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大陆岩石圈类型、岩石学结构及其意义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昏米糯ll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国西北大陆岩石圈类型、岩石学结构及其意义(共含6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昏米糯ll”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中国西北大陆岩石圈类型、岩石学结构及其意义

篇1:中国西北大陆岩石圈类型、岩石学结构及其意义

中国西北大陆岩石圈类型、岩石学结构及其意义

根据西北地区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区分出中国西北大陆以准噶尔和塔里木为代表的克拉通型岩石圈和造山带型岩石圈,而造山带型岩石圈又可以区分为以额济纳旗为代表的古生代造山带型岩石圈(老物质新结构)和包括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在内的新生代造山型岩石圈(老物质新结构);依据岩石学方法、壳幔演化模型和造山带形成过程以及地震波速与岩石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应类型岩石圈的'壳幔岩石学结,讨论了不同岩石圈类型的壳幔物质结构、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厚度的地质含义及其找矿意义.

作 者:邱瑞照 李文渊 周肃 李廷栋 邓晋福 肖庆辉 陈秀法 元春华 韩九曦 王靓靓 陈玉明 陈正 QIU Rui-zhao LI Wen-yuan ZHOU Su LI Ting-dong DENG Jin-fu XIAO Qing-hui CHEN Xiu-fa YUAN Chun-hua HAN Jiu-xi WANG Liang-liang CHEN Yu-ming CHEN Zheng  作者单位:邱瑞照,韩九曦,陈玉明,QIU Rui-zhao,HAN Jiu-xi,CHEN Yu-ming(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

李文渊,LI Wen-yuan(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西安,710054)

周肃,邓晋福,陈秀法,ZHOU Su,DENG Jin-fu,CHEN Xiu-fa(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李廷栋,LI Ting-dong(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7)

肖庆辉,XIAO Qing-hui(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北京,100812)

元春华,王靓靓,陈正,YUAN Chun-hua,WANG Liang-liang,CHEN Zheng(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刊 名:西北地质  ISTIC英文刊名:NORTHWESTERN GEOLOGY 年,卷(期): 41(2) 分类号:P58 关键词:岩石圈类型   壳幔岩石学结构   大规模成矿作用   中国西北大陆  

篇2:中国及相邻区域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意义

中国及相邻区域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意义

中国大陆及邻近陆域海域是晚古生代以来由多个较小的板块或地块汇聚形成的.中生代亚洲东部岩石圈拉张解体和减薄.古新世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引起地壳缩短隆升,形成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造山带.根据中国大陆及相邻区域天然地震、人工地震及其他地学资料,采用多学科多手段进行反演.对沉积层、地壳、岩石圈特性及厚度变化进行研究,探讨中国大陆及相邻陆域海域岩石圈结构特征及深部动力学问题.

作 者:朱介寿 蔡学林 曹家敏 严忠琼 ZHU Jie-shou CAI Xue-lin CAO Jia-min YAN Zhong-qiong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系,四川,成都,610059 刊 名:中国地质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LOGY IN CHINA 年,卷(期): 33(4) 分类号:P5 关键词:中国大陆及相邻陆域海域   岩石圈结构模型   地球深部动力学  

篇3:大陆岩石圈流变结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大陆岩石圈流变结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陆岩石圈流变学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理论和应用研究不断深入.理论上,人们不仅认识到在构造运动中岩石圈介质是流变体而非简单的刚体性和弹性体;并利用矿物和岩石的实验结果提出了岩石圈流变分层的概念,建立了一维流变模型;进而用流变的观点解释了一些具体构造现象,而且开始了三维流变结构的`研究,提出了岩石圈流变结构的横向分块纵向分层的观点.应用上,人们已从把流变强度曲线简单地运用于运动学或动力学模型的阶段,进入了在三维空间中定量研究地球动力学问题的阶段.随着岩石圈流变学研究的深入及大陆岩石圈的复杂性,新的问题也不断涌现.

作 者:魏荣强 臧绍先 WEI Rong-qiang ZANG Shao-xian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理论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871 刊 名:地球物理学进展  ISTIC PKU英文刊名:PROGRESS IN GEOPHYSICS 年,卷(期): 22(2) 分类号:P313 关键词:岩石圈   流变结构   大陆动力学  

篇4:中国兴蒙-吉黑地区岩石圈结构基本特征

中国兴蒙-吉黑地区岩石圈结构基本特征

兴蒙-吉黑地区岩石圈由额尔古纳、兴安、松嫩和佳木斯4个古陆块及完达山中生代大陆边缘增生杂岩构成.Nd同位素模式年龄显示,佳木斯陆块时代最老,1 500~2 200 Ma;额尔古纳陆块次之,1 000~1 600 Ma;兴安和松嫩陆块具有相同的Nd模式年龄,500~1 200 Ma.地球化学示踪分析表明,该区古生代时表层地壳的Nd同位素模式年龄以中元古代为主,而中生代花岗岩的Nd同位素模式年龄主要为新元古代,表明该区深部地壳的年龄较表层地壳的年龄年轻,显示出该区地壳具有下新上老的年龄结构.Os同位素分析同时证明,该区岩石圈地幔也多表现为年轻性质.地震(Vp)速度结构显示,该区岩石圈结构在垂向上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与传统意义上的地震岩石圈概念明显不同,该区岩石圈地幔的低速带没有稳定连续的`顶界面,低速异常顶界面深浅不一,与高速异常体犬齿交错,某些构造单元之下的低速异常直达Moho,但底界面却十分稳定,深度为230~240 km;二是“立交式”速度结构,表现为在地壳范围内,速度等值线总体呈北东向展布;岩石圈地幔的速度等值线呈北北西-近南北向展布;低速异常圈层的速度等值线为近东西向展布.

作 者:张兴洲 杨宝俊 吴福元 刘国兴 ZHANG Xing-zhou YANG Bao-jun WU Fu-yuan LIU Guo-xing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1 刊 名:中国地质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LOGY IN CHINA 年,卷(期): 33(4) 分类号:P5 关键词:兴蒙-吉黑地区   岩石圈结构  

篇5:基于RS和GIS的中国西北不同生态类型区生态环境时空变化研究

基于RS和GIS的中国西北不同生态类型区生态环境时空变化研究

摘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利用1982-的空间分辩率为8 km×8 km的NDVI数据(由NOAA-AVHRR提供)和地面气象资料,联合分析西北不同生态类型区生态环境的变化过程,得出中国西北地区NDVI的年平均值及其历年变化曲线、NDVI年平均值分布图和每隔10 a的差值变化图.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环境变化时空特点明显:20世纪80年代生态环境的'变化波动不大,90年代以来波动变化明显,而且从以后生态环境总体呈下降趋势;不同生态类型区植被指数年际变化的驱动因子不同,黄土高原区植被指数年际变化与降水量的相关性显著,而青藏高原高寒区与气温的相关性显著,其他分区与降水量和气温的相关性都不显著;生态环境变化的地域差异性明显,西北不同生态类型区中生态环境由好到差依次是陕南-陇南湿润半湿润区、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高寒区、干旱区.四个分区1990年比1982年生态环境有所提高,但干旱区退化面积较大,20与1990年相比,生态环境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陕南-陇南湿润半湿润区退化面积最大,其次是黄土高原区.整体生态环境状况不佳,而且近年的退化应该引起重视.作 者:高丽敏    陈兴鹏    黄艳    拓学森    张艳秋    GAO Li-min    CHEN Xing-peng    HUANG Yan    TUO Xue-sen    ZHANG Yan-qiu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期 刊:中国沙漠  ISTICPKU  Journal: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 年,卷(期):, 27(1) 分类号:X17 关键词:RS/GIS    NOAA/AVHRR    植被指数    生态环境    中国西北   

篇6:中国东南大陆及陆缘地带的瑞利波频散与剪切波三维速度结构

中国东南大陆及陆缘地带的瑞利波频散与剪切波三维速度结构

利用我国地震台站记录的瑞利波观测资料,通过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进行数据处理,获得了穿越我国东南及陆缘地区的'瑞利波频散. 使用随机反演理论取得了东南大陆及陆缘地带4°×4°网格的纯路径频散数据. 在网格反演的基础上使用Harkrider的面波反演程序求得了该区剪切波的三维速度结构. 结果表明:1.华南大陆Moho界面埋深为30―40km,并由西向东逐渐减薄,在陆缘与浅海地域为25―28km,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 2. 上地幔低速层埋深为60―150km,变化幅度较大,这与深部断裂分布及深层过程有关,但NS向剖面上各界面的起伏变化均比EW向剖面平缓. 3. 东南陆缘是东亚大陆的海陆过渡带,在深部表现为Moho界面埋深和地壳平均速度降低的地带,地幔深部界面的起伏形态充分表明,深浅介质结构和物质耦合的不均匀性.

作 者:滕吉文 张中杰 胡家富 王光杰  作者单位:滕吉文,张中杰,王光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胡家富(云南大学,)

刊 名:地球物理学报  ISTIC SCI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年,卷(期):2001 44(5) 分类号:P315 关键词:地震面波   三维速度结构   软流层   秦岭―大别造山带   深层动力过程  

短语结构类型

毕业论文写作的类型结构

全面解析GRE阅读文章结构类型

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及其特征

现代中国三八妇女节的意义所在

生物必修一《细胞的类型和结构》教学设计

英国大学偏爱哪些类型的中国留学生

中国西北干旱环境的形成时代与成因探讨

中国西北干旱环境的形成时代与成因探讨

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模式实践意义心得

中国西北大陆岩石圈类型、岩石学结构及其意义(集锦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国西北大陆岩石圈类型、岩石学结构及其意义,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推荐

HOT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