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感知并理解课文内容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茨球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如何去感知并理解课文内容(共含8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茨球”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如何去感知并理解课文内容

篇1:如何去感知并理解课文内容

如何去感知并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文章的情感,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明白学生时代应多读书、读好书,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 反复诵读,能概括文章所写的几件事,理出文章的思路。积累语言材料。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味人物的情态和感受。

三、知识与技能

1、能对自己所欣赏的优美语言进行赏析,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几件往事,理清作者的思路。

2. 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深厚感情,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教学资源:

学生查找的资料、相关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令人难忘的岁月。请大家想一想:你的童年有哪些难忘的或者对你影响较大的人或事情?

学生交流。。。。。。

教师:几位同学积极地回忆了他们儿时的事与我们分享。是呀,童年的生活令人难忘,童年的事有可能还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于漪老师的依依往事中去感受她童年时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板书题目:往事依依)

二、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1)、走进作者。

学生交流自己查找的作者的相关资料。

2)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把它圈化出来,小组内讨论解决。如“徜徉、浩淼、雕镂、镌刻、谆谆”等词。

3)、请学生读课文,要尽可能读出文章所包含的作者深厚的感情。(学生评价朗读)。

4)、组织学生讨论: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回忆的几件往事。

(组织交流评价),明确:(出示图片)

文章写了观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读千家诗、听国文老师上课等四件往生。

(2)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四件事来回忆呢?这些事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作者写这些往事的目的是什么?

(4)作者在这几件事中表现出了少年时代的哪些乐趣?表现了作者哪些深厚的感情?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评价,师点拨:

(2)这几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这些事都和读书有关系,因为“我”少年时代的'生活乐趣绝大部分来自读书,这些事让“我”喜爱上了文学并走上了文学之路。

(3)少年时代读书的爱好让“我”一生受用不尽,是“我”成长的源头。

(4)看山水画,写神情专注,徜徉画中之乐,表现热爱大自然之情。

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写浮想联翩、如历其境之乐,表现了好读书、善品味之趣。

读《千家诗》,写吟诵诗句、沉醉诗境之乐,表现了爱国、爱美、爱生活之趣。

听国文老师上课,写朗诵诗词、深受感染之乐,表现了酷爱文学、关注时代的情思。

5)小结:

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期读书的几件小事,跟随于漪老师,我们感受了她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明白了少年时代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的重要性,也希望我们每位同学都能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三、品味语言

1、教师:一篇好的文章,往往用一些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思想感情。请大家快速地默读课文,感受一下哪个词用得好,哪个句子写得美。请用笔把它画下来,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1) 找出文中你最欣赏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诵这些句子。

(2) 说说你喜欢的理由以及你对它们的理解。

(指导学生重点阅读文中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的部分。品味其描写的语句、方法。)

点拨:文中对老师讲课的情状的描写,相同与不同之处,可细细品读。(本段的写法表现了选材的什么?)

学生课堂活动,小组交流。

示例:如2段“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形成深刻的记忆”中,用“竟百看不厌”,表明“我”的入迷;“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表明“我”的入神;“甚的其乐”“乐在其中”表明观画能怡情。

本段中,用“一……就……”的句式表明“一幅幅插图”富有吸引力,“好像就是”“不知不觉”等语句形象的描绘出了“我”借助眼前的景物解读梁山泊背景的读书趣事。

第4段中的“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美不胜收”这些词用得好,把变化多端的自然美景概括的描述出来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5段写两位国文老师讲课的生动场景及对“我”的熏染,第1位老师的“悲歌慷慨”的情状,第2位老师的“满眼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的情态,感动了我。使我从此爱上了文学。

……

师:同学们谈到了不少用得好的词语或自己喜欢的句子,文中还有多处,希望大家能积累这些词句,在课外阅读中也做这样的积累,不断的丰富你们每个人的词汇库。

2、(1)文中引用了很多歌咏祖国风物或者描写春夏秋冬景物的诗句,现在,我们来弄清这些句子的含义。

学生展示收集的诗句资料……

⑵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四季景物的诗句,能不能背出其中的一两句?

学生活动……

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要看近却无。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等等

师:同学们有了这么多丰富的诗词积累,希望大家把读诗、背诗的好习惯保持下去,让你的心灵经常受到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陶冶,不断提高你们的文学素养。

在品析语言时,我们要学着去比较、辨析一些词语或句子。请看下面的例子:

示例:“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的心头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的阅读兴趣。”一句中的“雕镂下”能否换为“留下”,为什么?

学生活动……

3、小结:我们在品析语言时,不妨多揣摩一些词语的意思,辨别句子的修辞,或者领悟它们所营造的意境。

4、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在读一读

四、拓展延伸

1、文章中,作者深情地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无论是看一幅画,读一本书,还是听一堂课,登一座楼,都写得有声有色,文情并茂。你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得到了哪些有助于你成长的启示?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后全班展示……(板书)

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热爱祖国

多读书 读好书 明做人之理

……

2、你读过哪些课外书?能为我们简要介绍书的大概内容或书中的主要人物吗?

学生活动交流……

五、师总结,结束学习

1、总结

今天,我们走进了于漪老师的少年时光,赏析了优美的语言,也懂得了要读书的道理。我想,只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们就能明做人之理,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也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多读一些优秀的课外书籍,从这些好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食粮,来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在美的熏陶中健康成长。

2、作业

(1)课下给自己制定一个本学期的读书计划。(要能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

(2)摘抄文中用得好的四字词语和句子, 课外搜集名人好读书的事例。

(3)完成练习。

六、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看图画——有身历其境之妙——热爱自然

读诗歌——领略祖国风物之美——爱国爱美爱生活

听讲课——使我深受感动——爱课外阅读

聆教诲——使我铭刻在心——热爱文学

篇2:学弈课文内容理解

学弈课文内容理解

学弈

先秦:佚名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弈秋:弈:下棋。(围棋)

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通:全。

之:的。

善:善于,擅长。

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大雁)

援:引,拉。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弓箭。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谓,说。

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

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

为是其智弗若与: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

曰:说。

非然也:不是这样的。

矣:了。

弗:不如。

启示

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

篇3:三峡课文内容理解

三峡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2、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3、文末以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

*进一步突出三峡秋天的凄异。

4、本文的中心是:描写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色。

5、作者先写夏季景色的目的是:首先展现长江奔腾的气势和蓬勃的活力。

6、为什么后写秋天?

*目的在于让读者感受三峡寒静肃穆、似含秋思的风致。

7、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8、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9、作者写三峡秋景什么最突出:猿啸

10、本文写凄异哀转的猿声的目的是:使哀愁和悲秋融为一体。

11、渔歌使用的修辞方法是引用,其作用是强调、渲染了三峡秋天的凄凉、悲愁。

12、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13、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14、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奇异鬼谲的山水美景,寓静态于动态之中,动静结合。

15、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

*主要根据三峡江水的特点来选择写作顺序的。

1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表达了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寄予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篇4:马说课文内容理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篇5:马说课文内容理解

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 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3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 故:因此 。 虽:即使。名:名贵的。

4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祇(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5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6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 称:著称。

7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8 一食:吃一顿。食,吃。

9 或:有时。

10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1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2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13 食马者:食,通“饲”,喂。

14 其:指千里马,代词。

15 是:这样,指示代词。

16 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

17 能:本领。

18 足:足够。

19 才 :才能。

20 美:美好的素质。

21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22 且:犹,尚且。

23 欲:想要。

24 等:等同,一样。

25 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6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7 求:要求。

28 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

29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

30 食之:食,通“饲”,喂。

31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才能。

32 鸣:马嘶。

33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4 执:拿。

35 策:马鞭。

36 临:面对。

37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8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39 其(2):恐怕,表推测语气。

40 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

41 知:懂得,了解,认识。

42 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43 食马者:指不懂得重用人才的官吏。

44 伯乐:贤明的君主,懂得如何重用人才。

篇6:马说课文内容理解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篇7:马说课文内容理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从正面提出问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说明千里马和伯乐的`信赖关系是如此的密切。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不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与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两句揭示了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这一句描述了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这一句全面地总结了不识马的人“不知马”的表现,又以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的旺妄与宣称“天下无马”作对照,生动地揭示了这种人的愚蠢和荒唐。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其间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

《战国策·楚策》中有汗明向春申君讲千里马和伯乐的故事。大意是千里马拉盐车,不能上太行山,伯乐见此情形,下车痛哭。于是千里马仰天长鸣,声达于天,此因马“见伯乐知己也”。《战国策·燕策》记载燕昭王求士的故事,郭隗也以千里马为喻,指出国君应求贤若渴。而《马说》的立意更深一层。韩愈把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而以伯乐喻指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借千里马的遭遇集中抨击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也抒发了自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文章在恰当使用比喻的基础上又反复论证“天下无马”论点的荒谬。由于“伯乐不常有”使得千里马有“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遭遇,又由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出了“食马者”的无知,未段更用排比手法和“天下无马”的语言描写展现了驭马者的无知愚蠢,指出“天下无马”的原因是封建统治者的“不识马”。在比喻中说理,使文章生动形象,说理透辟,说服力极强。

篇8:小老鼠去旅行课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随文识字,识记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小老鼠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懂得不拘泥于传统、勇于向困难挑战才能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来感受小老鼠执著的精神,体会课文的深刻含义,懂得只有打破陈规、勇于尝试才能获取新的成功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旅行吗?你都到过哪些地方?学生自由谈,介绍自己旅行的感受。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只小老鼠,他也特别想做一次旅行,就让我们走进童话故事和小老鼠一起去旅行。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检查预习、梳理脉络

1、利用课件检查本课生字,齐读、指名读。

2、检查生词:缓慢、霞光等词语。学生领读、齐读。

3、整体读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读文后,汇报,教师结合学生发言理清文章脉络,并板书:课文是从“父母劝阻——遭遇危险——看到大海”的故事发展顺序来写的。

三、朗读感悟、随文识字

(一)学习第一部分——父母劝阻

1、听了小老鼠的想法,爸爸妈妈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和同桌分角色读1——4自然段,体会父母和小老鼠的不同心情。

2、汇报读文,评价读、指导读

3、理解“千万”换个词说一说,指导读出担心焦虑惊讶的语气。

4、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5、讨论:你认为父母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二)学习第二部分——遇到危险

1、自由读5——9自然段,看看小老鼠都遇到了哪些危险?

2、填空(课件演示)一( )霞光 一( )树林 一( )小路 一( )尾巴指名填空,相机认识“霞”字,组词,看课件欣赏朝霞,晚霞,认识“截”字,结合形近字“栽”“裁”“戴”识记,用手比一比“一截”

3、指导读猫说的话

4、仿照写小老鼠遇到猫的段落,想象小老鼠遇到老鹰和狗的情景。

5、指导朗读,体会小老鼠此时的心情,理解词语“疲乏”说同义的词。

(一)学习第三部分——看到大海

1、课件出示句子“小老鼠缓慢地爬上最后一座山头。突然他看到了大海!”指名读,指导读

2、大海是什么样的,找出大海美的句子,指导读

3、理解词语并识字“贪婪”,告诉这里是贬义词褒用。把意义不好的词放在好的地方,表示想看尽一切风景。

4、和小老鼠一起看大海,观看课件。此时小老鼠的心情如何?找出描写小老鼠心情的句子,读一读,指导读。

(二)指导书写生字“要”和“受”

通过课件比较形近字“要”和“耍”“受”和“爱”学生练习书写。

四、升华情感

老师就是这只小老鼠,看见大海就是我最大的愿望,为了看风大海我没有听父母的劝告,历尽千辛万苦甚至丢掉了自己的一截尾巴,但是我不放弃,终于看到了波澜壮阔的大海,同学们你想对我说什么?学生汇报收集的名言。

五、师: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希望同学们能勇敢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

小老鼠去旅行课文内容

鹬蚌相争课文内容

广玉兰课文内容

我用心去理解作文1000字

感知自然作文

感知自然范文

郑和远航课文内容

燕子的课文内容

刻舟求剑的课文内容

巍巍中山陵课文内容

如何去感知并理解课文内容(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如何去感知并理解课文内容,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