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政治必修四复习资料高考(共含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海海人生”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什么是哲学?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的关系如何?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
(3)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6、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7、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9、什么是真正的哲学?
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2)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
(2)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4、什么是运动?
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7、什么是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规律客观性的表现
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9、规律普遍性的表现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10、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要求是什么?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11、人与规律的关系是什么?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所以人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2)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12、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3、意识的作用的表现有哪些?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14、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15、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要求.
16、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2)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17、什么是实践?具有哪三个特点?
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一、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18、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9、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谬误是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
2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什么?
客观性是其最基本的属性.
21、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体现在哪里?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都是具体的.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22、为什么说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2)认识具有无限性;
(3)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23、怎样认识和发现真理?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24、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1、什么是哲学?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两者的关系如何?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
(3)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方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也不存在脱离方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的指导。
文科生如何学习政治?高考励志书《高考蝶变》教你怎样提高成绩,淘宝搜索《高考蝶变》购买。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6、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7、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1、什么是联系?联系的特征是什么?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特征:(1)联系具有普遍性(2)联系具客观性(3)联系具有多样性
2、联系的普遍性是什么?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含义: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要求:一、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二、但是,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根据联系和实践的关系,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
(2)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什么是联系?联系的特征是什么?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特征:
(1)联系具有普遍性
(2)联系具客观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
2、联系的普遍性是什么?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含义: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要求:一、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二、但是,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根据联系和实践的关系,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
(2)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5、什么是整体和部分?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什么?
(1)含义: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2)关系:
(1)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联系: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6、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什么重要意义?
(1)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方案,实现整体的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2)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7、发展的普遍性是什么?
(1)自然界是发展的.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认识没有终点,任何理论都在不断发展.人的认识的积累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
8、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
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10、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违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
(2)新事物克服旧事物中消极、腐朽和过时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4)因此,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11、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1)新事物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2)新事物本身存在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
(3)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
(4)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5)所以,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12、事物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的.
13、事物发展的状态是什么?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14、什么是量变和质变?
(1)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统一、相持、平衡、静止都是量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2)质变: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都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15、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是什么?要求我们怎么做?
(1)关系: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二,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2)要求:一、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二、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的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16、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矛盾.
17、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辨证法的根本观点.
18、什么是矛盾?它有哪两个基本属性?
(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19、矛盾的普遍性是什么?有何要求?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
(2)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要求:
(1)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0、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它的表现是什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表现:
(1)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不同的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如何?
(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2)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3)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一事物总是和同类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
(4)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2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指导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就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3、什么是主次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1)主要矛盾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次要矛盾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3)关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4、什么是矛盾主次方面?他们之间的辨证关系如何?
在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此即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此即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5、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认识方法
(1)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3)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4)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不是一点论.
26、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7、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分开来;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8、辨证否定的含义及本质?
(1)含义: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29、实现新事物的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的灭亡的根本根本途径是什么?
根本途径是辨证的否定.
30、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是什么?
(1)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不仅尊重书本知识,尊重,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31、辩证法按其本质说是什么?为什么?
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因为
(1)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2)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不断运动中,因而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3)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
32、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是什么?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
3、唯物辩证法与行而上学的分歧是什么?根本分歧是什么?
(1)分歧: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行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高考一轮知识点复习资料政治必修四
专题一 物质和运动
20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02.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0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04.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205.规律不能被改变、消灭、创造。
206.人可以创造物质的具体形态,但不能创造物质。
专题二 物质和意识
207.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208.物质具有决定作用,意识具有反作用;
209.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10.意识既可以正确反映客观存在,也可以错误反映客观存在。
211.意识是人脑在客观存在的反映,并不意味着这种反应是被动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212.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213.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14.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对人脑的模仿,不具有主观能动性。
215.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意识必须依赖于物质。
216.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217.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218.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19.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20.人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专题三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221.实践决定认识。
222.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223.实践和认识的主体都是人。
22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学理论都不能成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225.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
226.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227.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动性、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
专题四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228.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29.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任何真理都不包含谬误。
230.真理的具体的,不能推翻真理,但可以超越真理。
231.认识有多个,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具有客观性。
232.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233.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34.认识并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235.实践—认识—实践......
236.量变—质变—量变......
237.特殊性—普遍性—特殊性......
238.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专题五 联系观
239.联系具有普遍性,有条件的,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但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240.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241.联系具有多样性,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42.联系具有客观性,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不等于主观臆造的联系。
243.整体的功能不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244.我们应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而不是立足的局部。
245.关键部分的功能甚至对整体的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专题六 发展观
246.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247.发展具有普遍性,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248.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49.新事物不等于新出现的事物,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远大前途的事物。
250.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
25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专题七 矛盾观
252.矛盾双方是具体的、多种多样的,不能把矛盾双方简单理解为好不好、优点与缺点。
253.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5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但不能由此认为矛盾越多越好。
255.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56.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25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矛盾。
258.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59.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
26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261.解决矛盾并不是消灭矛盾。矛盾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可以被解决。
26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263.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26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
265.主要矛盾——改造世界,解决问题:重点、中心、关键、突破口。
266.主要方面——认识世界,评价事物:主流、性质、主体。
267.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决定事物的性质。
专题八 辩证否定观
268.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69.辩证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是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270.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71.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272.创新要求否定,并不是否定一切。
27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74.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专题九 社会历史观
275.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76.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才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77.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78.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79.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80.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8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g特T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28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283.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党的生命线和根本的工作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284.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专题十 价值观
285.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
286.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287.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生与社会起着促进作用。
288.价值观具有主体差异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但并不是说不同的人价值观一定不同。
289.价值观对人生起导向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
290.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291.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292.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 高一政治复习资料
★ 必修四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