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唐多令,唐多令陆文圭 ,唐多令的意思,唐多令赏析(共含12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浅笑@”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唐多令,唐多令陆文圭 ,唐多令的意思,唐多令赏析 -诗词大全
唐多令作者:陆文圭 朝代:元 体裁:词 花下笑声微。莺喉高又低。怪穿花、粉蝶成围。唯有禅心清似水,相对坐,两忘机。莫道絮沾泥。狂风也解飞。恨残春、九十将归。回首阳台云缥缈,愁薄暮,雨霏霏。
唐多令邓剡①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鸟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释】①邓剡,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时所写。
8飞透窗纱中的飞透二字极具表现力,请做简要分析。(5分)
9.下阕中的雁这一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6分)
8. (5分)飞透二字写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透窗而入。(2分)这两个字极具力量,带有夸张的意味,既写出了浓郁的秋意,又强烈暗示出诗人内心在改朝换代、沦落天涯之时的悲凉伤感。(3分)(意思对即可)
9.(6分)雁这一意象的特点:①因季节变化从自己的家园北方南迁;②寒夜里无处可栖,只能伴着清冷的明月,栖于瑟瑟的芦花之上。(4分)雁的形象寄寓了诗人对乱离中有着不幸处境的人民(也包括自己)的无限同情和慨叹。(2分)(意思对即可)
(1)上阕堪恨西风催世换有怎样的含义?请简要分析。(3分)
(2)下阕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9、(1)答案:运用双关手法,明写秋风使季节变换,暗写南宋为元朝统治者灭亡,自己被俘,人生也被改写。
9、(2)答案:作者运用雁、明月、芦花三个意象,营造了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亡国之痛和流离之苦。
【唐多令阅读答案6篇】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唐多令
邓剡①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鸟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词人简介
邓剡(1232-1303)又名光荐,字中甫,又号中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景定三年进士,为文天祥门友。剡以诗名世,江万里屡荐不就,后随天祥赞募勤王。宋末,元兵至,携家入闽。端宗即位,广东制置使赵潽晋辟为斡办官,荐除宣教郎、宗正寺簿。祥兴元年六月,从驾至硅山,除秘书丞,兼权礼部侍郎,迁直学士。宋亡,投海者再,元兵打捞之,不得死。元将张弘范礼致之,与文天祥同押北上,舟中唱和。有诗集名《东海集》,天祥为序。至建康以病留,天祥赋诗别之。久之,得放归。
1.“飞透窗纱”中的“飞透”二字极具表现力,请做简要分析。(5分)
2.下阕中的“雁”这一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飞透”二字写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透窗而入。(2分)这两个字极具力量,带有夸张的意味,既写出了浓郁的秋意,又强烈暗示出诗人内心在改朝换代、沦落天涯之时的悲凉伤感。(3分)(意思对即可)
2.“雁”这一意象的特点:①因季节变化从自己的家园北方南迁;②寒夜里无处可栖,只能伴着清冷的明月,栖于瑟瑟的芦花之上。(4分)“雁”的形象寄寓了诗人对乱离中有着不幸处境的人民(也包括自己)的无限同情和慨叹。(2分)(意思对即可)
《唐多令》
刘过
安远楼小集,
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
乞词于龙洲道人,
为赋此。
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
周嘉仲、陈孟参、孟容,
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
寒沙带浅流。
二十年重过南楼。
柳下系船犹未稳,
能几日,
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
故人曾到否?
旧江山浑是新愁。
欲买桂花同载酒,
终不似,少年游。
赏析:
此词为重访南楼,感旧伤怀之作,是刘过词集中不多见的清逸蕴藉之作。上片写重过南楼。“芦叶”二句勾描了江边秋色凄清之景。“芦苇”意象渲染了一种迷潆、黯淡、凄清、衰瑟的氛围,而芦苇败叶落满沙洲,更增添了寥落感,为词人重访南楼营造了富有悲剧色彩的特定基调。“二十年”句,以叙述方式暗寓今昔感怀与时世沧桑之叹:恢复无望、国势濒危、故友云散、功名空许。“柳下”三句进一步点出系舟柳下只是仓促路过,既不得久驻,也不能登楼,更可惜再过几天便是中秋佳节,正是亲友团聚,登楼赏月的好时节,而今行色匆遽,望楼兴叹,欲重温昔游景况亦不可得,实在遗憾之至!下片抒情感怀。南宋国势衰危,目望安定楼,而心忧国之危迫的新愁旧愁,与上片“二十年”相映,实乃愁上添愁。“欲买”三句以“欲”字顿转,生发出欲与故人重温游乐的期望,以弥补“重过南楼”的遗憾。然而,“终不似”又对此期望做了否定,佳节美酒易得,少年豪兴难再。在一个否定式的论断下,全词划上了一个沉痛的句号。
【年代】:宋
【作者】:刘过——《唐多令》
【内容】: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
二十年重过南楼。
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
旧江山浑是新愁。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作者】:
刘过(1154-1206) 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曾伏阙上书,力陈恢复方略,未被采纳而落拓江湖。宁宗时,曾为辛弃疾幕僚,常以词唱和。其词多写政治抱负和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语意率直,有些作品过显粗糙。有《龙洲集》、《龙洲词》。
【注释】:
安远楼:在武昌黄鹤山上,为游赏胜地。
黄鹤:指黄鹤山,山西北有断矾,矶上筑有黄鹤楼。
【赏析】:
词的上片写再游黄鹤楼胜地,满目凄怆,下片追怀故人,由旧景触发新愁。清人黄蓼园曰:“宋当南渡,武昌系与敌纷争之地,重过能无今昔之感?词旨清越,亦见含蓄不尽这致。”(《蓼园词选》)
,
看桃花,掩面泪潺潺。片片飞红花亦散,点点泪,断丝弦。
何处落尘埃?空花深巷歇。燕南飞,怎奈空留,尤叹伊人烟雨醉。丝丝念,驻心田。
13.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唐多令邓剡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南宋人,坚持抗元,南宋政权最后的据点崖山失守后被俘。此词为作者被俘后押送元朝大都途中路过南京时所作。
(1)上片写景的句子“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赏析。(4分)
(2)下片“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化用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而有所创新。试比较“燕入谁家”与“飞入寻常百姓家”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4分)
试题答案:
13.(8分)
(1)(4分)这几句抓住黄昏秋江具有特点的景物进行描写,雨过天晴,晚霞映照江面,潮水退去,江岸留下几许沙痕,落叶声中阵阵寒意穿透窗纱,(2分)营造出一种凄凉、冷寂的意境。(2分)
(2)(4分)“燕入谁家”的疑问,深刻揭示了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百姓流离失所,表达了作者深深的亡国之痛(或:“燕入谁家”暗指朝代变迁,投降派投降新朝,表达了作者对南宋覆亡的慨叹和对投降派的嘲讽);(2分)“飞入寻常百姓家”描写南京城的历史巨变,表达的则是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的无限感慨。(2分)
唐多令邓剡①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鸟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释】①邓剡,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时所写。
8飞透窗纱中的飞透二字极具表现力,请做简要分析。(5分)
9.下阕中的雁这一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6分)
8. (5分)飞透二字写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透窗而入。(2分)这两个字极具力量,带有夸张的意味,既写出了浓郁的秋意,又强烈暗示出诗人内心在改朝换代、沦落天涯之时的悲凉伤感。(3分)(意思对即可)
9.(6分)雁这一意象的特点:①因季节变化从自己的家园北方南迁;②寒夜里无处可栖,只能伴着清冷的明月,栖于瑟瑟的芦花之上。(4分)雁的形象寄寓了诗人对乱离中有着不幸处境的人民(也包括自己)的无限同情和慨叹。(2分)(意思对即可)
(1)上阕堪恨西风催世换有怎样的含义?请简要分析。(3分)
(2)下阕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9、(1)答案:运用双关手法,明写秋风使季节变换,暗写南宋为元朝统治者灭亡,自己被俘,人生也被改写。
9、(2)答案:作者运用雁、明月、芦花三个意象,营造了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亡国之痛和流离之苦。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1)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片中“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双关(1分),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1分);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2分)。
(2)作者用落雁、明月和芦花这三个意象(1分),营造了一种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1分),表达了自己的亡国之痛和漂泊悲苦之情(2分)。
唐多令原文:
唐多令·惜别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①。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②,客尚淹留。垂柳不系裙带住③,漫长是、系行舟。
唐多令字词解释:
①心上秋:合成“愁”字。
②燕:喻指离去的恋人。
③裙带:指恋人。
年事:指岁月。这两句是说往事如梦,似花落水流。
唐多令翻译:
怎样合成一个“愁”,是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个秋。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别人都说是晚凉时的天气最好,可是我却害怕登上高楼,那明月光下的清景,便会令我滋生思念的忧愁。往昔的.种种情事好像梦境一样去悠悠,就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奔流。群群的燕子已经飞回南方的故乡,只有我这游子还在异地停留。丝丝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带,却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
唐多令阅读答案:
试题:
(1)“燕辞归、客尚淹留”一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2)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3)“离人心上秋”自古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作者为什么说“有明月,怕登楼”?(5分)
(4)词的下片手法多样,感情丰富,试作简要分析。(6分)
(5)作者为什么说“有明月,怕登楼”?(2分)
(6)词的下片手法多样,感情丰富,试举两例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对比。(2分)以秋深燕归与自身仍在外飘泊作对比。(1分)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2分)
2、诗人的“愁”原因:一是跟离人相别;二是秋天凄清的景致;
3、①该句将“愁”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1分)既突出季节为“秋”,(1分)又委婉地表明了内心因离别而愁。(1分)
②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登高怀远,望月思人,月明之夜,更让人增添愁苦,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2分)
4、①借景抒情。往事如梦。花落成空,美好年华如水,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2分)
②对比(反衬)。“燕归客留”,人不如物,更突出了无法归家的哀愁。(2分)
③拟人。词人责备垂柳不能留住亲友,却总是缠留自己的行舟,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2分)
5、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登高怀远,望月思人,月明之夜,更让人增添愁苦,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2分)
6、①借景抒情。往事如梦。花落成空,美好年华如水,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②对比(反衬)。“燕归客留”,人不如物,更突出了无法归家的哀愁。③拟人。词人责备垂柳不能留住亲友,却总是缠留自己的行舟,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答对两点给4分)
唐多令创作背景:无
唐多令赏析:
《唐多令·惜别》是宋代词人吴文英所作。此词反映了作者飘泊生涯中的失意情怀。词的上阕是就眼前之景抒发离别之愁;下阕拓宽一步,展示自己的心灵背景和深层意绪,把与友人的惜别赋予了较深层的内涵,表现了词人命笔时的复杂心情和离别之际的纷纷意绪。
本篇为惜别词。全篇以明畅清新的文字抒写游子悲秋之情和深重的离情别绪。词中“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花空烟水流”、“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等句,借景生情,借物拟人,感人地突现了离愁。
上片写眼前景色,触景生情,抒发离别之愁。开篇即提出一问:什么情况是最使人忧愁的?接着便回答一句“离人心上秋”,不仅点明了分别的季节,还别出心裁地表现了自己此时悲凉的心情。“心上秋”三字,把秋天的萧瑟和内心的悲凉紧密结合起来,让人感到秋天更寒冷,心情更悲凉,较之平铺直叙来说愁苦更胜一筹,颇为新奇。芭蕉叶在风雨中摇曳,让词人又徒添了几分愁苦和凄凉。“飕飕”不仅是描写风吹芭蕉叶的情景,实际上也是词人内心的真实感受,是自然景物和他的情感的交融。“都道晚凉天气好”一句虽然写得直白,却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将词人沉郁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一个深秋的夜晚,皓月高高地悬挂在天空。这本是个合家团圆的日子,词人却不得不承受离别之苦。此情此景,站在高楼上远眺的词人,想到自己即将踏上遥远的征程,其内心的不舍和愁苦越是一发不可收拾,愁不堪言。
下片承上启下,继续抒情。所不同的是,下片的情感较之上片更为深广,既有对友人的不舍,也有对年华已逝的惋惜。开篇词人直抒胸臆,以一句“年事梦中休”表达流水无情、年华不再的感叹。“花空烟水流”的比喻非常形象逼真,营造了一个美妙的境界,给人一个随意想象的空间和一种完美的视觉享受。秋深燕归是自然景象,表达了词人在外漂泊、回不了家的痛苦;连垂柳也不能把词人与家人系在一起,就更痛苦了,这两句表现了词人离别在际的复杂心情和无限愁绪。
个人资料:
吴文英(约1200—约1260),宋代词人。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他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州、杭州、越州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无锡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词风密丽。在南宋词坛,属于作品数量较多的词人,其《梦窗词》有三百四十余首。
刘过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作为辛派词人,与辛弃疾、陆游、陈亮等人有着较深的交往,他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②南楼,在武昌黄鹤山上,一名安远楼。南宋时武昌系与敌分争之地(《蓼园词选》),很多词人登临黄鹤楼时都留下了深沉的作品。
(1)作者在这首登临之作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3分)
(2)请赏析这首词中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3分)
参考答案
(1)作者在这首词中含蓄地表达了岁月不再、昔是今非、交游零落、忧国伤时等悲慨感伤之情。二十年过去了,哀叹故人不在,痛惜自己的少年壮怀已被磨灭,眼前关系国家存亡的重镇竟是满目凄凉,新愁满怀,难以尽述。(情感2分,分析1分)
(2)作者在这首词中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或对比)的表现手法。词中实写眼前凄冷的景象,说自己不过是匆匆经过南楼,马上要回家乡了,满怀的愁绪无法用花酒来消遣,中间穿插虚写对二十年前登临南楼的回忆和对故人的追念,将今昔游览的景象与心情进行了对比描写,曲折含蓄地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浓郁愁绪。(手法1分,分析2分)
白话译文
同一帮友人在安远楼聚会,酒席上一位姓黄的歌女请我作一首词,我便当场创作此篇。时为八月五日。
芦苇的枯叶落满沙洲,浅浅的.寒水在沙滩上无声无息地流过。二十年光阴似箭,如今我又重新登上这旧地南楼。柳树下的小舟尚未系稳,我就匆匆忙忙重回故地。因为过不了几日就是中秋。
早已破烂不堪的黄鹤矶头,我的老朋友有没有来过?我眼前满目是苍凉的旧江山,又平添了无尽的绵绵新愁。想要买上桂花,带着美酒一同去水上泛舟逍遥一番。但却没有了少年时那种豪迈的意气。
赏析
刘过词能够在辛派阵营中占据重要一席,并不仅仅是因为那些与辛弃疾豪纵恣肆之风相近的作品,还在于那些豪迈中颇显俊致的独特词风,正如刘熙载所说:刘改之词,狂逸之中自饶俊致,虽沉着不及稼轩,足以自成一家。(《艺概》)此词就是这么一首具有独特风格的词。
这是一首登临名作。作者借重过武昌南楼之机,感慨时事,抒写昔是今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词一起用了两个偶句,略点景物,写登楼之所见。但既无金碧楼台,也没写清嘉的山水。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只是一泓寒水,满目荒芦而已。这里的满字和寒字下得好,把萧疏的外景同低徊的心境交融在一起,勾勒出一幅黯淡的画面,为全词着上了一层底色。细味这残芦满目、浅流如带的词境,不止气象萧瑟,而且写出了居高临下的眺望之感来,是统摄全篇的传神之笔。接下去,作者以时空交错的技法把词笔从空间的凭眺折入时间的溯洄,以虚间实,别起波澜。二十年重过南楼,一句里包含了多少感慨!二十年前,也就是安远楼落成不久,刘过离家赴试,曾在这里过了一段狂放不羁的生活。所谓醉槌黄鹤楼,一掷赌百万。(《湖学别苏召叟》)以及黄鹤楼前识楚卿,彩云重叠拥娉婷(《浣溪沙赠妓徐楚楚》),这就是他当年游踪的剪影。二十年过去了,可是以身许国的刘过却四举无成,十年不调,仍然一袭布衣。此时故地重经,而且是在这个危机四伏祸乱不远的时候,怎不令人凄然以悲呢?句中的过字点明此行不过是解鞍少驻初程的暂歇而已,并为下文伏线。柳下三句,一波三折,文随意转,极见工力。未稳上承过字,说明行色匆匆,钩锁紧密,见出文心之细。能几日,又中秋,意谓不消几天,中秋又来到了。一种时序催人的忧心、烈士暮年的悲感和无可奈何的叹喟都从这一个又字里泄露出来。三句迭用犹、能、又等虚字呼应提携,真能将词人灵魂的皱折淋漓尽致地揭示无余。
过片以后纯乎写情,都从重过一义生发。曰故人,曰旧江山,曰新愁,曰不似,莫不如此。章法之精严,风格之浑成,堪称《龙洲词》中上上之作。黄鹤二句从设问提起,妙处在能从虚际转身。矶头上缀一断字,便有残山剩水的凄凉意味,不是泛泛之笔。旧江山浑是新愁,是深化题旨之重笔。前此种种灰黯的心绪,所为伊何?
难道仅仅是怀人、病酒、叹老、悲秋么?被宋子虚誉为天下奇男子,平生以气义撼当世(《龙洲词跋》)的刘过是不会自溺于此的,刘过此词的忧国伤时之感无疑要高于宋玉《九辨》单纯的寒土悲秋之感。他此刻所感受的巨大的愁苦,就是对韩侂胄引火的冒险政策的担忧,就是对江河日下的南宋政局的悲痛。
旧日的壮丽江山笼罩着战争的阴影,而他对于这场可怕的灾难竟然无能为力,这怎么不教人悲从中来不可断绝呢?浑是新愁,四字包括三层含义。本有旧愁,是一层;添了新愁,是第二层。愁到了浑是的程度,极言分量之重,是第三层。旧愁为何?就是他《忆鄂渚》诗所云书生岂无一策奇,叩阍击鼓天不知之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卒章三句买花载酒,本想苦中求乐,来驱散一下心头的愁绪。可是这家国恨、身世愁又岂是些许花酒所冲淡得了的!先用欲字一顿,提出游乐的意愿,接着用不似一转,则纵去也无复当年乐趣,表示了否定的态度。少年,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相对而言。刘过初到南楼,年方三十,故可称为少年。且可与上片之二十年重过南楼相绾合,论其章法,确有草灰蛇线之妙。如此结尾,既沉郁又浑成,令人读之有无穷哀感。
刘过的爱国词篇,多为豪爽奔放,痛快淋漓之作。但这首《糖多令》却写得蕴藉含蓄,耐人咀嚼。与其他爱国词比较,的确别具一格,故而流传甚广。《糖多令》即《唐多令》,原为僻调,罕有填者。自刘词出而和者如林,其调乃显。刘辰翁即追和七阕,周密而因其有重过南楼之语,为更名曰《南楼令》。可见此词影响之大。
作者:吴文英
朝代:清朝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译文
怎样合成一个“愁”,是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个秋。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别人都说是晚凉时的天气最好,可是我却害怕登上高楼,那明月光下的清景,更加令我滋生忧愁。往昔的种种情事好像梦境一样去悠悠,就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奔流。群群的燕子已经飞回南方的故乡,只有我这游子还在异地停留。丝丝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带,却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
注释
心上秋:“心”上加“秋”字,即合成“愁”字。飕(sōu):形容风雨的`声音。这里指风吹蕉叶之声。年事:指岁月。“燕辞归”句:曹丕《燕歌行》:“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悉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此用其意。客,作者自指。淹留:停留。萦:旋绕,糸住。裙带:指燕,指别去的女子。
赏析:
吴文英的这首《唐多令》写的是羁旅怀人。全词字句不事雕琢,自然浑成,在吴词中为别调。
就内容而论可分两段,然与此的自然分片不相吻合。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为第一段,起笔写羁旅秋思,酿足了愁情,目的是为写别情蓄势。前二句先点“愁”字,语带双关。从词情看,这是说造成这些愁情的,是离人悲秋的缘故,秋思是平常的,说离人秋思方可称愁,单就这点说命意便有出奇制胜之处。从字面看,“愁”字是由“秋心”二字拼合而成,所以此二字又近于字谜游戏。这种手法,古代歌谣中经常可见,王士禛谓此二句为“《子夜》变体”,具“滑稽之隽”(《花草蒙拾》),是道著语。此词以“秋心”合成“愁”字,是离合体,皆入谜格,故是“变体”。此处似乎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毫无造作之嫌,且紧扣主题秋思离愁,实不该以“油腔滑调”(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目之。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两句一问一答,开篇即出以唱叹,而且凿空道来,实可称倒折之笔。下句“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是说,虽然没有下雨,但芭蕉也会因飕飕秋风,发出凄凉的声响。这分明想告诉读者,先时有过雨来。而起首愁生何处的问题,正由此处蕉雨惹起。所以前二句即由此倒折出来,平添千回百折之感。秋雨初停,天凉如水,明月东升,正是登楼纳凉赏月的好时候。“都道晚凉天气好”,可谓人云亦云,而“有明月,怕登楼”,才是客子真实独特的心理写照。“月是故乡明”,望月是难免会触动乡思离愁的。这三句没有直说愁,却通过客子心口不一的描写把它充分地表现了。
秋属岁未,颇容易使人联想到晚岁。过片就叹息年光过尽,往事如梦。“花空烟水流”是比喻青春岁月的流逝,又是赋写秋景,兼有二义之妙。由此可见客子是长期飘泊在外,老大未回之人。看到燕子辞巢而去,心生无限感慨。“燕辞归”与“客尚淹留”,两相对照,自可见人不如候鸟。以上蕉雨、明月、落花、流水、去燕……虽无非秋景,而又不是一般的秋景,于中无往而非客愁,这也就是“离人心上秋”的具体形象化了。
此下“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为第二段,写客中孤寂的感叹。“垂柳”是眼中秋景,而又关离情别事写来承接自然。“萦”、“系”二字均由柳丝绵长思出,十分形象。“垂柳不萦裙带住”一句写的是其人已去,“裙带”二字暗示对方的身份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谩长是,系行舟”二句是自况,意思是自己不能随去。羁身异乡,又成孤零,本就有双重悲愁,何况离自己而去者又是一位情侣呢。由此方见篇着“离人”二字具有更多一重含意,是离乡又逢离别的人啊,其愁也就更其难堪了。伊人已去而自己既留,必有不得已的理由,却不明说(也无须说),只是埋怨柳丝或系或不系,无赖至极,却又耐人寻味。“燕辞归、客尚淹留”句与此三句,又形成比兴关系,情景相映成趣。
全词第一段对于羁旅秋思着墨较多,渲染较详,为后边描写蓄足了力量。第二段写字中怀人,着笔简洁明快,发语恰到好处,毫无拖沓之感。较之作者的其它作品,此词确有其独到之处。
★ 糖多令/唐多令,糖多令/唐多令王洧,糖多令/唐多令的意思,糖多令/唐多令
★ 唐多令 寄意箜篌曲,唐多令 寄意箜篌曲张翥,唐多令 寄意箜篌曲的意思,唐
★ 山河令经典台词
★ 调笑令韦应物
★ 任免令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