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英语课例分析范文(共含18篇),欢迎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小蚂蚁”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在推行新课标,崇尚新理念的今天,创新性学习已成为许多老师经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的确,创新性学习有许多优点:可以充分调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等。但是这样却很容易造成一个班上两极分化的问题,永远是学习好的一部分学生抢着回答,而差生保持沉默,如果学生不知道交流合作的话,永远达不到我们教学所预期的效果。
案例:
在我刚接新概念(1)这个班的时候,从他们英语老师那儿了解到:班上有个叫Star的男生,性格非常地内向。英语学习一直以来都比较困难,成绩长期处于班级中下水平。他上课从不举手,有时被老师请到发言时,也是站在座位上一声不吭。时间久了,老师和同学们仿佛渐渐淡忘了他的存在,一堂课除了“开小火车”的练习,几乎听不到Star的声音。
面对这样一种状况,我一开始就给他一种关注,让他感觉到老师的关心和帮助。第一次英语课上,我在教“Look at me ,this is my head, this is my ear…”时,领读了几遍后让个别学生来读,并且有意叫到了Star,他开始不说话,我又给他读了好几遍,可他显然有点不耐烦,干脆说了一句:“我读不上来。”就不愿再跟读了。当时我真的有点尴尬,可转念一想,马上有了主意,于是我把全班分为两大组来竞赛,男孩一组,女孩一组。规则是:两人合作,其中一人随意指自己身体的一个部位,另一个人快速用this is your ….表达出来,如果表达正确,他的搭档就要重复一遍,如果不对,则要改正过来,可以拿上书。最后给说的单词多的组每人加一颗星,结果这一招还真灵验,每个小组都干劲十足了,互相分配任务,Star也非常积极地给他的同伴配合,我待同学们基本上都读了一遍后,看教育的时机已到,便说:“老师开始学英语时有很多句子也不会读的,但我坚持一遍又一遍地跟读,直到第十遍才终于学会。”接下来,我又叫了Star,请他读出“Look at me ,this is my head, this is my ear……”等句子,在我的鼓励下,他终于拾起了自信,鼓起勇气大声读出来了,虽然读得不太好,但我还是给予他“Excellent!”的最高表扬,并对其他同学说“Clap your hands!”
现象分析:
这是一个英语课堂中反复操练的环节,对于没接触过英语音标的小学生来说,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却也是非常枯燥的。无论我们怎么优化这一过程,把他变成一场游戏或一场竞赛,仍避免不了反复地读、说与纠音。教学中,存在着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是很正常的,但我决不能让学生存在不想学的心理。
对策:
在我的课堂中,我在设计合作活动时,更多地为像Star这样的孩子安排双人合作、小组合作等不同的形式进行活动。由于经常性地被老师请到在课堂中进行合作的活动,Star格外珍惜这样的机会。他在每次课前都能做到主动预习或复习,希望能够有更好的表现。我发现,渐渐的Star上课时的注意力比以前集中了,还常常主动跑到办公室,帮老师干些拎录音机、端本子之类的事。与同学的相处变得更加融洽,学习也主动和认真多了,一学期下来,Star竟然破天荒地得了一个“A”。
课后反思: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更加关注这样的一些特殊学生,有意识地与这些学生进行合作表演。有时也可以有意识地与他们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一起完成力所能及的小任务,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比如,课文表演的示范、一次采访活动等等,都能够让学生获得温暖与被重视的感觉,
当然,“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有了它,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促进、加快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掌握,帮助一部分学习差的学生尽可能多的融入课堂,从而掊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但它绝不是一把“万能钥匙”,我们不能不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一味让学生去合作、交流,那就是滥用。滥用的后果只会导致学生思维的依赖性、等待性。我们还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成为会合作、会交流、有个性、有主见、会学习的新世纪的创新人才。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言语交际活动。小组活动时,教师应观察各小组的进展情况,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并适时地为学生间的言语活动提供语言、句式等方面的帮助。另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组织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如小组会话比赛、听力竞赛、单词接龙竞赛、段落记忆竞赛、快速阅读理解竞赛等,以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意识和竞争能力。总之,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只有在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下,学生才能够真正学会在交流合作中成长。
英语是一门国际的通用语言,小学英语教学也就成了热门的话题。英语教学在很多时候都要经历考试,因此很多学生都被考试压的喘不过气来,而小学教学则拥有了这个优势,从小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但身为教师,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
一、反思学习的环境
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学习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除了教室要整洁、优美之外,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而又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师以平等、诚挚、友善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全面关心学生,不仅关心他们的智力发展,而且还关心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生活习惯,将有助于学生的全面的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教师了解学生,发现他们的特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对学生来说,他们就会主动接近教师,拥有自我表现的冲动和欲望。也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浓烈。在学习My family 这课时,我在导入部分则用了歌曲“Boy and girl”.让学生一开始就对学习产生兴趣,没有压抑感,自然而然学起来就轻松很多了。
二、反思学生
教师就像是导演,而学生就是演员。一部电影是否能成功上演,演员是最重要的成分之一。我们的教学工作也是如此,学生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态、导入方式等形式,学生是否能接受。同时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否喜欢,这些都是要及时考虑的问题。在教学结束后,反思学生是否积极的参与学习过程?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没有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有必要经常走近学生,不断与学生沟通,这样才能使课堂形成富有情趣的、精彩纷程的教学过程。所以说,一堂课的成功于否不在于自己设计的有多么的精彩,同时还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程度。就是因为这样,我们更加要反思我们的学生。培养自己和学生的情感,多多了解他们的生活。这才能上好一堂满分的课。
三、反思教材
在英语教学中,教材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块内容。特别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影响整堂课成功于否的重要因素。在课前就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我的教学过程。为什么要让学生做这样的活动等等。反思自己所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新教材的特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对于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班级就要有不同的目标,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与能力都存在差异,比如:有的学生记忆能力强,学习单词的速度就很快,有的学生上课活泼好动,但他的纪律性不强。这就要求老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适时调整教学目标。
一、研究的背景和主题
在基地学校宜昌市实验小学的“影子”培训期间,我听取了指导教 师李霞老师的多节单词课之后,想想自己学校的学生我发现:我所教的年级中,有大部分的学生在三年级四年级时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但是到了高年级之后,就渐渐变得不感兴趣,出现畏难情绪,甚至厌恶学习英语。对此我想求助过我的其他同事,他们都说以前曾对此进行过多种尝试,目前没有特别好的方法。指导老师教导我说,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单词的学习不感到枯燥、乏味,才能保持学习兴趣 ,使他们每个人的学习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十分扼要地说明了培养和保持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是多么重要。随着《英语课程标准》的颁发,教师们越来越感觉到了小学英语的重要性。专家说过:“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 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培养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途径与方法, 激励学生始终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怎样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呢?”这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于是,我和我的指导老师一道,开展了一次以“单词教学活动化,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为主题的课例研究活动。
二、研究团队和行动计划
(一)合作团队。
基地学校英语教研组成员:翟秀菊(英语教研组长) 李霞(指导教师) 余苗 杜章凤 (基地学校英语教师)等。
专业引领人员:吕国凤(基地学校教育教学副校长) 杨文军(教育教学发展中心主任) 刘敏(基地学校教务主任)刘德玲(基地学校教科室主任)
(二)研究行动。
1.研究方式:课例研究
课例内容:人教版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5 第四课时Let’s learn
作课教师:张家菊
2.行动流程。 课前研讨→两次备课→课例展示→课后研讨→理论聚焦
三、行动回顾
【前期研讨】
12 月 12 日下午, 基地学校英语教研组的成员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单词教学活动化,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为主题的实施事宜。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困惑。 如,1.教师如何使枯燥的英语单词教学变得有趣呢?2.应如何利用好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等心理特点,为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服务? 面对我的疑难与困惑,我们利用一周的时间一起交流从网上查到的各种关于“培养和保持学生英语兴趣”的教学资料,分析和比对名师名家优秀教学设计和课例展示。通过学习和讨论,我们把课改的风格定位在“营造英语学习氛围、注重师生情感交流、采取灵活教学方法、引入竞争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英语活动”上。
【两次备课】
(一)个人备课, 说课。
首先由我独立备课, 因为人教版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5 第四课时Let’s learn的教学重点是学习“engineer, accountant, policeman,salesperson,cleaner ”枯燥无味的单词教学,所以选取本课来进行教学,正好适合于我们研究主题的需要。通过研究教材我了解到本单元的设计是紧紧围绕学生们熟悉的职业话题展开,既强调听与说,又兼顾读与写,培养学生综合语言的发展。在第一课时我们已经对职业的部分单词进行了学习, 如singer ,writer等,而本节课则主要介绍另外一些学生们熟悉职业的单词学以致用,能够了解《Good to know》中的文化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应尽量使用情景教学,组织活动以小学生喜欢的方式,来创设课堂氛围,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面向全体,让学生在听听选选、听听做做、听听写写的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快乐;在资源交流及知识拓展中开拓视野,从而自然而然地掌握本课单词。形成教学设计后,12月13日在六年级组办公室,基地学校校英语教研组成员及校长、主任听取了我的说课汇报。在集体研讨时,我还谈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困惑: 组织怎样的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运用英语单词的能力呢?
(二)集体备课。
大家根据我的教学设计畅所欲言,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集体智慧在碰撞中闪光。首先,大家讨论我个人备课的困惑。经集体研究我们决定通过开展“排列卡片”,“选一选”,“指手划脚”,“我比划,你来猜”的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通过快速举手抢答,可以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运用英语单词的能力。通过这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由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加强学生们正确拼写单词的能力。集中了大家的意见后,我终于定稿了本课的教学设计。
[英语课例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和确定
在基地学校培训学习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指导老师所教的班级学生在课堂上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的动口动脑意识不强,课上老师讲的比较多,学生回答问题不主动,回答的声音也不响亮。而自己所教的学生的情形也与此差不多相似,学习缺乏主动性。那么,教师如何设计“听说课”的教学,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动”起来,就成为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对象分析:所任教的班级是余干第二中学九年级(2)班。该班是初三年级层次较差的班级。学生课堂纪律良好,但学生学习基础差,课堂上气氛比较沉闷,回答问题不够积极主动,英语口语表达不够流畅。
(三)、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
a.准确读出大数字
b.能够准确使用下面单词和词组:population,crowd, increase, smoke, minute, percent, appointment, increasing, along with, thanks to.
重点:
a. 听辨、写出大数字
b. 准确运用词语:crowd, increase,population,along with, thanks to
难点:听辨、读出和写出大数字。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
a.能够辨认并表述大数字
b.能够听懂对话、听辨、写出大数字。
c.能够流利朗读对话。
3、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连带后果,唤起学生们的忧患意识,并引发他们深思。
4、学习策略:能够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课型:听说课。
教学辅助工具:ppt。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第二步:听力练习
通过听一段对话,进一步感知所学单词的运用,并引出大数字的认读。
第三步:学习认读大数字。
老师先引导学生学习认读大数字,然后让学生两人一组,以谈论各城市的人口为话题,以对话的形式练习认说大数字。
第四步:让学生听写数字,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
第五步、听对话,完成活动5(choose the best summary)
第六步:阅读对话,完成活动4任务。
第七步、语言知识点讲解和举例。
第八步:小组活动,4人小组朗读对话。
第九步: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重点及难点,课后要掌握本课所学的词汇、短语及句型,布置作业。
研究教师评课:
评课一:备课注重备学生,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教学过程能扣着大数字的认读展开,教学认读大数字的方法很有效,听力效果也很好。教师教态自然,言语亲切,注重鼓励学生参与活动。但本节课容量太大,以至于没能完成教学任务,可以把课文知识点的讲解放到下一节课,这样效果会更好。
评课二:本节课引入自然,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大数字方法好,教法娴熟,能扣住重点展开活动,但在教学认读大数字是耗时较多,后面时间不够,课文知识点的讲解可以放到下一节课,这样就会更完美,现在有点被课件拖着走的感觉。
评课三:注意设计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使用语言,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果能以竞赛的形式展开课堂活动,气氛会更热烈。
评课四:本节课引入自然,通过南宁和来宾的对比引出话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数字的认读学习呈现有梯度,数字从小到大,让学生熟悉大数字的读法,为下一步谈论人口的话题作铺垫,作业的步骤也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活动5设计得超前了,是否在上完活动3之后再进行,活动4也可以换一种形式,如让学生抢答的形式,这样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评课五:本节课准备充分,所用的图片新颖,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所学的大数字能够根据最新的广西各大城市的最新人口数引开,这样贴近学生的实际,教学效果良好。
评课六:本节课教学设计很好,教学构思新颖,教学组织严密,思路清晰,话题明确,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评课七: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理念,但学生发言还不够大胆主动,可以再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评课八:教学的设计很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授课过程中很注意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如“不要怕,说的不好或说的不对都没关系,能站起来回答问题就是好样的”等之类鼓励的话,让学生消除害怕的心理,学生也就慢慢的跟着老师走了。
指导老师点评:
点评一:本节课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的目的很明确,教学的重点也很突出,教学环节严谨,引入自然,设计的问题有针对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教学能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围绕听说设计不同梯度的活动,让学生在“踮起脚就能摘到苹果”乐趣中参与听说活动,有助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教师教态亲切,这有助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让他们乐于参加课堂活动。几点建议:一是活动的设计还要更生活化,让学生更感兴趣。二是课堂的掌控有待加强,要根据学生接受的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授课的内容,不要被你的原始教学设计牵着鼻子走。三,还要多用鼓励语言,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让他们乐于参与课堂活动。
点评二:上课要以学生为主体,课堂的中心可以上调下移,发现学生无法跟上,可以放慢进度。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要给学生留白,变学生的资源为我们的资源,同伴的影响比老师的资源更大,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培养起学习英语的兴趣,有了兴趣,参与课堂的学习的会积极主动了。
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自己引出学习的话题:what is the population of …?并引出大数字的认读,然后通过谈论广西各大城市和全国各大城市的人口来练习认读大数字,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学生能在老师的一步步的引导下进行听说的练习,达到学习的目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也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但是由于学生基础差,在认读大数字时耗时比较多,以至于后面的内容没能按计划完成。从这里可以看出,自己对备学生方面还是不够充分,对学生的认知能力估计不足,另外对课堂上的灵活掌控能力还有待加强。
指导老师点评:
点评:教学内容和步骤经过删减和调整,教学效果确实比上一节课要好的多。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进度,质量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就算你上的内容再多,学生还是一无所获。学生什么都不懂,他如何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所以,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了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易于完成的学习任务以外,学习任务的难度和量度也是很重要的,只有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的限度,使学生看得到成功的希望,才能有效的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反思、总结
经过对第一次教学设计内容的删减和活动步骤的调整,第二次上课效果明显好多,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学习兴趣很浓,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理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经过反思,笔者认为获得成功的原因有:
(一)、教学内容的容量和难度一定要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了,学生怎么努力都难以达到目标,学生往往就选择了放弃,而太容易,也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
(二)、学习任务的设计要有梯度,应该从易到难,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尝到收获的喜悦中一步一步的走向成功的彼岸。
(三)、学习活动的设计要贴近生活,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欲望。
(四)、对于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去鼓励和引导,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反复练习,设计一些他们可以完成的学习任务,让他们也有机会尝到成功的滋味,看到成功的希望。
(五)老师亲切的微笑,幽默风趣的语言,宽容的态度,可以有效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安全感”,学生就更有信心投入课堂活动。
(六)、要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在鼓励中扬起生活得风帆,在鼓励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鼓励中创造奇迹。
一、研修主题: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研修背景及意义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英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顾,不仅要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应用的综合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我们的英语课由于语言的限制,往往侧重的是语言的习得,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因此我们选择这一主题进行研修。
三、研修目标
英语课例研修是我们xx小大学区英语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旨在通过教师对课例的研讨、交流与互动,来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和校际之间英语教育资源的共享。通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主题研修,旨在让老师更多的关注孩子在课堂上的思维活动,引导孩子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探索,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研修流程
1、第一阶段:组建团队。
我们以大学区为我们搭建的交流平台为依托,组建了xx小大学区英语课例研修小组,包括了xx小、xx二小、xx小学和xx路小学四所学校的14位英语教师。
2、第二阶段:确定主题。
我们每位老师通过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反思提出问题,通过集体讨论选择具有共性的问题,确立我们的研修主题。
3、第三阶段:理论学习。
我们通过书籍、报刊、网络等途径查找并学习了关于课例研究、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及其理论。
4、第四阶段:课堂实践与反思。
(1)形成设计,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人教版英语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a部分的talk,进行研讨,设计了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的教学活动,也设计了以此主题为观察点的课堂观察量表。
(2)分配任务进行课堂观察,①主持人王xx负责每次课后的研讨主持,量表、听课记录、课后反思等相关资料的发放、收集、整理,制定并撰写研讨方案、小结、研究报告等;②执教人郑琨负责上课,并撰写教学设计、反思等相关资料;③ 观课人负责观察课堂教学的某一环节,填写观察量表、听课记录,并撰写每次课后研讨的发言稿。
教学环节观察量表一——热身
观察人:郑xx
教学环节观察量表二——导入与新授
观察人:张xx
教学环节观察量表三——操练与巩固
观察人:吴xx
教学环节观察量表四——拓展
观察人:杨xx
教学环节观察量表五——课堂评价
观察人:贾xx
(3)课后反思与研讨。
5、第五阶段:总结并撰写研修报告。
总结此次大学区英语课例研修过程中的成果与问题,撰写研修报告。
初三英语课案分析
一、课文简介
本课为初中英语第三册,第8单元,第30 课,题目是“圣诞节”,是一篇阅读文章。本单元围绕庆贺节日的话题展开各项语言活动。本单元的主要交际功能项目为:圣诞节和新年的节日问候。英语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表达祝愿及问答的日常交际用语大部分在本单元都有所体现。本课是本单元的中心,介绍了西方国家庆祝圣诞活动,圣诞老人的故事以及基督精神。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有关圣诞节的词汇,了解西方国家的“圣诞文化”,加深对基督精神的理解,并能向别人介绍圣诞节。
二、学习者分析
初三学生经过两年的英语学习,有了初步的阅读能力,能借助于词典正确理解课文,对课文所讲述庆祝圣诞情况也略知一二。他们也有能力通过网络查询有关信息。此阶段的学生还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对具有一定知识性及历史背景的语言材料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语言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根据音标正确读出,记住kind-hearted 等14个单词,了解它们的词性,语法功能及体现于词汇中特殊的文化含义;掌握even though 等到15个词组的用法,会使用这些词汇描述圣诞节庆祝活动; 会正确使用近义词。
2.语言技能目标
听:能基本听懂课文录音,并回答有关问题。
说:能正确描述有关圣诞活动。
读:能读懂难易程度与课文相当的短文。
写:能以圣诞为题写一篇100字的短文。
3.情感态度目标
具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乐于进行小组合作,不懂不会之处,主动寻求帮助,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积极探究问题,不断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4.学习策略
积极预习,复习课文,思考问题,记好笔记,在学习中大胆联想,学会运用知识。大胆与同学用英语交流,积极思考问题,掌握重点难点,学会运用速读,细读技巧阅读文章。学会正确运用词汇描述事物,熟悉西方主要节日的庆典活动。积极利用媒体,资料,网络资源辅助学习,探讨问题,开拓视野,拓宽知识面。
5.文化意识
“圣诞”是西方文化的奠基。了解“圣诞”有助于学好英语并理解西方文化。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及基督精神,让 “It’s better to give than to receive.” 融入学生的.思想中;并在提高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同时,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教学重点
1.词汇
from house to house, do sth. for fun, on Christmas Eve, during the night, as well, fill …with, is based on, It is said…, spirit of generosity, live on, Merry Christmas, no longer, in a single night, Father Christmas,can’t wait to do sth.
2.关于圣诞节的文化知识
五、教学难点
fill…with /be filled with/be full of 的不同用法
no longer =not any longer
too 前加 not, never 表示 肯定, 例:You’re never too old to learn..
六、教学理念
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将学生的发展作为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制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英语教学应创设一种互动的,开放创新的教学关系。教师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而是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者,个性发展的辅助者,学习的指导者。师生共享信息,共同欣赏文章,共同了解异国文化,彼此交流感受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探究精神,要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构建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文化意识。
七、教学方式
1.采用个人阅读,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寻找难点,讨论解决,教师补充讲解的方法。学生在这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是学习的参与者,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与合作实现任务目标;教师是协助者,调控者。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是否积极学习,积极参加小组讨论,积极举手发言,参与语言活动。对于积极的学生给以表扬与鼓励,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也要为他们创造练习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参与语言实践。
八、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
为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需采用多媒体制做课件,包括图片,重点词组,难点讲解和巩固练习。
九、教学过程
1.教学准备阶段
A.利用PowerPoint制做课件。
B.布置学生听录音预习单词,课文。
C布置学生上网查询圣诞节的由来。
2.课堂教学
步骤1、导入
A.展示预习
请两位小组代表向全班报告“关于圣诞节”;
B.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When is Christmas Day?
How do Western people celebrate it?
步骤2、展示
A.看图片(课件),回答下面问题: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What does Father Christmas look like?
What is the use of the stocking on his back?
What is he doing?
B.学生以“On Christmas Eve” 开头接故事。
步骤3、阅读
A.速读课文,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Where did the children think the Christmas presents come from when they were young?
B.细读课文并找出本课词组,教师加以补充并板书(见重点:词汇)
C.学生练习用下列词组造句,教师纠正错误。
as well, be based on, It is said that…, even though, can’t wait to do
步骤4、朗读
学生听录音跟读一遍。
步骤5、练习
A.学生讨论并回答Wb. Ex.1
B.学生讨论各段落大意,两名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C.讨论难点,教师加以解释, 学生造句。
fill…with / be filled with /` be full of
no longer = not any longer
too 前加 not, never 表示 肯定, 例: You’re never too old to learn.
D.突破难点专练。
选词填空:
fill…with, no longer, too…to, full of
1. Lucy is a little girl _.
2. She could go on reading.
3. He the bottle medicine.
4. When I read the good news, I pride.
5. Again she of hope and happiness.
6. It’s good be true.
(Keys: 1. not …any longer 2. no longer 3. filled…with 4. was filled with 5. was full of 6. too…to
步骤 6 讲述圣诞节
四人小组讲述,可采取对话,采访,接故事等多种形式。两个小组在全班交流。
步骤7 补充阅读,全班核对答案。
The spirit of Christmas
TIFFANY WAS A VERY LUCKY GIRL. Her family was very rich. Every Christmas she got many, many presents. She got everything she asked for and much, much more. However, Tiffany wasn’t happy. Christmas wasn’t so much fun anymore. She always knew before Christmas morning what her presents would be. Starting right after Thanks giving, Tiffany often heard stories about the spirit of Christmas on TV and the radio. These stories always talked about how Christmas made people feel happy and friendly toward everyone. But Tiffany never felt this way.
One day she asked her best friend, Heather,“What is the spirit of Christmas? I know my mom and dad love me and give me everything I ever want, but I’m not happy. Christmas makes me feel sad.”
Heather said, “Tiffany, why don’t you come with me to the orphanage in town. We can volunteer our help. We can help feed the babies and do whatever else is needed. Maybe this will make you feel better.”
“I don’t see how helping out at an orphanage can make me feel better. But it you want me to go with you, I will.”
The next day after school the two girls walked to the orphanage. Tiffany didn’t like the smell of the orphanage. It didn’t smell like Christmas without a real Christmas tree. In fact, the orphanage didn’t have a real Christmas tree at all. It just had a tree drawn on paper that someone put on the wall. The manager asked Heather and Tiffany to help the children make Christmas decorations for the tree. They were coloring paper balls and stars to put on the paper Christmas tree. Tiffany helped a little boy, Jason, whose hair wasn’t combed and whose trousers were too short for him. His shirt was old and had a hole in it. As they were coloring together, Tiffany tried to be as helpful as possible. She helped him pick out the colors and draw pretty pictures on his balls and stars. Together they made 10 balls and stars. “Wow, look how many balls and stars we made together, Jason, you are a good artist! I think we are finished now, don’t you?”
Jason took one more star and said, “No, I have one more to make.” He took his time and colored the last star very carefully. He took his time and colored the last star very carefully. He drew a beautiful picture of an angel on it.
“That is the most beautiful of all,” said Tiffany.
“It’s for you because you so patiently helped me,” replied Jason.
At that moment, Tiffany knew what the spirit of Christmas was. The star that Jason colored for her meant more to her than all the presents her parents would give her. Jason had given all e had to her. She understood that the spirit of Christmas wasn’t in the getting, but in the giving.
Judg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Tiffany was always happy on Christmas Day.
The orphanage is a place where homeless children live.
There were many coloring balls and stars on the Christmas tree in the orphanage.
Jason made a very beautiful star with an angel on it for Tiffany.
Tiffany knew at last that the spirit of Christmas was in giving, not in getting.
步骤8 小节
由学生总结所学内容。
步骤9 写作
A.以“圣诞节”为题写一篇短文。(80--100字)
B.教师选读讲解作文两篇
步骤10 布置作业
两篇课外阅读,并做文后题。
十、课后反思
通过学生自己上网查阅资料,培养了科研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前展示预习满足了学生的展现自我能力的欲望。本课的设计主线以Christmas 为中心。课堂上通过师生共同活动,对圣诞节常识的提问和学生对圣诞老人图片的描述以及归纳总结与圣诞节相关的词语,使学生对圣诞节常识有了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小组讨论问题及难点,形成互助互动的学习环境,增加了口语练习机会.。学生主动参与,大脑处于积极活跃状态,对于接受新知识大有好处。难点讲解之后,配以同义句填空练习,使师生得以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巩固所学知识。各种形式的讲述圣诞,为学生提供了巩固所学知识,发展语言技能的平台,使所学语言活起来,学生从书本走进现实生活中,在日常交往中有效地进行表达。另外,补充材料使学生增加了阅读兴趣,拓宽了知识面,加深了对基督精神和西方文化的理解。
一、课文简介
本课为初中英语第三册,第8单元,第30 课,题目是“圣诞节”,是一篇阅读文章。本单元围绕庆贺节日的话题展开各项语言活动。本单元的主要交际功能项目为:圣诞节和新年的节日问候。英语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表达祝愿及问答的日常交际用语大部分在本单元都有所体现。本课是本单元的中心,介绍了西方国家庆祝圣诞活动,圣诞老人的故事以及基督精神。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有关圣诞节的词汇,了解西方国家的“圣诞文化”,加深对基督精神的理解,并能向别人介绍圣诞节。
二、学习者分析
初三学生经过两年的英语学习,有了初步的阅读能力,能借助于词典正确理解课文,对课文所讲述庆祝圣诞情况也略知一二。他们也有能力通过网络查询有关信息。此阶段的学生还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对具有一定知识性及历史背景的语言材料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语言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根据音标正确读出,记住kind-hearted 等14个单词,了解它们的词性,语法功能及体现于词汇中特殊的文化含义;掌握even though 等到15个词组的用法,会使用这些词汇描述圣诞节庆祝活动; 会正确使用近义词。
2.语言技能目标
听:能基本听懂课文录音,并回答有关问题。
说:能正确描述有关圣诞活动。
读:能读懂难易程度与课文相当的短文。
写:能以圣诞为题写一篇100字的短文。
3.情感态度目标
具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乐于进行小组合作,不懂不会之处,主动寻求帮助,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积极探究问题,不断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4.学习策略
积极预习,复习课文,思考问题,记好笔记,在学习中大胆联想,学会运用知识。大胆与同学用英语交流,积极思考问题,掌握重点难点,学会运用速读,细读技巧阅读文章。学会正确运用词汇描述事物,熟悉西方主要节日的庆典活动。积极利用媒体,资料,网络资源辅助学习,探讨问题,开拓视野,拓宽知识面。
5.文化意识
“圣诞”是西方文化的奠基。了解“圣诞”有助于学好英语并理解西方文化。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及基督精神,让 “It’s better to give than to receive.” 融入学生的思想中;并在提高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同时,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教学重点
1.词汇
from house to house, do sth. for fun, on Christmas Eve, during the night, as well, fill …with, is based on, It is said…, spirit of generosity, live on, Merry Christmas, no longer, in a single night, Father Christmas,can’t wait to do sth.
2.关于圣诞节的文化知识
五、教学难点
fill…with /be filled with/be full of 的不同用法
no longer =not any longer
too 前加 not, never 表示 肯定, 例:You’re never too old to learn..
六、教学理念
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将学生的发展作为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制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英语教学应创设一种互动的,开放创新的教学关系。教师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而是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者,个性发展的辅助者,学习的指导者。师生共享信息,共同欣赏文章,共同了解异国文化,彼此交流感受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探究精神,要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构建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文化意识。
七、教学方式
1.采用个人阅读,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寻找难点,讨论解决,教师补充讲解的方法。学生在这教学过程 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是学习的参与者,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与合作实现任务目标;教师是协助者,调控者。
2.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是否积极学习,积极参加小组讨论,积极举手发言,参与语言活动。对于积极的'学生给以表扬与鼓励,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也要为他们创造练习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参与语言实践。
八、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
为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需采用多媒体制做课件,包括图片,重点词组,难点讲解和巩固练习。
九、教学过程
1.教学准备阶段
A.利用PowerPoint制做课件。
B.布置学生听录音预习单词,课文。
C布置学生上网查询圣诞节的由来。
2.课堂教学
步骤1、导入
A.展示预习
请两位小组代表向全班报告“关于圣诞节”;
B.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When is Christmas Day?
How do Western people celebrate it?
步骤2、展示
A.看图片(课件),回答下面问题: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What does Father Christmas look like?
What is the use of the stocking on his back?
What is he doing?
B.学生以“On Christmas Eve” 开头接故事。
步骤3、阅读
A.速读课文,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Where did the children think the Christmas presents come from when they were young?
B.细读课文并找出本课词组,教师加以补充并板书(见重点:词汇)
C.学生练习用下列词组造句,教师纠正错误。
as well, be based on, It is said that…, even though, can’t wait to do
步骤4、朗读
学生听录音跟读一遍。
步骤5、练习
A.学生讨论并回答Wb. Ex.1
B.学生讨论各段落大意,两名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C.讨论难点,教师加以解释, 学生造句。
fill…with / be filled with /` be full of
no longer =not any longer
too 前加 not, never 表示 肯定, 例: You’re never too old to learn.
D.突破难点专练。
选词填空:
fill…with, no longer, too…to, full of
1. Lucy is a little girl _.
2. She could go on reading.
3. He the bottle medicine.
4. When I read the good news, I pride.
5. Again she of hope and happiness.
6. It’s good be true.
(Keys: 1. not …any longer 2. no longer 3. filled…with 4. was filled with 5. was full of 6. too…to
步骤 6 讲述圣诞节
四人小组讲述,可采取对话,采访,接故事等多种形式。两个小组在全班交流。
步骤7 补充阅读,全班核对答案。
The spirit of Christmas
TIFFANY WAS A VERY LUCKY GIRL. Her family was very rich. Every Christmas she got many, many presents. She got everything she asked for and much, much more. However, Tiffany wasn’t happy. Christmas wasn’t so much fun anymore. She always knew before Christmas morning what her presents would be. Starting right after Thanks giving, Tiffany often heard stories about the spirit of Christmas on TV and the radio. These stories always talked about how Christmas made people feel happy and friendly toward everyone. But Tiffany never felt this way.
One day she asked her best friend, Heather,“What is the spirit of Christmas? I know my mom and dad love me and give me everything I ever want, but I’m not happy. Christmas makes me feel sad.”
Heather said, “Tiffany, why don’t you come with me to the orphanage in town. We can volunteer our help. We can help feed the babies and do whatever else is needed. Maybe this will make you feel better.”
“I don’t see how helping out at an orphanage can make me feel better. But it you want me to go with you, I will.”
The next day after school the two girls walked to the orphanage. Tiffany didn’t like the smell of the orphanage. It didn’t smell like Christmas without a real Christmas tree. In fact, the orphanage didn’t have a real Christmas tree at all. It just had a tree drawn on paper that someone put on the wall. The manager asked Heather and Tiffany to help the children make Christmas decorations for the tree. They were coloring paper balls and stars to put on the paper Christmas tree. Tiffany helped a little boy, Jason, whose hair wasn’t combed and whose trousers were too short for him. His shirt was old and had a hole in it. As they were coloring together, Tiffany tried to be as helpful as possible. She helped him pick out the colors and draw pretty pictures on his balls and stars. Together they made 10 balls and stars. “Wow, look how many balls and stars we made together, Jason, you are a good artist! I think we are finished now, don’t you?”
Jason took one more star and said, “No, I have one more to make.” He took his time and colored the last star very carefully. He took his time and colored the last star very carefully. He drew a beautiful picture of an angel on it.
“That is the most beautiful of all,” said Tiffany.
“It’s for you because you so patiently helped me,” replied Jason.
At that moment, Tiffany knew what the spirit of Christmas was. The star that Jason colored for her meant more to her than all the presents her parents would give her. Jason had given all e had to her. She understood that the spirit of Christmas wasn’t in the getting, but in the giving.
Judg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Tiffany was always happy on Christmas Day.
The orphanage is a place where homeless children live.
There were many coloring balls and stars on the Christmas tree in the orphanage.
Jason made a very beautiful star with an angel on it for Tiffany.
Tiffany knew at last that the spirit of Christmas was in giving, not in getting.
步骤8 小节
由学生总结所学内容。
步骤9 写作
A.以“圣诞节”为题写一篇短文。(80--100字)
B.教师选读讲解作文两篇
步骤10 布置作业
两篇课外阅读,并做文后题。
十、课后反思
通过学生自己上网查阅资料,培养了科研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前展示预习满足了学生的展现自我能力的欲望。本课的设计主线以Christmas 为中心。课堂上通过师生共同活动,对圣诞节常识的提问和学生对圣诞老人图片的描述以及归纳总结与圣诞节相关的词语,使学生对圣诞节常识有了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小组讨论问题及难点,形成互助互动的学习环境,增加了口语练习机会.。学生主动参与,大脑处于积极活跃状态,对于接受新知识大有好处。难点讲解之后,配以同义句填空练习,使师生得以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巩固所学知识。各种形式的讲述圣诞,为学生提供了巩固所学知识,发展语言技能的平台,使所学语言活起来,学生从书本走进现实生活中,在日常交往中有效地进行表达。另外,补充材料使学生增加了阅读兴趣,拓宽了知识面,加深了对基督精神和西方文化的理解。
走近泰戈尔,走进大语文
——《金色花》案例
华富中学 张小娴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整体感知作品内容,潜心体会母子深情。
2、以读代讲,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让他们能读出诗的味道,读出诗的情感。
3、向课外读本及生活延伸,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情感体验,并训练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设想的理由与过程的记录:
一、歌曲《妈妈的吻》导入 ,让歌中深挚的倾诉拨动学生的心弦。
导入 语:这是 流行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首歌曲,历经淘洗,唱在今天,仍是分外动人,恐怕就是因为它表现了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更唱出了儿女对母亲的深挚的倾诉。这种情感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这种情感也不会有地域的界限,这是人类共同歌咏的永恒主题。
有一个人曾用饱蘸童心之笔,尽情描绘了这种情感,抒写了一首首纯真诗篇,这个人便是泰戈尔。
二、学生利用预习准备的资料介绍泰戈尔,并让其他学生补充自认为重要的东西,这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简单途径。通过老师的评价,能使学生明白怎样甄别手头上的资料有用还是无用,怎样概括一个人的生平。最后老师再出示一份泰戈尔的简介。
三、解读课文。多读少问,以读代讲。
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形式;而且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也能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在朗读设计过程中,我安排了三次读全文:
第一次先由一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点评,希望扫除生字词,初步把握感情基调。点评的过程其实就是整体感知的过程:
“这首诗,写的是孩子对母亲的爱,可是刚才的朗读太平淡,没有突出母子之间的幸福和甜蜜。”
学生这样评价朗读,可见,在听的过程中他们已经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第二次是自由朗读,希望他们能把刚才评价过程所理解的情感尽量表达出来。自由朗读看起来有点乱,其实比全班齐读有更意想不到的效果。之后引入并重点指导文中母子对话的朗读: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通过一系列朗读指导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1、“妈妈一天没有见到孩子,非常担心着急,此刻一见孩子,什么心情?”
2、“妈妈的话中哪个词应强调?”
3、“坏孩子是什么含义?该怎么读?”
4、“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告诉了会怎么样?”
5、“孩子在妈妈面前,不回答妈妈的话,这算撒谎吗?还应该带一点什么语气?”
这两句对话的反复练习,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一个母亲的着急、欣喜、嗔怪交织的情感,一个孩子顽皮、撒娇、自以为得意的姿态,让学生充分感受母与子之间互相交流着的和谐的爱的旋律,并用朗读表现这种爱。
最后全班配乐朗诵,再次回视、咀嚼这种爱,唤起他们心中对美好情感的享受与追求,希望能激发他们对于自己的母亲的爱意。
四、转入泰戈尔的另一首诗《审判官》。
如果说课文《金色花》是侧重于表现孩子对母亲的倾诉,那么《审判官》就从另一方面展现出母亲对孩子的挚爱,母与子的情感本来就是交流的、互动的,《审判官》刚巧可以补充《金色花》中母爱的隐蔽。更妙的是,这首诗直白明了,让学生听一遍朗诵,不必老师指点,他们就能加深对母爱的理解,同时也能加深对文中孩子的情感的由来的理解,效果自然会更好。此刻安排老师配乐朗读,掀动学生的心潮。
转入语:大爱无声,孩子为什么默默地爱着妈妈?看看这首诗,也许能更充分理解这一点。
五、借学生对母爱感恩戴德之机,借学生对母亲满怀爱意之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过渡语:这就是天底下所有的母亲的心声,这就是天底下所有的母亲的写照,谁不应该感谢母亲、报答母亲呢?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
学生自由想象:
“我要变作一串珍珠项链,挂在妈妈的脖子上,让妈妈更美丽。”
“我要变作小鸟,时刻飞在妈妈身边,唱出美妙的歌给妈妈听。”
“我要变作妈妈的影子,她到哪里我到哪里,永不分离。”
“我要变作妈妈的手,代替她做烦琐的家务劳动。”
“我要变作…………“
至此,学生的想像的热情已被完全激发出来,想像的空间也越来越广。
六、对《金色花》手法的探究:
过渡语:现在我们可以归结一下,《金色花》究竟是怎样打动了读者?它用怎样的手法抒写爱的情怀呢?
“奇妙的想象”、“真挚的情感”、“质朴的语言”
七、扩展视野,了解泰戈尔的其他“母爱“诗篇。
过渡语:就是这些,足以使泰戈尔的诗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让我们打开自读课本中泰戈尔的其他诗篇,再感受大诗人为我们创设的爱与美的境界吧。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配乐朗读其中一首诗,并简单说说理由。
八、总结收尾
让这些闪着童真、闪着挚爱的诗篇离我们近些,再近些;让我们透过这些诗篇学会更高境界的爱吧,无私地爱我们的爸爸妈妈,爱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爱这个世界上所有善良而正直的人们!
课例自我评价:
一、本课例打破了常规,不仅仅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老师和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生活气息的课程)。让学生通过一篇课文进行了一次“感激母爱”的体验,让学生从一篇课文出发,体验了大文豪泰戈尔的纯真情怀。当前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要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堂课是成功可取的,因为它强调了人文价值。
二、从教学的内容和组织形式来看,这堂课超越了考试的局限,通过正规、非正式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经历,加大了课堂的容量。这就让学生知道:语文有多大的外延,语文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语文味(诗味)怎样获得,比较阅读在理解作家作品上的作用……从而使他们掌握学习语文和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
三、纵观整个教学过程 ,能很好地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将读与思结合,提高学生的鉴赏力,锻炼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的训练,是语文能力训练的一部分,在这堂课上,使用得自然巧妙,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与情感培养相结合,有一箭双雕之妙。
四、但本课例也有一些“败笔”和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对“《金色花》手法探究”一处的设计,就破坏了整堂课的诗意美,与前后都格格不入;我设计它的初衷,是怕对课文有把握不全之嫌疑,没有想到,反而成了“画蛇添足”。再比如学生朗诵泰戈尔的其他诗作时,喜欢的理由流于应付,朗诵时情感平淡,该如何处理,能否改成欣赏老师朗读?最后,最大的一处失误应该是切入点的问题,因为一堂课能否出新,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就在于从哪里切入。如果当时能巧妙地从母子对话中切入,再探讨全文的内容与情感,应该会比先整体感知再分析精彩语句要独特一些吧。
关注教师的课堂提问
――《口算除法》课例对比研究
本学期,在教研组的精心策划与组织下,我们全体数学教师进行了课例研究的有益尝试。本次活动改变了过去粗线条的听课、评课方式,从课堂结构分析与课堂练习分析,课堂提问分析,学生课堂状态观察,课后调研、测试等多个角度发现了现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得到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本人所在的一组是课堂提问组。
数学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极为普遍的一种现象,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好的问题是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精心准备的!问题的明确清楚、思考容量、及实际上课时的灵活应对,对课堂教学的好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轮课例研究活动,我们通过课堂听课、录像观察、教师访谈和前后测试等方式收集资料,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量的统计和质的分析,总结出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建议。 本次课例研究主要对包括我和舒金发老师、周芬老师在内的3位教师执教的《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口算的课堂提问进行听课观察和分析,从而进行课例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提问类型,挑选回答问题方式,学生回答的类型和教师理答方式等方面。
在听课中,我们提问组教师认真地记录了三位教师的课堂提问。
首先就三位教师在“情境导入;教学整十数除以整十数”这两个环节中几位教师的课堂提问作一比较。
一、情境导入时的提问比较
舒老师的提问
周老师的提问
陈老师的提问
小猴和小狗是一对好朋友,小猴非常调皮,也非常聪明,经常欺负脑筋反应慢的小狗。有一天小猴又用几道数学题目在考小狗了,小狗遇到困难了,你能帮帮小狗吗?
(1)出示课件
小猴:我一共摘了80个桃子,准备送给好朋友们。每个人送20个,可以送给几个朋友?
小狗:…………快帮我算算吧!……
同学们你会帮助一下小狗吗?
听说四(2)班的同学很聪明,今天周老师特地带来一些题目来考你们,同学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1.问题的提出
小亮从储蓄罐里取出80元钱,和妈妈一起去文具店,他想买一些文具送给地震灾区的小朋友,以此来纪念自己的十周岁生日。
到了文具店,他看见(课件图片):铅笔盒每个12元,水彩笔每包20元,书包每个50元,计算器每只40元。小亮想:
如果这些钱都买水彩笔,能几包呢?
课件图:水彩笔每包20元;8张10元人民币;问题:80元可以买几包?
怎么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的理由。
这一环节中,舒老师用3个问题,由“帮助小狗”出发,通过从学生喜欢的情景入手,充分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渴望和帮助他人的强烈愿望。同时也顺理成章的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周老师虽然不是以帮助他人的形式引入,但也是通过以接受挑战的形式引入,和舒老师一样同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而我的提问虽然在调动学生方面没有这么强烈,但问题“80元可以买几包?怎么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的理由。”这样的提问即能使学生体会列式解题的的方法,又能为本节课口算除法的算理做好充分的铺垫,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教学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时的提问比较
舒老师的提问
周老师的提问
陈老师的提问
师:80除以20等于4,你是怎么算的?
生:我是这样算的,小红一共摘了80个桃子,她说准备要送给好朋友20个……
生:80个桃子里,每个人送20个,所以是80除以20等于4。
师:80个桃子几个十?
师:分给几个十?生齐:2个十。
师:8个十分给2个十每一个人可以分到四,这种方法是我们在除法中的表内除法,可以把它想成,80除以20可以想成8除以2等于4。
师:还可以怎么想?
生:4乘以20等于80
师:因为4乘以20会等于80,所以80除以20等于4,也就是看到了除法,想到了什么?
师:刚才80除以20等于4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
生:通过表内除法得到的。师:还有呢?
生:还有就是看除法想乘法。……
师:谁会列算式?
生1:80除以20等于4,
师:四(2)班同学真聪明,你们怎么把这个4算出来的?先同桌之间交流一下。(生同桌交流)教师巡视
生:先不看末尾的两个0,8除以2等于4,然后再是0除以0还是等于0,所以等于4
师:他是这样想的,同意他吗?谁说的再好一点。
师:这里的80代表什么?
生答:8个十,
师:20呢?生答:2个十
师:谁说的更好一点?
生:……
师:对他的回答满意吗?
师(出示课件)用小棒图来验证。
师:谁还有其他想法?
生:80是8个十,20是二个十,那么有4个20就等于80,所以有四个。
师:所以80除以20等于4,对吗?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方法,他在想什么法?
生答:想乘法。
师:,想什么样的乘法?
师:我们把这种方法看作是想乘法算除法(师出示卡片)
师:这里的除数原本是20,现在变成了除数是几位数了?
师:是不是把这个整十数转化成了除数是一位数(出示卡片)的除法,行不行?
师: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问题:80元可以买几包?
怎么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的理由。
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不但说清了为何这样列式的理由,而且还得出了答案4包以及算法,真可谓是一举三得。师课件演示并板书:80里面有4个20)
你觉得80÷20=4还可以怎样口算?先自己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看看你的想法跟别的小朋友一不一样
1.全班交流,探究算法
(1)80÷20把后面的0都去掉就变成了8÷2=4
师:你能进一步说说为什么可以把0去掉,变成8÷2=4
生:8个十÷2个十=4
师:课件演示并说明(表内除法,商不变),板书:想:8÷2=4
(2)4×20=80,所以80÷20=4(想乘法算除法)
(3)也可能是用数数来说明的。
3.小结:这么多的方法,算时该选哪一种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
师:把上面的几种方法自己再梳理一下,然后在用最合适的方法和同桌轻声的说说。
(续后)
[课例分析研究报告]
《离骚》课例分析
下面是以本人微格课的《离骚》第二课时做相应的分析。对于第二课时,我以“遭贬”和“隐退”为核心,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诗人的形象特征,以及诗歌的艺术特性。具体环节如下:
第一个环节是文本串讲,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占据半壁江山。在分析第一段的“遭贬”,我以讲读法与提问法相结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完成教学目标。我首先让学生会回答文中表明诗人“遭贬”的原因的句子,并作一定的引导与补充,得出诗人遭贬的原因是由于楚怀王的昏庸腐败,忠臣的诽谤谗言,当时朝政风气的投机取巧、阿谀谄媚,而诗人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倔强性格,使得诗人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遭到排斥而被贬谪。其次,我让学生找出第一段中相应的作者自我阐述在恶劣的环境中的态度与立场的句子,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分析,来表现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在分析第二段的“隐退”时,我让学生思考屈原在隐退后是如何独善其身?并找出相应的表明作者隐退后坚持追求美好德行的句子。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以对美人的向往寄寓诗人对“美政”的渴求,以及借对“香草”的钟爱来寄托自己对高尚情操的修养的比兴手法,在探讨诗人隐退后的心志的句子中,阐释诗人面临的理想与现实、进取与退隐的.对立与冲突,从而加深学生对诗人命运悲剧性的理解。
第二个环节是分析屈原形象。我主要采用讨论法。给学生几分钟的考虑时间,并请2——3位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之后,我再进行总结与归纳。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分析屈原的鲜明个性的外貌特征以及“外修”下的爱国情操与对理想和人格的执着精神,强调屈原精神在塑造中国人民族性格上的地位和作用。采用讨论法意在缓和教学节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体悟屈原的悲剧与崇高形象,
最后一个环节是分析《离骚》的艺术特征,以我的解析为主,从语言特色、赋的运用、比兴手法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离骚》的艺术特性,带领学生从文本细读的世界中“走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统观《离骚》独特的艺术魅力。我将《离骚》与《诗经》对比,以温故而知新的方式,突出二者在古典诗歌方面的独创性以及独领中国文学两千多年“风骚”的文学地位,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
在作业布置上,我以“屈原该不该隐退”这个问题作为学生课后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有意识地复习,走进“离骚世界”之后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以此加深学生对屈原人格魅力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今年九月份我们英语组进行了课例研修活动,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所以我十分珍惜这次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我认真倾听老师们的精彩讲课,认真做好学习笔记,积极并按时完成评价。上课的老师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试着将老师们经验和自身所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丰富自己的课堂,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和同事一起进行了交流,互相借鉴、学习感悟,并积极开展了课例研究活动。通过研修活动,我知道如何更好的完善自己,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好的贡献。
一、拓展了视野,学习中有了新的思路
经过这次学习,使我更明白了教育的真谛,教育需要远见卓识的。学习活动中,老师们分别阐述了他们对教学的独特的见解,对新时期教育教学的各种看法和思路,同时我们知道如何开展课例研究。
二、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我要当好学习者
作为教师一定要充分相信学生,信任他们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方法。我积极参与,向同行学习先进的教学教改经验,认真组织学生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积极渗透“新课标”的要求,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积极参与各级科研课题的实验研究,确立课题,不断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
三、理论实践二者缺一不可。
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联系理论知识,让理论找到检验它的舞台。学习中,把自己的困惑和经验在平台上交流,让困惑得到了解答,经验得到了传递,并在课例跟进后,运用所学应用的最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发现和解决所出现的状况,课例研修让我的头脑得到了更好的武装。
非常感谢学校给了我们教师提供的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我会把我在这次课例研修中的收获带到教学中去。
总之,这次活动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专业上,对我而言,都是一个很大的提高,受益匪浅。通过学习加强了对新课程的认识。学到了知识,有一些基础,还需继续学习、理解、消化并用于实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学习,理论结合实际,在实践和学习中不断进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英语教育教学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年级是学生开始真正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在英语中有这么一句谚语:Wellbegunishalfdone。(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让学生在宽松,庄重,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进行语言的学习显得格外重要,这也是我们应该为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现象而努力。
许多英语教师或许都有此感叹:学生所学的英语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似乎总有那么一段距离,好象很难做到“言行一致“!其实,在不少英语课时上,只要教师用一些心思,想一些点子,找到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相似的切入口,完全可以体现任务型教学的真实性,实用性和功能性。
11月中旬,我有幸参加了一次成都市小学英语优质课展评、研讨活动。我所选的教学内容是《新课标》二年级的Module9的第二课时,涉及的内容是关于四个季节以及如何描述四季的气候特征。
“学中用,用中学”是我们教师一直提倡的观点。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四个季节及气候特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并让学生体验到被认同感和使用英语所能获得的成功感,获得了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真实交际打下基础。本节课中,教师实际上是“导演”,对学生提出角色体验的要求,并通过示范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学生始终带着一种新鲜感和好奇心去学习,理解所学的英语,由此也达到了这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由于在课堂上,我创设了情景,利用电脑课件展示四季动画。因此,学生很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七八个小组的学生都在全般同学面前表演,我根据各小组表演的情况分别给予表扬,让参与的学生都有了一种成功感和被认可的感觉。
当然,俗话说:没有哪一节课是完美的。本节研究课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课后,我也进行了教学反思,下面是我对这节课所出现的问题,以及通过这次活动,所渗透的新的教学理念进行的教学反思及总结:
一、反思学生:
我们属于社农学校,教师面对的都是一些没有英语基础的孩子,家庭对孩子英语方面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家长也不是很懂英语,所以,要让他们听懂、会说、会认、会写词句,难度是很大的。要做好工作,只有永不言弃。而且,平常的常规课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反思教学过程:
后半节课的扩展练习还可以更丰富一些,教学节奏稍微快了点,有些学生还不太清楚老师的指令,就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有点操之过急,可以先做个示范,让学生明白了操练什么以后,再开始Workinpairs则更好。
三、反思教学理念:
我想英语课堂教学应更加需要情趣、体验、多维和互动,由教师的讲授型向学生的探究型学习转变。同时,教师要会欣赏学生,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解决问题,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学会知识,并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最后,我想说:课改给了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的压力,唯有不断总结、创新和反思,才会使我们的英语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通过这次活动,我学到了很多,可谓受益非浅,并且,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多思考,在教学设计中不断创新,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
此课是新世纪高中英语高一上册中第三单元第pets的导入课,属于此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已朗读过本课生词和词组,但并未涉及课文有关内容。整堂课共设计了5个部分,下面就这5个部分具体说一下:导入部分此部分插入了学生所熟悉的四种动物的实图:兔子、小鸡、蛇和猫从而较为自然得引入本课的课题--pets。
口语问答在学生们了解了本课的课题后,由教师提问询问学生们最喜欢的宠物,这是个开放式问题,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回答,在一问一答中,师生就能有很好的沟通,正好能调动课堂气氛为接着的小游戏做铺垫。小游戏在邀请学生回答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之后,可将话题一转,让学生猜猜教师所最喜欢的动物引出小游戏--猜猜我是谁。事先制作了一张宠物身份证,上面分别写有名字、年龄、尺寸、颜色和性格特点等等,为了增加视觉和听觉效果,还在最后添加了最喜欢实物的图片和此种宠物的叫声,有了这些信息学生可以很容易得判断出此种动物就是狗从而顺畅得引出本堂课的主角。
头脑风暴在看了小游戏中身份证主人的小狗照片之后,可让学生欣赏不同种类的狗的图片,丰富多彩的实图能使学生精神振奋。在看完不同种类的狗照片后,还可告诉学生狗除了可爱之外,还可在人类生活中担任多种角色,接着教师先给出两个例子,再让学生通过同桌讨论进行头脑风暴的活动,使同学们说出自己所知道的狗所担当的角色,越多越好。课文理解利用略读技巧阅读课文并完成搭配题。在学生完成文章大意的搭配题前先讲解其中的生词。
《赤壁赋》教学课例分析
《赤壁赋》是传统篇目,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名作,也是中国古代文赋的集大成之作,以此文为主构成的赤壁系列是苏轼人生和艺术创作的重要转折点。修订的高中语文教材把它安排在第三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要求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学习中国古代散文,鉴赏要求落在诵读、鉴赏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特点的初经级层面上,但我觉得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解读这一千古传诵的名作,尤其是苏东坡的杰作是一个极大的遗憾。于是我运用学校新开发的LDT网络教学系统围绕教材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对作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作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解析,希望在网络的阅读模式和教学的交互性上作一些探索,克服班级受授课制的限制和常规教学中的不足,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同学都能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得到满意的收获。下面是我授课过程的记录:
▲教学课例
第一课时
一、强调纪律,注意事项:
按照老师指导的程序进行,有问题举手请求帮助,避免不规范操作影响整个网络系统的动作。
二、发放编号、密码,要求学生保存好。
三、教师开放科目系统,并指导学生按要求操作进入系统:开机----双击网络标识进入----输入地址:Http://172.21.48.2/dx----输入用户名及密码(用户名栏输入自己的编号),进入学生界面。
四、要求学生先点击阅读学习目标、学习指导、明确学习任务,尤其是本课学习任务,(详见“教学设计”)。
五、阅读第一课时必读内容,点击进入页面具体内容,回主页时可点击左上角后退的箭头,每点击一个内容要点会出现一个对话框,请点击第一个指令:在文件当前位置打开,然后进入页面,若页面没有显示,请点击刷新,可以最小化多个窗口切换进行,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六、点击进入题解(导入),要求速读。
七、了解苏轼生平及思想:“走近苏东坡[详见cbf1-ajsdp(word文档)]----点击页面右下脚链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反鸿踏雪泥](详见cbf1-s.doc)----其中穿插的两篇补充材料----《苏轼生平及思想》、《苏轼简介》可以浏览选择性阅读,不必详细全部读,允许拷盘,详见(cbf1-ssjj.htm,cbf1-ssdsphsx.htm)
[注]:提供相关的专题网站网址,供有兴趣的同学课外查阅。
八、点击阅读“关于文斌”(一)重点阅读,(二)较深较专业,可以根据自己需要或浏览或拷盘)。
九、点击进入课文分析。(详见cbf1-kwfx.doc)
1、要求:精读,适当作笔记,可以copy内容要点。读完后要参加课堂测试,注意围绕学习重点保证一定的阅读速度。
2、教师巡视、指点。给学生提供技术及阅读上的帮助,加强课堂调控:
A、需要作笔记的地方:字词注音、层次划分、韵脚,其他根据自己理解程度适当记要点:
第一段:“古文”、“典故”。
第二段:对“前人”的理解。
注意:第三段的“.总结”部分乃“论坛1问题”之关键提示。“全文的线索、结构思路,.总结及诵读要领”应适当记笔记。
十、通过诵读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把握:
(1)根据诵读提示及各段层次思路逐段朗读一遍。
(2)根据全文结构提纲朗读一篇,然后再尝试背诵一遍。
十一、返回主页,点击“课堂测试”,参加测试,按要求完成10道选择题,分值100分,时间3-5分钟。(.试题详见cbf1-ktcs1.doc)。(测试系统会自动评分,学生可以在提交后查阅,未得满分的同学可以回课文分析中查阅)。
十二、参加论坛(论坛交流内容详见cbf1-dykslt.doc)。教师巡视指导,对同学发的贴子给予恰当的评点,最后把论题的参考答案(思路)以贴子的形式发出去供同学参考、订正。
十三、布置课外作业(详见cbf1-kwzy.doc)。[提醒]:“课文分析”、“相关知识”可copy回去备用。
第二课时
进入系统程序(略)
一、提醒同学:.总结上节课经验,注意操作技巧和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在自己的能力限度内、在保证完成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的前提下吸收更多感兴趣的知识,大胆发表自己的感悟、见解和思想。
二、集体背诵课文一篇(可以参照“课文分析”中的结构提纲)。
三、点击进入第二课时必读内容:
(1)阅读我的一篇赏析文章《行云流水纵笔处,请辞丽句铸毕章》,鉴赏品味文章精妙的优点,动人的语言艺术。(详见cbf2-yuyewlixi.htm)。
(2)根据自己需要有选择性地阅读有关材料,谈谈自己对苏轼在文中抒写的情思、哲理(他的人生观、宇宙观、哲学观和历史观)的感悟和评价。[有关材料详见(cbf2-pjsxcl.doc及相关链接)]
四、登录论坛,发表自己的见解。
[注]:教师巡视、点拨、指导、评点学生发布的贴子,最后把自己的一首诗作《致苏子》(cbf2-zsz.doc)以及所任教班一个学生的习作《赤壁赋》(发表过的,详见cbf2-cbf)以贴子形式发布上去供同学欣赏、交流。
五、把课文语段阅读测.试题(主观题为主)发布到论坛上,在论坛上进行在线课堂测试,要求同学把答案copy后提交;最后老师把参考答案发布上去,同学自评得分,订正错误。
▲反思、.总结:
(一)这是一次较为成功的试验,学生的反馈效果很好,有很多内容吸引了他们,能感觉到课堂上一种聚精会神的思维流动,课堂气氛活跃和谐,交流愉悦,每位同学都有沉甸甸的收获,与常规课的效率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达到了一石三鸟的目的,提升人文素养(文学素养)、信息素养,完成教材任务对付应试策略三不误,但在交互性上还经作进一步的探索和改进。
显然,网络教学系统是个高效的工具,发挥这个工具的强大功能既能高效地备战应试更能高效地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而这把宝剑的威力的大小却取决于执剑者----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先进与落后,专业技能的高低,专业素养和功底的厚薄,包括现代化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以及教育教学创新的能力的高低,因为这直接关系网络课堂的质量和调控效益。如果教师的观念、技能和综合素养跟不上,那么学生会同样象对一些常规课一样失望,甚至更糟。
(二)本次网络教学试验的现实意义:
彻底改变传统古文教学低效的`局面,走出中学文言文教学的误区。
教材精选的古文篇目绝大部分是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淘漉和考验流传下来的经典名篇,是先辈才智的结晶,是他们留给后代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载体,是皇皇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仅仅停留在释词解字,古汉语基础知识训练,疏通文意(翻译),粗浅的赏析等层面以应付升学考试,那将是对这一笔人文资源的极大浪费。古文教学的目标应该人定位在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基础的语文素养,使之了解吸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陶冶思想情操,提升文学素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语言的感悟力和表现力,提高吸取精、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实践证明通过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教学运用可以纠正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定位。本次网络教学试验,师生通过网络这一桥梁共同遨游千文学和哲学的殿堂,领略一代文豪苏子的旷世才情,学识、智商和情商都经受了一次洗礼和升华,真正体现了我校“开心求学,快乐从教”的办学理念,因为网站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从古文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取获,享受表达的自由和创造的快乐,从而改变以往学生认为古文枯燥乏味,无实用价值,缺乏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性精神,不愿查阅工具书,总依赖老师课堂串讲,功利地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的积弊。也可以使教师焕发出创造的激情与活力,克服惯性,怠性的教学麻醉状态,并为网络阅读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进一步广泛,深入开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实践证明学习网站的建设和教学运用,能够高效地把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理论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的教学效益。经过改造的直接服务于教学的LDT网络系统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改革提供了最优越、最有效的技术支持。
实践还证明人们一直担扰的网络教学中的人机对话模式会淡漠师生思想感情的交流纯属杞人忧天,课堂调控能力强的老师实完全能够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充满求知乐趣和交流愉悦的网络课堂人文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学习,和谐对话,自由交流,自主合作,共同享受求知、探索和创造的快乐,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新型的师生关系。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课例分析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一、课题:Food and drink
二、授课教师:季晓兰
三、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英语》第一册(下),本单元的核心教学项目是“饮食”,本课是话题(Topic)与功能(Function)项目的有机结合,通过“征求意愿”句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英语对食品和饮料进行符合个人意愿的选择,同时在句型中结合使用数量表达,在句型操练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素质能力。
四、媒体的设计:
本课教学重点,落在“征求意愿”句型的操练和食品饮料类词汇的认知上。教学设计的思路遵循学习认知规律,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以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基本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语言教学情景,从而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听、说、读、写操练,使整个教学从知识的内化到外显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和谐的发展过程。
首先通过电脑,以文字和画面的形式静态地展示对话范例,为学生树立明确的语言模仿对象;在学生初步操练后,仍以文字形式归纳呈现典型句型,促进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把握;接着引人录音媒体,检测学生对该句型的初步理解及掌握程度,为下一步的对话练习奠定基础,通过借助媒体,句型教学做到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生动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使画面与文字的结合在学生脑海里形成长久的记忆。
五、教学目标 :
1、认知目标: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各种食物与饮料的名称,以及它们的量的表达。
(2)、引导学生恰当地使用在饮食活动中经常出现的表示征求意愿的句型:Would you like ?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 .What about ?How many ?
2、技能目标:
在创设的情景中,熟练运用所学句型进行模拟交际。
3、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协作精神。
六、教学重点:1、句型:Would you like ? 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
2、有关食物与饮料的生词。
七、教学难点 :
1、食物与饮料的量的表达。
2、根据情景,进行模拟交际。
八、学习策略:资源策略--注意通过音像资料丰富自己的学习。
交际策略--善于抓住英语交际的机会。
九、文化意识:对别人的赞扬、请求等作出恰当的反应。
十、教学过程
(一)复习食物与饮料的名称。
1.以两幅钟的图片来显示时间,与学生对话:
T: What's this?
S: It's a clock.
T: What time is it?
S: It’s twelve five. It's time for
T: Oh, It’s time for lunch.
2.通过谈论吃饭过渡到食物,显示各种食物与饮料的图片,让学生复习它们的名称及量的表达,可以用提问的形式:
T: Let's look at these pictures. Which food and drink can we have?(看图)
提问: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S: A bag of milk.
显示几组食物的图片,请学生用英语说出名称。
[点评:设计一些过渡型的任务,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有准备地进入下面的任务。]
(二)引导学习句型。
1.显示一组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使用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Would you like ? I’d like ?
T: I'm hungry. I'd like some cakes. Would you like some cakes too?
S: Yes, please.(显示图片:蛋糕)
2.用一组食物图片让学生练习该句型。
3.对以上句子给以否定回答(No, thanks.),再连接以下句子。
T: LiPing, What would you like? (显示图片:面包)
S: I'd like some bread.
4.用一组食物图片练习该句型。
[点评: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是参与者、帮助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丰富多彩的食物图片激起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
(三)听、说对话,进一步熟悉对话中所包含的、上面所练的句型。
1.学生听录音,然后回答问题:What would the boy like for breakfast?
2.学生听录音填入所缺单词。(一遍)
3.朗读对话。
4.隐去对话中主要部分,学生根据图片表演对话。
S1: What would you like for ?
S2: I'd like .
S1: Would you like ?
S2: I don't think so. What about you?
S1:I'd like .
[点评:通过示范对话,让学生在听、读后能进行模仿,使对该句型有了真实的体会,并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模拟情景,学生编写新对话,熟练运用所学的句型及食物名称,并表演。
用真实的食物与饮料模拟商店柜台,学生编写对话并上台表演。用一张课桌当柜台,一个学生当营业员,另一学生当顾客,用一些食物的空盒子当商品,请学生现场表演买食物的对话。要求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的句型。
[点评:学生在较为真实的语境中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五)听录音填空,完成对话。
1.听录音,填入所缺内容。(两遍)
2.校对填写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所填短语与句子。
3.朗读该对话。
[点评:通过听力填空让学生复习本课所学的内容,并练习了听的能力。]
(六)作业 。
把编写的对话写到作业 本上。
总评:
本课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以任务为中心,在运用语言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来学习、体会、掌握语言。并且,按照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要求,模拟人们在社会、学校生活中运用语言所从事的各类活动,把语言教学与学习者在今后的日常中的语言应用结合起来。
[作者] 湖南 向明康
[内容]
语段是指由两句或两句以上的一组句子组成的段落,不含由一个句子构成的独句段落。语段在表现形式上有大于段、小于段或等于段三种情况。从语段的结构形式来说,多数呈起始、展开、终结三部分。从语段的表达方式看,有叙述型语段、描写型语段、说明型语段、议论型语段,有人还归纳出抒情型语段。事实上,除长篇文艺作品外,很少有大段单纯抒情的段落。语段的若干句子,根据语段中心的需要,句与句之间又形成各式各样的关系。或因果、或并列、或递进、或解说、或承接、或总分等等。但是,大体上仍不离纵式和横式这两大类结构形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教学生认真掌握“语段三要素”,即语段的构成、语段的表达方式、语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有关语段分析的基本知识,而且要从微观入手,让学生认真体会语段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在此,以《纪念白求恩》中的一个语段为例试加说明。分析这个语段,首先必须根据“语段三要素”分析它。经过初步阅读,我们不难判定,这是一个议论型语段。全段共10个句子,分为起始、展开、终结三个部分,呈“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弄清基本结构后,还得进一步疏理和辨析语段中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其句子所处的位置看,①②句为起始部分;第句为终结部分,其余均为展开部分。就①句和②句的.关系看,①句为中心句,它表明了作者的观点,②句紧紧围绕①句强调了观点。第句呼应开头,进一步重申了作者的观点。语段中第③句至第9句,可以从表达方式上去辨析。其中③至⑦句,作者从反面论述了革命队伍中的一些不良的现象,对之提出严肃的批评。第⑧句第⑨句,作者连用三个双重否定句,以具体详实的事例,从正面阐述了白求恩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热情地赞扬了这种高尚精神。如此正反对比论述,孰是孰非,泾渭分明。这里分析的虽属分析难度较大的议论型语段,但只要在平时教学中,给学生必要的方法上的指导,加上适量练习,就能化难为易,见难而不难。学生就能较娴熟地掌握分析议论型语段的方法、步骤、技巧。如此分析,其他类型的语段也大多能迎刃而解了。
《离骚》的课例分析
第一个环节是文本串讲,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占据半壁江山。在分析第一段的“遭贬”,我以讲读法与提问法相结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完成教学目标。我首先让学生会回答文中表明诗人“遭贬”的原因的句子,并作一定的引导与补充,得出诗人遭贬的原因是由于楚怀王的昏庸腐败,忠臣的诽谤谗言,当时朝政风气的投机取巧、阿谀谄媚,而诗人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倔强性格,使得诗人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遭到排斥而被贬谪。其次,我让学生找出第一段中相应的作者自我阐述在恶劣的环境中的态度与立场的句子,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分析,来表现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在分析第二段的“隐退”时,我让学生思考屈原在隐退后是如何独善其身?并找出相应的表明作者隐退后坚持追求美好德行的句子。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以对美人的向往寄寓诗人对“美政”的渴求,以及借对“香草”的钟爱来寄托自己对高尚情操的修养的比兴手法,在探讨诗人隐退后的心志的句子中,阐释诗人面临的理想与现实、进取与退隐的对立与冲突,从而加深学生对诗人命运悲剧性的理解。
第二个环节是分析屈原形象。我主要采用讨论法。给学生几分钟的考虑时间,并请2——3位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之后,我再进行总结与归纳。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分析屈原的鲜明个性的外貌特征以及“外修”下的爱国情操与对理想和人格的执着精神,强调屈原精神在塑造中国人民族性格上的地位和作用。采用讨论法意在缓和教学节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体悟屈原的悲剧与崇高形象,
最后一个环节是分析《离骚》的.艺术特征,以我的解析为主,从语言特色、赋的运用、比兴手法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离骚》的艺术特性,带领学生从文本细读的世界中“走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统观《离骚》独特的艺术魅力。我将《离骚》与《诗经》对比,以温故而知新的方式,突出二者在古典诗歌方面的独创性以及独领中国文学两千多年“风骚”的文学地位,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
在作业布置上,我以“屈原该不该隐退”这个问题作为学生课后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有意识地复习,走进“离骚世界”之后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以此加深学生对屈原人格魅力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总结与反思
对于本次微格课,虽然达到了引导学生领会屈原爱国忧民的崇高精神以及执着追求理想的高尚意志的教学目标,在教态上也较自然,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教学技巧与教学重点与难点把握上的误差,因此在上完微格课后,我对自己的课例进行了反思与总结在此阐述。
首先,在教学重难点的安排上,我反思自己将“遭贬”原因与“隐退”后的修身放在第二课时的选择的不合理之处,觉得应该将这个环节放在第一课时,与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字词梳理的环节同步进行,循序渐进,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屈原精神与道德的崇高有初步的领会。
其次,我对课文的分析还不够细致,因此在第二个课时,应将重点放在对诗歌的吟诵指导上,与学生共同欣赏、品味《离骚》的审美世界。可例举几组表现诗歌语言美、诗人人格美、道德美、理想美和执着美的句组,力图让学生在朗诵中把握诗歌的审美境界。在诵读过程中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读出“味道”,教师应对诵读的语调、语气、语速进行适当的点拨,再与学生共同吟诵,在这样浓厚的艺术氛围中,学生的情感也就与诗人达到了融合,学生的灵魂得到洗礼,精神得到熏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语文教学的“人的培养”的核心目标也得以实现。之所以强调诵读环节,是对阅读教学“美”的积累的初步实践,在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美”在此处,即《离骚》的艺术特色的魅力,而对“香草美人”的比兴寄寓手法的阐释也在学生的反复诵读中得到了能够使学生得到切身的体会,易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对于“美”的发现环节,其实在诵读的过程已经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实践,但仍需强化,因此可以将课后作业“诗人该不该隐退”的问题转移到课堂上进行探索交流,让学生通过各抒己见,在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中表达、修正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加深对屈原精神悲剧美和崇高美的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师与学生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要向学生强调屈原在华夏儿女民族性格塑造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通过这种问题探讨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光,在这场“美的历程”中提升自己的人格追求。
我认为,诗歌的思想感情及艺术魅力与诗歌的形式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诗歌的语言风格代表着诗人不同的情感历程,只有通过不断地有诵读才能在情感上与诗人达成共鸣,而作为通篇充满深远意蕴与诗人强烈主观情感的《离骚》,学生的诵读显得尤为必要。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语言的感悟力,而且可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诗歌的审美艺术,走进诗人内心世界。
再次,我在教学环节的过渡上还不够自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组织好自己的过渡语,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与吸收消化的间隙,力图使课堂紧凑而不混乱。在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上我有较好的把握,但是语速偏快,这也要在平时养成用适中的语速进行交流的习惯,才能在在课堂上自然稳重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
在反思自己的课例时,赖瑞云老师的“指向秘妙,解读文本”的教学操作指导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理解了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理解课文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和学生一起领会优秀读物“秘妙”,即文章的“美”。林富明老师也建议我们要与学生“一起品尝”课文。因此,我首先要培养自己的阅读与审美能力,有对优秀读物的“美”的积累,有“美”在此处的分析能力,更要有“美”的发现的敏锐眼光,才能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一起品尝课文的“艺术美味”。
教学就是要在不断的积累与改善中才能得到突破,特别是语文教学,它不像其它科目那样有确定的知识理论,因此语文教学更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与语文教学感性把握的特点。对于语文教学的初学者,我的缺点以及要不断去探索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因此,在以后的教学机会中,我要有意识地改正已有的缺点,在平时也要多去熟悉与关注语文教学的经验,力图在积累——改进——完善的过程中对每一次地教学有质上的突破。
拓展阅读:《离骚》教案
【教材分析】
《离骚》是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作品,它具有很浓的楚地风情,学习这篇课文,要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注意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情趣。
【学情分析】
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较广,有较强的自我表现力。
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经验。
【教学目标 】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相关字词知识,了解楚辞及其作者。 2.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3.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难点】
这3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法释义】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根据以上课标要求以及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学时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启发,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综合运用任务型教学、讲授教学和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一个好的老师应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新课改和新课程标准都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针对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方法拟以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主,引导学生根据所掌握的资料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点;并综合应用自主学习和接受学习等学习方法。
一、研修背景:
1、学校:四中
2、研修方式:校本研修
3、课程标准: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课例:九年级Unit 6
5、参加研修活动的成员:学校校长、教导主任、德育主任和本校英语教师。
6、本单元目标主要是围绕定语从句,让学生学会用定语从句谈论自己的喜好,学会用定语从句介绍自己喜欢的书籍、音乐、电影等话题。表达自己对某事物的好恶。
二、理论支持:
1、新的课程标准给学生提出新的学习领域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1)具有积极参与英语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2)用科学的方法参与英语活动。
运动技能目标:(1)获得英语基础知识;
(2)学习和应用英语技能;
(3)安全地进行英语活动;
(4)获得英语活动的基本技能
心理健康目标:(1)了解英语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2)正确理解英语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
(3)学会通过英语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4)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社会适应目标:(1)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英语道德; (2)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英语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2、认知理论:学习的生成过程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①认知准备:学习者提取长时记忆系统中影响知觉、注意和加工策略的相关信息进入短时记忆系统,形成学习动机。②选择感觉信息:对所要学习的信息产生选择性注意,进而产生选择性知觉,从而获得感觉信息。③试验性意义建构:将感觉信息与长时记忆系统中的有关信息生联系,进行试验性的意义建构,即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新信息进行同化或顺应,以达到理解的过程。④对照检验与反馈:学习者将所生成的试验性意义与自己的感觉经验和长时记忆系统中已有经验两方面进行对照检查,以确认自己对所学信息意义的建构是否成功。若不成功,则要再回到感觉信息,反审联系策略,重新进行试验性意义建构,以确认自己对所学信息意义的建构是否成功。若不成功,则要再回到感觉信息,反审联系策略,重新进行试验性意义建构;若成功,就表明学习者对感觉信息的意义的理解。⑤意义归类概括与吸纳:学习者对所学信息的意义理解之后,就会将其从一个或几个方面与原有认知结构相应部分对应归类概括,将新信息及其意义从短时记忆中纳入到长时记忆系统中,或同化到原有认知结构中,或导致长时记忆系统中原有认知结构的重担。
也就是说。人的认知知是需要一个过程和在环境中不断使用各种方法,设置各种情景加深刺激,最后形成模式。
三、研修过程:
1、教材分析:
Section A :该部分有4个模块:第一模块围绕the music that …这一话题展开思维(1a)、听力(1b)、口语(1c)训练;第二模块围绕music进行听力(2a-2b)、口语(2c)训练;第三模块继续就music这一话题展开训练,训练形式为阅读配对(3a)和角色表演(3b);第四模块仍就one‘s preferences以Pairwork的形式进行讨论,展开口语训练(4)。
Section B:该部分有4个模块:第一模块就one‘s favorite展开思维训练;第二模块就两个孩子的对话继续对things one likes进行听力(2a-2b)、口语(2c)训练;第三模块继续围绕上一话题展开阅读(3a-3b)和写作(3c)训练;第四模块仍就what would you prefer to do这一话题以口语训练形式为主展开小组活动(4)。
Self Check:该部分有2个模块:第一模块对所学词汇进行填空训练(1);第二模块就一封笔友来信展开阅读和写作训练(2)。
Reading:该部分共设置了3项任务:第一项任务以问题讨论的方式激活学生相关背景知识(Section 1);第二项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供策略完成阅读;第三项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获取信息(Section 2, Section 3);第四项任务通过讨论、写作等形式要求学生进行一次class survey. (Section 4)。
2、教学目标:
(1)Language goals 语言目标
Words & expressions 生词和短语
prefer, lyrics, gentle, energy, interest, known, sing along with, remind sb. Of
Key sentences 重点句子
I prefer music that has great lyrics. (P44)
I love music that I can sing along with. (P44)
Rosa likes music that’s quiet and gentle. (P45)
(2)Ability goals 能力目标
Enable the Ss to talk about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and their own preferences.
(3)Emotion & attitude goals 情感和态度目标
Enable the Ss to enjoy kinds of music.
(4)Strategy goals 策略目标
Listening for key words.
(5)Culture awareness goals文化意识目标
People’s different preferences to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3、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教学重点
Enable the Ss to talk about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and their own preferences
4、Teaching procedures and ways 教学过程与方式
Step I Warming-up and Lead-in (1a: P44)
★ 小学英语课例范文
★ 课例分析研究报告
★ 英语课教学计划
★ 英语课自我介绍
★ 英语课标
★ 英语课心得体会
★ 英语课开场白
★ 有趣的英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