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七课最后一课七年级(共含7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哭nm”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第七课最后一课(七年级人教版)
7最后一课
都 德
学习目标
1.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章生动的描写。
3.揣摩课文词语。
重点难点
1.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所表现爱国主义感情。
(2)学习文章生动的描写。
2.难点:词语揣摩。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 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哽住(geng3) 踱来踱去(duo2) 惩罚(cheng2 fa2)郝(hao2) 叟(sou3) 祈祷(qi2 dao3)懊悔(ao4) 诧异(cha4) 纵身(zang4)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词语:
(1)惩罚:严厉地处罚。
(2)懊恼: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懊:悔恨。
(3)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4)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5)纵身:全身猛力向前或向上(跳)。本课是全身使劲向前跨越的意思。
(6)踱来踱去:来回慢步行走。 ,
(7)惨白:(面容)苍白。惨:凄惨。形容自得不好看。
3.(1)阅读课文,质疑。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都德(1840―1897)是法国十九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十三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集。有《达拉斯贡的达达兰》、《星期一的故事》、《小福罗蒙》和《大利斯勒》等。他的短篇小说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而对着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篇短篇小说,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弗朗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2.导语。
学习小说要从故事情节入手,读懂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然后看小说塑造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在人物形象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三、正课
1.速读课文,整理故事情节。
讨论并归纳:
开端:从开头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写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感受。
发展:从“平常日子”到“我真的永远忘不了”。写上最后一课的过程。. 高潮:从“忽然教室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到完。
结局:写韩麦尔先生下课时情形。
2.质疑:从故事的开端看小弗朗士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从哪里可以看出?
讨论并归纳:
(1)不爱学习,天真贪玩。表现在:上学迟到,分词不会念。想逃学去玩。画眉唱歌,普鲁士兵操练觉得有趣。
(2)有较强的意志力。表现在: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3)对敌人的恨。表现在:走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啦?”
(4)有较强的自尊心。表现在:听了铁匠的话,想到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
小弗朗士的这些性格特征说明他并不是一个坏孩子,这是小弗朗士真正思想性格的基点,也是他思想转变的条件。
3.质疑:小弗朗士来到学校,发现今天上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的情形大不一样。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这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都 德
学习目标
1.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章生动的.描写。
3.揣摩课文词语。
重点难点
1.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所表现爱国主义感情。
(2)学习文章生动的描写。
2.难点:词语揣摩。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 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哽住(geng3) 踱来踱去(duo2) 惩罚(cheng2 fa2)郝(hao2) 叟(sou3) 祈祷(qi2 dao3)懊悔(ao4) 诧异(cha4) 纵身(zang4)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词语:
(1)惩罚:严厉地处罚。
(2)懊恼: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懊:悔恨。
(3)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4)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5)纵身:全身猛力向前或向上(跳)。本课是全身使劲向前跨越的意思。
(6)踱来踱去:来回慢步行走。 ,
(7)惨白:(面容)苍白。惨:凄惨。形容自得不好看。
3.(1)阅读课文,质疑。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都德(1840―1897)是法国十九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十三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集。有《达拉斯贡的达达兰》、《星期一的故事》、《小福罗蒙》和《大利斯勒》等。他的短篇小说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
[4] [5] [6]
一、预习
1.细读课文,从韩麦尔先生的言行分析韩麦尔的人物形象。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三、四题。
二、导人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其中变化的原因之一是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这节课我们重点从韩麦尔先生的言行,分析这个人物的形象。
三、正课
1.质疑:在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讨论并归纳: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他在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祖国的语言做最后的告别时,他是万分悲痛的,但他在强大压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完美形象,表现了他高贵的气度。
2.质疑:韩麦尔先生对小弗朗士的迟到,不会背分词用法也不责备,而是深深的自责,并对阿尔萨斯人的直率批评表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韩麦尔对大家的批评以及深深的自责,还有对孩子们的谆谆告诫,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恪尽职守、道德高尚,有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感情。
3.质疑: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韩麦尔先生高度赞美法国语言表现了什么?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全句的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韩麦尔先生高度赞美法国语言,表现他的爱国感情。“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这句话的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4.质疑:听了韩麦尔先生的这两句话,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参考答案:这段话包含几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如果一个民族完完全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几乎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 ’
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做“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正因为如此,普鲁士政府在军事占领阿尔萨斯与洛林之后,就马上强迫当地学校取消法语教学而改教德语;同样,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之后,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他们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说对一个民族的军事占领还不是真正的占领,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实现对一个民族真正的占领和征服。但这,往往是最困难的。
这就是韩麦尔先生所说的这句话的重要意义。
5.质疑:“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些什么?
讨论并归纳:这是他服务了四十年的地方,他对这周围的一切,对这些天真无知的孩子,对最明白、最精确的法语怀着深深的眷念之情,他多么舍不得离开这里。然而普鲁士侵略者强迫阿尔萨斯和洛林人民学德语并赶走他,这些侵略者多么可恶!这使韩麦尔先生对侵略者怀着强烈的愤怒之情。
6.质疑: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为什么‘‘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讨论并归纳:表现韩麦尔先生恪尽职守,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表现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7.质疑:下课时,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
讨论并归纳:脸色惨白是他内心悲痛的表现,因为,教堂的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将要代替法语,这两点是对韩麦尔先生的沉重打击。所以他脸色惨白。
8.质疑:÷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韩麦尔先生写两个大字,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
讨论并归纳:因为他把对祖国强烈的爱、对国土沦亡的无比悲愤都融进这两个字,感情极为强烈,它集中体现出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9.质疑:韩麦尔先生下课时为什么“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讨论并归纳:因为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
10.质疑:小弗朗士为什么感到先生形象“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讨论并归纳:小弗朗士从韩麦尔先生的言行,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朗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小弗朗士感受到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位好老师,而且是一位伟大的爱国志士。
11.质疑:文中多次提到普鲁士兵的操练,镇公所的布告牌,普鲁士兵的号声,描写这些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这是环境描写,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普法战争。
四、小结
本文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文章通过对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言行、心理的描写,刻画了两个人物的典型形象.他们是千千万万普通法国人民的代表。在他们身上,表现了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的决心和信心,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三、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一、预习
1. 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哽住(geng3) 踱来踱去(duo2) 惩罚(cheng2 fa2)郝(hao2) 叟(sou3) 祈祷(qi2 dao3)懊悔(ao4) 诧异(cha4) 纵身(zang4)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词语:
(1)惩罚:严厉地处罚。
(2)懊恼: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懊:悔恨。
(3)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4)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5)纵身:全身猛力向前或向上(跳)。本课是全身使劲向前跨越的意思。
(6)踱来踱去:来回慢步行走。 ,
(7)惨白:(面容)苍白。惨:凄惨。形容自得不好看。
3.(1)阅读课文,质疑。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都德(1840—1897)是法国十九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十三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集。有《达拉斯贡的达达兰》、《星期一的故事》、《小福罗蒙》和《大利斯勒》等。他的短篇小说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而对着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篇短篇小说,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弗朗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2.导语 。
学习小说要从故事情节入手,读懂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然后看小说塑造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在人物形象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三、正课
1.速读课文,整理故事情节。
讨论并归纳:
开端:从开头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写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感受。
发展:从“平常日子”到“我真的永远忘不了”。写上最后一课的过程。. 高潮:从“忽然教室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到完。
结局:写韩麦尔先生下课时情形。
2.质疑:从故事的开端看小弗朗士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从哪里可以看出?
讨论并归纳:
(1)不爱学习,天真贪玩。表现在:上学迟到,分词不会念。想逃学去玩。画眉唱歌,普鲁士兵操练觉得有趣。
(2)有较强的意志力。表现在: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3)对敌人的恨。表现在:走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啦?”
(4)有较强的自尊心。表现在:听了铁匠的话,想到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
小弗朗士的这些性格特征说明他并不是一个坏孩子,这是小弗朗士真正思想性格的基点,也是他思想转变的条件。
3.质疑:小弗朗士来到学校,发现今天上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的情形大不一样。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这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这三个方面的不同说明,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
4.质疑:小弗朗士看见这些情形,心里感到怎样?
讨论并归纳:感到诧异。
5.质疑:当韩麦尔先生宣布“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时,小弗朗士的心情怎样?
讨论并归纳:感到万分难过。
6.质疑:为什么会感到万分难过?
讨论并归纳:因为韩麦尔先生的话犹如晴天霹雳。使小弗朗士受到极大的震动,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愤怒,对不能再学习法语的痛苦,对过去逃学的懊悔,对老师和课本的依恋,这些使小弗朗士感到万分难过。
7.质疑: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表现怎样?
讨论并归纳:
(1)对背不出分词用法,心里挺难受。
(2)小弗朗士觉得今天听讲,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觉得自己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
(3)个个人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有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4)听到郝叟老头古怪的念书声,又想笑,又难过。
(5)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8.质疑: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讨论并归纳:
(1)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
(2)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3)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9.质疑: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1)他原本就不是一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
(2)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3)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使小弗朗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四、小结
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从一个巧妙的角度,通过他带着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出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眷眷深情。小主人公在这堂课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动。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教学目的
一、学习通过环境、气氛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
二、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机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
一、重点和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如:为什么不许教法语,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穿上礼服……)
3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4、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二、教学中要着重抓住:
1、对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指导,要求读得有感情,进一步加深感受。
3、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当中国神六梦圆蓝天、当奥运会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什么?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着拥有同一个名字的祖国。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请学生谈谈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四、合作探究:
1、在这最后一课中,与以往相比,有哪些变化?找出有关句子加以说明。
①气氛不同:喧闹——安静、严肃
②人物不同:学生——还有其他人
③学生不同:喧闹——坐在座位上
④教师不同:穿着不同(一般——礼服)
2、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的变化:(课后第一题)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1、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角度之一: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韩麦尔先生。作者在文章中浓墨重彩,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这位燃烧着爱国热情的老教师。上课前,他挟着大铁戒尺,在教室里踱来踱去,穿着节日的礼服,称学生们为孩子们,这一切蕴含了一个教师对即将分别的工作、即将分别的学生的深情。小弗郎士回答不出问题时,他责备阿尔萨斯人不珍惜“今日”,责备做父母的不重视孩子的学习,责备自己工作不负责,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啊!上课,他全身心投入,教语法课、教习字课、教历史课,最后还教初级班拼音,他简直是一架不会疲倦的机器。上课结束时,他惨白的脸色、被哽住的语言以及那写字和挥手的动作,表现出他作为一个爱国志士的悲愤心情。
教学方法与过程:
一、学生浏览全文,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语言的语句;
二、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肖像的语句(穿着、神情);
三、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动作的语句。
角度之二:小弗郎士的变化
小弗郎士也是小说的主人公,全文以他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穿起了一串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芒的“珠子”。文章对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工笔细描;
a.对普鲁士兵:(操练有趣)幼稚→→(知道布告牌上的内容)坏家伙→→(强迫鸽子说德语)仇恨、轻蔑;
b.对老师:(迟到)怕骂→→可怜→→崇高;
C.对学习法语:讨厌(想逃学、画眉的歌唱,普鲁士兵的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得多)→→懊悔(旷课找鸟窝、溜冰)→→难受(愿花任何代价换得熟练地背分词)→→细心听课。
教学过程和方法:教师提示三个方面,让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而用词语概括,显示出小弗郎士思维变化的过程。
角度之三:主题的表现
文章的主题是表现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最后一课,这个小小的生活侧面是怎样表现这样一个重大主题的呢?
一是社会背景的巧妙安排,把小的事情置身于大的背景中。这样老师严肃认真地教课,下面的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就闪射出了爱国主义的光芒,
二是人物的精心安排,以点带面、以实衬虚。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读者可以从最后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的其他爱国义举。在最后一课中,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物”,这样最后一课中的人物就有了一定的代表性,由一鳞半爪可以想见全龙。
三是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郝叟的大眼镜,拼读字母时古怪的声音,同学们上习字课时安静的气氛。另外还有一些描写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典型细节。
教学过程和方法:
一、找出交待社会环境的语句,提问:不要这些语句行不行?
二、不写郝叟等镇上的人行不行?
三、读罢全文,说说印象最深的细节。
四、指导学生朗读感人的细节描写部分。
最后一课七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清小说故事情节,理解小说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如语言、表情、动作描写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网络资源的查找、筛选、利用、整合,了解小说作者及其写作背景,通过讨论区自由发表意见,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前后变化。利用网络平台练习写作,达到互通有无,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课文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教学原则
以教师引导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多种描写方法。
四:课前预习
解决朗读障碍,利用网络查找写作背景,观看课文配套朗读视频,了解课文内容。
五:课时:第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
提问:你印象中小学里的最后一课的情况
自由发表
让学生了解“最后”的不一般的含义
2、作者及背景介绍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
互相交流
了解故事发生的大背景
3、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个别回答
培养学生速读抓重点的能力
4、问题探究
“最后”的特殊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课文中哪些段落)
个别发言
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5、人物分析
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人物,看看他在上课前后的变化
小组讨论,分析人物
培养学生从文本内容评价人物的能力
6、引出人物描写方法的介绍
引导学生网上搜索
搜索
了解心理描写的作用
7、细节欣赏
引导学生选择最喜欢的细节描写,说说理由
讨论区发言,教师选择重点段落让学生朗读
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8、置疑解疑
对于具体问题的解决
置疑解疑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9、实践作业
学习课文中的心理描写,写一段特殊经历时候的心理描写。如上台演讲、参加运动会等
发表在讨论区
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 《最后一课》
★ 最后一课_
★ 最后一课教案
★ 读后感最后一课
★ 最后一课说课稿
★ 语文 -最后一课
★ 最后一课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