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于记实善于写虚的写作技巧(共含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imailR”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工于记实善于写虚的写作技巧
知识要点:
1、叙述、描写和说明是三种记实的能力。
2、议论和抒情是两种写虚的能力。
3、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考试说明:
1、工于记实
作文要练的一项基本功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如实地表现客观事物。现实生活或客观事物,就写作来说,它无非就是构成文章内容的人、事、物、景等。要工于记实,就是要学会真实、准确地表现人、事、物、景。这就像绘画中的写生,对所画的对象,它的形态、色调、明暗、质地、量感都能够如实地表现出来。画一棵树就像一棵树,画一个人就像一个人。这就为绘画创作打下了基础。基础打好了,创作的时候,构思一旦成熟,就可以大笔泼墨,任情挥洒,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画什么就像什么。写作也是这样,要做到对所写的人、事、物、景都能逼真再现,写什么就是什么。如果你写的一个人,一件事,一棵树,一场春雨,别人看了,觉得不像那个样子,不是那么回事,不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那就不是如实记写了。
叙述、描写和说明,正是三种记实的能力。它们各有其独特的作用,是我们应切实练好的写作基本功。
(1)叙述。叙述是对人和事发展过程的交代、陈述。它是一种表述过程的能力。要叙述得清晰、明白,应做好如下处理:
①人称的处理。叙述的人称,按语言交际涉及的主体(表述者)、客体(被表述者)、受体(接受者)来分,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一般真实而范围较小的题材多用第一人称;虚构或范围较广的题材,多用第三人称;一些特殊题材,如哀悼、赞颂、激励、劝慰等等,常用第二人称。第一人称的如《我和生命》:自从有了我,世界上便添了一个多难的生命。但我却爱我的生命,尽管生命赋予我的'只是这篇文章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叙述我曲折多难的人生经历,文章写的是真事,抒的是真情,从而能够打动人心。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能使文章自然真切,易打动读者。
第二人称是以你的形式出现的,文中作者把事情的开端、发展、结果都通过对你的倾诉、赞颂、劝慰、激励等表现出来。如《弟弟,请原谅姐姐》一文这样写道:弟弟,姐姐在读二年级时,你便来到这个世界上,从小你就对姐姐很好,是你让姐姐变得懂事。而从姐姐懂事的那一刻起,就一直想对你说:请原谅姐姐,弟弟文章以第二人称手法写出了自己的一段心路历程,运用第二人称使作者可以面对面向弟弟道出满腔愧疚之情,抒情真切感人,比一般的记叙文更易打动读者。
第三人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运用较多,因为站在第三者的立足点,直接叙述人物经历和事情始末,更容易展开叙述。如《忍耐的一天》,作者这样写道:忍耐不是一个形容词,忍耐是一个人,一个其貌不扬,但也不算丑陋的女孩。其实她原本姓任,在长达十多年的生命体验后,她觉得自己是个被压抑得太久的人文章用第三人称的手法叙述了忍耐一天的生活情况:从早上离开被子到晚上钻进被窝,而重点以学校生活为主。但贯穿整篇内容的却是人物的心理活动情况。作者也正是为了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而采用了第三人称的手法,可以说,这样的处理比较成功。
知识要点:
1、叙述、描写和说明是三种记“实”的能力。
2、议论和抒情是两种写“虚”的能力。
3、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考试说明:
1、工于记实
作文要练的一项基本功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如实地表现客观事物。“现实生活”或“客观事物”,就写作来说,它无非就是构成文章内容的人、事、物、景等。要工于记实,就是要学会真实、准确地表现人、事、物、景。这就像绘画中的写生,对所画的对象,它的形态、色调、明暗、质地、量感……都能够如实地表现出来。画一棵树就像一棵树,画一个人就像一个人。这就为绘画创作打下了基础。基础打好了,创作的时候,构思一旦成熟,就可以大笔泼墨,任情挥洒,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画什么就像什么。写作也是这样,要做到对所写的人、事、物、景都能逼真再现,写什么就是什么。如果你写的一个人,一件事,一棵树,一场春雨,别人看了,觉得不像那个样子,不是那么回事,不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那就不是如实记写了。
叙述、描写和说明,正是三种记“实”的能力。它们各有其独特的作用,是我们应切实练好的写作基本功。
(1)叙述。叙述是对人和事发展过程的交代、陈述。它是一种表述过程的能力。要叙述得清晰、明白,应做好如下处理:
①人称的处理。叙述的人称,按语言交际涉及的主体(表述者)、客体(被表述者)、受体(接受者)来分,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一般真实而范围较小的题材多用第一人称;虚构或范围较广的题材,多用第三人称;一些特殊题材,如哀悼、赞颂、激励、劝慰等等,常用第二人称。第一人称的如《我和生命》:“自从有了我,世界上便添了一个多难的生命。但我却爱我的生命,尽管生命赋予我的只是……”这篇文章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叙述“我”曲折多难的人生经历,文章写的是真事,抒的是真情,从而能够打动人心。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能使文章自然真切,易打动读者。
第二人称是以“你”的形式出现的,文中作者把事情的开端、发展、结果都通过对“你”的倾诉、赞颂、劝慰、激励等表现出来。如《弟弟,请原谅姐姐》一文这样写道:“弟弟,姐姐在读二年级时,你便来到这个世界上,从小你就对姐姐很好,是你让姐姐变得懂事。而从姐姐懂事的那一刻起,就一直想对你说:请原谅姐姐,弟弟……”文章以第二人称手法写出了自己的一段心路历程,运用第二人称使作者可以面对面向弟弟道出满腔愧疚之情,抒情真切感人,比一般的记叙文更易打动读者。
第三人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运用较多,因为站在第三者的立足点,直接叙述人物经历和事情始末,更容易展开叙述。如《忍耐的一天》,作者这样写道:“忍耐不是一个形容词,忍耐是一个人,一个其貌不扬,但也不算丑陋的女孩。其实她原本姓任,在长达十多年的生命体验后,她觉得自己是个被压抑得太久的人……”文章用第三人称的手法叙述了“忍耐”一天的生活情况:从早上离开被子到晚上钻进被窝,而重点以学校生活为主。但贯穿整篇内容的却是人物的心理活动情况。作者也正是为了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而采用了第三人称的手法,可以说,这样的处理比较成功。
②顺序的处理。叙述的顺序主要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平叙。
顺叙,就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叙述。顺叙的行文安排与事情发展过程一致,容易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使文章有条有理,层次井然。顺叙基本上按情节发展或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来组织叙述内容。如《老山界》,从当天下午到当天夜里,再从第二天黎明到下午两点前和两点以后,是按时间的先后写的。
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果或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进行叙述,然后再写事情的起因和经过。倒叙可造成一种悬念,是巧妙的构思手法之一,能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如:“在我的小抽屉里,珍藏着一只已经用旧了的圆珠笔。它是我童年的朋友兰兰送给我的。这只笔确实不怎么起眼,但是每当我看到它,便会引起一段美好的回忆。”这是一篇文章的开头。它用的就是倒叙。作者为什么要“珍藏着”这样一只“已经用旧了”的、“不怎么起眼”的圆珠笔呢?它会引起作者一段什么样的“美好的回忆”呢?这就是悬念。它会使人产生“急于想读下去”的兴趣。采用倒叙的写法,由倒叙转入顺序,一定要有明显的界限,又要过渡自然。常用的方法是,顺叙部分另起一段,开头用“那是……”或“记得……”等。
插叙,就是在叙述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插入一些以前的情节,然后接上原来的线索,继续进行叙述的一种写法。只要插叙运用得当,能使情节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事件背景更为清晰。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插叙了一段美女蛇的故事,这不仅使百草园的生活增添了一层神奇的童话色彩,而且含蓄地说明,百草园的生活使少年鲁迅扩大了见闻,受到了启发和教育。用好插叙对提高文章的表现力是很有作用的。所谓“用好”,主要包含两个意思:一是从顺叙转入插叙,再由插叙回到顺叙,要过渡自然,不能让人糊涂,也不能生硬;二是插叙的内容不宜多,文字也要力求简洁,不能喧宾夺主。
平叙,叙述两件(或更多件)同时发生的不同空间的事,称为平叙。这种叙述的方法,可以先叙述一件,再叙述一件(古人称之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也可以并行交叉地进行。前者,就每一件事来说,是顺叙,从二者的关系看,是平叙的。后者则紧密交叉,齐头并进了。像“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平叙,是较为常见的。这只要在起止处加以必要的照应,就可以了。并行交叉的平叙,齐头并进写几条线,互相穿插,并行推进,要把线索交织起来,巧于照应,使读者看得明白。
③线索的处理。以叙述为主的文章都至少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写作时必须正确处理好线索。文章的线索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是以时间为线索,就是按照时间的变化发展来组织材料的。如前面所举课文《老山界》,就是以时间为线索的。二是以事件为线索,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有其发展顺序的,即起因、经过、结果,按这种顺序来结构全篇就是以事件为线索。三是以物件为线索,就是让具体的物件为线索,将有关材料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以物件为线索的文章。
(2)描写。描写是将客观事物的形状、情态具体地描绘、再现出来。它是一种展示状貌的能力。描写的种类很多,主要有:
①肖像描写。②动作描写。③语言描写。④心理描写。⑤细节描写。⑥环境描写。⑦场面描写。
(3)说明。说明是以简明的文字解说事物外在状貌、内在特征等的表达方式。它是一种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告知”能力。
任何事物都有它本身的条理,事物之间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对客观事物进行说明时,必须抓住事物本身的条理和一定的内在联系,有层次地加以说明。这种有层次包括三方面:
①时间顺序。②空间顺序。③逻辑顺序。
叙述、描写、说明都是记“实”的,是反映、再现客观事物的,但各有侧重点:叙述,主要是陈述过程;描写,主要是描绘形象;说明,则主要是解说性状,直接说明事物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它们在写作时,往往结合起来使用,共同担负记“实”的任务。
2、善于写虚
在写作中,记“实”是一种能力,写“虚”也是一种能力,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能是一种更为重要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虚”,是相对于前面所说的“实”而言的,它不是客观存在的实在的人、事、物、景等,而是写作者主观的情、意。也就是说,它指的是作者由于受人、事、物、景等外物触动而由自身所产生的感情和想法。
“虚”和“实”常相联系。即主观和客观是常常结合并贯通着的。我们知道,文章在展示“外部世界”、再现客观事物的同时即流露出或寄寓着作者对事物或浓或淡的感情和或浅或深的认识。比如写景,写出的景总是带着作者的情的,因此,人们才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因为,自然界中的“景”和“物”本身并无任何感情色彩而言,但它一经作者写入作品,便会带上作者的感情,不再是纯自然物了。所以,在作者笔下,总是把自己的主观情、意融入景物之中,使山水有情,草木含意,情景交融。否则,纯客观地描写景物,即使是毫发毕肖,也毫无生机、灵气可言。如读朱自清的《春》,我们感受到作者通过对初春景色的描绘、渲染,抒发了热爱春天、热爱生命、对未来充满信心与美好憧憬的诚挚感情。写景是这样,写人写事也是这样,离不开作者注入的情和理。
抒情、议论,是两种写“虚”的能力。它们各自也有其独特的作用,是我们应切实练好的写作基本功。
(1)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抒情的方式很多,主要有:
①通过叙事抒情。用叙事作为抒情的工具时,与一般的叙述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叙述,要用作者心理上的感受与变动作灵魂,要在客观的叙述上加上主观的感情色彩。这样的叙述,便带了浓重的抒情性。一般的叙述总是较为精密、完整、详尽;而作为抒情工具时,叙述只具有一个粗略的印象已经够了,目的是达到抒情的效果。
②通过议论抒情。在记叙文章中,作者对所写的人或事,产生了强烈的感情,无限的激情涌上笔端,往往借助议论来抒情。这种议论,是被主观的感情色彩所支配的,它与一般的议论不同,它既不需要交代论据,也不需要进行论证,而只是一个判断。作为抒情工具,这个判断已经够了,那周密的论证是不必要的。例如,在杨朔的《荔枝蜜》中,有这样一段:“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在小蜜蜂的身上,作者发现了生活的哲理,通过对小蜜蜂的议论、赞扬,抒发了强烈的崇敬、感佩之情,这种感情,极为真挚、深沉。
③通过描写抒情。通过描写,尤其是通过景物描写来抒情,这也是较为常见的抒情形式。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这是很多的。在诗歌和抒情散文中,往往要通过景物描写抒情,优秀的篇章,把写景和抒情揉合在一起,情景交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描写抒情,作者的感情色彩总要在字里行间中表露出来,这是它不同于一般描写的地方;当然,表露的程度和方式,是与文章的体裁及作者的风格分不开的。例如:“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鲁迅先生这首《送增田涉君归国》的绝句,前两句是对日本秋天的描绘,字里行间流露的却是怀念之情,怀念在日本的“华年”。这首小诗,在平淡的字句中,抒发了纤细、深沉的感情,体味起来,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诚挚,那样的感人。
④直接抒情。除了通过一些间接的手段抒情以外,在有些时候,还可以直接抒情。这种抒情方式不能用得很多,但也是常见的。直接抒情用得过多,会伤于空泛,并不好;但浓烈的感情直接抒发出来,是能深深打动读者的。例如,在汉铙歌中有一首《上邪》。全文是:“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中没有叙述事件,也没有议论或描写,而是把内心的感情袒露出来,用了最直接的抒情手段。由于感情浓烈,虽是把誓言、决心直接倾诉出来,感染力也是很强的。
(2)议论。就是对客观事物进行评论,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但记叙类文章中的议论,不象议论文那样要有充足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它是在叙述、描写和说明的基础上,直接表明作者对人物、事件的看法,在文章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提醒幸福》中这样写道:“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它不会像信号弹似的,在很高的天际闪烁红色的光芒。它披着本色的外衣,亲切温暖地包裹起我们。”几句中肯的议论,言简意赅,揭示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旨。
以上表明,被生活的情景触动,就会产生强烈的感情;对事物有感悟、有认识就会有深刻的议论。抒情,发自内心,不是硬加上去的;议论,源于真知,切忌空泛抽象。在写作中,我们应善于“写虚”,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更优美、深刻的表达。
[7―1]
初中生活富于幻想,易动感情,在同学们的心灵深处一定会不断地萌发出许许多多“渴望”,如渴望得到父母师长的理解,渴望有位好友,渴望获得成功,甚至渴望获得一条漂亮的裙子、一个小足球等等。请“以我渴望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通过完整的一件事或几件事具体写出渴望的原因。②以叙述为主,适当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③不少于700字。
导思:中学生风华正茂,情感丰富,易于幻想。在同学们心灵深处有很多的“渴望”产生,如何获得成功,渴望有位知心朋友,渴望师长的理解等等。如何把这一“渴望”叙写清楚,确立深刻主题,应成为本次写作重点。
1、首先应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选择一件或几件事具体写出渴望的原因,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叙写时注意层次清晰,详略得当。
2、表达方式应以记叙为主,适当运用议论和抒情。记叙要具体、生动;议论要简明、精警;抒情要含蓄、真挚。
3、语言要清新自然,真挚感人。字数应不少于700字。
[7―2]
我爱家乡的……
要求:请你把题目补充完整,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家乡的风土人情。
导思:常言道:“谁不说咱家乡美?”家乡是每个人生长的地方,熟悉的地方,是每个人都难于忘怀的地方。我国国土地大物博,每个地区的风土人情,都各有特色。
1、根据命题要求,本文要以写景状物、描写说明为主,写出自己家乡的特色。而题目中的“爱”字就决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因此,总的来说,同学们要在对家乡风物熟悉了解的基础上,抓住地方特色,或记叙文、散文,或说明文、议论文,为自己的家乡唱出一曲深情的颂歌,表达你对家乡的热爱。
2、本命题的写作要点是: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使行文自然融合,情系于中。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考场佳作来。
互动作文教学新方案之六 :善于写“虚”
重庆市 邓大林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学会写“虚”的意义。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掌握抒情、议论的写虚能力。
【教学难点 】在一篇文章中,灵活运用写“虚”。
【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
【教学安排】教学过程 分为“进入情境”、“实践体验”和“表达交流”、“研究学习总结及再创造”依次进行的四个阶段。“表达交流”为两课时,提前一周布置任务,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体验。
【教学步骤 】
第一阶段 进入情境
任务:
教师:
一、 将学生划分成八个组。
二、 向学生公布研究专题,讲明研究内容和范围,激励学生研究探讨。
研究专题:善于写“虚”
三、介绍研究方法:阅读写作“第五单元”,借阅有关记叙文的抒情、议论方面写作知识的书籍,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开讨论会。走进社会,深入生活。看哪些人、事、物、景能触动自己的情和意,自己对哪些事有或深或浅的认识,并与同学、父母、老师交流,随时记录写作知识、研究问题和体会。
第二阶段 实践体验
任务:
学生:
一、阅读教材“第五单元 善于写虚”思考下列问题:
1.学会写虚有什么意义?
明确:写作中记“实”是一种能力,写“虚”也是一种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能是一种更为重要的能力。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对外界的人、事、物、景总有自己的感情和看法,而作文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检测我们对外界的人、事、物、景的情感、态度和看法,将这些情感、态度和看法写下来,就是我们所说的写“虚”。所以学会写“虚”是非常重要的。
2.什么是写“虚”?
明确:写“虚”是相对写“实”而言的,它是作者主观的情和意,是作者对人、事、物、景等外物触动而由自身所产生的感情和想法。
3.记“虚”有哪两种能力?
明确:抒情和议论。
4.什么是抒情和议论?
明确:
抒情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有时是直接抒情,有时是结合叙述、描写等渗透在字里行间的间接抒情。
议论是对客观事物进行评论,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在叙述、描写或说明的基础上,直接表明作者对人物、事件的看法,在文章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5.善于写“虚”与虚构故事是一回事吗?
明确:
两者不是一回事。虚构故事是指文章写的事本身并不存在,是作者根据需要杜撰出来的。而写“虚”,是指作者对生活中真实的人、事、物、景的感情和看法。“虚”依托的必须是真实的人、事、物、景等。
二、 作文参考题目:1.快乐时刻2.温暖
三、 随时记好笔记,特别是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体会。
四、 每小组召开两次讨论会。
教师:
调查学生的研究情况,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与学生交流。
指导学生写作。既要有宏观的指导,又要有具体文章的导引。使学生在写作中有章可循,有本可依。并培养学生具备发散思维拟题和选择新颖材料的能力。
宏观指导:
1.这次作文训练是写一种内心体验,它必须是建立在对事情交代的基础之上的。
2.对文章正确使用抒情、议论。
3.提倡抒发真情、议论深刻。
具体指导:
以写《今天我真高兴》为例进行讲解。在写作中,我们必须要交代清楚,今天我因什么事而高兴,是做了件好事,还是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还是参加了一项有意义的活动?详细地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将自己高兴的原因记叙明白,使人读了文章就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高兴、愉快心情。
面评学生习作。在评阅时将学生作文分成“写‘虚’的抒情、议论”“书写”、“立意”、“选材”、“语言表达”等几个方面作为评改重点。分别指出每位学生在以上几个方面的优良得失。从而使学生在作文训练中有所获。
参考文题:
1.快乐时刻
【写作导引】写这篇作文,我们学会发散,如谁的快乐时刻?爸爸、妈妈、老师、同学、我,还是弟弟、妹妹?。何地的快乐时刻?在家里,还是外出旅游?何种方式、何种场面的快乐时刻?一次同学聚会,一次与亲人久别重逢,一次别开生面的游戏等等。我们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之一作为作文内容进行写作。但文章一定要把动人的情景描述出来,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才达到了本次作文训练的目的。
2.温暖
【写作导引】这个作文题绝非太阳的照耀使我们感到温暖,我们应该运用它的比喻意义。它可以是一种心理感觉,可以是一种温馨的心灵触摸;可以是一个眼神、一双大手、一句话,给你留下长久的抚慰;可以是一次希望工程的助学活动、一次自然灾害面前的救援行动。写作时通过具体的人、具体的事,来揭示“温暖”,但不可在文章中无病呻吟。
3.任选一个表心理活动的词为题,写篇作文。内容不限,题目自拟。但文章必须写“虚”。
【写作导引】这类话题作文不限内容、不限题目,给学生一个极大的自由写作空间,而必须写“虚”又紧紧扣住了本次作文要求。
本单元作文要求在500字、600字左右,为使你的文章有深度,最好只选择一个人或一件事来写。由于本次作文要求写“虚”,所以,坚决反对瞎编乱造,必须是对真实人、事、物、景的真情流露或真实看法。
第三阶段 表达交流
任务:
一、结合阅读和写作实践,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通过集思广益、思想交流来激励学生的思维,教师还要抓住机会,适时设问、解答,以此推动学生认识的提升,扩大研究成果。
1.写“虚”是不是在文中对人、事、物、景毫无根据的胡编乱造?
知识要点:写“虚”并非是对人、事、物、景毫无根据的胡编乱造,而是根据文章表达中心的需要,在文章中对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事、物、景的情感流露和看法阐述。
2.抒情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文中的议论属于写“虚”吗?
知识要点:抒情散文中的抒情、议论文中的议论也是属于写“虚”。因为他们也都是对外界的人、事、物、景产生的感情或看法。
3.议论文中的议论与记叙文中的议论有何区别?
知识要点:议论文中的议论有充足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记叙文中的议论是在叙述、描写或说明的基础上,直接表明作者对人物、事件的看法,在文章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4.写虚中的抒情和议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进行合适?
情随景(人、物、事)生,情不是喊出来的,而是文章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作者在写作中,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情到深处自然发。议论一般在叙述之后进行。
5.写“虚”的抒情和议论应该注意些什么?
抒情必须发自内心,不是硬加上去的。议论要源于真知,切忌空泛抽象。
二、集体构思:作文题目“快乐时刻”。
展开讨论,激发灵感。通过问题设置逐渐提升学生的认识:问题一,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拟题。问题二,引导学生学会选材。
1.你是怎样拟题的?
2.你用了哪些材料来表现主题?
第四阶段 研究学习总结及再创造
对本单元的作文研究进行总结。先由每个学生自己小结,再交到各组组长处,由各组组长写出小组研究总结,各小组又将总结交到本次研究负责人处,由负责人写出书面报告一式三份,一份交语文老师,一份在教室《学习园地》张贴,一份交学校“研究学习课题组”。
结合第三阶段的成果交流,总结经验,确定一个最佳方案,重新写作,争取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来。
【创新例文】1
昙 花 一 现
童金花
一晚,一位大家公认的欣赏水平极高的女欣赏家带着5岁的女儿来到花园里,观赏昙花。女儿似乎有着前所未有的兴致,她手里也拿着一株刚买的花苗。
昙花还未开放,母亲开始了她的介绍,这是她的本能,也是她的自豪——面对大多数植物,她可以对它的质地、生长等作出详细介绍。她也常常引以为豪,然而她那5岁的女儿提出的问题却往往让她无言以对。她曾经想过把女儿培养成和自己一样水平的欣赏家,但她见女儿想象力异常地丰富,便决定放弃以前的打算,随女儿自由发展。
昙花开了,母亲还在向女儿介绍。她的女儿则耐心地听着,看着;
“昙花是一种著名的常绿灌木,主枝圆筒形,分枝扁平呈叶状,绿色,没有叶片。白色的花朵又大又美,但多在夜间开放,开花时间极短,你看,它又谢了!它原产自哪儿?你知道吗?”母亲又本能地留给了女儿一个问题。
“我当然知道了!”女儿毫不犹豫地回答,“它不是从它的枝杆里长出的吗?”
这个答案令在场所有观花的人都惊讶;但没有一个人能说这个答案是错误的。的确,这是一个连成人都很难想象到的非常正确的答案。
但接下来女儿的回答是让人吃惊:
“妈妈,这也是花,对吗?”她仰起小脑袋举着手里的花苗问。
“对,我的乖女儿!”她抚摸着女儿的小脸蛋。
“那它干嘛不开花?它很懒吗?”女儿歪起了脑袋,似乎对这株花苗有些不满,就因为它现在没有开花。
“干吗非要现在开花呢?”母亲对她的问题产生了兴趣。
“刚才您不是说它也是花吗?现在它的同类都开了它还有什么理由不开呢?”
“可那是因为‘同伴’在土里而且到了它开花的时候嘛!”
“它没在土里,可它在我手里呀!不是一样吗?”
“孩子,你听我说,它不是懒,是因为它没有吸收养分,懂了吗?”
“为什么一定要吸收养分?”
“因为要吸收养分它才生长啊!就像你必须吃饭一样!”母亲耐心地讲着。
“妈妈!那您干什么不把我也栽到土里,让我也开花呢?那样你就不用教我吃饭,给我讲故事了,我可以吸收养分长大!然后开花,一定会很漂亮!妈妈您把我和这昙花栽进去吧!”她稚气地摇着母亲的手。
“这……”母亲哑口无言,在场的各位都哄堂大笑,甚至有的说:“这孩子真傻!”
但这聪明的母亲并不这么认为,从此,她开始培养女儿的创新才能。终于,女儿在母亲的培养下,成了一位和母亲齐名天下的发明家!
难道我们能说这是昙花所带来的成就吗?不!是想象力,每个人都拥有的想象力啊!
【创新点评】
这是我在一次让学生自由作文中,要求学生写的作文。我出的题目是“想象力”,这篇文章紧紧抓住“想象力”编叙故事。通过小女孩与母亲的对话,引出了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使我们明白了想象力就是勇于想象的能力的道理,文章比起一般的说教文章来,要高明得多,是该次作文中产生的优秀习作。
【创新例文】2
温暖
夏夜,路灯撒下一片银光,人们在灯下下棋,聊天,打扑克……
一个女人夹着一件上衣,寻寻觅觅走来,对一个观棋的中年男子说:“走吧,元元的作业 写完了。”说着把上衣给他披在肩上。
于是,男人跟着女人回家。
大约十五六平方米的屋子里,摆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一张占地不大的学生桌,桌上放着元元的课本和作业 。
父母都是工人,这个家来之不易。他们在此一住十几年,儿子越大,他们就越觉得这个小屋负荷太重,有点盛不下了!
一张桌子儿子专用,幸亏他们都不是知识分子,没有伏案书写的需要。但爸爸不争气患有气管炎,一天到晚总咳嗽。他一咳嗽小屋都跟着震动,元元写作业 聚精会神的思路就会被打乱。
爸爸没有读过书,就分外晓得读书的重要。他很怕耽误了儿子的前程。
晚饭后儿子又要写作业 了,爸爸起身外出。这几乎成了一种习惯。
“爸爸,你别出去了,外面这么冷。”元元劝阻爸爸。
“不,爸爸有点事。”
啥事?总在这个时候?元元心疼爸爸,可又拗不过爸爸。
今年的冬天来得早,元元临近期末,功课紧,作业 多,他在这个温暖宁静的小屋里,埋在作业 堆里,不知不觉夜深了,他的作业 才做完。这时他精神松弛下来,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凭窗望去,外边早已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带着大口罩的人,周身洁白,成了个雪人啦!他像一下子被电触了似的,受到极大地震憾,立刻泪流满面地跑了出去,大声呼唤:“爸爸呀,爸爸……”话未出口竟不住呜咽起来。
【创新点评】
文章运用记“虚”的方法,通过父亲因咳嗽,怕影响儿子学习,而不分春夏秋冬地外出等儿子做完作业 再回家,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浓浓的情,深深的爱,使儿子感到温暖。文章既写小屋的温暖,更写家庭父爱带给的温暖。文章抒发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里,是一篇十分成功的写“虚”之作。
课堂实录
……
探讨问题一:
1.你是怎样拟题的?
师:刚才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了各组最具实力的代表作,从中可以看出我们这次研究性学习的收获是很大的,但有个问题,不知大家发现没有?我们在文章中都是运用了“快乐时刻”这个题目,如果你是语文老师,在评阅作文时,你会有何感想?
生1:(本文摘录的是课堂中最精彩部分,从这里开始对学生回答问题进行编号)给我的感觉是千篇 一律,很呆板!
师:其实,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如果我们把作文题换成“请以‘快乐时刻’为话题”作文,想一下,还可以拟哪些题目?请同学起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2:我以为可以拟题为“快乐时刻”如我可以拟成:《爸爸的快乐时刻》、《妈妈的快乐时刻》、《农民的快乐时刻》、《老师的快乐时刻》、《乞丐的快乐时刻》、《失学儿童的快乐时刻》、《边防战士的快乐时刻》、《癌症病人的快乐时刻》等等。
生3:我认为我们还可以从“何时的快乐时刻”拟题。如我们可以拟题:《春节——我的快乐时刻》、《再婚——阿姨的快乐时刻》、《五四——青年的快乐时刻》等。
师:上面这两位同学分别从“何人的快乐时刻”与“何时的快乐时刻”两个方面进行了拟题。还有其他拟题的门路吗?
生4:我认为还可以从“何地的快乐时刻”方面拟题。如《在北京的快乐时刻》、《太原的快乐时刻》、《农村的快乐时刻》、《旅游途中的快乐时刻》、《校园的快乐时刻》等。
师:不错,还有吗?
生5:还可以按“何种方式的快乐时刻”拟题。如《骑自行车的快乐时刻》、《踢足球的快乐时刻》、《演节目的快乐时刻》等。
师:(总结)刚才几位同学从“何人”“何时”“何地”“何方式”几个方面进行了拟题,这也是我们作文中进行发散思维的最好方式。拟题的内容拓宽了,文章可写的视野也就开阔了,从中选择一个最具魅力的题目作文,就能给人先声夺人的效果。接下来,我们来探讨第二个问题:
2.你用了哪些材料来表现主题?
师:题目选好了,我们还应该用很好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比如,针对上面的《快乐时刻》这题,你可用哪些事来表现?
生6:一次同学的聚会。
师:认为这事好的同学请举手(教师数)。哇,有30人。这么多啊!还有吗?
生7:老师,我可以用“与亲人的久别重逢”吗?
师:可以,用了这事的举手(教师数数)。恩,这次只有15人了。看来“与亲人久别重逢”的人要少些了。还有吗?
生8:我写的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游戏”。
师:游戏好啊!我们谁没有做过游戏。写游戏的同学举手。嘿,只有三人了。写其它事的同学请举手,教室里七位同学举起手来。同学们看一下这七位同学,你有何印象。请回答。
生看后齐答:这正是各组推举出来交流的七位同学。
师:他们写得好的原因大家清楚了吗?
生齐答:清楚了,因为他们选材在题目给出的事例之外。
师:是的,他们在作文题目列举的材料之外写作,所以,他们的文章就新颖。这也是我们今后写文章应该注意的诀窍。
师:(进一步总结)通过上面的讨论与发言,我们对写“虚”文章的拟题和选材有了新的认识。当然,选择其他两个题目,我们也可将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迁移到作文2、3题的写作上。
请大家从以上两个问题的探讨总结出经验,确定一个最佳方案,重新写一篇高质量的文章。
(下课)
教学设计评析
总的说来,本作文教案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设计。将整个教学设计分为四个阶段,逐步升华学生的认识。“进入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明白专题,熟悉教材内容,并广泛阅读,走进社会,深入生活。“实践体验”: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理解教材。写作实践。“表达交流”:用讨论法,询问法,分组进行成果交流,再各组选出一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并以“快乐时刻”为题,进行“集体构思”。“研究学习总结及再创造”:这是研究性学习很重要的环节。总结是对这次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我们在研究性学习中有何优点、缺点,都是我们下一次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好财富。而总结经验,重新写作,又是我们这一单元作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最终达到扬长避短,提高作文的质量。
在这一研究性学习中,学会记“虚”,学生是容易接受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拟题和在作文题目列举出的材料以外选择材料进行写作。所以把这个难点放在“表达交流•集体构思”中进行难点突破。
互动作文教学新方案之六:善于写“虚”-小学语文论文
互动作文教学新方案之六 :善于写“虚”重庆市 邓大林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学会写“虚”的意义。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掌握抒情、议论的写虚能力。
【教学难点】在一篇文章中,灵活运用写“虚”。
【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
【教学安排】教学过程分为“进入情境”、“实践体验”和“表达交流”、“研究学习总结及再创造”依次进行的四个阶段。“表达交流”为两课时,提前一周布置任务,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体验。
【教学步骤】
第一阶段 进入情境
任务:
教师:
一、 将学生划分成八个组。
二、 向学生公布研究专题,讲明研究内容和范围,激励学生研究探讨。
研究专题:善于写“虚”
三、介绍研究方法:阅读写作“第五单元”,借阅有关记叙文的抒情、议论方面写作知识的书籍,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开讨论会。走进社会,深入生活。看哪些人、事、物、景能触动自己的情和意,自己对哪些事有或深或浅的`认识,并与同学、父母、老师交流,随时记录写作知识、研究问题和体会。
第二阶段 实践体验
任务:
学生:
一、阅读教材“第五单元 善于写虚”思考下列问题:
1.学会写虚有什么意义?
明确:写作中记“实”是一种能力,写“虚”也是一种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能是一种更为重要的能力。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对外界的人、事、物、景总有自己的感情和看法,而作文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检测我们对外界的人、事、物、景的情感、态度和看法,将这些情感、态度和看法写下来,就是我们所说的写“虚”。所以学会写“虚”是非常重要的。
2.什么是写“虚”?
明确:写“虚”是相对写“实”而言的,它是作者主观的情和意,是作者对人、事、物、景等外物触动而由自身所产生的感情和想法。
3.记“虚”有哪两种能力?
明确:抒情和议论。
4.什么是抒情和议论?
明确:
抒情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有时是直接抒
[1] [2]
★ 写软文的写作技巧
★ 虚的成语
★ 总账登记实训心得
★ 善于等待作文
★ 善于发挥法
★ 读后感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