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文人对联故事(共含9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海蓝亦雪白”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文人学士“唯有读书高”。试问读书何用?有求官的,有救国的,有创业的,也有消遣的.。从他们撰写的书斋联语中大致能看出其旨意,略举数副以资谈趣。
南宋楼大防,孝宗隆兴进士,官至枢密院参知政事,其书斋联是:
门前莫约频来客;
座上同观未见书。
他惜时如金,不愿“频来招惹那些俗气的客”聊天扯淡;但若有奇书异卷,必定要邀请同仁友好共赏。书斋主人对待客人的两种绝然不同的态度,正体现出楼大防读书求友的一片苦心。
比他稍晚的大诗人陆游的书斋联语是:
万卷古今消永日;
一窗昏晓送流年。
史载陆游自幼好学不倦,他自称“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问他读书何为,回答十分干脆:“一身报国有万死!”晚年罢官家居,七八十岁了,还研读《资治通鉴》,蝇头小字,日课二万言,“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为鬼雄”(《书愤》),真是一位读书到老不疲、爱国至死不渝的英雄豪杰。
与陆游的读书救国观所见略同的明朝末年崇祯进士金声,字正希,在未达时,极端贫困,题书斋联曰:
穷已彻骨,尚有一分生涯,饿死不如读死;
学未惬心,正须百般磨练,文通即是运通。
写得刻骨铭心,悲愤至极。清兵入关,金声组织义师抗清,兵败被俘,坚贞不屈,慷慨就义。可惜他“文通”而未“运通”。
古人读书做官论者更多。朝廷科举取士,读书人若能金榜题名,春风得意,则是梦寐以求的快事。清朝乾隆进士彭元瑞写的书斋联最有代表性: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原来各省乡试在八月,正是桂花飘香时节。礼部会试在二月,正是杏花开时。学而优则仕,靠废寝忘食读书而能中举,升官发财,是旧中国知识分子的正道。彭元瑞一举得中,后步步高升,官至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果真如愿以偿,圆了书斋联语之梦。他是幸运者。
也有读书消遣论者。晚清徐照,浙江桐乡人,其书斋联:
志不求荣,满架图书成小隐;
身虽近俗,一庭风月伴孤吟。
可能是仕途不顺而流露出来的文化人士孤芳自赏的高傲神气。还有,与李鸿章同乡同学的道光秀才朱景昭也写过一副书斋联:“平生一片心,不因人热;文章千古事,聊以自娱。”所谓“不因人热”,委婉含蓄,即不愿攀援权贵,宁可躲在僻静的书斋读书自娱消遣。据说他后来还是做了两江总督李鸿章的幕僚,因人而“热”起来了。
有一书斋联很富韵味:
认天地为家休嫌室小;
与圣贤共语便见朋来。
廖廖数语便向人们展示了一片博大的空间,吞天地气,读圣贤书,联意与“室小乾坤大,寸心天地宽”有异曲同工之妙。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自题书斋联为:
咬住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
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清代邓石如题的碧山书屋联:
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上联集“日”、“霞”、“雪”、“云”、“月”、“烟”、“雨”、“峰”、“瀑布”等自然景观,描就了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万里长卷;下联以“诗”、“画”、“文”、“史”、“笺”、“帖”、“经”、“赋”、“离骚”等艺术品类汇成中华文化的洋洋大观,气派非常,内蕴丰厚,可称传世佳作。
包世臣自题书斋联很有自己的风格:
幸有两眼明,多交益友;
苦无十年暇,熟读奇书。
语言朴实,说理性强,作者意在道破人生求知的艰辛。确属一副难得的佳联。
书房,又称家庭工作室,是作为阅读、书写以及业余学习、研究、工作的空间。特别是从事文教、科技、艺术工作者必备的活动空间。有关文人的书房对联,一起来看看。
有关文人的书房对联
上联:纸上得来终觉浅
下联:老夫聊发少年狂
横批:事书如师
上联:读书读书读读书
下联:写字写字写写字
横批:读书写字
上联:书山有路勤为径
下联:学海无涯苦作舟
横批:学无止境
上联:书到用时方恨少
下联:学知不足才是贤
横批:虚怀若谷
上联:读万卷书
下联:行万里路
横批:知行合一
上联:万卷古今消永日
下联:一窗昏晓话流年
横批:修身养性
上联:房半间 窗几扇 阁中乾坤数重
下联:茶一杯 书两本 笔下锦绣三千
横批:日月中藏
上联:两脚书橱人皆是
下联:五车学富吾独藏
横批: 夙夜匪懈
上联:三更有梦书当枕
下联:五时无眠笔作撑
横批:朝经暮史
上联:乐天勤于事
下联:知命悠如鱼
横批:手不释卷
上联:动如游鱼,自得悠闲畅适
下联:静若幽兰,人羡淡雅娉婷
横批:孜孜不倦
上联:白晨气爽学文易
下联:黑夜头昏习字难
横批:韦编三绝
上联:发奋识遍天下字
下联:立志读尽人间书
上联:玉树临风冰壶映水
下联:珊瑚架笔玳瑁装书
上联:秋月春花当前佳句
下联:法书名画宿世良朋
上联:家有藏书墨庄香远
下联:门无俗字竹径风清
上联:山水幽深襟怀妙远
下联:读书夙好心气和平
上联:汉石周金鸿文永宝
下联:林风山月雅兴长留
上联:云树千山风泉万壑
下联:山门一扇石屋半重
上联:自号酒徒胸中全无糟粕
下联:人称浪子笔下颇有波澜
上联:丈夫当死中图生祸中求福
下联:古人有困而修德穷而着书
上联:做数件可流传趣事消磨岁月
下联:会几个有见识高人论说古今
上联:删繁就简三秋树
下联:立异标新二月花
上联:春云夏雨秋夜月
下联:唐诗晋字汉文章
上联:追摹古人得高趣
下联:别出心裁在一家
上联:竹荫遮几琴书润
下联:花气熏窗笔砚香
上联:千古文章书卷里
下联:百花消息雨声中
上联:心触清机亲翰墨
下联:目游润景足精神
上联:左壁观图右壁观史
下联:东牖养蕙西牖养兰
上联:博览群书见多识广
下联:兼采百家目明耳聪
上联:花竹满庭四时生趣
下联:读书万卷一理润深
上联:书从疑处翻成悟
下联:文到穷时自有神
上联:诗传画意王摩诘
下联:船载书声米舍人
上联:一室图书自清洁
下联:百家文墨足风流
上联:安得闲门常对月
下联:更思筑室为藏书
上联:秋水为神玉为骨
下联:词源如海笔如椽
上联:登临书山叹观止
下联:欲渡学海愧胜游
上联:书山有路勤为径
下联:学海无涯苦作舟
上联:心中常贮千里志
下联:笔底能开常春花
上联:山川佳色澄悬镜
下联:松竹清阴静读书
上联:风采三秋明月
下联:文章万里长江
上联:笔架砚池辞海
下联:诗花墨雨书林
上联:精神到处文章老
下联:学问深时意气平
上联:文章似水清无玷
下联:气节如松直有心
上联:高山流水诗千首
下联:明月清风酒一船
上联:春意犹融文明意
下联:花香更带翰墨香
上联:琴窗古韵长生趣
下联:艺苑温馨足慰情
上联:为学深知书有味
下联:观心澄觉室生光
上联:花木清香庭院翠
下联:琴书雅趣画堂幽
上联:书林含馥郁
下联:艺海贮英华
上联:书香透梅蕊
下联:竹韵偕春风
上联:书中乾坤大
下联:笔下天地宽
上联:文心清若水
下联:诗胆大如天
上联:五湖四海网上看
下联:古今中外室内藏
上联:山水幽深襟怀妙远
下联:读书夙好心气和平
[有关文人的书房对联]
11.国之将亡必有;
老而不死是为。
赏析:这是民国章太炎所作的嘲弄康有为的对联,嵌入了康有为的名字,暗含“国之将亡必有妖孽”(出自《礼记·中庸》)“老而不死是为贼”(出自《论语》),实际是骂康有为是“妖孽”“贼”。
12.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
赏析: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他做官文华殿大学士的时候,翁同龢担任户部尚书。翁同龢是江苏常熟人,户部尚书古称“大司农”。这副对联把二人的官职和籍贯都写在里面,有双关之意。
13.张之洞;
陶然亭。
赏析:张之洞是清末名臣,陶然亭是北京名胜,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字面却对得非常工整,这是无情对的特点。
14.杨三已死无苏丑;
李二先生是汉奸。
赏析:这是清末讽刺李鸿章的一副对联。杨三是当时苏昆戏中最著名的丑角。李二指李鸿章,其兄李瀚章,人称“李大先生”。以“先生”对“已死”,也是无情对,工绝。
15.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
赏析:这是清末民初何淡如所撰的无情对名联。何淡如为 “广东四大状师”之一,善作对联。
16.新鬼烦冤旧鬼哭;
他生未卜此生休。
赏析:清代纪晓岚所撰集句联,以讽刺庸医。上联出自杜甫的《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下联出自李商隐《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17.我辈复登临,昔人已乘黄鹤去;
大江流日夜,此心常与白鸥盟。
赏析:清末端方做湖北巡抚时,在黄鹤楼所题集句联,联语都是唐人诗句。
18.若不撇开终是苦;
各自捺住即成名。
横批:撇捺人生
赏析:“若”字的撇,如果不撇出去,就是“苦”字;“各”字的捺笔,只有收得住,才是“名”字;一撇一捺即“人”字。
联语还有另一层深意:凡世间之事,撇开一些就不苦了;虚名幻想,方寸之间能捺住方是人生大智慧!
19.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赏析:据说1959年,梅兰芳60寿辰时,他的琴师徐兰沅写下这样一副对联赠送,梅兰芳十分喜欢,评说道:“里面只用了八个单字,就能把表演的技术描写出许多层次来。”
20.乾八卦,坤八卦,
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定;
鸾九声,凤九声,
九九八十一声,声声鸾凤和鸣。
赏析:传说清代纪晓岚年轻的时候,向马家求婚,小姐马月芳出了上联来考他,纪晓岚对的下联,很贴切求婚的情境。
21.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赏析:传说是明代解缙所撰。上联的蒲属草本植物,桃与葡萄属木本植物;下联的梅在冬末春初开花,桂和玫瑰在夏秋时节开花,可谓对得奇巧,又充满美感。
22.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小雪;
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
赏析:据传,明代有位学士,在浙江天台山游览时,夜宿山中茅屋,早晨起来一看,茅屋一片白霜,心有所感,吟出上联,联中嵌入三个节气:大寒、霜降、小雪。
近代浙江名士赵恭沛给出了下联,也嵌入三个节气:惊蛰、春分、清明。
23.水仙子持碧玉簪,
风前吹出声声慢;
虞美人穿红绣鞋,
月下行来步步娇。
赏析:传说上联是苏东坡所出,下联为苏小妹所对。上联嵌入“水仙子”“碧玉簪”“声声慢”三个曲牌名,下联嵌入“虞美人”“红绣鞋”“步步娇”三个曲牌名。
24.到此皆洁己之士;
相对乃忘形之交。
赏析:这是一副公共澡堂所悬对联。上联的“洁己之士”,即洁身自好的意思,用来和洗澡相比,是很恰当的;下联的“忘形之交”,即不拘形迹的知心朋友,浴池中的人们赤身,岂不正是“忘形之交”?
桃花潭,在安徽省南部青弋江的上游(今泾县水车公社境内),是个风景幽美的地方。这里,一直流传着这么一个感人的故事:
唐朝时候,桃花潭边,有一个出身贫寒的青年人,名叫汪伦。汪伦家贫读不起书,但很爱听诗书;每次到田里干活,经过村头的私塾,见老先生讲诗书,总是悄悄地在窗边听一会。当时,诗人李白已名扬天下,汪伦很喜爱他的诗。他常常想:要是我能亲眼见到李先生一面,那该是多么幸福啊!
这一年春天,李白从宣城的敬亭山下来到泾县城边的水西。当时,水西是泾县的风景胜地:翠竹亭亭掩古塔,泉水潺潺绕寺前。李白很喜欢这个地方,在此玩赏了数日,作了不少诗,还恋恋不想离开。
李白来到水西,不知怎么被汪伦知道了。他非常高兴,驾一叶小舟,顺着青弋江的碧波来到了水西。他上了岸,一眼就看到一个风流儒雅文士,站在古寺前观赏烟霞,浏览风光。他从旁边一个游客口中得知,这人就是李白。他欣喜地走上前去,倒身就拜:
“先生,久仰了!”
李白吃了一惊,定睛一看,原来是个布衣打扮、素不相识的俊俏后生,他眨眨眼想了想说:
“年轻人,你找错人了吧?”
“没有,”汪伦咧开嘴笑了,“我找的就是你,李青莲先生。”
“哦,找我有什么事?”李白含笑问道,他觉得这青年人很有趣。
汪伦又打了一躬,说:“我叫汪伦。听说先生喜欢饮酒吟诗,今特来奉告,有一个好去处,不知先生可愿前往?”
李白一听,正中下怀,急忙问道:“在什么地方?快告诉我。”
汪伦指着闪闪发光的青弋江,说:“在这条江的上流,我就住在那里;那里有一个桃花潭,岸上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真的?”李白到泾县数日,还不曾听说有这么个好地方,于是他怀疑地问道:“果真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千真万确。”汪伦点点头,“不知先生可想去游一游?”
李白从汪伦那诚实的眼神中看出,这个青年人决不会撒谎,于是欣然应道:
“去,我一定去!”
“那好。先生,请上船吧。”
就这样,青弋江的流水,把李白送到了桃花潭边。
当时,桃花潭边是很荒凉的。二人弃船上岸。李白抬头看去,哪里有什么“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但见潭水悠悠,野渡舟横。岸上只有一树桃花,孤零零地开着,桃花树边,有一个茅店,门前屋檐下,一根细竹竿斜挑着一面杏黄色的酒旗,在春风中“哗啦啦”地飘舞。
李白万万没想到这就是汪伦说的桃花潭。正想找他问个明白,汪伦却含笑不语,拉他进了小酒店,拣了个座位坐下,向店家要了一壶陈窖老酒,几碟山鲜野味,汪伦这才举起酒杯对李白说:
“先生,山野荒村,无甚招待,千万莫要见怪。”
李白也端起酒杯,呷了一口,疑惑地问:
“这就是你说的桃花潭?”
汪伦笑道:“是啊,这就是桃花潭。”
“你骗了我,”李白放下酒杯不悦地站了起来,“哪里有什么‘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有啊。”汪伦依然微笑道,“我们刚才经过的地方,叫十里边山,这小店门前的那棵桃花,不是‘十里桃花’吗?”
“那‘万家酒店’呢?”李白又问道。
“先生,你看。”汪伦指着窗外那面迎风飞舞的酒旗说,“喏,那不写得清清楚楚。”
李白朝那酒旗瞅了一眼,上面果真写了“万家酒店”四个大字——
原来酒店主人姓万。
李白这才恍然大悟,“噗哧”一声,刚进口的酒喷了一地,他连连点头,“原来如此!”
汪伦这才把心底话儿全掏了出来:“先生,我是个山野鲁莽之人,平时很喜欢你的诗,也很想见你一面。这次听说你到了水西,一心想请先生到寒舍作客,又怕先生嫌我们家贫,不肯光临,因此想了这么个主意。晚生该死,欺骗了先生,请先生宽恕!”说罢,纳头便拜。
李白顿时被汪伦的一片诚心实意感动了,他双手扶起汪伦,深情地说:“你要早说明,我也会来的。我很喜欢你,我俩交个朋友吧。”
汪伦万万没想到这位闻名天下的大诗人,会同自己这样一个布衣平民交朋友,他激动地拉住李白的手,热泪滚滚而下,滴落在李白的衣袖上……
就这样,李白在桃花潭边住了十多日,受到汪伦和村人的热情款待。李白临走那天,汪伦恋恋不舍,唱着山歌为他送行。他很感动,诗兴大发,口占一首绝句《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的船远了,他回过头来,看见汪伦还站在岸边,朝他不住地挥手,挥手……
传说勾践灭了吴国,在大摆庆功酒的那天夜里,功劳很大的范蠡,悄悄地带了西施,偷偷出齐门,坐上早就等在那里的阿得大叔的小木船,穿过护城河,转了一个圈子,直向太湖而去。他们到了太湖北边的五里湖边,见这里风景优美,山明水秀,就搭了几间草房子,隐姓埋名住了下来。
住了几天,西施与阿得大叔商量,想重操旧业,纺纱织布。范蠡知道了,笑笑说:“昨天的君王妃子,今天又做了农家女。”
西施说:“坐吃山空,我们总得活下去。”范蠡却不以为然,笑着说:“我能使越国富强,灭掉吴国,还怕没有办法养活三口之家?”他要西施尽管放心。每天早晨傍晚,总是伴着西施,在五里湖边走走,看看野景散散心。慢慢地,西施脸上增加了红润,心痛病也不大发了。有时,他们走上小土坡,到野花丛里坐坐。
西施高兴的时候,便摆动宽袖,翩翩起舞。据说过路人常常看到西施自然轻盈的舞姿,正如仙子下凡一般,这个地方后来叫做仙女墩。
西施对范蠡说:“总要有些事情做做,现在闲着也闷得慌。”范蠡点点头说:“那我们就来酿酒,开一个小酒店吧!”
五里湖边的小酒店办起来了,生意十分兴旺。范蠡懂得酿酒,他用野花的香料做酒引子。用太湖甜水酿造,酒香扑鼻,酒味醇厚,到这里来喝过酒的,一个个都竖起大拇指夸赞好酒。没有多久,五里湖边这家小酒店就远近闻名了。
可是好景不长,一天,有个喝酒常客告诉范蠡说,勾践杀掉了大将文种,现在正派人到处寻找逃走的范蠡和西施。阿得大叔听到这样说,愁得坐立不安。西施也整天愁眉不展,心惊肉跳,怕范蠡被人抓走。范蠡却一点也不惊慌,宽慰阿得大叔和西施说:“鸟在笼中,尚且能夺门高飞,何况已在山林!天地大得很,何愁没有安身之处。”第二天,小酒店就关了门,他们把酿好的酒,全部倒在太湖里,从此,太湖水可以闻到一阵阵酒香味。范蠡要阿得大叔留在家里,他自己带西施来到宜兴一带,改名叫陶朱公。
西施在宜兴丁独山住了一些时候,但总忘不了五里湖边的山光水色,说那里的鲜鱼活虾,也比别处的更加鲜美可口。他们又回到了五里湖边。
一天吃过晚饭,西施说:“回来一年多了,得想法做点生意弄点钱。”范蠡笑笑,对西施说:“钱有的是,就怕你花不掉。”他说着一手拉住阿得大叔,一手拉住西施,来到一个大池塘边,说钱就在这池塘里。他拾起一块泥团,往湖心掷过去,只听得“泼辣辣”一声,月光里,好几条尺把长的鱼窜得老高。“我计算过了,这个池塘里的鱼,至少可以收二十担,还不够我们一年吃用吗?”原来范蠡早就在水草边捞了鱼子,在几个池塘里养了鱼。
第二年,范蠡就和当地老百姓一起筑堤围塘养鱼。最早养的是鲤鱼。鲤鱼名字好听,肉质鲜美,西施也最喜欢吃。范蠡赚了很多钱,他又把大桩钱财散给穷苦的老百姓。
这年春夏之交,西施又发了一次心脏病,她忧忧郁郁,面对太湖风光,更是触景生情,有一次,他俩来到东乡的一个池塘边,那里绿柳垂杨,景色迷人。西施听几个渔人在树底下聊天。有一个说:“勾践夫人太残忍,连那些歌女也都被她沉到江中淹死了!”西施当场昏了过去,醒来后,长长地吐了三口气(后人称这个池塘为三叹塘)。范蠡扶住西施,回到家里,她仍然感伤万分,泪流满面,没有多久,这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就死了。她死后,就葬在三叹塘那里。
范蠡睹物伤情,就到太湖中的马迹山去,后来死在马迹山。阿得叔根据他死前的嘱咐,把他的尸体埋葬在马山的杜圻洲。
范蠡和西施居住过的五里湖边,后来修建了风光美丽的“蠡园”,就因范蠡而得名;鼋头渚的“陶朱阁”,也是为纪念范蠡、西施而修建的。
早先,咱这潍县赶大集,是在东门外的沙滩上。一到大集,人山人海,十分热闹;作买作卖的,干什么的都有。
这天又是大集。县太爷郑板桥正在东门城墙上看着百姓来来往往的作买卖,忽听得城墙下有人嚎哭。板桥低头细看,只见一堆人围着看一个老妇人哭诉。板桥大人差人去问,原来一个卖蛋的,挎着一篮子鸡蛋去集上卖,没想到走到这里被一块石头绊倒,一篮子鸡蛋摔了个碎。老妇人一见,守着淌了黄的碎鸡蛋皮哭嚎不休。
板桥大人听了,略作沉吟,发话道:“大胆顽石,竟敢绊倒老人,摔碎鸡蛋,让老人如何过活?来人,立即将顽石锁上大堂,待本官勘问!”
衙役们一听,心里好笑,竟有这等怪事,老爷要审石头!但又不敢违命,只好立即下城来,用铁索锁上石头,领着老妇人,一起回县大堂来。
这一下惊动了满集的人,听说县大老爷要审石头,这事可是头一遭,看看大老爷怎么个审法!看热闹的人踢里踏拉跟了一大串。越走看热闹的越多,越传越远,县大堂前是黑压压的一片人。板桥大人端坐堂上,两边衙役侍立,喝令带上顽石来。原告老妇人也跪在一边,又大开衙门,放看热闹的进来。看热闹的开始不敢往里进,后来有几个大胆的先进来了,众人一看没事,一下子涌进大门,满满站了一院子。板桥大人喝令关门。众人又有点提心吊胆。猜不透他胡芦里卖的什么药。
板桥大人问清了老妇人摔倒经过,开言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一人帮百人难,百人帮一人易。现在院内诸位,每人助老人一钱,可救老妇人一难。现将老人竹篮放于门口,各位出门时放一文钱于篮内即可,诸位请便!”看热闹的人恍然大悟,这才明白桥板大人审石头的用意。人们依次退出,出门时或三文,或五文,放在老妇篮内。人走完了,竹篮内钱也不少了。
板桥大人见人走完了,喝声“退堂!”老妇人千恩万谢,挎起篮子走了。这就是郑板桥审石头一段佳话,流传至今。
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
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
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
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古代文人趣闻故事1:孟母断机
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
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
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
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古代文人趣闻故事2: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
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
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
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
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陰。
古代文人趣闻故事3: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一天,他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见他独居的院内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他说:“你怎么不打扫一下屋子,以招待宾客呢?”
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听了无言以对,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他开始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智慧小语:大事都须从小事做起。《弟子规》中说:“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意思是说:书房要整理清洁,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书桌上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放置整齐,不得凌乱,触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条,才能静下心来读书。
文人多不愿自称为“作家”。“作家”“做假”。对老祖宗发明的文字,他们有很大的疑义,想那造字时代的君主定不会有“文字狱”的念头,却苦了后来的老文人们,硬是在百把字的文章里留下了成堆的通假字,用数学老师的话说,就是文字的近似值,说白了,其实就是错别字。
文人手中的笔,仿佛不是自己脸上的嘴,丢下的文字,似那没有瞄准器的冲锋枪------乱射出来的。无须顾虑前方是否有靶子,只是为图个痛快。假冒的,走私的,劣质的,只出子弹不吐壳的,连扳机都扣不响的依然妄想能吓死两个文盲。用1。5的眼睛带老花镜去洞察社会。用草纸编印的心得,大泻在文化市场上,去诱骗“处女们”的第一次。笔名的隐身效果大大超过了u17上的钠米氧化锌,或干脆牺牲自己的知识产权,慷慨地让给自己最厌烦的名人。这一招是郭靖射大雕,一来以他人的名声去提高自己的销量,二来以自己肮脏的语言反过来玷污那厮的形象。以子之矛攻子盾,打一枪换一个名字,机动灵敏地游击战术,“绝影”①般地消失速度,让人望尘莫及。
文人习文人学人文。文人是拥有智慧语言的泼妇,生存在批判和被批判之间,在这百鸦齐沸的时代里,期待有王者英雄出现,我想那人定是聋哑人,因为只有他才可以做到真正用心去书写!
古代文人的那些对联趣事有哪些
1、前思后想看左传书往右翻
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向东抛
相传湖北有个叫“贼二爷”的穷书生,县官想找碴,故意请“贼二爷”和众乡绅到黄鹤楼吃西瓜,县官出了上联,无人以对,“贼二爷”即应下联,顺手把西瓜皮朝县官身上甩去。
2、千年老树为衣架
万里长江作浴盆
明朝解缙七岁时,随父亲去长江洗澡,父亲脱下衣服挂在老树上说了上联,解缙即答了下联。
3、鞭打黄牛背
棍戳黑狗牙
一私塾先生课余闲走,脱口而念出上联,正巧被迎面而来的讨饭小孩子听见,接口应了下联。
4、周树人幼年时,在私塾“三味书屋”读书,当然那时他还未用“鲁迅”这个笔名。
一天,老师出了个对子让学生们对,上联是“独角兽”。
学生们纷纷对下联:“两头蛇”“八脚虫”“九头鸟”“六耳猴”……又有一学生对“四眼狗”,老师越听越气。
这时周树人对道:“比目鱼。”
老师大加赞赏,连说对得珠联壁合。
5、吴地有个人叫马承学,很喜欢骑马奔驰。他的朋友钱同爱便出个对子与他开玩笑说:“马承学,学乘马,汲汲而来。”
马承学应道:“钱同爱,爱铜钱,孜孜为利。”对完后补充说:“这只是为了对仗工稳,并不敢讥笑老兄。”
6、有个医生,自夸很善于对句。有一次,他到一个达官家里去,主人正用绸缎裁衣,便指着缎料出句说:“一匹天青缎。”
医生对道:“六味地黄丸。”(.)
主人很高兴,把医生请进内院款待,并出“避暑最宜深竹院”七字让他对。医生立刻对道:“伤寒莫妙小柴胡。”
正应对之间,忽然闻到微风吹来的一阵花香,主人便出句说:“玫瑰花开,香闻七八九里。”医生对道:“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7、有个叫丘琼山的人,小时候跟着老师在乡里一官宦人家私塾读书。他很聪明,远近闻名,可那官宦人家的孩子却最不喜欢读书。
有一天,老师外出,官宦人家的孩子也偷偷跑回家,只有丘琼山还在学堂学习。当时天下大雨,丘琼山的座位上方正好是个瓦缝,雨漏下来,滴在丘琼山的肩上。于是,丘琼山就把那个官家公子的.座位移到漏雨的地方,把自己的座位换过去。老师回来后,官家公子看到丘琼山占了自己的地方,便向老师告状。老师说:“我出对子给你们对,谁对上了,就算谁有理。”接着说出上联:“点雨湿肩头。”
丘琼山脱口答道:“片云生足下。”
这个下联暗含自己将来会步上青云的意思,老师十分赞赏。官家公子对不上,觉得既羞愧,又恼怒,便回家哭着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大怒,把丘琼山召来,又出个对联考他:“孰谓犬能欺得虎?”意思是:“谁说狗能欺负虎?”把自己的儿子比做虎,把丘琼山比做狗。丘琼山立即答道:“焉知鱼不化为龙!”意思是:“怎知鱼有朝一日不能变成龙?”相传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即化为龙,古人常以此比喻某人科举中第,一下由平民变成高官。这位做官的听了丘琼山的话,很吃惊,明白他将来怕是不同凡响,便说好话安慰一番,送他回去了。
8、一次殿试,才子刘凤浩取中第三名探花。但他是个独眼人。乾隆皇帝钦点他时见到刘的相貌后有些犹豫,心想再考考他,如果确实才识卓着,就给他功名。乾隆帝出的上联是:独眼不登龙虎榜。
刘凤浩应对道:半月依旧照乾坤。
此对含意深刻,乾隆心已嘉许,又念出一联再试他道: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汉。
刘凤浩只略一思忖,即信口答道: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刘凤浩的才识终于使乾隆帝心悦诚服,随即钦点他为探花,登上金榜。
★ 古代文人故事
★ 对联故事
★ 对联的故事
★ 山水文人
★ 有趣的对联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