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积累说起》阅读答案(共含11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前进的玛卡巴卡”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从积累说起》阅读答案
①宋代大诗人梅尧臣,满腥经纶,出口成诗。很多人对他横溢的才华感到惊讶,便留心观察他的“秘诀”。后来发现他无论走路,吃饭,还是游玩,手里常常拿着一支笔,时而在一张纸条上写几下,而后就把小纸条装进一个布口袋中。待到有人打开那个布口袋时,发现里面写的全是一联、半联的诗句,从这可以看出梅尧臣的秘诀就在于“积累”。
②古今中外,大多在事业上有建树的人,都善于积累。
③元末明初,陶宗仪在教学之暇将自己的`教学心得刻于叶上,放于瓮中。久而久之,积少成多,他将叶上的文字摘抄整理,完成了长达三十卷的《辍耕录》。
④俄国著名作家果戈里为从事文艺创作,总是随身带笔记本将所接触的传说、故事、民歌、谚语及各地风土人情摘抄下来,使其底蕴丰厚。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贾兰坡很注意收集资料。初期,他辛苦收集的资料却被毁弃一空。l969年,他又开始重新收集,善于积累使他攀上了科学的高峰。俄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将一生精力用于科学,他是在书桌上逝世的,临死时仍握笔摘抄,他以勤奋的一生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何为天才?终生努力,便成天才。只有积累者迈着坚定不移的脚步,才能沭浴到胜利的光辉。
⑤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骐骥千里,非一跃之功。要著书立说.就必须研究、积累,就必须研究古人和现代人的思想、学说、观点、经验。总之,要成就事业,就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
⑥鲁迅说过,无论什么人,如果不断地积累材料,积上十年,终可成一学者。但积累不是来者不拒的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是吹毛求疵到鸡蛋里去挑骨头,积累需要眼光,需要判断,然后才能投沙拣金,去粗取精.从而真正学会积累。
⑦积累靠勤,靠恒。积累能够补拙救愚,能够抑傲挫躁,只有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了,你才会领悟到积累的真谛。一呜惊人的人,肯定是默默无闻了相当长的时间;豁然开朗的境界。必须经过一段昏暗狭窄的路程,这之间,最重要的就是积累。积累的昨天叫立足,积累的今天叫进取,积累的明天叫成功。
⑧让我们懂得积累吧!要知道滔滔大海来源于雪山的一滴滴水珠,茫茫林海出自一根根小苗,高高大厦起点于一块块砖瓦,生活因积累而精彩。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⑥段划线的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
3、第⑧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积累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你尝到过积累的甜头吗?请结合亲身经历谈谈。
参考答案:
1、要成就事业,就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
2、不能删去。介绍了如何积累。
3、比喻论证。生动地说明了积累的重要。
4、“略”。(不设统一答案。结合自已的经历谈积累即可。)
叶秀山
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不过,以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曰“脸谱化”。
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尾抽象。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
“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谱”还有谱系的意思。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
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但菜谱不是菜,不能吃。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来,不至于不堪入口。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分钟”“35分零5秒”那样死板的,到时一定起锅。“火”曰“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候是必须掌握的。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像厨艺一样,舞台上也有中等水平的演员,他们按部就班地把各种“谱”“做”出来,就算是完成任务,刻苦地也会用相当的功夫,就是缺少一点灵气。像灵气、气韵等并不是能“谱”出来的,而是艺术家的一种创造。然而,就道理上来说,各种“谱”,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而只是要使人创造得更好。做不好菜不能怪菜谱,演不好戏不能怪各种程式,人物没有个性也不能怪脸谱。再往深里说。各种“谱”不但不企图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而且还可以防止天才的流产。“谱”规范着那不易规范的天才,使其不仅有天才,而且有成就。
记得十几年前奚啸伯先生对我们说,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他的体会是很深刻的。
(选自《叶秀山文集》,有删改)
阅读练习
17.文中“谱”的含义有哪些?(6分)
18.请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6分)
19.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6分)
答案
17.标准、规则;谱系;有待实践的“本”。
18.首先,指出菜谱对做菜的规范意义;其次,阐述厨艺上乘须把握火候;最后,指出舞台艺术的火候在于把“谱”用活。
19.舞台艺术既要尊重历史传统,遵循规则,继承家法,依据曲谱、身段、脸谱来表演;还要积累经验,把握火候,挥洒灵气,创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含义,首先可以从文中筛选相关信息进行概括。“谱”的含义主要集中在文本第3段,筛选相关内容有:“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谱”还有谱系的意思。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然后将这些含义分点分条概括即可,注意语言的简洁。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首先要找出该词语在文本中的位置。这一题目标很明确,即理解文中“谱”的含义,“谱”的含义在文中可以直接进行筛选,主要集中在文本的第3段,找到位置所在就可以直接概括了。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段落的论述层次即作者的论述思路,本题论述思路归纳范围在第4段,一般思路为“首先引出什么话题,接着具体论证什么,最后得出什么结论”,本段围绕“菜谱”分析层次即可。
19.试题分析:阐释“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首先要明确中心词是“自由”,明确“自由”是什么,是艺术家在演艺过程中的一种状态和追求;然后分析“自由”的限制语“有规律的”,何为“有规律”,为何要“有规律”,这结合文本主旨进行分析及“谱”的含义去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一题其实是考查文本的主旨,或作者的写作目的。对于“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的解读,要分别解读“有规律”与“自由”的含义,再联系全文内容将二者结合起来分析即可。
古时候,有个叫马拉松的人,他们的军队打败了入侵的敌人,为了把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告诉祖国人民,指挥部把这个消息写在信上,交给马拉松,叫他尽快把这封信带回去,交给祖国的人民。马拉松接受了任务,就日夜兼程不停地跑,他疲惫不堪了,但脑子里却只有一个信念:快把信送回去,让人民能够尽快地享受到胜利的喜悦。终于,他跑回了祖国,将信交给了人民,竭尽全力地喊了一声“我们胜利了!”之后,便含笑闭上了眼睛……
读了上述内容,你难道没想到“信念”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一个人为了祖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信念,怎能做到?当马拉松感到疲惫时,他完全可以休息一下,但他没有,他心里只想到,人民知道了这个消息,该是多么激动。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跑到了目的地,完成了任务后,他的生命才离开了他。
是的,对祖国,对人民强烈的爱,常常成为许多志士仁人的精神支柱。在我国光辉的历史上,特别是近百年来,有多少爱国志士和革命先烈为了抵抗外来的侵略,建立一个新中国而毫不计较个人得失。方志敏同志说:“清贫,洁白,朴素,正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高贵之处。”难道这些共产党人不想生活得好些、安逸些?不,他们不是钢筋铁骨的机器。他们也和普通人一样有灵有肉。不过他们心里装着人民,他们有一个高尚的信念:用自己的生命换取革命的胜利,换取人民的幸福,换取民族的振兴。只有具有这种信念的人,才会在敌人的枪口对准自己的时候毫不眨眼,在自己的事情遭受挫折的时候毫不气馁,绝不后退。
1.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日夜兼程
A.数倍的
B.两倍的
C.赶路
正确答案:B
2.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安逸
A.超过一般
B.安乐,安闲
C.逃跑
正确答案:B
3.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有灵有肉
A.精神,灵魂
B.灵验
C.灵活,灵巧
正确答案:A
4.文中“读了上述内容,你难道还没有理解到‘信念’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一句,是( )。
A.反问句
B.一般疑问句
C.设问句
正确答案:A
5.文中的“上述内容”是( )。
A.一个故事
B.一个道理
C.一个问题
正确答案:A
6.“用自己的生命换取革命的胜利,换取人民的幸福,换取民族的振兴。”这句话是采用( )。
A.排比手法写的
B.比喻手法写的
正确答案:A
7.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答:
答案解析:
说明信念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只有对祖国、对人民强烈的爱,才会在敌人面前不屈服,才会在自己事业受挫折时不气馁。
1.ABC
2.B
3.C
4.C
5.古代有个叫马拉松的人坚持一个信念,日夜兼程地跑回祖国报喜,最后牺牲了。
6.说明信念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只有对祖国、对人民强烈的爱,才会在敌人面前不屈服,才会在自己事业受挫折时不气馁。
古时候,有个叫马拉松的人,他们的军队打败了入侵的敌人,为了把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告诉祖国人民,指挥部把这个消息写在信上,交给马拉松,叫他尽快把这封信带回去,交给祖国的人民。马拉松接受了任务,就日夜兼程不停地跑,他疲惫不堪了,但脑子里却只有一个信念:快把信送回去,让人民能够尽快地享受到胜利的喜悦。终于,他跑回了祖国,将信交给了人民,竭尽全力地喊了一声“我们胜利了!”之后,便含笑闭上了眼睛……
读了上述内容,你难道没想到“信念”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一个人为了祖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信念,怎能做到?当马拉松感到疲惫时,他完全可以休息一下,但他没有,他心里只想到,人民知道了这个消息,该是多么激动。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跑到了目的地,完成了任务后,他的生命才最后离开了他。
是的,对祖国,对人民强烈的爱,常常铸成许多志士仁人的精神支柱。在我国光辉的历史上,特别是近百年来,有多少爱国志士和革命先烈为了抵抗外来的侵略,建立一个新中国而毫不计较个人得失。方志敏同志说:“清贫,洁白,朴素,正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高贵之处。”难道这些共产党人不想生活得好些、安逸些?不,他们不是钢筋铁骨的机器。他们也和普通人一样有灵有肉。不过他们心里装着人民,他们有一个高尚的信念:用自己的生命换取革命的胜利,换取人民的幸福,换取民族的振兴。只有具有这种信念的人,才会在敌人的'枪口对准自己的时候毫不眨眼,在自己的事情遭受挫折的时候毫不气馁,绝不后退。
1.下列词语加点的字,哪种解释正确?
日夜兼程 (A两倍的 B数倍的 C赶路)
安逸 (A逃跑 B安乐,安闲 C超过一般)
有灵有肉 (A灵活,灵巧 B灵验 C精神,灵魂)
2.文中“读了上述内容,你难道还没有理解到‘信念’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一句,是( )。
A 设问句 B 反问句 C 一般疑问句
3.文中的“上述内容”是( )
A 一个问题 B 一个道理 C 一个故事
4.“用自己的生命换取革命的胜利,换取人民的幸福,换取民族的振兴。”这句话是采用( )
A 比喻手法写的 B 排比手法写的
5.写出第一自然段的大意。
6.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古时候,有个叫马拉松的人,他们的军队打败了入侵的敌人,为了把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告诉祖国人民,指挥部把这个消息写在信上,交给马拉松,叫他尽快把这封信带回去,交给祖国的人民。马拉松接受了任务,就日夜兼程不停地跑,他疲惫不堪了,但脑子里却只有一个信念:快把信送回去,让人民能够尽快地享受到胜利的喜悦。终于,他跑回了祖国,将信交给了人民,竭尽全力地喊了一声“我们胜利了!”之后,便含笑闭上了眼睛……
读了上述内容,你难道没想到“信念”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一个人为了祖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信念,怎能做到?当马拉松感到疲惫时,他完全可以休息一下,但他没有,他心里只想到,人民知道了这个消息,该是多么激动。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跑到了目的地,完成了任务后,他的生命才离开了他。
是的,对祖国,对人民强烈的爱,常常成为许多志士仁人的精神支柱。在我国光辉的历史上,特别是近百年来,有多少爱国志士和革命先烈为了抵抗外来的侵略,建立一个新中国而毫不计较个人得失。__同志说:“清贫,洁白,朴素,正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高贵之处。”难道这些共产党人不想生活得好些、安逸些?不,他们不是钢筋铁骨的机器。他们也和普通人一样有灵有肉。不过他们心里装着人民,他们有一个高尚的信念:用自己的生命换取革命的胜利,换取人民的幸福,换取民族的振兴。只有具有这种信念的人,才会在敌人的枪口对准自己的时候毫不眨眼,在自己的事情遭受挫折的时候毫不气馁,绝不后退。
1.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日夜兼程
A.数倍的
B.两倍的
C.赶路
2.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安逸
A.超过一般
B.安乐,安闲
C.逃跑
3.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有灵有肉
A.精神,灵魂
B.灵验
C.灵活,灵巧
4.文中“读了上述内容,你难道还没有理解到‘信念’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一句,是( )。
A.反问句
B.一般疑问句
C.设问句
5.文中的“上述内容”是( )。
A.一个故事
B.一个道理
C.一个问题
6.“用自己的生命换取革命的胜利,换取人民的幸福,换取民族的振兴。”这句话是采用( )。
A.排比手法写的
B.比喻手法写的
7.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1.正确答案:B
2.正确答案:B
3.正确答案:A
4.正确答案:A
5.正确答案:A
6.正确答案:A
7.说明信念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只有对祖国、对人民强烈的爱,才会在敌人面前不屈服,才会在自己事业受挫折时不气馁。
叶秀山
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不过,以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曰“脸谱化”。
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为抽象。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
“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谱”还有谱系的意思。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
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但菜谱不是菜,不能吃。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来,不至于不堪入口。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分钟”“35分零5秒”那样死板的,到时一定起锅。“火”曰“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候是必须掌握的。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像厨艺一样,舞台上也有中等水平的演员,他们按部就班地把各种“谱”“做”出来,就算是完成任务,刻苦地也会用相当的功夫,就是缺少一点灵气。像灵气、气韵等并不是能“谱”出来的,而是艺术家的一种创造。然而,就道理上来说,各种“谱”,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而只是要使人创造得更好。做不好菜不能怪菜谱,演不好戏不能怪各种程式,人物没有个性也不能怪脸谱。再往深里说。各种“谱”不但不企图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而且还可以防止天才的流产。“谱”规范着那不易规范的天才,使其不仅有天才,而且有成就。
记得十几年前奚啸伯先生对我们说,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他的体会是很深刻的。
(选自《叶秀山文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贬义上使用“脸谱化”,是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
B.因为“谱”自身是实践的“本”,所以是有待去实现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
C.“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谱”还有谱系的意思。
D.有了“谱”就能创造出灵气、气韵,“谱”使创作者不仅有天才,而且有成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到第三段从京剧的脸谱写起说到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脸谱”这个词从而引出了“谱”的话题。
B.文章第四段首先指出菜谱对做菜的规范意义;然后阐述厨艺上乘需要把握火候;最后指出舞台艺术的火候在于把“谱”用活。
C.文章先从京剧脸谱说起,然后由菜谱再说到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提出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的观点。
D.文章中采用了对比论证,把做菜有菜谱和舞台艺术中的“谱”进行对比,说明艺术家要把“谱”用活,舞台艺术要靠艺术家创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脸谱是具体的、形象的。作者认为只要对“谱”进行深察,就不会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
B.舞台艺术既要尊重历史传统,遵循规则,继承家法,依据曲谱、身段、脸谱来表演;还要积累经验,把握火候,挥洒灵气,创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C.“火”曰“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
D.各种“谱”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而只是要使人创造得更好。所以说“谱”不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规范着那不易规范的天才,能防止天才的流产。
阅读答案:
1.C
2.D
3.A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鰲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20、下列词语中的说,与说起梅花的说,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2分)
A.游说 B.说和 C.话说 D.学说
【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对实词的理解
说起梅花的说意思为提及、提到。
A. 游说中说的意思是用话劝别人。
B.说合中说的意思是从中介绍,说和。
C.话说中说的意思是提及、提到。
D.学说中的说意思是言论、主张。
2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 与雅致的苏菲相比,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因此令作者耿耿于怀。
B. 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弄。
C. 本文明写对梅的热爱,在无意识中也表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
D. 在旅居海外的作者看来,梅花不仅渗入了自己的生活,也象征了民族精神。
【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选项为因果颠倒,作者虽然觉得这个名字极美,但又觉得梅这个名字太俗,闷声闷气,难以启齿,所以才给自己起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
B.作者只是说这个意大利人有艺术感染力,并没有说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染力,文中并没有体现出期待 。
C.作者并不是无意识的表现。
D.文章中出处提及梅花,并且梅花也象征民族精神。
22、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墨梅是用水墨画出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出疏、瘦、清、斜之美。
B. 由林和靖众芳摇落独暄妍一诗诗体推断,该诗写作年代是在魏晋年代。
C. 倒数第三段中称梅花是人间尤物,尤物在这里指特别美好的事物。
D.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都是历代中国画家酷爱的创作题材。
【参考答案】B
【解析】题目侧重考察文学常识。
B选项林和靖是北宋时期的诗人。众芳摇落独喧艳,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从体裁上来说是七律,所以是近体诗,近体诗是在唐以后才出现的,所以不是魏晋时期所作。
23、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6分)
【解析】
考察的是赏析文段作用题,所以要从手法,结构,内容三个角度综合考虑作答。题干中的谋篇即文章结构安排,立意是对于文章内容主旨的把握。手法上主要涉及的是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手法:以小见大,由我与外国人谈论梅花,上升到民族精神
象征,由梅花象征民族精神
对比、反衬,在于美国人谈到梅花时,用牡丹做对比(或反衬),牡丹又大又美,但是不具有梅花高洁的品性,梅花诗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
结构:承接上文西方人对我名字的好奇,也为下文作者因外国人误解梅花而抒发了对梅花的赞美做铺垫。作者层层递进,引出文章主旨。照应题目。
内容:表达了作者对梅花自强不息,不屈不挠,清高孤傲,铁骨冰心等美好品质的赞美。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
行文流畅,衔接自然。
24、本文倒数第三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6分)
【解析】本题考察为概括归纳题把握答题关键,回归文本。
【参考答案】
情境:
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寒冬,欣赏梅的一树繁花。
在风雪夜后,欣赏千年干枯老梅琼枝吐艳,让人感到绝处逢生的希望。
在为情所困,辗转反侧之时,幽香袭来。
想象在不同的情境下赏梅,伴以诗酒琴笛,有一种飘飘欲仙之感。
品质与格调:
不畏风雪,坚忍不拔
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高洁孤傲淡然
超凡脱俗
25、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解析】
本题为词句理解题,需要解释词的本义,文中义及情感主旨。
【参考】答案:
书香本义指笔墨之香,在文中指梅花的绘画作品以及梅花所蕴含的疏,瘦,清,斜之美。诗心本义为诗歌的情感,在文中指从古至今有无数的咏梅佳作,呈于书本,萦绕于心,把梅花的品格深入到血液灵魂和心里。并且给了我们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陶冶人心。
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人爱梅,种梅,写梅,赏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梅花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清高孤傲精神的象征,表达作者对梅花这种品格的赞美。
★ 从粘贴怎么读说起
★ 莫言:从照相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