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小店的营销旅程--从“张氏姜糖”说起(共含3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银莲花”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湘西的小城凤凰,曾被新西兰诗人路易盛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小镇”,也是沈从文、黄永玉和熊希龄的故乡,姜糖则是这最著名的小吃特产。做姜糖的小店很多,大多是家庭作坊,店面规模和制作工艺大致相同,但价格却相差很大。一般姜糖一斤仅售8元,但“张氏姜糖”却可以买到1.5元一小袋,每袋只有10 粒,近乎是前者价格的3倍,而且销量极好。为什么人们对这种姜糖情有独钟呢?
质量为基:心理定位最重要
营销,不是简单的花哨手段,表面文章,质量是产品成功售出的前提和保障。但要注意的是,优质产品不是商家给出的定义,而是消费者心理上对产品的评价和感受。“优质”,其实也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比如,可以用 “实用”“坚固”“美观”等等来界定。而消费者真正希望得到的品质,只是其中一种。所以,在质量方面,商家应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弄清自己产品的细分市场,明白自己的目标顾客到底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产品,借势引导,方能取得成功。对于处在激烈竞争市场中的中小企业来说,突出产品质量上的一个特色,有针对性的满足顾客需求更是获胜的关键。
其实姜糖的制作方法较为简单:用生姜、红糖、水等原料一起放铁锅里熬,当熬成粘状时,把它倒在青石板台面上冷却,等冷到可以拉出丝来,就把这一姜糖团挂到门旁的铁钩上,迅速地拉出一条条的糖条,摔到青石板上,然后另有人马上用剪刀把它剪成拇指大的三角形,便是姜糖了。笔者在“张氏姜糖“的店面中观察了制作工艺,没有发现明显的差别。可是,前来购物的消费者却纷纷认同这里的姜糖确实味道不同。
很多人都发现,一般的商家出售白糖和红糖熬制的两种姜糖,但“张氏”只有红糖熬制的出售,并且糖的色泽要更深一些。在顾客的纷纷询问下,售货小姐解释说,红糖才是地道的材料,所以不生产白糖熬成的产品。“张氏姜糖”采用地道新鲜的原料,熬糖的火候也很有讲究。并一边引导顾客看店外铜字招牌的介绍,一边请顾客试尝。小姐说,张氏姜糖才是凤凰最正宗的姜糖制作世家,所以价格无法下调。“地道”成了的定位差异,使消费者把“张氏”从众多的姜糖作坊中区别出来。尽管其售价是普通产品的3倍,但买一打(10包)也不过15元,购买者又多是游客,经济实力较好,对价格并不十分敏感。他们认为,来旅游,要吃就要吃正宗的。质量上细微的差别在成功的心理定位的影响下被扩大,顾客并不在意其他商家推销中常常使用的“新鲜”“干净”“便宜”的号召,而是呼朋唤友,奔了“张氏”的“地道”而来。
渠道沟通:出现在顾客视野中
作为卖方,营销的第一步是自然是要让消费者注意到你的存在,要懂得在合适的地方出现在顾客视野之中。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不大可能和大公司一样在媒体上大做文章,进行各种各样的营销策划。因此,就必须精心选择商店选址、推广方式。
凤凰的热门景点之一就是沈从文故居,而“张氏”的两个店面则分布在去故居必经的两个路口。去游玩的客人一定不会错过“张记姜糖”的大招牌。其实这里的游客并不如老街和汽车站等地的流量大,但游客在这的停留时间却较长:团队参观完毕等待集合,游人约会见面也喜欢在附近的沈从文广场上。在等待的百无聊赖中,消费者有很多时间来了解“张氏”店门口大幅的介绍,可以对产品有深入的了解。[next]
除了客源方面的考虑以外,对企业所在地的社区的选择也尤为重要。“张氏”姜糖与沈从文故居比邻,自然会带上几分文化与传统的气息,对商店品牌塑造的好处不言自明。当售货小姐说:“沈从文就是吃着我们做的姜糖长大的。”时,顾客自然希望感受一下大师当年的心境。不管价钱高低,也不会拿出做实验的认真劲头来考证此言的真伪,心甘情愿就付了钱,完成了一次典型的“体验消费”,
另外,对于没有资金做广告的小企业来说,网络上发布产品消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对于顾客流动性较大的旅游景区的企业来说,游人间的交流,导游和当地人士介绍等人际沟通可以培养起另一种意义上的顾客忠诚。事实上,网络上旅游网站的BBS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
笔者用GOOGLE引擎查找“张氏姜糖”,有163项之多,这个数字对于一家小店来说已经很不错,而且分布在“西祠胡同”“新浪”等著名网站上,且内容多是游客对“张氏”姜糖的好评,在他们的留言中,可以发现,“地道”二字是最常被提到的。而对于将要出行的潜在消费者来说,看过这样的文章,多半会寻了“张氏”而去。“品牌”的概念在他们心中早已悄悄树起。
别致包装:提升产品价值的平台
很多人认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质量和服务才成功的正道。在他们看来,包装是个华而不实的东西,设计、加工等等一系列烦琐的工作只有大企业才有精力去做,小企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花那个工夫折腾。而事实却是,尽管不那么正规和华丽,但却适合产品、独具特色的包装,也可以为产品价值的提升立下汗马功劳。
凤凰古城中有许多出售姜糖的小店,产品的规格大相径庭:有10粒成袋的,亦有半斤的大包装,但大多采用塑料袋封装,包装上只是简单的冠以“XX 姜糖”的名称,下方标注上店主的联系方式。更有一些商家连单独制作包装的工夫都省了,直接使用印上了“凤凰特产”字样的包装袋。其实,象烹调一般,同样的材料由于加工者的不同,制作出的成品在味道上也是有区别的,消费者们也有自己偏好的风味。但是无差别,或者说差别细微的包装模糊了产品的差异性,所以大多数的商店只好陷入了“无差别的竞争市场”,纷纷打开了价格战,你卖8元一斤,我卖7.5元,要不然就有买有送,利润空间稀薄。
“张氏”姜糖却在差异较小的“姜糖大战”中凭借了别致的包装,大大提升了产品的价值。他们出售的糖块均为10粒一袋,用带拉条的小塑料袋封好,外面再用纸袋封装,10袋为一包,售价15元。“张氏”包装中采用的纸袋,纸袋上的风景是彼此风情的湘西吊脚楼,古朴淡雅出的画面和牛皮纸的材料十分相称,简单传统的包装造价不高,却大大提升了产品的文化内涵,而提升文化内涵也就是塑造品牌,获得更多的利润。
值得一提的是包装上标识的“保质期:20`C以下三个月”的字样。到凤凰旅游的游客们总要购买一些姜糖,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保质期”便成了关注的问题之一。对于消费者的询问,
大部分的商家只是含糊的说:几个月吧,这样的回答自然不能让挑剔的消费者满意。而“张氏”包装上的标识却给消费者留下了安全正规有品质的印象。
仔细想想,“张氏”的包装材料也很简单,只不过是在常用的塑料袋上加了个纸袋、多写了几个字而已。但独特巧妙的包装却把产品明显区分开来,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获得“品牌”的价值。其实,小企业面临的市场同质化的压力可能比大企业更大。特色和个性是中小企业的生存之道。产品的包装可以不用很花哨,很高档,只要可以突出特色、符合产品的风格,哪怕是小小的改动都可以让商品脱颖而出。
营销旅程:做出亮点是关键
“张氏姜糖”只是一家小型的企业,但其营销手法却很值得借鉴。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质量还是渠道,不管是包装还是沟通,在营销的方方面面,找到亮点就是成功的关键。而寻找亮点的原则我们早已烂熟于耳——寻找顾客需要,并尽力满足。只是在于,是否在方寸间做足了文章,在点滴中做出亮点。或许“张氏姜糖”的案例可以给我们些启示。
从张岱说起诗词鉴赏
蜀人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显宦世家,生活奢华。读书之外,兴致广,精美食。他忆及明季十八地的蔬果鱼肉虾蟹蛤之类几十种。以他当时的优裕,“传”这些“方物”而“食”之也不难。甲申之变,清军入关。张岱“国破家亡,无所归止”,为躲兵祸,隐避山居。这位大明的遗民“义不帝强秦”,生活困顿,处境一落千丈。痛定思痛,“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当年享用种种“方物”,“传食四方,不可不谓之福德也。”但二十年前,他未必以此为福德:因为习以为常,也就自觉太过平常,感觉不到这种“平常”。
议别古人看今人:我们西边的中东。在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世界里,伊拉克、叙利亚是两个最世俗化的国家。那里的人权状况比那个君主制的阿拉伯大国好得多。现在,战乱、屠杀、恐袭、逃窜、海难里的伊、叙百姓唯求和平、活命、回家。回首过去盛大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他们也有“真如隔世”之叹吧。
呆想间,外面鞭炮声乍起,焰花蔽空,已经是新春元旦的五更天了。过春节,小孩子最欢喜。大人呢?大约除团聚、旅游、氛围、多几份应酬外,感觉和其他假日无大区别。蜡尽春回,除夕达旦,我们年年如此,世世代代,可能也习以为常,太过平常了吧?平常才是正常。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依”,两者相比较而存在。然而有时不自觉“福”的存在。听说人的肠道8米多长,盘在肚子里,经常感觉不到它。一旦肠炎作怪,肚疼腹泻,才感觉到它,才询医诊疗,才决心使之正常——感觉不到的平常。“福兮祸之所伏”呢?也对,但“病从口入”等等却不是“伏”来的,倒是外因所致。过强的外因或许取代“伏”。张岱的“家亡”,是因为“国破”。伊、叙百姓的“家亡”、死难,是因为战乱。国名虽在,但原来那个过平常生活的正常的国,没有了。
先哲真言道祸福,其实国运联家运。愿不再有苦恨“真如隔世”的天壤之叹。
从罗氏逻辑说起杂文随笔
听说罗胖子说逻辑思维这阵子红火,上网搜索,拜读了罗的很多篇“逻辑”,读后疑问来了:罗胖子是在说逻辑,还是在兜售“罗胖子的逻辑”?
答案毫无悬念的是后者。
“罗胖子的逻辑”和“逻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思考方式就是逻辑的运用,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形成的经验也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就不尽相同:三教九流,贩夫走卒,各人有各人的逻辑,就是强盗也有自己的逻辑。罗胖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即自己的逻辑当然可以,他想让别人遵循他的逻辑去思维也无可厚非,要强调的是:“罗胖子逻辑”只是罗胖子个人的思维方式。
而“逻辑”前面没有定语,既逻辑不是罗胖子的也不是王胖子的,不属于任何人。
逻辑原始定义,即这个词的词源来自于古希腊,含有概念,理由,言语和规律的意思。规律是从前三个中抽象出来的,特别是理由,是推理的结论,不依赖于任何感觉经验。由此,亚里士多德总结出了“形式逻辑”,他的书里详尽的罗列出各种违反逻辑的谬误,后又经经院哲学家,启蒙思想家和现代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们的研究,人们已经将思维规律从经验的“干涉”中很完美的'抽象出来,这抽象出来的规律就是“逻辑”。
“罗胖子的逻辑”不是“逻辑”,只是罗胖子他自己对问题的思维方式形成的观点而已。读罗胖子说逻辑,学到的只是罗胖子的逻辑,即罗胖子的思维方式,从而接受了罗胖子的世界观。学会并使用罗胖子的思维习惯,或继承了罗胖子的观点并不错,也不该被谴责,就跟信仰一样,不同宗教,不同哲学观点随你挑,愿意信那个就皈依那个。
问题在于,欲学逻辑,学会,弄懂了某人的观点并赞同之,就认为学了逻辑,虽然很便捷,也感到很容易,但似乎跟逻辑没什么事儿。学逻辑,或了解什么是逻辑,只有老老实实的从基础逻辑书籍读起。
读了某人说某事,就以为自己也知道了某事,其实不过是重复某人的观点而已,眼下这样的现象好像可以随手拈来。
有一次跟朋友去一位“读书人”家做客。进得书房,书桌上镇纸、笔架相映,宣纸上墨迹点点,书香,墨香满屋。椅子背后书架上赫然一排“弘一大师文集”。聊天,主人给我们讲好几个弘一的趣闻轶事,大家齐声赞叹弘一学识渊博,佛学造诣如何如何深。至于弘一的文章,主人避讳不谈,大概是怕我们听不懂吧。我知道弘一是依律宗出家,习天台,研唯识,最后却皈依净土,想着往生呢,问:弘一为什么要依律宗出家,而不直接皈依净土?把话题往律宗,天台,唯识和净土的不同归趣上引。遗憾的是,主人闪烁其词,而对这几个“宗”则是含糊其辞。
一谈到佛教,总能听到“佛说”、“佛教认为”、“佛教的观点是”、“其实,佛教是……你要是跟着聊起来:佛经哪儿是这么说的?佛教那个派持这样的观点?谈论立马戛然而止,原因嘛,简单,谈论的是别人知道的佛教,说来说去都是别人的牙慧,传来传去的就是那点儿八卦,如果叫起佛教,或佛法的真来,不戛然而止是什么?。
不管是赞叹还是贬损某一宗教或哲学思想,杨或抑某一宗派,只能去读经典,或宗派大师们的论述,这样,不管你入门深浅,最起码的是你是用你自己的所知在思考,在推理,在说话。
近来,网上不时见到关于胡适的文章,我说的是关于胡适的文章,而不是胡适的文章。胡适其人人格道德令人敬佩,不用多说。网上文章赞扬胡适是个大学问家,其学识如何渊博等等赞美之词此起彼伏,众口一词。而说胡适读书浅薄,不求甚解的文章,比如方东美,牟宗三等的言论却难见到。
方东美说胡适读书浅薄,正因为浅薄,所以说话齿间漏风,矛盾笑话百出。这是方东美的观点,姑妄听之吧,不做评论,不人云亦云。
说点我知道的。我们都知道,胡适对待“学问”的态度是考据。他用考据的法子,证明“传灯录”不可信,特别是考据了《坛经》,认定是神会所做,跟惠能没什么关系。胡适关于佛教的“考据”文章我基本上都读过,不能说毫无道理,但总觉得哪儿不对劲。后来读到唐德刚的一篇文章,顿如醍醐灌顶:宗教怎么能用科学来证明一二三呢?胡适崇拜的西洋哲学家,早就将科学与宗教分开,不混为一谈,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早就分析的很精辟:宗教跟科学不是一会事,理性科学要是参与宗教,或理念,那只能产生悖论。胡适自诩为西方培养出来的哲学家,应该知道的啊?
胡适对咱中国文化有一套自己的见解,我们不作评论,但是胡适认为中国古人的经典大都是臆想出来的胡说八道,不可靠,不能信。好玩的是,胡适在一篇批判中国“名教”的文章中却屡屡引用古人经典(这篇文章我在乐版转载过),既然说不可信,那干嘛还要引用来证明自己观点呢?
胡适先生著名的观点之一是,中国没有哲学。他常在各种场合说这句话,有趣的是,胡适居然写过“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发展趋势”之类的文章。没有哲学哪儿来的“哲学史”,哪儿来的“发展趋势”?
方东美曾就胡适对“哲学”一词定义模糊“为难”了胡适一把,搞的胡适很尴尬。
去年,我国出版了一批五四以来名人的著作文章汇集,胡适在其中,收集了他老人家几十篇文章,南图收藏,得以阅读。读完的感受:的确,胡适知识丰富,令人仰望,但正如方东美所言,胡适绝对不是一个做学问之人,从他的文章可以看出,他就是一个修养,品德高尚的政治家而已。
网上关于胡适的文章读多了,就会有这样的感觉:怎么全是他老人家的趣闻轶事啊?那些口若悬河谈论胡适的人怎么不见他们来一篇分析胡适文章,或胡适某观点的文章呢?要想褒贬某一观点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根据原著所做出的分析啊!可惜,没有,依旧是人云亦云。弄来弄去,还是顺着别人的逻辑在走路,拿着别人的观点在呐喊。
是啊,佛教、基督教到底是个什么东东,你当然可以接受某个人,或某篇文章的逻辑或观点;但也不妨试试去读读佛经或圣经来不假他人之手来了解佛教或基督教;
什么是哲学?你当然可以接受某个大师或名人的观点,也完全可以找几本哲学书来读读的啊,自己形成关于哲学的定义;中国到底有没有哲学?最好先在脑子里有个你认为不错的“哲学”定义,接着读一些老外哲学名著,再读读貌似哲学的中国古代文章,自己来判断中国到底有没有哲学;当然你完全可以在弄不清哲学的定义是什么,也没读过所谓的哲学书情况下,接受某些中国有或没有哲学的观点,就跟宗教信仰一样,信就是一切。
想学点儿逻辑,接受罗胖子或别的胖子,瘦子的逻辑当然可以;但也不妨试着弄几本逻辑教科书或逻辑通俗读本来读读,知道点儿逻辑后,再去读“罗胖子的逻辑”,估计你就可以来接罗胖子和他的团队了。
★ 从粘贴怎么读说起
★ 莫言:从照相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