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阅读大地散文鉴赏(共含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爱彦斌得永生”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阅读大地散文鉴赏
今天,我以一位农民的身份阅读大地,我使用一把叫锄头的工具与大地进行深层次的交谈。
我用锄头打开大地如同我打开一本书的书页。我阅读的每一行文字就是我眼前的小麦和豆苗。我从这些文字中读出大地的一些端倪,我没有说我会通过这些文字读懂大地,能读懂的也许就那么一点点,因为大地太广博,太深厚了,我不可能一遍就能领略其全部。
我从文字中读出大地的丰富。大地的怀抱里藏着许多秘密,它把这些秘密一点点公开,就像书需要一行行一页页去看。今天阅读到大地是一个颜色库,那真叫五彩缤纷。春风的手从大地的口袋里一摸,摸出一把颜料涂在植物上,于是我们看到红的花,紫的花,蓝的花。春风是一个顽皮的小孩子,他又掏出点绿色、黄色,像过生日把蛋糕涂在人脸上一样,把大地抹成一个大花脸,但这样的大花脸人们喜欢。
从这些文字中我读出厚德载物。小麦也好,豌豆也好,草也罢,苗也罢,大地一律把它们承载,养育着。大地可不是一个个性吝啬,趣味单调的人。如果只有一种颜色,那生活是多么乏味呀,简直憋死了,闷死了。冬天就那么白茫茫的一片,时间久了,大地不干了,于是翻过了冬天这一书页。春天来了,大树小草生长在大地上,昆虫和小鸟生长在小草和大树上。总之是大地厚德载物。
从这些文字中我读着一首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首诗倒过来读也成立:秋种一粒粟,春收万颗子。小麦、油菜都是秋播的。春末夏初,这些籽实就要收获了。农民们在整理着镰刀和扁担,准备把希望收割,让丰收从自己肩膀这条不太宽广的路上走回家。如果从播种到收割是一首诗的话,那么这首诗我今天写的是中间一行,播种已过,收获尚早,我用锄头丈量它们之间的距离。
我小心地锄着地里的苗,三句话不离本行,我就像批改学生的作业。大地其实就是一个偌大的作业本,写满了春天的作业。我认真地批阅着,哪些苗需要扶正,我用锄尖慢慢的挪一些土镶上,使之不会歪斜。我怕伤及每一个小苗的根部,怕影响一棵苗一生的生长。但对于草我是毫不吝惜的',一锄头就将它连根除掉,实在不行,我会弯下腰用手将他们拔掉。如用红笔在错题上画一个大大的“ד字,是宣判过去,更是警醒将来,这儿不是长草的地方。
我是弓着腰和大地交谈,这是农民与大地交谈的正版方式。自古至今,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农民的古训。不是农民过于谦卑,是农民懂得感恩。唯有农民感恩大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世世代代耕耘在大地上,大地赐予他们充饥的食量和温暖的棉衣,大地赐予他们解渴的泉水和灵性的茶叶。所有庄稼成熟时都低下头俯身大地,麦穗是,稻穗也是。粮食感恩大地,农民感恩粮食,所有农民在劳作时都是俯身大地的。难道不应该吗?
阅读大地其实是阅读一本浅显而又深奥的大书。浅显部分我们看到红的花,绿的草,翩然的蝴蝶。但深奥的部分是不容易看懂的,如读一本古典,我们需要翻资料,查字典,灯光下,我们甚至愁眉苦脸,百思不得其解。读大地深奥部分是需要巨大付出的,烈日下,我们不仅用锄头叩问,我们还要用汗水叩问。大地怜悯,不浪费一粒种子,当我们的汗水落入大地,大地误以为是一粒粒种子,于是我们的汗水在大地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汗水结果的时候,我们才真正读懂了大地。
为了读懂大地,虔诚地阅读大地,与大地做一次倾心的交谈,我卸下一介书生的装束。妻子拿来了太阳帽,我没要,我独自找来一顶麦秸编织的草帽。因为大地认得麦秸,也就认得戴麦秸帽的人。一本书没有读完,太阳落山了,我把这一页折叠起来明天再读,然后用锄头荷着夕阳回家。
当我悲伤的时候,
我展现给人们的是微笑;
当我无助的`时候,
我会故意使人觉得
我实在不需要。
其实——
我渴望展现真实的自己,
不只是我的好,
还有我的坏,
甚至潜藏心底
不愿轻易示人的卑鄙!
但是——
我不敢!
我害怕鄙夷的眼神,
我畏惧如刀的流言。
我害怕亲人遭遇无辜,
我担心从此之影孤单。
无限的宇宙可以容纳一切,
万物灵长的人啊,
心胸实在有限!
只有在无垠的旷野,
我扑倒在地,
那种感觉,
仿佛依偎在母亲的胸膛。
母亲,
你是我的大地!
大地,
你是我的母亲!
大地阅读材料
① 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② 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
③ 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我们在喝茶、吸烟、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
④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他老人家经常做噩梦,他在梦里大声地呼叫。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老人家叫醒,赶紧的。我相信,每一次醒来他都如释重负。他老人家一定很享受大梦初醒的轻松和快慰。
⑤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
⑥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⑦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
⑧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⑨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10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他的鼻子是一个天才。我喜欢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了,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
11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12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选自《散文选刊》20xx年第2期,有删节)
大地阅读题目
7.第②中作者说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是因为 。(2分)
8.简析第③④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9.第⑧段强调青黄是大地的逻辑,试结合上下文阐释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2分)
10.分析第⑨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1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第①段以村庄的渺小反衬出平原大地的广阔、无垠,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动生活作铺垫。
B.第⑤段连用三个一棵一棵,反复强化出庄稼人插秧劳作是一种缓慢、持久而艰辛过程。
C.第⑥⑦两段中作者用悲壮、悲喜等词语寄寓了对庄稼人在大地上悲苦境遇的哀伤。
D.第⑩段采用魔幻般的神奇写法,借助天才作家的鼻子来表现大地的气味在乡村无处不在。
E.第11段引用福楼拜作品中的言论,意在强调作家肩负着表现大自然诗意和感染力的使命。
F.全文始终以乡下少年为视角,展现了作者对大地的敬畏、感激、热爱与怀念等复杂感情。
12.试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本文结尾段的抒情特色(5分)
大地阅读答案
7.第②中作者说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是因为 。(2分)
8.简析第③④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9.第⑧段强调青黄是大地的逻辑,试结合上下文阐释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2分)
10.分析第⑨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1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第①段以村庄的渺小反衬出平原大地的广阔、无垠,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动生活作铺垫。
B.第⑤段连用三个一棵一棵,反复强化出庄稼人插秧劳作是一种缓慢、持久而艰辛过程。
C.第⑥⑦两段中作者用悲壮、悲喜等词语寄寓了对庄稼人在大地上悲苦境遇的哀伤。
D.第⑩段采用魔幻般的神奇写法,借助天才作家的鼻子来表现大地的气味在乡村无处不在。
E.第11段引用福楼拜作品中的言论,意在强调作家肩负着表现大自然诗意和感染力的使命。
F.全文始终以乡下少年为视角,展现了作者对大地的敬畏、感激、热爱与怀念等复杂感情。
12.试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本文结尾段的抒情特色(5分)
7.(2分)平原的大可以使人极目远望,抵达视野的极限,但平原的大也使入体验到无尽劳作的艰辛。
8.(3分)两段插叙父子之间的生活往事(1分),紧承上文,具体展现平原乡村生活充满不堪回首的艰辛(1分);为下文进一步写庄稼人的艰辛劳作不停改变着大地色彩的悲壮铺垫(1分)。
9.(2分)大地遵循着亘古不变的一枯一荣的自然规律,但也会由于天年或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出现青黄不接的差错,整句话强调了乡村生活既要遵循自然的法则又常常显得变幻无常。
10.(3分)综合运用排比、比拟、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大地上各种奇妙的声音;行文整散结合,富有节奏感,字里行间充满对大地的亲切、欢悦的之情。
11.(6分)C、F
12.(5分)答题要点:整段行文简洁鲜明,具有寓冷静于热烈中抒情效果(1分)。前一句,运用反复手法,层层强化大地的博大与永恒归结全文对大地的描写,感情热烈(2分);后一句用“泪流满面”的独特表达,饱含对大地的深情,冷静而浓烈地抒发对大地的由衷的崇敬与热爱,将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推向髙潮,深化主旨(2分)。
阅读练习二
12.请简要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①侧面表现平原乡村生活的艰辛,体现父子两代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②将我对一辈子耕作于大地的认识与父亲的表现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父亲坚毅、顽强的生命意志的钦敬、赞叹之情。③承接上文,进一步揭示了我“胆怯”“不寒而栗”的原因;为下文进一步 写庄稼人艰辛劳作、不停改变着大地色彩的悲壮做铺垫。(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3.第④段说“鹅黄实在是悲壮的”,请结合文本阐述作者这样说的理由。(4分)
答:①鹅黄是新秧苗的颜色;②鹅黄布满我老家的大地,构成了一幅辽阔而壮观的景象;③鹅黄来自手工,承载着农民劳作的艰辛。(每点1分;答对三点,4分;顺序不论。)
14.请简要赏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特色。(4分)
答:始终围绕“大地的声音”这一描写主体,笔墨集中;综合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语言形象生动,描写细腻入微;行文整散结合,富有节奏感。(每点1分,三点4分。)
15.有人说:“毕飞宇的作品大都扎根在民间和大地,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醒目的厚重感。”请结合文本,探究本文的“厚重感”体现在何处。(6分)
答:①对象厚重:作者选取了农民、土地、自然这些对象作为描写的载体。②体验厚重:作者对大地特点的出色描写,体现了他真实而丰富的生活体验。③情感厚重: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故乡、对亲人、对大地由衷的崇敬、热爱、感激、怀念等复杂情感。(每点2分)
1、平原的大可以使人极目远望,抵达视野的极限,但平原的大也使入体验到无尽劳作的艰辛。
2、 两段插叙父子之间的生活往事,紧承上文,具体展现平原乡村生活充满不堪回首的艰辛;为下文进一步写庄稼人的艰辛劳作不停改变着大地色彩的悲壮铺垫 。
3、大地遵循着亘古不变的一枯一荣的自然规律,但也会由于天年或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出现青黄不接的差错,整句话强调了乡村生活既要遵循自然的法则又常常显得变幻无常。
4、综合运用排比、比拟、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大地上各种奇妙的声音;行文整散结合,富有节奏感,字里行间充满对大地的亲切、欢悦的之情。
5、C、F
6、答题要点:整段行文简洁鲜明,具有寓冷静于热烈中抒情效果。前一句,运用反复手法,层层强化大地的博大与永恒归结全文对大地的描写,感情热烈;后一句用泪流满面的独特表达,饱含对大地的深情,冷静而浓烈地抒发对大地的由衷的崇敬与热爱,将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推向髙潮,深化主旨。
毕飞宇
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
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我们在喝茶、吸烟、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
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他老人家经常做噩梦,他在梦里大声地呼叫。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老人家叫醒,赶紧的。我相信,每一次醒来他都如释重负。他老人家一定很享受大梦初醒的轻松和快慰。
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
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
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他的鼻子是一个天才。我喜欢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了,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
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选自《散文选刊》第2期,有删节)
阅读题
1、第②中作者说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是因为 。
2、简析第③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3、第⑧段强调青黄是大地的逻辑,试结合上下文阐释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
4、分析第⑨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5、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①段以村庄的渺小反衬出平原大地的广阔、无垠,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动生活作铺垫。
B、第⑤段连用三个一棵一棵,反复强化出庄稼人插秧劳作是一种缓慢、持久而艰辛过程。
C、第⑥⑦两段中作者用悲壮、悲喜等词语寄寓了对庄稼人在大地上悲苦境遇的哀伤。
D、第⑩段采用魔幻般的神奇写法,借助天才作家的鼻子来表现大地的气味在乡村无处不在。
E、第11段引用福楼拜作品中的言论,意在强调作家肩负着表现大自然诗意和感染力的使命。
F、全文始终以乡下少年为视角,展现了作者对大地的敬畏、感激、热爱与怀念等复杂感情。
6、试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本文结尾段的抒情特色
割完小麦,收了胡麻,日子的脚步就显得有些漫不经心了。
娘好不容易从打谷场上腾出身来,端坐在临近窗户的炕面上,把春首上撇下的只拉了一半的布鞋底重新拾在手里。
大哥收拾完场上最后一点落场,从粮房里搬出一麻袋被娘精心选过的荞麦种子,掮在肩膀上,套上牲口,就往山坡上赶。
娘从堂屋里撵出来,大哥却已经拐过了院墙,上了公路。
“傻儿,迟了,你不要作害了粮食,留下过冬哩......”
娘明知道大哥认准了的事情,说也是白说,但她心疼粮食,乞求的话语里充满了泪水。
“地空着,人心里憋屈,前半年,天旱,咱没办法,现在墒土好,种点荞麦,让地绿着。”大哥头也不回,隔着墙给娘甩下一句半生不熟的话,照准毛驴肥硕的屁股猛抽一鞭杆,牲口在公路上猛一阵狂奔。
“老天啊,放着好好的粮食不吃,非要糟践成一把草,我怎么就生下这么一个犟儿啊......”娘瘫坐在大门外的空地上,她心疼她的一袋子荞麦种子,那是一个壮劳力半个月的伙食,就这么让大哥折腾成一把草,她心疼啊,所以就不顾一切地扯开了嗓子哭骂。
大哥种完了麦地,又种完了胡麻地,种上了坡地,又翻开了沟底的荒地,把所有在这个季节里空闲着的土地全部都犁了一遍,然后撒上荞麦种子。
赶天黑回家,娘已经睡下了,大哥一句话也没有说,就钻进厨房,做了娘平时最爱吃的韭菜炒鸡蛋臊子的长面。
大哥把饭放在娘的枕头边,轻声唤醒娘,娘狠狠地挖了大哥一眼,一句话也没有说,就接过大哥擎在手中的碗,大哥见娘一句话也不说吃起了饭,心里就塌实了许多,他知道,娘已经原谅他了,大哥就象个小孩子似的,依着娘坐在炕沿上,娘吃的多香啊,他忍不住美美地咽下一口唾沫,说:“娘,我想出去些日子,挣几个零花钱。”
娘没有说话,嘴唇在碗边上稍停片刻,继续吃饭,直到喝完最后一口汤,把碗往大哥的怀里一塞,抬起右手在大哥的头上轻轻地摸了一下,说:“想去就去吧,娘自己能照顾好自己,你下苦娘放心,娘放心不下的是你那驴脾气,一根筋,转不过弯,娘怕你在外面受气。”娘说着说着,眼泪就下来了。
大哥用潮红的眼睛看着娘,展开他那憨实的手掌,给娘揩了泪水,然后咧着大嘴对着娘调皮地笑了一下,就转身又钻进了厨房。
一阵锅碗撞击过后,厨房的灯还亮着,大哥在厨房里来回走动的身影时时从玻璃窗前闪过。
夜,深了。
堂屋里,灯还亮着,娘坐在灯下,拉得麻绳“嗤嗤”介响。
厨房里,灯熄了,窗户开着,一阵接一阵香甜的鼾声从开着的窗户里传出来,吵醒了拴在院门外的小花狗,小花狗叫了几声,枝头上突然惊醒的麻雀,从枝头上滑落......
天还没有亮,厨房的灯亮了,一阵轻轻的锅碗碰撞声过后,烟囱里升起了乳白色的烟雾,烟雾就像通天的柱子,一直伸向夜空,堂屋里的灯也亮了,娘隔着窗户喊了声大哥的乳名,村庄就醒了。
大哥猫着腰从厨房里钻出来,双手捧着一只蓝色花边的瓷碗,瓷碗里卧着两只白白胖胖的荷包蛋。
大哥把碗放在娘的枕头边,轻声叫了一声娘,娘就起身端起碗,大哥依在娘的身边,看着娘吃,娘一脸的幸福。
大哥突然有些舍不得离开娘了,他轻声对娘说,要不就不出门去了。
去吧,娘自己能行。
早班车来了,大哥收拾了锅台上的碗筷,把心一狠,就提着铺盖卷走了。
娘隔着窗纸问,什么时候回来。
“荞麦花儿开了,我就回来。”大哥头也不回,背着身子给娘回了一句,临上车,大哥摸了一把自己的脸。
大哥走了之后,娘每天倚在门槛上,从清晨一直坐到天黑。
荞麦花儿开了,山坡上,沟底下,川道里,粉嘟嘟的荞麦花儿开得到处都是,连大哥迟种了一个多月的荞麦也开花了,整个村庄沉浸在温润的、甜蜜的荞麦花香里,蝴蝶、蜜蜂整天在村庄的空中飞来飞去,行色匆匆,匆忙得连相互打个招呼的时间也没有。
向来说话算数的大哥,第一次给娘说了慌,荞麦花儿开了,他却没有回来。
但是在娘的心里,她一直坚信大哥会回来的,她每天坚持倚在门槛上。
大哥失事的消息如同风一样在村庄的大路小道上穿行,娘每天仍然倚在门槛上,娘是村里最后一个知道大哥失事消息的人。
村里的人,不忍心让白发苍苍的娘去送大哥最后一程,就瞒着娘把大哥的骨灰埋进邻村的一片不长庄稼的荒坡上。
娘知道大哥失事的消息以后,没有过多的悲恸。
娘把村里的长辈们召集到家里,恳求大家网开一面,把大哥的骨灰埋在我家最好的那一块地里,而且要趁着荞麦花儿开着的时候。
善良的人们不忍心再让年过半百老人伤心,就破例依了娘的心思。
娘从此以后,每日三餐都是自己做好了,提到大哥的坟地里去吃。
我回到家里的时候,满山遍野尽是荞麦烂漫的花儿,大地上飘着荞麦花儿的香甜。
我和娘一见面,话未出口,泪先奔涌而下。
我和娘抱在一起,痛哭了一场。
哭过之后,娘猫着腰进了厨房,我一个人走出院子。
站在大门外,我看见不远处的坡地上,荞麦花儿开成了一片粉红色的花园,花园的中央,是一座新建的坟院,大哥站在坟院里咧着嘴对着我笑,笑容比荞麦花儿还甜。
我劝娘跟我一起到城里住,娘却执意要留下来,她说,她要陪大哥。
我说不下娘,就找了村里父亲的亲信,让他们承包了我家的'土地。
按照娘的意思,我每个月都要准时给娘寄回去一些钱,这些钱里,除了娘的生活费之外,还有娘用来雇人种地的钱。
我一直记着娘在我临走的时候说的话,她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大哥身边的土地永远都绿着,这曾经是大哥的心愿。
娘的这句话,说疼了我的心。
我走的时候,已到深秋,大哥的坟前,一簇簇的荞麦花儿却开的正妍。离开村庄的那个早晨,空气里飘着湿润的花香,花香中夹杂着深秋里泥土的芬芳。
低处的时光
这时候,我依坡仰面而躺,头枕在举起来背过去的双手上,手下、身下是一片柔软而温湿的野草地。绵密的野草铺在一面坡的山坡上生长,像是铺了一地软和的毯子,躺在上面,酥软极了。
山以方位命名,谓之东山,坡以山得名,人人都管它叫东坡。此刻,我就顺势躺在东坡的最高处,坡自山顶舒缓而下,到了山脚,就趋于平坦,谓之塬。塬连着坡,坡上绿着的野草连着塬上绿着的庄稼和树,仿佛是一抹流淌着的绿色自山巅倾泻而下,顺势绿了低处的时光。
天空中没有云,显得淡薄而又高远。天空下,是村庄,是被大山环绕着,却被沟壑从中间隔开,隔沟相望的东西二坡的两个村庄构成的整个村庄。高处的白杨、杏树、柳树、榆树、松树、侧柏、桑树,枝繁叶茂,树冠连着树冠,像一疙瘩绾在一起的绿色的云,没有树桩;麦子连着玉米,玉米搭着谷子。谷子拖着豌豆,豌豆攀着胡麻,胡麻跟着土豆。绿成一片,是一片浅绿色的汪洋,没有田埂;清堂瓦舍的农庄,两面坡的红瓦房连着一面坡的青瓦房。老房子倚着新房子,窑洞倚着半截老墙,便是村庄。村庄敞开着通往外面的门,没有院墙;东坡与西坡之间是一条泛着瓷一样的白光的土路,路面光洁干净,没有一丝尘土。农人、大牲口、牛羊、鸡鸭走在路上,是一个个随意洒落在路上的小黑点,小小的黑点交集时,是大一些的黑点,分开了,又是一个个小的黑点,点与点相聚,却不重叠,分开了,又被瓷一样洁白的土路串在一起,像老人手中来回拨拉的佛珠,那些黑点,永远是在一根线上向着各自要去的地方移动。
站在高处看低处的村庄,那村庄,就是一片舒展的叶子,大的,小的土路,是村庄里最清晰的脉络,小路的一头或连着一片庄稼地,或连着一个农庄,而另外一头总是要和大路交汇,大路一头伸向南山,途径农庄和农田,将南山劈成两半,大路就从南山的豁岘里伸出去,伸向了远处,另一头伸向北边的河湾,河湾是半个圆弧形的堤坝围成的,将一年四季潺潺流淌的泉水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天然的水库。
低处的时光,首先是从这条河开始的,村庄从河湾里吸了水,绿色就沿着大大小小的路,遍布整个村庄。伸向农庄、庄稼地的小路,同时也通过这条大路也伸向了这条河,看似随意散落在村落里的那些黑点,都会在一天的某个时辰里去一趟北边的河湾。
因为一条河,村庄总是一枚四季都脉络清晰且生机勃发的叶子,这是我最熟悉的一枚叶子,似树叶,又像草叶,却又完全不同于这片土地上我所熟知的所有植物的叶子,我无从揣测它的茎杆和根系的模样。站在高处看村庄,因为一条河,村庄四季舒展,仿佛根本不需要根和茎杆,低处的时光里,村庄是生长在大地上的一株奇异的植物,散落于叶脉上的黑点,就是从河里不断向叶子输送水分的细胞,只要它们不曾缺水,叶子就永远是舒展的。
从一条河里取水,我和我老去的父辈们一样,从开始记事起,就一直重复着这样的劳作,只是我们在取水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当我们各自为了一家老幼和自家的家畜们从河里取水的时候,其实就是成全了我的村庄在这片土地上生机勃发的活着。
大地随想散文
我躺在大地上。
回到大地,便是回归自然。
听到了,隐隐约约的叮咚声。难道是谁在弹《高山流水》,抑或是《秋江夜泊》? 难道汩汩的流水是大地的脉搏?
大地无言,只有不变的脉搏。这声音充满活力,像是在自豪地宣告:“我是大地,我还年轻。”
我想起了,古人磨石成斧,烧泥化瓷,铸铜为鼎,炼矿打造三尺青锋,伐木兴建八里豪宅。今人从石油中提炼出化学纤维,在煤炭中提取化工原料,把树皮制成纤维,凝沙粒而成光纤。从古至今,大地都在给予。大地没有老,他还年轻。
触到了,清凉湿润的肌肤。大地的皮肤,不经粉饰,浑然天成。
大地的衣服,恢宏大气,不拘一格。春天绿意盎然,夏天树林阴翳,秋天黄叶层铺,冬天千里冰封。
大地只有四件衣服, 但这已经足以令无数墨客骚人为之销魂。有人看到风花雪月,有人品出离合聚散,有人感慨世态炎凉,有人绘出恩怨情仇。大地不会老,因为人类的文艺在发展。
我似乎与大地融为一体了。风起云涌,斗转星移,大地能看到的,我也看得到。我的眼如同平静的碧湖,同是大地的眼。
看到了,明暗交替的历史的`长河。时间和空间的坐标延伸开来,大地年轻的心变得暴躁。一幕幕痛心的情景映入眼帘:“巴比伦之囚”,犹太人被赶出家园,成吉思汗的铁骑踏遍欧亚,巴黎公社社员被血腥地镇压,南京大屠杀……自古以来,有多少土地被人争来夺去,兵戎相见,留下血腥。土地成了玩物,被随意践踏、掠夺——无论是寸厘之地,还是沃野千里。
岩浆在大地心中翻腾。我轻声劝他:“西方人说亚当是用泥土做的,中国的传说女娲以泥塑人,大多数的人民向往和平,继承了你的思想。”
大地一定听得到。我能听得到的,他也能听到。
大地不再愤怒了。他与我一起,看着天上的流星。
许个愿吧! 我愿大地永远年轻。大地,你呢?
散文鉴赏阅读试题方法
一. 整体阅读,揽旨品趣
整体阅读把握文章主旨,品出文章意趣,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例如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第30题: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A. 玉簪花的芳香似乎有醒脑的作用,可以提醒人们秋的到来,让人减少一些惰性。
B. 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向下比、工作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
C. 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一句的吟哦让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
D. “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劝慰人们要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
E. 作者借助比较的手法,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出的与其他几种花不同的芳香。
F. 作者把玉簪共的绿叶描写为“绿波”,使人联想到生活的长河,有广阔的空间感和深邃的时间感。
作者把玉簪花放在时空的河流里体味生活,探讨人生。往事如烟俱忘却,只争朝夕,“领取而今现在”,这就是本文的旨趣。根据题面要求分析选项:A项与本文旨趣相符,是正确的。B项背离旨趣,是不正确的分析。C项切合旨趣,也是正确的。D项偏离旨趣,是不正确的`。E项属写作方法的问题,是正确的。F项转移了文章的旨趣,仿佛有“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之感,毫无疑问是不正确的。
二. 瞻前顾后,切脉通经
一篇散文,要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必须前后贯通,经脉相连。例如1998年高考第27题: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看见玉簪花,“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①作者为什么吃惊?
答:因为______________。(不超过8个字)
②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
答:因为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解答第
①小题,应从第一段切脉。玉簪花开于夏末秋初,与绚烂的春花迥别,而后又接下来便是“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秋”的句子。玉簪花不争春光,而报秋至,百花零落而一花独香,焉得不惊。因此回答此题就移用原文语句“没几天便是秋”,便恰到好处。解答第
②题应联系全文通经。玉簪花已报秋之将至,而秋是收获的季节。作者是一位只争朝夕的志士,当然常感光阴虚度,事业无成。因而第6段便有“秋是收获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之句。综合这两个句子用“收获季节却两手空空”来回答“怅然”的原因,便天衣无缝。
★ 大地随想散文
★ 大地的皱褶散文
★ 散文鉴赏
★ 散文鉴赏:清明
★ 散文鉴赏的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