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护理的“十不宜”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别喝行不行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儿童护理的“十不宜”(共含6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别喝行不行”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儿童护理的“十不宜”

篇1:儿童健身运动十不宜

儿童健身运动十不宜

年轻父母中,约七成想让自己的孩子从小接受锻炼,为的是让孩子能有个健壮的身体。但儿童保健专家指出,过早地让孩子从事某些健体运动不仅不利于孩子身体的锻炼,反而容易造成伤害。>>>宝宝运动智能开发大行动!

专家介绍:人在过量运动时,为防止能量进一步消耗,人会感觉极度疲劳,浑身无力,大脑反应减慢,如果长时间过量运动,会使大脑机能受损,尤其是儿童,过量运动极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健忘,甚至缺氧等现象。

不宜一:拔河

拔河可能让孩子“伤心”、“伤筋”。从生理学角度来讲,儿童心脏正在发育中,植物神经对心脏调节功能尚不完善,当肢体负荷量增加时,主要是依靠提高心率来增加供血量。拔河需屏气用力,有时一次憋气长达十几秒钟,当由憋气突然变成开口呼气时,静脉血流也会突然涌向心房,损伤孩子柔薄的心房壁。有医学工作者曾对250名5至6岁的儿童在拔河比赛中进行生理检查,发现心率均高,赛后1小时有30%的儿童心率未能恢复正常。

除了对心脏造成影响外,拔河还可能伤到孩子的“筋骨”。儿童时期身体的肌肉主要为纵向生长,固定关节的力量很弱,骨骼弹性大而硬度小,拔河时极易引起关节脱臼和软组织损伤,抑制骨骼的生长,严重的还会引起肢体变形,影响儿童体形健美。另外,拔河是一项对抗性较强的运动,孩子争强好胜,集体荣誉感强,比赛中往往难以控制保护自己,极易发生损伤。

不宜二:力量锻炼

儿童生长发育时都是先长身高,后长体重,而且他们的肌肉力量弱,极易疲劳。也就是说,身体发育以骨骼生长为主,还没有进入肌肉生长的高峰期。如果这个时候让孩子过早进行肌肉负重的力量锻炼,一是会让孩子局部肌肉过分强壮,影响身体各部分匀称发育;二会使肌肉过早受刺激变发达,给心脏等器官造成较重的负担;另外还可能使局部肌肉僵硬,失去正常弹性。所以,父母不要让孩子从事大人常练的`引体向上、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力量练习。如果要练习肌肉力量,从初中一、二年级开始比较合适。

不宜三:长跑、负重跑xugu8

长跑属于典型的撞击运动,对人体各关节的冲击力度很高。孩子经常长跑锻炼,对关节处的骨骺发育不利。

尤其是在坚硬的马路上进行冬季长跑时,对关节冲击力更大,骨骺容易出现炎症,从而影响孩子长个子。长跑也是一项心脏负荷运动,儿童过早进行长跑,会使心肌壁厚度增加,限制心腔扩张,影响心肺功能发育。另外,儿童时期体内水分占的比重相对较大,蛋白质及无机物的含量少,肌肉力量薄弱,若参加能量消耗大的长跑运动,会使营养入不敷出,妨碍正常的生长发育。

另外,捆绑着沙袋进行负重跑,孩子的跑姿容易变形,错误动作容易导致运动损伤。

不宜四:扳手腕xugu12

儿童四肢各关节的关节囊比较松弛,坚固性较差,扳手腕容易发生扭伤。另外,如同拔河一样,屏气是扳手腕时的必然现象,这样会使胸腔内压力急剧上升,静脉血向心脏回流受阻,而后,静脉内滞留的大量血液会猛烈地冲入心房,对心壁产生过强的刺激。如果长时间用一臂练习扳手腕,可能造成两侧肢体发育不均衡。

不宜五:极限运动

专家认为,少年儿童的体育锻炼,一要遵循儿童自身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二要考虑儿童少年身体的解剖生理特点。孩子处于生长发育期,器官各方面还没有成熟,自然很难承受极具“挑战性”的极限运动,而且很容易造成损伤,比如超过儿童身体自身承受能力几倍的大运动量,就有可能导致儿童肌肉因长期处于极度疲劳状,造成肌肉疲劳损伤,容易留下运动损伤后遗症。另外,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孩子,关节中的软骨还没有完全长成,长时间过度磨损膝盖软骨,日后容易形成关节炎。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的膝盖损伤成年后患关节炎的可能性会增加三四倍。

不宜六:兔子跳xugu16

在做兔子跳运动时,人体重心所承受的重量相当于自身体重的3倍,每跳一次膝盖骨所承受的冲击力相当于自身体重的三分之一,这样对骨化过程尚未完成的孩子来讲,很容易造成韧带和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不宜七:倒立

尽管儿童的眼压调节功能较强,但如果经常进行倒立或每次倒立时间过长,会损害眼睛对眼压的调节。

不宜八:碰碰车xugu20

10岁以下儿童不宜玩碰碰车。少年儿童的肌肉、韧带、骨质和结缔组织等均未发育成熟,非常脆弱,受到强烈震动时容易造成扭伤和碰伤。

不宜九:滑板车

8岁以下儿童不宜玩滑板车。儿童身体正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长期玩滑板车,会出现腿部肌肉过分发达,影响身体的全面发展,甚至影响身高发育。

此外,玩滑板车时腰部、膝盖、脚踝需要用力支撑身体,这些部位非常容易受伤,所以一定要做好防护,最好有父母陪护,并且找平坦宽敞的非交通区域玩耍。xugu24

不宜十:小区健身器材

公共健身器材对安全要求很高。例如目前最普及的“太空漫步器”,按照其两脚间规格,明显是只适合成人使用的,而有关警示上只对运动的形式、健康禁忌做了规定,对于使用者年龄并没有特别限制。而很多青少年也把这些器材当成了玩具。目前儿童使用健身器材不当引起伤害不断增多,甚至出现了重伤、残疾的现象。据了解,小区里的健身器材原则上就是给中老年人配备的,目前还没有安装适合儿童的健身器材。

专家指出,过早从事某一专项体育运动对未成年儿童也是一种伤害,其中包括:疲劳性骨折、月经失调、疲劳过度、饮食功能失调以及情感压抑等问题。因此,专家认为父母应当鼓励儿童参加多种体育活动,而不要希望孩子在少年时代就创造某些体育项目的奇迹。

一些儿保专家认为,针对少年儿童身体发育特点,父母可以让孩子进行跳绳、弹跳、跳皮筋、拍小皮球、踢小足球、打小篮球、游泳等体育运动,这些项目既有助于增加少年儿童的身高,又不会伤害身体。另外,对于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一次运动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一个小时,间隔十几分钟,休息一会后再运动。一天的运动量不能过大,以运动后孩子不感到疲劳为限。

篇2:儿童免疫接种的十不宜

儿童免疫接种的十不宜

孩子的健康对家长来说是最重要的。为了给孩子的增加免疫力,防止传染病,家长们都及时去防疫站给孩子打防疫针。但应注意,有些情况是不宜打防疫针的,否则事与愿违,还会出现严重反应。

1、当孩子患有急性疾病时不宜接种,如:发烧、腹泻、呕吐时,暂时不打预防针。当孩子发烧,体温超过37.5度时,应请医生检查发烧原因,待治愈后再接种,这是因为打防疫针会出现体温升高的反应,加重发烧的病情。另外,发烧往往是流感、麻疹、脑膜炎、肝炎等急性传染病的早期症状,接种疫苗不仅会加快发病,还会加重病情,使病情复杂,给医生诊断带来困难。同时,疫苗中的抗原成分与致病的细菌互相干扰,会影响免疫力的`生成。因此当孩子发烧时要及时告诉保健医生,以便待孩子病好后,医生再次根据情况预约合适的时间。

2、当孩子患有皮炎、牛皮癣、严重湿疹以及化脓性皮肤病时,也不宜进行预防注射,需等病情稳定好转后再补种。

3、孩子患有肝炎、结核、严重心脏病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决定是否预防注射。因为患有这些疾病的儿童体质往往较差,对接种疫苗引起的轻度反应也承受不住。他们有病的器官不能增加额外的负担,故接种后往往会发生较重反应。另外,接种疫苗后肝脏的解毒、肾脏的排泄等功能都要加强,影响有病器官的康复。

4、患肾炎的孩子服用激素期间或病愈停药后三年之内均不宜注射疫苗。

5、过敏体质的孩子、患有哮喘、荨麻疹或接种疫苗有过敏史的孩子,不宜打预防针。因为疫苗中含有极其微量的过敏原,对一般儿童不会有任何影响,但对体质过敏的儿童来讲,由于其敏感性极高,也会发生过敏反应,给儿童带来危害。

6、患有白血病、恶性肿瘤者,不宜接种。

7、严重腹泻或痢疾时,大便每天超过4次者不宜服用小儿麻痹糖丸活疫苗。因为腹泻时会把糖丸疫苗很快排泄掉,从而使疫苗失去作用。另外,腹泻如为病毒感染所致,会干扰疫苗产生免疫力。

8、传染病流行期间,接触了病人的孩子,不宜马上接种疫苗,必须观察病情后,在医生的指导下接种。正在患急性传染病或痊愈后不足2周,处于恢复期的儿童应缓期接种防疫针。

9、神经系统疾病,如癔病、癫痫、大脑发良不全等及血脑屏障作用差,也不宜接种疫苗。

10、重度营养不良、严重佝偻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儿童不宜接种。这些儿童由于制造免疫力的原料缺乏或形成免疫力的器官功能不好,不能产生免疫力或反应严重,故不宜接种。

不宜接种疫苗的儿童有时会遇到意外必须接种,如被狂犬咬伤者必须接种狂犬疫苗,这时,一定要在医生指导和密切观察下方可接种。

篇3:语文教学“十不宜”

语文教学“十不宜”

由于工作关系,我常到一些小学听语文课,执教老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我感到有研究价值的,就随时随地记录下来,经过加工整理,或作为资料保存,或给报刊投稿。现将有关课堂上教师不宜做的十条写出来,供参考。

一、开篇不宜淡如水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X课。”我常常听到教者把这句话作为开场白。初听时倒也觉得新鲜,“共同学习”嘛,老师跟学生处于平等地位,教育思想可嘉;可后来发现,不少人、不少课的开场白都是这样,我便产生了疑问:日常吃饭菜尚且知道花样翻新,有利于增进食欲,上课开篇一成不变,岂不要倒学生的胃口

有的教师很注意这一点。我听一位老师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者在板书课题时有意漏写引号。写后问:“老师这里写的与课本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打开课本,认真看后齐说:“少了引号。”老师问:“这里为什么要加引号”学生答:“这是引用一个人说的话。”老师进一步问:“你们看到这个题目,会想到哪些问题呢”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这话是谁说的”“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啊”“为什么一定要把它放掉”“有没有放掉”……在肯定了学生积极动脑、大胆质疑之后,老师紧接着说道:“很好!这些问题课文都作了回答,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接着,同学们都兴趣盎然地读起书来。

古人云:“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面惊,不敢弃去。”这里尽管谈的是写文章,但隔行不隔理。上课之初,设计一段好的导语,诱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为学生学好新课奠定良好的基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开篇就平淡如水,要想上好一堂课谈何容易!

二、指名不宜在问前

“XXX,请你回答一个问题。”老师一指名,一位学生站了起来;随后,才见老师提出问题。是提问在前好,还是指名在前好,颇有一番考究的必要。

提问在前。老师将问题提出之后,每一个学生必然要认真思考,并且做好回答的准备。老师此时的短暂期待,也就是常说的“空白”,正是学生思考之时。提问在前,有利于启发全班学生开动脑筋。尽管最后答问的只是一个学生,但它却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确保全班学生处于积极思索的状态。

指名在前,那效果就迥然不同了。试想:某同学已被老师指名站起,班上其他同学谁还会对下边提的问题积极动脑这样做,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一些学生的思维活动。尽管教者主观上并不是这样想的,但客观效果如此,想回避也是回避不了的。

三、不宜每次都“你来”

我发现,有的老师请学生发言,指甲说“你来”,指乙还说“你来”,指丙、丁亦然。于是乎,一堂课上“你来”一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

应当指出的是:教师指名学生发言,每次都说“你来”是不适宜的,应当变换一下说法。比如“请你回答”、“你说说看”、“你来告诉大家”、“这个问题你讲一讲”、“你是怎么想的”……倘若整堂课都说“你来”,暴露的是教师语汇的贫乏,而学生听之乏味,影响教学效果是确定无疑的。另外,它还不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小学生除了向课本学习书面语言之外,理所当然地还要向老师学习口头语言。老师讲话,语汇丰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会给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学生的口头语言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长进。

四、“太好”不宜再找碴

黑板上出现的是两行生字词,一个学生读过之后,教师立即称赞道:“太好了!”这位学生当即高高兴兴地坐下。不料,老师随后又问大家:“他刚才有没有读错的地方”马上有两名学生指出了该生读音上的问题。

此举显然不当。“太好了”的评价用语不是可以随便用的,当一个学生的答案确实见解独特,所说无懈可击,才有资格受到这样的赞扬。然而,现在教师对该生大加称赞之后,又让其他学生找出其不足,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试问:刚才那位学生到底读得如何如果有错,就不能赞之“太好了”;如果没错,那就用不着再来找碴。二者只能居其一,怎能同时存在呢

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老师作出评价,就要考虑评价用语的准确性。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时以表扬为主是对的,但必须以恰如其分为前提。否则,不当的赞扬对学生学习和进步是有害无益的。

五、不能乱点“鸳鸯谱”

有一位教师教生字词,出示小黑板带领学生读字音之后,让学生说出自己已经懂得的词语意思。一位学生说:“我知道‘胸腔’的意思。”教师叫他说给大家听听。“就是这儿。”学生指着胸部答道。教师点头表示肯定并示意其坐下。

这位同学的答案是肯定不得的。“胸腔”与“胸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胸腔”指由胸骨、胸椎和肋骨围成的空腔,上部跟颈相连,下部有横隔膜和腹腔隔开。心、肺等器官在胸腔内。而“胸部”则指胸脯子,它是人体躯干的一部分,在颈和腹之间。前者所指在人体内部,后者所指在人体外部,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这一肯定不可避免地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一个错误的印象,“胸腔”即“胸部”。

一个很明显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所讲的内容一定要正确、准确、合乎科学,不能讲错、讲歪,否则将误人子弟,贻害无穷。

六、配角不宜唱主角

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听课文录音的现象比较普遍。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实在今人高兴。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配乐朗读的文章,存在喧宾夺主的现象。按照常理,听课文朗读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然而,现在的情况是,所配音乐其声音之高,足以将朗读者的声音“淹没”,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听音乐上去了,影响听有关课文内容的朗读。配乐朗读的初衷既然是为了增强朗读的听觉效果,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经过这样的包装之后,却走向了愿望的反面。因此,配乐朗读中的这种反客为主现象,应当改变。如要配乐,所配之乐其音响只能处于次要地位,切莫颠倒过来。这里还要说明的是,配乐朗读不能代替教师范读。教师表情朗读,学生当面听到、看到、感受到,直接受到的教育和感染是任何传媒所代替不了的。教师读得好,会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喜爱,对朗读的兴趣,对教师的崇敬,甚至会影响其一生。所以教师不要动不动就使用配乐朗读,还是自己练好朗读基本功,当面读给学生听为好,适当时候搞点配乐朗读也可。应当以听教师范读为主,听课文录音为辅。

七、不宜一口吞个饼

人教社编义教五年制第六册语文基础训训练2中有一道题:“读句子,注意顿号的用法。”例句是带有顿号的几个句子。一位老师教学时不仅把顿号的用法、注意点一口气讲完,还辅之以点顿号的练习。无独有偶,一位教师教三年级学生写对话,范文只涉及“写清楚说的是什么,是谁说的,有时还要写出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语气等”,提示语仅有两种形式。但教者不仅讲了这些内容,还把提示语的四种形式以及“说”的不同表述方式统统讲了。

上述两例,教者是想让学生多学一点,其出发点无可非议,但想“一口吞个饼”、“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和做法不可取。

小学生学习知识有阶段性,一般总是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理解到运用。教材也是按照这一规律编排的。以顿号为例,除了“读句子,注意顿号的用法”之外,还有“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和“综合练习”等,而这些是在以后的基础训练中,分好几次出现的.,是按照一定的“序”安排的。刚开始接触某一知识点,就把有关内容全讲完,看似快了,其实慢了,违背了小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必然会走向愿望的反面。

八、“对口相声”不宜演

我看到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有这样的情况;当他叫起一个学生发言的时候,他马上走下讲台,来到这位学生身旁,面对面地听这位学生的发言。如果学生的回答有卡壳现象,他仍然面对面地给予引导,直至问题的解决。其间他对这位学生可谓是全神贯注,众多的学生此时此刻的表现,他就不管了。课堂上出现一种师生二人说“对口相声”,其他同学放任自流现象。

这种顾此失彼的现象,在课堂上是不宜出现的。这是因为:小学生自控能力比较薄弱。教师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一个学生身上,课堂上就会纪律松弛,其他学生听这种“对口相声”的就会寥寥无几,这必然要影响到教学效果。正确的做法是;教者仍然处于讲台的位置,心中时刻装着全班学生,在认真听取一个学生发言的同时,目光要时不时地扫视全班,让每一个学生都意识到老师此时此刻正在关心着自己,从而保证课堂纪律处于良好状态。

九、改错不宜缺勇气

一位老师在教学生字“肩”时,把“户”下面写成“月”字。一学生当堂指出,这位老师并没有及时纠正,反而说“这样写也可以”。此外,我也曾见有的老师对自己教学中的失误,不当面纠正,而悄悄改正,采取了一种自护其短的做法。他们的共同心态是:怕当众认错纠错,有失面子。

自护其短,也许在一个短时期内可以把学生蒙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到那时,他们一定会发现某某老师曾经“蒙”过他们,教者在他们心中的形象无形中打了折扣。其实,知识犹如浩瀚的大海,教师也不可能万事精通,教学也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由于种种原因,课堂教学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是常事,本不足为怪。教师应放下架子,勇敢地承认错误,并立即纠正。这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学生对此也是能够理解和谅解的。

在这方面,特级教师斯霞老师堪为我们的表率。有一次,她让学生听写《列宁和卫兵》,当她发现有几个学生把“你不该责备他”写成“你不应该责备他”时,对学生说:“那不是你们的错,是老师念错了吧!”这种严于责己的精神多么令人敬佩!

十、不宜充当裁判员

具体某一篇课文如何划分段落,学生的意见并不一致;给一段短文拟个小标题,说法也不尽相同……遇到这种学生意见不一致的情况该如何处理呢有的老师是让学生讨论,但更多的是由老师作出判断。

谁是谁非,为什么不让学生讨论,而要由老师裁定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者怕影响教学进度,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我认为,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而是直接说出答案,学生记住的仅仅是现成的结论,思维的“闸门”根本没有打开,学生也没有知其所以然,这能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吗

当发现学生的答案存在分歧的时候,应当让他们议论纷纷。这当然需要花费时间,但这是值得的。通过争论,

[1] [2] 下一页

学生明辨了是非,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力气用在刀刃上,不是很好吗

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当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有写有练,高潮迭起”。“议论纷纷”就是其中之一。我们有什么理由仅仅充当一个裁判员的角色呢

本文提出的十个“不宜这样教”,谈了课堂上常见的教学失误,当然还不止这些。但是,这些现象在课堂上的出现,足以说明,当教师的,在课堂上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十分注意,切莫掉以轻心。课堂教学无小事,教者事事应在意。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对课堂上的每一环节,都要认真设计,想一想怎样做效果更好,怎样做便会影响教学质量,力争上好每一堂课。

《小学青年教师》第1

上一页  [1] [2]

篇4:盘点吃鸡蛋“十不宜”

盘点吃鸡蛋“十不宜”

不宜生吃生鸡蛋的蛋白质结构致密,有很大部分不能被人体吸收,只有煮熟后的蛋白质才变得松软,人体胃肠道才可消化吸收。生鸡蛋有特殊的腥味,会引起中枢神经抑制,使唾液、胃液和肠液等消化液的分泌减少,从而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不宜与白糖同吃鸡蛋和白糖同煮,会使鸡蛋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形成果糖基赖氨酸的结合物。这种物质不易被人体吸收,对健康会产生不良作用。

不宜与豆浆同吃豆浆性味甘平,含植物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很多营养成分,单独饮用有很强的滋补作用。但其中有一种特殊物质叫胰蛋白酶,与蛋清中的卵松蛋白相结合,会造成营养成分的损失,降低二者的.营养价值。

不宜与兔肉同吃兔肉性味甘寒酸冷,鸡蛋甘平微寒,二者都含有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共食会发生反应,刺激肠胃道,引起腹泻。

不宜与鹅肉同吃鸡蛋与鹅肉同食损伤脾胃。

不宜与柿子同吃鸡蛋与柿子同食导致腹泻,易形成柿结石。

不宜与甲鱼同吃甲鱼肉中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物质,而鸡蛋是优质的完全蛋白质。同时食用会导致蛋白质变性。降低营养价值,孕产妇要特别注意不要食用。

不宜与鲤鱼同食鲤鱼下气利水,两者虽然性味相同但功能相反。

不宜与茶同吃鸡蛋与茶同吃会影响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和利用。

不宜与消炎药同吃鸡蛋与消炎药同吃会产生不良的化学反应而造成中毒。胡启山

篇5:儿童六不宜运动

专家指出,针对少年儿童身体发育特点,可以让孩子进行跳绳、跳皮筋、拍球、踢球、游泳等体育运动,这些运动项目既有助于增加孩子的身高,又不会伤害身体。

此外,家长在指导孩子做运动时,不能想当然、凭经验,要学习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和运动技术,科学地增加运动量,把握渐进性原则,注意间隔放松和运动恢复。

很多家长都这样认为,小孩子进行锻炼应该趁早,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其实这是片面的认识。长期关注青少年问题的专家、天津社科院研究员关颖表示,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的儿童,身体内的器官、组织尚未发育成熟,有很多和成年人不同的解剖生理特点,有些健体运动不宜过早开展。

一、幼儿不宜进行拔河比赛

拔河是一项对抗性较强的运动,往往会使儿童的手掌皮肤被绳索磨破,甚至由于双方拉扯时间过长,用力过猛,在强烈的外力作用下,容易引发脱臼或软组织受伤,严重的还会引起变形,影响儿童体型健康。

二、儿童不宜肌肉负重力量锻炼

儿童是先长身高,后长体重,且肌肉含水分较多,含蛋白质和无机盐很少,力量弱,易于疲劳。

三、幼儿不宜倒立

尽管幼儿的眼压调节功能较强,但如果经常进行倒立或每次倒立时间过长,会损害眼睛对眼压的调节。

四、10岁以下儿童不宜玩碰碰车

少年儿童的肌肉、韧带、骨质和结缔组织等均未发育成熟,受到强烈震动时容易造成扭伤和碰伤。

五、8岁以下儿童不宜玩滑板车

儿童身体正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长期玩滑板车,会出现腿部肌肉过分发达,影响身体的全面发展,甚至影响身高发育。此外,玩滑板车时腰部、膝盖、脚踝需要用力支撑身体,这些部位非常容易受伤。

六、不宜扳手腕比手劲

儿童四肢各关节的关节囊比较松弛,坚固性较差,加之骨骼还没有完全骨化,易在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发生肢体变形。如较长时间用一臂练习扳手腕,可能造成两侧肢体发育不均衡,甚至使脊柱发生侧凸。

篇6:对待孩子绘画十宜十不宜

1.孩子绘画时,父母不停嘴地在一旁评论;

2.追究每个细节的真实,并要求立即更正;

3.当孩子使用绘画工具时,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笔和纸的价格,提醒孩子不要浪费;

4.唠唠叨叨地要孩子注意手和环境的清洁,使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或因为怕挨骂而放弃绘画;

5.当孩子把作品送给父母观赏时,不愿痛快地进行表扬,总要重复“不要骄傲”之类的话;

6.要求孩子达到尚无能力达到的绘画技巧;

7.不恰当地总是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你看人家×××比你画得好”,家长以为这样可以刺激孩子的上进心;

8.过早地把孩子送去学成人画,束缚其自有的想像力;

9.因为画技尚不成熟,家长当众打骂孩子;

10.未经同意,家长擅自处理孩子喜爱的作品。

以上写给家长的问卷,如果你不幸选择了多个“是”,那么你在对待孩子绘画方面真的应该好好“补课”了。

给父母的`10条建议:

1.以表扬为主,不加任何附加条件,对独具个人创意的作品尤其多加鼓励,并以“建议”的口吻提出改进意见;

2.在家中开辟一面墙专门悬挂孩子的作品,或开辟一个角落供孩子潜心创作;

3.每逢家中亲戚朋友过生日时,鼓励孩子作画相送,以此让孩子表达感激之心;

4.为孩子提供不同规格的纸张和多种绘画材料。在使用大块油彩时可用成人旧衣物作为工作服使用,活动完毕让孩子学会自己收拾屋子;

5.当孩子解释自己的绘画意图时,家长要注意倾听,遇有不解的地方及时提问;

6.当孩子因叙述能力有限,无法讲清自我感受或现实情景时,请他画下来,以利于孩子再次归纳思考,并组织想要表达的语言;

7.如果孩子情绪过于紧张或伤心郁闷,家长可用画画的方式与孩子对话,起到发泄疏通的作用;

8.在孩子作画时可以放些轻音乐,有益于孩子发挥想像力;

9.带孩子多参加成人聚会,并随身携带绘画工具,走到哪里画到哪里;

10.挑选孩子的作品进行收藏,标上日期、题目,以及孩子特有的解释。

美容院选择货比三家 肌肤护理宜简不宜精

儿童计划免疫临床护理

口吃儿童的心理护理

孤残儿童护理员个人总结

浅谈儿童预防接种的护理干预

儿童散光的护理方法有哪些

儿童眼外伤的急救与护理

办公室不宜讨论的话题

面试装扮不宜时尚前卫

新生儿不宜用中药针剂

儿童护理的“十不宜”(锦集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儿童护理的“十不宜”,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