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妙用例说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繁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的妙用例说(共含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繁星”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诗的妙用例说

篇1:诗的妙用例说

诗的妙用例说

诗的妙用例说

安徽 鲍亚民

宋朝时,福建读书人韩南直到老年才过了乡试,但在殿试中却又一次名落孙山。皇帝见他老大年纪,起了恻隐之心,破例让他录取,算是中了“恩科”。韩南高中之后,在他的家乡一下子成了名人,顿时身价百倍,上门提亲的人络绎不绝。韩南知道自己早已过了结婚成家的.年龄,对择偶不感兴趣,但想到媒婆们的频繁上门,也是一片好意,不能得罪,便写了一首诗拒媒,贴在自家问上。诗曰:“读尽文章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媒人却问我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媒婆们看了韩南的诗,得知他已73岁高龄,便不再登门说媒。

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晋江县有个才女叫邱应仪,其丈夫黄志清在翰林院任编修,很有名气。某富翁新落成一座高楼,请黄志清题写匾名。黄据南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诗句“小楼一夜听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拟取名“听雨楼”。当众挥毫时,不慎误写成“听月楼”。一秀才打趣道:“自古只有玩月、赏月、踏月之说,何来听月之章?”黄大窘,想涂改重写。其妻邱应仪也在一旁看热闹,立即过来解围道:“听月楼,取名最佳,‘听月’二字妙绝,何须重写。”众人闻言茫然。只听邱应仪笑吟吟道:“古人有《听月诗》可以为证:‘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摩天咿哑冰轮转,捣药叮咚玉杵鸣。乐奏广寒声细细,斧柯丹桂响叮叮。偶然一阵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众人一听,大惊失声,齐声称赞《听月诗》果然绝妙,更为这位天生才女的高超的应变机智折服。其实,这首《听月诗》是邱应仪自作,目的是圆场,既解丈夫之围,又满主人庆典之意,可谓皆大欢喜。

五代末,薛媛的丈夫南楚材周游天下,到了陈颍,陈颍的太守很赏识他,敬招为女婿。南楚材也对太守的小姐有意,对薛媛的情意也就渐趋淡薄了。薛媛久盼丈夫书信不至,思念至极。于是绘自画像一幅,又题诗于上:“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端。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南楚材睹诗与画,心中酸楚,旧情复炽,遂谢绝太守的美意,千里迢迢赶回家中,夫妻俩相守以老。当时有人就此事赋诗道:“若不呈丹青,空房应独守。”将破之镜赖此诗得以团圆,诗的妙用可谓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  鲍亚民  05596516310(电话)

篇2:咏柳诗例说

咏柳诗例说

安徽鲍亚民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这样写道:“柳贵乎垂,不垂则无柳;柳贵乎长,不长则无婀娜之致。”古往今来,诗人们或咏柳喻人,或借柳送别,或缘柳抒情,或道人生哲理……凡此种种,“柳”成为中国诗歌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李商隐的《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全诗八句,纯用白描的手法,全诗不着一个“柳”字,而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的宛若一个多情的倩影。咏柳实则咏人,诗人对柳的爱怜也就是对人的依恋和思念。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暂凭尊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诗人对于离别的无可奈何,只能暂时凭借杯酒来驱遣离愁。既然不能挽回,那就好好地保重身体。除了死亡没有比分别更痛苦的了,春风就不要吝啬那长长的柳条,让分别的'人们尽情地攀折吧!面对杨柳依依,枝条曼舞,一派多情难舍之状,友人去要分别而去,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生怨?

唐代诗人雍裕之的《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无法说清楚离人手中那青青的柳枝何时枯槁,但折柳这个动作却一年一度地重复着。最后升华为一种优雅的伤怀之美,升华为我们审美传统中的一个典型意象。

唐代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诗的首句形容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次句极写柳枝秀色夺目,婀娜多姿。这两句把垂柳的勃勃生机,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其生动。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理应受到人们的欣赏,为人珍重。但诗人笔锋一转,写了环境的荒凉冷落。“西角”、“荒园”极写柳的“寂寞”,极写无人欣赏。在这里,流露出了诗人的不平与惋惜。而后两句的孤寂落寞,又与前两句的楚楚动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白居易的这首小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抒发了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亦有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慨叹。

唐代诗人唐彦谦的《垂柳》:“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 饿损纤腰学不成。”这首诗咏垂柳,既没有精工细刻柳的枝叶外貌,也未渲染柳的色泽光彩。但这首诗不仅写出了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锇死”的故事,托物寄兴,将讽刺的矛头直指统治集团,于柔情之中见犀利,于含蓄之中露锋芒,堪称“咏柳”一绝。

清代诗人厉鹗的《杨柳枝词》:“玉女窗前日未曛,笼烟带雨渐氤氲。柔黄愿借为金缕,绣出相思寄与君。”此诗写女子相思,妙在以柳喻人。那笼烟带雨的柔美的杨柳,正是相思缠绵绵少女的绝妙写照。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  鲍亚民 05596516310(电话)

篇3:“思乡诗”例说

安徽  鲍亚民

《诗经・陟怙》写一个服役远征的士卒思念父母兄长的心情,愁肠百结,情意深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大人民对黩武战争的不满情绪。《诗经・东山》写一个战士服役期满,还乡途中想象家中荒凉残破的景象和夫妻团聚后的幸福情景,委曲周到,凄婉动人,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是一篇艺术性较高的作品,这些诗歌开了古代“思乡诗”的'先河。

社会**,战争频仍,征人背井离乡,百姓流离失所,思亲诗就多。东汉王赞的《杂诗》“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生动地表现了一个久在戍边的战士怀乡思归的心情,而王粲的“荆蛮非吾乡”则以荒凉的笔调倾诉了时代给诗人心灵上造成的忧伤和痛苦。蔡琰的《悲愤诗》则把一个流落异域,无时不在思念故土、亲人的诗人的强烈感情淋漓尽致地诉诸于笔端:“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隋代薛道衡《人日思归》诗曰:“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诗人抓住“雁后”“花前”这些形象事物,深刻地写出自己思念故乡,急切思归的心情,委婉含蓄,颇近唐人五绝。

唐代岑参《渭水思秦川》诗写道:“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阎荩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诗人用凭添两行眼泪,随水流向故园,来表达自己思念故乡的情愫,形象而又深刻。

清朝袁凯《客中夜生》:“落叶萧萧江水长,故园归路更茫茫。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落叶萧萧,触动诗人归思,但归路茫茫,回归无望,夜雨声中,又传来一声雁叫,更使诗人愁肠欲断,归思难收。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时李白25岁出川,东游淮扬,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余万,竟至囊箧空虚,又得了一场大病,躺在客店里,见明月而思故乡。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评说:“前两句,取喻殊新,后两句,在举头低头俄顷之间,顿生乡思。良似故乡之念,久N怀中,偶见床前明月,一触即发。”

[1] [2]

篇4:咏柳诗例说

安徽鲍亚民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这样写道:“柳贵乎垂,不垂则无柳;柳贵乎长,不长则无婀娜之致。”古往今来,诗人们或咏柳喻人,或借柳送别,或缘柳抒情,或道人生哲理……凡此种种,“柳”成为中国诗歌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李商隐的《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全诗八句,纯用白描的手法,全诗不着一个“柳”字,而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的宛若一个多情的倩影。咏柳实则咏人,诗人对柳的爱怜也就是对人的依恋和思念。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暂凭尊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诗人对于离别的无可奈何,只能暂时凭借杯酒来驱遣离愁。既然不能挽回,那就好好地保重身体。除了死亡没有比分别更痛苦的了,春风就不要吝啬那长长的柳条,让分别的人们尽情地攀折吧!面对杨柳依依,枝条曼舞,一派多情难舍之状,友人去要分别而去,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生怨?

唐代诗人雍裕之的《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无法说清楚离人手中那青青的柳枝何时枯槁,但折柳这个动作却一年一度地重复着。最后升华为一种优雅的伤怀之美,升华为我们审美传统中的一个典型意象。

唐代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诗的首句形容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次句极写柳枝秀色夺目,婀娜多姿。这两句把垂柳的'勃勃生机,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其生动。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理应受到人们的欣赏,为人珍重。但诗人笔锋一转,写了环境的荒凉冷落。“西角”、“荒园”极写柳的“寂寞”,极写无人欣赏。在这里,流露出了诗人的不平与惋惜。而后两句的孤寂落寞,又与前两句的楚楚动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白居易的这首小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抒发了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亦有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慨叹。

唐代诗人唐彦谦的《垂柳》:“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 饿损纤腰学不成。”这首诗咏垂柳,既没有精工细刻柳的枝叶外貌,也未渲染柳的色泽光彩。但这首诗不仅写出了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锇死”的故事,托物寄兴,将讽刺的矛头直指统治集团,于柔情之中见犀利,于含蓄之中露锋芒,堪称“咏柳”一绝。

[1] [2]

篇5:咏风诗例说

鲍亚民

习习之风,柔美轻拂,祥和静谧。“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春游》)若母亲般温暖、轻柔。“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和风送暖,鱼游燕翔,自有一番闲情;“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黄庭坚《咏雪 呈吴广平公》),清风徐来,树影婆娑,别有一番飘洒。“崇峰云霞锦旗卷,伊水细浪鳞甲生”,小河流水,悠悠吟唱,风使它别开生面;“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春日明丽,百花争放,风使之满室生香。风,成了播洒美的天使!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千树花开,江南岸绿,这是春风之生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枯草逢春,暖风催生,这是春风之活力!“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的`《咏柳》),是春风,剪出了细细的柳叶,是春风,裁出了复苏的早春;“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李次第开”(白居易《春风》)是春风,唤醒了花仙,吹开了百花,迎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

高祖刘邦一统天下,意气洋洋,豪情满怀,不禁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风歌》);壮士荆轲心系国家,身赴险境,义无反顾,踏歌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回还”(《荆轲刺秦王》);李白面对世事的艰难,感慨万千,但并未决志于去,反而豪气顿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三首》),破浪济海,气概轩昂!这里的“大风”、“长风”、萧萧之“风”,充溢着豪迈、慷慨的气势。

孟郊因进士及第,得意之极,“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岑参面对一片白皑皑的世界,看着梨树满枝的雪花,喜不自禁,挥毫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晏几道感受到明快轻灵的和风飘然而至,欣喜万分,不由吟道“二月和风到碧城,万条千缕绿相迎”(《浣溪沙》),借柳枝飘拂,深情迎候,对“和风”真是赏爱有加。

东风送暖,万物复苏,但同时“东风妒花恶,吹落枝头嫩萼”(张元干《兰陵王》),它又成了摧折“鲜花”的凶手;陆游与唐婉本是恩爱夫妻,但因“东风恶”而导致“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钗头凤》);忧国忧民的杜甫感概仕途的坎坷,怀才不遇,不禁长叹:“落落盘据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古柏行》),孤高正直却招来烈风摧撼;南宋诗人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寒菊》),宁死也不肯投降元人。“东风”“烈风”“北风

[1] [2]

篇6:咏风诗例说

咏风诗例说

咏风诗例说

鲍亚民

习习之风,柔美轻拂,祥和静谧。“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春游》)若母亲般温暖、轻柔。“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和风送暖,鱼游燕翔,自有一番闲情;“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黄庭坚《咏雪 呈吴广平公》),清风徐来,树影婆娑,别有一番飘洒。“崇峰云霞锦旗卷,伊水细浪鳞甲生”,小河流水,悠悠吟唱,风使它别开生面;“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春日明丽,百花争放,风使之满室生香。风,成了播洒美的天使!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千树花开,江南岸绿,这是春风之生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枯草逢春,暖风催生,这是春风之活力!“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的《咏柳》),是春风,剪出了细细的柳叶,是春风,裁出了复苏的早春;“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李次第开”(白居易《春风》)是春风,唤醒了花仙,吹开了百花,迎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

高祖刘邦一统天下,意气洋洋,豪情满怀,不禁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风歌》);壮士荆轲心系国家,身赴险境,义无反顾,踏歌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回还”(《荆轲刺秦王》);李白面对世事的艰难,感慨万千,但并未决志于去,反而豪气顿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三首》),破浪济海,气概轩昂!这里的“大风”、“长风”、萧萧之“风”,充溢着豪迈、慷慨的气势。

孟郊因进士及第,得意之极,“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岑参面对一片白皑皑的世界,看着梨树满枝的雪花,喜不自禁,挥毫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晏几道感受到明快轻灵的和风飘然而至,欣喜万分,不由吟道“二月和风到碧城,万条千缕绿相迎”(《浣溪沙》),借柳枝飘拂,深情迎候,对“和风”真是赏爱有加。

东风送暖,万物复苏,但同时“东风妒花恶,吹落枝头嫩萼”(张元干《兰陵王》),它又成了摧折“鲜花”的凶手;陆游与唐婉本是恩爱夫妻,但因“东风恶”而导致“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钗头凤》);忧国忧民的杜甫感概仕途的'坎坷,怀才不遇,不禁长叹:“落落盘据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古柏行》),孤高正直却招来烈风摧撼;南宋诗人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寒菊》),宁死也不肯投降元人。“东风”“烈风”“北风”在这里成了邪恶势力、敌对的象征。

在诗人眼中,秋风总夹杂着几分寂寞冷落,诗人多用秋风抒写内心的悲凉、愁意。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借“西风”极写满怀羁情;“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借“晓风”直抒凄凄别情;“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李白《春思》),此时的“春风”成了一种难以驱遣的哀怨之风,道尽了千古思妇的缠绵难寐之怨;“小楼昨又东风”(李煜《望江南》),故国已非,江山易主,而“东风”无情,缠绵依旧,平添无限伤感。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   鲍亚民  05596516310(电话)

篇7:写雨诗例说

写雨诗例说

安徽  鲍亚民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写诗人身

在屋内,夜眠晓起,身不出户,眼未外望。夜间,用听到的处处风雨声写春风春雨吹打花落;

晨晓,用听到的处处鸟啼声写雨后清晨树枝花叶、春鸟飞跳。这就让读者从风雨、鸟叫的声音中,联想到花鸟树木在夜间、早晨构成迷人春景,唤起心中愉悦春意。

“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岑参《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写酒泉太守夜晚于高堂之中为客人置办了丰盛的酒宴,并亲自舞剑、击鼓以助酒兴。在这盛大的宴会上又奏起了胡笳,那慷慨悲壮的乐曲,使人肝肠欲断,座上之人被这悲壮的乐曲所感动,相对而视,泪如雨下。至于是什么原因使人泪如雨下,诗中没有说明,也许这雄壮的乐曲,表现了悲壮的战争生活;也许是这慷慨之音,传达出了边塞的'苍凉,抑或是这低沉的曲调,引发出人们无限的乡思之情。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容犹眠。”王维《田园乐》

前两句写深红浅红的各种花瓣上带有隔夜的雨滴,色泽更加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加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绘形绘色,诗便成了一幅重彩、充满生机的图画。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

这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写自己在一间破旧的屋子里,面对一盏行将熄灭的孤灯,忽然听说挚友也蒙冤遭贬,陡然一惊,猛地从病榻上坐了起来。只见黑夜沉沉,凄风苦雨,破窗而入。而呆坐于寒风黑夜中的诗人,此刻在想些什么呢?读者尽可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去遐思默想。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

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这首诗的结尾一句被世人喻为点睛之笔。深秋遥夜,景色凄清,

诗人忆旧怀亲,彻夜难眠,辗转反侧,不觉窗外残荷飒飒作响,似乎“秋阴”已散化作雨,悄

然而至。诗,不言怀人,而相思之情已自见。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阴。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声。”苏舜

钦《淮中晚泊犊头》写诗人独自一人看到满川河水,潮起潮落,不觉思绪如风雨之激荡,心情如潮水之汹涌。这首诗抒发了虽被贬,但壮志难泯的心情。

雨本无情而人有情,人的情感一旦融入雨中,流入诗中,那么诗中的雨也会变得

有悲有喜有哀愁。我们在阅读古诗词时要细加体味。

245200  安徽歙县二中   鲍亚民

篇8:“山寺诗”例说

鲍亚民

“ 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这首《夜宿山寺》诗描写的是山中的一座小寺院。从诗的语句看,诗人只是写了一座小寺院,但仔细咀嚼,山寺的静穆,环境的净谧,以及超脱凡世喧嚣的佳境,都给人以充分想象的余地。味外之旨,正是作者抒发的厌弃世俗,向往自由的情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外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在苏州城西。张继在肃宗至德年间曾游苏,本诗当作于此时。寒山寺是佛寺名,在枫桥西一里处,传说因初盛唐时疯僧寒山曾住此寺,故名。全诗以“愁”为诗眼。写景写声,动静相应,由实写到虚伸,渺渺余意更在诗句之外,抒发了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破山寺,即兴福寺,今江苏省常熟市北。常建  的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最能体现全诗主旨的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颔联意境尤其静净,诗旨在于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寄托自己借山水遁世的情怀。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诗中 “摇落”即零落。“旧垒”指吴公台。这是一首吊古诗,其中“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两句诗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相同的气韵。作者观赏前朝古迹的零落,不禁感慨万端。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中间两联写古迹零落,游人罕至之悲凉。末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三国吴时,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作者曾公亮(999-1078),字明仲,泉州晋江(今属福建省)人,北宋时期的政治家。诗题为《宿甘露寺僧舍》,但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寺院的建筑或历史,诗中更没有一点儿佛教所倡导的清静淡泊、超脱尘世的意味,作者的真实本意是以甘露寺所处的地势为立足点,借以展现祖国江山的辽阔,尤其是长江的雄伟,同时也抒发作者本人豪迈、进取的.胸怀。作者采用了极度夸张的描写手法,使全诗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这首先是作者颇有诗歌艺术的想象力:小小的枕头却装着浩然的云气,而由于云气,遥远的千山万峰也近在身边了;低矮的木床下面却响着松涛之声,而由于松声,仿佛千沟万壑的风声也都响在耳边了。这样的诗句,没有艺术的想象是写不出来的。至于“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就更是突发奇想、神来之笔了。其次是用语的夸张:写山就是“千峰”,写沟就是

[1] [2]

篇9:写雨诗例说

安徽  鲍亚民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写诗人身

在屋内,夜眠晓起,身不出户,眼未外望。夜间,用听到的处处风雨声写春风春雨吹打花落;

晨晓,用听到的处处鸟啼声写雨后清晨树枝花叶、春鸟飞跳。这就让读者从风雨、鸟叫的声音中,联想到花鸟树木在夜间、早晨构成迷人春景,唤起心中愉悦春意。

“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岑参《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写酒泉太守夜晚于高堂之中为客人置办了丰盛的.酒宴,并亲自舞剑、击鼓以助酒兴。在这盛大的宴会上又奏起了胡笳,那慷慨悲壮的乐曲,使人肝肠欲断,座上之人被这悲壮的乐曲所感动,相对而视,泪如雨下。至于是什么原因使人泪如雨下,诗中没有说明,也许这雄壮的乐曲,表现了悲壮的战争生活;也许是这慷慨之音,传达出了边塞的苍凉,抑或是这低沉的曲调,引发出人们无限的乡思之情。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容犹眠。”王维《田园乐》

前两句写深红浅红的各种花瓣上带有隔夜的雨滴,色泽更加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加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绘形绘色,诗便成了一幅重彩、充满生机的图画。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

这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写自己在一间破旧的屋子里,面对一盏行将熄灭的孤灯,忽然听说挚友也蒙冤遭贬,陡然一惊,猛地从病榻上坐了起来。只见黑夜沉沉,凄风苦雨,破窗而入。而呆坐于寒风黑夜中的诗人,此刻在想些什么呢?读者尽可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去遐思默想。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

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这首诗的结尾一句被世人喻为点睛之笔。深秋遥夜,景色凄清,

诗人忆旧怀亲,彻夜难眠,辗转反侧,不觉窗外残荷飒飒作响,似乎“秋阴”已散化作雨,悄

然而至。诗,不言怀人,而相思之情已自见。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阴。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声。”苏舜

钦《淮中晚泊犊头》写诗人独自一人看到满川河水,潮起潮落,不觉思绪如风雨之激荡,心情如潮水之汹涌。这首诗抒发了虽被贬,但壮志难泯的心情。

[1] [2]

内经例说

古诗词比较鉴赏例说

阅读教学创新质疑模式例说

诗说中国观后感

诗说四季作文

《朱自清说诗》读后感550字

木兰诗说课记录

说说对木兰诗的认识

电脑的妙用作文

风油精的妙用方法

诗的妙用例说(通用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诗的妙用例说,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