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知识点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仓溢东苑房东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知识点(共含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仓溢东苑房东”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知识点

篇1: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知识点

契丹族

契丹发展: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唐末汉人纷纷避难,北出长城,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到9世纪后,契丹族有了自己的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造房屋和城邑。

※ 政权建立:10世纪,契丹首领 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在 临潢建立政权,史称“辽”。

辽的发展: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党项族

党项族发展: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本是羌族的一支。唐朝时与中原文化接触较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 政权建立:11世纪,党项族首领 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 兴庆,史称“ 西夏”。

西夏的发展:元昊 仿效唐朝制度,订立官制、军事和法律,并鼓励开荒耕种,发展农牧经济, 创制西夏文字。

辽和北宋的和战

战: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的冲突加剧。

和:宋太祖晚期,辽与北宋保持良好关系,互通使节。

战:宋太宗即位后,辽对北宋发动了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防御。

※ 战:宋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一直打到澶州,威胁开封。寇准力劝真宗亲征,取得胜利。

※ 和:澶州之战之后, 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这次盟约史称“ 澶渊之盟”。

西夏和北宋的关系

先战: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虽然屡屡获胜,但是由于人力和物力有限,人民生活在困苦之中。

※ 后和:后来北宋和西夏和谈,订立宋夏合约, 元昊向宋称臣, 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 宋夏边贸兴旺。

怎样可以学好历史

喜爱历史,增加对学历史的兴趣,并且让兴趣一直保持,为你打开历史之门。认真听课,不要认为老师的内容都是枯燥无味的。即使是课本上的内容,只要用心学习也是妙趣横生的,关键是要善于融入历史。做好笔记,课上认真听的一大特点就是做好笔记,能够让你清晰的回忆起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多方了解,请教老师,使课本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多去阅读,阅读量很能帮助你在这个学科中增加知识量,不局限于课本。

要学会整合初一历史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要总结考试成绩,通过总结学会正确地看待分数。只有正确看待分数,才不会被分数蒙住你的双眼,而专注于学习的过程,专注于蕴藏在分数背后的秘密。

篇2: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知识点

[知识要点]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铁农具出现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广泛使用。

牛耕出现也在春秋时,战国时期推广。

作用: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二、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1.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

2.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3.两千年来一直造福于人民。

三、商鞅变法:

1.背 景:①铁农具和农耕的使用和推广,导致私田出现。

②奴隶主改变剥削方式,出租土地,转化为地主。

2.目 的:地主阶级要求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3.时 间:公元前356年。

4.支持人:秦孝公。

5.主持人:商鞅。

6.内 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

③建立县制。

7.结 果: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 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8 影 响: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

其它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我国的封建社会形成了。

[难点解析]

1.说一说,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为什么能很快推广?

一是铁农具比石农具和青铜农具更坚硬和普遍,二是当时冶铁

工业发达,能够生产大量铁器。

2.《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一切变法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生与死,一切变法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生与死,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重点考点]

1.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和结果。(见知识要点)

2.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从此确立起来了。

3.(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4.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人民。

如何化简法背诵历史

将复杂内容通过化简,舍弃次要内容,记住关键字眼,然后拓展开去,最后达到全部记忆。例如:中国近现代史中关于中英《南京条约》内容,记起来十分复杂,但仔细推敲,这个条约内容有四条,每一条只找一个关键字,就可化简为“割、赔、开、关”四个字,然后再展开。

“割”即割香港岛给英国;“赔”即赔款2100万银元;“开”即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通商口岸;“关”即关税协定。这样就能较快的达到记忆。

初中历史学习高效方法

了解重点知识

一般来说,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哪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

2增加对历史时间的理解

因为历史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时间确定上比较讲究真实性。中学生学习和记忆历史时间,会确定公元前和公元后这两个标准的时间尺度。很多历史书籍后面会有一个完整的历史年代表格,可以去查看。

3课堂学会技巧性消化

要做到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一是对课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二是平时要认真记录好老师提出的重点内容,三是有很多学生不注重平时的记忆,只是将老师上课的内容记录下来,待到考试的时候才去开卷翻书,这样往往由于不熟悉知识点导致考试时间紧张。因此,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上课尽量消化知识点。

4掌握答题方法

历史学习里面其实有很多约定俗成的东西,很多概念我都可以用“三条”或“两条”来总结,比如说了解一个事件我们通常是从“背景(原因),内容(经过),影响和意义(结果)”来记忆,分析问题我们总是有“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来思考,分析背景时我们会分“国内环境,国际环境”来进行,评价意义时我们有“正面(积极)和负面(消极)”两个方面……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篇3:关于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

二、“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①改革制度;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000多公里。

2、开凿的目的:①加强南北交通;②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繁荣与开放是隋唐社会的时代特征。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618年)

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

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具体表现在: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

①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②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③长度和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④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⑤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⑥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隋炀帝)

①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②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③发展(明朝):八股取士

④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加强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官吏选拔范围。2)推动教育发展。3)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1300多年。

三、隋朝的灭亡

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时间:618年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

(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房谋杜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的宰相。

②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首创于隋朝);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④边疆管理。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三、女皇武则天

我国历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在科举考试方面创立了殿试制度和武举,亲自面试考生,后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

(1)措施:①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②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③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④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第3课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出现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最有名。

3、商业:长安城人口百万,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有市:商业区和坊:居民区)。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意为各族共同的君主。

3、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藏族的祖先)赞普松赞干布。作用: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4、唐玄宗时,将金城公主嫁尺带珠丹。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特点:开放,充满活力、兼容并蓄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诗::①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②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③白居易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唱,深受大众欢迎。

2、书法:唐朝最的书法家是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3、画家:唐朝最的画家是阎立本和吴道子。

南方农业的发展

1、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2、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七课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清朝君主专制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明朝的科技知识点

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册历史考试题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知识点(合集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知识点,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