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词祖范仲淹简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元小秦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豪放词祖范仲淹简介(共含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元小秦”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豪放词祖范仲淹简介

篇1:豪放词祖范仲淹简介

豪放词祖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前辈(九八九——一0五二)字希文,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后世一般记载他为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年幼丧父,家境贫寒,苦读诗书,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秋和八年(10)春,二十七岁的他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他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仁宗时官至右司谏,他力主改革,革除弊政,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一生为官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他的文学素养很高,著名的《岳阳楼记》中忧国忧民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了炎黄子孙励志的千古名句,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1052年6月19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3岁,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等。

范仲淹前辈五十一岁时因为遭奸佞诬谤被贬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市)守边四年,虽然仕途上的艰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鬓发,但是忠心报国的热忱却不减当年。在此期间,范前辈少去了朝廷中的尔虞我诈争权夺利,在寂寞孤独的时光里,一边感悟着人生的.淡泊与宁静,一边深思着守关保家卫国之大计。在大顺城巡防时范前辈已逾五十四岁,满头白发在朔风中摇曳,抬头望着天空南飞的大雁,心中有无尽的感慨。每到深夜他都失眠,便挑灯填起词来,写出了许多描写边关将士艰苦生活的词作,表达了作者保家卫国破敌立功的决心,也抒写了将士思念家乡的心情,词格极其悲壮苍凉。由于范前辈精通乐律、乐器,填词的第一句都是以时间地点为首句,所以在写将士守关保家卫国的词,所写乐歌兼以“塞下秋来”为首句,词句中饱含着对镇守将士劳苦的同情,《渔家傲》一词就是其代表作。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范前辈站在大堂外迎着咧咧寒风,用惆怅的双眼望着边塞荒凉壮阔的秋景,与江南的秋天是多么的不同。天空中飞着南去衡阳越冬的鸿雁,它们对边塞没有半点留意。城墙四周不时传来号角声。远眺屏障般的山峰衔着落日,夕阳烟霭般的余辉,雾蒙蒙的笼罩着紧闭城门的大顺孤城。“孤城闭”三个字,从表意看是写边关的城门,其实作者暗喻自己镇守边关孤独中缺朋少友自闭的心境。

下阕写范前辈回到屋中的内心活动,只见他独坐在桌前喝着当地的土酒,不由地想起家乡的亲人,自己镇守边关多年,还没有为国建立刻碑勒功之绩,更不知道何时是自己的归期。深夜月光随着作者吹奏的羌笛声,如霜般地洒入屋中。夜深了军营的屋子都亮着灯,人人都没有睡意,将军们为操持军事熬白了须发,士兵们戍守边关多年,都流着思乡的眼泪难以入眠。

这首词不仅是范仲淹前辈词作之代表,更是宋代豪放词之鼻祖。词风一改宋代填词低沉婉转哀怨之情调,而是用爱国激情释放着思乡之情,把国家与民生的矛盾反映到了词里,使看客在豪放悲壮的爱国激情中,感受着将士们浓重的思乡之情,慷慨激昂之豪情充盈着整篇词章,此词是宋代豪放词风格的扛鼎之作。作者的构思从景入笔,然后渲染起大顺孤城之险要,然后写将士们思乡之情,巧妙地把家国之思与边将的豪壮之气融入词中,就像让看客听着作者吹奏着一曲昂扬豪迈的军旅进行曲,一股凌云之志流淌在整个词篇中。

篇2: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

中文名称: 范仲淹

又 名: 字希文 谥文正

性 别: 男

所属年代: 宋代

民 族: 汉族

生 卒 年: 989—1052

相关事件: 庆历党争 庆历新政

相关人物: 吕夷简 宋祁 富弼 蔡襄

生平简介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幼孤,因母改嫁至京东路淄州长山县朱氏,改姓朱,名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复本姓。监泰州西溪镇盐仓,请筑捍海堤,长数百里,后人称为“范公堤”。天圣六年(1028),上书言朝廷得失、民间利病,为宰相王曾所知,晏殊荐为秘阁校理。宋仁宗赵祯亲政,由陈州通判召为右司谏。值江淮、京东大旱,出使安抚东南,开仓赈灾,奏蠲折役茶和江东丁口盐钱。以谏仁宗废皇后,出知睦州(今浙江建德东)、苏州。景佑二年(1035),权知开封府,舆论以为“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在朝极言人主当注意用贤才,不可委臣下以用人的权力,为百官所图,以为用人应各当其才;又以为洛阳险固,应逐渐充实储备。因反对宰相吕夷简擅权,出知饶州(今江西波阳)、润州(今江苏镇江)、越州(今浙江绍兴)。宋西夏开战后,任陕西帅臣,曾分延州兵为六将,每将三千人,分部训练,量敌众寡出战,熙宁将兵法即以此为本。西夏人说他“腹中自有数万甲兵”。在陕西数年,筑青涧、大顺城,修复胡卢、细腰等砦;开营田,羌族归业者数万户,边防赖以巩固。庆历三年(1043)召为枢密副使,旋改参知政事。上疏条陈十事,建议改革吏治,裁汰冗滥,选贤任能,并论减徭役、厚农桑、修武备等事。这些建议大都被宋仁宗采纳,陆续施行。史称庆历新政。但因新政损害了官僚贵族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被诬为“朋党”。庆历五年,罢参知政事,出知邠(今陕西彬县)、邓(今河南邓县)、杭等州。皇佑四年(1052)卒,谥文正。

篇3:范仲淹简介

【诗人简介一】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先世邠人(今属陕西)人,后迁居吴县(今江苏苏州)。他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曾向仁宗赵祯上条陈十事,要求改革当时弊政。他又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其《岳阳楼记》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后世所传诵。他的词,有的写边塞生活,有的写羁旅情怀,或苍凉悲壮,或缠绵深婉,对后来的苏轼、王安石有一定的影响。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在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若夜昏怠,辙以水沃面。往往饘(zhān)粥不继,日昃(zè)固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概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诗人简介二】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大家都知道,范仲淹不是博山人,而是苏州吴县人,博山是范仲淹的'母亲谢氏的娘家,也就是说他的外祖母家在博山。范仲淹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病故了,那时他的母亲还很年轻,便冲破世俗的束缚,带他改嫁到了长山县(今淄博市周村一带)的朱氏家中,少年时代的范仲淹,在朱家经常受到虐待,他的母亲感到非常伤心,便把他护送到博山的荆山寺读书学习,后人敬佩他的政绩和节操,便在他少年读书学习的地方建祠纪念。

篇4:范仲淹简介

苦读及第

大中祥符四年(10),范仲淹得知家世,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投师戚同文门下。 数年寒窗生涯后,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

大中祥符八年(10),范仲淹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鉴于已有朝廷俸禄,范仲淹便把母亲接来奉养。 天禧元年(10),范仲淹以治狱廉平、刚正不阿,升为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便归宗复姓,恢复范仲淹之名 (一说,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服母丧后方更名 )。

泰州治堰

天禧五年(10),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督淮盐贮运及转销。西溪濒临黄海之滨,唐时李承修筑的旧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倒灌、卤水充斥,淹没良田、毁坏盐灶,人民苦难深重。于是范仲淹上书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

天圣三年(1024年),张纶奏明朝廷,仁宗调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天圣四年(1026)八月,母亲谢氏病逝,范仲淹辞官守丧,工程由张纶主持完成。

执教兴学

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向朝廷上疏万言的《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 宰相王曾对万言书极为赞赏,时晏殊在枢府,王曾便极力推举范仲淹,晏殊遂面圣陈述范仲淹既往政绩。 十二月,仁宗征召范仲淹入京,任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秉公直言

天圣七年(1029年),仁宗十九岁,章献太后(宋真宗章献皇后)依然主持朝政。冬至,仁宗准备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为太后祝寿。范仲淹认为这一做法混淆了家礼与国礼,就上疏仁宗说:“皇帝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之礼;如果要尽孝心,于内宫行家人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谏言仁宗放弃朝拜事宜。上疏奏报内廷,没有获得答复。[35-36] 范仲淹又上书太后,请求还政仁宗。奏书入宫,再次石沉大海。

【名篇赏读】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téng)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越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yǐ)。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yín)雨霏霏(fēi),连月不开,阴风怒号(háo),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qián)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qǐng),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jīng)。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xié)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篇5:范仲淹词

范仲淹词二首

苏 幕 遮①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②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①此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②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品评】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芳草”历来也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如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渔家傲①

塞下秋来风景异②,衡阳雁去无留意③。四面边声连角起④,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⑤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⑥,羌管悠悠霜满地⑦。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①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②塞下:边地。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③衡阳雁去的倒文。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见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五。④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角:军中的号角。⑤长烟:荒漠上的烟。 ⑥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⑦羌管:羌笛。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品评】

一○三八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一○四○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原有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修尝称为“穷塞外之词”(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词。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这恰与《苏幕遮》仿佛。但它的题材与风格却是有别于《苏幕遮》的。首句“寨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接着,“四面边声”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外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长烟落日”,画面固不失雄阔,但续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过片后“浊酒一杯”二句,写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万里之思?久困孤城,他们早已归心似箭,然而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计又何从谈起?“羌管悠悠”句刻划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乡恋益见浓重。“人不寐”二句,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感伤之情。不言而喻,此词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其情调与唐人建功异域、追奔逐北的边塞诗迥不相同。但范仲淹到延州后,选将练卒,招抚流亡,增设城堡,联络诸羌,深为西夏畏惮,称“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此词慷慨悲凉,同样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而更值得重视的则是,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

祖咏简介

辛弃疾豪放词代表作

沈祖棻简介

朗读苏辛豪放词开场白

中国古代豪放诗词

豪放派诗词

豪放派古诗

豪放派诗词歌赋

白居易豪放诗词

豪放 酒 诗词

豪放词祖范仲淹简介(合集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豪放词祖范仲淹简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