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咏简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十七斤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祖咏简介(共含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十七斤”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祖咏简介

篇1:祖咏简介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分析】

祖咏(669—746?),洛阳人。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他的诗以描写山水为主,辞意清新,文字洗炼。

据说此诗为祖咏在长安的应试之作。诗的意境创造皆从“望”字生发出来。而诗之妙处在于不仅写所见之景,更写感觉中之景,出人意料。诗人从侧面落墨,虚处生神,林表的霁色,因余雪而增“明”,城中的暮寒因雪消而更烈。不见“余雪”二字,而尽得风流。

篇2:祖咏《望蓟门》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投笔吏,汉人班超,始以抄书为生,后投笔从军被封为定远侯。

请长缨,终军曾向汉武帝请求受长缨,后指自愿从军为请缨。

[析读]诗人登上燕台,被边关壮美的景色和边疆熊熊的烽火震撼,思绪也一下子回到了汉代,被古代的英雄业绩所激发,顿生投笔请缨建功立业的爱国热情。

全诗想象雄奇,写景壮阔,抒情豪迈,气势不俗。

篇3:祖咏 ——《望蓟门 》

【年代】:唐

【作者】:祖咏 ——《望蓟门 》

【内容】

燕台一去客心惊, 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 三①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 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 论功还欲请长缨。

【赏析】:

唐代的范阳道,以今北京西南的幽州为中心,统率十六州,为东北边防重镇。它主要的防御对象是契丹。玄宗开元二年,即以并州长史薛讷为同紫薇黄门三品,将兵御契丹;二十二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斩契丹王屈烈及可突干。这首诗的写作时期,大约在这二十年之间,其时祖咏当系游宦范阳。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四字倒装,固然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笔即用一个壮大的地名,能增加全诗的气势。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这是前半首主意所在,开出下文三句。

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迭。此句运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诗意:“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但仅仅如此,还未足以体现这个“惊”字。三四两句更进一步,写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冬季本已甚寒,何况又下雪,何况又是多少天来的积雪,何况又不止一处两处的雪,而是连绵千万里的雪;这些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万里寒光生积雪”这一句就这样分作四层,来托出一个“惊”字。这是往远处望。至于向高处望,则见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以上四句已将“惊”字写足,五六两句便转。处在条件如此艰苦。责任如此重大的情况下,边防军队却是意气昂扬。笳鼓喧喧已显出军威赫然,而况烽火燃处,紧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而且壮伟异常。这是向前方望。“沙场烽火连胡月”是进攻的态势。诗人又向周围望:“海畔云山拥蓟城”,又是那么稳如磐石。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就象天生是来拱卫大唐的边疆重镇的。这是说防守的形势。这两句,一句写攻,一句说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在这样有力有利气势的感染下,便从惊转入不惊,于是领出下面两句,写“望”后之感。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可是见此三边壮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下奇功了。末二句一反起句的“客心惊”,水到渠成,完满地结束全诗。

这首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诗中多用实字,全然没有堆砌凑泊之感;意转而辞句中却不露转折之痕,于笔仗端凝之中,有气脉空灵之妙。此即骈文家所谓“潜气内转”,亦即古文家所谓“突接”,正是盛唐诗人的绝技。

(沈熙乾)

〔注〕①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

篇4:祖咏《望蓟门》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诗文解释】

一去燕台使作客的我心惊,汉将营中箫鼓声喧闹不停。万里原野上由于积雪结冰产生耀眼的寒光,三边的曙色映照着高悬的旗帜。沙场上的烽火连接着胡地的月亮,海边上云山簇拥着蓟城。年轻时虽没有像班超一样投笔从戎,论功名还要学习终军为国请缨。

译文1:

一到燕台地界,远远望见蓟门,我的心情非常兴奋。军营中响着萧声和鼓声,生机勃勃而士气大振。万里积雪,寒光闪闪,曙光映照着边塞,高高的军旗迎风招展。战场的烽火连接着胡地,海滨崇山簇拥着蓟州古城坚如石盘。我虽然不是少年即请缨杀敌的志士,但看到此情此景,也踌躇满志,想要建立军功奔赴前线。

译文2:

一到燕台眺望,我就暗暗吃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

江山积雪万里,笼罩冷冽寒光;边塞曙光映照,高高旗旌飘动。

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词语解释】

三边:指边地。

蓟城:河北蓟县。

【赏析】

唐玄宗开元十二年,东北边防重镇范阳是防御契丹族骚扰的主要阵地。祖咏早年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向皇帝请发长缨,来到这里,写下了这壮丽的诗篇《望蓟门》。诗人描写了让人心惊的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壮阔。抒发了诗人对国家的热爱和想为国立功的追求。全诗格调高昂,豪迈雄浑,振奋人心。

唐代的范阳道,以今北京西南的幽州为中心,统率十六州,为东北边防重镇。它主要的防御对象是契丹。玄宗开元二年,即以并州长史薛讷为同紫薇黄门三品,将兵御契丹;二十二年,幽州节度使张守斩契丹王屈烈及可突干。这首诗的写作时期,大约在这二十年之间,其时祖咏当系游宦范阳。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四字倒装,固然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笔即用一个壮大的地名,能增加全诗的气势。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这是前半首主意所在,开出下文三句。

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迭。此句运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诗意:“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但仅仅如此,还未足以体现这个“惊”字。三四两句更进一步,写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冬季本已甚寒,何况又下雪,何况又是多少天来的积雪,何况又不止一处两处的`雪,而是连绵千万里的雪;这些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万里寒光生积雪”这一句就这样分作四层,来托出一个“惊”字。这是往远处望。至于向高处望,则见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以上四句已将“惊”字写足,五六两句便转。处在条件如此艰苦。责任如此重大的情况下,边防军队却是意气昂扬。笳鼓喧喧已显出军威赫然,而况烽火燃处,紧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而且壮伟异常。这是向前方望。“沙场烽火连胡月”是进攻的态势。诗人又向周围望:“海畔云山拥蓟城”,又是那么稳如磐石。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就象天生是来拱卫大唐的边疆重镇的。这是说防守的形势。这两句,一句写攻,一句说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在这样有力有利气势的感染下,便从惊转入不惊,于是领出下面两句,写“望”后之感。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可是见此三边壮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下奇功了。末二句一反起句的“客心惊”,水到渠成,完满地结束全诗。

这首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诗中多用实字,全然没有堆砌凑泊之感;意转而辞句中却不露转折之痕,于笔仗端凝之中,有气脉空灵之妙。此即骈文家所谓“潜气内转”,亦即古文家所谓“突接”,正是盛唐诗人的绝技。

(沈熙乾)

〔注〕①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

篇5:叶祖珪简介

叶祖珪简介

叶祖珪(1852-1905),字桐侯,福建闽侯人,出生于一个塾师家庭,共有兄妹九人,叶祖珪排行第三,由于看到家庭负担很重,便放弃了科考之途。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期驾驶班。1871年7月毕业,船政第一期毕业,毕业时在写给洋教习卡罗的告别信上说道“愿尽所能为国效劳”,1876冬年作为福建船政第一批留学生,与刘步蟾、萨镇冰等被选派出国,1877年春进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校学习,先后在英国海军“索来克伯林”号装甲战列舰(与英国王太子同舰实习)、“芬昔勃尔”号巡洋舰实习,三年期满后回国,洋监督恭萨克对他的评语是:“勤敏颖悟,历练甚精”,堪“胜管驾官之任”。

1881年8月,在英国订造的“镇中”、“镇边”两艘炮舰驶抵大沽口,李鸿章派水师营务处道员许钤身会同督操炮船游击刘步蟾验收,叶祖珪以都司衔尽先守备,管带“镇边”。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镇边”奉命防守北塘。1887年,叶祖珪奉派接待在英、法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舰。1888年4月,四舰安抵大沽口外下碇。此次以中国海军将领自己接带军舰回国,节省费用数十万两。以功,叶祖珪被授捷勇巴图鲁勇号。1889年6月,李鸿章奏准拣员补署海军要缺,中军右营副将请以花翎副将衔补用参将叶祖珪升署,管带“靖远”舰。1891年7月,以办海军出力,赏换纳钦巴图鲁勇号。

1894年9月17日,中日黄海大战爆发,中午12时50分战斗打响,叶祖珪管带的“靖远”舰,紧依旗舰“定远”奋勇作战,午后3时余,“靖远”遭到日本游击队“吉野”等4舰的围攻,中弹十余处,“水线为弹所伤,进水甚多”。叶祖珪一面指挥战斗,一面命令水手堵漏。战至下午5时,“靖远”舰终于将漏洞堵住。此时在部下刘冠雄的建议下,叶祖珪下令升起司令旗,代替桅楼被毁无从指挥的“定远”指挥全队,于是“诸舰随之”,北洋水师声势复振,日本舰队因天色已晚,怕威海港内的北洋舰只赶来增援,于是向西遁去。

1895年1月20日,日本第二军在荣成湾龙须岛登陆,占领荣成,进而分兵犯威海。30日,日军进攻威海南帮炮台,并水陆两路夹击威海港内的北洋水师,由于“镇远”、“定远”相继受损,丁汝昌以“靖远”舰为临时旗舰,率“镇南”、“镇北”、“镇西”、“镇边”四艘炮舰支援南帮炮台的守军。叶祖珪下令发炮轰击来犯的日军,诸炮舰也积极配合,日军左翼队司令陆军少将大寺安纯中炮丧命。此后日军队北洋水师发起多次进攻。2月8日,日军对北洋水师又轮番攻击。“靖远”舰拼搏于前,中弹甚多,伤亡40余人。9日,日军大小舰艇40余艘,全部驶近威海卫南口海面列队,以炮舰在前开炮,势将冲入南口。丁汝昌亲登“靖远”驶近南口与敌拼战。中午前后,“靖远”舰被敌炮击中要害,“弁勇中弹者血肉横飞入海”,叶祖珪和丁汝昌“仅以身免”,被水兵救上小船。“靖远”搁浅,为免资敌,于10日自行炸沉。

北洋水师覆灭后,叶祖珪被革职,待罪于天津。18,清廷重建北洋水师,叶祖珪被撤销革职处分,授为北洋水师统领,与萨镇冰一起担负重振北洋水师的大任。是年,意大利派军舰6艘来华恫吓,强索三门湾为租界,并递哀的美敦书,以示决绝。“海天”舰管带刘冠雄向叶祖珪建议:“义(意)人远涉重洋,主客异势,劳逸殊形,况我有海天、海容、海筹、海琛等舰,尚堪一战”。叶祖珪极表赞同,陈于朝廷,将哀的美敦书退回。意大利见中国态度强硬,未敢再动。19,清廷内有出售海天等5舰之议,经叶祖珪力争,方且作罢。不久,以提督衔授温州镇总兵,又升广东水师提督。19,叶祖珪奏请“广购战舰,添招练勇,借威海卫为操演所”。清廷因命其总理南北洋海军兼广东水师提督,终于完成了中国南北方海军的统一,时值日俄战争期间,俄国军舰无视我国主权,闯入上海内港,叶祖珪毅然下令予以扣留并解除武装。19夏,叶祖珪在巡视沿海炮台及水雷营时,劳累过度又染伤寒,于上海军中病逝,时年53岁。“将吏皆哭失声,有越千里来送葬者”。

叶祖珪生前一直对其管驾多年、立有战功的“靖远”舰深为怀念,无论身居何职、身处何处,始终携带着“靖远”舰专用的,铸有英文“大清帝国海军——靖远”的茶匙,并多次对家人及左右说“看到这茶匙,好象靖远还在我身边”。现这把茶匙收藏在北京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

篇6:吴祖光简介

吴祖光

姓名:吴祖光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

出生地:北京东城

籍贯:江苏武进

现代著名剧作家、导演,原籍江苏武进。出生于1917年,出生于北京东城小草厂的一所大宅院里,家庭为吴祖光提供了一个文学的环境。1936年于中法大学文科肄业,1937年─1948年任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讲师,重庆中央青年剧社、中华剧艺社编导,《新民晚报》副刊编辑,《清明》杂志主编,香港大中华影片公司编导,香港永华影业公司导演。1949年后吴祖光任中央电影局、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牡丹江文工团编导,中国戏曲学校、中国戏曲研究院、北京京剧院编剧,文化部艺术局专业创作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友谊出版公司名誉董事长。他是第五届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主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包括《正气歌》、《风雪夜归人》、《牛郎织女》、《林冲夜奔》等更是声震剧坛,以上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均收入《吴祖光戏剧选》。建国后吴祖光出版了戏剧集《风雪集》、散文集《艺术的花朵》,同时还执导了多部艺术影片,其中的《梅兰芳舞台艺术》、《洛神》、《荒山泪》等为后世留下了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程砚秋的珍贵资料。

1960年回北京实验京剧团和中国戏曲研究院任编剧,创作了《三打陶三春》、《三关宴》等京剧剧本,所改写的评剧《花为媒》的电影剧本堪称传统戏翻新的典范之作。“文革”后,吴祖光创作了取材于妻子新凤霞生活经历的话剧《闯江湖》。

4月9日,因冠心病发作,在京逝世,享年86岁。

篇7:沈祖棻简介

沈祖棻

姓名:沈祖棻

笔名:绛燕、苏珂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1月29日

籍贯:苏州

沈祖棻(1909-1977),字子蕊,别号紫曼,笔名绛燕、苏珂。1909年1月29日生于苏州一个保留着浓厚的文化传统但已衰落的地主家庭。家庭的文化熏陶使她自幼就对文学显露出强烈的爱好和天赋。

1931年沈祖棻转学至南京中央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学习,当时系中名师云集,学风蔚盛。沈祖棻得益于家庭熏陶的古典文学研究和旧体诗词的写作才能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当时院长汪东对她的《浣溪沙》词微婉深刻地反映“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危机感到惊奇,给予她热情的勉励。同时,沈祖棻也开始了她的新文学创作。青春的梦想、细密的心理、纤柔的诗情,在她的各种文体形式的尝试中尽情地舒展着,散见于当时刊物的新诗、散文、小说、独幕剧等,初步显示了她的文学才华和创作风格。

1934年,沈祖棻考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同时与中文系同学程千帆志同道合而相爱。并发表了一系列的短篇历史小说,赢得当时评论界在广泛关注,被文坛誉为“江南才女”。毕业后,沈祖棻一面在各地任教,一面进行新诗和词的创作,动荡的时代,使她的诗词在轻灵婉丽中透着凝重和深沉,抒发着她对灾难深重的祖国至诚的爱。

建国后,沈祖棻先后在江苏师院等校任教。文革中,他们夫妇同遭迫害,“历尽新婚垂老别”,艰难坎坷,可见一斑。然而,她仍用诗歌记录着生活和心灵的真实。文革结束,她却于1977年6月27日遭遇车祸而不幸逝世。

尽管沈祖棻以春学术研究和词名闻于世,然而她早期的小说创作、特别是历史小说创作,以女性的视角回顾与反思历史,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当那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作为意义符号,带着历史所赋予的特殊标记走入历史小说,沈祖棻以深沉的理解和同情展开了对历史的想象,在对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和生命形态的探求中获得了超越日常经验的生命体验,它读出的那些未曾写出的意义,成为人的现存处境的历史模式的最佳注解,在回顾历史的同时获得了对“现在”的观照。取材于唐代安史之乱马嵬驿兵变的《马嵬驿》,第一次将叙述视角投射到杨贵妃身上,对她赋予了极大的热情和诗意。她的绝世惊艳,高傲而自珍的性情,渴望“灵魂与灵魂的拥抱”的爱情追求,是那样倾泻无遗地展现着。她视爱情为生命的女性生命逻辑,使她愿意以背负一切罪责帮助爱人脱离困境,然而爱人却背叛了她。在权力、威权、地位、尊严建构的历史环境下,牺牲一个女子的爱情和生命显得如此渺小。“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悲哀,是从古以来千万个女人的悲哀”。杨贵妃终于意识到自己以至所有女性的历史命定:她将作为一切罪恶的担受者独自承担历史的罪责,女性的生命、爱情、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成为男性权力话语的牺牲和献祭。因此,当她孤独而自觉地跑向死地时,作为女性个体生命的自觉,便以一个冷笑拒绝了生命和爱情,同时也拒绝了历史所赋予了一切定论。这一行为本身也使男性作者(从《长恨歌》到《长生殿》)的所谓“爱情”、“月宫重逢,相约来生”的美好愿望永久地成为男性话语的一个神话,对女性的历史命运提出了更深层面的反思和追问。同样,取材于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爱情故事的《茂陵的雨夜》、取材于苏秦为相前后人情冷暖巨变的《苏丞相的悲哀》、取材于唐玄宗骗夺《兰亭》贴的《辩才禅师》等,都挣脱了历史叙事的束缚,在对人的心灵的透视中提供了对历史真实的另一种解释。而作者的诗人气质,又为这些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染上了浓浓的诗情和想象。这些文采斐然的历史小说,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中具有独特的品性和意义。

正如沈祖棻在一首诗中所说的:“我却用彩虹架起梦的桥梁,采摘璀璨的星斗和皎洁的月光,用情丝和思绪系上灵活的笔尖,去做灯光照亮每个灵魂的暗隅。”(《赠孝感》)她以对历史深刻的主体认、丰富绚烂的想象、充满激情的文字,照亮了历史的那一角暗隅,昭启着对历史背后人的命运的关注。而她,也以她澄明的心灵、虔诚的情怀照亮了她自身。

篇8:焦祖尧简介

焦祖尧

焦祖尧 江苏常州人。1935年6月生。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时间》、《复苏》,中篇小说《古垒西边》、《归去》,长篇小说《总工程师和他的女儿》、《跋涉者》,长篇报告文学《黄河落天走山西》等。

沈祖棻简介

唐诗之祖咏:望蓟门

豪放词祖范仲淹简介

田家即事,田家即事祖咏,田家即事的意思,田家即事赏析

祖咏望蓟门原文及诗歌鉴赏

中秋节的诗句——《赠祖三咏·济州官舍作》

酬汴州李别驾赠,酬汴州李别驾赠祖咏,酬汴州李别驾赠的意思,酬汴州李别驾赠

我爱你――祖**亲

儿童诗——《祖**亲》

赠苗发员外一作李端诗,赠苗发员外一作李端诗祖咏,赠苗发员外一作李端诗的意

祖咏简介(锦集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祖咏简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