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初一历史下册重要知识点(共含6篇),我们一起来阅读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回收站”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一、科学技术
1、赵州桥设计者:隋朝李春,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2、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的城市。
3、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唐朝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二、医学“药王”孙思邈《千金方》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诗人代表作特点李白
《早发白帝城》
《蜀道难》
豪迈奔放,想象丰富。诗仙杜甫
“三吏”“三别”
反映社会现实诗圣白居易
《秦中吟》《新乐府》
通俗易懂,反映社会现实。
四、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1、书法书体书法家代表作颜体顔真卿
《多宝塔碑》柳体柳宗元
《玄秘塔碑》2、绘画阎立本
《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画圣四、艺术宝库莫高窟世界上的艺术宝库之一。
五、盛大欢腾的乐舞
的歌舞大曲有歌颂唐太宗的《秦王破阵乐》、唐太宗参与编创的《霓裳羽衣曲》。
历史学习方法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做任何事,基础尤为重要,更何况学习。若能将基础知识全面地,系统的熟练掌握,并能有机地、灵活地结合起来,任何难题都会迎刃而解。所以,我们应脚踏实地地学,决不要心浮气躁。
二、讲求效率
每一位成功人士在介绍他们的成功秘诀时,都无一例外地提到要“讲求效率”,我们不妨也学一学。即上课一定要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尽量做到当堂吸收消化。若能真真切切地达到此境界,那么偶尔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虽占用时间,但不是浪费时间,而且还会促成你更高的学习效率。
三、扩展知识面
课本的知识是有限的,而要挑战中考及以后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次重大考验,就应有厚实的知识作为盾牌。所以我们要“挤”出时间阅读历史名著;浏览信息,观看历史性节目。只要坚持不懈,必有收获。
四、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学习固然重要,但也要注意劳逸结合。适时适度地给自己放假,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紧张的模拟考之后给自己轻松半天。与好友一起去看场电影,溜一会儿旱冰,或是戴上久违的“walkman”,或是对着蓝天白云高喊一声,舒心惬意,好不自在。不过,别忘了轻松之后又该崩紧那根弦了。
在学习之后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历史学习技巧
一、端正态度,相信自己。
有的学生认为历史学不学没所以然,在学习中自然就会大打折扣,不会尽力去学习。所以,我觉得应该先真正弄清学习历史的必要性。“学史使人明智”,历史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人,如何处事,学习历史可以使人变得聪明。学习历史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在与人谈话时若能博古通今,一定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历史还是一部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它教育我们要爱国,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明白了学习历史的必要性,端正了态度,才会自觉主动去学好它。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也是历史学不好的原因之一。其实,历史很容易学好,每一个学生应该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完全能学好它。
二、理清线索,把握整体结构。
学习历史,要理清线索,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我们可以主要朝代为线索去学习。每本书的目录就是知识的框架,我们要学会看目录,通过它掌握知识整体结构。纵观历年中考试卷,考的都是主干知识,如果我们理清了线索,掌握了知识的整体结构,考试时也就能得心应手了。
三、注意前后联系,学会归纳整理。
历史是从古到今发展演变而来的,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例如,在学习中国历史“香港回归”时,我们应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回顾香港是如何被英国占领的相关知识。在学习世界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们应联想到中国历史“五四运动”的发生。经常注意前后联系,我们就能弄清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便于理解掌握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例如,我们可以就“港澳、台湾问题”、“三次科技革命”等专题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这样也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四、及时复习巩固,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不管哪个学科,要想学懂弄通,取得好的成绩,都必须及时复习巩固,历史的学习也不例外。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按质按量完成学习任务。有的学生懒散拖沓,所学的知识不及时掌握,作业也不按时完成,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和责任心,这样怎么能把学习搞好呢?
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背知识点
夏商西周的更替
一、我国历第一个国家“家天下”的夏朝
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
3、都城:阳城
4、政权机构:城堡、宫殿、军队、刑法、监狱
夏朝成为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原因:
1、夏朝按地区划分国民(九州);部落按血缘划分人群;
2、建立了压迫人民的国家机构:军队、刑法、监狱;
3、“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开始“家天下”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和对立阶级的产生
夏灭亡的原因:夏桀暴虐成性、荒.无度、大兴土木、剥削百姓
二、商朝的建立
1、公元前16,商汤建立商朝,定都亳
2、盘庚迁都:殷公元前1300年
3、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
政治上:是当时世界上的国家之一。
经济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
文化上: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三、西周的建立
1、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
2、建立者:周武王
3、都城:镐京(今西安)
4、西周的政治、经济
政治:分封制
农业:农作物品种增多,已有人工灌溉
手工业:分工较细(百工);原始瓷器制作比较普遍
建筑业: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
四、西周的灭亡及东周建立
1、西周灭亡时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
2、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
五、夏、商、西周三代的灭亡有何相似之处?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1)荒.无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2)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政策应该符合人民心愿;用人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分封制的作用
作用《春秋》《战国策》西汉刘向编写内容周王的分封:“授民授疆土”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同姓、姻亲、功臣、前代贵族依据分封人员A、加强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B、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与文化发展。
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夏商周国家统治人民的手段军队、刑法—暴力手段礼仪教化—怀柔政策军队刑法:对外征战,对内镇压反抗礼仪教化:配合暴力镇压,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春秋”、“战国”名字的由来
1、春秋奴隶社会瓦解(前770--前476)由统一走向分裂
2、战国封建社会形成(前475--前221)由分裂走向统一孔子编写,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
春秋诸侯争霸的原因和目的
原因:周天子失去往日的权势。(表现在诸侯不听天子命令,不尽义务,政令征伐自诸侯出。)目的: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的支配权。(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和经济特权。)
七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知识点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杨坚(隋文帝);都城:长安
2.统一时间:589年;统一标志:隋灭陈;
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灭亡原因:隋炀帝残暴统治(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时间:6;事件:隋炀帝在江都被杀.
知识点二:隋文帝统治
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
知识点三:隋朝大运河
修建者:隋炀帝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各段名称: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重要城市:涿郡(北),洛阳(中心),余杭(南)
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知识点四:科举考试
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进士科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意义: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利,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知识点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唐朝建立:618年;建立者:李渊(唐高祖);都城:长安。
2.李世民(唐太宗),年号贞观。
3.唐太宗的主要活动(治国政策和措施)
(1)用人上: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魏征),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
(2)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3)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4)军事上: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反击,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3.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称之为“贞观之治”.
七年级历史学习方法
培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的老师无论学习哪一门学科,只有对它产生了兴趣才能产生学习它的动力,所以对于政治和历史的学习也是如此。中学阶段学习历史和政治并不只是为了成绩,一个人的政治和历史水平的高低往往会表现在一个的修养上。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享受,就学得轻松愉快。学习政治、历史,首先就是要培养对政治、历史的兴趣。
学会归纳总结。
学习政治和历史不能仅仅是囫囵吞枣似的死记硬背,要学会归纳总结。对于初中的历史,可以以时间为线索把所学的历史事件串起来,然后拓展,拓宽自己的历史知识面,进而牢牢掌握课本的内容。对于初中的政治,可以把类似的热点话题总结到一起,比较他们的不同点,比较他们反映事实的差异。把政治和历史知识点用自己的方法归纳总结起来,有助于学习和掌握。
多读书,多关注热点话题。
不能仅仅把学习的范围局限在课本上,当课本上的知识点掌握的足够熟练,我们可以去多读一些课外书,像《史记》就是一本很好的了解历史的课外书。课外时间也可以抽时间观看新闻联播,我们可以从新闻中获得书上没有的对历史事件和热点话题的看法,我们能从新闻中了解到大众对于热点话题的看法,这对我们学习初中的政治和历史是十分有用的。
改变以分数为中心的观念学习历史:
要想学好初中历史一定要改变自已心里一切以分数为为中心的观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分数将会被越来越谈化人生的标签,不少中学生以及家长并没有从分数决定一切的观念中走出来,认为分数在考试中占的分值较小,于是给它一个“副科”的名字,这无形中会在孩子的心里形成一种错觉,历史不重要,这样以来就无形的降低了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以及课后的时间分配,从心理上改变思维,不为分数而学习,这不仅是学好历史的前提,也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心理素质。
怎样才能学好初中历史
纲举目张的学习方法学习初中历史:
历史学有它自身的学习方法,它的整个学习的过程都是围绕着中心线去讲述的,也就是说,它的知识点不是散乱的,在学习每一个章结的时候都以围绕着这条线索来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比如,整个历史书都是围绕着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及社会风俗和影响来发展的,无论学那个历史事件或者那一个章结,都以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眼光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样以来,历史也就变得不那么复杂了。
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
(1)生活区域:游牧在我国北方的民族。
(2)建国: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3)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
(1)生活区域: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后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
(2)建国: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3)统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二、辽、北宋、西夏的和战
1、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1)背景:宋真宗时,澶州之战,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
(2)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3)评价:
①“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②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③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④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北宋节节败退,但西夏损失亦很大。
(2)议和: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3.如何正确认识北宋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1)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和战交错,但“和”始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2)辽宋、宋夏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别,但无侵略与反侵略之说。它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4.“澶渊之盟”与宋夏和约的异同点有哪些?
异:宋与辽结为兄弟之国。夏向宋称臣。
同:宋辽、宋夏议和都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措施
(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政治上:
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措施
(1)重视文官: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辨证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
(1)积极影响:
①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
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消极影响:
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也导致了北宋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多次失利。
②重文轻武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安史之乱
(1)背景
a.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b.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c.安禄山兼任三镇节度使,势力不断壮大。
(2)爆发:755 年,安禄山和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平定:763 年被平定。
(3)影响
a.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北方地区遭受浩劫;
b.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c.唐朝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严重失衡,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原因
a.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
b.人民赋税繁重,生活困苦;
c.连年灾荒。
(2)概况
黄巢起义军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打击;最终被镇压。
(3)唐朝灭亡:907 年,朱温建立后梁,唐亡。
3.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政权: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等九个政权,加上北方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2)五代十国的实质:唐末翻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政权的更迭与分立。
(3)五代十国的特点
a.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b.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c.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4)历史趋势
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雕版印刷术:隋唐时期发明
(2)活字印刷术:北宋匠人毕昇发明
(3)发展:此后又发明木活字;元代王祯发明了转轮排字法;元中期出现铜活字印刷
(4)影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5)传播:朝鲜——日本、东南亚地区-波斯——欧洲
2.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1)指南针
a.战国: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司南
b.宋代:利用人造磁铁制成了罗盘
c.应用:北宋末年,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d.传播:阿拉伯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传到欧洲
e.影响: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2)火药
a.唐朝:已经发明了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
b.宋代:发明了竹管火枪、突火枪
c.元代:发明火铳
d.传播:13 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 世纪初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
e.影响: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3.发达中外交通
(1)原因:航海技术的进步,南方的海上贸易频繁,海陆交通发达。
(2)通道
a.陆路
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驿站:宋代驿站比较发达;元代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
b.海运
条件:使用指南针,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
概况: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
航线:宋代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3)影响: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