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清朝君主专制知识点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libaidkw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下册历史清朝君主专制知识点(共含5篇),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ibaidkw”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七年级下册历史清朝君主专制知识点

篇1:七年级下册历史清朝君主专制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清朝君主专制知识点

一、政治上: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

1、雍正时设立军机处

①原因: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了君权。(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而且一旦作出决定,连皇帝也不能改变)

②建立:康熙皇帝时期,设立南书房,直接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开始绕过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年间,正式设立军机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过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个部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③作用:军机处的设立,使得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2、大兴文字狱(兴盛的时期:康熙、雍正、乾隆)

目的:为加强思想文化控制,加强君主专制

危害: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文字狱的推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补充:封建社会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清朝:大兴文字狱)

3、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表现:一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进行销毁、篡改。

二、对上关系上: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②清政府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③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表现:

①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②强迫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出海。③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对来船的数量、通商口岸地点等都有严格的规定。④只留广州一地为通商口岸,只准广州十三行经营管理贸易。

3、影响:

①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②消极:清政府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认识启示: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进步,闭关锁国是一种消极的政策,只能导致落后乃至最后的挨打。

细节提示:“闭关锁国”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交流,而不是绝对禁止。

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例子:①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辟;②唐朝时谴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体现了唐代对外开放的政策;③明朝郑和下西洋加强对外交流。

《汉谟拉比法典》

(1)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内容: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家庭奴隶制是其一大特征。

(3)意义:法典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法典中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4)评价:《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5)性质: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贞观之治”

(一)

唐太宗、李世民,隋亡教训记在心,

轻徭簿赋重生产,君臣廉洁又勤政,

“房谋杜断”重贤能,虚心纳谏用魏征,

政治清明国强盛,“贞观之治”真繁荣。

(二)

唐朝有个武则天,后宫之中掌大权,

晚年称帝国号周,唯一女皇她为先,

弘扬“贞观”有政绩,引出“盛世”到开元。

篇2:七年级清朝前期历史知识点

七年级清朝前期历史知识点

1、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商业:①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②形成了一些大的商邦,比如:晋商和徽商。

3、人口的增长

原因: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情况:康熙时人口1.5亿,乾隆末年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和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消极: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古巴比伦王国

(1)统一: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统治: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3)影响:汉谟拉比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原始农耕生活知识点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约60。

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

区域:黄河流域。

2、生产生活情况:①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②生产工具:制作使用精美磨制石器,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③生产活动:开垦土地,种植粟和蔬菜,饲养猪狗等家畜,进行渔猎,采集野果;④生活用具:彩陶;⑤生活技术: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织、制衣。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时间:距今7000年左右;

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

区域:长江流域。

2、生产生活情况:①房屋:使用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木构水井;②生产活动:农作物种植水稻,农业工具骨耜,家畜以猪、狗、水牛为主;⑤生活技术: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会运用雕刻技术和使用天然漆,会制作艺术品。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长江流域是世界最早栽培人工稻的起源地,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2、原始农业起源于中国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原始农业耕种方式:由“刀耕火种”到耒耜翻土。

4、原始农业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发展。

篇3:关于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

二、“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①改革制度;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多公里。

2、开凿的目的:①加强南北交通;②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繁荣与开放是隋唐社会的时代特征。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6)

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

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具体表现在: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

①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②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③长度和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④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⑤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⑥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隋炀帝)

①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②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③发展(明朝):八股取士

④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加强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官吏选拔范围。2)推动教育发展。3)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1300多年。

三、隋朝的灭亡

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时间:618年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

(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房谋杜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的宰相。

②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首创于隋朝);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④边疆管理。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三、女皇武则天

我国历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在科举考试方面创立了殿试制度和武举,亲自面试考生,后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

(1)措施:①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②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③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④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第3课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出现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最有名。

3、商业:长安城人口百万,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有市:商业区和坊:居民区)。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意为各族共同的君主。

3、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藏族的祖先)赞普松赞干布。作用: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4、唐玄宗时,将金城公主嫁尺带珠丹。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特点:开放,充满活力、兼容并蓄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诗::①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②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③白居易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唱,深受大众欢迎。

2、书法:唐朝最的书法家是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3、画家:唐朝最的画家是阎立本和吴道子。

南方农业的发展

1、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2、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篇4:关于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一、元谋人

地点:云南元谋县 时间:距今约170万年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生产生活情况:使用打制石器 特点: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二、北京人

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时间: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

身体特征:仍保留着一些猿类特点; 生产生活情况:①使用打制石器;②使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

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 时间:距今约180

身体特征:模样同现代人基本一样

生产生活情况:①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②能人工取火;③用兽皮缝制衣服.

西周的兴亡

一、西周的建立

时间:约公元前1046年-前1600年,武王-幽王(共12位王)

建立:牧野之战,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

二、分封制

目的:为控制全国广大地区西周的兴亡分封制

内容: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以及功臣和一些古帝王后代,在各地建立封国.

诸侯权利:统治和管理辖区的土地和人民

诸侯义务:①拥戴周王;②定期朝见;③交纳贡品;④带兵随周王出征

重要封国:鲁、齐、燕、晋、宋等

三、西周的灭亡 前771年,被犬戎族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

商鞅变法

背景:①铁器和农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②秦孝公深感落后挨打,决心改革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内容:①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②重农抑商.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禁止弃农经商. ③奖励军功,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 ④迁都咸阳,推行县制⑤严明法令.

推行县制:全国设31县,由国君派官吏治理

性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作用:使秦国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

秦统一六国

概况:公元前2秦王嬴政统一全国,仍定都咸阳.

意义: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A建立皇帝制度;B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C地方推行郡县制,全国有36郡

2、经济上:A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为通行货币). B、统一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为通用字体,后改为隶书).

4、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南越,修灵渠

度.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篇5: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知识点一:遣唐使:

1.背景: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2.规模:日本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

3.影响: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的影响。

知识点二:鉴真东渡:

1.评价:鉴真是唐朝和日本文化交流中影响的人物。

2.六次东渡: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五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3.鉴真的贡献: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知识点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1.新罗强盛后,派遣世界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2.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3.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引进中医,天文,历算等.

4.朝鲜音乐也传入唐朝.

知识点四:玄奘西行:

1.概况: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2.主要活动及贡献:

(1)在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2)回国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3)《大唐西域记》:根据他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成书,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隋唐科举制度:

北:P20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二、武则天

北:P13-15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武则天统治时期,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断续发。当时,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

北:P15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四、唐与吐蕃的交往:

P28吐蕃是今藏族祖先。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

五、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一)遣唐使

北:P32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文化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鉴真东渡

北:P33鉴真到达日本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斩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识图P34鉴真东渡示意图)

(三)玄奘西行

北:P35玄奘是唐朝的高僧,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他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玄奘西行示意图)

六、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略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北:P64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两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

北:P75-76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第二年定都大都。忽必烈为元世祖。

初一历史复习方法

一、历史学习:似易而实难

2、难在答题——题能看懂,答案难做,容易失分。

具体对策: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

“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

“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3、难在复习——书有几本,题海无边,难以入手,效率不高。

具体对策:

文明史,历史复习的新角度;

专题化,历史考试的总趋势;

重基础,体现基本能力要求;

重现实,适度结合热点命题。

二、历史解题:公式化模式+发散思维

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

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二、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1、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2)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2、政治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3、文化内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交流+……

4、事件、事态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

三、历史影响、意义和教训

1、性质分析: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2、影响或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3、判断成败及原因

4、经验教训或启示:(经验+教训)→启示

5、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

孩子的成长是最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记忆力差,是因为没有掌握对学习方法。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明朝的科技知识点

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册历史考试题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清朝君主专制知识点(共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七年级下册历史清朝君主专制知识点,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