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文化兴起的原因(共含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怼人公主黄夏温”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中国文化的特点:
1. 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2. 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3.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4. 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5. 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
6. 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7. 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形成原因:
中国不但疆域辽阔,而且地理环境比较优越,为发展农业提供了适宜的条件。而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并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而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久而久之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也造就了不同区域文化。农业民族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土地的依赖,发展成重农抑商和安土重迁的观念;生活在海滨的人民则致力于海上交通与海外的联系;北方游牧则以迁徙和战斗对付自然环境和异族的压力。这些强烈的地域特点使中国文化的多样性非常明显。但是正因为中国地理条件过于优越,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其中也有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 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这就是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下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简而言之,从地理环境看,中国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的大陆性地域,与西方地中海延岸的多民族有很大的不同;从物质生产方式看,中国文化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基础之上,封建小农经济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与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工商业比较发达的海洋民族也有很大的不同;从社会组织结构看,宗法制度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在中国延续两千年,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古希腊,古罗马,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文化,然而经过历史的变迁,风雨的洗礼,只有古中国文化绵延至今不绝,其中影响因素应有地形因素,气候因素,人口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宗教因素,以及文化本身的影响因素。
第一:地形因素,众所周知,中国位于亚洲东南部,自古以来就相对独立安定,几乎没有受到其它民族的入侵杀掠,也没有大规模的民族间吞并战争,所以中华民族始终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与中国得天独厚的地形条件是分不开的,西面有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茫茫瀚海,人马难以穿越;北有高耸入云的阿尔泰,阴山山脉;西南有横亘奇崛的喜马拉雅,横断山脉,不适宜大规模的军团作战迁移;东,南面皆被浩瀚的海洋所包围;这样独特的自然区位造就了相对封闭,温和的环境!使人们能够安心劳作,繁衍生活,进而绵延不断地生存下来。与之相反,古巴比伦王国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丝毫不亚于中国,它有着世界上流传最早的史诗,神话,历书,其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古巴比伦空中花园”,然而正是由于古巴比伦位于两河流域的平原上,四周没有天然屏障,使其不断地遭受各种民族的侵扰,最终于公元前538年为波斯人所灭,从此古巴比伦优异的,令人赞叹的文化就消失了。
第二:气候因素,亚洲东南部属于大陆或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沛,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培育,为人们提供了足够的食物,只要不遇大旱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就不会有大规模人口死亡事件的发生。当食物充足时,人们就会腾出一部分时间进行科学实验,文学创作,进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以便更好地生活!况且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多样,满足了各种民族的生存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创造创新,所以中华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是非常值得我们自豪的。譬如汉族主要发源于黄河流域,因为在这里,非常适宜于农业生产,有了农业,自然人们就能活下来,当一年中获得大丰收时,自然就会有一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从而进行文化活动,天文活动等,这样就诞生了原始的文化,随着人口迁移增长,文化就开始了传播,最终演化成我们今天看到的蔚为大观的文化胜景。再譬如蒙古族,他们生活在蒙古草原上,自然而然就养成了依靠放牧而生存的方式,在畜牧的闲暇时间里,也会有人进行文化创造,形成本民族独特的文化景观。而这一切与适宜的气候条件是分不开的,假如生活的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人们哪有心思进行文化的传播与创新呢?又何谈绵延不断地传承呢?
第三:人口因素,中华民族历来人口众多,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汉朝人口数在公元2年时就达到了59671401人,与其同时的西方罗马帝国相比,当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到了唐朝,虽然其中间经过了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人口数依然有数千万之多。所以到了元朝,清朝时,虽然统治阶级分别是蒙古族,满族,而且进行了民族歧视政策,但是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几乎分布于全国各个地方,虽然统治者初期进行了蒙古化,满族化运动,但最后统治阶级反倒被同化了,那是因为汉族人口实在是太多了,让他们顾此失彼,所有的政策都遭到了汉族大地主乃至平头百姓的反对。故而汉族文化能够有效地且长久地在人群中传承并世代绵延下去,与汉族人口数量的庞大不无关系,当然汉文化并不能全部代表中华文化,但是汉族作为人口数量最多的民族,其在中华文化中是占主体地位的。与之相对应的是古代玛雅文明,玛雅文明可以说是创造了令今天的人们所惊异的文化成绩,他们创造了玛雅文字,精确的天文历法,为古代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今天玛雅文明却消失了,究其原因,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人口稀少,16世纪当欧洲西班牙殖民者踏上南美洲时,马上就用军队横扫南美,铲除了灿烂的玛雅文化,令人扼腕叹息之余,想到人口众多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四:政治因素的影响,中国在秦以前没有大的统一帝国,都是很多小的诸侯国,到了公元前2,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了一套独特的统一的帝国体制,包括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其中书同文尤其重要,中国之幅员辽阔,无与伦比,这也造成了全国各地交流困难,因为在此之前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文字。自从秦统一中国后,就下令全国一律使用秦国小篆,虽然各地还是操着不同的方言,但是书写的文字却是一样;虽然发音不同,但是字的形状意思高度一致。这一措施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功不可没!
这只不过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体会的到的,看到的实实在在的东西!然而秦始皇的贡献绝不止于此,他给以后世代统治者灌输了,确立了一个无形的观念:中国始终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立的伟大民族!这一点被后世许多伟大的帝王所继承接受,譬如汉高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元世祖忽必烈等等,他们不惜进行数年的战争,就是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帝国。建立一个统一的新的国家,无不是所有开国君主的愿望。一个统一的政治环境,绝对是有利于文化的创造,创新,传播,发展的,在这样的政治土壤中,中华先祖们所创造的灿烂文化绵延至今。反面的例子是古罗马文化曾经也是非常灿烂繁荣的,曾经数百年间领风骚于世界,然而伴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西罗马,东罗马帝国的衰落,灿烂繁荣的古罗马文化就这样在世界上消失了,只留下惨败破落的罗马角斗场。中国数千年的统一帝国对中华文化的发展继承起到了独特的重要的作用!
第五:经济因素,从古至今,中国都是世界上的强国之一(当然并不包括19到20世纪前半叶这200多年),在经济上也是遥遥领先的,再加上我们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自然是向外输出自己的文化,而不是被迫接受别人的文化,当然这里没有排外的意思。譬如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七下大西洋,正是有强大的经济国力作为支撑,郑和才能扬帆远航,不然恐怕一步都走不动吧!与此相连的是经济强大,人民富裕,有吃有穿,才有人把精力放在文化创新上,发展传播中。假使国力孱弱,人民苦不堪言,那还会有人进行文化活动呢?所以经济上的优越激励着文化上的进步!一个文化强国,必是一个经济强国,譬如美国,不知道全球现在还有那个国家没有受到好莱坞的影响呢?怕是没有吧?美国正是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进行的文化传播,与此对应,古代中国在强大的经济背景下,也会进行文化的传播,在传播中,自身文化获得一次次的发展机会,越发强大,越发流行,经过数千年的风雨洗礼,自然也就能流传至今了!
第六:科技因素,中华民族历来就善于学习发现,发明创造,比如:四大发明之中的纸与活字印刷,对中华文化的传承绝对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文化也有载体,单靠世世代代之间的口口相传,是完全不行也是完全没有能力完成文化传承的!反观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没有那个民族有比我们还多的典籍藏书了,中华典籍可谓是浩如烟海,就是因为这样,以书籍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才传承了几千年,不至于消失!能不是科技的贡献吗?
还有科技对人们的身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譬如天花,欧洲曾蔓延天花,死亡人数曾高达1亿5千万人以上!这样恐怖的数字,令人谈之色变。这么多的人足以凑几个国家了,还谈什么文化呢?中国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天花蔓延,但是没有死如此多的人,为什么呢?因为聪明的中国人早就发现了预防天华的办法了,那就是种痘法,清代一位医学家记载得很明确:“种痘法起于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徒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如此看来,很早以前我们早已知道天花的预防办法了,科技对人类的贡献,就是科技对文化的贡献,因为文化是依附于人而存在的,没有人,也就谈不上文化了!
民族的智慧一次次使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流传至今,而没有像其它古文化一样,从此在地球上消失殆尽!
第七:宗教因素,宗教被认为是一种超自然的存在,中华民族历来就没有固定的宗教信仰,从而没有被宗教所束缚,中国文化是自由的!举个例子,反观中东世界与西方世界,因为国家宗教的信仰不同,从而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最著名当属十字军东征,这次战役造成700多万人卷入战争,大片沃土沦为赤土,多少因宗教而产生的优异文化就此消失,甚至到了今天,穆斯林与基督教教徒还有嫌隙,可见宗教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人应该庆幸自己有独特的信仰,这种信仰使华夏子孙一代代传承着自己的文化,“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多么地美!
第八:文化本身的因素,这也许是最重要的原因!华夏子孙普遍有着朴素的哲学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样简单的哲学观念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社会。纵观中华文化,《易经》一部书可谓是影响作用甚大,它总是强调事物有两面性的发展。当人们处于穷困潦倒时,从没有想过放弃自己的文化,因为大家还想到了否极泰来;当人们飞黄腾达时,也没有过于妄自菲薄,而是不断地创新着自己的文化,改变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从而使中华文化永远保有青春活力。而影响中国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文化,可能莫过于儒家文化,然而儒家文化正是起源于《易经》,儒家所持的观点在汉武帝时被强制为人民大众所接受,孔子所讲的“仁”,“礼”,“正名”等,是影响中国人最深的几个观念,当然这里所说的儒家文化已经掺杂了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学说,这种独特的文化观念深深地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举个例子,中华文化很讲究尽人事,听天命,有强烈的祖先崇拜,几乎每大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谱,家规,传统,习俗,这样就致使我们很善于继承,而不是遗弃!有后人绵延不绝的继承,才有文化的连续性!直至到后来佛教文化传入中国,我们没有被佛教化,而是继续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反而是佛家文化与儒家文化开始融会贯通起来了,倡导包容,行善,继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并不是任何一个外来文化可以同化的,正是由于它的独特性!庆幸我们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的宗教信仰,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文化是非常开放的,包容的,自信的。没有宗教间的斗争,没有宗教间的排挤,也使我们中华文化自成一脉,传承至今。
[中国文化兴起的原因]
伊斯兰教是由阿拉伯民族的宗教发展为世界性宗教的,即使在今天,阿拉伯民族和阿拉伯文化仍然是伊斯兰教的核心部分。伊斯兰教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成功,与6-7世纪阿拉伯半岛的政治、宗教状况和阿拉伯民族的物质精神状态有莫大联系。正如缪义尔所说:“在这件奇迹发生之前,很少有民族像阿拉伯人这样散漫。有一个人站起来,借着自己的人格和他所宣称的上帝的指引,居然实现了一件不可能的事——就是把这些好战的因素统统联合起来。”(马坚《古兰简介》)伊斯兰教使阿拉伯人能够建立称雄一时的帝国,而阿拉伯人更是伊斯兰教兴起的基础和柱石。
1、阿拉伯半岛的政治状况呼唤变革
阿拉伯半岛的大部分地区自然条件都非常恶劣,只有也门水源充足,适合农耕。然而自公元3-4世纪起,由于外敌的入侵和天灾,也门地区也开始衰落,到了公元6-7世纪,半岛的经济文化中心已经转移到麦加、麦地那一带。汉志的商道本来是沟通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大动脉,许多阿拉伯人也以经商维持生活,但公元3世纪波斯萨珊帝国兴起后,与东罗马帝国不断混战,这条商道也时断时续,阿拉伯人的生计不能不受到很大影响。如果说以上这些变化还不足以刺激阿拉伯民族的话,那么公元570年埃塞俄比亚人派遣“象军”攻打麦加,就足以唤起一部分阿拉伯有识之士的思考了:阿拉伯民族继续这样四分五裂下去,出路何在?一个没有坚强领导、没有统一信仰的民族,能够抵御住外敌的入侵吗?即使外敌不入侵,阿拉伯半岛的农业、商业也都处于衰退状态,大部分部落的生存条件都是相当恶劣的。而东罗马帝国和萨珊帝国的存在又阻止了阿拉伯人向外迁徙,只能固守在茫茫沙漠之中挣扎求生。为了争取生存空间,为了整个阿拉伯民族的未来,必须有一个坚强的政治核心和一个统一的文化认同,而这一使命正是通过穆罕默德来完成的。
穆罕默德正好出生在“象年”,也就是阿拉伯人真实意识到外敌威胁的一年。然而穆罕默德也不可能凭空创造一套统一的政治制度,他成功的前提条件是阿拉伯民族已经具备了统一的基础。总体说来,阿拉伯尤其是北阿拉伯部落虽然各自独立,但经济文化交流还是比较多的。他们有共同的民族认同感,尤其是阿拉伯部落都具备相似的多神教信仰(当然具体还有许多不同),麦加的“天房”是许多阿拉伯部落共同朝拜的对象,这说明各阿拉伯部落也不完全是一盘散沙。阿拉伯各部落经常结成许多军事、商业上的同盟,这也在无形间促进了部落的交流融合。总而言之,在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之前,阿拉伯各部落已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了一定的共同基础,存在统一的可能性。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伊斯兰教教义即使再吸引人、再有力量,也难以将全体阿拉伯人都团结在共同的旗帜之下。
2、阿拉伯半岛的宗教状况为伊斯兰教提供了空间
在伊斯兰教兴起前,大部分阿拉伯人都信仰原始的多神教,也就是《古兰经》所说的“崇拜偶像”。其实早在伊斯兰教产生前很久,____、犹太教、摩尼教、祆教(琐罗亚斯德教)、曼德教(拜星教)等都已经传入阿拉伯半岛,为什么它们都没有取得成功,没有赢得阿拉伯人广泛的支持呢?我是一个对宗教文化比较感兴趣的人,也阅读了不少历史学、宗教学方面的书籍,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个人看法。
首先,犹太教是绝不可能吸引阿拉伯人的。吉本说的好,“犹太教很适合自卫,却不适合广泛传播”(《罗马帝国衰亡史》第四十二章“____的兴起”)。它是一种极端民族性、教规和仪式比较烦琐的宗教,而且犹太人从来不喜欢向异族人传教,他们从来只认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作为“外邦人”的阿拉伯人当然不可能接受他们的宗教。事实上,直到今天,犹太教基本也是局限在犹太人的小圈子里。
其次,____的自身原因使其无法被阿拉伯人接受。就我的观点看来,基督____义相对比较复杂,从诞生起就充斥着各种神学争论。上帝“道成肉身”成为耶稣基督的理论尽管很吸引人,但也带来了无穷的分歧和麻烦,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对基督的不同理解而被打成“异端”。据记载,传入阿拉伯半岛的基督____是“基督一性论派”和聂斯托利派,它们都是不被东西方教会承认的“异端”派别。正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纲》中写的那样,阿拉伯半岛的基督____天争论“圣子是不是被造的”“基督的神性和人性是什么关系”等永远没有尽头的神学命题,这怎么能够使多数阿拉伯人信服呢?要知道阿拉伯民族当时还是一个文化积淀很薄弱的民族,大部分人不可能对那些高深的话题产生兴趣。如果信仰基督____们还可能面对永无休止的教义纷争,被其他_视为敌人。这就限制了基督____拉伯半岛的传播。
再次,摩尼教、祆教等也缺乏在阿拉伯人中广泛传播的条件。摩尼教从建立之日起就不断地被波斯、东罗马的统治者视为异端,到处遭到打击,没有一个稳定的传教中心,也缺乏良好的传教条件。因此它影响面虽然很大,但信徒数目却不很多。祆教虽然被萨珊帝国定为国教,但也带着强烈的伊朗民族色彩,从来没有哪位波斯君主有意愿向外族大范围传教;即使是今天,祆教徒一般也是不向外人传教的。另外,祆教和摩尼教虽然是“信仰上的一神论和神学上的二元神论”,但实际发展过程中往往回到多神崇拜的老路上去,与阿拉伯人固有的原始多神教很容易混同,不足以取而代之。祆教和摩尼教还和____一样产生了神学上的内部分裂,这就更难吸引阿拉伯人加入了。
外来的宗教都不足以彻底改变阿拉伯人的信仰,阿拉伯人自己的宗教却产生了一些变化。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Hallah”(即Allah,安拉)这个词很早就已经在阿拉伯语中出现,至少从公元5世纪起,阿拉伯人就已经产生了“模糊的一神观念”(王俊荣、冯今源《伊斯兰教学》)。他们虽然仍然崇拜众神,但他们也认为安拉是众神中最高的神。埃塞俄比亚“象军”入侵麦加时,哈希姆部落首领在与埃塞俄比亚人的交涉中就曾说:“天房是属于安拉的,安拉会保护自己的家。”这说明当时安拉已经被视为众神的代表。对照犹太教的历史,可以发现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宗教发展有十分相似之处:犹太人的“耶和华”也是由众神之一上升为众神之首,最终演变为“唯一的神”的。这种由多神教向一神教的演化也是世界各种宗教发展的一个总体趋势。
综上所述,在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之前,阿拉伯人已经有了朦胧的一神观念,处在从多神崇拜向一神崇拜转化的阶段,或者说处在“主神崇拜”的阶段。而犹太教和____的传入又为阿拉伯人带来了更系统的一神论思想。穆罕默德所做的只是批判地吸收犹太教和基督____神论,将其建立在阿拉伯民族已有的“安拉”概念的基础上,就形成了伊斯兰教的一神论。
3、伊斯兰教自身教义的优势
我个人认为,伊斯兰教可以说是最纯粹的一神教,它与多神信仰、偶像崇拜是完全决裂的。____的“三位一体”虽然也是一神论,但在理解上十分混乱(基督____的观点是“三位一体只能用信仰体会”),被伊斯兰教视为一种三神论。而祆教、摩尼教等虽然只信仰一神,却承认善恶二元神,后来更演化成了实质上的多神论。佛教本来是无神论的,但大乘佛教已经非常接近于多神教。放眼世界,除了犹太教之外,很难找到和伊斯兰教一样完全的一神论宗教了。
如果我们把世界上各种宗教的教义加以对比就可发现,伊斯兰教教义是非常简洁的,在神学上产生分歧的可能性也远远小于____、祆教、佛教等。穆罕默德始终只声称自己是安拉的使徒,从来不说自己具有神性。伊斯兰教信条里虽然也有“信天使”一条,但始终坚持天使也是被创造的,不具备神性。伊斯兰教神学界对穆罕默德的认识基本是统一的,那就是“先知是和我们同样的人”;不像基督____耶稣究竟是人还是神、他的神性和人性是什么关系,也不像大乘和小乘佛教争论释迦牟尼的地位,更不像祆教争论马兹达(善神)和阿胡里曼(恶神)的关系以及来源。伊斯兰教的神学世界相对很简单,安拉独一无二、“普仁特慈”。当然,伊斯兰教后来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神学分歧,但这些分歧的程度并没有基督____教、祆教、印度教等那么严重,伊斯兰教历史上的教派分裂大多是由于政治原因而非神学原因导致的。对于当时文化积淀还很少的阿拉伯人来说,伊斯兰教无疑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对于阿拉伯民族之外的____徒、祆教徒、摩尼教徒、曼德教徒(后来还加上佛教徒和印度教徒)来说,信仰伊斯兰教也可以使他们摆脱无休止的神学争论,进入一个相对平静的精神境界中。对于大部分下层劳苦大众来说,最重要的是获得精神寄托,有一位普仁特慈的安拉和一位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对他们来说已经足够了。另外伊斯兰教的教规和仪式也不是很复杂,除了朝觐可能比较麻烦之外,其他都易于执行。总有人把伊斯兰教兴盛的原因统归于武力征服,其实武力征服只是一方面,许多时候异教徒只要交纳人丁税就可以保留旧的信仰,伊斯兰教在宗教宽容方面比基督____太教做的都好的多。伊斯兰教教义的优势和教规的简单,才是伊斯兰教迅速兴盛的基本原因。
4、伊斯兰教有强烈的“入世”倾向
伊斯兰教是世界上极少数从建立起就实行“政教合一”体制的宗教之一(犹太教可能也是如此,不过年代久远,难以明辨),它早期的政教合一是相当彻底的。先知穆罕默德既是伊斯兰教的宗教领袖,又是麦地那穆斯林社团的政治领袖,从传教到带兵打仗到分配战利品无所不管。与____不同,伊斯兰教内部从一开始就不存在政权与教权的矛盾,伊斯兰教的宗教领袖就是穆斯林国家的政治领袖,这一体制后来以“哈里发”的形式固定下来。佛教、基督____教都花了相当长的时间获得当权者的认同,惟独伊斯兰教却是自己当权,用世俗的军事力量去扫平不服从它的当权者。
伊斯兰教的入世倾向和征服欲望可以从《古兰经》中看出。《古兰经》分为麦加章和麦地那章,麦加章主要是教义上、神学上的叙述,麦地那章则主要是世俗上、教法上的规定。按时间顺序,应该是麦加章在前;然而《古兰经》最长的章节(也是开头的章节)却几乎都是麦地那章,这恰恰显示了早期伊斯兰教重视世俗、重视调整社会关系和建立社会组织,神学体系反而放在次要的地位(即使是在神学气息稍微浓厚一点的麦加章里,批判富人、批判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的文字也占很大篇幅)。《古兰经》《圣训》中还多次鼓吹“圣战”,声称“在圣战中面向敌人阵亡的烈士能直接升入天国”,“信士能够以一人抵挡两个不信的人”云云,这是公然鼓励征服和劫掠。事实上,穆罕默德在麦地那一开始做的就是劫掠麦加商队,后来力量强大了就开始征服犹太部落、征服麦加、征服其他阿拉伯部落,他的后半生充满着刀光剑影、血雨兴风,他也熟悉各种政治手腕。与其说他是一个宗教领袖,倒不如说他更像一个政治领袖。
第二任正统哈里发欧麦尔更是将阿拉伯民族变成了一台对外扩张的战争机器。他规定阿拉伯男子都要当兵,居住在“军镇”之中,所有征服的土地收归国有,由国家给穆斯林发放年金。这样阿拉伯穆斯林就成为了一支全民皆兵的强悍力量。沙漠游牧民族骑兵富于机动性和冲击力,在对农耕民族的战争中占据天然优势。现在他们又拥有了伊斯兰教这一共同的信仰纲领,而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英国学者渥德尔评论道:“(穆斯林)宣扬暴力征服、杀戮、抢劫并称之为宗教……”(《印度佛教史》第十二章第七节“穆斯林的毁灭精神”)虽然这一说法带有极大偏见,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伊斯兰教的扩张倾向。一个游牧民族加上一种富有活力的宗教,在英明的领导者率领下,建立一个大帝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早期伊斯兰教一方面鼓励扩张,一方面又在扩张中巩固自己的地位、扩充自己的信徒,宗教和世俗形成了相辅相成、互相推动的格局。
当然,过于强烈的“入世”倾向也给伊斯兰教带来了不少麻烦,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分裂就是由于政治原因导致的,今天伊斯兰教的各大宗派仍然在政治观点上有强烈分歧。在伊斯兰教的世界中,政治始终是主要的,神学总是为政治服务。随着伊斯兰教的不断发展和阿拉伯帝国的不断扩大,伊斯兰教“入世”倾向的消极一面逐渐显露,并最终导致了阿拉伯帝国一分为三——当然这已经是以后很久的事情了。
以上我认为即是伊斯兰教能够迅速兴起的主要内部原因——阿拉伯半岛的政治状况和宗教状况为伊斯兰教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伊斯兰教自身教义的简洁和教规的易行,伊斯兰教与生俱来的强烈入世倾向和扩张倾向,这一切都有利于伊斯兰教称霸古代世界。现在让我们看看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外面临的对手情况如何?他们为什么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被伊斯兰教和阿拉伯人轻易击倒了呢?
>>>下一页是伊斯兰教兴起的原因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激烈化。自甲午战争后,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成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义和团的兴起与谣言的煽动或19世纪末华北地区遭受自然灾害有着密切关系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是教案,当时帝国主义列强早已从中国获得了传教的权利,通过数十年的发展,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已具有了一定规模。但是部分传教士或教民依仗列强的支持,在中国横行霸道,拆民房、修教堂、霸占中国平民的财产,甚而干涉中国的司法行政,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怒。加之在教案的处理过程中一些官员“不论曲直,一味庇教而抑民”,更引起民众不满,因而自发采取行动对抗教会。各地此起彼伏的反洋教斗争成为义和团运动的前奏。
根本原因:19世纪末期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直接原因:清朝末年,中国境内基督教教会与民众的冲突。
公元632年先知穆罕默德去世,此时的伊斯兰教仍然是阿拉伯人的民族宗教,甚至还没有得到全体阿拉伯部落的信仰。第一任哈里发伯克尔基本扫平了阿拉伯半岛上的反对势力,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面临的就是对外扩张的问题了。这既是伊斯兰教的宗教扩张,又是阿拉伯人的军事扩张,如此大规模的政教合一的扩张在人类历史上也还是第一次。令人惊异的是,阿拉伯人周围那些看似强大的对手,在穆斯林征服者的面前像纸糊的房子一样迅速倒下,以至于阿拉伯人在难以想象的短时间内建立了一个大帝国,成就了一种世界性宗教。道理很简单:阿拉伯人朝气蓬勃,在信仰上和组织上都占据优势;他们的敌人却缺乏抵抗征服的最起码条件。
1、 阿拉伯-伊斯兰扩张运动面临的地缘政治格局
公元7世纪初期,主宰中东地区的主要有两大政治势力:____的东罗马帝国和祆教的波斯萨珊帝国。自安息帝国时期起,罗马人和波斯人就在两河流域长期交战,各有胜负,双方都消耗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公元476年蛮族消灭了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也权势日衰。虽然查士丁尼统治时期国势曾有所好转,一度收复许多土地,但这些土地在查士丁尼死后不久即又纷纷失去。吉本曾评论道,查士丁尼以后的东罗马帝国史其实就是一部腐朽的、堕落的、不断衰败的历史(《罗马帝国衰亡史》)。帝国的统治集团丧失了活力,政治体制僵化,宗教上也纷争迭起(在下一节会详细论述),仅仅维持着一个大帝国的空架子而已。而且直到此时,东罗马皇帝还没有意识到迫在眉睫的伊斯兰威胁,仍然将主要精力放在与萨珊帝国的拉锯战上。
东罗马帝国的统治也很难赢得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等地区人民的支持。为了维持庞大的官僚军事机器和统治者的奢靡生活,东罗马帝国必须征收大量苛捐杂税,尤其是在富裕的叙利亚地区(也是最靠近阿拉伯人的地区),人民早就不堪重负了。就在此时,阿拉伯征服者来到了,许多人倒更愿意把他们视为解放者。早期的阿拉伯征服者纪律严明,很少强迫异教徒改宗,只要被征服的人民交纳少量人丁税就可继续过和平的生活,这对东罗马帝国压迫下的中东地区人民是十分富有吸引力的。因此在后来阿拉伯人征服叙利亚的战争中,叙利亚人民没有死心塌地支持东罗马皇帝,许多城市都很轻易地投降了,东罗马帝国的失败也就成了难免的事情。
萨珊帝国面临的问题甚至比东罗马帝国更严重。经过300多年的统治,帝国的统治者早已丧失活力,帝国内部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层出不穷,帝国后期各种起义层出不穷。萨珊帝国在宗教上极端不宽容,不仅大肆迫害摩尼教徒,还迫害祆教内部的各“异端派别”,加剧了帝国上下离心离德的局面。与东罗马帝国的长期战争既损耗了它的国力,又阻断了东西往来的商路,阻碍了帝国的经济发展。因此,当阿拉伯征服者带着《古兰经》和“交纳人丁税即成为顺民”的保证到来的时候,可以想象,萨珊帝国的统治者是不会获得广泛的支持的。事实上,萨珊帝国在不到的时间里就成为了第一个被穆斯林消灭的帝国,尽管它的残余势力到伍麦叶王朝时期才被彻底肃清。
我们再看看更远的地方:中亚地区此时并不存在什么强大的帝国,只有大量小型农耕国家和成群的突厥游牧民族。当时中亚地区盛行佛教,唐帝国正在试图影响这个地区。阿富汗斯坦和印度斯坦都处于四分五裂之中,7世纪在北印度和阿富汗一部曾出现一个短暂的戒日王帝国,但也很快归于分裂。公元8世纪初,阿拉伯人彻底平定了伊朗,并从陆路和海路攻击印度西部的信度(Sindhu)地区,以此作为他们向印度内地侵略的根据地。在中亚方面,阿拉伯帝国的前锋与唐帝国的安西都护府于8世纪中叶爆发了大战,此后唐帝国由于内乱迅速衰落,阿拉伯人得以将他们的帝国和他们的宗教传播到整个中亚,突厥游牧民族也皈依了这个“有利可图”的宗教,并成为伊斯兰教进一步对外扩张的急先锋。但穆斯林继续向东扩张却遇到了两大阻力:吐蕃帝国兴起并取代了唐帝国在中亚的地位,印度的犍陀罗帝国、波罗帝国也抵挡住了穆斯林(此时主要是突厥游牧民族)的入侵。穆斯林的在东方的扩张暂时告一段落,当然几百年后他们终于征服了印度并使更多的中亚民族伊斯兰化,但那已经不属于伊斯兰教初兴时期的历史了。
在西方,阿拉伯人既然轻易征服了叙利亚和埃及,北非的其他地区自然也难以抵抗。西欧此时正处在“最黑暗的时期”,西罗马帝国早已灭亡,查理曼帝国又尚未兴起,罗马教皇的权威也还没有树立;总而言之,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权力中心。西班牙地区本来已经饱受西哥特和东罗马帝国战争的蹂躏,再被阿拉伯人征服也就不足为怪了。查理·马特击败阿拉伯人只是暂时保证了西欧不受穆斯林的威胁,只有当公元8世纪查理曼帝国兴起之后,西欧才有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柱,阿拉伯人也就不可能再向西欧内地渗透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阿拉伯人的扩张运动选择了一个非常好的时机,它周围地区的强大国家都在衰落过程中,许多地区则处在分裂和无政府状态。如果统一的罗马帝国还存在,如果中亚存在一个类似贵霜帝国那样的强大国家,或许阿拉伯人的扩张会受到很大阻碍。但事实是阿拉伯帝国在当时没有什么真正可怕的敌手,它本身的优势十分明显,能够取得那样迅速的成功也就不足为奇。
2、阿拉伯-伊斯兰扩张运动面临的宗教格局
在伊斯兰教兴起之前,____可以说欧洲、北非和西亚最成功的宗教。它是东罗马帝国的国教,也是许多蛮族国家的国教。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系统总结了基督____的原因,认为它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它的哲学、神学思想的先进性,以及早期_的坚定信念与美德。然而在公元7世纪时,这两个优势都已经逐渐丧失。首先,基督____越背离它“一神论”“不拜偶像”的信条。教会热中于对圣母玛利亚、天使、使徒和殉教者的崇拜,后来又大肆鼓吹对教皇的崇拜,已经严重玷污了基督____洁性。东西方教会(当时还没有正式分裂)还都违背了《圣经》中“不可崇拜偶像”的诫律,不仅为耶稣基督制造圣像,还为圣母、圣约瑟、天使、圣徒都制造圣像,予以顶礼膜拜,这也引发了基督____的不满。穆斯林就曾经十分轻蔑地将当时的基督_“偶像崇拜者”,不屑将他们称为一神教徒。其次,基督____日益腐化,西方教会更出现了中央集权的趋势。高层神职人员贪污腐败、违规结婚等行为层出不穷,神职人员的任命也充斥着权力交易。基督_的美德在逐渐丧失,福音书上的教诲无人用心执行,以这样的精神状态显然无法与生机勃勃的穆斯林抗衡。
另外,正如我在第一章中提到的,____内部永无休止的神学争议、动辄将持不同意见者打成“异端”的做法也对其造成了很大伤害。自从尼西亚公会议以来,几乎每一次基督____议都会把一批教徒打成“异端”,其中最突出的是北非的多纳特派。经过公元5世纪的长期镇压,多纳特派的势力终于被西方教会消灭,但这种以强权压制异己的做法严重伤害了北非_的心。德国神学家汉斯·昆指出,对多纳特派的镇压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以至于当伊斯兰教进入北非时,北非基督____本无心尽力维护天主教会,最后北非教会就很轻易的被伊斯兰教淹没了。”(《基督____想家》第三章“奥古斯丁”)同样被打成异端的还有诺斯替派、聂斯托利派、一性论派、二性二位论派等等,基督____样在内耗中丧失了许多实力,也失去了许多人的支持。当一个统一的、富有活力的、没有分歧的(在当时是如此)伊斯兰教开始扩张时,基督____于明显劣势。当然,基督____的神学体系是十分严密的,而且已经有了600多年传播的历史,具有很强的自我调整、自我改革能力,伊斯兰教虽然压缩了它的生存空间,却无法彻底打败它。伊斯兰教的兴起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基督____的团结和改革。
祆教在伊朗人内部是一种非常得势的宗教,在阿拉伯人征服萨珊帝国后,祆教还存在了很长时间,今天在伊朗还有1.7万祆教徒(龚方震、晏可佳《祆教史》)。然而祆教在神学层面上仍然不是真正的一神教,而是二元神教。后来由于吸收了雅利安乃至希腊传说中的诸神,祆教在实质上又变成了多神教。按照一般宗教学家的看法,伊斯兰教这样的一神教对于祆教这样实质上的多神教在神学理论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另外,祆教的教规、仪式异常复杂,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仪式的宗教”,这也不利于它与仪式相对简单的伊斯兰教抗衡。事实上,阿拉伯征服者并不是用刀剑消灭祆教的,在他们征服波斯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基本上对祆教还能够保持宽容。就在这种宽容的气氛下(尽管有时也有迫害发生),大批祆教徒改宗伊斯兰教,到了公元9-10世纪,祆教徒在波斯已经成为了少数。这不能不说是伊斯兰教在教义和教规上的优势击败了祆教。摩尼教和祆教有许多相似之处,甚至比祆教更接近多神教。当伊斯兰教兴起后,摩尼教的中心向东迁徙,一度在中亚大行其道,但最终还是被伊斯兰教压倒。
在东方,伊斯兰教遇到的主要敌手是佛教。然而正如英国学者渥德尔所说,“佛教教义,尤其是它反暴力的社会纲领……对伊斯兰教的残暴作不出直接的回答。”(《印度佛教史》第十二章第七节“穆斯林的毁灭精神”)放眼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凡是伊斯兰教与佛教碰撞的时候,失败的大都是佛教,只有佛教的吐蕃帝国曾经成功抵挡了阿拉伯帝国的入侵。中亚的佛教国家被阿拉伯人和突厥人征服了,印度的佛教被突厥人完全毁灭,东南亚的佛教国家也被当地的穆斯林国家征服。佛教重视“偶像崇拜”,当然更容易引起穆斯林的仇恨,而当伊斯兰教与佛教碰撞时,伊斯兰教统治者已经开始改变他们初期的宗教宽容政策,对佛教进行赤裸裸的武力摧毁。伊斯兰教的扩张精神可能的确是佛教非暴力精神的克星,但佛教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公元7-8世纪时,佛教的分裂已经非常严重,大乘佛教已经密教化,严重背离了释迦牟尼的原意。大小乘佛教及其内部各宗派间相互攻击,对佛教的发展是有害无益的。面对新兴上升阶段的伊斯兰教,佛教当然难以抵挡。伊斯兰教在东方的扩张伴随着佛教势力的萎缩,只有在穆斯林扩张的范围之外,佛教才可能得到存续和发展。
伊斯兰教在印度则遇到了一个更难对付的对手:印度教。马克思说过,印度教“既是一神论的宗教,又是多神论的宗教;既是禁欲的宗教,又是纵欲的宗教;……既是僧侣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虽然它的体系十分复杂,却十分具有包容性,尤其是在印度有很深厚的民族基础和文化基础。穆斯林自公元7世纪中期就开始对印度斯坦构成威胁,10-11世纪就在印度领土上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后来演变为德里苏丹国,再后来则是莫卧儿帝国(这些帝国都不是阿拉伯人建立的,而是接受了伊斯兰教的突厥和蒙古游牧民族建立的)。尽管穆斯林掌权如此之久,至今80%的印度人仍然是印度教徒,印度教在整个南亚次大陆上还是占据统治地位,这与印度教的包容性和韧性是分不开的。当然,伊斯兰教与印度教的碰撞已经不属于伊斯兰教初兴时期的历史了。
综上所述,伊斯兰教在它的初兴时期,对周围的各种宗教都具备不同程度的优势。这些优势有教义上的优势,有教规和仪式上的优势,有武力征服上的优势。正如我在第一部分中提到的,我始终认为武力征服不是伊斯兰教兴起的唯一重要原因,我们不能忽略伊斯兰教教义的成熟简洁,伊斯兰教仪式的相对简单,如果没有这些,伊斯兰教即使凭借武力征服,也仅仅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已。伊斯兰教的兴起也促使其他宗教如____、印度教、佛教进行自身改革,尤其是印度教,在伊斯兰教的影响下越来越接近一神教。而基督____的一系列改革乃至十六世纪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也不能说没有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伊斯兰教对世界宗教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3、 伊斯兰教对游牧民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我在第一部分中提到过,伊斯兰教的“入世”思想是它能够赢得阿拉伯人支持的重要原因。征服和抢掠是游牧民族求生的重要手段,世界古代史也是一部游牧民族不断向农耕民族发起冲击的历史。如果一个宗教能够获得游牧民族的信仰,对它的传播自然是异常有益的。游牧民族会发现,伊斯兰教鼓励圣战、鼓励扩张,视宗教战争为美德的做法非常适合他们的需要,为他们的征服和抢掠提供了理论依据,也非常适于提升他们的士气。突厥民族本来曾经信仰佛教、摩尼教和祆教,但阿拉伯人很快让他们看到了伊斯兰教的好处,他们从此在伊斯兰的旗帜下四处扩张,最终于15世纪成就了奥斯曼帝国的霸业。蒙古人本来是不信仰伊斯兰教的,但当他们在中亚、伊朗建立起伊儿汗国和钦察汗国后,便逐渐皈依了伊斯兰教(东方的蒙古人并未皈依),并在伊斯兰的旗帜下又建立起了帖木儿帝国和莫卧儿帝国。一个骁勇善战的游牧民族加上一个鼓励他们进行扩张的宗教,对于农耕民族而言无疑是个噩梦。当然,我在此并非诋毁伊斯兰教,我只是陈述我所认为的历史事实。古代社会没有国际法,没有和平观念,扩张和征服并不是一种罪行。在现代社会里,伊斯兰教也早已经过了改革。虽然它还依然有很强的入世色彩,但如果现在我们还抱有“伊斯兰教就是征服者的宗教”等偏见的话,那是不公正也不客观的。
伊斯兰(al-Islam)系阿拉伯语音译,公元七世纪由麦加人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上首先兴起,原意为“顺从”、“和平”,又译作伊斯俩目,指顺从和信仰创造宇宙的独一无二的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Muslim,意为“顺从者”与伊斯兰“Islam”是同一个词根)。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由麦加的古莱什部族人穆罕默德(约570~632,阿拉伯文儆)所复兴。公元七世纪至十七世纪,在伊斯兰的名义下,曾经建立了倭马亚、阿拔斯、法蒂玛、印度德里苏丹国家、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封建王朝。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沧桑,这些盛极一时的封建王朝都已成了历史陈迹。但是作为世界性宗教的“伊斯兰”却始终没有陨落。起初,伊斯兰作为一个民族的宗教,接着作为一个封建帝国的精神源泉,然后又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和政治的力量,一种人们生活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发展着,乃至成为21世纪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教世界的国家遍布亚、非两个大洲,总体算来也有大约五十个。此外,在各大洲很多国家里都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民(穆斯林)。这些国家包括一些西方国家诸如英、美、俄、法、德等国家。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即主要原因)
主观原因:“扶清灭洋”中的“扶清”使义和团丧失了应有的警惕,盲目的排外
义和团运动的领导阶级是农民阶级,基本群众是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最初,他们是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屡遭清政府的镇压。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义和团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帝国主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为了躲开义和团运动打击锋芒,被迫采取假宣战,真投降的欺骗手法,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义和团运动,使义和团处于内外夹攻的境地。 在国内外敌人的夹击下遭到了失败。
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①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
义和团运动是通过拳民的英勇战斗,在瓜分危机三次缓解的基础上才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这三次瓜分危机的缓解是:1900年6月20日联军《大沽宣言》形成的瓜分危机之第一次缓解;7月3日美国《海约翰通牒》形成的瓜分危机之第二次缓解;10月16日《英德协定》所形成的瓜分危机之第三次缓解。
②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
从“扶清灭洋”到“扫清灭洋”这个政治口号的变更上,我们看到了义和团运动曾经大大地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而它的爆发也促进了其他民众意识的觉醒。
★ 中国文化常识
★ 希腊文明的兴起
★ 中国文化作文初一
★ 中国文化范作文
★ 中国文化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