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金刚经》开示(共含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xxy1000”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关于《金刚经》开示
金刚经中佛说菩萨庄严佛土,但不执着住在庄严佛土的功德,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金刚经者,即有谈空,不堕空边。即空论有,不堕有边。空有两泯,真俗不二。生佛一致,事理圆融。行起解绝,直趣觉海。一切菩萨,依此而修因。三世诸佛,依此而证果。乃如来一代时教之纲要,实菩萨上宏下化之准绳。示如如之本体,机理双契。证空空之三昧,解行俱圆。妙而又妙,玄之又玄。猗欤懿哉,何可得而思议也已。世多不察,谓为空宗,其孤负佛恩也甚矣。
夫度尽一切众生,不见能度所度之相。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以至六度,及与万行。以无我人众生寿者,修一切善法。无所住而生心。虽说法而无法可说。虽成佛而无菩提可得。是则云腾行海,波涌度门。乃称性缘起之道,行所无事。以故内不见有能度之我,外不见有所度之人与众生,中不见有所证之无余涅槃之寿者相。自他见亡,凡圣情尽。三轮体空,一道清净。如如不动实相妙理,彻底圆彰。故得福德等彼十方虚空也。
至于受持此经,为他人说。虽四句三句二句一句,其福胜彼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七宝布施,及无量百千万亿劫,日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之福。良以一切诸佛,及诸佛无上觉道之法,皆从此经出故。故说法者,即是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并以庄严一切众生。此其自行化他真实功德,名之为空,岂有当哉。是故随说此经,虽止四三二一句等,而一切天人,皆应如佛塔庙而供养之。以持经之人,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故能转最重之后报,作最轻之现报,而复当得菩提也。以自行化他,心不住相。则以如如智,契如如理。直下与菩提涅槃,混而为一。如水投水,似空合空。虽有圣智,莫能分别也。如来一代所说法门,悉以此智照了而修。则水到渠成,云开月露,一尘不立,万德圆彰矣。
马通白居士者,宿植德本,笃信佛乘。品行清高,著述宏富。实当代之文宗,具超格之学识。然以志树儒宗,未暇殚精内典。迨岁周华甲,以沧桑迭迁,悟身世无常,遂屏除一切,专阅佛经。始知如来所说,皆示吾心。而本有衣珠,几致忘却。庆幸之极,转为悲感。后阅此经,心华顿发,因随所见,注为次诂。浑融之文,以章段显之。玄妙之义,以平实明之。契理契机,彻上彻下。固初机之良导,实入佛之要门。诸门人欲为刊板,永用流通。庶通方儒士,悉皆景仰而效法焉。其为利益,唯佛能知。勉抒愚怀,用为序引。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三》:“金刚经次诂序”
此一卷经。人人具足,个个不无。但由迷真逐妄,背觉合尘,不知返观内照,致使不能亲得受用耳。故华严如来出现品云,如来成正觉时,叹曰,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此经由须菩提见佛威仪,叹为稀有世尊,善护念付嘱诸菩萨。欲令护念付嘱之法,大明于世。故问菩萨发无上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此二句,乃护念付嘱之要旨也。而如来以所有一切九类众生,悉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不见众生得灭度相,答其降伏。以菩萨于法,应无所住,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答其应住。又谓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且深叹其不住相布施之福德,与十方虚空,同一不可思量。
何以度尽一切众生,而曰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以无余涅槃,即众生本具性体。由迷背不知,初非有失。菩萨为指示之,令其了知衣里之珠,项上之头。既了知已,岂复有得。不过众生自性自度,岂有能度之我,所度之人与众生,并所入无余涅槃之寿者相哉。四相既无,则三轮体空,一道清净矣。由其三轮体空一道清净。故万行云兴,心无所住。虽复万行云兴,实则一法不立。凡所见情与无情,同一实相。故得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而楞严以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皆如来藏妙真如性,即是其证。是知如来智慧德相,本自具足,无欠无余。但以迷背之故,无端幻起妄想执著,致智慧德相隐而不现。若肯穷究此妄想执著之所从来处,则弥空云雾,彻底消灭。本有天日,全体显现矣。云雾封时,天日亦不曾失。云雾散时,天日又岂是得。度尽一切众生,不见一众生得度者,此之谓也。其能见此理以行此行者,以无所住而生心,悉见诸相非相也。如是之人,受持此经,乃至四句三句二句一句,为人演说。其福德虽满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尚不能及。以一句染神,永为道种。住相布施,报在人天故也。以故说是经处,即为塔庙。经所在处,即三宝具足。故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也。以说者能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以如如智,契如如理。佛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终日说而实未尝说,即杜默不说亦未尝不说。以其人行住坐卧,周旋俯仰。著衣吃饭,扬拳竖指。无不是不生不灭无余涅槃,无住心之全体大用。劫外田地,故乡风月。任人自得,有谁阻止。以故卖柴翁闻一句,即得嗣祖传灯,腾辉宇宙。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则受持之人,宜何如发大菩提心,宜何如生无所住心也。
清道光末,有无住老人陈柱者。宿有慧根,弱冠即诵此经。至七旬外,广阅诸注。折衷其义而为线说。以不住相一线,直贯到底。其语句颇平实显豁,有益初机。倘由是而得其旨归,则古德之注,如来之经,如开宝藏,随意受用矣。粤东简照南玉阶二昆弟。以母氏逝世,诸亲友吊奠者,各送诔词挽联。汇而刻之,名哀思录。又欲藉母氏之故,普利一切。因铸金刚经线说板,印数千卷。与哀思录同赠吊奠亲友,以酬嘉贶。一以冀母氏莲品高升,一以冀亲友善根增长。诚所谓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者矣。
或疑金刚无相,净土有相,二法如何相融。予曰,金刚经令度尽一切众生,而不见度相。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布施乃六度万行之首。既令不住相布施,则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以及万行,莫不皆然。然则金刚经乃令人遍行六度万行,普度一切众生之规矩准绳也。遍与一代时教一切法门而为纲要。盖是即相离相,何得谓与净土不相融通乎。夫度生之法,唯净土最为第一。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以不住相之清净心念佛,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其往生西方,证无生忍,乃决定不易之理事也,又何疑乎。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三》:“金刚经线说铸板流通序”
金刚经令发菩提心菩萨,发心度尽一切众生,令其皆证无余涅槃,而不见有一众生得灭度者。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布施为六度万行之首,举布施则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乃至万行,皆当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修。此经文略,唯举布施以该其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修一切善法。
如上所说,且道是有相耶,是无相耶。如此广大光明之相,逼塞太虚,而谓之为无,是何异于生盲乎哉。其言无一众生得度,不住相,无相,无所住者,欲人不滞凡情圣见之执著相耳。其言度尽众生,行布施,生心,修善法,欲人称性修习自利利他之法,以期自他同得圆满菩提而后已。不于此中著眼,妄执无相为究竟。与噇酒糟汉同一知见,尚得谓有智慧人乎。
节选自《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二》:“复顾显微居士书”
十法界凡圣生佛,虽则高下不同,苦乐迥异。而其心之本体,咸皆寂照常恒,不生不灭,灵明精妙,无变无迁。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者,此也。须知此心,不涉因果修证凡圣生佛。而因果修证凡圣生佛,悉依此心而得建立。良以体虽不变,用常随缘,随悟净缘,则成四圣法界,随迷染缘,则成六凡法界。纵悟净至极,圆满菩提,安住寂光,迷染至极,永堕阿鼻,受诸极苦,其根身器界,固已天渊悬殊,而心之本体,悉皆了无增损于其间也。果知此义,谁肯以可以作佛,具足法乐之心,枉令永作受生死轮回之苦众生耶。金刚经者,一切诸佛,彻证即心自性之妙法,一切众生,究竟超凡入圣之捷径也。故曰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华严经云,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师智,无碍智,则得现前。是以此经,屡以住法著相为戒,以住法著相,纵有修习,总不出妄想执著之外,既全体在妄想执著中,又何由令如来智慧彻底显现耶。以故令发菩提心者,发心度脱一切众生,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而复不见一众生得灭度者。以无余涅槃,众生心本自具,但以迷真逐妄,遂成烦恼业苦,初非有失。既经指示,则返妄归真,即烦恼业苦,复成无余涅槃,今岂有得。约智名如来智慧,约理名无余涅槃,名虽异而体原一耳。由其心住实相,不住幻相,故内不见我为能度,则无我相,外不见人及众生为所度,则无人及众生相,中不见所得之无余涅槃,则无寿者相。四相既无,三轮体空,故得万行云兴,一法不著,所以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等也。布施,为六度万行之首,举其首而例其余,佛语善巧,不须繁词。如是则波腾行海,云布慈天,不矜不伐,行所无事,则上契如来果觉,下契即心自性,故得受持四三二一句者,其功德等彼十方虚空也。世人不知在离相无住处著眼,遂谓此经破相,不知此经,乃示人广行六度万行,上求下化,兴无缘慈,运同体悲之无上妙相也。须知佛法真利益,必由不著无住而得,欲不著无住,非竭诚尽敬不可,竭诚尽敬,乃修习佛法成始成终之要道也。真达大师,欲令受持者咸发欢喜诚敬之心,乃请汪鸿藻居士楷书,刊印流通,并附功德颂于后,以期受持者,悉得前人所得焉。
金刚经简单开示
金刚经是佛教非常重要的经典,也可以说金刚经是影响中国禅宗道场的一部大经。下面是金刚经简单开示,一起看一下吧。
金刚经是般若部的一部经典,般若是什么呢?
就是通过事相的剖析,直趣如来藏性,直接开示如来藏性的一部经典。
金刚经诵持的时候或者我们修行的时候,就是功德非常非常之大。
为什么在金刚经上佛陀一直在讲诵持金刚经功德有多大,为什么呢?
因为通过诵持金刚经,能直指如来藏性,也可以说金刚经也是成佛的经典。
我在很多地方毫不客气的说过一句话,我们念佛求往生西方。
当我们完成了我们的心愿,真正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
在那边不是没事干了,我们仅仅是个移民形式的,神识迁移到西方了。
在那边干什么呢?还要修 ,采取一切方式,修到一定的程度圆满的时候就是,证得佛果的时候。
那就是证得的金刚经的境界。
因为金刚经讲的是如来藏性,说到金刚经的特点,般若之经,
金刚经的经义就是金刚经后边的那四句偈语: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就是佛弟子应该这样认知它,应该这样去修学这样去体会它,最后体悟那种佛性,证得那种佛性。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一切有为法,就是指的一切事相,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合和而成的 ,因为它有生必然有灭,
这是一种规律,因为它是由因缘合和而成的。
而因缘最大的特点是,刹那刹那变化的,所以说一切的事相都是在潜移默化的变化的,
都会是失去的,都会是最后消失的,这是它的特点。
并且是一切的事相当体就是空的,当体是空的什么意思?
不是说这个杯子里边没盛茶叶,我这个杯子当体是空的,
有的人不理解了,不对啊,我看到茶叶了,当体是空的不是说里边装了东西,
而是组成这个杯子的因缘是很多因缘组成的,是刹那刹那在变化的。
比方说玻璃,玻璃首先有材料,首先要有材料,还得有材料的炼制方法和工艺。
这个中间可能用到火,可能用到炉子,可能用到水,这个火里边可能用到电,可能用到煤炭,
可能用到人的设计,可能用到模具,这一切一切都具足了,还得有一定的生产时间
这个生产时间也具足了,都完了,还得打包装 ,上彩 绘画,然后通过出厂,运输 买卖,
最后我们拿过来当茶杯用了。也就是说当下我这个茶杯,,它是玻璃做的,是由这一切因缘组成的
如果离开玻璃这个茶杯不存在,而玻璃本身不是茶杯,就是这个含义。
它可能是由一个姓王的设计师设计的,离开姓王的设计师的设计,我这个杯子是不存在的 。
但是,姓王那个设计师的设计规划,设计方案不是杯子本身,这个杯子可能是一个姓张的人贩运过来的,
用三轮砰砰砰砰拉过来的,如果离开这个姓张的三轮车的运输,我这个杯子也是不存在的,不会在这显现。
但是,姓张这个用三轮车运输的这个过程也不是杯子本身。
但是,这个杯子离开这所有的条件。
它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这样说,这个杯子,是由这些刚才列举的所有条件组成的'。
这就是讲的杯子是空的,这就是当体即空,没有一个本来的杯子存在。没有玻璃就没有杯子,
没有人的构思没有杯子,没有生产工艺没有杯子,没有运输也可以没有这个杯子。
可是那一切条件都不是杯子本身,都找不出一个原本存在的杯子自我。
这个意思就是说的杯子是空的,而不是这里边有没有水,这是佛法的空,佛法的空叫空性,而不是空相。
特点是空的,没有本来的自我,所以佛教是一个最大的无神论者,没有我执,没有法执。
没有一个本来的我,没有一个本来的一个物存在,佛教是最大的无神论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所以刚才我用这个例子讲了金刚经的经义,开示金刚经,这个问题算是开示了一点点。
拓展阅读:如何运用《金刚经》于生活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研究《金刚经》中佛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上面我已经提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逐渐在心中占了重要地位,可是好多年来,我总觉得这个观念对人类没有好处。我的疑问是:如果大家都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虚妄不真,没有永久性的存在和价值,那么人为什么要努力、要奋斗、要争取上进呢?不但生活变成了没有意义,而且人类也不会有进步。
真如本性的显现
那天,我突然发现,我的问题不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的问题是没有将接下去佛说的两句“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连起来一同思维或观想。因此,我一直将重心放在“虚妄”、“不真实”、空无所有的“空”上,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和我现实生活中的积极个性发生了矛盾冲突。
这次的突破,不但明白必须将此四句连在一起,不能断章取义,而且在理论上统一了“虚妄”和“真实”的矛盾。
为使各位更容易明白我的思路,我想先讲一讲我对了解“则见如来”的意义的过程,这是一个重要关键。而后谈一谈这次突破前与突破后思想上的区别。
各位,要真真得到佛法的受用,一定要您自己亲身体悟,所以闻了要思,思了要修,我今天贡献给各位的,只能说是一个引子。
我在年轻的时候,常听人讲,如来即是佛,是佛的一种名号。所以初读《金刚经》的时候,我把“则见如来”解释成“就看见佛了”。后来看大德们的注解及懂得一些梵文之后,方才晓得这种解释并不确当。
“如来”是印度梵文 tathagata 的中文译名。tatha 是清净不动的本性。中国古代的译经大德找不出一个中国字可以完全和tatha的意义相同,很善巧的选用了一个“如”字,所以这清净不动本性也叫真如。agata 是来去的来。所以,“如来”的意义是说佛从清净不动的真如本性中所显现出来的一切功德,将这名词用来代表佛的性德,所以也可以用这个名词来称呼佛。
这样一来,意义就完全不同了。“则见如来”并不是用肉眼看见佛,而是显现清净不动的真如本性。所以,这个“则见如来”的“见”字,读作“现”,其意义也是显现的现。
什么叫做清净不动呢?《心经》中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即是清净不动的描写。换句话说,在清净不动的本性中,没有相对比较或对待的观念。
因此,“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感觉到的一切相对比较的物质和观念,都是虚妄的;但如果我们了悟了这一切都是虚妄,不加执着,我们的清净不动的真如本性,即时显现;这清净不动的本性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恒久长在的,如果用人的言语来表达,它是真实的。所以,这四句要一气呵成。
有了理论上的建立,各位就不难看出我在突破前和突破后的区别。
虚妄、真实都是假名
简单的讲,在突破前我心中是充满着虚妄和真实的矛盾,突破后,是虚妄与真实的统一。
在突破前,虚妄和真实是对立的。是虚妄即非真实,是真实即非虚妄。在突破后,了解“虚妄”“真实”都是人定的名词。虚妄即是真实,因为万法(虚妄)都是本性(真实)的显现;真实即是虚妄,因为自性(真实)能生万法(虚妄)。
在突破前,以“我”为中心,以“希望”为心的形态。如果我生病,我有不如意事,我不欢喜这些,我的心就希望这些都是虚妄;如果我得意,我满意,我欢喜这些,我的心就产生贪恋,而希望这些都是真实。
在突破后,仍以“我”为中心。如果我生病,我有不如意事,我不欢喜这些,我明白这些都是我清净不动的本性中显现出来的因因果果,所以都是真实的,我一切承当。在佛法的术语中,就叫忍辱。如果我得意、我满意,我欢喜这些,我明白这一切也都是我清净不动的本性中显现出来的因因果果,它们是不真实的,虚妄的,我不再贪恋。在佛法的术语中,就叫持戒。
我不再烦心这是虚妄呢?还是真实呢?我只依照佛在《金刚经》中所说的“如所教住”。住什么“所教”呢?“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应无所住”在佛法的术语中,就是智慧或般若,“行于布施”即是修福。
各位,我这第二次的突破,还只能说是在理论上的深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自如?还在尝试中,自知所差尚远,也不及前半篇向各位介绍的转变习气来得切实可行。总之,我和各位一样,虽都已经上了渡生死大海的船,但还在学习如何划船,还在摸索方向。几次的突破,只能说方向正确了一些,划船的技术纯熟了一些,但尚待努力精进,还希望各位多多给我指导启发。
《金刚经》开示
金刚经是般若部的一部经典,般若是什么呢?
就是通过事相的剖析,直趣如来藏性,直接开示如来藏性的一部经典。
金刚经诵持的时候或者我们修行的时候,就是功德非常非常之大。
为什么在金刚经上佛陀一直在讲诵持金刚经功德有多大,为什么呢?
因为通过诵持金刚经,能直指如来藏性,也可以说金刚经也是成佛的经典。
我在很多地方毫不客气的说过一句话,我们念佛求往生西方。
当我们完成了我们的心愿,真正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
在那边不是没事干了,我们仅仅是个移民形式的,神识迁移到西方了。
在那边干什么呢?还要修 ,采取一切方式,修到一定的程度圆满的时候就是,证得佛果的时候。
那就是证得的金刚经的境界。
因为金刚经讲的是如来藏性,说到金刚经的特点,般若之经,
金刚经的经义就是金刚经后边的那四句偈语: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就是佛弟子应该这样认知它,应该这样去修学这样去体会它,最后体悟那种佛性,证得那种佛性。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一切有为法,就是指的一切事相,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合和而成的 ,因为它有生必然有灭,
这是一种规律,因为它是由因缘合和而成的。
而因缘最大的特点是,刹那刹那变化的,所以说一切的事相都是在潜移默化的变化的,
都会是失去的,都会是最后消失的,这是它的'特点。
并且是一切的事相当体就是空的,当体是空的什么意思?
不是说这个杯子里边没盛茶叶,我这个杯子当体是空的,
有的人不理解了,不对啊,我看到茶叶了,当体是空的不是说里边装了东西,
而是组成这个杯子的因缘是很多因缘组成的,是刹那刹那在变化的。
比方说玻璃,玻璃首先有材料,首先要有材料,还得有材料的炼制方法和工艺。
这个中间可能用到火,可能用到炉子,可能用到水,这个火里边可能用到电,可能用到煤炭,
可能用到人的设计,可能用到模具,这一切一切都具足了,还得有一定的生产时间
这个生产时间也具足了,都完了,还得打包装 ,上彩 绘画,然后通过出厂,运输 买卖,
最后我们拿过来当茶杯用了。也就是说当下我这个茶杯,,它是玻璃做的,是由这一切因缘组成的
如果离开玻璃这个茶杯不存在,而玻璃本身不是茶杯,就是这个含义。
它可能是由一个姓王的设计师设计的,离开姓王的设计师的设计,我这个杯子是不存在的 。
但是,姓王那个设计师的设计规划,设计方案不是杯子本身,这个杯子可能是一个姓张的人贩运过来的,
用三轮砰砰砰砰拉过来的,如果离开这个姓张的三轮车的运输,我这个杯子也是不存在的,不会在这显现。
但是,姓张这个用三轮车运输的这个过程也不是杯子本身。
但是,这个杯子离开这所有的条件。
它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这样说,这个杯子,是由这些刚才列举的所有条件组成的。
这就是讲的杯子是空的,这就是当体即空,没有一个本来的杯子存在。没有玻璃就没有杯子,
没有人的构思没有杯子,没有生产工艺没有杯子,没有运输也可以没有这个杯子。
可是那一切条件都不是杯子本身,都找不出一个原本存在的杯子自我。
这个意思就是说的杯子是空的,而不是这里边有没有水,这是佛法的空,佛法的空叫空性,而不是空相。
特点是空的,没有本来的自我,所以佛教是一个最大的无神论者,没有我执,没有法执。
没有一个本来的我,没有一个本来的一个物存在,佛教是最大的无神论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所以刚才我用这个例子讲了金刚经的经义,开示金刚经,这个问题算是开示了一点点。
拓展阅读:如何持诵《金刚经》
【每日至少应读经一遍】
一方面,缮写读诵等属十大法行,另一方面,此经主要宣说般若空性的甚深意义,受持此经与修持空性功德等无差别。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云:“世间最大的三种功德是发菩提心,宣说大乘佛法,观想空性。”因此具善缘者应常观想,闻思此经,至少应每日读一遍,若时间有限诵一偈亦可。
【若时间有限可诵一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此偈概括了这部经的全部内涵,若无时间修持此经念诵全经,可仅念诵此偈。
【念皈依、发心、回向】(见附录)
在念诵本经前,首先应念三遍或一遍皈依,最好是三遍,然后念四无量心。念完全部经文最后回向,藏传佛教仪轨中都有皈依发心回向。这样具足了三殊胜,功德很大。
【应常为他人演说此经】
念诵、受持为人演说经中四句偈,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其功德已胜过广大财布施的功德,何况全经如此行持呢?极力修学此经者,若如理受持、通达此经,机缘具足时应常为他人演说。现在自身具有本经的传承,又有所化的众生,应至力广弘此经,否则浪费光阴,错过机缘只有扼腕大叹。
麦彭仁波切云:“若无有闻思修的能力,得到人身还是应当每天持诵一个具有传承上师加持的金刚语,这样可得到殊胜功德。”世人认为供养上师一条哈达或一百元钱功德很大,而沾沾自喜。从一方面看,这样供养确实有功德,但另一方面,真正发菩提心观修空性,为他人传法解经,功德更大。有志者应勇于荷担如来家业,在汉地广弘般若空性法门,使不信佛教道理者皈依佛门,懂一偈为人讲说都会成就自他利益,否则通晓佛法的人不弘扬佛法,而像阿罗汉一样入灭定,这并不合理。
【应方便演说四句偈义】
若确实不具备地点时间等因缘传讲全经,可以仅为别人演说四句偈义。一般人没有足够的时间财力等福报作广大的财布施,但演说一偈既不需很长时间,文字又通俗易懂便于接受,只需发一个清净心即可同时成办自他二利,这无疑是最好的积累资粮的方式。
【附录】
藏传佛教仪轨中的若干皈依、发心、回向
皈依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
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三遍)
念四无量心: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回向:
可以念任何一位佛菩萨或圣者祖师所作的回向文。
最好是念《普贤行愿品》。
若时间不足可只念: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或念: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或念: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等等都可以。
金刚经的简单开示
金刚经是佛教非常重要的经典,也可以说金刚经是影响中国禅宗道场的一部大经。下面是金刚经的简单开示,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金刚经是般若部的一部经典,般若是什么呢?
就是通过事相的剖析,直趣如来藏性,直接开示如来藏性的一部经典。
金刚经诵持的时候或者我们修行的时候,就是功德非常非常之大。
为什么在金刚经上佛陀一直在讲诵持金刚经功德有多大,为什么呢?
因为通过诵持金刚经,能直指如来藏性,也可以说金刚经也是成佛的经典。
我在很多地方毫不客气的说过一句话,我们念佛求往生西方。
当我们完成了我们的心愿,真正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
在那边不是没事干了,我们仅仅是个移民形式的,神识迁移到西方了。
在那边干什么呢?还要修 ,采取一切方式,修到一定的程度圆满的时候就是,证得佛果的时候。
那就是证得的金刚经的境界。
因为金刚经讲的是如来藏性,说到金刚经的特点,般若之经,
金刚经的经义就是金刚经后边的那四句偈语: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就是佛弟子应该这样认知它,应该这样去修学这样去体会它,最后体悟那种佛性,证得那种佛性。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一切有为法,就是指的一切事相,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合和而成的 ,因为它有生必然有灭,
这是一种规律,因为它是由因缘合和而成的。
而因缘最大的特点是,刹那刹那变化的,所以说一切的事相都是在潜移默化的变化的,
都会是失去的.,都会是最后消失的,这是它的特点。
并且是一切的事相当体就是空的,当体是空的什么意思?
不是说这个杯子里边没盛茶叶,我这个杯子当体是空的,
有的人不理解了,不对啊,我看到茶叶了,当体是空的不是说里边装了东西,
而是组成这个杯子的因缘是很多因缘组成的,是刹那刹那在变化的。
比方说玻璃,玻璃首先有材料,首先要有材料,还得有材料的炼制方法和工艺。
这个中间可能用到火,可能用到炉子,可能用到水,这个火里边可能用到电,可能用到煤炭,
可能用到人的设计,可能用到模具,这一切一切都具足了,还得有一定的生产时间
这个生产时间也具足了,都完了,还得打包装 ,上彩 绘画,然后通过出厂,运输 买卖,
最后我们拿过来当茶杯用了。也就是说当下我这个茶杯,,它是玻璃做的,是由这一切因缘组成的
如果离开玻璃这个茶杯不存在,而玻璃本身不是茶杯,就是这个含义。
它可能是由一个姓王的设计师设计的,离开姓王的设计师的设计,我这个杯子是不存在的 。
但是,姓王那个设计师的设计规划,设计方案不是杯子本身,这个杯子可能是一个姓张的人贩运过来的,
用三轮砰砰砰砰拉过来的,如果离开这个姓张的三轮车的运输,我这个杯子也是不存在的,不会在这显现。
但是,姓张这个用三轮车运输的这个过程也不是杯子本身。
但是,这个杯子离开这所有的条件。
它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这样说,这个杯子,是由这些刚才列举的所有条件组成的。
这就是讲的杯子是空的,这就是当体即空,没有一个本来的杯子存在。没有玻璃就没有杯子,
没有人的构思没有杯子,没有生产工艺没有杯子,没有运输也可以没有这个杯子。
可是那一切条件都不是杯子本身,都找不出一个原本存在的杯子自我。
这个意思就是说的杯子是空的,而不是这里边有没有水,这是佛法的空,佛法的空叫空性,而不是空相。
特点是空的,没有本来的自我,所以佛教是一个最大的无神论者,没有我执,没有法执。
没有一个本来的我,没有一个本来的一个物存在,佛教是最大的无神论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所以刚才我用这个例子讲了金刚经的经义,开示金刚经,这个问题算是开示了一点点。
拓展阅读:《金刚经》与西方极乐世界
各位都晓得《阿弥陀经》中有这么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就是说善根、福德、因缘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个重要条件。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金刚经》的正信希有分第六,佛告须菩提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在座的诸位,如果念过《金刚经》,或者受持《金刚经》,并且对其中的一小段,甚至一句两句经文,心生法喜,那么我要先恭喜各位了,因为各位已经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诸善根,而是在无量千万佛所种了善根,这个善根已符合了《阿弥陀经》中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之中的第一个条件。
现在,我们再来看佛以布施的福德和受持《金刚经》的福德作一比较,佛对须菩提说:假使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金银珍宝)来作布施,这个人的福德多不多呀?须菩提说:很多,世尊。佛说:倘若有人读诵《金刚经》,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梵文是以偈为单位,四句偈就是一小段之意),或为他人解说,这样的福德,比前面那个人拿了填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还要大。各位,如果您读过《金刚经》,或者向他人解释《金刚经》,甚至是经中的一小段,您的福德已经很大很多,您已符合了《阿弥陀经》中“善根、福德、因缘”中的第二个条件。
接着我们来看往生西方极乐的第三个条件“因缘”。这个因缘就是各位常挂嘴边的“阿弥陀佛”。就是说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要和阿弥陀佛结缘,持名念佛,各位天天念阿弥陀佛的洪名,可以说已经和阿弥陀佛结了缘。
各位都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有九品九生,有上中下三品,每一品再分上中下三生(如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等),还有不到下品下生的边地疑城。因此,各位若单单说要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或者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很笼统的说法。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只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下品下生,或边地疑城,这些都要经过很久的时间(数千万劫)才能花开见佛,才能听闻佛法,还远不如留在娑婆世界,继续修持较易成佛。所以各位若发愿往生西方,愿要发得大,要往生上品上生,并且以此为目标,这就在持名念佛之外,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和阿弥陀佛的悲心相应,受持《金刚经》,是一个容易做到而收效极宏的法门。
《金刚经》的经文开首时,有这么一段:“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段经文说,佛每天都是如此生活,外出乞食时,换上整齐洁净衣服,持著钵,赤著脚从给孤独园走到舍卫城(来回约十二英哩),挨家乞食,回来之后和弟子们一起吃饭,饭后还要洗净双脚。这时佛陀已是七十岁以上的人了,佛陀身边有这么多的弟子,有这么多的护法,如果佛陀稍稍摆个师父的架子,他身边的弟子一定很乐意供养他。可是佛陀没有这么做,这是佛陀慈悲,要让众生有机会种福田, 并且以身作则,将真理介绍给世人。如果各位念过《金刚经》,并且深深地体会出佛陀的慈悲,这个慈悲心和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慈悲是一样的,那么您就符合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第三个条件“因缘”。再者《金刚经》中的经文“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是何等伟大的悲心啊!倘若能时时照著这种愿力做人,您就和阿弥陀佛结了很深的缘,您又怎会不上品往生彼国呢?
因此,我说居和如之往生西方极乐,和她十八年来受持《金刚经》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希望各位在念佛号之余,也能抽出一些时间来念《金刚经》,甚至是其中的一小段,初时念,不懂没关系,日子久了自然能体会其中的意义,进而和阿弥陀佛的悲心相应。
各位,我们既然来到娑婆世界,有生就会有死,对死我们不要害怕。死的只是我们的躯体而已,我们的神识并不会死的。就像我三月三十日离开纽约那天早上,纽约地区下大雪,庄严寺成了一片雪白世界,我坐上飞机睡了一觉,醒来便到了加州,出了飞机迎接我的是蔚蓝的晴空,各位想想,这和我们从娑婆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又有什么两样呢?所以在别人的眼中这个人已经死了,但是在自己的观念中,并没有死,而是在刹那之间,这个世界换成另外一个世界的影像而已。西方极乐世界虽然相距十万亿国土,事实上就在您自己的心中。只要您的心念一转,西方极乐国土就在您眼前。
各位,我个人五十多年来,学了各式各样的法门,很惭愧都没有什么成就,不过我的一点经验可以贡献给各位的是,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不管您修密也好,修净土也好,学禅也好,看个人的根基和因缘而定,只要您保持一个悲心,悲心就是您的本性。如何把您的悲心增大才是最重要的,如此,您会逐渐地感受到,这个世界就是清净的庄严世界,就是极乐世界,也许有一天,当您睁开眼睛的时候,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就在您的眼前。所以我衷诚的恭祝各位,迟迟早早,总有一天,当您睁开眼睛的时候,就看到庄严美丽的西方极乐世界,看到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及清净大海众菩萨。谢谢各位。
《金刚经》的开示
常住安排我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和大家一起来学习《金刚经》,我草拟了一个题目,叫“《金刚经》的信解行证”。上午我们大家一起诵《大般若经》。《大般若经》有六百卷,我们把它印成了三百册,每一册有两卷,我们每个人诵两卷,每三百人就诵了一部六百卷的《大般若经》。这是常住的一个极其善巧的安排,也是大家的福德因缘,让我们半天就诵了好几部《大般若经》。
佛陀来到我们人间,建立佛法,佛法的特殊价值在什么地方呢?那就是般若。般若智慧是佛法与任何的思想、文化、宗教、各种修行传统都不一样的,唯有佛法独有。佛陀住世说法四十九年,说《般若经》有多长时间呢?一般说有二十多年,也就是说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其中有将近一半的时间都是在讲般若,《般若经》结集在一起有六百卷之多,就是我们上午诵的《大般若经》。这是就经典的具体分类来说,但广义来说,一切佛法皆以般若为核心,那么佛说的大乘小乘经律论三藏一切都是在宣说般若。这是般若的价值。佛法是我们一切传统当中最宝贵的,般若又是佛法的核心,那么以六百卷《大般若经》作为般若经典的结集,一切分部流通的《般若经》都是《大般若经》中的一部分,单独翻译来传播的。《金刚经》是其中的一部,在第九会叫《能断金刚分》,我相信上午我们一定有人读到了这一卷经。
因为在我们这三百册中其中有一册就是《金刚经》,只不过这部《大般若经》是玄奘大师重新翻译的,与我们读的由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流通最广的《金刚经》虽是一个,但是翻译风格不同。《大般若经》的第九会《能断金刚分》是玄奘大师翻译的,非常朴实,没有经过语言的加工,有它特殊的价值。如果说《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核心、心脏、精要,精华中的精华,那么《金刚经》在般若类经典中、在六百卷《大般若经》中就属于那种钻石级的般若。也就是说,在一切般若经典中,《金刚经》是最宝贵的、最精要的,最精致的、最锐利的。所以以“金刚般若波罗蜜多”来命名。玄奘大师翻译的《能断金刚分》中是叫《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比喻《金刚经》的智慧能够摧灭一切无明、分别和烦恼,却不被一切邪见所损伤,这是金刚的本意,是不可坏的。为什么用钻石来比喻呢?钻石是一切珠宝中最贵的、最稀有的,它最明亮,结构最严谨,切割能力最强,这可以比喻《金刚经》的价值,以及它在六百卷《大般若经》中有极其特殊的重要地位。
在《金刚经》第十五分“持经功德分”中,佛陀如何来讲《金刚经》的重要性呢?佛陀对须菩提讲:“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说,一部《金刚经》就涵盖了一切佛法,是最殊胜的,是大乘当中的大乘——最上乘。如果有人修持《金刚经》就是修持一切佛法,即是荷担如来家业。《金刚经》中还讲,佛讲“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也就是说一切佛都是实践了《金刚经》的智慧才成了佛,佛说的一切法都以《金刚经》诠释的智慧为体性,为源头,所以持《金刚经》即是持一切佛法,即是持佛心。我们大家生在末法时期,不能亲见佛陀,但是我相信,我们各位当中肯定有人在佛陀住世时期就是佛的弟子,不管是在家还是出家,这是极有可能的,不然这个时代怎么能有机会听到《金刚经》呢?所以即便是我们现在,依然可以见佛,怎么见佛呢?《金刚经》中讲:“此经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金刚经》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在的地方,或者有佛的上首大弟子所在的地方。我们想见佛,就把《金刚经》打开阅读,想见佛的上首弟子就把《金刚经》打开,这是《金刚经》的价值。经文中反复赞颂、反复地比喻来说明《金刚经》的价值。
这样的经文很多——布施恒沙珍宝、布施恒沙生命,不及受持《金刚经》一四句偈功德……也就是说我们布施,比如布施一块钻石,这是很了不起的功德,但是即便我们布施了遍满恒河沙数世界那么多的七宝,或者进一步说把我们无数的生命都布施,这样的功德都不及受持《金刚经》中的哪怕几句经文,多宝贵啊!所以说《金刚经》的价值、《金刚经》的可贵,是没办法用我们人间的语言和思维去宣说,去理解的。佛陀在《金刚经》中也说,受持《金刚经》的功德要准确宣说的话,没有人受得了,大家会发疯。所以要想理解我们现在修《金刚经》有多大意义,要想准确理解这一点,只有某一天我们成佛以后才能理解:哦,原来这个意义是这么大。所以我们应该对《金刚经》建立无条件的信心。用一句话概括《金刚经》的价值,整部《金刚经》讲的就是成佛的核心秘密,把《金刚经》读懂了,你就知道怎么成佛,如果你能做到了,那么你就是佛。这就是《金刚经》的价值。
我们如何来准确地理解《金刚经》?《金刚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用一句话可以概括,整部《金刚经》就是讲:发菩提心,空一切相。这是《金刚经》的智慧。全经以须菩提尊者在祇树给孤独园用完斋以后向佛陀请教发菩提心的人如何来修行,如何来降伏烦恼,如何来安身立命——请教这个问题。佛陀就循循善诱地和他一问一答,贯穿全经的始终,把成佛的秘密昭示无遗。那么,什么叫发菩提心呢?发菩提心就是发成佛的心,菩提是觉悟的意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发起这样的志愿,要成佛,要圆满觉悟我们本有的佛性的智慧,要利益无边的众生,断除我们无尽的烦恼,然后修学无限的法门,成就无上的佛果。这是菩提心的内涵。但是我们知道,众生无边很难度啊,一个也难度啊,烦恼很多啊,今天发了心,明天又生了烦恼,跟人吵架,学一个法门学了几十年还学不明白,这无量法门怎么学呀?修了很多年了,五戒还持不好,这个佛怎么成啊……我相信很多学佛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烦恼。我们现在如此,佛陀时期亦复如是。
所以大多数的学人并不发愿行菩萨道成佛,而是发愿尽快地证我空,了生死,证涅槃。这是在佛陀时期大多数人都是发成阿罗汉的心。这也是南传地区传播的小乘佛法。须菩提呢,他是解空第一的阿罗汉,这时他观察佛陀的生活:还是佛陀殊胜啊,所以他不再满足于证阿罗汉,才发起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望。但是生死很苦啊,要度众生就要来到人间,不能像阿罗汉住在涅槃里面,享受涅槃的快乐。但是如何度众生呢?度众生中的烦恼如何了断呢?这对阿罗汉来说,是个问题。为什么呢?要来投生就要有身体,有身体就会有苦恼,就不能够受用涅槃的快乐,受用涅槃的快乐又不能够见到众生,不能利益众生,这是一个矛盾。
众生住在生死当中,阿罗汉圣者住在涅槃当中,这两者是分开的。所以阿罗汉有他的局限性。为什么阿罗汉不发菩提心?因为来人间很苦,他对苦非常了解,所以不愿意发这个心,愿意尽快证涅槃。但是众生需要度化,这是没有问题的。那么佛陀的境界是阿罗汉所不能达到的,他的十力、四无所畏,种种的功德妙用,这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就是因为不愿意受人间的苦恼,所以阿罗汉们往往不愿意发菩提心。但是须菩提他的善根发动了,他决心度众生,但是如何在度众生当中也能够不受种种的苦恼,这是他面临的问题,他就以此问题来向佛陀请教。佛陀包罗万象,从很多方面来介绍发菩提心以后如何来破除种种虚妄幻相的束缚,能够在利益众生当中实证我法二空,所以《金刚经》讲:众生非实有,布施等六度法门也不可执取,亦非实有,乃至于众生所生活的世界以及组成世界的微尘也非实有,我们所修行的佛道乃至于所净化庄严的佛土亦非实有,乃至于我们发菩提心要成佛的这个心也非实有。概括地说就是所度众生、所修行的六度法门、能成之佛、能行之人皆非实有。所以《金刚经》里讲:“一切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只有真正认识到这一切的我、人、众生、寿者、世界、国土、种种圣贤的妙果,不管是阿罗汉等小乘四果,还是大乘的菩萨果位等等皆是虚妄,才能够真正实证佛法的实相,也才能够称为菩萨,也才是菩萨应该发的心,也才是真正的行菩萨道的全体。
那么,认为有我、认为有众生,这样的发心只是熏修菩萨行而已,并不是真实的.大乘佛法,这是《金刚经》的意趣。所以,简而言之,一切形式、一切现象都不是实相,这一点要仔细体会。小乘的圣者们深观无常,知道我们的五蕴身心是生灭的,世界是生灭的,这生灭的世界和身心当中没有一个所谓的自我,所以能证我空,了生死,入涅槃,但是他们还认为这个世界、这个五蕴的幻身,乃至于佛法,乃至于修行佛法所获得的成就是真实的。所以在小乘的教法当中,以说一切有部最发达,他认为一切实有,只是没有我,这是小乘佛法教法的可贵之处和局限之处。那么大乘佛法则不是,“一切有相皆是虚妄”。我们依据《金刚经》的经文来体会一下,什么是一切有相呢?我们这个身心世界是一切有相吗?我们说有物质世界,有精神世界。
物质世界有日月星辰,种种的恒星行星啊,在无限的世界当中我们最了解的就是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我们的家园。在我们这个家园里面有种种奇妙的事物,种种的宝藏,有金刚石,有翡翠、玛瑙,但地球的可贵并不是因为地上有水有空气有珍宝,重要的是地球上有生命。我们所见到的生命当中,且不说佛陀所说的天上人间,就像《金刚经》所说的胎卵湿化种种生命,就以我们人所见的,在一切的生命当中,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当中,生命最可贵,而可贵的生命当中,以人身最难得,我们认为人身是最高级的生命,已经把地球搞得很厉害了。那么这个最高级的生命,事实上我们知道,作为普通的凡夫是苦多乐少的,甚至有的时候是很危险的,有时候危险到了比狼虫虎豹还要凶残。所以人身虽然可贵,但是很多人是错失了人身,误用了人身,甚至因为有人身造了无量无边的恶业,需要在未来漫长的岁月中慢慢地消化,这是极其可惜的。我们佛弟子认识到人身是宝,用它来修行,所以在人道中,圣贤是最可贵的。当然圣贤有佛法中的圣贤,也有世间外道的圣贤,比如说我们的孔子、老子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圣贤,祖师大德把他们评价为孔子是人乘的圣贤,老子是天乘的圣贤。在一切圣贤当中,以解脱了生死轮回的三乘圣贤为宝,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和佛,在三乘佛法圣贤当中,以菩萨为最尊贵,但在菩萨当中,以佛最圆满。所以佛是圣中之圣、天中之天,是菩萨当中最圆满的。是一切天人和菩萨的老师。佛陀他的存在,在我们人间有三十二相,在人间作为圣贤所拥有的身体特征,三十二个方面;在佛的净土,佛还能示现无尽庄严的、只有十地菩萨才能见得到的最尊贵的色身。但是《金刚经》中讲了,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我们看到没有,一切的现象当中,不管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唯有佛身最奇妙,最可贵,但是佛的存在,佛讲了三十二相即是非相,佛的具足功德的相好身也是假相,皆非实有。
法身不在其中,真理不在其中,不要迷于形式,不要迷于佛身。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世间的财色名利统统都没有价值。说到这里,佛陀用了一首偈子来讲,因为《金刚经》讲的是成佛的秘密,佛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你只要在形式当中求,不管是佛身还是佛说的法,语言,他的美好的迦陵频伽声,如果以此在其中去找佛法,那是找错了方向。永远不能够见佛,永远不能够开智慧。那么我们说如何见佛?如何开智慧?难道是离开佛的色身去找吗?或者离开形式,离开现象去寻找真理,去寻找解脱吗?这样可以吗?当然不可以。《金刚经》里也讲得很清楚,说如果有人认为诸佛不以具足相好身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人就犯了断见的过失,所以也不能离开具足相好之身,不能离开佛的色身去见佛的法身。同理,也不能离开生活,不能离开这个世界,不管其中是善法还是恶法,是美好的现象还是染污的现象,都不能离开这些现象去求解脱,去找涅槃,去找生命的真实。所以要见诸相非相,不能够离相去见如来,是要即相而离相。阿罗汉在此就是犯了这样的错误,他要离开这个五蕴的身去证涅槃,所以不来三界啊,因为要来三界就要有五蕴身啊。可是对于大乘菩萨来说,他可以照样跟众生一样,同生同死,有种种的身相,甚至还不仅仅以人身,还可以动物的身、饿鬼的身——我们说面然大士就是观音菩萨示现为鬼王,地藏菩萨在地狱当中可以有种种的示现。
佛陀在他的本生故事当中讲到它多次以动物的身份来结众生缘,来利益众生。这就是菩萨的境界。因为“一切有相,皆是虚妄”,所以不需要离开假相去证明实相。我们众生所犯的错误是什么呢?我们众生所犯的错误是认为假相当中有真实。到现在为止,科学家还在寻找这个世界的真理,微观世界已经到了夸克甚至更细,还要去找那个最基本的组成。未来的实践将会证明,那是一条走不通的路。永远找不到那个最真实的存在,如果那个最小的微尘有大小就可以被切割;如果没有大小,那就是虚空,虚空不能合成有形有相的微尘世界。这永远是一个矛盾。苦海无边,可是我们的物理学家们现在还没有回头。《金刚经》能给一切人提供出路,所以以后你们要见到物理学家,要建议他们好好地读《金刚经》。读《金刚经》,就有机会见到世界的规律。
凡夫是在虚妄的幻相当中寻找真实,认为有我,有生死,那么阿罗汉是离开这个假相去证涅槃。所以《金刚经》为了破除这种执著,以它独有的智慧,就是《金刚经》的三句:所谓……,即非……,是名……,贯穿《金刚经》的始终,作为《金刚经》的核心智慧。什么叫“所谓”呢?比如“所谓凡夫,即非凡夫,是名凡夫”。这样的句式很多了,从微尘、世界、凡夫、佛,布施、持戒、忍辱、般若乃至于般若波罗蜜多,把我们所能够认识到的事物都抉择一遍,其中的智慧内涵是什么呢?今天由于时间很短,不能展开来讲,通俗地讲这是《金刚经》极特殊的智慧。所谓,就是我们凡夫所见到的事物。比如说这个人吧,这个凡夫身体,即非真实,非实有,但又不是没有,而是如幻的假相有。这样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了它是彻底的如幻的假相有,既不能够迷于其中,同时也不需要去离开它,所以诸佛菩萨都是天天利益众生,而不执众生相,不执能利益相。
所以永度众生而无所度。在此如果抉择一下大乘与小乘的差别,有无数的阿罗汉他们都很慈悲,在涅槃之前都是非常勤奋地宣说佛法利益众生,但是一旦他们入了涅槃,意味着见不到了,对众生就不能再有真实的利益了。但是如果有一个人发了菩提心,修《金刚经》,破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于是乎他就会尽未来际与众生同生同死,利益众生,像观音菩萨一样,“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所以一个人等于是无数的人,这就是大乘跟小乘的差别。大家要知道一点,我们汉传佛教以《金刚经》的智慧来建立教法,是它的特殊的宝贵之处。
金刚经心经开示
《金刚经》在佛教史上影响极大,被认为是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下面是金刚经心经开示,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我们现在先讲到佛法僧三宝,也就是每一个众生都依据他各自的根器、界以及各自的情形,业力的关系所以会有不同的显现出来,不同的情况会出现出来,自己所遇到的情景各各不同,所以释尊会为不同的众生来宣说不同的佛法,也会有不同的示现会出来,事实上我们每一住众生不论自己或他人,我们自己本身都具有未来能够依据自己根器而能够成佛的势力,有这种能力在,只要我们依着修持我们也能够成为佛,所以我们已经有这种能力在,我们只要依着修持、断除一切过失,具足断的功德,修持一切善行,具足证的功德,我们也可以成为能够宣说一切微妙法的一个宣说者。所以在我们的心相续当中也能够有所谓的微妙法也有在,这就是法的部份。另外我们自己或他人在我们心相续当中,只要我们依着圣道来修持的话,我们都能够成为一个僧宝,所以事实上佛法僧三宝的这种能力我们自己或他人在心相续当中本来就会具足的。本具就有这种能力在,能够成就佛法僧三宝的这种能力,这种威势力本就具有。所以我们要成就佛法僧三宝一切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而非曲他人来给与,或掌握在他人手上的。
在经典里也有讲说依着佛陀的遍智,他是无所不知的,而遍照一切,观照一切。所有的言语佛陀通通能够知晓的,无任何言语他不了解、他燕法宣说的,他能够遍知一切,讲一切的言语,只要我们心一念虔诚来忆念佛或来念归依词句,在那当下佛就马上可以见知到我们的忆念,见知到我们的祈请,除非我们不信或心存怀疑,你如果这个样子当然比较有疑问,所以只要我们心一念非常的虔敬来做任何祈请的话,我们一切所求都能够如愿。
在印度有一位大成就者无著菩萨,无著菩萨他二心来修弥勒法门,所以他曾经在石窟当中开过十二年的关,他分三段来修持,首先三年他在石棺当中来修持,因为他罪障非常沉重的关系,所以没有一点点迹象,见不到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无时无刻是现在他的跟前的,因为罪障的关系所以他没有见到,他说出了关,出了关之后他叉不甘心,又回去闭关,就这样反反复覆经过了第四次,经过了十二年,然后他就港为自己也做了一翻努力,非常虔诚的祈请,似乎没有什么效果,所埤他就舍弃了往回走,往回走的路上就遇见了一只母狗躺在路边,身上长满了姐,他看到那只母狗非常悲惨的状态,所以他就油然生起了大悲心,他想要为母狗去除身上的蛆,可是地想到如果用手去去除的话,可能他的手太粗糙了会伤害催身上的蛆,所以他就想用舌头去添掉身上的蛆,可是他又有点怕怕的样子,所以他就先闭上眼睛,伸着舌头过去帮它添。所以当他怀着大悲心去添掉蛆的时候,在那当下弥勒菩萨就现出来,母狗就化为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就现在他的跟前。他就亲见到弥勒菩萨了,亲见到的时候,他就吐一番苦水,我为了见到你,辛辛苦苦修持十二年,而且发了很多的愿,做很多的祈请,修很多的法,何以我一直见不到你?弥勒菩萨说:其实我时时刻刻都现在你的跟前,是你业和罪障的关系,所以根本见不到我。他叉问说:何以我在添这只身上长满蛆的母狗时你却现出来,弥勒菩萨说:藉由狗身上长满蛆这个形象,激发起你的大悲心,所以就见到我。弥勒菩萨说:业障阻碍看不到我这件事,有一个方式可以证明,他说:要不然我就坐在你的肩膀上,你带我到城市去,看看是不是大家都看得到我。无着就带弥勒菩萨到城市去,大部份的人都看到他身上带着一块肉,问他说:你这一块肉要卖多少钱?
依此我们可以了解,随着我们个人所发起来的强烈敬信心、信解心,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咸应出来,所以这里以无著菩萨亲见到弥勒菩萨的故事来阐述一个人信解心到何程度,他的感应程度就有所不同,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大迦叶,有一种说法说他尚未圆寂,现在只是身趴在某个石窟的棺木当中尚未圆寂,他是等待未来,如果有佛降世说法的时候,他就会起来护持佛法。有人说他现在所在的棺木应该不在印度,应该在缅甸跟越南的边境,还有中国大陆西康那二带。
今天我们所排的课是要宣说大乘法义的二部经典,般若心经以及金刚经这二者,藏文是金刚能断经。这部经主要的意思是阐述空性的意义,意思是如果我们能够现证到空性的话,我们就不再有二显之相,也无所谓异共相的显现,我们就可以直接去了悟空性的义理。这里面会讲到大迦业的一些事迹,仁波切说金刚经、心经的`意思如果要加以解释的话,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因为那里面牵涉到非常广泛的,除此之外,如果要讲到佛陀在世的时候,讲到,大迦叶尊者的一些事迹,时间要非蝉多,佛陀在灵鸠山讲金刚经的时候,那时候追随佛陀的僧众有一些已证空性,有一些住于无学道,有些住于有学道这些圣众,仁波切提到忍辱仙人的故事,世尊在他的前一世当中有一世投生为忍辱仙人,他布施出他的身躯,他那时候被一位国王截断他所有的身躯,当截断他的身躯时,他能够修忍辱,不但修忍辱而已他还现证到空性,所以在国王截断他每一个肢节的时候,一直问忍辱仙人说:你在修什么?忍辱仙人说:我在修忍辱,每截断一个就问他:你在修什么?忍辱仙人一直回答他在修忍辱,也就因为这样子,世尊他圆满了忍辱度,同时也现证到空性,现证到我们这个身躯是非实有的,所以即使一一截断他的肢节,一块一块的截断,无丝毫的痛苦在。
仁波切说他们西藏人可说家家户户人手一本金刚经的,他们有空就会去念诵,有人甚至念一百零八次金刚经,天天这样子,不断的念诵,他们非常重视金刚经,有时候富有的西藏人他们会请僧众来念二千次、五百次都有。更有钱的人请人用金粉写金刚经,也有些非常有钱的人用金,子来刻的,也有用金粉银粉来写的。
你如果有获得口传的,念一次的功德跟没有获得口传的念一百次的功德是一样的。
现在是讲到忍辱波罗密这个地方,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尔时无我相、人相、无众生相、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肢节时,若有我相、人相、无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填惠,须菩提,现在讲这边这一段,这边讲到世尊在受生当中,曾经投生为一住忍辱仙人,他被歌利王割解他的身体,他向他要他的身躯,他布施他身躯的第一个地方是在当今的加尔各答附近叫做乌日沙的地方,以前的地名叫做嘎林,歌利王要忍辱仙人的身躯,他就布施给他,当歌利王割下世尊一只手的时候,就问他说:你在修什么?世尊说修忍辱,割掉两只手时,地也同样这样问:他也同样做回答;割掉一只脚时地也同样这样问,地也同样这样回答,另一只脚割掉时也同样这样回答,他因为这样子修忍辱而圆满了忍辱波罗密。
这边我们可以了解到世尊在金刚经里面不断强调空性的意义,譬如说我们在行六度布施度的时候,如果你能够以空性慧来摄持的话,你所做的布施积聚的功德将会非常的广大无边,你如果做布施的时候,你所布施的功德为实有的话,你不过是积聚大善业而已,无法成为非常广大的福德资粮,所以在这边世尊就请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也就是你如果要亲见到佛陀的话,你如果执佛陀为实有的话,所以你用色执他为实有,又以形象以色想要见到真实的佛陀是不可能的,你若用音声来祈求见到真实的佛陀是不可能,因为佛身的显现完全是佛的证空慧,完全是佛的遍智显现而已,所以我们真正要见到的佛身是佛的法身,你就不能以执一切为实有的执实的这种心来希求要见到他,你如果用已用音声来祈求是见不到佛陀的,所以任何一住菩萨你要成就你的六度的时候,当你在行六度的时候,你在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度的时候,不论你行使任何一度,都必须以空性慧摄持来行持,这样才能跟金刚经的意义相符合。
所以不论是心经、金刚经这二部经所诠说的内容完全是在阐述空性义理的内容,只要我们怀着虔敬的信解心,即使念诵一个词句而已,我们所积聚的福德也是不可思量,的,如果我们更进一步的来做礼敬供养等等这些承事经典的事情,我们所积聚的功德是不可思量的,如果我们来念诵心经的词句,词句是在阐述空性的意义,可是你执实的心不松绑的话,不去了解他真正的意义的话,你如果去念诵,即使你希望去除内在的障碍或外在的障碍是不容易达成的。我们这个国度里面,一代一代到现在为止,中国的传统一向都有在念金刚经、心经,事实上是非常好,我们在念诵如果出声大生来念诵的话,念诵经典的这个声音只要这些众生一经耳,即可在他的心相续当中种下将来证得空性的种子,我们也可以积聚无量的功德。
以上就是金刚经的部份,我们如果能做礼敬供养甚至来做祈请或来做虔敬的念诵金刚经的话,我们所积聚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不可计数的,只要我们虔敬的加以念诵,一切的违缘障碍都可以净除的,而且我们可以获得佛陀的加持。
拓展阅读:为何古今中外推崇《金刚经》
佛教传入中国已1700多年了,当佛教在它的发源地印度衰落的时候,在中华大地上却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自东汉以后的帝王,很多就非常崇奉佛教,甚至将其定为国教。和儒、道一起,佛教在中华文化史上打上深深烙印。千百年来,中国人的言行举止和日常生活,无不潜移默化地受到佛法的影响。佛教智慧已成为中华智慧宝库中天然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像提起儒家想到《论语》,提起道家想起《老子》一样,提起佛家,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金刚经》。《金刚经》是佛教史上最伟大的一部经典,包含了大乘佛法的最高智慧,被奉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
在传介到中土的大量佛经中,《金刚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之一。千百年来,从僧众到俗众,从皇室贵族到平常百姓,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在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感应,因《金刚经》而开悟成道。最典型的,就是禅宗六祖慧能,因听闻《金刚经》而顿悟成道。
《金刚经》的最伟大之处,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又包含了一切宗教性。经文句句乃宝中之宝,妙意尽藏。句句说理说修,句句都可贯通全经,随拈一句体悟,皆可由此悟道。一般人喜其哲理丰富,禅修者视其为修心的指针、开悟的钥匙。
佛教般若思想典籍的汇编就是《大般若经》,共600卷,包括十六部经典,称十六会。学术界和佛教界都共同认为,十六会600卷之多的《大般若经》之核心,即是第九会《金刚般若》,也就是《金刚经》。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可以不信佛教,但不可不读《金刚经》。因为《金刚经》会赋予你一柄无坚不摧的智慧利剑,启发你彻悟世事人生的真谛和实相!
《金刚经》虽然出自古印度,但它的中文译本在中国却影响极为巨大,从古到今,从佛教界到世俗社会,从皇室到寻常百姓家,都非常推崇这部人类最伟大的智慧经典。
一、历代注疏《金刚经》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深受佛界欢迎,历代研习不衰,流通甚盛。各类注、释、论、颂、疏、记、解、述多不胜举。除了早期鸠摩罗什、僧肇等人的注释外,后来较为著名的有隋代智顗的《金刚般若经疏》,吉藏的《金刚般若经义疏》,唐代智俨的《金刚般若经略疏》,窥基的《金刚般若论会释》、《金刚般若经赞述》,义净的《略明般若末后一颂赞述》,宗密的《金刚经疏论纂要》、慧能的《金刚经解意》(亦名《金刚经六祖口诀》)。据慧能说,唐初时已有800余家注疏。
宋代又出现了数十家注疏,著名的有子璿《金刚经纂要刊定记》,柏庭善月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会解》等。
明清又有50余家注,著名的有宗泐、如玘同注的《金刚经注解》、元贤的《金刚经略疏》、智旭的《金刚经破空论》、《金刚经观心释》,德清的《金刚经决疑》、曾凤仪的《金刚经宗通》、清代通理的《金刚新眼疏经偈合释》等。
近现代以来,最少又出现了20多家注释,其中著名的有印光法师的《金刚经研究》、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王恩洋居士的《金刚经释论》、太虚法师的《金刚经讲录》、《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释》、圆英法师的《金刚经讲义》等。
总之,在长达1500多年的历史中,各代所出《金刚经》注释总数近千家,成为所有佛经注释之冠。
二、各宗奉习《金刚经》
《金刚经》在中国的盛行不仅表现在历代高僧的竞相翻译注释上,而且表现在各大宗派的普遍尊奉习诵上。
三论宗专弘般若学,故而特别推崇《金刚经》。该宗创始人隋代吉藏曾称扬此经曰:“非云非雨德润四生,非日非月照明三界。统万行若沧海之纳众流,荡纷异若冬霜之凋百草。”吉藏的三论学说体系与《金刚经》的般若思想有明显的理论渊源关系。他所著的《金刚经义疏》六卷为诸多注释中最详明恳切的一种。
天台宗重《金刚经》在于该宗的义理多以般若为基础。天台创始人隋代智顗著有《金刚经疏》,文虽简略,但天台与《金刚经》之瓜葛于中昭然若揭。明代天台宗僧人智旭曾撰《金刚经破空论》、《金刚经观心释》,直接以天台宗义解释《金刚经》。
华严宗也非常重视《金刚经》。华严二祖智俨在所著《金刚经略疏》中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者,盖是实智之美称,真德之通号。宗本冲寂,神疑湛一,独曜幽原,圆明等觉。含晖至郎而泯于分别;冥津玄旷而隐于缘数。斯乃真可谓众生之本际,涅槃之圆旨,因缘之实性,法界之说府。”华严五祖宗密从诸多《金刚经》注释中“撮掇精英,黜逐浮伪”,著成《金刚经疏论纂要》3卷。另外,属华严一系的还有宋代的子璿、明代的德清、清代的通理等人的《金刚经》释义著作。
金刚经的开示
金刚经是佛教非常重要的经典,也可以说金刚经是影响中国禅宗道场的一部大经。
金刚经是般若部的一部经典,般若是什么呢?
就是通过事相的剖析,直趣如来藏性,直接开示如来藏性的一部经典。
金刚经诵持的时候或者我们修行的时候,就是功德非常非常之大。
为什么在金刚经上佛陀一直在讲诵持金刚经功德有多大,为什么呢?
因为通过诵持金刚经,能直指如来藏性,也可以说金刚经也是成佛的经典。
我在很多地方毫不客气的说过一句话,我们念佛求往生西方。
当我们完成了我们的心愿,真正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
在那边不是没事干了,我们仅仅是个移民形式的,神识迁移到西方了。
在那边干什么呢?还要修 ,采取一切方式,修到一定的程度圆满的时候就是,证得佛果的时候。
那就是证得的金刚经的境界。
因为金刚经讲的是如来藏性,说到金刚经的特点,般若之经,
金刚经的经义就是金刚经后边的那四句偈语: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就是佛弟子应该这样认知它,应该这样去修学这样去体会它,最后体悟那种佛性,证得那种佛性。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一切有为法,就是指的一切事相,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合和而成的 ,因为它有生必然有灭,
这是一种规律,因为它是由因缘合和而成的。
而因缘最大的特点是,刹那刹那变化的,所以说一切的事相都是在潜移默化的变化的,
都会是失去的,都会是最后消失的,这是它的特点。
并且是一切的事相当体就是空的,当体是空的什么意思?
不是说这个杯子里边没盛茶叶,我这个杯子当体是空的,
有的人不理解了,不对啊,我看到茶叶了,当体是空的不是说里边装了东西,
而是组成这个杯子的因缘是很多因缘组成的,是刹那刹那在变化的。
比方说玻璃,玻璃首先有材料,首先要有材料,还得有材料的炼制方法和工艺。
这个中间可能用到火,可能用到炉子,可能用到水,这个火里边可能用到电,可能用到煤炭,
可能用到人的设计,可能用到模具,这一切一切都具足了,还得有一定的生产时间
这个生产时间也具足了,都完了,还得打包装 ,上彩 绘画,然后通过出厂,运输 买卖,
最后我们拿过来当茶杯用了。也就是说当下我这个茶杯,,它是玻璃做的,是由这一切因缘组成的
如果离开玻璃这个茶杯不存在,而玻璃本身不是茶杯,就是这个含义。
它可能是由一个姓王的设计师设计的,离开姓王的设计师的设计,我这个杯子是不存在的 。
但是,姓王那个设计师的设计规划,设计方案不是杯子本身,这个杯子可能是一个姓张的人贩运过来的,
用三轮砰砰砰砰拉过来的,如果离开这个姓张的三轮车的运输,我这个杯子也是不存在的,不会在这显现。
但是,姓张这个用三轮车运输的这个过程也不是杯子本身。
但是,这个杯子离开这所有的条件。
它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这样说,这个杯子,是由这些刚才列举的所有条件组成的。
这就是讲的杯子是空的,这就是当体即空,没有一个本来的杯子存在。没有玻璃就没有杯子,
没有人的构思没有杯子,没有生产工艺没有杯子,没有运输也可以没有这个杯子。
可是那一切条件都不是杯子本身,都找不出一个原本存在的杯子自我。
这个意思就是说的杯子是空的,而不是这里边有没有水,这是佛法的空,佛法的空叫空性,而不是空相。
特点是空的,没有本来的自我,所以佛教是一个最大的无神论者,没有我执,没有法执。
没有一个本来的我,没有一个本来的一个物存在,佛教是最大的无神论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所以刚才我用这个例子讲了金刚经的`经义,开示金刚经,这个问题算是开示了一点点。
拓展阅读:持诵金刚经的诀窍
一、持诵金刚经得定要诀
六祖闻客诵金刚经有省,谒黄梅五祖,为说金刚经而大彻大悟,佛门佳话,人尽皆知。其后历代圣贤,从金刚经及六祖坛经悟道者,亦所多在,只如近世人诵经者多,悟道者少,其故安在?想与根器及对于经义领悟与持诵方法正确与否有关吧!
一、佛法简要之诀,在‘离分别’。一部楞伽经精义,也只是教人‘离六十二见的分别心’,但必须放下万缘,始能做到‘离分别’。放下万缘,并非意要‘出世’,坛经明示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修行在家亦得’,‘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放下自己的攀缘心和世情俗虑,就是真正的放下,与工作环境、家庭环境没太大的关系。能离分别,则‘照体独立’,不妨‘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便是十字街头好修行,火中生红莲。
二、佛法舍摩诃般若波罗蜜,其余尽属方便,咸非真实;‘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唯此一佛乘,无二亦无三’,又有‘五度如盲,般若作眼’之说。所谓一真不二,非般若而何?离开摩诃般若波罗蜜,即无三昧、正定、正受可得。所以佛说:‘若有人能于此经(金刚经)受持读诵…皆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如何持诵呢?持诵前放下万缘,以最诚最恭敬最信实的心,不起分别,一气呵成,朗诵一卷乃至一二三卷,且最好持诵不分段的,诵毕合卷,返观自心,当下便入金刚定中:以此为基,善加保任,即保持此刻的安祥无杂念状态,信任此心即是‘觉’,即是正受,莫令其他俗情去扰乱它,它是非常珍贵难得的。这样保持愈久,进步愈快。此一方便,试之障轻者,百试不爽,障重者若持之以恒,亦渐入佳境,功不唐捐,利根者即透初关境界矣。
三、所谓看自心即是观照,观照者,‘念上有无念’也。此境界于朗诵金刚经愈多,愈无分别,保任愈久,进步愈快,古德所谓‘照顾脚下’,意即观照自心而不忽略一念萌生,起码自己每一分秒都要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经云:‘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其意在信自心本来清净—无念.无相、无住,如是则实相显。亦即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之意,若向心外作计,则心外有法,显非‘正法’。
四、世人诵经不得力者,病在不能会归自心,而与经对立成二,不契不二法门,焉能悟入?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无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常御白牛车’,便是最好说明。世人诵经久不明,乃由世情俗虑放不下及知解难忘,致为净业之障。一旦知解销净、俗情淡化,般若立显,益以自肯承当,‘自心是佛,离心无别佛’,不是穷子,当下便了。所以诵经若能一一会归自心,一一印之自心,宁有心外之法?宁有一义可立?经云:‘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又云:‘何以故?如来所说法,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又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又云:‘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从上便知,经中随立随破,无非破除当人我法二执,理事二障。所以诵金刚经不贵分别晓义,而贵朗诵后合经返观自心—-离心意识,久之必获金刚心,其迟疾胥视当人根基深浅、障之轻重、保任工夫久暂而定,起码般若种子‘一入识田,便为道种’,智慧日增,固不待言。
五、金刚经只是写出悟了的人的生活情调而已,毫无理路,是其尊贵之处。注愈多,义愈晦;若看注,以六祖说金刚经口诀为言简理当,令人易晓而不惑,若能同时读六祖法宝坛经,更易显发。倘以佛法作学问知识研究,势必加重理事二执,非佛出世本怀。盖理执不去,难登离执禅定,离执禅定已登无学位矣。
六、悟,原本是人人本来之心,而悟有理事两者,缺一不名圆满。理须到山穷水尽臻于‘众理具万事出’之根源处,始名到家;事即必达‘照见五蕴皆空’之境,方有自由分。以此为基,上上增进,以至时时处处、语默动静,皆定慧等持,始能为人,否则尽名‘体不具’尽名‘半熟’,亦名‘得少为足’,勉之!
二、诵经的特别诀窍
凡是佛教徒都知道诵经,大部分的佛教徒都会诵一些经典。可是没有几个佛教徒懂诵经的窍诀,他们认为诵经就是照本宣科就可以了。其实诵经并非如此简单,若是懂得诵经窍诀的人,他在一次诵经中就可以获得一座殊胜修法圆满的功德。要是一个知道诵经窍诀的人若如法地按窍诀诵经,就会很快受到法义的加持而开启智慧。诵经的窍诀有六个步骤:
一、观想法会圣众;
二、修供养;
三、修皈依;
四、发菩提心;
五、安住;
六、回向;
一、观想法会圣众:我们不管诵哪一部经典,首先要把我们诵经的处所观想为讲这部经典的法会场所。然后要明了的将大恩本师释迦牟尼佛和法会圣贤等众清清楚楚地观想出来。再观想自己身在法会之中。这样观想就会使得诵经者如同身临其境一样,这样就很容易理解经义。
二、修供养:我们如前所说把一切诸佛圣贤等众都观想出来后就要开始修供养。这时我们要观想自己在意念中以种种七宝供养佛陀及诸大菩萨和阿罗汉等。经云:行者无物供养三宝,于意幻观想供养亦可得如实供养的功德。意幻供养和真实供养的功德是一样的。所以在诵经时亦可以修供养。
三、修皈依:我们在诵经时若不能生起究竟地归投三宝的心,就不能于三宝所弘之法相应。所以在诵经前必需要修皈依。我们供养完法会圣众后,就要紧接着观想自己与一切众生恭敬对三宝前顶礼皈依,心中念诵皈依偈颂。
四、发菩提心: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佛法都是大乘教法。我们修学者一般学的经典都是大乘经典。学大乘法就要有大乘的心态,什么是大乘的心态呢?那就是菩提心。所以我们读诵大乘经典时就要有相应的发心。当我们修完皈依后就要观想自己在诸佛面前发起大愿来。心中这样想:慈悲的导师佛陀啊!愿您加持愚痴的我,令我开启无上的智慧,成就圆满正等觉,圆满度化一切众生。这样发愿后,再观想自己发完愿后,佛陀很是欢喜地从五体中同放清净宝光灌入我们的头顶来加持自己,由于佛陀地加持从而清净了自己的闻法业障。我们在往昔时曾经造过好多对佛法的诽谤等障因。所以此生要想很快的领悟佛法,就要清净往昔所造闻法违缘的障碍。若不观想净除业障就不可以很快的了解法义。必需发起菩提心来。这是很重要的。
五、安住:前面的前行具足了以后就要趋入正行而来诵经。在诵经时我们要把心安住在经书的字里行间中。一边诵一边观想这些经文化成光明融入自己的心中。诵经不要追求速度和数量,要注重诵经的质量。字句分明的来诵经是最好的。
六、回向:当我们诵完经后观想这部经典化成光明融入自心。然后就恭对佛陀之前发愿回向。把诵经的功德回向于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皆能成就无上智慧,究竟地出离生死轮回诸苦。
我们圆满了这六个窍诀来诵经典,这样就会获得诵经的觉受,这样才可以很好的理解经意法理。要知道,欲想出离轮回诸苦,就要在闻思经书教理时注重窍诀而实在的行持。
金刚经心经开示录
我们现在先讲到佛法僧三宝,也就是每一个众生都依据他各自的根器、界以及各自的情形,业力的关系所以会有不同的显现出来,不同的情况会出现出来,自己所遇到的情景各各不同,所以释尊会为不同的众生来宣说不同的佛法,也会有不同的示现会出来,事实上我们每一住众生不论自己或他人,我们自己本身都具有未来能够依据自己根器而能够成佛的势力,有这种能力在,只要我们依着修持我们也能够成为佛,所以我们已经有这种能力在,我们只要依着修持、断除一切过失,具足断的功德,修持一切善行,具足证的功德,我们也可以成为能够宣说一切微妙法的一个宣说者。所以在我们的心相续当中也能够有所谓的微妙法也有在,这就是法的部份。另外我们自己或他人在我们心相续当中,只要我们依着圣道来修持的话,我们都能够成为一个僧宝,所以事实上佛法僧三宝的这种能力我们自己或他人在心相续当中本来就会具足的。本具就有这种能力在,能够成就佛法僧三宝的这种能力,这种威势力本就具有。所以我们要成就佛法僧三宝一切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而非曲他人来给与,或掌握在他人手上的。
在经典里也有讲说依着佛陀的遍智,他是无所不知的,而遍照一切,观照一切。所有的言语佛陀通通能够知晓的,无任何言语他不了解、他燕法宣说的,他能够遍知一切,讲一切的言语,只要我们心一念虔诚来忆念佛或来念归依词句,在那当下佛就马上可以见知到我们的忆念,见知到我们的祈请,除非我们不信或心存怀疑,你如果这个样子当然比较有疑问,所以只要我们心一念非常的虔敬来做任何祈请的话,我们一切所求都能够如愿。
在印度有一位大成就者无著菩萨,无著菩萨他二心来修弥勒法门,所以他曾经在石窟当中开过十二年的关,他分三段来修持,首先三年他在石棺当中来修持,因为他罪障非常沉重的关系,所以没有一点点迹象,见不到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无时无刻是现在他的跟前的,因为罪障的关系所以他没有见到,他说出了关,出了关之后他叉不甘心,又回去闭关,就这样反反复覆经过了第四次,经过了十二年,然后他就港为自己也做了一翻努力,非常虔诚的祈请,似乎没有什么效果,所埤他就舍弃了往回走,往回走的路上就遇见了一只母狗躺在路边,身上长满了姐,他看到那只母狗非常悲惨的状态,所以他就油然生起了大悲心,他想要为母狗去除身上的蛆,可是地想到如果用手去去除的话,可能他的手太粗糙了会伤害催身上的蛆,所以他就想用舌头去添掉身上的蛆,可是他又有点怕怕的样子,所以他就先闭上眼睛,伸着舌头过去帮它添。所以当他怀着大悲心去添掉蛆的时候,在那当下弥勒菩萨就现出来,母狗就化为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就现在他的跟前。他就亲见到弥勒菩萨了,亲见到的时候,他就吐一番苦水,我为了见到你,辛辛苦苦修持十二年,而且发了很多的愿,做很多的祈请,修很多的法,何以我一直见不到你?弥勒菩萨说:其实我时时刻刻都现在你的跟前,是你业和罪障的关系,所以根本见不到我。他叉问说:何以我在添这只身上长满蛆的母狗时你却现出来,弥勒菩萨说:藉由狗身上长满蛆这个形象,激发起你的大悲心,所以就见到我。弥勒菩萨说:业障阻碍看不到我这件事,有一个方式可以证明,他说:要不然我就坐在你的肩膀上,你带我到城市去,看看是不是大家都看得到我。无着就带弥勒菩萨到城市去,大部份的人都看到他身上带着一块肉,问他说:你这一块肉要卖多少钱?
依此我们可以了解,随着我们个人所发起来的强烈敬信心、信解心,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咸应出来,所以这里以无著菩萨亲见到弥勒菩萨的故事来阐述一个人信解心到何程度,他的感应程度就有所不同,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大迦叶,有一种说法说他尚未圆寂,现在只是身趴在某个石窟的棺木当中尚未圆寂,他是等待未来,如果有佛降世说法的时候,他就会起来护持佛法。有人说他现在所在的棺木应该不在印度,应该在缅甸跟越南的边境,还有中国大陆西康那二带。
今天我们所排的课是要宣说大乘法义的二部经典,般若心经以及金刚经这二者,藏文是金刚能断经。这部经主要的意思是阐述空性的意义,意思是如果我们能够现证到空性的话,我们就不再有二显之相,也无所谓异共相的显现,我们就可以直接去了悟空性的义理。这里面会讲到大迦业的一些事迹,仁波切说金刚经、心经的意思如果要加以解释的话,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因为那里面牵涉到非常广泛的,除此之外,如果要讲到佛陀在世的时候,讲到,大迦叶尊者的一些事迹,时间要非蝉多,佛陀在灵鸠山讲金刚经的时候,那时候追随佛陀的僧众有一些已证空性,有一些住于无学道,有些住于有学道这些圣众,仁波切提到忍辱仙人的故事,世尊在他的前一世当中有一世投生为忍辱仙人,他布施出他的身躯,他那时候被一位国王截断他所有的身躯,当截断他的身躯时,他能够修忍辱,不但修忍辱而已他还现证到空性,所以在国王截断他每一个肢节的时候,一直问忍辱仙人说:你在修什么?忍辱仙人说:我在修忍辱,每截断一个就问他:你在修什么?忍辱仙人一直回答他在修忍辱,也就因为这样子,世尊他圆满了忍辱度,同时也现证到空性,现证到我们这个身躯是非实有的,所以即使一一截断他的肢节,一块一块的截断,无丝毫的痛苦在。
仁波切说他们西藏人可说家家户户人手一本金刚经的,他们有空就会去念诵,有人甚至念一百零八次金刚经,天天这样子,不断的念诵,他们非常重视金刚经,有时候富有的西藏人他们会请僧众来念二千次、五百次都有。更有钱的人请人用金粉写金刚经,也有些非常有钱的人用金,子来刻的,也有用金粉银粉来写的。
你如果有获得口传的,念一次的功德跟没有获得口传的念一百次的功德是一样的。
现在是讲到忍辱波罗密这个地方,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尔时无我相、人相、无众生相、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肢节时,若有我相、人相、无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填惠,须菩提,现在讲这边这一段,这边讲到世尊在受生当中,曾经投生为一住忍辱仙人,他被歌利王割解他的身体,他向他要他的身躯,他布施他身躯的第一个地方是在当今的加尔各答附近叫做乌日沙的地方,以前的地名叫做嘎林,歌利王要忍辱仙人的身躯,他就布施给他,当歌利王割下世尊一只手的时候,就问他说:你在修什么?世尊说修忍辱,割掉两只手时,地也同样这样问:他也同样做回答;割掉一只脚时地也同样这样问,地也同样这样回答,另一只脚割掉时也同样这样回答,他因为这样子修忍辱而圆满了忍辱波罗密。
这边我们可以了解到世尊在金刚经里面不断强调空性的意义,譬如说我们在行六度布施度的时候,如果你能够以空性慧来摄持的话,你所做的布施积聚的功德将会非常的广大无边,你如果做布施的时候,你所布施的功德为实有的话,你不过是积聚大善业而已,无法成为非常广大的福德资粮,所以在这边世尊就请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也就是你如果要亲见到佛陀的话,你如果执佛陀为实有的话,所以你用色执他为实有,又以形象以色想要见到真实的佛陀是不可能的,你若用音声来祈求见到真实的佛陀是不可能,因为佛身的显现完全是佛的证空慧,完全是佛的遍智显现而已,所以我们真正要见到的佛身是佛的法身,你就不能以执一切为实有的执实的这种心来希求要见到他,你如果用已用音声来祈求是见不到佛陀的,所以任何一住菩萨你要成就你的`六度的时候,当你在行六度的时候,你在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度的时候,不论你行使任何一度,都必须以空性慧摄持来行持,这样才能跟金刚经的意义相符合。
所以不论是心经、金刚经这二部经所诠说的内容完全是在阐述空性义理的内容,只要我们怀着虔敬的信解心,即使念诵一个词句而已,我们所积聚的福德也是不可思量,的,如果我们更进一步的来做礼敬供养等等这些承事经典的事情,我们所积聚的功德是不可思量的,如果我们来念诵心经的词句,词句是在阐述空性的意义,可是你执实的心不松绑的话,不去了解他真正的意义的话,你如果去念诵,即使你希望去除内在的障碍或外在的障碍是不容易达成的。我们这个国度里面,一代一代到现在为止,中国的传统一向都有在念金刚经、心经,事实上是非常好,我们在念诵如果出声大生来念诵的话,念诵经典的这个声音只要这些众生一经耳,即可在他的心相续当中种下将来证得空性的种子,我们也可以积聚无量的功德。
拓展阅读:金刚经题解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是题以喻立法,开示道路;从事相而理,从议论而法;藉有的分辨,入于无的胜境界。因此,此经乃以法喻而命题,颇具意趣与现实融通之妙;兹概述要旨,以供持诵者参考:
金刚,梵语跋折罗,或者2日啰;具坚实和能坏的功德力,是譬喻。
般若,梵语应为般赖若,或者9剌惹;即是智慧的意思,于一切智慧中最上,无有比拟或相等者;当然,更无有超胜者。
般若,是为大乘佛法的纲领;譬如六波罗蜜,或十波罗蜜,以至无量波罗蜜等,无不以般若波罗蜜为本。
大般若经中说:
「摩诃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摩诃萨母,能生诸佛(觉也),摄持菩萨(觉行者)。」
大智度论中说:
「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
其实,学佛的原意,在于培育智慧;就像是世俗的知识经验,世人以之为拥有而探讨,运作而随心所欲;尤其是愈丰富愈高超,愈深广愈理想。可惜,无论如何,难以达到无缺无憾的境界;总少不了见仁见智,相对相左的情事发生。但是,佛法中的般若,则无有如此的缺失;无论任何的运作结果,尽都完成圆满,入于究竟。因此,世法和佛法在这方面,于梵语中分辨得最是清楚:
阇那--世法之智,包括聪明。
般若--佛法之慧,圆满究竟。
教界佛弟子,从来但求觉悟,不精勤菩提;殊不知菩提的圆成,仰赖智慧的运作,设若名高势大,一方牛耳,俨然佛菩萨再来;而修养中缺乏般若的内涵,终究止于庄严之表相,不可能圆具实性,历练成大圆镜一般。试问:
「欲求作佛,能以虚妄之心,而得执着成就的么?」
举例来说:
众生本具觉悟之性,只因无始以来,迁流不同环境,沉沦不同际遇;迷茫而漫长的变化历程中,熏习着不同的事理,以至污染了原本清净而庄严的心性。就像是衣物用具,原本洁净而美观,经过许多时空,不免因人为或自然的污染;久而久之,便变得陈旧而秽垢,失去了原有的面貌。如果,欲想去除污垢,还复本来;必然地,尽一切方法,耐心的去洗涤,去清洁。这样,就很容易获得一个现实的明证,那就是:
「染得愈深,涤之愈难。」
当然,立意还复本来,若能具足金刚之力,般若之功,循其方法,遵其正途,则无有不能不如愿以偿而圆满清净者。
波罗蜜,依梵语的含义,有到彼岸的行为,具行为的方法,涵盖了运作的要义,可以说是究竟之道;譬如从生到死,究竟而入涅槃,便是波罗蜜的诠释,切莫但以「到彼岸」直译其法相的概念。基于由此到彼,必须具备条件,拥有方法;同时,亦不可忽略了到彼岸的目的,或者说「干什么」?
经,梵语修多罗,具贯穿法义,连结不散;或契于理,合于机,摄持所化的意义;更有释作门径,道路;以分别义理,贯通法要,而导引众生的意思。
不过,依金刚般若波罗蜜题名,进而可以体用相境而诠释,深解此经藉喻而言法义;兹分别扼要说明,以供参考:
体--金刚喻力,无坚不摧,诸侮皆御;乃是真、善、美的表现条件,或者说是本有的元性;就像泰山盘石,挺劲稳当,武威庄严。
用--般若破诸障,所有贪瞋痴慢见等,悉皆阻碍涅槃,形成迷惑,陷入虚妄,常住无明;般若犹若阳光,能够照彻诸妄,发现诸般情识;因而突破万难,通达无碍。
相--以金刚为体,般若为用,展露波罗蜜行,引发法相功德;亦如典籍中说,诸佛及法,悉从此经中出;如明入暗,一览无遗,无有遁形者。故谓为道之宗本,法之趣向;具足圆明,融通妙觉,尽在其中!
境--循其道途,入达门径,发明效益;究竟施忍戒勤禅慧方便愿力智等,显现世俗的假有,明了世出世间的真无;于真修实证中圆成功德,突破现实的缠缚,立于第一义而不动,到达清净自在的胜境地。
佛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无非是昭告一切众生,同具如来智慧的觉性;提示智慧的发挥,以戒学和定学做基础,如何顺利地顿息诸缘,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共入毗卢性海,圆满究竟于无余涅槃世界。
提要:
■ 佛弟子要照佛说的法去作观
■ 佛法重修行,不能成为世间学问
■ 这车破裂得真快呀
■ 对人世间不能有贪恋,要观苦才修得好
佛弟子要照佛说的法去作观
今天,在这短短的一个小时里,咱们讲讲《金刚经》里的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观,就是叫我们作观想。修观时要端身正坐,金刚结跏,坐好了,再修观。我们修的是止观法门。修行人靠一天坐两次修观,远远不够。佛门的规矩,出家人一天要修六次定,时间不一定很长,长也可以。我们居士,一天要修六次定是很困难的,我们一天修两次好像也够忙了,早上一次,晚上一次。晚上工作回来,疲劳得很,一坐就要昏沉,打瞌睡。所以,基本上只有早上一次。难免心理上不太踏实,每天修一次定,短短半小时,乃至一小时,到底行不行啊?其实,我们对佛法的修行,或者作观,还没有全面地了解。我们这样盘起腿来修定叫静中修,我们一醒来到睡着,白天的时间里,我们都应该作观想。
佛法重修行,不能成为世间学问
生活中怎么作观想呢?要按照佛经的指导去作观想。一切都离不开佛法,离开了佛法,我们等于在搞世间法。把佛法当作学问来研究,跟世间法也差不多,不过是世间法中多添了一门学说叫佛学课,或者叫古代佛教哲学,仅仅是增加一点知识,而跟修行就没有联系起来。
我们在理论上懂了,思想上受了一点启迪,离修行还差得远。修行要真实地修,不走弯路,勇猛精进,既要稳又要快。走了弯路,那就不快了,自己搞一套,那就不稳了么。所以呢,既然是佛弟子,那么一切的一切都要依照佛的教授教诫去做。
这车破裂得真快呀
佛怎么教导我们呢?佛跟比丘讲的法多,跟居士有时也讲,不过以跟比丘讲的法为主。居士有的地方可以学,除了比丘戒居士不能学。释迦佛跟出家的弟子们讲:你们在走路的时候,年青美貌的不要看,年老的,生病的,难看的要多看,应该要多体会人生的苦,体会人生的无常,一切都在动荡变化之中。《阿含经》里有这么一件事情,有个修行人,出去的时候看到路上有辆车,等到他回来再经过原来的地方,那辆车已经破裂了,他就说了一句话:“这辆车破裂得真快呀!”由此可见,任何东西都是靠不住的。
对人世间不能有贪恋,要观苦才修得好
密勒日巴是白教的一位祖师,当年他辞别了母亲去修道,跟他母亲的苦痛分不开。因为母亲要报复,所以叫他去学法修神通。后来密勒日巴修咒放雹造了很重的恶业,他的师父玛尔巴上师是个居士,为了消除他的业障,就用种种的苦行磨练他。因为他造过业,如果不消除,难以成就。例如,叫他去盖房子,说房子盖好,才传法给他。房子盖好,师父又说我不是叫你盖方房子,我要盖圆房子。重新拆掉,圆房子盖好,又说我要的不是一层楼,我要两层楼。盖好了,又说我要盖一个像月亮那样弯弯的房子。盖了拆,拆了盖。密勒日巴一个人背石头,背得皮肉都烂了也没有退心。后来师母心里不忍,说:“上师也太没有慈悲心,你赶快到别的地方去学法吧。”就给他写了信介绍到玛尔巴上师的大徒弟那里去学。可是,没有上师的印章,师母娘就去偷印章,盖上了叫他赶快跑。谁知密勒日巴刚到,后面一匹快马也赶到了,上师的亲笔信来了,说:“你赶快叫我这个罪孽极大的孩子回来。把你的羊也送到我这儿来。”大师兄跟他说:“没办法,师父来信了,看样子你这封信有问题。”就只好送他回去,把所有的羊赶到上师那里去,连一只跛羊,大师兄也背走了。这故事告诉修行人,要观苦才能修得好,对人世间有一点爱好一点贪恋,很难修得好。
★ 《金刚经》全文
★ 金刚经总纲
★ 《金刚经》的作用
★ 实修金刚经感悟
★ 金刚经受持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