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散文赏析鉴赏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景翊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林清玄散文赏析鉴赏(共含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景翊”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林清玄散文赏析鉴赏

篇1:林清玄散文鉴赏

林清玄散文鉴赏两篇

《万物的心》

每次走到风景优美、绿草如茵、繁花满树的地方,我都会在内心起一种感恩的心情,感恩这世界如此优美、如此青翠、如此繁华。

我常觉得,所谓“风水好”,就是空气清新、水质清澈的所在。

所谓“有福报”,就是住在植物青翠、花树繁华的所在。

所谓美好的心灵,就是能体贴万物的心,能温柔对待一草一木的心灵。

我们眼见一株草长得青翠、一朵花开得缤纷,这都是非常不易的,要有好风水,好福报,受到美好心灵的照护,惟有体会到一花一草都象征了万物的心,我们才能体会禅师所说的.“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真意——每一株瞩子

里都宝藏佛的法身,每一朵黄花里都开满了智慧呀!

这我们所眼见的万象,看起来如此澄美幽静,其实有着非常努力的内在世界,每一株植物的根都忙着从地里吸收养料与水分,茎忙着输送与流通,叶子在行光合作用,整株植物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大口地呼吸——其实,树是非常忙的,这种欣欣向荣正是禅宗所说的“森罗万象许峥嵘”的意思。

树木为了生命的美好而欣欣向荣,想要在好风好水中生活,建立生命的福报的人,是不是也要为迈向生命的美好境界而努力向前呢?

平静的树都能唤起我们的感思之心,何况是翩翩的彩蝶、凌空的飞鸟,以及那些相约而再来的人呢?

《放暑假》

孩子放完暑假,要开学的前两天突然来问我:“爸爸,为什么放假的时间总是过得特别快?好像几天前才放假,两个多月就过去了。”

我说:“那是因为感觉,在好时光里我们感觉特别快,在坏心情里,时间就过得慢。”

“对呀!一上课觉得无聊,时间就过得很慢。”孩子说,“爸爸,你是什么时候发现感觉和时间是相对的?”

“大概是和你一样大的时候,但是我像你这么大时,并不喜欢放假的。”我说。

“为什么呢?”孩子感到疑惑。

我说:“因为我爸爸——也就是你阿公——是农夫,有忙不完的农事,我们小时候一放假就要到田里去帮忙,时常天还没亮就跟阿公出去工作,到天黑才回来,在学校上学反而轻松得多了。”

“喔!那你就是觉得放假的时间太长,上学的时间过得太快了。”孩子开着玩笑,跑去赶写暑假作业了。

看着孩子的背影,我想到三十年前的暑假自己的背影,爸爸在前面拉着两轮的板车,我在后面推着,板车上堆满香蕉,只看见爸爸赤裸上身的背,全是湿淋淋的汗水。

“长大以后,我不要做农人,要让孩子真正地放暑假。”当时我心里这样许愿,现在想到当时的情景还热血沸腾。

篇2:林清玄散文鉴赏

林清玄散文鉴赏精选

《故乡的水土》

第一次出国,妈妈帮我整行李,在行李整得差不多的时候,她突然拿出一个透明的小瓶子,里面装着黑色的东西。

“把这个带在行李箱里,保佑旅行平安。”妈妈说。

“这是什么密件?”

妈妈说:“这是我们门口庭抓的泥土和家里的水。你没听说旅行如果会生病,就是因为水士不服,带着一瓶水土,你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故乡,就不会水土不服了。”

妈妈还告诉我,这是我们闽南人的传统,祖先从唐山过台湾时,人人都带着一些故乡的泥土,一点随身携带、一点放在祖厅、一点撒在田里,因为故乡水土的保佑才使先人在蛮荒之地,垦出富庶之乡。

此后,我每次出门旅行,总会随身携带一瓶故乡的水土,有时候在客域的旅店,把那瓶水土拿出来端详,就觉得那灰黑色的水土非常美丽,充满了力量。

故乡的水土生养我们,使我们长成顶天立地的男儿,即使漂流万里,在寂寞的异国之夜,也能充满柔情与壮怀。

那一瓶水土中不仅有着故乡之爱,还有妈妈的祝福,这祝福绵长悠远,一直照护着我。

《海上的消息》

在渔港的公园遇见一位老人,一边下棋,一边戴耳机随身听,使我感到好奇。

与老人对奕的另一位老人告诉我,那老人正在收听海上的消息,了解风浪几级、阵风几级、风向如何等等,因为老人的儿孙正在远方的海上捕鱼;而在更远的地方,一个台风正在形成。

看着老人专注听风浪的神情,我深深地感动了,想想父母对待儿女,虽然儿女像风筝远扬了,父母的心总还绑在线上,在风中摇荡。

从前,我听收音机不小心收到渔业气象,总是立刻转台,不觉得那有什么意义,现在才知道光是风浪几级,里面也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离开老人的渔港很多年了,这些年偶尔路过渔港,就会浮起老人的脸;偶尔收听到渔业气象,我会静心地听,想起老人那专注,充满关怀与爱的神情。

我多么想把老人的脸容与神情描写给人知道,可惜的是,充满爱的脸是文字所难以形容的。爱,只能体会,难以描绘。

篇3:林清玄散文鉴赏

林清玄的散文一向以“清而不玄”,富含哲理,而深受我们喜爱,同时也深受命题人的重视。他的散文清新明丽,意味隽永,总是在淡淡的语气中,告诉我们人生的哲理,表达了他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和认识。台湾有人评论林清玄的散文是绝然的感性,富于韵味,也充满乡土。这句话道尽了林清玄散文的风格。下面选其两文,以供大家赏读。

【原文美读】

桃花心木

乡下老家前面,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林场的桃花心木已是高达数丈的成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种桃花心木的是一个高大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不同的是,这是旱地,不是水田。

树苗种下以后,他总是隔几天才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没有规则,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种有桃花心木苗的小路散步,种木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感到愈来愈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有时就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隔那么久才为树浇水。

但是,懒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

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的人怎么可能行事那么从从容容?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是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会无缘无故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应该不会这么容易就枯萎吧?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保收。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很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只要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的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都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生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底,一旦我们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可以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是一吹就倒了。”

植树者言,使我非常感动,想到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我们会养成独立自主的心,不会依赖。在不确定中,我们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觉知。在不确定中,我们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生命的法则不可能那么固定、那么完美,因为固定和完美的法则,就会养成机械式的状态,机械的状态正是通向枯萎、通向死亡之路。

当我听过种树的人关于种树的哲学,每天走过桃花心木苗时,内心总会有某些东西被触动,这些树苗正努力面对不确定的风雨,努力学习如何才能找到充足的水源,如何在阳光中呼吸,一旦它学会这些本事,百年的基业也就奠定了。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等高,是那么优雅而自在,宣告着自主的生命。

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美文品评】

这篇文章颇给人一种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的感觉,也是以种树之法,寓为人处世之理,但本文更是以桃花心木这种特殊的树的生长过程设寓,生动形像地揭示出人生的哲理:“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我们会养成独立自主的心,不会依赖。在不确定中,我们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觉知。在不确定中,我们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告诉人们,自主精神才是一个人的立身立世之本。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文章层层深入,层层设疑,由事入理,融理于事,意味深长,奈人寻味。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物喻人,寓意深刻。哲理通俗易懂,具有教育意义。语言自然亲切朴实。

【原文美读】

阳光的香味

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

那时是春末,一季稻谷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苓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绽出土地。细心地聆听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非常幸福的感觉。

农夫和我坐在稻埕①旁边,稻子已经铺平摊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谷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也染上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做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山堆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来都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晒谷子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哲学。

农夫用斗笠扇着脸上的汗珠,转过脸来对我说:“你深呼吸看看。”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

他说:“你闻到什么没有?”

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我说。

他开颜笑了,说:“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

阳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

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谷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地嗅,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的胸膛;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没有香味了。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个大学生,暑假偶尔帮忙,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了决心留在家乡。我们坐在稻谷边,漫无边际地谈起阳光的香味,然后我几乎闻到了幼时刚晒干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的味道,光的香气就那样淡淡地从童年中流泻出来。自从有了烘干机,那种衣香就消失在记忆里,从未想过竟是阳光的原因。

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时候,空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香气不同呢?”

我说:“那夜来香、昙花香又作何解呢?”

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地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退化了。”

注:①稻埕:这里指晒谷场

【美文品评】

本文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哲理性散文,又称《光之香》。文章记述了一个城里人与一位放弃城市繁华生活回到乡村皈依土地、阳光,反璞归真的原本是大学生的农夫一起翻晒稻谷的故事,围绕着“阳光的香气”,将“绘—嗅—忆—议—盼”几个材料串联起来,表达了对远离自然的忧虑和回归自然的渴盼,使读者跟随作者的叙述唤醒人类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天性,一起感受大自然天赋之香的幸福心情以及渴望回归自然的迫切愿望。从而表明了人与大自然的日益疏远的现实,表达了人类应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的深刻立意。

篇4:林清玄散文鉴赏

林清玄散文两篇鉴赏

《玉石收藏家》

我去参观一位玉石收藏家的收藏,他一直说自己收藏的玉石多么名贵、多么珍宝,甚至说玉石是有生命、有磁场,有的会降灾治病,有的会除灾免祸,说得那玉石像是神明一样。甚至说:“人的生命和玉石比起来是太渺小、太脆弱了,有许多人的命还不值一块石头。”

人的生命之渺小、之脆弱,这一点我是同意的,可是如果说石头的价值竟胜过人命,是我不能苟同的。

其实,那些被收藏的玉石仿佛有生命,那是由于人的情感狠妄想的投射,我们有了感情,玉石才有了磁场,我们先有妄想,玉石才有感应。

失去了人的情感授射,最耀眼的白玉或钻石,与溪边的卵石又有什么两样呢?

我告辞玉石收藏家,从他放满玉石的走道走出来,我想到这个世界有这么多人爱玉石、爱瓷器、爱古董、爱美术品,不惜花费巨资,投注心力,但却很少人愿意去对人花费爱心、投人心血。

那是因为,爱没有生命、没有反应的东西,是最简单、最安全的。要去爱一个人,比爱玉石就显得复杂、危险、不安全。

这是世界上有这么多收藏家的原因,也是没有生命的玉石,古董,美术品比活人更值钱的原因。

可惜,我每次告诉种种收藏家这些道理,他们总不认为人的`价值可以胜过一件玉石古物,所以这个世界还会继续混乱下去。

我们是不是愿意来收藏一些爱、一些友情、一些思义、一些包容与宽恕?用锦盒珍藏,放在红木的架子里,时时拿出来摹拭,使其永保明亮与光芒,来证明人的

品质与价值呢?

《南蛮黄釉》

买了一个日本陶壶,是柠檬完全熟透的那种温柔的黄。

售价十分高昂,实在太喜欢柠檬黄,还是忍痛买了。回到家,拆包装纸的时候,才发现在颜色的说明写着“南蛮黄釉”,使我怔了一下,南蛮指的当然是中国了,因此也可以叫作“中国黄釉”。

我想起,南蛮黄釉其实是和胡琴、胡瓜、番茄、番薯一样,只是一个名字。这使我因中国被称为南蛮的不快也为之减轻。在这个世界上,种族与种族间不免互相轻视,可是真正的美是不会被名字所淹没的。

我把美浓陶艺家朱邦雄送我的一个黄色陶碗,拿来配这个日本的壶,不知道它们用的釉是不是相同,但都是非常美,非常正宗的黄。

真正美丽的眼睛就是最好的釉,可以为生命上彩,无关于名字。

篇5:林清玄散文赏析

去年圣诞节,在电视上看到教宗保禄六世在梵蒂冈的子夜弥撒中“奉香”。

那是用一个金钵装着的檀香,正点燃着,传说借着这一盏馨香,可以把于民们祈祷的声音上达于天庭。我看到教宗提着香钵缓缓摇动祈祷,香烟袅袅而上,心里感到一种莫名的感动。突然想起幼年的一件往事,当我知道佛教道教以外,还有天主教基督教时,已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

有一次我问父亲,基督教天主教到底与我们的佛教道教有什么不同呢?父亲漫不经心的说:“他们不拜拜,也不烧香。”这个回答大抵是对的,但后来我发现,“祈祷”在本质上与“拜拜”并无不同,只是一直不知道西方宗教是不是烧香。

当我看到教宗在圣坛上烧香,那种感觉就使我幼年的经验从遥远的记忆长廊中浮现出来。教宗手上的一盏香与插在祖宗神案前的香,在深一层的意义里是相同的,都是从平凡的人世往上提升,一直到我们向往的天庭。

有一回我到印度庙里,发现古老的印度宗教也是焚香的。

为什么焚了香以后,大上的诸神就知道我们的心愿呢?这个传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我不知道。依我推想,在无形中上升的`烟,因为我们不知它飞往的所在,只看它在空中散去,成为我们心灵与愿望的寄托。

焚香是最奇怪的,不论何时,只要看到一住香,心灵就有了安定的力量;相信那香不只是一缕烟,而是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神借着那一缕烟,聆听了我们的声音。

一位朋友从外国回来,送我一束西藏异香,香袋上写满了迁延扭曲的西藏文。由于它来自天寒的北方,辗转那么不易,使我一直舍不得点燃,好像用了以后,它烧尽了,就要损失什么一样。

春天以来,接连下了几十天的雨,人的心如同被雨腌制了,变酸发霉了,每天在屋子里绕来绕去,真是令人气闷。

打开窗,那些春雨的细丝随着微风飘进屋来,屋子里总是有着濡湿的气味,有一天,我心爱的一株麒麟草的盆景,因为连日的阴雨而有了枯萎的面貌,我看着麒麟草,心中突然感到忧愁纷乱起来。

我从柜子里取出那一束西藏异香,在香案上点了一支。那香比一般庙里的香要粗一些,它的烟也是凝聚着的,过了三尺的地方就往四周散去,屋子里猛然间弥漫着一股清香。

香给人的感觉是温馨而干燥的,抗拒着屋内的潮湿。我坐在书桌前,不看书,也不工作,只是静静的冥想,让自己的心思像一支香凝聚在一起,忧郁与纷乱缓缓地淡去了,心慢慢的清醒起来。

我是喜欢雨的,但雨应该是晴天的间奏,而不能是天气的主调;一旦雨成为天气的主调,人的心情也如雨一样,交错着找不到一个重心。然而老是下雨也是无可如何的事,这时就在屋里点一支香吧!

一支香很小,却像大雨的原野里有一座凉亭,为我保有了一块于净的土地——那时是,在江南的雨势里,还有西藏草原的风情。

喝茶常常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情趣,尤其是喝功夫茶,一具小小的杯子,不能一口饮尽,而是一点点细品。

所有的茶里我最爱冻顶乌龙。冻顶不像香片那么浮,不像清茶那么涩,不像普洱那么苦,也不像铁观音那么硬;它的味道是拙朴的,它的颜色是金澄的,可以细细地品尝。

有一位朋友知道我爱冻顶,送来了一罐收藏多年的陈年冻顶,罐于上写了“沉香”两个字,沉香的色泽比冻顶要浓,气味却完全改变了。乌龙虽拙,还是有一点甘香,沉香却把甘和香蕴藏起来,只剩下真正的拙,丝毫没有火气,好像是从记忆中涤滤过的;记忆有时是无味的,却千叠万壑的幽深,让人沉潜其中,不知岁月的流转。

中国人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敬陪未座,我觉得如果有“沉香”喝,它就往前蹿升,可以排到前面的位置。

最好的当然是在雨天,屋里点起一炷香,当微雨如星芒在屋外浮动时,泡一壶沉香,看烟香袅袅,而茶香盈胸,那时真可以做到宠辱皆忘的境界。

篇6:林清玄散文赏析

乡下老家前面,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林场的桃花心木已是高达数丈的成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种桃花心木的是一个高大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不同的是,这是旱地,不是水田。

树苗种下以后,他总是隔几天才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没有规则,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种有桃花心木苗的小路散步,种木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感到愈来愈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有时就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隔那么久才为树浇水。

但是,懒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

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的人怎么可能行事那么从从容容?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是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会无缘无故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应该不会这么容易就枯萎吧?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保收。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很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只要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的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都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生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底,一旦我们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可以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是一吹就倒了。”

植树者言,使我非常感动,想到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我们会养成独立自主的心,不会依赖。在不确定中,我们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觉知。在不确定中,我们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生命的法则不可能那么固定、那么完美,因为固定和完美的法则,就会养成机械式的状态,机械的状态正是通向枯萎、通向死亡之路。

当我听过种树的人关于种树的哲学,每天走过桃花心木苗时,内心总会有某些东西被触动,这些树苗正努力面对不确定的风雨,努力学习如何才能找到充足的水源,如何在阳光中呼吸,一旦它学会这些本事,百年的基业也就奠定了。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等高,是那么优雅而自在,宣告着自主的生命。

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林清玄散文读后感3篇

2.林清玄作品节选

3.散文家林清玄简介

4.林清玄《心里的宝玉》阅读答案

5.初读林清玄

6.林清玄散文读后感三篇

7.浅谈林清玄散文

8.林清玄散文的情、趣、理

9.林清玄:生命的馅

10.林清玄好雪片片教学设计

篇7:林清玄短篇散文赏析

乡下老家前面,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林场的桃花心木已是高达数丈的成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种桃花心木的是一个高大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不同的是,这是旱地,不是水田。

树苗种下以后,他总是隔几天才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没有规则,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种有桃花心木苗的小路散步,种木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感到愈来愈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有时就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隔那么久才为树浇水。

但是,懒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

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的人怎么可能行事那么从从容容?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是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会无缘无故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应该不会这么容易就枯萎吧?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保收。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很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只要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的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都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生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底,一旦我们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可以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是一吹就倒了。”

植树者言,使我非常感动,想到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我们会养成独立自主的心,不会依赖。在不确定中,我们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觉知。在不确定中,我们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生命的法则不可能那么固定、那么完美,因为固定和完美的法则,就会养成机械式的状态,机械的状态正是通向枯萎、通向死亡之路。

当我听过种树的人关于种树的哲学,每天走过桃花心木苗时,内心总会有某些东西被触动,这些树苗正努力面对不确定的.风雨,努力学习如何才能找到充足的水源,如何在阳光中呼吸,一旦它学会这些本事,百年的基业也就奠定了。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等高,是那么优雅而自在,宣告着自主的生命。

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篇8:林清玄短篇散文赏析

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

那时是春末,一季稻谷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苓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绽出土地。细心地聆听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非常幸福的感觉。

农夫和我坐在稻埕①旁边,稻子已经铺平摊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谷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也染上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做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山堆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来都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晒谷子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哲学。

农夫用斗笠扇着脸上的汗珠,转过脸来对我说:“你深呼吸看看。”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

他说:“你闻到什么没有?”

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我说。

他开颜笑了,说:“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

阳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

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谷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地嗅,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的胸膛;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没有香味了。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个大学生,暑假偶尔帮忙,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了决心留在家乡。我们坐在稻谷边,漫无边际地谈起阳光的香味,然后我几乎闻到了幼时刚晒干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的味道,光的香气就那样淡淡地从童年中流泻出来。自从有了烘干机,那种衣香就消失在记忆里,从未想过竟是阳光的原因。

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时候,空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香气不同呢?”

我说:“那夜来香、昙花香又作何解呢?”

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地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退化了。”

注:①稻埕:这里指晒谷场

篇9:林清玄短篇散文赏析

本文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哲理性散文,又称《光之香》。文章记述了一个城里人与一位放弃城市繁华生活回到乡村皈依土地、阳光,反璞归真的原本是大学生的农夫一起翻晒稻谷的故事,围绕着“阳光的香气”,将“绘—嗅—忆—议—盼”几个材料串联起来,表达了对远离自然的忧虑和回归自然的渴盼,使读者跟随作者的叙述唤醒人类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天性,一起感受大自然天赋之香的幸福心情以及渴望回归自然的迫切愿望。从而表明了人与大自然的日益疏远的现实,表达了人类应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的深刻立意。

篇10:林清玄短篇散文赏析

这篇文章颇给人一种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的感觉,也是以种树之法,寓为人处世之理,但本文更是以桃花心木这种特殊的树的生长过程设寓,生动形像地揭示出人生的哲理:“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我们会养成独立自主的心,不会依赖。在不确定中,我们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觉知。在不确定中,我们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告诉人们,自主精神才是一个人的立身立世之本。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文章层层深入,层层设疑,由事入理,融理于事,意味深长,奈人寻味。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物喻人,寓意深刻。哲理通俗易懂,具有教育意义。语言自然亲切朴实。

林清玄散文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林清玄散文《箩筐》

浅谈林清玄散文

林清玄短篇散文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林清玄散文 电磁炉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林清玄散文:桃花心木

林清玄散文精选

林清玄散文赏析鉴赏(精选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林清玄散文赏析鉴赏,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