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典型句型例释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汽修城黑龙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It”典型句型例释(共含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汽修城黑龙”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It”典型句型例释

篇1:“It”典型句型例释

“It”典型句型例释

“It”典型句型例释孔祥发王爱萍 11月7日  “It”句型一直是近几年NMET命题的热点,同时也是日常教与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和练习中频频出现,由于其繁杂多变,尤其是一些近似句型的辨析,常使同学们望而却步。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收集这样的句子,现将这些句子分类整理并作一简析,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1.①It is 3 years ________ he joined the army.  ②It will be 3 years ________ we meet again.  ③Tom told me that it was 3 years ________ he had left school.?  A.before  B.after?  C.since  D.when  析:①C,②A,③C。做这类题目应从时态入手。句①是一个主从复合句,该句型常是:It+is(has been)+some time+since sb.did sth.主句用一般现在时或现在完成时,而从句则用一般过去时。句②为It will be (was)+some time before sb.does(did) sth.“多久某人干…”。主句要用一般将来时或一般过去时,before引导的从句则用对应的. 一般现在时或一般过去时。又如:  It wasn’t long before we met again.  不久我们又见面了。  句③与句①是同一句型,只不过该句型出现在told引导的宾语从句之中了,故用了was和 had left 的形式。?  2.①________ is well?known to us all that the earth is round.  ②________ is well?known to us all,the earth is round.  A.That  B.As?  C.It  D.Which?  析:①C,②B。句①中it是形式主语,真正的主语是从句“that the earth is round ”。句②中as引导一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代替后面整句内容,置于句首。  3.①Was it the house ________ Abraham Lincoln was born?  ②Was it in the house ________ Abraham Lincoln was born?  A.that  B.where  C.which  D.both A and B  析:①B,②A。句①的先行词是the house,后面为一个定语从句,所以可填where或in which。句②为强调句型。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强调句型,先把it is…that…这一结构抛开,看其余部分能否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那么,句①还原为Abraham Lincoln was born the house.the house之前缺少介词in,故不为强调句了。句②则相符,故选that。  4.①It’s very kind ________ you to help us.  ②It’s very important ________ us to keep the balance of nature.  A.for  B.of  C.to  D.with  析:①B,②A。在句①中,常见的形容词有kind,good,nice,foolish,stupid,wrong,clever 等。他们用来修饰人,表示人物的品质或性格特征。句①可变为You’re very kind to help us.所以选B。而句②则不可,因其形容词只能修饰后面的不定式,故用for。?  5.①________ no wonder that he has passed the exam.  ②________ no need for you to wait here.  A.There being  B.It was?  C.It is  D.There is  析:①C,②D。句①为“无怪…”之意,it为形式主语,that从句为真正主语,该句型还常以No wonder…,Small wonder…或Little wonder…等省略形式出现。又如:No wonder he was punished by his father。句②为固定句型,多为否定句或疑问句。又如:Is there any need to explain further?有必要更进一步说明吗??  6.①It is strange that he ________ the work in 3 days.  ②It is possible that he ________ the work in 3 days.  A.can finish  B.is finishing  C.should finish  D.finish?  析:①C,②A。在it is necessary(important,strange,natural)等结构的句子中,其后的主语从句用虚拟语气,结构为“should+动词原形”。  7.①It is (high) time that we ________ to school.  ②It is the second time that we ________ to Beijing.  A.go  B.went?  C.have been  D.have gone?  析:①B,②C。句①为It is (high)time 引导的定语从句,应用虚拟语气,其结构为“过去式或should+动词原形”,should不可省略。句②的先行词time由序数词修饰,从句要用完成时态,且时态要和主句保持一致。又如:?  It (This/That)was the third time that he had been invited to our school.  It’ll be the fourth time that he’ll have been there.  8.①________ doesn’t matter much whether he’ll come to the party.  ②I feel ________ an honour to be invited to speak here.  A.this(This)  B.it(It)  C.that(That)  D.what(What)  析:①B,②B。在句①和句②中it分别作形式主语和形式宾语,故不能用this或that代替。?  9.①It’s no good ________ such a thing.  ②It’s of no importance ________ such a thing.  A.do  B.to do  C.doing  D.done?  析:①C,②B。句①常用doing作真正的主语,故选C。类似句型还有It’s no use (useless)crying over the spilt milk.句②则只能用不定式作真正主语。再如It’s important/helpful/good/necessary/possible/right/  wrong+to do…。  10.①It is hoped that you ________ there on time.  ?②It is advised that you ________ there on time.  A.arrive  B.should arrive  C.will arrive  D.both A and B?  析:①C,②D。句①是it作形式主语,that从句作真正的主语。主从句时态一致是解题的关键。类似句型有:It’s said/believed/hoped/expected/reported/announced/whispered that…等等。做这类题目时,还应注意其转变题型。例如:  (NMET’99) Robert is said ________ abroad,but I don’t know what country he studied in.  A.to have studied  B.to study  C.to be studying  D.to have been studying  如果把首句变为It is said that Robert ________,再结合后面的“studied”便可轻易得出答案A。?  句②It is advised that…=sb.advises that,所以仍需用虚拟语气,谓语动词为should do或do的形式。类似的句型还有It is insisted/ordered/suggested/demanded/required /requested that…等等。

篇2:“It”典型句型例释

“It”典型句型例释

“It”典型句型例释孔祥发王爱萍 11月7日

“It”句型一直是近几年NMET命题的热点,同时也是日常教与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和练习中频频出现,由于其繁杂多变,尤其是一些近似句型的辨析,常使同学们望而却步。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收集这样的句子,现将这些句子分类整理并作一简析,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1.①It is 3 years ________ he joined the army.

②It will be 3 years ________ we meet again.

③Tom told me that it was 3 years ________ he had left school.?

A.before

B.after?

C.since

D.when

析:①C,②A,③C。做这类题目应从时态入手。句①是一个主从复合句,该句型常是:It+is(has been)+some time+since sb.did sth.主句用一般现在时或现在完成时,而从句则用一般过去时。句②为It will be (was)+some time before sb.does(did) sth.“多久某人干…”。主句要用一般将来时或一般过去时,before引导的从句则用对应的 一般现在时或一般过去时。又如:

It wasn’t long before we met again.

不久我们又见面了。

句③与句①是同一句型,只不过该句型出现在told引导的宾语从句之中了,故用了was和 had left 的形式。?

2.①________ is well?known to us all that the earth is round.

②________ is well?known to us all,the earth is round.

A.That

B.As?

C.It

D.Which?

析:①C,②B。句①中it是形式主语,真正的主语是从句“that the earth is round ”。句②中as引导一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代替后面整句内容,置于句首。

3.①Was it the house ________ Abraham Lincoln was born?

②Was it in the house ________ Abraham Lincoln was born?

A.that

B.where

C.which

D.both A and B

析:①B,②A。句①的先行词是the house,后面为一个定语从句,所以可填where或in which。句②为强调句型。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强调句型,先把it is…that…这一结构抛开,看其余部分能否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那么,句①还原为Abraham Lincoln was born the house.the house之前缺少介词in,故不为强调句了。句②则相符,故选that。

4.①It’s very kind ________ you to help us.

②It’s very important ________ us to keep the balance of nature.

A.for

B.of

C.to

D.with

析:①B,②A。在句①中,常见的形容词有kind,good,nice,foolish,stupid,wrong,clever 等。他们用来修饰人,表示人物的品质或性格特征。句①可变为You’re very kind to help us.所以选B。而句②则不可,因其形容词只能修饰后面的不定式,故用for。?

5.①________ no wonder that he has passed the exam.

[1] [2] [3]

篇3:复音虚词例释(网友来稿)

复音虚词例释(网友来稿)

湖南双峰六中 龚勇军

在教材中,有许多复音虚词,对它进行系统整理,有助于提高文言文学习效率。

1、 而已,译为“罢了”,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2、 何其,用于形容词谓语前,表示程度深,译为“多么”,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4、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如:何以战?(《曹刿论战》)

5、 若属,译为“你们”“你们这些人”,如: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6、 若夫,译为“像那”“至于那”,常用于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议论。如:若非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7、 若何,译为“怎么样”,如:使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崤之战》)

8、 所以,○1表原因,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凭借,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9、 是以,译为“因此”,如: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10、 于是,○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的连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相同。如: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属介宾短语,做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不同情况译为“从这”“在这”等。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11、 然则,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12、 得无,译为“莫非”“恐怕”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13、 无乃,译为“莫非”“恐怕”,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14、 庶几,译为“差不多”,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作者邮箱: gongyongjun006@126.com

篇4:古诗鉴赏例释

古诗鉴赏例释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考生应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古代诗歌是一种最精练的艺术形式,其艺术形象的概括性、抒情性都很强,最能突出的表现社会生活的典型意义。因此,高考试题把对古代诗歌的鉴赏作为文学鉴赏的重要内容。古代诗歌鉴赏题多从以下几个方面设置题点:

从重点字词处设置 对诗歌中重点字词的理解,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理解字词,才能准确鉴赏诗歌。因此,重点字词成为题点设置的一个内容。 阅读唐代严维的诗《丹阳送韦参军》,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丹阳国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A作者在诗中用一“秋”字,主要是为了交代送别友人的季节。

B“江南”、“江北”在诗中有照应的作用,突出了江水的阻隔;“望”字传达出思念之神态。

C第四句写望中所见,给人以寂寞、空虚、孤独的感觉,“水悠悠”暗含着无限的思想。

D作者将对友人的真挚感情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题导引]这首诗,写作者送别韦参军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与参军之间的真挚情谊。对诗中“秋”的理解,关系到整首诗的把握和鉴赏。表面上“秋”是写时令,实际上是表达了当时作者的情绪,作者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从而表达出作者的千种离情,万般愁绪。因此,如果认为“秋”字主要是为了交代送别友人的季节,那就错了。答案应为A。

从关键语句处设置 读懂诗句是阅读鉴赏诗歌的基础,试题多在关键语句处设置题点。 阅读辛弃疾词《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选出对这首词的文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A、“醉里”二句写了一个梦境,描写了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形象。

B、“八百里”二句,生动的描写了将士们在军旗下分烤熟的牛肉的宴饮场面,“五十弦”指合奏的各种乐器,“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

C、“了却”二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道出了词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大业,赢得青史留名的理想。

D、末句“可怜白发生”,抒发了词人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收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

[解题导引]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由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整句是写念念不忘报国。“梦回吹角连营”,是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也不是写梦境。而且,这两句也并没有写到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情形。答案是A。

从意象上设置 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那就必须先把握意象。 对下面这首《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从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恋忘返的情景。

C、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义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解题导引]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一谈到菊花,就想到它的高洁气质。但本诗作者之所以喜爱菊花,是因为菊花在百花之中最后凋谢,“此花开尽更无花”,与菊花高洁的气质无关。因此,如果对菊花这一意象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会导致误选。答案是C。

从感情的角度设置 感情之于诗,如血液之于人体,如水分之于花草,它是诗歌的生命。鉴赏诗歌就应当从诗歌的意象出发,仔细体味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情感。 对[甲][乙]两首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甲]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乙]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A、从词中所写的人物来看,甲词所写的一是一位思妇——秦娥;乙词中没有人物姓名,没有人物活动,是一首写景词。

B、从时令上看,两词均描绘了秋季景物。

C、两词均以借景抒情之笔收束,均是借对夕阳下景物的描绘来抒发一种悲壮豪迈之情。

D、两词结尾均具博大苍凉之气,但前者略显伤感,后者则透露出昂扬豪迈的英雄气概。

[解题导引][甲]词作者传为李白,从诗中意象看,体现了博大的盛唐气象,同时也给人一种苍凉之感,但仔细体味那幽怨的箫声、秦楼的冷月及西风残照的汉家陵阙,又无不给人一种惆怅空寂的伤怀之痛。[乙]词作者是伟人毛泽东,从凛冽的西风、雁叫的长空、如铁的雄关、如海的苍山、如血的残阳中,分明感到词中所抒发的是红军战士那种昂扬、悲壮、豪迈之情。答案为D。另外,[甲]词是一首叙事词,写的是冬景;[乙]词没有抒发豪迈之情。据此排除前三项。

从意境上设置 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古人创作诗歌,十分重视诗歌的意境,把意境的优劣作为评判诗的重要标准。鉴赏诗歌就应当能够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意象,进入到意境中,去领略诗歌的意境美。 杜甫的诗《漫成一首》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此相同的.一首是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解题导引]备选的四个答案中,只有C项诗的意境由四景组成,即“江山”、“花草”、“燕子”、“鸳鸯”。所以,答案选C。

从风格上设置 风格是诗人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不同的诗人有不同风格,同一位诗人在不同作品或不同的创作时期所表现出来的风格也不尽相同。因此,鉴赏诗歌不能不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 对辛弃疾词《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见例2)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结构布局奇变,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传统写法,把上下两片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过片(下片的开头)内容不变。前九句为一意,末了“可怜白发生”一句另起一意;前九句是想象中的军容和雄心,末句却是现实情况。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连用两个比喻,生动的描写了抗金的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十分振奋人心。

C、这首词词题是“壮语”,前九句雄姿英发,堪称壮语,而末句却是感情大转折,使全首词变得低沉凄凉,一变而为婉约派的风格。

D、尾句是写现实生活,与前文的想象之辞形成强烈对比,揭示了现实与理想的大矛盾。

[解题导引]这首词和辛弃疾的其他词一样,格调是豪迈高昂的。末句是对前九句的大转折,使全词顿生悲壮之气,并且一转折即结束,文笔很是矫健有力,其声调、色彩与婉约派的作品完全不同。这种艺术手法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本题答案是C。

从表达技巧上设置 古代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 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D、 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解题导引]这首词揭示了作者对大自然变化的敏感和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关怀,内容曲折而含蓄,笔调跌宕而有致,在与侍女的一问一答之间委婉含蓄的流露出惜春的情愫,并非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因此答案为C。

从用典处设置 在我国的古代诗词典中,经常出现一些典故,运用典故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 对《出塞》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A、首句运用互文见义的写法写诗人由眼前的“明月”和“关”联想到秦汉两代曾经有效的抵御匈奴的入侵。

B、二句写外族入侵,战士们因抵御外侮而长期不能归还。

C、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陵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赞扬。

D、这首诗的情绪悲壮而不凄凉,明畅而不浅露,慷慨而又含蓄,体现了王昌龄七言绝句所特有的风格。

[解题导引]《史记·李将军传》中说:“(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这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因此,三、四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答案是C。

从节奏方面设置 诗歌是一种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我国的古代诗歌非常重视节奏和韵律。把握诗歌的节奏,进行诵读,对于我们鉴赏诗歌有着很大的帮助。 对王维《山居秋暝》的诗句,诵读节奏划分不恰当一项是

空山/新雨/后 明月/松间/照 竹喧/归浣/女 随意/春芳/歇

[解题导引]五言诗歌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一”式,但划分节奏不能单看句式,应兼顾内容,联系意义的表达。“竹喧归浣女”一句,“浣女”是一个词,诵读时不能分开,应为“二一二”式。答案为C。 另外,还可以从诗歌的背景、分类、层次、化用古语等方面设置题点。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总而言之,认真掌握鉴赏题题点设置的特点,把握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方法。不仅有助于很好的备考,而且对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也大有裨益。

篇5:文言文虚词例释

文言文虚词例释

一、【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荆轲刺秦王》)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②以一当十(成语)

③夜以继日(成语)

④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 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①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七)复合词【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过秦论》)

②輮以为轮(把它做成)(《劝学》)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篇6:复音虚词例释(网友来稿)

湖南双峰六中 龚勇军

在教材中,有许多复音虚词,对它进行系统整理,有助于提高文言文学习效率。

1、 而已,译为“罢了”,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2、 何其,用于形容词谓语前,表示程度深,译为“多么”,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4、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如:何以战?(《曹刿论战》)

5、 若属,译为“你们”“你们这些人”,如: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6、 若夫,译为“像那”“至于那”,常用于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议论。如:若非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7、 若何,译为“怎么样”,如:使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崤之战》)

8、 所以,○1表原因,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凭借,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9、 是以,译为“因此”,如: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10、 于是,○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的连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相同。如: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属介宾短语,做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不同情况译为“从这”“在这”等。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11、 然则,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12、 得无,译为“莫非”“恐怕”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13、 无乃,译为“莫非”“恐怕”,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14、 庶几,译为“差不多”,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作者邮箱: gongyongjun006@126.com

篇7:常用的自我介绍典型句型

常用的自我介绍典型句型

1 开头总结式

- the subject of my presentation is...

- I shall be speaking today about...“

- My presentation concerns...

- Today we are here to give a speech on...

- Today we are here to talk about...Before we start, I'd like you meet me...

- Before i start our presentation, let's take a brief look at the agenda...

- I shall be offering a brief analysis of...

- Thank you for giving me the opportunity to tell you aboutme...

2 引起听众的兴趣

- I'm going to be speaking about something that is vitally important to all of us.

- My presentation will help solve a problem that has puzzled people for years...

- At the end of this presentation you will understand why this company has been so successful for so long...;

- I am going to be talking about a product that could double your profit margins...

- the next ten minutes will change your attitude to sales and marketing...

- Over the next ten minutes you are going to hear about something that will change the way your companies operate...

- By the end of this presentation you will know all there is to know about...

结束语有这样几种比较精彩的`选择:

-In conclusion, I'd like to...

-I'd like to finish by...

-Finally...

-By way of conclusion...

-I hope I have made myself understood

-I hope this has given you some idea/clear idea/an outline of...

-Let me end by saying thanks.

-That, then was all I had to say on me

-I hope I've managed to give you a clearer picture of me.

-Thank you for your listening.

另外在阐述完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之后可能也会接受考官的一些问题.考官会问:may i ask you some questions?或者i want to ask you some questions,ok?

这个时候我们也可以适当发挥一些,以达到和别人不同,给考官留下深刻印象的目的.

所以你可以这样回答:

-I will be pleased to answer any questions you may have at the end of the presentation.-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I will be pleased to answer them at the end of the presentation.

-Please feel free to interrupt me at any time.

Please stop me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I will be coming to that point in a minute.

-Yes, that's a very good point.

有了这些比较精彩的开头、结尾和衔接语,相信你一定可以更轻松更顺利的完成以后的面试任务和将来会遇见的作文题目。

篇8:一般现在时典型错误例析

1. Does he looks like his father?

2. He likes play games after class.

3. Miss Gao teachs us English.

4. She doesn't her homework on Sunday.

5. There have forty students in our class.

简析: 1. looks改为look,助动词用does已表达出该句谓语动词是第三人称单数,其后面的行为动词应用原形。

2. play改为playing, play games是动词短语,不能做动词like的宾语。动词做宾语时,应当用to do或doing形式。如:He likes swimming but I like dancing.

3. teachs改为teaches,以字母s, x, sh, ch等结尾的动词用于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动词要加es;以辅音字母+y结尾的动词,先变y为i再加es, have的第三人称单数为has,这些特殊的变化规则应该牢记。

4. 句中的does是构成否定的助动词,后面还必须加上一个行为动词do。

5. have改为are,本句将There be...句型与have混淆。There be...句式中的be不能用have(has

篇9:敦煌愿文词语例释

敦煌愿文词语例释

敦煌愿文是指敦煌文献、石窟题记和绢画、幡缯中所发现的愿文,这些愿文曾广泛流行于南北朝至宋初的敦煌地区,它们或封存于洞窟或埋藏于地下一千多年或更久远,没有做过任何的改动,其中保存了丰富的原始语言材料,具有较高的语言学研究价值,愿文与变文一样对汉语史的`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就是以黄征、吴伟先生编校的<敦煌愿文集>为主,选取愿文中有关疾病、病愈类的词语进行考释,或对<大词典>等辞书补苴罅漏,或者穷源竟委.

作 者:敏春芳 MIN Chunfang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20;西北民族大学,语言文化传播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刊 名:敦煌学辑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DUNHUANG STUDIES 年,卷(期): ”"(1) 分类号:H134 关键词:敦煌愿文   词语   考释   疾病   病愈  

篇10:形声分化字例释论文

形声分化字例释论文

摘要:大量形声字是在原字上加注意符而形成的,加注意符是为了分化原字的记词职能,提高汉字表义的区别度。

分化字的意义可以与原字意义重合,也可以是引申义或假借义。强化本义、分化引申义和假借义而引起汉字字形的孳乳、分化是形声字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正确认识形这些对于理解形声字的形成和形义关系大有裨益。

关键词:形声字;意符;分化字;引申义;假借义

中图分类号:H1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35(2011)02-0119-04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汉字的发展演变有其自身规律,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受汉语的影响。从汉字构形发展史的角度看,汉字的构形方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象形阶段、意化阶段和形声字阶段。在象形阶段,汉字或者通过对直观物象的描写来构形,或者用物象的复合来构形,这一阶段汉字形体具有很强的象物性。随着汉字的发展,汉字的象物性特征逐渐淡化,由象形符号逐渐发展为表意符号,即象形符号与语言的意义固定下来并与语言中的词对应,语义成为汉字所承载的内容,这是汉字构形发展的第二阶段。在汉字里,由于词义引申、文字假借等原因,一字多职的现象是十分常见的。一字身兼数职节省了汉字却影响表义的明确,为强化汉字的记词功能,提高汉字表义的区别度,必然要求造更多的字来分化汉字的记词职能。为分化汉字职能而造的新字叫分化字,分化字产生的途径之一是在已有的汉字(原字)上加注意符,从而产生大量形声字,这是汉字构形发展的第三阶段。

在原字上加注意符而成的形声字,它的意义可以与原字意义重合,也可以是原字的引申义或假借义。如:暴与曝,“暴”本义为晒,字形象双手捧着米在太阳底下晒。后来“暴”字引申出暴露、残暴等意义,本义与引申义由一字承载容易引起混乱,为了分化词义、明确本义,人们便为本义另造一个“日”旁的“曝”字。在此过程中原字充当了分化字的声符,分化字“曝”表达声符字“暴”的.本义。同样地,形声字还可以表达原字的引申义与假借义。如,取与娶,《说文》:“取,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礼》:获者取左耳。”“取”字甲文象以手割耳之状。古时作战以割取敌方耳朵统计战果,这是“取”的本义,后来由“取耳”引申出“取妇”义。《说文》:“娶,取妇也。”如:《诗经・齐风・南山》:“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终老不复取。”为了区别本义与引申义,后人特为“取妇”这个引申义造“娶”字。再如,隹与唯,“隹”字象鸟形,本义为鸟,这个意义在文献中不常用。卜辞中“隹”字常借为语气词,甲骨文中有“唯”字,是在“隹”上加注意符专门表示这个假借义的。

形声字产生的途径之一就是在原字上加注意符,前人对此研究不少,概括起来有四种意见。裘锡圭总结为三类:为明确假借义而加注意符;为明确引申义而加注意符;为明确本义而加注意符[1]154。李国英认为:“汉字孳乳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在记录源词的源字的基础上增加义符造出分化字来记录派生词。[2]37”殷寄明认为:形声字的“声符字可采用其本义、引申义、通假义、语源义与形符字的本义构成形声字所表示的词的本义。[3]99”王宁在《汉字应用通则》等著作中主要根据词义演变与分化字的记词职能,将汉字职能的分化分为三类:为明确本义另造分化字;为明确引申义另造分化字;为明确假借义另造分化字[4]126-130。以上各家论述,观察的视角不同,但在本质并无太大的区别。另外李运富《论汉字职能的演变》一文“论述了汉字的基本职能及其变化”[5],杜恒联《表达声符字本义的亦声字及声符字意义的分化》“动态地研究亦声字与声符字意义完全重合的现象及二者意义分化的原因、过程。[6]”综观前人的研究,成绩是显著的,但对声符字引申义、假借义专门论述还不是很多,本文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此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一引申义分化字

一个字除本义之外往往还有引申义,当一个字的本义和引申义都成为常用义时容易给文献阅读与理解造成障碍。为区别本义与引申义,人们常在原字上加注意符造出新字来表达原字的引申义,而原字只承载本义。

(1)解与懈。“解”是个会意字,商承祚《殷虚文字类编》说:“象两手解牛角。”《说文》:“解,判,也。从刀判牛角。”《左传・宣公四年》:“宰夫将解x。”《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后由“解牛”引申为解散,又进一步引申为心理松懈,如,《诗经・大雅・丞民》:“夙夜匪解。”由于“心理松懈”成了“解”的常用义,人们便添加表示心理活动的“心”旁造出“懈”字专门表示这个引申义,读音也随之变化。

(2)秉与。《说文》:“秉,禾束也。从又持禾。”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从又持禾,会意,手持一禾为秉,手持两禾为秉。”“秉”表示手里拿着禾,以“禾”代表一把禾。《诗・小雅・大田》:“彼有遗禾,此有滞穗。”毛传:“秉,把也。”范缜《神灭论》:“友无遗秉之报。”“秉”为持禾之“把”,由此引申为一切器物上人手所秉持之处。黄侃在《声韵通例》中说:“古者,名词与动词,动静相因”,这就是说动与静本寓于一词。“秉”以“从又持禾”会意,兼有名词与动词两种词性,作为动词即“秉持”,如秉笔、秉烛,后来这个意思成为“秉”的常用义,所以就在“秉”上加注意符“木”造出“”字表示“秉持之处”这一意,字又写作“柄”,指器物的把儿。由“秉”分化出“”实为词义的动静引申的结果。

(3)景与影。“景”字本义为“光景”,《说文》:“景,光也。从日,京声。”曹操《陌上桑》:“景未移,行数千。”《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由光景之“景”引申而为阴影之“影”,这个意义本来就用“景”表示,如《颜氏家训・书证篇》中说:“凡阴景者,因光而生,故即谓为景。……至晋世葛洪《字苑》,傍始加彡。”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也说:“光所在处,物皆有阴。……后人名阳曰光,名光中之阴曰影,别制一字。”可见在“景”上加注“彡”旁分化出“影”是专为表示“景”的引申义。

(4)奉与俸。“奉”即“捧”的初文,本义是两手捧物,引申而有“供给”之义。如《潜夫论・浮侈》:“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以一奉百,孰能供之?”由“供给”之义引申而有“俸禄”之义,这一意义本来就用“奉”字表示,《汉书・王莽传上》:“其令公奉、舍人赏赐皆倍故。”后来为区别本义与引申义加注意符“人”分化出“俸”字,专门表示这个引申义。

(5)竟与境。《说文》:“乐曲尽为竟。”段玉裁注:“曲之所止也。引伸之,凡事所止。土地之所止皆曰竟。毛传曰:‘疆,竟也。’俗别制境字,非。”“竟”字本义为乐曲终了之处,引申为疆界。如《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卿非君命不越竟。”《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汉书・徐乐传》:“故诸侯无竟外之助。”引申义成为常用义,所以加注意符造出“境”字来表示。段玉裁泥于本字,而以“境”字为俗,正说明从“竟”到“境”的孳乳分化。

(6)坐与座。“坐”字本义为止息的一种方式。《说文》:“坐,止也。”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椅、凳等坐具出现后,凡将臀部着于椅、凳,以支持身体的重量叫作坐。如《左传・昭公二十七年》:“执羞者坐行而入。”杜预注:“坐行,膝行。”《礼记・玉藻》:“退则坐取屦。”孔颖达疏:“坐,跪也。”由“坐”的动作而引申出“坐位”、“席位”,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郑人有且置屐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史记・刺客列传》:“家大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这和(2)一样,所谓“名词与动词,动静相因”,一个词既表示某种动作,又表示与此动作相关联的某种工具,这在词义引申中叫“动静引申”。“坐”本为动词,引申为与之相联系的“坐”的工具,这容易引起混淆,为了区别词义,所以在“坐”上加注意符造出分化字“座”字,承担“座位”“坐席”之义。

(7)府与腑。“府”字本为从“广”“付”声的形声字,本义是保存文书档案的仓库。《说文》:“府,文书藏也。”也用来泛指保存一切物品的仓库,如《尚书・大禹谟》:“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传统中医认为身体内部器官的功能与仓库的储存功能相似,因此引申指人体的内部器官,这个意义本来就用“府”字表示。如《吕氏春秋・达郁》:“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藏六府。”身体与“肉”有关,于是在“府”上加注形旁“肉”,造出“腑”字专门记录“脏腑”这个引申义,清徐《说文解字注笺》:“府,人身亦有出纳藏聚,故谓之五府六藏,俗别作腑脏。”此说得之。

(8)两与辆、n。金文中“两”字象把一物平分为两个部分,引申而为表示成对的鞋的单位词和车的单位词。这两个引申义本来都用“两”字表示,如《诗・召南・雀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东汉应劭《风俗通》:“车有轮,故成为两,犹屦有两只,亦成为两。”后来分化出了专用的“n”字和“辆”字,《说文》:“n,履两枚也,一曰绞也。从糸从两,两亦声。”《段注》:“《诗经・齐风》:‘葛屦五两。’屦必双而后成用,是谓之n。”《说文》无“辆”字,今“n”字鲜用。

(9)昏与婚。“昏”字本义为日暮、黄昏,如《诗・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明星煌煌。”《说文》:“昏,日冥也。”因为上古时人们在黄昏举行婚礼,故引申有“结婚”120之义,如《诗经・邶风・谷风》:“晏尔新昏,不我屑以。”《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后来在“昏”上加注意符“女”造出分化字“婚”承载这一引申义。

(10)敬与警。“敬”的本义为恭敬、严肃。《说文》:“敬,肃也。”《易・坤卦》:“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引申而有“警戒”义。《说文》:“警,戒也。从言从敬,敬亦声。”这个引申义本来就写作“敬”,如《诗经・大雅・常武》:“既敬既戒,惠此南国。”郑笺:“敬之言警也。”后来在“敬”上加注意符“言”造出分化字“警”来表示这个引申义。《说文》还有一个“儆”字,也训为“戒也。从人,敬声。”其实也是由“敬”分化来的。

(11)反与返。“反”字本义为翻转,《说文》:“反,覆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反,谓覆其掌。”如,《孟子・公孙丑上》:“以齐王,由反手也。”由“翻转”而引申出“返回”之义,这个意义本来就用“反”表示。如,《论语・子罕》:“吾自卫反鲁。”《列子・汤问》:“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后来加注意符“”分化出“返”字表示这个引申义。《说文》:“返,还也。”二假借义分化字一个字除记录本义之外还可能被借作它词的记词符号,因此而产生假借义。在文献中,本义和假借义都可能成为常用义。用字假借是造成古籍难读难懂的原因之一,为区别本义与假借义,人们常在原字上加注意符造出新字来表达原字的假借义,而原字只承载本义。

(12)牟与眸。“牟”字本义为牛的叫声。《说文》:“牛鸣也。从牛,象其声气从口出。”柳宗元《牛赋》:“牟然而鸣,黄钟满。”假借表示瞳人,如《说文》:“盲,目无牟子也。”《荀子・非相》:“尧舜参牟子,”杨注:“牟与眸同。”因假借义与眼睛有关,故专门造了一个加“目”旁的“眸”来表示此义。清朱《说文假借义证》:“眸字在新附,盖古只借牟为之。”此说甚是。

(13)戚与h。“戚”字本义为斧钺。《说文》:“戚,嘁病保“啵斧也。”假借为表示悲哀、忧伤义。《诗经・小雅・小明》:“心之忧矣,诒伊戚。”毛传:“戚,忧也。”《论语・述而》:“小人常戚戚。”《易经・离卦》:“出涕沱若,戚嗟若。”孔颖达疏:“忧伤之深,所以出涕滂沱,忧戚而咨嗟也。”后因假借义与心情有关,故专门造了个加“心”旁的“h”表示此义。

(14)象与像。“象”本为兽名,《说文》:“象,长鼻牙,南越大兽,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说文・人部》:“像,象也。从人,从象,象亦声。”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假借为像。”《易经・系辞》:“象也者,像此者也。”

(15)辟与避。“辟”字甲骨文象一人跪着,背后有“辛”(刑具),即犯人受刑的形状。本义为刑法或施加刑法。《说文》:“辟,法也。从卩,从辛,节制其罪也;从口,用法者也。”假借为“避”,有回避、躲避义,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汉书・武五子传》:“时上疾,辟暑甘泉宫。”后来专为假借义而造“避”字,《说文》:“避,回也。”《孙子兵法・虚实》:“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已尔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在古籍中原字与分化字通用。辟与嬖。在卜辞中“辟”字又借作“亲近”之义,文献中表示“宠幸”“偏爱”,如《荀子・儒效》:“事其便辟,举其上客。”杨注:“便辟谓左右小臣亲信者也。”后来在“辟”上加注意符“女”造出“嬖”字表示这个假借义。原字“辟”因假借而分化的字还有“僻”。

(16)栗与。“战栗”的“栗”本来借栗树的“栗”字表示,《论语・八佾》:“使民战栗。”《汉书・杨敞传附杨恽》:“众毁所归,不寒而栗。”颜师古注:“栗,竦缩也。”为明确本义与假借义,后来才加“心”旁造出本字“”,现在“”又作为异体并入了“栗”字。

(17)乌与呜。《说文》:“乌,孝鸟也。象形。”乌本为鸟名,就是乌鸦。后假借为感叹词“乌呼”之“乌”,如《左传・成公十八年》:“乌呼,天祸卫国也。”后加注意符“口”分化出“呜”字专门表示这个假借义。颜师古在《匡谬正俗》中说:“乌呼、呜呼,叹词也。”

(18)舍与。“舍”之本义为房屋。《说文》:“舍,市居曰舍。从、屮,象屋也。囗象筑也。”假借为“舍弃”之“舍”,《易经・贲卦》:“舍车而徒。”《荀子・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杨注:“舍与瓮。”《后汉书・李固传附李燮》:“所交皆舍短取长,好成人之美。”《说文》:“危释也。”段玉裁注:“经传多假舍为之。”后来专为假借义造“巍弊郑如《后汉书・郭躬传论》:“若乃推己议物,巫匆蕴扒椤!焙愈《与崔群书》:“或初不甚知而与之已密,其后无大恶,因不复决巍!蔽南字斜咀钟敕只字通用。

(19)与和欤。“与”之本义为“党与”“朋党”,《说文》:“与,党与也。”如《史记・张耳陈余列传》:“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汉书・燕剌王刘旦传》:“群臣连与成朋。”“与”字又常假借为语气词,如,《诗经・商颂・那》:“猗与那与!”《墨子・明鬼下》:“岂女为之与,意鲍为之与?”《盐铁论・相刺》:“意未诚与?”故在与旁加注意符“欠”另造“欤”字表示这个假借义。《说文》:“欤,安气也。从欠,与声。”段玉裁注:“今用为语末之辞,亦取安舒之意,通作‘与’。”

(20)采与彩。“采”从爪从木,本义为采摘,假借表示色彩。如《尚书・益稷》:“以五采彰施于五色。”蔡沈集传:“采者,青、黄、赤、白、黑也。”《礼记・月令》:“命妇官染采。”郑玄注:“采,五色。”张衡《西京赋》:“故其馆室次舍,采饰纤缛。”后来造加“彡”旁的“彩”专门表示色彩义。

(21)师与狮。“师”字本当“师众”讲,汉代人假借它121来表示狮子的“狮”,如《汉书・西域传》:“有桃拔、师子、犀牛”,《文选・班固<西都赋>》:“挟师豹。”李善注引郭璞曰:“师,即师子也。”《说文・虎部》:“,一曰师子。”段玉裁注:“别义谓师子名也。师、狮正俗字。”后来加注意符“犬”,分化出从“犬”“师”声的“狮”字专门表示这个假借义。形声字是汉字构形中最具系统的构形模式,一般认为形声字是由声符和意符组成的,但从形声字“声符”的来源看,它们承载着汉字的本义、引申义或假借义。强化本义、分化引申义和假借义而引起汉字字形的孳乳分化是形声字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探讨形声字“声符”表达的引申义与假借义,这对于理解形声字的形成及其形义关系是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李国英.小篆形声字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殷寄明.汉语语源义初探[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4]王宁.汉字应用通则[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5]李运富.论汉字职能的演变[J].古汉语研究,2001(4):49-55.

[6]杜恒联.表达声符字本义的亦声字及声符字意义的分化[J].语言科学,2007(2):91-99.

环境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作用例释

《地藏经》释题

释残抒情散文

释车下走成语故事

典型发言稿

典型议论文

典型事迹材料

内经例说

教学课例

优秀课例

“It”典型句型例释(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It”典型句型例释,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