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生平故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setsu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仲淹的生平故事(共含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etsu”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范仲淹的生平故事

篇1:范仲淹的生平故事

童年时代清贫的生活使范仲淹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儿子范纯仁深知父亲的习惯和家规,因此对婚礼大操大办自然不敢妄想。结婚前夕,他想来想去,最后决定只买两件稍微好些的衣服。于是,范纯仁将计划购置的衣服列出清单,壮着胆子交给父亲审定。

范仲淹看过清单后,立即板起了面孔,说道:“婚姻自然是人生大事,但这与节俭有什么矛盾?怎么可以借口‘人生大事’而奢侈浪费呢?”父亲的'一番话说得范纯仁满面羞愧,他鼓足勇气说:“范家节俭的家风,孩儿自幼熟知,购置奢华贵重用品儿子知错。新人想以罗绮做幔帐,孩儿知道这不合范家家风,可她的父母又出面提出,孩儿碍于他们的情面就没敢再坚持下去。”范仲淹听后勃然大怒:“用罗绮做幔帐,岂不坏了家风?情面事小,家风事大,如若坚持以罗绮做幔帐,那我范仲淹就敢把它拿到院子里烧掉。”

篇2:范仲淹的生平故事

看古装影视剧,一般地方出现灾情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个关心百姓的好官,顶着被罢官杀头的危险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然后灾民跪倒一片,高呼青天大老爷。其实,说起救灾.开仓放粮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灾情轻微也就罢了,灾情严重,时间一长,单靠一点点库存的粮食。怎么够十多万、几十万百姓吃的?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官员,历史上也有不少.比如范仲淹。

宋朝仁宗皇桔二年,江浙地区发生大饥荒,几百万人受灾.在杭州一带.饿死的百姓遍地都是,情况紧急。当耐,范仲淹主管浙西工作,第一时间打开粮仓赈济灾民。不过,粮仓的米库存虽多,但饥饿的百姓更多.根本就不够分的。那么,范仲淹是如何带领百姓度过灾荒的呢?

范仲淹首先向当地一些富裕乡绅募集钱粮。那些乡绅当然不愿意把自家的钱粮拿出来,于是.范仲淹一方面写出借据,盖上官印,代表朝廷表态.一定会准时归还借贷。同时,范仲淹说,只要乡绅主动借出钱粮.就由官府负责守护乡绅。那些乡绅最担心的就是饥民暴动.哄抢粮食,现在有范仲淹代表朝廷保证,也就同意借出一些钱粮了。

不过募集到的钱粮.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灾荒问题。于是,范仲淹想出了一个奇招。

杭州历来就盛行竞渡(划船比赛).每逢端午。杭州城中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赛事。而且.杭州的佛教盛行.一些豪门富户就算是为人吝啬的,对于做佛事也是比较热心。于是范仲淹就劝说一些富户主持搞龙舟比赛,范仲淹本人亲自到场,天天在湖上喝酒游玩。

于是,从春天到夏天.满城的官员和百姓都到水边游玩取乐。范仲淹又召集各大寺庙的主持,告诉他们兴建寺庙,重修佛像。范仲淹的理由很有说服力:各大寺院平时都积攒下不少钱财,有能力搞一些大工程.而且现在正当灾年,民工价钱低廉。只要花很少的钱,就可以办成平时办不成的事情。于是,各大寺庙都行动起来。

范仲淹不但劝说寺庙的主持们搞工程,还带头翻修自己的官衙,还有各级官员的集体宿舍,每天动用上千的民工。老百姓都很乐意.有活干,就有饭吃啊。手下官员们也很开心.盼了多年.终于可以换房了。

可是,朝廷的监察部门却弹劾范仲淹,作为杭州领导人,不知道体恤百姓,在荒年还摘享受,到处游玩不知道节制,修建官衙,浪费国家的钱粮。朝廷下旨申斥,范仲淹于是上表朝廷,说明自己的苦心。

范仲淹说,杭州本是鱼米之乡.现在虽然遭遇灾荒,但是在民间还是有不少钱粮。自己带头游玩,修建房舍的日的,就是要做一个榜样.号召各地的乡绅富户.把家里的钱粮调动起来。

进行龙舟竟渡.划船的人吃饭有了着落.观看的人要吃喝,又促进了餐饮业的发展;兴建寺庙,翻修官衙,许多民工有了工作,并且随之而来的一系列行业都会出现连锁反应.像木材行业、家具行业、饮食行业等等,可以解决一大批人的吃饭问题。而自已这么做了之后,下面的各县各乡都有许多富户效仿。因此而有了工作的,就有几万人。

在这一年,整个浙江地区灾情严重,一些地区甚至发生小规模的饥民暴动。可是杭州地区却非常太平,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灾民迁徙事件,这完全归功于范仲淹救灾有方。

篇3:范仲淹的生平轶事

苏州民间有一味家常菜——雪里蕻豆瓣汤。这汤口味鲜美,经济实惠。要想知道这道菜的由来,还得慢慢说来。

大宋年间,延安终日黄沙滚滚,别说庄稼长不好,就连吃水都困难,且与临近的西夏国战事不断。丞相范仲淹来到延安任总兵,随身带了四个大行囊,装的是菜种、豆种、笔墨纸砚和书籍。

范仲淹到任后,立刻发动士兵开荒种地,将他带去的种子播种在黄土里;勤加操练军队,将分散在山沟里的农民聚居在一起。西夏国不敢再轻易来犯。

两年后,正是牛羊肥壮谷子黄的时候,西夏国主给范仲淹送来一封书信,提出要到延安看看新修好的宝塔,信上特别提出,到时自带干粮,决不打扰百姓。范仲淹知道这是与西夏修好的机会,便回信表示欢迎。

西夏国主来延安作客时,全城张灯结彩,范仲淹亲自出城迎接。

客人进了城,果然连茶水也不喝一口。范大人到城外番营回访,看见帐篷内正在做菜,除了羊肉、牛肉外,还有一种大块头的青菜,询问后才知道,那是西夏人最爱吃的雪里蕻。

范仲淹与西夏国主闲谈时,讲起自己最爱吃蚕豆,青蚕豆鲜嫩味美,老蚕豆可以炒熟吃,作菜作粮都可以,西夏国主听了当即要求看一看蚕豆是什么样子。

国主看了蚕豆,也想吃,可有言在先,不便直说。范仲淹看透了对方的心思,当即叫手下人拿来一斗蚕豆瓣,笑着说:“大王爱吃雪里蕻,本帅爱吃蚕豆,为了将你的爱好和我的爱好合为一好,何不将两样东西合做一道菜看看味道如何?”西夏国主大喜:“蒙范大人不弃,敬请一试!”

不一会儿,一盘蚕豆瓣烧雪里蕻端上来,香味四溢。西夏国主大加称赞,范仲淹说:“如此好菜,乃汉番两家合二为一所得,故而味道鲜美绝伦!”西夏国主听了高兴地说:“这便是两好合一好,汉家番家只有和睦相处,才会有快活的日子呀!”

范仲淹镇守延安多年,边境太平无事。后来,范仲淹告老还乡,将雪里蕻的菜种带了回来。如今江浙沪一带,广种蚕豆与雪里蕻。人们吃着雪里蕻豆瓣汤的时候,就会念起范仲淹。

篇4:范仲淹的生平轶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把天下人的疾苦放在前面,把个人享乐放在后面的名言,数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传颂,成为激励人们前进的动力。

这句话就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说的。

范仲淹出身贫苦,两岁时父亲去世。为了维持生计,母亲带他改嫁到朱家。范仲淹自小酷爱读书。后来,他听说母亲改嫁的事情,又加上朱家原有的孩子歧视他,就愤然离开朱家,到长山醴泉寺的僧院里学习生活。他每天熬一锅粥,待稀粥冷凝后划个十字痕,分成四块,早晚两餐各食两块,也没有什么好菜,只是切几块腌咸菜下饭,这就是后来流传的“范仲淹断齑(jī)划粥”的故事。

范仲淹在十三岁的时候,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又千里迢迢来到南都(河南商丘一带)投师访贤,并且进了当时著名的南都学舍,并且仍然像在醴泉寺那样食粥苦读。他的一个同学是官宦子弟,生活比较富裕,见范仲淹生活这样贫苦,就告诉了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听后很是感动,就让儿子给范仲淹带了一些肉饭去。范仲淹非常感谢这个同学,但把肉饭放在身边,又继续读书。

几天后,那个同学去看望范仲淹,见送去的肉饭还原封不动地放在范仲淹的身旁,就对范仲淹说:“君子不吃别人送来的食物,你是不是怕玷污了你的品德?”范仲淹回答说:“不是,我是吃粥吃惯了,怕今天吃了你送来的好饭,以后就吃不下粥了。”同学听了深受感动。这样勤学了五年,范仲淹学到了大量的知识,为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后来在《岳阳楼记》里写下的名言,看来他在少年时期就定下了为国为民的志向。

篇5:范仲淹故事

范仲淹自幼就失去了父亲,母亲为了使儿子和自己得以生存下去,只得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的姓也改成了朱。

范仲淹长大后知道自己亲生父亲姓范,便想恢复自己原来的姓,可是继父不同意,两人为此闹得不可开交,因此,范仲淹便从家里出来,住进了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开始了刻苦读书的生活。寺庙里的日子是很清苦的,而当时范仲淹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又特别大,所以他经常吃饭时端起碗,几口就扒得精光,还没到下一顿时就已经饿得头晕眼花,以至于看书时也无法集中精力。怎么办呢?他想出了办法,每天早晨煮好一锅稀粥,等冷凝结成粥块以后,用刀在上面划个十字,切成四块,早晚饭各吃两块。而下饭的菜呢,更加简单,仅切一点咸菜就行了。

范仲淹就这样在醴泉寺里刻苦读书,他懂得了很多道理,长了不少知识。为了开阔眼界,增长更多的知识,他不远千里来到应天府,进了当时很有名气的南都学舍,拜著名学者戚同文为师。因为范仲淹很穷,经常吃不上饭,刚开始还能喝点稀粥,后来稀粥也没了,每当太阳落山时,他才胡乱吃点东西,可是他从来没有为吃饭这个问题而分心,而是在学习上更加勤奋刻苦了。他为自己制订了严密的学习计划,每天不完成计划决不睡觉。在严寒的冬夜里,每当他学习感到疲倦时, 他就用冷水洗脸,提提精神,学习环境虽然这样艰苦,可是范仲淹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

范仲淹就这样凭着一股坚定的信念,十几年如一日,勤奋学习,后来终于取得成就,成为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贝蒂说:“人有了坚定的信念才是不可战胜的。”温塞特说:“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信念,他就能创造奇迹。”丁玲说:“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古今中外大凡仁人志士,明达贤者,无不经过困苦磨砺。而伴随他们走过磨难的,就是他们心中的信念。事实证明,只要心中有了信念,就没有闯不过的“火焰山”,只要心中有了信念,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

篇6:范仲淹故事

在范仲淹的情感世界中,最突出的是一个“忧”字。他在《岳阳楼记》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一连六个“忧”,借楼抒怀,道出了自己那鲜明的忧乐观。本来,有喜有忧,属人之常情、事之常理,但在那种平民百姓的“天下之乐”少之又少的年代,范文正公的忧自然也就远多于乐了。难怪他在短短的《岳阳楼记》中就“忧”字连篇。

无论什么人,也无论处于什么时代,总会有忧愁,问题在于忧什么、为谁忧。范仲淹的“忧其民”、“忧其君”,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忧国忧民。一个“忧”字,既不为“物喜”,亦非为“己悲”,而完全表达的是他那“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境界和政治抱负。他以忧国忧民之心,多次上书朝廷,直陈己见。他写的《奏上时务书》、《上执政书》、《上时相议制举书》等,提出了“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固邦本者,在乎举县令,择郡守,以救民之弊也”等改革措施。其中,《上执政书》是在他居母丧期间写的。旧时官员丁忧期间,通常是不必问国事的,但他为了“四海生灵长见太平”,还是“冒哀上书,言国家事,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仅此一事,便可见其“忧”之一斑。

范仲淹的“忧”,归根到底是为普通百姓而忧。他在任兴化县令时,发动当地民夫建成数百里让“民享其利”的捍海堤,被百姓誉称为“范公堤”。他位高权重时,则极力为百姓选好官。据《宋史纪事本末》记载,庆历三年十月,朝廷为整顿吏治,决定逐路(注:路,是宋朝行政区划的名称)选拔转运使,对不称职者皆行罢免。在审查名单时,范仲淹把那些庸碌无能的.转运使的名字,毫不客气地一笔勾掉。与范仲淹一同审核名单的富弼见勾掉甚多,心有不忍,便劝道:“一笔勾之甚易,焉知一家哭矣!”范仲淹回答:“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义无反顾地坚持将庸碌无为者勾掉。在范仲淹的眼里,“一家哭”与“一路哭”孰轻孰重是显而易见的。为了让更多的普通百姓笑,只好让少数不肯干事或干不成事的庸官(包括他们的家人)哭了。

范仲淹屡遭罢黜,忧国忧民的志向不改。有人对此曾提出过疑问,范仲淹的回答是:“我道则然,苟尚未遂弃,假百用百黜,亦不悔。”(《范文正公集》附录)我的信念是不变的,为了信念,就是用我一百次、罢免我一百次,也不后悔。他的信念是什么呢?当然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海伦凯勒的生平故事

范仲淹勤学好问的故事

范仲淹小时候的故事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课件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

范仲淹勤奋刻苦的故事

范仲淹的故事读后感_读范仲淹的故事有感

范仲淹的故事读后感400字左右

范仲淹的故事 教案教学设计

范仲淹教子廉洁戒奢的故事

范仲淹的生平故事(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范仲淹的生平故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