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西北干旱环境的形成时代与成因探讨(共含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司徒珍妮”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中国西北干旱环境的形成时代与成因探讨
西北干旱环境的形成时代是我国古环境研究的重要问题.干旱环境的'存在可据地层中风成沉积、风化沉积、水成沉积、古生物等信息综合确定.对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河西走廊、陕甘宁等盆地的中、新生界干旱环境沉积记录分析表明,我国西北干旱沉积及其时代可上溯到晚侏罗世初期(约160 Ma以来),其间可分为三大阶段:1)晚侏罗世至古近纪(约160~24 Ma),以红色干旱沉积与亚热带干旱环境为主;2)晚第三纪(约24.0~2.5 Ma),以红色干旱沉积与亚热带干旱环境向灰、黄色干旱沉积与温带干旱环境逐渐过渡为特征;3)第四纪(约2.5 Ma以来),以灰、黄色干旱沉积与温带干旱环境为主.干旱环境在晚侏罗世的大范围出现主要是侏罗纪全球气温回升、北亚热带北界北推引起的.相比可见,新近纪温带干旱环境的形成主要与古特提斯海关闭、青藏高原及盆地外围山脉的隆升等构造运动引起内陆盆地干旱效应的加强有关.进而推知,我国西北在新近纪出现的温带内陆干旱环境既是盆地外围高原、山脉隆升的重要直接结果,也是亚洲季风系统的重要直接形成因素.
作 者:李孝泽 董光荣 Li Xiaoze Dong Guangrong 作者单位:李孝泽,Li Xiaoze(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董光荣,Dong Guangrong(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
刊 名:第四纪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QUATERNARY SCIENCES 年,卷(期): 26(6) 分类号:P4 关键词:中国西北 干旱环境 干旱沉积 形成时代 成因共享时代与中国精神作文1000字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题记
人们常说时代在变迁。诚然,我认为我们走过的时代可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我们的老祖宗创造的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那时的人们物质生活单薄,精神更是贫乏,这是满足于生存需求的时代。后来,工业革命带领我们走进蒸汽时代、信息时代,西洋要比我们领先一步,人类处于科技发展的时代。而在今天,一个崭新的时代在中国起航――共享时代。共享,有科技加成,却更有人文精神的体现,我们终来到日益成熟的人文时代。
“共享”挺新鲜,可我却觉得它极古老。古时汉代便已有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带去中国本土之物,带来西域种种“新奇”的物什,这就是一种共享。这时,不得不提时下与“共享”一样“热”的一个词――一带一路。细细想来,两者倒是异曲同工。将中国的美带去,带来别国的美是一带一路的精神,将美共同分享是“共享”的精神。我在看今年《开学第一课》时,看到这样一个画面:几十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们肩并着肩在阳光下,左上角有一排小字:路路相连,美美与共。这个画面震撼了我,一种细碎的感动蔓延整个心房。共享带来的生活便捷和一带一路带来的经济发展最终指向一个方向:长居久安,国富民强的和谐社会,一个大同社会。
关注人文是一个国家真正富强的体现。就拿共享单车来说,国外已有几个城市风靡起来。许多外国人在中国也觉得非常方便。或许有些人对中国有些不满,我却要说:此生无悔入华夏。中国跳过资本主义制度,直接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何其艰难。或许我不懂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或许我不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但身处于共享时代的我感觉到“小黄车”是多么方便,“共享雨伞”是多么有用,我感到了中国在努力让老百姓过得好一点的`渴望,我感到我们的社会更加的文明、和谐。
但“共享”仍存在许多问题,有些人刻意破坏,占为己有。甚至有些不法分子以此来做文章。而发展不均衡也是一大问题,有些上海郊区共享物品都较少,更不说外地。看来,实现一个真正有秩序的共享时代,还需更多人的努力。
共享时代的背后体现的是文明、和谐的中国精神。而共享时代和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还都处在初期阶段。共享时代将要实现的是人与人的共享,中国与世界的共享。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愿“共享”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世界理念。愿未来将会有一个美丽新社会。
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近46 a秋季气候变暖分析
利用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137个测站,近46 a年平均地面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EOF、REOF、Mann-Kendall、子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北区秋季气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秋季气温增温明显,近46 a增温率0.36℃/10a,从1971年开始气温呈增加趋势,1988年有一次显著突变,其后达到一个更显著的增暖时期.②秋季气温标准差在青海高原西部、新疆东部一北疆和内蒙古是一个高值区.③秋季区域平均气温单调增温而无明显转型期,全区性的前10个偏热年,80%出现在1990年以后,各分区的异常偏热年,90%也出现在1990年以后;气温异常变化存在5 a左右和22 a的周期.无论从年代际的'变化来看,还是从20 a以上的气候变化层次来看.振幅向高温增大,气温趋势仍在居高不下的位置.④秋季气温存在演变的地域差异,新疆区和蒙陕甘宁青区东西变化相反.⑤根据REOF分析将该区秋季气温异常细分为蒙陕甘宁区、北疆区、南疆区和高原区.西部干旱、半干旱区秋季气温的转折大致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初期,由下降转为上升;各区秋季气温在1987-1988年发生一次突变.
作 者:陈少勇 郭江勇 韩通 石圆圆 CHEN Shao-yong GUO Jiang-yong HAN Tong SHI Yuan-yuan 作者单位:陈少勇,CHEN Shao-yong(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20;白银市气象局,甘肃,白银,730900)郭江勇,GUO Jiang-yong(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20)
韩通,石圆圆,HAN Tong,SHI Yuan-yuan(白银市气象局,甘肃,白银,730900)
刊 名:中国沙漠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 年,卷(期):2009 29(3) 分类号:P467 关键词: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秋季气温 气候变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