群会墨卿。江南佳丽地,山水旧难名。”诗首联回忆孟浩然与袁太祝的美德,“独送”二字表达了友谊的深厚真挚。尾联是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劝袁太祝不要为此难过,赴任的地方在江南,那里山水佳丽,正好借此漫游。这种劝勉能洞见孟浩然之心向。 《清明即事》这首诗是描写长安京城清明时节人们纷纷到城外祭祀扫墓的情景。诗中渲染了热闹非凡的扫墓情景,但这种渲染并非为了表现这作者的兴致,而是反衬在外游子的无心合群的相思之苦,还有求仕失意的孤寂,“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两句因是其作于席间的文人酬宴之作,因场合和作诗的动机的缘由所以不能就其内容作妄议。
三、愤愤扬身弃仕途、退隐飘逸仍悠悠
孟浩然三入京师在开元二十年。开元十九年一月,唐玄宗率文武百官“幸”东都,孟浩然闻之,乃于翌年春由襄阳而至,之后由洛阳三入长安。这期间诗应约10首。
而在京期间的诗似乎没有存留的,入京前的时间已到开元十九年的一首《云门寺西六七里闻符公兰若最幽与薛八同往》,是诗人在越州游历期间所作,诗中赞美了幽绝僻静的佛家境地,称颂了寺院自然风光的奇美,也抒发了诗人厌恶尘世,追求飘然世外的思想。
而所能见之诗多在离京后,近9首。有《寻香山湛上人》、《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和《送丁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等。
归纳而讲,《寻香山湛上人》,“平生慕真隐,累日探灵异。野老朝入田,山僧暮归寺。松泉多清响,苔壁饶古意。愿言投此山,身世两相弃。”诗人的心情是抑郁的,希望投隐山林、身世相弃,这是“真隐”。
《送丁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这首诗为引见诗,是送丁凤赴举而呈张九龄的诗歌,其实就是在借丁凤的酒杯浇自己的垒块。
《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约作于开元二十一年秋,诗中叙述了诗人长期闭门苦读的经历,“为学三十载,闭门江汉阴”。对应试落第感到失望和愤慨,当初临试前的那种积极的仕进之心,此时已经荡然无存。诗人断然声明摈弃仕途,归返田园。写自己的遭际,一唱三叹,显得凄楚沉郁。而关于摒弃仕途的声明,“跃马非吾事,狎鸥真我心”,接下句“寄言当路者,去矣北山岑”已然有洒脱飘逸之感。
《洛下送奚三还扬州》,全诗醒眼的“羡”字,“恨”字,悄然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将要归隐的情怀。
《京还留别新丰诸友》表现出诗人对当权者的怨愤与不愿合作的态度,最后一句“因向智者说,游鱼思故潭”,决心去寻山访水,隐逸世外。
《李氏园卧疾》本诗约作于诗人“年年客白社”的某年寒食节,诗首联用陶诗意境,写隐逸之趣,劲联写客居卧病倍加怀乡之情,尾联写布衣之叹,空滞洛阳的失落和悲伤感。
《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本诗作于开元二十一年秋末诗人自长安去洛阳途中出潼关时。尾句“永怀蓬阁友,寂寞滞扬云”,但见本诗基思友之情。
《同储十二洛阳道中作》是开元二十年冬所作,本诗描写的是一位洛阳游侠的形象,能反映诗人心中的豪侠情怀,诗歌洋溢着的是愉快、豪迈的气息。这是表现出孟浩然性格中耿直且有侠义之情的一面。
纵观上文,孟浩然求仕期间的热情与其失意之后的怨愤都可见,但从中我们分明看到他始终挂记归隐的真实内心,单从诗歌内容上我们很容易窥见其别于其他诗人隐情怀,另外,从诗歌风格上,其诗平淡和真率的语言及其清新超俗的意蕴,上述诗句中都有体现,“文如其人”也可窥见其真隐士的内心和气质。
浅析从孟浩然求仕期间的诗看其真隐者的气质
孟浩然被誉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其诗内容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怀友的心情,故人们往往从这些诗中强烈感受到孟襄阳志在山水的隐士风采,如“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半酣下 衫袖,拂拭龙唇琴。
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听郑五愔弹琴》),再如“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酒,谁论世上名”(《自洛之越》)。然,孟浩然因求仕之心一生有过三次长安之行,这三次入京表现出孟浩然身上儒学影响下传统仕子的功名之心、济世之情,故具体从这些阶段的诗来探析孟浩然身上真隐士的气质。
《唐才子传》有言“古称祢衡不遇,赵壹无禄,观浩然折谦退,才名日高,竟沦明代,终生白衣,良可悲夫。”提及孟浩然,总是不解生于盛世的他为什么会隐逸田园山林,更很多人质疑他并无真正的隐逸情怀,不过是功名心切但才学短浅,屡求仕不成便全身而退做起隐士,幸而孟浩然一生入京只有三次,今就按时间截取其所谓入京求仕期间的诗歌一一加以详味,从中来看孟浩然求仕时的诗,和这些时期“诗中的孟浩然”(闻一多《唐诗杂论》),探探孟浩然是否是“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赠孟浩然》《全唐诗》一六八)那样清朗飘然的孟浩然。
对于孟浩然入京求仕期间,我将范围定于求仕入京前,求仕在京时期,及求仕落第返乡途中。这样区分是为了从诗中窥见孟浩然上京的原因和心态,求仕在京时的心境及其作罢离京返乡的情感得失,更为真切、真实的了解孟浩然及其平淡的诗歌表达。具体这期间的诗大致应有36首。
一、而立之年羡鸿鹄,奋飞又厌流俗恶
开元十一年冬至开元十二年八月,孟浩然因中书令张说之荐而首入长安,他此次晋京,在长安待了一年有余,并写了著名的《赴京途中遇雪》一诗。在孟浩然诗集中,其首次入京的相关诗歌大致有9首。
首次来长安前孟浩然的追求仕进的心情是十分迫切的,开元六年有《田家作》一诗,这一时期诗人隐居在家,诗歌前四句孟襄阳自叙喜幽静尚恬淡与亲近隐者的情志,后部分写自己年过三十犹居田园,“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谁能为杨雄,一荐《甘泉赋》。”叹无人举荐,岁月蹉跎,徒有鸿鹄之志而无法实现,诗中诗人的仕进之心之强烈,对于正值而立之年而无为的青年士子是再正常不过的心情,而对于从未踏上过仕途,涉足官场的孟浩然在其如此强烈功名之心下,年纪轻轻的他已有偏喜隐逸和志存功名的思想矛盾,“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内心极度苦闷。这种一开始就存在于骨子里的气质不能不说是其一生未能全力功名最重要的原因。
而再看开元八年前后所作的《晚春卧疾寄张八子容》,诗后十句的感慨世路艰难,怀才不遇,老大无成。“念我平生好,江乡远从政”,诗中体现出其对前途渺茫的隐忧,还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怀才不遇的愤怨和岁月蹉跎的恐惧之情。这首诗是孟浩然未踏上入京之途所作的,诗中的求仕之强烈情感不言而喻,然而心中又念“世途皆自媚,流俗寡相知”。而且“世途”一联讽刺仕途,警拔凝练,入木三分,分明体现出作者对官场欺媚流俗的不屑和反感。
《赴命途中逢雪》是诗人已在应诏入京途中的诗作,这首诗寓情于景,描绘了旅途中的严冬景色,在萧索孤寂的意境中流露作者赴京的对前途的迷茫和担心。隐约可见诗人对从仕并没有太多信心,亦没有昂扬和意气风发的兴奋。
赴京之后的5首诗时间大致都在开元十二年左右,确定其在长安时的诗为《闻裴侍御朏自襄州司户徐豫州司户因以投寄》,这首诗表达是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惋惜之情谊。其他4首中,《书怀贻京邑故人》、《荆门上张丞相》、《都下送辛大之鄂》和《赠王九》均是关于友人的。
《荆门上张丞相》和《赠王九》是普通的赠友诗,两首诗中都表现出诗人对朋友的绵绵情谊,很富人情味,这与孟浩然“平生重结交”(《家园卧疾毕太祝曜见寻》)很有关系。内容上,注意到《荆门上张丞相》全诗在欢乐的基调中夹杂着思乡的忧愁。《赠王九》是孟浩然写给王迥的诗,从劝客归家的角度体现诗人注重日常人生的思想,同时,诗中表现出诗人淡泊功名精神状态,而这一点结合这时诗人已在求仕之中,不得不多加思考诗人的内在心性。 《书怀贻京邑故人》约作于诗人入长安还襄阳之后,诗中诗人自抒怀抱,寄赠在京友人,表达了希望能得友人之助,“当涂诉知己,投刺匪求蒙。秦楚邈离异,翻飞何日同!”一起奋飞。诗中贯注着诗人求仕的急切和怀才不遇的愤怨心情,从这种情绪可以得知孟浩然之所以怨愤是怀才不遇感的愤怨,那《赴命途中逢雪》中对从仕的缺乏信心将不是对自己没信心,更可能是对仕途官场的不足够感兴趣而茫然缺乏信心,而这种精神情结正可从他骨子中喜隐逸、乐山水中找到答案。
二、科途迟来试牛角,自信有余仍清淡
孟浩然第二次入京于开元十六年夏天,《旧唐书·孟浩然传》中,“孟浩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年四十乃游京师。”孟浩然此次入京为“应进士”(《旧唐书》)。这次入京直至开元十八年秋,孟浩然自京还襄阳,并作了《留别王侍御》与王维。共18首。因涉及考试故按应考前后划分为入京前,在长安应试期间,出榜落第后三个阶段。
入京前有《送陈七赴西军》、《行至汝坟寄卢征君》和《送告八从军》三首。《送陈七赴西军》约作于开元十六年诗人赴京之前不久,是诗人数量极少的边塞诗之一。诗中讲述送别同乡友人参军赴边,全诗声调铿锵有力,很有盛唐之音。值得注意的是诗中“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赴京应试的满怀信心。
《行至汝坟寄卢征君》是诗人去往长安路过汝州、洛阳时所写,诗中描写雪景颇含浪漫色彩,全诗带有一种明朗的情绪,表明孟浩然对前途充满了乐观的信心。
而《送告八从军》,中“运筹将入幕,养拙就闲居。正待功名遂,从君继两疏。”此首作于开元十六冬诗人赴长安前,诗中反映的是告八卫国戍边的昂扬精神,表现出孟浩然对告八从军爱国之举的高度肯定,需留意的是诗歌最后一句“正待功名遂,从君继两流”意为祝告八功成身退,并希望一起隐居。结合前面《送陈七赴西军》及《行至汝坟寄卢征君》两首诗的内容,可得知在孟浩然信心十足二赴京应考时其心中依然对挂记着隐居,这值得注意。
开元十六年夏天,孟浩然抵达长安参加科举,这一应试期间的诗共五首,是《登总持寺浮屠》、《长安早春》、《春情》、《醉后赠马四》和《长乐宫》,还留下句震惊四座的“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登总持寺浮屠》写诗人等赏总持寺的的见闻,通过景观描写传达美感。《长安早春》作于开元十七年正月春闱临诗之前,诗人怀揣仕进抱负而看到长安早春之景时所表达出的是一片恢弘的太平盛景。《春情》是一首对青楼女子的关注之诗,以女性为题材在孟诗中是不多见的。《醉后赠马四》一诗主要写诗人对侠义之士的推许和与侠士结交的豪兴。从这五首诗的内容和体现出诗人的情感来看,基本都是平静或愉悦的,可见在应考出榜前诗人的状态是比较轻松和自信的。
而出榜落第后,大致有十首诗,有《宿终南翠微寺》、《南阳北阻雪》等,逐一来看:
《宿终南翠微寺》,终南即终南山,诗歌开首四句写访游之地的景观特色和访游的原因,“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隐隐透露了落第后的不遇合寻求逃逸的心情。中间六句写寺主的居所幽静雅致,知其品行高雅,最后侧听风泉清音更感翠微寺环境清寂幽雅,与开篇照应。而这后一个层次极富特色,以浓淡相济的笔墨,“风泉有清音,何必苏门啸”,写出了近处所见而唤起的遐思和感情,表明诗人已萌动了弃却仕途的思想。
《南阳北阻雪》是诗人求仕不成返回襄阳,途经洛阳、南阳时所作“我行滞宛许,日夕望京豫。旷野莽茫茫,乡山在何处”诗前八句写诗人为大雪所阻,滞留在宛许之间,傍晚眺望时所见到的景象。诗中所营造的意境荒凉、萧索,渲染出诗人失意而归的忧愤和迷茫,最后四句交代了自己颓废的原因,在于“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十上耻还家,徘徊守归路。”而其“徘徊守归路”我想并不一定是所说的出仕和归隐之间的徘徊,而更贴切、更可能的是因其“少年弄文墨”且“十上”,因而“耻还家”,所以羞愧、徘徊“守归路”。所以从这首诗说是归隐和求仕之间的徘徊是牵强的,再说归隐完全是因“不得不”亦是站不住脚的。
《题长安主人壁》大致作于开元十七年夏天。全诗主要抒写了诗人落第后在长安的'窘迫与思乡的矛盾。既欲早日归乡隐居,又想通过献赋的方式再次得到赏识。
《岁暮归南山》,此诗作于开元十七年冬,主要抒发诗人落第后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年老归隐的哀伤。诗前四句写出此次落第“归山”的愤懑之情,从此之后,便甘心隐老,不再应举。虽怨愤但婉曲、温厚,有盛唐士人气度。
《留别王侍御》此诗作于开元十八年离京之冬,孟浩然作此诗时王维正弃官后在长安闲居。开元十七年春,浩然在长安应试不第,仍滞留在京,想走献赋上书的路子以求得汲引,这期间与王维常往来,但是王维已经弃官,没有能力帮他。诗前四句写自己应试落第的失望心情和归乡隐居的打算,只是舍不得与老朋友分别,自己还是回家隐居。
《京还赠张维》此诗亦约作于开元十八年冬离开长安返乡时,孟浩然入京应试不第,心中十分烦闷,借惜别之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其情不可遏制。前两句表明了与功名权贵决裂,归隐山林的决心。三四句赞陶渊明、颂嵇康,说明了不再追求仕进的理由,表现出不肯摧眉折腰的傲骨,后四句进一步从自己的性情与为官的矛盾性上表示了对为官的鄙弃。
《寄赵正字》,既有对命运不济的感慨,也有对世事人情的不满,致使自己不能如愿以偿,获得一个适宜的境遇,只好认命,从此不再想着一切。
《秦中感秋寄上人》本诗作于开元十七年诗人长安落第后的秋天。诗中抒写落第后的失意和困居长安的苦况,并且表现了诗人入仕与归隐的内心矛盾。诗歌语言真率,作者求仕不得遂生归隐之心。
《送袁太祝尉豫章》,“何幸遇休明,观光来上京。相逢武陵客,独送豫章行。随牒牵黄绶,离群会墨卿。江南佳丽地,山水旧难名。”诗首联回忆孟浩然与袁太祝的美德,“独送”二字表达了友谊的深厚真挚。尾联是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劝袁太祝不要为此难过,赴任的地方在江南,那里山水佳丽,正好借此漫游。这种劝勉能洞见孟浩然之心向。 《清明即事》这首诗是描写长安京城清明时节人们纷纷到城外祭祀扫墓的情景。诗中渲染了热闹非凡的扫墓情景,但这种渲染并非为了表现这作者的兴致,而是反衬在外游子的无心合群的相思之苦,还有求仕失意的孤寂,“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两句因是其作于席间的文人酬宴之作,因场合和作诗的动机的缘由所以不能就其内容作妄议。
三、愤愤扬身弃仕途、退隐飘逸仍悠悠
孟浩然三入京师在开元二十年。开元十九年一月,唐玄宗率文武百官“幸”东都,孟浩然闻之,乃于翌年春由襄阳而至,之后由洛阳三入长安。这期间诗应约10首。
而在京期间的诗似乎没有存留的,入京前的时间已到开元十九年的一首《云门寺西六七里闻符公兰若最幽与薛八同往》,是诗人在越州游历期间所作,诗中赞美了幽绝僻静的佛家境地,称颂了寺院自然风光的奇美,也抒发了诗人厌恶尘世,追求飘然世外的思想。
而所能见之诗多在离京后,近9首。有《寻香山湛上人》、《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和《送丁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等。
归纳而讲,《寻香山湛上人》,“平生慕真隐,累日探灵异。野老朝入田,山僧暮归寺。松泉多清响,苔壁饶古意。愿言投此山,身世两相弃。”诗人的心情是抑郁的,希望投隐山林、身世相弃,这是“真隐”。
《送丁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这首诗为引见诗,是送丁凤赴举而呈张九龄的诗歌,其实就是在借丁凤的酒杯浇自己的垒块。
《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约作于开元二十一年秋,诗中叙述了诗人长期闭门苦读的经历,“为学三十载,闭门江汉阴”。对应试落第感到失望和愤慨,当初临试前的那种积极的仕进之心,此时已经荡然无存。诗人断然声明摈弃仕途,归返田园。写自己的遭际,一唱三叹,显得凄楚沉郁。而关于摒弃仕途的声明,“跃马非吾事,狎鸥真我心”,接下句“寄言当路者,去矣北山岑”已然有洒脱飘逸之感。
《洛下送奚三还扬州》,全诗醒眼的“羡”字,“恨”字,悄然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将要归隐的情怀。
《京还留别新丰诸友》表现出诗人对当权者的怨愤与不愿合作的态度,最后一句“因向智者说,游鱼思故潭”,决心去寻山访水,隐逸世外。
《李氏园卧疾》本诗约作于诗人“年年客白社”的某年寒食节,诗首联用陶诗意境,写隐逸之趣,劲联写客居卧病倍加怀乡之情,尾联写布衣之叹,空滞洛阳的失落和悲伤感。
《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本诗作于开元二十一年秋末诗人自长安去洛阳途中出潼关时。尾句“永怀蓬阁友,寂寞滞扬云”,但见本诗基思友之情。
《同储十二洛阳道中作》是开元二十年冬所作,本诗描写的是一位洛阳游侠的形象,能反映诗人心中的豪侠情怀,诗歌洋溢着的是愉快、豪迈的气息。这是表现出孟浩然性格中耿直且有侠义之情的一面。
纵观上文,孟浩然求仕期间的热情与其失意之后的怨愤都可见,但从中我们分明看到他始终挂记归隐的真实内心,单从诗歌内容上我们很容易窥见其别于其他诗人隐情怀,另外,从诗歌风格上,其诗平淡和真率的语言及其清新超俗的意蕴,上述诗句中都有体现,“文如其人”也可窥见其真隐士的内心和气质。
孟浩然因诗不仕的民间故事
唐玄宗开元年间(728),40岁的孟浩然才来到当时的京都长安,并结识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如张九龄、王维等。张九龄是当朝宰相,王维也在朝廷任官。孟浩然参加了进士考试并在当时全国最高学府“太学”赋诗,得到了张九龄、王维等许多著名诗人的高度赞赏,在当时曾流传着孟浩然在皇帝面前“栽筋斗”的故事。
有一天,孟浩然参加完进士考试,来到了王维的官衙内,不巧皇上唐玄宗驾到,这可慌了孟浩然,他来不及避开,只好躲藏在床下。
玄宗走进屋里,环顾了一下四周,王维不敢向皇上隐瞒,只好说出了实情:“请万岁恕罪,刚才我来了位朋友,也是一位诗人,他害怕见圣上,所以躲在床下。”
唐玄宗问:“哪位诗人?”
王维忙回答:“前几天在太学府赋诗的孟浩然。”
玄宗听了高兴地说:“我早就听说了此人的诗名,何必躲藏,快快出来吧!”
孟浩然从床下爬出,忙拜见了皇上。玄宗问他:“你的诗赋很好,今天带来了吗?”
孟浩然忙选出一首他自己认为写得很成功的诗朗诵给皇上听:
岁暮归南下
壮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我对做官已经心灰意冷,所以不再向皇上上书提出自己的建议了,还是回南山我的那破旧的茅草屋吧。自己没有什么才能,所以也得不到皇上的赏识,由于身体多病,与亲友来往少,也疏远了他们。白发催我一年年的老下去,时光像流水一样转眼又是新的'一年了,想到自己蹉跎岁月,一事无成,晚上躲在月光下有松影的窗子里,真使人彻夜难眠啊。
唐玄宗听完这首诗很不高兴,特别是诗中“不才明主弃”一句,皇上很是恼火。他生气地说:“是你多年不来求官,怎么能说我抛弃你,这不是在诗中诬蔑我吗?”
皇上离开后,王维非常生气地说:“我真不明白你是怎么想的,千里迢迢赶来应试。皇上非常赏识你的诗才,这是天赐的良机,你为何不吟一首别的什么诗,皇上可是听惯了歌颂奉承的话,怎么容你当面奚落他,不赐你一死算是对你的恩典啦!”
孟浩然回到住所后,提笔写下了一首诗: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听稀。
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
诗意是:一个孤单单的人在这里又有什么意思,还是考虑尽快返回故乡吧,回去继续过隐居的生活,但又舍不得离开你,在当今的社会现实又有几个像你这样的知心好友。看来我还是应该马上回去,关起门来过自己寂寞的生活吧!
东方露出了曙色,孟浩然早早起来,收拾好了屋内的东西,并将这首《留别王维》诗正正地放在了桌上,然后离开了王维官衙,匆匆上路了。
后来他曾与朝中很有实权的采访使韩朝宗相遇,韩朝宗问他:“你的才能应在晚年得到施展,这次同我回长安寻官吧。”
孟浩然说:“我曾得罪过皇上,怕是这辈子也不能进京在朝中做官了。”
韩出主意:“你进宫拜见皇上,请求皇上恕罪,也许皇帝能开恩,赐你官做。”
孟浩然当时答应了,并约好了进京的时间。可就在那一天,孟浩然的一位朋友来看望他,两个人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当时有人来催他:“先生约好同韩大人一同启程进京,今天可是出发的日期。”
孟浩然不以为然地说:“今天喝酒很高兴,顾不上这些了。”
韩朝宗在约定的地方等孟浩然不到,非常生气地说:“今生不同孟浩然谈及进京做官一事!”
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
少妇争攀折,将归插镜台。
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古诗《书怀贻京邑同好》
年代:唐
★ 孟浩然的诗全集
★ 孟浩然的诗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