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化差异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渗透(共含1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浅喜”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文化差异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渗透
通过对比词汇在中、英两种语言文化在涵义、日常生活、称呼、社交礼节、感情色彩等方面的等差异探讨如何融文化知识于英语词汇教学中,并进一步引申为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从而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
作 者:夏维青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浙江,上虞,312300 刊 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 年,卷(期): 27(11) 分类号:H313.1 关键词:文化差异 英语词汇 英语教学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教学
[摘要]本文拟通过对比词汇在中、英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下反映在涵义、日常生活、称呼、社交礼节、性别、感情色彩等方面的等异来探讨英语词汇教学中如何融文化知识于语文中,以导入文化的适度性,从而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达到词汇教学的真正目的。关键词:文化差异 英语词汇教学一,引言词是语句的基本单位,通常所说的话都是由一个个词构成(陆国强,1983年)。在某些人看来,学语言,如英语,就是把一个个的词、词组、短句学好,掌握其读音、拼写及意思,同时掌握一些基本语法,知道如何把一个个的词、词组及短语连接起来。掌握了这些,英语就学得差不多了。其实不然,如果我们只是把单位按字母意义串起来,而丝毫不懂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在实际运用中是行不通的。例如:(1),英语中 green with envy 是什么意思?人们忌妒或羡慕时脸色真的变绿或发青吗?(2),英语中说 paul was in blue mood;paul (保尔)是什么情绪?高兴、激动、悲哀,还是什么?在上列两句中, green (绿)和 blue (兰)都不是指颜色,两个词都有别的意思一某种文化方面的联想--从字面上看这种意思不明显。在词典上, green 这个词有“(脸色)变绿”的意思,但 green with envy 是个固定词组,不过表示“十分妒忌”而已。 blue 这个词与 mood 之类的词连用估现某种情绪时,表示“沮丧的”、“忧郁的”,例2之意保尔情绪低落。以上两个例子就涉及到词的字面意义和联想内涵意义,这就是语言文化差异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在理解目的语(target language)时,遇到的障碍并非语言知识造成的,而是由文化差异导致的。由此可见,在词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化因素的对比显的尤为重要。二,语言与文化学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毫无疑问,词汇教学也要为这一目的服务。人类的交际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跨文化现象。在教学中,要对两种交际文化进行对比,我们首先从文化谈起。文化 culture 一词是一个含义极度其广泛的词语。它狭义指文学,音乐、美术等,而广义讲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邓炎昌,刘润清 1989年)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三,中学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人学英语大多数从初一开始,近年来才开始在部分小学开设英语课。从6年的中学英语学习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授课都存在一个普遍特征,那就是先教单语、短语,再讲授课文和做练习。对于单词的讲授无不遵循三个原则:音、形、义,其中“义”也仅仅停留在单词的讲授无不遵循三个原则:音、形、义,其中“义”也仅仅停留在单词本身的字面意义上。而对于课文的讲授则过分强调语言规则,即一个个的单词是如何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成句子以及某些单词和短语在这个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另外,对学生所掌握词汇的考核也仅仅停留在要求学生会读、会写以及会运用单词简单造句,对于文化知识或是自身缺少了解,知识面不够广博,或是以为文化知识对学习语言,对提高考试成绩无多大关系,因此往往一带而过,甚至干脆置之一旁。这种做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绝大部分学生完成六年的英语学习,脑袋中也装满了单词和短语,可惜无法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学到的仍然是“哑巴英语”。就是在中学英语新教材已经全面使用的今天,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虽然平时注意听、说训练,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简单交流,但由于对语言差异问题缺乏了解,以至于词汇使用不当,出现诸如把“力大如牛”译成“as strong as cow”,把“凡人皆有得意的`”译成“Every person has a happy day.”,产生交际方面的一系列错误。其二例正确形式为 as strong as a horse,Every dog has its day.四,中、英文化比较及英语词汇教学4.1,字面意义和涵义字面意义就是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词的涵义是词的隐含或附加意义。从这个定义的解释看,对于学外语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要知道词的涵义。不了解词汇涵义,会在语言上犯严重错误,有时误把好言当恶语,引起谈话者的一方或双方不快;有时误把嘲讽当称赞,被人暗笑。如“peasant”一词,是“农民”之义,但外国人眼里不是“农民”之意。英语中的 peasant 与汉语中的“农民”所体现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可能有不同的涵义,英语中的peasant是贬义。《美国传统词典》给peasant下定义:“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新编纬氏大学词典》:“一般指未受过教育的、社会地们低下的人”。在汉语中,“农民”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无论在革命斗争中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都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丝毫无贬义。再如,politician 和statesman 这两个英语词。Politician是“政治家”吗?反过来说,汉语中的“政治家”这个词应该怎样译成英语呢?有些略指英语的学生译作 politician,这是不合适的。Politician这个词在美国英语中,往往有很强烈的贬义色彩,引起别人的蔑视。它只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这个词还有“精明圆滑的人”(smooth--operator)之义。指一个人做事和说话时,信心十足,非常老练。汉语“政治家”这个词应译为statesman,在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当中都很贴切,statesman主要表示善于管理国家的明知之士;人们通常把有威望的高级政府官员称为statesman.2,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判别见面打招呼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吃了吗?”而美国人则用“Hello”或“Hi”。如果不理解其涵义,美国人会认为,这种打招呼是说:“没有吃的话,我正要请你到我家去呢。”总之,这样打招呼有时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再如,汉语中的“上哪去啊?”事项“到哪儿去啊?”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它们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3,称呼语中的政治地位差异无论在英国或是在中国,人们的政治地位及身份是有所差别的。不同地们、身份的人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一起。这就产生了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问题。中英称号不同,请见下表:Status Chinese English Wrong SpeechSuperior people 姓+头衔/职务例王院长刘军长马经理 Rank/Post+name Principle Wang Army Commander Liu Manager Ma Name+Rank/Port wang Principle Liu Army commander Ma ManagerExceptions 姓+头衔/职务例马市长牛州长杨博士 Rank/Post+name Mayor Ma Governor Niu Dr. Yang Rank/Post+name in Sound Mayou HorseGovernor Cow Dr. Goat4其它社交礼节上的不同以please“请”为例。但是在某些场所却不宜用英语 please。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不说please,一般说:After you。但是初学英语的人常用You go first,这是不对的。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喝酒、或者请人抽烟时,一般用Help yourself(to sth.),也不用please.。5,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在区分禽兽的性别时,用词也有区别。在汉语中,一般只用“公”和“母”(或“雌”“雄”)二字来区分性别;比如“公牛”、“雄鸡”、“雌鸡”等等;在英语中则往往各有单独的称呼,小动物也另有名称。具体请看下表:总称 雄性名称 雌性名称 小动物名称chicken 鸡 cock rooster Hen chichduck 鸭 drake duck ducklinggoose 鹅 gander goose goslinghorse 马 stallion mare foalcattle 牛 bull Cow calfpig 猪 boar Sow shatdog 狗 dog bitch puppysheep 羊 ram ewe lambdeer 鹿 stag Doe fawn当然,并非所有禽兽都要用自然现象名称来区分雌雄。要用 male和female或she 再加上原名。比如:female panda母熊猫,she-wolf母狼等。6,不同语言文化中诩的感情色彩差异以“颜色”为例,不同颜色在不同语言中表达的方式并不一样。在中国代表一种意义,在西方又表示一种涵义,甚至对“颜色”的涵义理解恰恰相反。请看下表:字面意义 涵义green 绿 green-eyed 嫉妒(“红眼病”而不用 red-eyed)blue 蓝 blue-mood 沮丧的、忧郁的a blue Monday 倒霉的星期一red 红 red-faced 不好意思、难为情、困窘in the red 亏损、负债、赤字white 白 A white lie 不怀恶意的谎言black 黑 in a black 经营一项企业盈利yellow 黄 yellow journalism 不择手段地夸张沉浸以招揽或影响读者的黄色新闻编辑作风五,结束语词是语句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进行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词汇教学不能为教词汇而教词汇,文化差异是词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对中英文化差异进行比较,是学生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真正集领会到词的涵义,并能正确运用所学到的词汇进行交际,才能真正达到词汇教学的目的。参考文献邓炎昌、刘润清,1989《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王德春、孙汝建、姚远,1995《社会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胥懋云,《二十一世纪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陆国强,1983《现代英语词汇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杨国燕,女,1962年生,河北省行唐县人,毕业于河北师大,学士学位,讲师,主攻方向:语言与文化,发表论文十余篇。
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教学
杨国燕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
[摘要]本文拟通过对比词汇在中、英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下反映在涵义、日常生活、称呼、社交礼节、性别、感情色彩等方面的等异来探讨英语词汇教学中如何融文化知识于语文中,以导入文化的适度性,从而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达到词汇教学的真正目的。
1,字面意义和涵义
字面意义就是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
词的涵义是词的隐含或附加意义。
从这个定义的解释看,对于学外语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要知道词的涵义。不了解词汇涵义,会在语言上犯严重错误,有时误把好言当恶语,引起谈话者的一方或双方不快;有时误把嘲讽当称赞,被人暗笑。如“peasant”一词,是“农民”之义,但外国人眼里不是“农民”之意。英语中的 peasant 与汉语中的“农民”所体现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可能有不同的涵义,英语中的`peasant是贬义。《美国传统词典》给peasant下定义:“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新编纬氏大学词典》:“一般指未受过教育的、社会地们低下的人”。在汉语中,“农民”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无论在革命斗争中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都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丝毫无贬义。再如,politician 和statesman 这两个英语词。Politician是“政治家”吗?反过来说,汉语中的“政治家”这个词应该怎样译成英语呢?有些略指英语的学生译作 politician,这是不合适的。Politician这个词在美国英语中,往往有很强烈的贬义色彩,引起别人的蔑视。它只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这个词还有“精明圆滑的人”(smooth--operator)之义。指一个人做事和说话时,信心十足,非常老练。汉语“政治家”这个词应译为statesman,在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当中都很贴切,statesman主要表示善于管理国家的明知之士;人们通常把有威望的高级政府官员称为statesman.
2,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判别
见面打招呼。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吃了吗?”而美国人则用“Hello”或“Hi”。如果不理解其涵义,美国人会认为,这种打招呼是说:“没有吃的话,我正要请你到我家去呢。”总之,这样打招呼有时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再如,汉语中的“上哪去啊?”事项“到哪儿去啊?”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它们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
3,称呼语中的政治地位差异
无论在英国或是在中国,人们的政治地位及身份是有所差别的。不同地们、身份的人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一起。这就产生了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问题。中英称号不同,请见下表:
Status Chinese English Wrong Speech
Superior people 姓+头衔/职务例王院长刘军长马经理
Rank/Post+name Principle Wang Army Commander Liu Manager Ma
Name+Rank/Port wang Principle Liu Army commander Ma Manager
Exceptions
姓+头衔/职务例马市长牛州长杨博士
Rank/Post+name Mayor Ma Governor Niu Dr. Yang
Rank/Post+name in Sound Mayou HorseGovernor Cow Dr. Goat
4,其它社交礼节上的不同
以please“请”为例。但是在某些场所却不宜用英语 please。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不说please,一般说:After you。但是初学英语的人常用You go first,这是不对的。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喝酒、或者请人抽烟时,一般用Help yourself(to sth.),也不用please.。
5,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中,在区分禽兽的性别时,用词也有区别。在汉语中,一般只用“公”和“母”(或“雌”“雄”)二字来区分性别;比如“公牛”、“雄鸡”、“雌鸡”等等;在英语中则往往各有单独的称呼,小动物也另有名称。具体请看下表:
总称 雄性名称 雌性名称 小动物名称
chicken 鸡 cock rooster Hen chich
duck 鸭 drake duck duckling
goose 鹅 gander goose gosling
horse 马 stallion mare foal
cattle 牛 bull Cow calf
pig 猪 boar Sow shat
dog 狗 dog bitch puppy
sheep 羊 ram ewe lamb
deer 鹿 stag Doe fawn
当然,并非所有禽兽都要用自然现象名称来区分雌雄。要用 male和female或she 再加上原名。比如:female panda母熊猫,she-wolf母狼等。
6,不同语言文化中诩的感情色彩差异
以“颜色”为例,不同颜色在不同语言中表达的方式并不一样。在中国代表一种意义,在西方又表示一种涵义,甚至对“颜色”的涵义理解恰恰相反。请看下表:
字面意义 涵义
green 绿 green-eyed 嫉妒(“红眼病”而不用 red-eyed)
blue 蓝 blue-mood 沮丧的、忧郁的a blue Monday 倒霉的星期一
red 红 red-faced 不好意思、难为情、困窘in the red 亏损、负债、赤字
white 白 A white lie 不怀恶意的谎言
black 黑 in a black 经营一项企业盈利
yellow 黄 yellow journalism 不择手段地夸张沉浸以招揽或影响读者的黄色新闻编辑作风
五,结束语
词是语句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进行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词汇教学不能为教词汇而教词汇,文化差异是词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对中英文化差异进行比较,是学生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真正集领会到词的涵义,并能正确运用所学到的词汇进行交际,才能真正达到词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邓炎昌、刘润清,1989《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
王德春、孙汝建、姚远,1995《社会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胥懋云,《二十一世纪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
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陆国强,1983《现代英语词汇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杨国燕,女,1962年生,河北省行唐县人,毕业于河北师大,学士学位,讲师,主攻方向:语言与文化,发表论文十余篇。
一,引言
词是语句的基本单位,通常所说的话都是由一个个词构成(陆国强,1983年)。在某些人看来,学语言,如英语,就是把一个个的词、词组、短句学好,掌握其读音、拼写及意思,同时掌握一些基本语法,知道如何把一个个的词、词组及短语连接起来。掌握了这些,英语就学得差不多了。其实不然,如果我们只是把单位按字母意义串起来,而丝毫不懂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在实际运用中是行不通的。例如:(1),英语中 green with envy 是什么意思?人们忌妒或羡慕时脸色真的变绿或发青吗?(2),英语中说 paul was in blue mood;paul (保尔)是什么情绪?高兴、激动、悲哀,还是什么?
在上列两句中, green (绿)和 blue (兰)都不是指颜色,两个词都有别的意思一某种文化方面的联想--从字面上看这种意思不明显。在词典上, green 这个词有“(脸色)变绿”的意思,但 green with envy 是个固定词组,不过表示“十分妒忌”而已。 blue 这个词与 mood 之类的词连用估现某种情绪时,表示“沮丧的”、“忧郁的”,例2之意保尔情绪低落。以上两个例子就涉及到词的字面意义和联想内涵意义,这就是语言文化差异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在理解目的语(target language)时,遇到的障碍并非语言知识造成的,而是由文化差异导致的。由此可见,在词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化因素的对比显的尤为重要。
二,语言与文化
学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毫无疑问,词汇教学也要为这一目的服务。人类的交际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跨文化现象。在教学中,要对两种交际文化进行对比,我们首先从文化谈起。文化 culture 一词是一个含义极度其广泛的词语。它狭义指文学,音乐、美术等,而广义讲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邓炎昌,刘润清 1989年)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三,中学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人学英语大多数从初一开始,近年来才开始在部分小学开设英语课。从6年的中学英语学习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授课都存在一个普遍特征,那就是先教单语、短语,再讲授课文和做练习。对于单词的讲授无不遵循三个原则:音、形、义,其中“义”也仅仅停留在单词的讲授无不遵循三个原则:音、形、义,其中“义”也仅仅停留在单词本身的字面意义上。而对于课文的讲授则过分强调语言规则,即一个个的单词是如何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成句子以及某些单词和短语在这个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另外,对学生所掌握词汇的考核也仅仅停留在要求学生会读、会写以及会运用单词简单造句,对于文化知识或是自身缺少了解,知识面不够广博,或是以为文化知识对学习语言,对提高考试成绩无多大关系,因此往往一带而过,甚至干脆置之一旁。这种做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绝大部分学生完成六年的英语学习,脑袋中也装满了单词和短语,可惜无法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学到的仍然是“哑巴英语”。就是在中学英语新教材已经全面使用的今天,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虽然平时注意听、说训练,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简单交流,但由于对语言差异问题缺乏了解,以至于词汇使用不当,出现诸如把“力大如牛”译成“as strong as cow”,把“凡人皆有得意的”译成“Every person has a happy day.”,产生交际方面的一系列错误。其二例正确形式为 as strong as a horse,Every dog has its day.
中英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写照.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知另一种文化的过程.文化因素始终隐含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即使是优秀的语言学习者其交际能力也可能因文化因素而受到限制.因此,本文通过对比英语教学中的'词汇在中、英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下反映在涵义、日常生活、社交礼节、性别、感情色彩等方面的差异来探讨英语词汇教学中如何融合文化知识于英语教学中,以导入文化的适度性,从而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达到词汇教学的真正目的.
作 者:赵昌芝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00;青海大学,基础部,青海,西宁,810016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2) 分类号:H3 关键词:文化差异 英语词汇教学 涵义汉语中的英语词汇渗透
当代汉语中每年出现1000个左右的语文性新词语.gene、carton、e-mail、开party……这些词汇本来是源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语言,现在被汉语吸收并接受,并成为汉语中运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汇.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汉族与外民族的语言文化接触也更加密切,许多外来词频繁地出现在日常交谈中,逐渐被人接受,并被广泛使用.
作 者:焦同梅 作者单位:河南焦作大学外语系 刊 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年,卷(期): “”(9) 分类号:H1 关键词:在阅读中渗透作文教学
第三周,我参加了青年教师培训,观看了《儒林外史》这个课例,课堂的主要特色是欣赏了语言美,品味了语言、动作的细节描写,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的写字方法,从事件的发展当中激起学生想象的欲望,大胆猜测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引起悬念,突出写作方法的指导。之后,我思考了如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品味教材魅力,激发写作兴趣
编者为我们精心设计了一篇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的课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文章的美,引导学生品味、感悟其中的魅力,使他们受到熏陶和感染,发现优美的文章竟如此吸引人、打动人,故产生创作的冲动和兴趣。
二、丰富语言积累,成竹在胸
有人说:阅读是吸收,习作是释放;阅读是根,习作是果实。是啊,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指导多读多背,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指导摘录优美的词、句、段,要求学生配备一本摘录本,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词句是文章的砖瓦,长期积累,久而久之,词汇丰富了,写文章就下笔有神了。
三、抓住契机,多练笔
阅读教学中会有很多好的练笔机会,我们在教学课文时一定要抓住契机,指导作文,让学生想写,会写。很多文章都根据课文特点安排了“小练笔”,让学生模仿其中的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进行小练笔,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这些机会,还可以适当安排写一些读后感,一步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写作方法
课标明确指出,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要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在作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去。所以,我们要抓住课文阅读这个契机,把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渗透其中。
1.仿修辞手法
一篇文章要写得生动形象,必须要运用一些恰当的`修辞手法。所以在理解课文时,要趁机指导学生怎样把文章写得更美。
2.仿结构
(1)、连续结构段指段中的几层意思是按照先后顺序一层接着一层写的,这也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结构段,在写作中经常用到。写一段话,要求学生先想好这段话要写的内容,接着安排好顺序,明确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层要写具体,写好还要检查,每一层次意思前后是否连得上,有毛病的要加以修改。
(2)、并列结构段是指一段话将事物分成几个方面来写。使学生懂得同时介绍事物几个方面的时候,可采用并列结构段。可指导学生练习写《校园一角》《美丽的花园》等片断,让学生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加深对这种结构段的认识。
(3)、总分结构是由总述和分述两层构成。指导学生仿写时,教师可出示总述部分,让学生围绕总起句,写分述部分。
3、仿详略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知道写文章要有详有略,有主有次。重点的,突出主题的部分要详细写,其余部分略写。
除此之外,仿立意,仿选材,仿顺序……都是阅读教学中值得学习的写作方法。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应将培养学生优良品德放在首位。很多人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班主任的任务,与其他学科的老师关系不大,但事实上,如果在学科教学中没有贯彻“德育为首”的方针,德育就不能真正到位,加强德育将成为一句空话。在计算机教学和管理中,当学生在教学中出现一些不太符合教学要求的行为和心理时,作为教师,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或强行规定不准这样,不准那样,而应该既及时发现学生行为中所反映的思想倾向,同时,要挖掘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深层动机,本着爱护理解学生的态度,多采用疏导而非堵的方式,这样不但可以将不良的行为和心理转化为一种正面的影响,使计算机教学取得良好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下面试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
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验过程中,注意这个问题,教育学生要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并注意查杀计算机病毒,以确保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持久地开展计算机教学。同时,要教育学生遵守机房各项规则,帮助学生养成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当然,这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
计算机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应用领域已越来越广泛。但是,计算机使用规模及范围的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道德问题。通过计算机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的重要途径。
首先,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自觉遵守政府有关部门制订的关于保障计算机系统安全性政策和规定。
(2)自觉遵守学校的计算机管理部门制订的关于使用计算机的有关规定。
(3)不设计、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
(4)支持正版软件,反对盗版软件。
其次,我们必须在计算机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可通过实例(CIH病毒、爱虫病毒……)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它会破坏计算机存储的数据,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的崩溃,将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性。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此外,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上网学习”在我们学生当中正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Internet是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的超大型时空信息世界。在网上,各种信息鱼目混珠,网络游戏更使部分学生留恋忘返。如何引导学生既要利用Internet进行学习,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是所有计算机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中学生的内容;另一方面,在多媒体教学课上,在教师机上准备一些精美的图片,教学时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三、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协调人们在活动中的行为,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活动效率。任何个人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成员,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活的,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中,他必然要同其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而一项工作和工程单*个人的能力也是难以完成的。所以,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具有与人协作精神会产生的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环境,也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但是,计算机技术却会产生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比如,会使学生沉迷于计算机世界中,从“书虫”变成“网虫”,或迷恋于计算机游戏而缺乏同学之间的交往,或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布置有一定的任务,要求在学生分组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学生自由分组,或由教师根据掌握计算机的程度搭配分组,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牛巧云
麟游县中学陕西宝鸡721500
【摘要】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即:培养兴趣;挖掘教材中有价值的因素;挖掘教材中德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三方面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才能达到育德之功效。
【关键词】培养兴趣德育价值智育价值
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文质兼美,具有得天独厚的育人功能,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价值,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对其进行德育渗透,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准。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做的: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语文有了兴趣,他就有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就能够主动愉悦地去探究它,也能够轻松的克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自然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甚至会把枯燥单调的学习当作快乐去享受。因此,语文老师要做的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首先我让学生明确“文以载道”之理,使其认识到语文教材许多典范之作都蕴含深刻的道理,如成语、寓言故事、一些哲理性文章等,它对于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与道德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我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其兴趣,在教学中我曾尝试过以下方法:开展朗诵会、展示习作、背诵比赛、做主持人、自编自演、观看影视作品、组织课外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给他们受熏陶感染创设环境和气氛。学生只有对语文产生了兴趣,才能谈得上对其进行德育渗透。否则,德育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挖掘培养健全人格的价值因素是关键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都蕴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志士仁人的高尚情操,体现了人们的真挚情愫,挖掘教材中这些有价值的因素,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全人格的其中之一因素是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如《陈情表》一文体现了李密对祖母的一片孝情。“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在此精神的引导下,李密对“躬亲抚养”自己的祖母也给予了报恩。(教学论文 )可是,在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今天,许多学生却不懂得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更不懂得去感恩,他们嘴上信誓旦旦要报答父母,可最终是言行不一,甚至是一味的.索取,从没想到要以何种形式回报自己的父母,所以教学这篇课文主要是激发学生爱自己亲人的情感,让他们体会到人间自有真情在。那些不懂得珍惜亲情,背叛践踏亲情的行为都是可耻的。
优秀的文章是集作者的思想品质和思维品质于一体的,正所谓“言为心声”。比如《赤壁赋》一文,通过主客问答的方式,体现了作者虽身处逆境,却能豁达面对人生的情怀。“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试想,如果作者当时万念俱灰,悲叹人生,或许今天我们就不会看到关于描写赤壁的三篇佳作。即使看到,可能也不如这三篇诗赋影响巨大。本文是一篇优美条理清晰的散文,教读此文,除积累名句,感受作者文笔的精妙外,重要的是理解本文阐释给我们的哲理:身处逆境要不气馁,困难并不可怕,它只是暂时的,阳光总在风雨后。苏轼身处逆境志犹坚,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的那样:“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古人遭遇如此大难,尚且志存高远,我们有什么理由遇到挫折时退缩或采取极端的方式呢?以此对学生进行战胜挫折的教育。
3挖掘教材中的德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是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读解课文,循文求意,因意悟文。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德育价值,可以按感知课文、理解阅读、鉴赏评价三个环节进行。各环节的教学都体现着智育、德育、美育和谐统一。通过分析鉴赏课文,挖掘文章中的理想情操教育的内容,对其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如《项链》一文,写了玛蒂而得为了一条项链付出十年艰辛的故事,学完本文我组织学生讨论:对玛蒂而得这个人物怎么看待?在讨论中学生一致认为,虚荣要不得,它是一个陷阱,一个人应具备诚实的品德。诚实是做人之本。我趁机补充:孔子说:“内不欺己,外不欺人。”李嘉诚说:“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回报。”高尔基说:“诚实是人生永远最美好的品格。”莎士比亚说:“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康德说:“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相关的故事如:“狼来了”“樵夫认斧子”“华盛顿砍樱桃树的故事”等,正如孟子所说的:“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对学生进行了品德教育。
又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写了杜十娘为了纯真的爱情,面对背信弃义毫无主见的李甲和淫恶卑鄙不道德的孙富时,她以死抗争。虽然她这种做法不可取,可是她没有违背做人的原则。我又趁机补充:从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可领悟到峥嵘挺立的人格最严;从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中可领悟到不同流合污的气节;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中可领悟到心系天下苍生的伟大胸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结合“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长期耳濡目染,学生就会逐渐地把它融入到自己的日常行为当中,慢慢地也就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荣辱观和道德观。
总之,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学科,有着丰富的教育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充分挖掘发挥教材的思想价值,才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德育教育。寓道于文,使学生从作品深刻的意蕴中受到熏陶感染,才能使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之功效。
如何在三字经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故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化传统,都绕不开人性论的问题,因为无论如何,我们必须首先认识我们自己,认识人。《三字经》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它是一本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
在教读《三字经》的实践中,我校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做法:
1、学习《三字经》时不但要背,还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理解里面的故事和意思。
为了让学生正确地理解,需要老师有所选择,进行讲解和指导。阅读时需要站在时代的立场进行抽象的理解,进行创造性的发挥,掌握其精神取向。
老师在教学的时候选取一些上口、有教育意义的、有典故的句子教给学生,如:有的学生知道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后,对待其他小朋友也知道谦让了,并且懂得吃东西时不要只顾着自己,要先让给长辈等。香九龄温席的故事使他们进一步知道了要好好的孝敬父母,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他们既爱学又记得牢。并能将它很好的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为我们的学校、将来为我们的祖国做一份贡献。
2、加强班集体建设,打造文明社区,使它们成为《三字经》的践行基地。
班级则是社会的缩影,是一个只有几十名学生的微型社会。社区可以说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相互有联系、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共同居住活动比较大的社会。这两种社会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我们要用《三字经》的思想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成长环境。
学校开展了“争创德育示范班级建设”活动。从读、写、理解记忆《三字经》入手,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突出抓好四个“规范”:规范学生的语言——倡导文明用语,消除脏话及不文明的口头语;规范学生的课间行为——倡导轻声慢步,消除喧哗、打闹等行为;规范学生的校外行为——倡导校内外言行一致,告别校外违规、违纪、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倡导自主学习,指导学生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考试五个环节,着力解决上课迟到、课堂违纪、抄袭作业等不良行为,从而达到规范学生的.各种行为。活动开展效果明显,校风变好了,打架等现象没有了。
3、活学活用,抓好细节,讲求实效。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源于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三字经》对学生在家、在校、在社会上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教育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都很细、很实在,且通俗易懂。
所以我们学校在学习与落实《三字经》内容时,要将重心放在规范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各方面的细节上,如起床是否叠被子、见客人是否打招呼、发言是否先举手、是否不乱写乱画、是否有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等等。我们一定要防止对学生进行脱离实际的假、大、空理论灌输和思想说教。防止不切实际地拔高对学生的要求进行好高骛远的虚假教育。我们只要把这些细节性的要求抓好、抓落实,我们全体中小学生的日常行为就会逐渐规范起来,那些多见不怪的不良习气就会逐渐从他们身上褪去,我们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会真正产生良好的实效。近千年来,《三字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使他们从中学到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道理。中国成为礼仪之邦,与文化教育是分不开的。弘扬传统文化,用传统思想道德中的精华,以恰当的形式来教育当今青少年,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姿态。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并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这是我们教育思想一次伟大的解放,它的现实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本身。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这里就以《落花生》一课教学为例,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渗透人文精神的。一、自选方式,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学生根据兴趣需要学会选择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形式,指导学生依照自身特点,或圈点,或查写,或操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已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求答案。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花生的和作者的资料,如“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除了书上介绍的你还知道花生有哪些用途?”“你对作者许地山知道多少?”等等。在这些问题中,学生兴趣哪一项就查找哪一项,任务一明确,孩子们就行动开了,或上网查找,或到图书馆、图书城查找,或请教有关专家等。课堂反馈时,我发现通过自已的方式,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十分丰富,增长知识的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调动起来。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在学生明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部分内容后,我提出一个问题:”这几个部分内容中你最喜欢读哪个部分,为什么?”让学生自选内容,学习体会,学生兴趣盎然,精彩纷呈:
生甲:我喜欢读“种花生”这个部分,因为只有辛勤耕耘,才会有收获嘛。
生乙:我喜欢读“议花生”这个部分,因为这一部分中,父亲告诉了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使我受到教育。
生丙:我喜欢读“吃花生”这个部分,因为“吃花生”这一内容,让我感受到了劳动的滋味。
生丁:我也喜欢读“议花生”这个部分,因为父亲说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做人道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
学生在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的自学中个性得到了发展。而通过学生的发言,我知道多数学生喜欢读“议花生”这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重点、难点之所在,这样,我就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自主实践,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程标准》语)。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尽情舒展生命活力。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中,从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到精读课文,理解父亲说的话,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我都引导学生自已读,自已学,自己汇报,自己评价,亲自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两段话这一环节时,父亲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包蕴着一个深刻的做人的道理。教学时,我不过多地讲解分析,而是先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步骤,然后以人四人为一小组,先自己读,自己学,接着把自已读懂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交流。实践证明,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按学习要求找出花生与三种水果的不同特点,体会出花生默默无闻,默默奉献,不炫耀自己的美好品格。学生体会出花生品格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就是那位父亲,你觉得该怎样读这两段话,才能表达出你当时的感情呢?大家来评评谁读得最有感情,学得最像。”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读者声情并茂,评者真诚中肯,在读与评中学生与“父亲”产生了情感共鸣,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与发展。
三、大胆质疑,给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尤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程标准》语)。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在教学《落花生》课中,学生质疑:“老师,课文中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我马上肯定这位学生爱动脑筋,然后抓住疑点引导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
生1:“我认为课文中不是在比较它们谁的用处大,而是重点在说花生的果实是埋在地里的,而不像桃子它们那样挂在枝头上,让一看就喜欢”。
生2:“我觉得课文中还是含有对桃子、石榴它们的批评。因为作者自己的笔名叫‘落花生’,他一定很喜欢花生,所以也喜欢花生,把果实埋在地里,默默无闻,不喜欢桃子、石榴把果子挂在枝头炫耀自已。”
生3:“老师,我觉得桃子它们把果实高挂枝头不是炫耀,而是向大家展示,我觉得这没什么不好。就像班上有特长的同学向大家展示自已的才华,你能说是炫耀吗?”
生4:“我就比较喜欢苹果、桃子,它们既好看又好吃,还富有营养。”
生5:“我出喜欢苹果、桃子、石榴。大家平常买东西都喜欢看广告,买牌子,它们外表美,挂在枝头为自已作广告,有什么不好呢?”
生6:“老师,大人们常说现在社会需要自我表现的人才,花生默默奉献的精神是可贵的,但苹果它们自我推荐也值得赞赏。”
…………
学生各抒已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这样的课堂讨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思维异常活跃,个性得以和谐发展。
四、体悟情感,给学生课外延伸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落花生》一文中,作者许地山之所以给自己取笔名为“落华生”,就是因为他喜欢‘落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格,并以此笔名来告诫自己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于是在教学行将结束,在学生理解了作者笔名‘落花生’的含义后,我让学生也为自己起个笔名并说说含义。学生又一次热情高涨,在为自己起笔名的过程中,他们的思想情感受到熏陶感染,他们的个性再一次得以充分的张扬。教学结束后,我布置学生课后读几篇许地山写的文章,再一次感受作者的“落花生情结”,这样就让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向课外延伸,让他们的思维有了一个更广阔空间。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04-07]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作者/王莉莉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兴华中学)
摘 要:生物学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对当前社会和学生个体都具有极大的意义,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实现生物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是一个值得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对此做了初步探讨。
人文精神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对人类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一种高度珍视,它包括人的精神的发展、精神的需求以及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等,人文精神作为教育的灵魂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教育的渗透,实现生物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是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利用教材内容渗透人文精神
新版教材为贴近学生生活,无论是每一首古诗、每一段音乐还是某一个故事,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可以潜移默化地渗透人文精神。在人教版《生物学》这套教材中,有多首诗歌与生物知识紧密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还将人文精神教育融入自然科学教育之中。我们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发挥文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在讲述“环境影响生物”这部分内容时,引用了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让学生能够更直接地感受不同的海拔高度造成的温度不同,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繁殖,在这样的教学气氛中,学生一定会对即将学习的生物知识产生美感,不仅增添了教学的情趣,也丰富了课堂的人文蕴涵。
二、挖掘教材社会功能,渗透人文精神
在日常生物教学中,我们可以渗透生物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一些内容,从而使学生充分理解生物学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在体会生物科技给人们带来健康与舒适的同时,更能增强自己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但同时也要理性地提醒学生,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人类正面临着环境污染、温室效应、人口膨胀、能源枯竭等严重的威胁。但是同时我们要知道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生命科学本身造成的,要解决它们就要提升我们的人文精神,依靠科学的方法,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让学生来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意识和人文意识。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渗透人文精神
1.经典故事导课
要有意识地设计新课导入,渗透人文精神。如,在学习“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一课时,让学生讲“晏子使楚”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齐国的良民到了楚国就成了盗贼”等,在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唤起了学生对伟大政治家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找到了这个故事背后的生物学意义――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在这样的生物课堂上,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2.倡导探究性实验
除了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之外,生物实验课以及课外实践活动也是培养科学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开发探索性实验,给学生提供发挥潜能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既要注意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采集与处理数据及演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回归自然、理解生物,如此加深学生对生物科学本质的理解。
3.开展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也是活跃学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从生物学科的学习中获得的生物思想和生物方法,以及由此向其他领域迁移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四、利用生物学发展史,渗透人文精神
生物学发展史记录着每位生物学家的研究活动,饱含着科学家们的理想与信念,他们在研究与发现过程中的快乐与辛苦。教师可以通过以下这三方面培养人文精神。
1.通过阐释生物学史中的矛盾与争论来培养人文精神
2.通过介绍生物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来培养人文精神
3.通过了解生物学家的人格和信念来培养人文精神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课程,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实践的能力,而且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完善人格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采取恰当的途径与方法进行适时的人文教育,就需要教师在实践中继续不断地钻研和探索。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启迪学生的生命意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刘绍春。人文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兼论人文教育的功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
[3]刘铁芳。当代人文精神与教育略论[J].教育科学研究,.
[4]夏洛特・布勒。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M].陈宝恺,译。华夏出版社,1987.
[5]徐志远。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J].广东社会科学,.
[6]赵春音。弘扬人文精神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
[7]章红斌。呼唤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人文精神[J].中学生物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并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这是我们教育思想一次伟大的解放,它的现实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本身。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这里就以《落花生》一课教学为例,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渗透人文精神的。一、自选方式,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学生根据兴趣需要学会选择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形式,指导学生依照自身特点,或圈点,或查写,或操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已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求答案。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花生的和作者的资料,如“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除了书上介绍的你还知道花生有哪些用途?”“你对作者许地山知道多少?”等等。在这些问题中,学生兴趣哪一项就查找哪一项,任务一明确,孩子们就行动开了,或上网查找,或到图书馆、图书城查找,或请教有关专家等。课堂反馈时,我发现通过自已的方式,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十分丰富,增长知识的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调动起来。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在学生明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部分内容后,我提出一个问题:”这几个部分内容中你最喜欢读哪个部分,为什么?”让学生自选内容,学习体会,学生兴趣盎然,精彩纷呈:
生甲:我喜欢读“种花生”这个部分,因为只有辛勤耕耘,才会有收获嘛。
生乙:我喜欢读“议花生”这个部分,因为这一部分中,父亲告诉了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使我受到教育。
生丙:我喜欢读“吃花生”这个部分,因为“吃花生”这一内容,让我感受到了劳动的滋味。
生丁:我也喜欢读“议花生”这个部分,因为父亲说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做人道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
学生在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的自学中个性得到了发展。而通过学生的发言,我知道多数学生喜欢读“议花生”这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重点、难点之所在,这样,我就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自主实践,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程标准》语)。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尽情舒展生命活力。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中,从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到精读课文,理解父亲说的话,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我都引导学生自已读,自已学,自己汇报,自己评价,亲自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两段话这一环节时,父亲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包蕴着一个深刻的做人的道理。教学时,我不过多地讲解分析,而是先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步骤,然后以人四人为一小组,先自己读,自己学,接着把自已读懂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交流。实践证明,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按学习要求找出花生与三种水果的不同特点,体会出花生默默无闻,默默奉献,不炫耀自己的美好品格。学生体会出花生品格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就是那位父亲,你觉得该怎样读这两段话,才能表达出你当时的感情呢?大家来评评谁读得最有感情,学得最像。”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读者声情并茂,评者真诚中肯,在读与评中学生与“父亲”产生了情感共鸣,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与发展。
三、大胆质疑,给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尤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程标准》语)。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在教学《落花生》课中,学生质疑:“老师,课文中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我马上肯定这位学生爱动脑筋,然后抓住疑点引导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
生1:“我认为课文中不是在比较它们谁的用处大,而是重点在说花生的果实是埋在地里的,而不像桃子它们那样挂在枝头上,让一看就喜欢”。
生2:“我觉得课文中还是含有对桃子、石榴它们的批评。因为作者自己的笔名叫‘落花生’,他一定很喜欢花生,所以也喜欢花生,把果实埋在地里,默默无闻,不喜欢桃子、石榴把果子挂在枝头炫耀自已。”
生3:“老师,我觉得桃子它们把果实高挂枝头不是炫耀,而是向大家展示,我觉得这没什么不好。就像班上有特长的同学向大家展示自已的才华,你能说是炫耀吗?”
生4:“我就比较喜欢苹果、桃子,它们既好看又好吃,还富有营养。”
生5:“我出喜欢苹果、桃子、石榴。大家平常买东西都喜欢看广告,买牌子,它们外表美,挂在枝头为自已作广告,有什么不好呢?”
生6:“老师,大人们常说现在社会需要自我表现的人才,花生默默奉献的精神是可贵的,但苹果它们自我推荐也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