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金刚经》心灵世界(共含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ixinglovejj”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金刚经》心灵世界
(一)净化人心
心灵环保便是人心的净化,由人心的净化,推展到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净化,始能落实、普遍、持久。
所谓「心灵环保」,是一个现代的名词。其实,佛教很早就主张,要把我们的心清净,必须将烦恼心净化,成为智慧心,这就是心灵的环保。
心灵的世界包括心理的活动和精神的活动。如果我们的心理环境或精神环境常常困扰我们,心灵就不健康了。为了保护我们的心灵环境,变得有智慧、清净、自在,就必须从人心的净化做起。
(二)发菩提心
人心的净化,必须放下自私自利,确信利人便是利己,故当如《金刚经》所鼓励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什么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呢?这是《金刚经》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就是要发成佛的无上菩提心。
要发成佛的心,必须先学菩萨的精神,菩萨的精神就是「以利他为利己」,菩萨发愿并不是急着想要自己先成佛,而是希望先度众生。诸位一定听过地藏菩萨发的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就是菩萨精神,是以利益众生来利益自己,也就是不为自私自利,只为利他。这种观念正是我们现在的社会,以及永远的人间社会所需要的。如果人人都能不为私利,而致力于利他,这世界当然就不会有什么纷争了。
利他行,并不等于做滥好人。必须智慧与慈悲兼顾,方能使我们的世界真正的净化。
(三)保护初发心
发了无上菩提心,应当知道如何时时保护此一「初发心」,是故《金刚经》说:「云何应住?」
这个「住」和前面的「住」不同。前面提过的「住」是「在乎」,这里的「住」是不要离开、不要退心、不要忘掉。要住于无上菩提心,不要忘记自己最初所发成佛的愿心。要时时提醒自己,不可忘记自己是一个发愿成佛的`人,如果能够这样,便能时时以利他为利己。
(四)降伏烦恼心
住于无上菩提心者,必须知道如何处理心猿意马的虚妄烦恼心。《金刚经》说:「云何降伏其心」,如何使我们心猿意马的烦恼心、妄想心、自我执著心平伏下来、化解开来呢?这就是《金刚经》的内容,也是最重要的主旨。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好处
明朝正德年间有位皮匠叫严江,平日喜欢持诵《金刚经》。中年时,常去寺庙担柴做饭,更加精进修持《金刚经》,声声不绝地念阿弥陀佛圣号。到了六十多岁,忽然有一个月不吃饭,每天只喝一点水,没有饥饿的感觉,身体亦无有痛苦。他向别人说:“现在我的身心没有一点痛苦,非常快乐。”并清楚地讲出圆寂的时间。圆寂那天,劝告别人此经不可思议功德,要经常念诵。之后沐浴更衣,金刚跏趺坐,安祥圆寂了。遗体进行荼毗时,出现了许多舍利子,舌头犹如金刚石般烧不坏,成为坚固舍利,用手敲时发出锵锵的声音。
获得人身
《楗椎经》云:“为示讲法时,击鼓敲楗椎,闻声获解脱,何况去听闻。”甚至旁生听闻佛法亦获得极大利益。如世亲论师的弟子安慧,前世作鸽子时经常听世亲论师背诵般若经,死后获得人身,转生王族,依止世亲论师终成为班智达。《极乐愿文》中讲:乃至旁生以上人类以下,凡是聪明伶俐具有智慧者都是因往昔听闻过一句以上的佛法而得来。历史上记载了极多旁生听闻佛经,获得人身的公案。
唐朝贞观年,并州石壁寺有位明度法师,平日参禅,喜欢持诵《金刚经》、《妙法莲华经》。有一对鸽子生活在殿堂的梁柱上,还孵出两只小鸽子,法师常用剩饭喂养它们,每天念《金刚经》发愿祝祷:“以我诵经的功德力,希望小鸽子脱离痛苦的恶趣,获得人身。”小鸽子逐渐长大。有一天,它们学起飞时,一同掉在地上死了。明度十分感叹,一边念《金刚经》为他们超度,一边将尸体埋葬。十天后明度梦见两个小孩对他说:“我们以宿世的罪业转为鸽子时,每天听师父诵《金刚经》,依此功德力,现在获得人身,在南方距离此地十里某家投生,非常感谢。”做了这样希有之梦。
十个月以后,明度按所说的地址寻找,果然在某家生了一对孪生兄弟,咕咕噜噜的哭声就象鸽子在叫,他喊一声:“鸽儿”两个婴儿应声回头。一年以后,鸽子的习气没有了,开始学习人语。
降伏湖神
降伏是瑜伽士慈悲之心调化恶劣众生的殊胜方便法。如今时代,有许多人误解降伏法的含义,妄图以嗔恨心诵持猛咒制伏邪魔,这种南辕北辙的修法显然不合理,若深明教义,依法如理而行,生起慈悲心,至心念诵《金刚经》即可降伏一切鬼神。
在晋朝时,扬州江畔有一坐亭湖神庙,传说湖神嗔心很大,非常凶恶,若有众生接近此地立即葬命,若是空中飞禽飞到此地上空便坠落于地,附近的众生无不畏惧。当时有一位修持多年密咒的僧人,能降伏种种邪魔。他来到亭湖庙,摆设降伏用的法器食子,准备诵咒诛伏湖神,不料忽然暴死。他的上师得知弟子死亡的消息,非常忿怒,立即赶到亭湖庙作法,湖神的嗔心入于他的心间,使他的头裂碎,脑浆四溢,也暴尸于此地。
与两位密咒师同住一寺的小沙弥,平日专持《金刚经》。听说师徒二人先后被湖神害死,便决定降伏此非人。师兄弟们都很担心他会死于非命,劝阻再三,然而沙弥意愿已定。他来到亭湖神庙开始诵经,不久见到一个身如山一样的怪物,眼光如电、青面獠牙、狰狞恐怖,还不时现出种种神变,众多虾头龟面的兵卒,手持利刃口出怪声,张牙舞爪,声势浩荡地来到小沙弥面前。但是小沙弥却神色泰然,诵经的声音越来越大,张牙舞爪的兵卒听到后无不抱头鼠窜。此时怪物变得乖乖的,右膝着地,双手合掌恭恭敬敬聆听法音。沙弥念完经,问道:“你是何怪物,长得如此凶相?”湖神回答说:“我是湖神,因前世业力而感召今生恶报。”沙弥疑惑地问:“为何两位法师都被你杀害,而你在我面前却如此恭敬呢?”湖神说:“想以嗔恨心降伏我,因而杀害他们。而您诵经威德力超胜我的魔威,所以恭敬听经,愿忏悔恶业早日获得人身。”说完向沙弥顶礼而去。
第二天清晨小沙弥就回到寺院。大家惊奇地问他是否降伏湖神,他将全部经过告诉他们,大家无不欢喜赞叹《金刚经》的威德力不可思议。此事传遍了远近,凡听到的人都合掌赞叹生起信心,发心念诵的人越来越多。
往生净土
本经是诸佛的心髓,三乘圣者的如意源泉。《般若摄颂》云:“谁求声闻独觉果,乃至法王如来果,皆依般若法忍得,离此恒时不可得。”不论修持哪一种法门皆应闻思般若教理,才能遣除相续中的恶见,树立正见奠定坚固的基础。上师法王如意宝说:“因为大般若空性的正见是大小乘显蜜一切佛法的基础……”由此可知依此经修持极为殊胜,尤为忏罪、往生之最胜法。
唐朝鄜州宝林寺比丘法藏,慈悲济人,精进修持佛法。于隋开皇十三年,买卖衣钵、佛像等物挣了一批钱,在洛交县苇城建造了一座寺院,有僧房二十余间,青砖硫璃瓦修建的宏伟大雄宝殿,一丈六尺高的观音像栩栩如生,倍及庄严,并且书写了八百卷的佛经。
唐武德二年,他身患重病,昏迷了一个月,见一身穿紫色衣服的金刚神手持一卷经,对他说:“你一生中建造寺院的功德很大,但买卖衣钵等造下严重的罪业,由于善恶掺杂,死后将堕入恶趣。若能发愿书写我手上这部《金刚经》,罪业就能消灭,病也会痊愈。”于是法藏发愿抄写此经,因为病情严重,便交代弟子说:“将衣钵卖掉,书写一百遍《金刚经》,施送一切僧俗读诵。”说完去世了。来到冥府,阎罗法王在高高的宝座上面严肃地问道:“师父,你一生作过哪些功德?”法藏比丘坦然地说:“建造塔寺,书写一百遍《金刚经》,送给一切僧俗读诵。”阎罗法王合掌说:“法师所作功德很大。”便命鬼卒拿取功德薄亲自查找,记录的功德与法藏比丘所说一致。阎罗法王欢喜赞叹地说:“希望法师返阳后精进修持《金刚经》,并劝大众读诵。”法藏比丘复活之后,昼夜六时精进,广泛弘扬此甚深经典,引导善男信女读诵授持。
法藏比丘九十九岁那年正月十五日,邀请很多净戒僧人书写《妙法莲华经》、《金刚经》。一生中所作的功德圆满,离开人间之际身体端坐而作偈:“今年九十九,看看无所有,更莫问如何,凭空打筋斗。”此时空中彩虹萦绕,花雨纷纭香气弥满,阿弥陀佛灿燃而现接引法藏比丘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金刚经与心灵世界
(一)净化人心
心灵环保便是人心的净化,由人心的净化,推展到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净化,始能落实、普遍、持久。
所谓“心灵环保”,是一个现代的名词。其实,佛教很早就主张,要把我们的心清净,必须将烦恼心净化,成为智慧心,这就是心灵的环保。
心灵的世界包括心理的活动和精神的活动。如果我们的心理环境或精神环境常常困扰我们,心灵就不健康了。为了保护我们的心灵环境,变得有智慧、清净、自在,就必须从人心的净化做起。
(二)发菩提心
人心的净化,必须放下自私自利,确信利人便是利己,故当如《金刚经》所鼓励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什么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呢?这是《金刚经》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就是要发成佛的无上菩提心。
要发成佛的心,必须先学菩萨的精神,菩萨的精神就是“以利他为利己”,菩萨发愿并不是急着想要自己先成佛,而是希望先度众生。诸位一定听过地藏菩萨发的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就是菩萨精神,是以利益众生来利益自己,也就是不为自私自利,只为利他。这种观念正是我们现在的社会,以及永远的人间社会所需要的。如果人人都能不为私利,而致力于利他,这世界当然就不会有什么纷争了。
利他行,并不等于做滥好人。必须智慧与慈悲兼顾,方能使我们的世界真正的'净化。
(三)保护初发心
发了无上菩提心,应当知道如何时时保护此一“初发心”,是故《金刚经》说:“云何应住?”
这个“住”和前面的“住”不同。前面提过的“住”是“在乎”,这里的“住”是不要离开、不要退心、不要忘掉。要住于无上菩提心,不要忘记自己最初所发成佛的愿心。要时时提醒自己,不可忘记自己是一个发愿成佛的人,如果能够这样,便能时时以利他为利己。
(四)降伏烦恼心
住于无上菩提心者,必须知道如何处理心猿意马的虚妄烦恼心。《金刚经》说:“云何降伏其心”,如何使我们心猿意马的烦恼心、妄想心、自我执著心平伏下来、化解开来呢?这就是《金刚经》的内容,也是最重要的主旨。
拓展阅读:抄写金刚经的好处
一、可以修身养性
佛法修行成就道业,需从修身做起。我们参加抄经,端身正坐,即是修身养性的第一步。心的宁静,能涵养出到的芬芳的人格;同时从抄经中了解佛经的要义,不仅让我们可以修养性情,也能提升心灵的真善美。我们内在的心性透过专注的抄经,可以去除心中不善的想法和杂念,进而引发出正确的思维。
二、可以深入经藏
我们当下所抄写的佛经,能使我们深入经藏,细细体会佛陀的慈悲与智慧。因此只要念头能安住于经文即可达到身心自在,日久必可断除烦恼。
三、可以长养感恩心
我们每天汲汲营营为生活而忙碌,常常忘了感念佛恩。透过抄经的当下,缅怀佛陀的恩德,生起报恩感谢的心念,进而学习心中有大众。其实为他人着想,就是为自己着想,就如同我们把钱财布施给别人,受益反是自己:因为施比受更有福,能舍才能得。
四、可以自利利人
以佛法修性而言,在处理生活中大小事情时,都应心存善念,更时时不离发愿。抄经时可发愿:“手中抄经,当愿众生,与我一样,离诸妄想。”以此抄经功德回向给我们的先生父母,过去亲人和一切众生。因此,只要我们懂得以正见正念来抄经,修行功德不可思议。
弘一法师说抄经十大功德利益:
一、从前所作种种罪过,轻者立即消灭,重者也得转经。
二、常得吉神拥护,一切瘟疫、水火、盗贼、刀兵、牢狱之灾,悉皆不受。
三、夙世怨对,咸蒙法益,而得解脱,永免寻仇报复之苦。
四、夜叉恶鬼,不能侵犯;毒蛇虎狼,不能为害。
五、心得安慰,日无险事,夜无恶梦,颜色光泽,身力充盛,所做吉利。
六、至心奉法,虽无希求,自然衣食丰足,家庭和睦,福禄绵长。
七、所言所行,人天欢喜。任到何方常为多众倾城爱戴,恭敬礼拜。
八、愚者转智,病者转健,困者转亨。不愿为妇女者,报谢之日,揭转男身。
九、勇离恶道,受生善道。相貌端正,天资超越,福禄殊胜。
十、能为一切众生,种植善根。以众生心,作大福田,获无量胜果。所生之处,常得见佛闻法。直至三慧宏开,六通亲证,速得成佛。
《金刚经》称:‘当知是经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义。’可见受持本经功德之殊胜。下面是金刚经的心灵世界,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金刚经的「应无所住」
(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所住」,就是「不在乎」,不在乎自我的利害得失;「生其心」,就是以无私无我的智慧,处理一切事物。
(二)「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当我们行布施、做好事、发起慈悲心的时候,不要有一定的对象。「色」就是一定的对象,红的、绿的、方的、圆的、长的、短的、亲的、疏的……等一定 的对象;「声」就是各种声音;「香」就是诸般气味;「味」就是酸、甜、苦、辣等味道;「触」是感触、身体官能的接触;「法」是自己心里的想法或观念,一切属于心理或精神部分的,宗教或哲学上的最高原则或「神」。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合称为六尘,都应该全部摆脱,这样心灵才能得到清净,这样行布施才不会生烦恼心。
(三)「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意思是说,如果心仍然执著于色声香味触法,就是「非住」,就是「不住于菩提心」。菩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应该以「无住心」布施,这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一)净化人心
心灵环保便是人心的净化,由人心的净化,推展到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净化,始能落实、普遍、持久。
所谓「心灵环保」,是一个现代的名词。其实,佛教很早就主张,要把我们的心清净,必须将烦恼心净化,成为智慧心,这就是心灵的环保。
心灵的世界包括心理的活动和精神的活动。如果我们的心理环境或精神环境常常困扰我们,心灵就不健康了。为了保护我们的心灵环境,变得有智慧、清净、自在,就必须从人心的净化做起。
(二)发菩提心
人心的净化,必须放下自私自利,确信利人便是利己,故当如《金刚经》所鼓励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什么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呢?这是《金刚经》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就是要发成佛的无上菩提心。
要发成佛的心,必须先学菩萨的精神,菩萨的精神就是「以利他为利己」,菩萨发愿并不是急着想要自己先成佛,而是希望先度众生。诸位一定听过地藏菩萨发的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就是菩萨精神,是以利益众生来利益自己,也就是不为自私自利,只为利他。这种观念正是我们现在的社会,以及永远的人间社会所需要的。如果人人都能不为私利,而致力于利他,这世界当然就不会有什么纷争了。
利他行,并不等于做滥好人。必须智慧与慈悲兼顾,方能使我们的世界真正的净化。
(三)保护初发心
发了无上菩提心,应当知道如何时时保护此一「初发心」,是故《金刚经》说:「云何应住?」
这个「住」和前面的「住」不同。前面提过的「住」是「在乎」,这里的「住」是不要离开、不要退心、不要忘掉。要住于无上菩提心,不要忘记自己最初所发成佛的愿心。要时时提醒自己,不可忘记自己是一个发愿成佛的人,如果能够这样,便能时时以利他为利己。
(四)降伏烦恼心
住于无上菩提心者,必须知道如何处理心猿意马的虚妄烦恼心。《金刚经》说:「云何降伏其心」,如何使我们心猿意马的烦恼心、妄想心、自我执著心平伏下来、化解开来呢?这就是《金刚经》的内容,也是最重要的主旨。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受持功德
一、增长福德:
人生的幸福是基于福德。由有福德才能处处须遂,心想事成。受持《金刚经》能增长我们的福德。经中前后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身命布施校量,每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校量,又以佛陀曾经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的功德校量,都不及受持《金刚经》四句偈功德之大。因为财富的布施,身命的奉献,那都只能给人以短暂的帮助。而受持或为他人讲说本经,却能令正法久住,启发人们的正知正见,健全人的品德,引导他人向上增进以至解脱、成佛,由此而得彻底的安乐,所以非财施所能及。
二、消除业障:
我们这个世界是业的世界,由于过去生中所造善恶业的不同,构成了世界的千差万别。因为我们无始贪嗔痴,造下过许多不善业,所以现实的生命总有许多缺陷及困扰,诸如天灾人祸,身体病弱,诸事不顺等等。受持《金刚经》却能消除业障。经曰:‘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是人先世罪业,应随恶道;以今世人轻*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些人没有受持《金刚经》本来平安无事,可受持本经之后,反而遭到他人的轻视,没有关系,这正是在消业障。受持本经三途恶业都能消除,其他小业障就不必论了。
三、开发智慧,通达实相:
《金刚经》称曰般若波罗蜜,首要在于开智慧,《般若经》曰:‘菩萨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本经处处教我们无住,无住就是为了成就般若。经曰:‘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又曰:‘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成就第一希有之法,是乃成就智慧,通达实相。
四、消除烦恼:
《金刚经》中虽然不曾出现‘烦恼’二字,但般若法门处处都在解脱烦恼。经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乃烦恼生起的根本,消除四相,自然解脱烦恼。本经旨在成就智慧,智慧就是断除烦恼。住相能引起烦恼,本经要我们不住一切相,烦恼自然不生。
五、成无上道:
学佛是为了成佛,佛陀汉译曰觉者、智者,是智慧的成就。《心经》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经曰:‘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多此经出。’成就般若,方能成就无上佛道。《金刚经》称:‘当知是经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义。’
(一)净化人心
心灵环保便是人心的净化,由人心的净化,推展到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净化,始能落实、普遍、持久。
所谓「心灵环保」,是一个现代的名词。其实,佛教很早就主张,要把我们的心清净,必须将烦恼心净化,成为智慧心,这就是心灵的环保。
心灵的世界包括心理的活动和精神的活动。如果我们的心理环境或精神环境常常困扰我们,心灵就不健康了。为了保护我们的心灵环境,变得有智慧、清净、自在,就必须从人心的净化做起。
(二)发菩提心
人心的净化,必须放下自私自利,确信利人便是利己,故当如《金刚经》所鼓励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什么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呢?这是《金刚经》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就是要发成佛的无上菩提心。
要发成佛的心,必须先学菩萨的精神,菩萨的精神就是「以利他为利己」,菩萨发愿并不是急着想要自己先成佛,而是希望先度众生。诸位一定听过地藏菩萨发的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就是菩萨精神,是以利益众生来利益自己,也就是不为自私自利,只为利他。这种观念正是我们现在的社会,以及永远的人间社会所需要的。如果人人都能不为私利,而致力于利他,这世界当然就不会有什么纷争了。
利他行,并不等于做滥好人。必须智慧与慈悲兼顾,方能使我们的世界真正的'净化。
(三)保护初发心
发了无上菩提心,应当知道如何时时保护此一「初发心」,是故《金刚经》说:「云何应住?」
这个「住」和前面的「住」不同。前面提过的「住」是「在乎」,这里的「住」是不要离开、不要退心、不要忘掉。要住于无上菩提心,不要忘记自己最初所发成佛的愿心。要时时提醒自己,不可忘记自己是一个发愿成佛的人,如果能够这样,便能时时以利他为利己。
(四)降伏烦恼心
住于无上菩提心者,必须知道如何处理心猿意马的虚妄烦恼心。《金刚经》说:「云何降伏其心」,如何使我们心猿意马的烦恼心、妄想心、自我执着心平伏下来、化解开来呢?这就是《金刚经》的内容,也是最重要的主旨。
三、《金刚经》的心灵环保
(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所住」,就是「不在乎」,不在乎自我的利害得失;「生其心」,就是以无私无我的智慧,处理一切事物。
(二)「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当我们行布施、做好事、发起慈悲心的时候,不要有一定的对象。「色」就是一定的对象,红的、绿的、方的、圆的、长的、短的、亲的、疏的……等一定的对象; 「声」就是各种声音;「香」就是诸般气味;「味」就是酸、甜、苦、辣等味道;「触」是感触、身体官能的接触;「法」是自己心里的想法或观念,一切属于心理或精神部分的,宗教或哲学上的最高原则或「神」。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合称为六尘,都应该全部摆脱,这样心灵才能得到清净,这样行布施才不会生烦恼心。
(三)「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意思是说,如果心仍然执着于色声香味触法,就是「非住」,就是「不住于菩提心」。菩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应该以「无住心」布施,这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从有到无的心灵环保
(一)普通人的心理活动-住于过去和未来
一般人总是常常想着过去、想着未来,能够想到「现在」的已经不错了。我们通常会记挂着过去的对错毁誉,以及幻想着未来的期许:下一次的好运,是不是轮得到我?如果只想到过去、未来,「现在」又如何做得好呢?
成功的人不能沉醉在过去,也不可幻想着未来,唯有努力于现在,才是最可靠的。
(二)大修行人的心理状况-住于现在的活动
学佛修行的人不要老是担心「我如果犯了戒,就要下地狱了!」也不要老是渴望:「阿弥陀佛!你什么时候拿金台、银台来接引我?什么时候才会来呢?我死的时候你来不来?」这样空想是没有用的,现在赶快精进念佛才是最要紧的。
这就好像有人看到一颗苹果快要熟了,他便站在树下想:「这颗苹果是我的。」于是,就站在树下张着嘴巴等,他老是在等,而不去摘苹果,结果苹果尚未掉下来之前,可能就来了几只鸟把苹果吃掉了。这就像是只幻想着美好的未来,却不把握现在及时动作,这是没有用的。
我们常常就像是那位在树下等苹果吃的人,以为等着、等着一定能等到。等待是不会有结果的,只有努力才会有成果,有时候可能努力了都不一定能够得到,但是,还是一定要努力,才会有机会;如果努力过后仍得不到,也可以问心无愧了。以摘苹果的例子来说,也许当你还没爬上树去,它就被鸟吃了,或掉下来跌坏在地上了。但是,在爬树的时候不能担心:「反正苹果一定会被鸟吃去,算了!我不爬树了。」而是要重视现在的努力,大修行的人、成功的人都是这样,不会老是怨天尤人, 不会因为别人的得意失败,而在一旁空欢喜、徒悲哀。
(三)解脱者的智慧反映-不住于过去、未来、现在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就是解脱者已经心无所住,不住于现在,也不住于过去、未来的一切相,这叫作「无相」、「无我」,也叫作「解脱」,就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了。
我们大家都还是凡夫,虽然还做不到,但知道有这么一个境界,希望有一天能够做到这个程度,所以要修行。至少要能做到「住于现在的活动」,不要停留在第一种「住于过去和未来」的状况。
(一)净化人心
心灵环保便是人心的净化,由人心的净化,推展到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净化,始能落实、普遍、持久。
所谓「心灵环保」,是一个现代的名词。其实,佛教很早就主张,要把我们的心清净,必须将烦恼心净化,成为智慧心,这就是心灵的环保。
心灵的世界包括心理的活动和精神的'活动。如果我们的心理环境或精神环境常常困扰我们,心灵就不健康了。为了保护我们的心灵环境,变得有智慧、清净、自在,就必须从人心的净化做起。
(二)发菩提心
人心的净化,必须放下自私自利,确信利人便是利己,故当如《金刚经》所鼓励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什么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呢?这是《金刚经》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就是要发成佛的无上菩提心。
要发成佛的心,必须先学菩萨的精神,菩萨的精神就是「以利他为利己」,菩萨发愿并不是急着想要自己先成佛,而是希望先度众生。诸位一定听过地藏菩萨发的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就是菩萨精神,是以利益众生来利益自己,也就是不为自私自利,只为利他。这种观念正是我们现在的社会,以及永远的人间社会所需要的。如果人人都能不为私利,而致力于利他,这世界当然就不会有什么纷争了。
利他行,并不等于做滥好人。必须智慧与慈悲兼顾,方能使我们的世界真正的净化。
(三)保护初发心
发了无上菩提心,应当知道如何时时保护此一「初发心」,是故《金刚经》说:「云何应住?」
这个「住」和前面的「住」不同。前面提过的「住」是「在乎」,这里的「住」是不要离开、不要退心、不要忘掉。要住于无上菩提心,不要忘记自己最初所发成佛的愿心。要时时提醒自己,不可忘记自己是一个发愿成佛的人,如果能够这样,便能时时以利他为利己。
(四)降伏烦恼心
住于无上菩提心者,必须知道如何处理心猿意马的虚妄烦恼心。《金刚经》说:「云何降伏其心」,如何使我们心猿意马的烦恼心、妄想心、自我执着心平伏下来、化解开来呢?这就是《金刚经》的内容,也是最重要的主旨。
拓展阅读:金刚经经典句子
1、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2、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3、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4、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5、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7、应无所住处生其心!
8、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9、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10、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1、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12、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13、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4、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15、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16、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17、如筏喻者,法尚舍,何况非法。
18、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19、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2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21、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2、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23、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24、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25、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26、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27、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28、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 《金刚经》开示
★ 《金刚经》全文
★ 金刚经总纲
★ 《金刚经》的作用
★ 实修金刚经感悟
★ 金刚经受持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