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论的产生与形式化方法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吴vivi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对论的产生与形式化方法(共含6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吴vivi”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相对论的产生与形式化方法

篇1:相对论的产生与形式化方法

相对论的产生与形式化方法

相对论不只是物理学的一种进步,而且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所以,探讨爱因斯坦应用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对相对论之理论构造的分析,得知其方法为形式公理学.

作 者:李春泰  作者单位:嘉应大学政法系,广东,梅州,514015 刊 名: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5(3) 分类号:B812.2 关键词:狭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   形式公理学  

篇2:逻辑演算与形式化方法

逻辑演算与形式化方法

逻辑演算对推理形式有效性的研究,比传统逻辑更抽象、更严格,其原因是形式化方法的运用.形式化方法包括构造形式系统(语法的)和对该系统进行解释(语义的)两个阶段.以一阶逻辑演算K L系统为例,形式化方法的前期阶段,又包括符号化和系统化两个步骤:符号化是用特制的人工语言符号将推理形式或演绎关系公式化;系统化是在符号化基础上构造形式系统,即用系统给定的公理和变形规则推导出一系列定理的形式证明系统,这是逻辑演算的主要内容.形式化方法的`后期阶段或第三步骤是对系统的解释,也称模型化.经过解释,该系统的符号、公式有了内涵,从而就有了更普遍的适用价值.纯形式的逻辑演算的性质、意义和作用也因此变得十分清晰.

作 者:孙明湘 李霞飞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刊 名: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3 9(1) 分类号:B813 O141 关键词:逻辑演算   形式化   形式系统   解释  

篇3:浅议相对论与成本核算及其成本管理

浅议相对论与成本核算及其成本管理

相对与绝对,是唯物辩证法认识事物属性的一对范畴.世上一切事物都具有其相对与绝对这两种不同的属性,相对与绝对是辩证地统一.相对论的建立为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为人们科学地认识事物提供了辩证的'方法论.相对论在现实的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中,无处不在,但许多人对它熟视无睹.要使这一辩证的理论能够在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中发挥积极地作用,人们就必须对它有一个正确和全面的认识,把握其内在的联系,使它为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服务.根据本人十多年来的财务工作经验实际,现就相对论在财务成本核算及管理中的应用作一些初探.

作 者:张庆先  作者单位:柳江汽配厂 刊 名: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FINANCIAL COLLEGE 年,卷(期): 17(z1) 分类号: 关键词: 

篇4:相对论与科学迷信论文

相对论与科学迷信论文

相对论有许多与传统不同的思维,比如同时性问题、尺缩效应、钟慢现象、光速不变等等。我想除专业人士之外,绝大多数人不懂这些理论,也不想去研究这些对普通人来讲深奥的东西。但是权威容易变成迷信,真理离开了存在的条件就会变成谬误。相对论的乱用就会把科学变成谬误,背离科学的基础。在当今社会科学已经成为迷信,使它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成为正确的代名词,不管人们懂不懂,只要是科学就代表正确,而忘记了科学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探索方式,它追求真理而不是把自己看做真理的代名词。任何科学都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的,而经验是相对主体而存在的,研究科学的问题不能离开主体的影响。我们需要对科学结论进行哲学的思考。

1、关于同时的相对性问题

A和B两个物体在主体C看来是同时出现或同时落地,但在D看来却是A先于B出现和落地,在E看来是B先于A出现和落地。这表明同时性受观察者的影响,传统科学只考虑客观事物的关系,并不去考虑主体对科学结果的影响。其实同时性的相对性是因主体而产生的,并不是一个深奥的问题。不同的物体的信息传播到主体的时间受主体位置的影响,如果主体在两个物体中间,我会看到两个物体同时落地,如果这时我这是靠近A物体,而且A、B两个物体距离非常远,在同样的情况之下我会看到A比B先落地,反之我会看到B比A先落地。任何科学知识都是主体的一种认识,任何认识都会受到主体的影响,离开主体来看认识就失去了认识的基础。

2、关于钟慢效应

相对论认为,快速运动的物体上的时间会变慢,这表明时间是与物体运动的速度联系在一起的,是相对的。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等车是时间过得特别慢,而热恋时时间却变得特别短暂。因此时间的相对性只是对人而言。但人们不去考虑相对论的理论对人的关系,受主体的影响,而认为时间的相对性是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当我们考虑物体与主体的关系时,时间的相对性问题并不神秘。快速运动的物体,如果我们在它的上面,时钟不会变慢,时钟变慢只是相对于观察者而言(科学研究者而言),因为我们是通过光的传递来获得物体的信息的,我们的感官把物体的信息变成感觉。A物体以1/2的光速在与我相对运行,两秒钟这一时刻,物体距离我30万公里,这是物体发出的信息一秒钟以后才能被我接受到,也就是我在第三秒的时候才能那个看见物体A 在两秒钟时发出的信息、看到物体,如果物体运行了10妙,我在第15秒钟的时候才能接受到物体在10秒钟的时候传出来的信息,看到物体,因此对观察者来讲,我们永远观察到的是物体A的过去,因此在我看来,在高速运动的物体上的时间会变慢。同样的'双胞胎,一个人看离它高速远去的物体上的兄弟会感到它比自己年轻,其实这只是相对观察者而言,对于在高速运动的物体上的人而言并不年轻,因为,我们看到的只是它的过去的信息,而不是它现在的信息。所谓双生子佯谬纯粹是对相对论的误解或是相对论的错误。因为钟慢效应只是对观察者而言,人的信息的获得需要一个时间,在低速运动的物体中,这个时间可以忽略不计,但在高速运动的情况下(微观与宏观)信息的获得就必须考虑信息传播的时间。假设一个物体在持续不断的发出信息,我们与物体以超过光速的运动速度相对运行,我们就决不会把在物体上的人看成越来越大,而是看做越来越年轻,越来越小。因为我们只能获得物体过去的信息,我们得不到物体现在的任何信息。在宇宙中我们能看到几万年以前的星球,因为这个星球离我们有几万光年的距离。因此,所谓时钟佯谬或双生子佯谬,认为乘高速火箭飞行的人多年回来后会比在地球上的兄弟要年轻纯粹是无稽之谈。

在观察者看来,高速运行的物体的时钟不仅会变慢,也会变快。一个星体距离我们60万光年,假设这个星体以接近光速向我们飞来,正好在此时,这个星球上出生了一个婴儿,但是我们现在无论如何是不会看到他的,因为关于这个婴儿的信息只有60年以后才传给我们(因为信息是通过光来传播的)。在六十年后我们观察到了这个婴儿,但在第61年的时候它来到地球上,我们会看到(如果我们持续不断的观察)他已经61岁了,在星球上用来两年的时间活了地球上61岁。在这种情况下,时钟不是变慢了,而是加快了。因此时钟的快慢只对观察者有意义,对事物本身没有意义。

3、关于光速不变

光速不变理论认为:物体运动的最高速度不能超过光速,即使在同一个点上向相反的方向同时发射两个光子A和B,每一个光子的运行速度为30万公里,在光子A上观测另一个光子B,光子B相对于A的运行速度仍然是30万公里。也就是说1+1=1。1+1=1是不符合逻辑的,但物理学家通过观测证实了光速不变理论。这就发生了非常奇怪的现象,两个光子走的距离等于一个光子走的距离,两公里等于一公里,于是高速运动的物体距离也就是长度会缩短,这就是尺缩效应。这种物理语言只有少数几个物理学家能明白。虽然科学家非常伟大,但它创造的理论不应该神秘,更不会让人读不懂。我不同意自然界可以不符合逻辑,1+1≠2,我认为相对论理解的1+1=1的观点是因为未能考虑到主体在认识中的影响,我们在分析物体之间的关系时,应考虑主体是如何获得这些信息的,以及主体在获得这些信息时受到的信息传播的影响,同一个太阳,我们早晨看起来大,中午看起来小,这种“两小儿辩日”的困惑不正是我们理解1+1=1的困惑吗?因此用观察获得的结论不一定是事实,物体在远处看起来大,在近处看起来小,距离同样产生尺缩效应,因此不仅仅速度会产生尺缩效应。但这种尺缩只是对观察者而言。当物体高速运行时,我们观察物体用的是光,因此必须考虑光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所消耗的时间,前面我们列举的实例(两光子相对运动),当我们从一个光子上观察另一个光子时,在一秒钟的时间,光子B距离A60万公里,光子B只有在两秒钟才能将在一秒钟时的信息传到A上,也就是我们如果在光子A上,只能在两秒钟的时候才能看到光子B在一秒钟时的信息,在一秒钟时我们只能得到光子B在1/2妙时的信息,而在1/2妙时光子距离光子A正好是30万公里。这就是尺缩效应的全部秘密,他只对观察者是有效的,对客观事物本身没有效力。

4、时空隧道,科学里的童话。

我们能否回到过去,当然能,在回忆中,在想象中我们是能做到的。在感觉上,从理论上将来也可以实现,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它发出的信息。我们假设物体发出的信息被光携带者以光速飞行,张三是我的同学,它的信息同样如此,现在我们以超过光速的速度追赶张三的信息,我们就会不断赶上张三过去发出的信息,并接受这些信息形成感觉,我们就会看到张三越来越年轻,直到它出生。但是我们见到的这是对张三的感觉,而不是对张三本人,张三在我们的眼里会越来越年轻,但实际的张三会与我一块变老,不会年轻。这就是时空隧道,一种科学的童话,人类的梦想。现在科学的盲从和迷信让人分不出真假,迷信好像是人的天性,不再信仰上帝现在迷信科学。这会失掉科学的价值。对科学必须进行哲学思考,让他不能偏离正确地方向,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同时物理学不能背离逻辑,远离常识,成为少数人的语言,对普通人成为不可知的东西。科学是为人服务的,他必须讲究它的经济性、明晰性,否则他就会走向脱离大众的道路被拒绝。

5、实在的时空与感觉的时空

假如A和B是两个光速的距离,A和B以光速相对运行,A相对于B或B相对于A是两个光速的距离。一秒钟后A和B相遇,但在A上的人看来,B并未运动,因为B在出发点的信息、终点的信息、整个过程的信息同时到达A。因此在A中的人看来,B没有运动,只有A行走了30万公里。(因为B运行的距离在我无法表达,距离是起点与终点运行的时间,而起点与终点到达我的时间同时的,对我来讲就没有距离)。这就是事实的时空与感觉中的时空的不同。相对论就是用感觉中的时空来描述事实中的时空而产生的矛盾。

在经典物理学中,只考察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去考察主体这一因素。对于低速宏观物体而言,主观的时空(感觉中的时空)与实在的客观的时空是一致的,但是在高速运动的领域,感觉的时空与客观的时空表现为巨大的差距,是不一致的,必须搞清二者的区别。对于这一问题,马赫的哲学有许多说明,但并没有被人们充分的理解。任何物理学必须用经验来描述和验证,什么是经验?就是物体的信息到达感官时,感官将信息转化为人能理解的图象或符号。在低速运动的物体中,信息与感觉是统一在一起的,在高速运动的物体而言,信息与感觉是不能统一在一起的,客观的时空关系在转化为主观的时空关系时就会发生巨大的偏离,1+1≠2的时空在感觉中就会产生,但这只能是感觉的时空,不能是实在的时空,客观的时空1+1仍然为2。

就是在低速运动的物体中,由于距离或速度等原因也会出现感觉的时空与实在的时空不一致。比如太阳现在向我们发出一束光,我们等啊等,等到8分钟以后我们才接受到这束光,看见太阳。但是我们接受到的是太阳8分钟之前发出的信息,因此我们只能见到过去的太阳,如果太阳有一个时钟,我们这是正好看到,我们就会发现它的指针比地球上的时钟的时针慢8分钟,但如果我持续的观察下去,发现太阳上的时钟不会越来越慢,只是相差8分钟。但是如果太阳离我们高速远去,我再来观察在太阳上的时钟,我会发现它走的越来越慢,与我们地球上的时钟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如果太阳飞到距离我们10万光年的距离时,它的时钟会比我们的晚十年,但这种时间只对我而言。

我们使用光来获得信息的,由于光的运行速度非常快,我们在低速、近距离的物体上就不会感觉到感觉的时空与客观的时空的差距。但是如果人失去了光这一传播信息的通道,我们传播信息的最快速度是声速,那么我们就会测得物体的运行速度不会超过声速,因为我们在一秒钟只能获得声速距离传来的信息。

物体的长度如果用光速来测量,在静止状态下,物体的长度就是从这头都另一头光行走的时间,如果一个物体光经过1秒钟才能经过,那么这个物体是30万公里的长度,如果这时我站在物体的这一边A,从另一边B发出的一个光子在1秒钟会到这里,到达我的眼球,这在一个惯性系中是这样的。如果光子与物体不在一个惯性系而是相对运动,那么光子从A到B所经过的时间就不会是1秒钟,而是低于一秒钟,这时光速虽然没有变,但是光子与物体的相对速度却是高于光速,在统一惯性系光子的速度为30万公里,但是在不同的惯性系,它的相对速度一定是超过30万公里,科学不能违背逻辑。物体的速度不能超过30万公里只是我们错误的理解了观测的数据而已。

篇5:软件工程中的形式化方法研究论文

软件工程中的形式化方法研究论文

早期软件系统规模较小,20世纪60年代之前,对软件系统的开发一直通过“手工”方式,具有个人化及技艺化的开发特点。60年代中期,计算机的容量和速度有了显著提升,软件系统规模越来越大,软件开发生产率不再能满足现状,软件危机开始爆发。60年代后期,针对“软件危机”提出两类解决办法:一是将工程化应用于软件的开发过程,即“软件工程”的出现和发展;二是建立严格的理论基础,采用形式化方法来指导软件开发过程。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应用,形式化方法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1形式化方法

1.1形式化方法

软件工程中的形式化方法就是通过严格的符号系统和数学模型来描述和验证一个目标软件系统的行为和特性,包括需求规格、设计和实现等。形式化方法所使用的是严格的数学语言,其语法和语义都是无二义的、精确的。

1.2主要研究内容

形式化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式规约(FormalSpecification)和建立在形式规约基础上的形式验证(FormalVerification)两个方面。形式规约是指通过具有精确语义的形式语言对程序功能进行描述。描述结果将作为程序设计和验证的重要依据。形式验证是对现有的程序系统进行验证,检查其是否符合规约的要求。传统的验证方式是通过实验对系统进行查错,包括模拟(simulation)和测试(testing)。

1.3形式化方法的分类

根据描述方式,可将形式化方法归为两类:

(1)模型描述的形式化方法。通过构造一个数学模型来直接描述系统或程序。

(2)性质描述的形式化方法。通过对目标软件系统中不同性质的描述来间接描述系统或程序。根据表达能力,可将形式化方法大概分为五类[Barroca*1992]:

(1)模型方法――对系统状态和改变系统状态的动作直接给出抽象定义,并进行显式描述。该方法的缺陷是不能显式地表示并发。

(2)代数方法――通过定义不同操作的`关系,隐式地描述操作。与模型方法相同,代数方法也不能显式地表示并发。

(3)进程代数方法――通过一个显式模型来描述并发过程。将并发性归结为非确定性,通过交错语义(interleavingsemantics)来表示系统行为。如:CCS,CSP,ACP等。

(4)逻辑方法――通过描述程序状态规范和时间状态规范的逻辑方法来描述系统特性,如:CTL,LTL。

(5)网络模型方法――通过独立描述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显式地给出系统的并发模型。如:Petri网。

2软件方法学

2.1软件危机

60年代后期,软件系统的规模逐步增大,程序实现地复杂度也越来越高,可靠性问题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焦点。由于软件开发生产率不再能满足计算机应用迅速深入的趋势,软件危机开始爆发。1968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计算机科学家在联邦德国召开国际会议,第一次讨论软件危机问题,并正式提出“软件工程”。

2.2软件方法学

近年来,国外出现了许多指导软件开发的方法“。软件方法学”(SoftwareMethodology)以软件方法为研究对象,用来指导软件设计的原理和原则,以及基于这些原理和原则的方法和技术。软件方法学是“软件工程”中的一个主要内容。狭义的软件方法学指某种特定的软件设计指导规则和方法体系。软件方法学的主要目的是高效地设计正确的软件。根据性质可分为以下两类:

(1)形式化方法:形式方法通过精确的数学语言对系统的各类属性和开发过程做出严格的描述和验证,定义了如一致性、完全性、正确性、规约等概念。无需通过实际运行来证明软件规约是可实现的、建立的系统是可正确实现的、系统具有某些性质等。

(2)非形式化方法:非形式方法则不考虑系统的严格性,通常采用文本、图表等模型描述系统。

3基于形式化方法的软件开发

3.1形式化方法开发过程

按照软件工程“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原则,软件生命周期可分为六个阶段: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体系结构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发布,形式化方法贯穿软件工程整个生命周期。

(1)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是对待开发系统提供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方法。综合各方面因素论证待开发系统是否可行,为开发过程提出综合评价和决策依据。由于形式化方法的符号演算系统仍不能完全表达自然语言,所在在此阶段的应用仍是一项巨大挑战。

(2)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在软件开发过程的早期阶段,将用户需求转换为说明文档。一般非形式化的描述可能导致描述的不明确和需求的不一致,可能导致编程错误,影响程序的使用和可靠性。形式化方法则要求明确描述用户需求。

(3)体系结构设计:体系结构设计阶段的根本目的是将用户需求转换为计算机可以实现的目标系统。本阶段侧重描述软件系统的接口、功能和结构。形式化方法对于软件需求描述的优点同样适用于软件设计的描述。由于需求阶段功能描述并不能完全实现,所以形式化方法在此阶段的应用仍存在问题。使用者可采用半形式化方法来完成此阶段的工作。

(4)详细设计:详细设计阶段的形式化是以体系结构规范为基础进行精化描述的过程。通过此阶段的形式化描述能够检验需求描述和用户需求是否一致。为使形式化方法更适用于详细设计和精化过程,可将各种形式的规范联系起来。

(5)编码:自动代码生成器目前能将一些规模较小软件系统的形式化描述直接转换成可执行程序。在简化软件开发过程的同时既节约了资源又增强了软件的可靠性。

(6)测试发布:软件开发的最后阶段是测试发布。在软件投入运行前,需要对软件开发各阶段的文档以及程序源代码进行检查。对于测试来讲,形式化方法可用于测试用例的自动生成,保证测试用例的覆盖率。

3.2综合评价

形式化方法开发软件系统的优势有:

(1)软件开发的基础是对软件需求的描述。形式化方法要求描述的明确性,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需求的一致性,减少了可能的误解,为正确实现用户需求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2)形式化验证对形式化描述的需求文档提供明确的逻辑论证,通过推理验证来保证最终的软件产品能够满足用户需求。

(3)形式化描述和验证实现了系统的一致性分析和重复分析,提供了一个几乎不依赖特定分析者的分析过程。

(4)形式化描述和验证基于计算机和严格符号系统的支持,实现了开发和验证的自动化,节约了人力资源并且保证了软件的可靠性。形式化方法开发软件系统的缺陷:

(1)形式化方法的使用建立在数学理论的基础上,限制了大多数人员的学习和使用。

(2)缺乏一种通用的形式化方法来支持软件生命周期每一阶段。

(3)不同的数学规范在不同的模型和工程环境中可能不只有一种解释,为形式验证带来困难。

篇6:产生口腔溃疡的原因与治疗方法

口腔溃疡,又称为“口疮”,是发生在口腔粘膜上的表浅性溃疡,大小可从米粒至黄豆大小、成圆形或卵圆形,溃疡面为凹、周围充血,可因刺激性食物引发疼痛,一般一至两个星期可以自愈。口腔溃疡诱因可能是局部创伤、精神紧张、食物、药物、激素水平改变及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

导致产生口腔溃疡的原因有以下4点,营养因素占的百分百比较多哦。

1.消化系统疾病(15%):

患系统性疾病的患者易发生口腔溃疡,主要是通过影响免疫系统而致病。口腔溃疡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肝炎等有关。研究表明:30%-48%的口腔溃疡患者有消化道疾病,如腹胀、腹泻或便秘等情况。其中9%以上有消化道溃疡。

2.营养因素(25%):

如缺乏微量元素锌、铁,缺乏叶酸、维生素B12以及营养不良等,可降低免疫功能,增加复发性口腔溃疡发病的可能性。

3.感染因素(13%):

有人提出链球菌和几种病毒在复发性口腔溃疡发病中起病原的作用。

4.遗传因素(10%):

如父母双方均患有复发性口腔溃疡时,其子女约有80—90%患病,若双亲之一患此病时,其子女约有50—60%患病。

口腔溃疡常见症状有以下4种 :

1.轻型口疮: 好发于口腔粘膜角化差的部位,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数目不等,散在分布,边缘整齐,周围有红晕,感疼痛,有自限性及复发史,愈后不留瘢痕。

2.疱疹样口疮: 溃疡小且数目可多达20个以上,分布较广泛,无成簇及融合现象,患者有疼痛及伴有头痛,低热等全身症状,愈后不留瘢痕。

3.腺周口疮: 好发于唇内侧及口角区粘膜,溃疡多单个发生,且大而深,呈“弹坑”状,边缘隆起,底不平微硬,病程长,愈后可留下瘢痕。

4. 白塞综合征: 若已出现口,眼及生殖器,皮肤损害时,则应结合其他系统损害分析并进行诊断。

口腔溃疡治疗方法:分为对症护理和一般护理2方面进行。

1.对症护理

1. 在医生指示下,涂抹药物或用药水漱口。

2. 注意口腔卫生,吃完食物要随时漱洗干净。

3. 避免吃太硬或纤维太粗的食物,以免刺激伤口,加重疼痛。

4. 食物不要挑口味过重,如太酸咸、太辛辣的食物,以免刺激黏膜。

5. 少喝酒及碳酸饮料等刺激伤口的饮料。

6. 太烫或太冰的食物会加重口腔溃疡的疼痛感,宜避免。

7. 在医生指示下,补充维生素B2、C及叶酸的摄取。

8. 定期接受血液及肝肾的健康检查。

2.一般护理

1、选用保健牙刷和含氟牙膏:用保健牙刷刷能有效地清洁口腔,而又不损伤牙齿和牙龈,保健牙刷的刷毛柔软有弹性,刷面平坦,刷头不大,刷毛末端磨圆。含氟牙膏中氟能与牙齿珐琅质结合,使牙齿更坚固,有良好的防龋作用。

2、定期口腔检查:定期口腔检查,口腔医生会给你提供口腔保健指导和帮助,以保证你的牙齿和牙龈健康美观。

3、注意口腔后面的牙齿:口腔后面的牙齿亦需要注意,完成所有牙齿清洁后,用水漱口。

谈判僵局的产生与破解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从文化相对论视角透视民族文化

产生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与对策

过程方法与系统方法

辩论赛技巧与方法

为什么会产生光棍节

相对论的产生与形式化方法(共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相对论的产生与形式化方法,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