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谈我对鲁迅的认识(共含9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不灭的咬咬”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谈我对鲁迅的观念
身在我们的地方,不读鲁迅是近乎不可能的。因为倘你不读,老师也要你读;老师不要,考试也要你读;不要考试,便进不得学校的门——是以中国的学生,读到大学这层面的,多少知道一些鲁迅;所区别者,不过深浅、高低、好恶等琐碎的问题。
然而琐碎的问题很要紧。从小到大,随着我阅读鲁迅的阶段区别,我对鲁迅的认识也有大的区别——其实往往是这样的:小时候不想看鲁迅,就跟人家传些什么“三怕周树人”之类的鬼话,纯属好玩;后来既知道鲁迅是个人物,就强迫自己读,可仍旧似懂非懂,只晓得:噢!鲁迅是个伟大的文学家。再后来,看他的作品多了,则读他不同的文章,见到的又是不一样的鲁迅——看杂文,宛如是猛士;看诗歌,好像是幽鬼;看小说,又恰如一个无地可去的孤魂。那么鲁迅毕竟是谁?他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以下我权结合这两个月来阅读鲁迅作品的经验,提些自己的一知半解。
鲁迅从哪里来?
这里我想先谈谈鲁迅写作的“目的”。今天早晨外国文学课结课考试的时候,陈晓兰老师给了一道题,问我们怎样理解文学与人生、文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我于是想到人写作,多少是有些目的可言的——譬如这里的“为人生”、“为社会”,就不失为一种功利。可是鲁迅的写作,难道也是由这种功利主义的影响而产生的吗?
以前我们总觉得是的。首先因为他在《呐喊·自序》里这样说: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然后《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里又重申了类似的观点:
“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乍看之下,似乎已经毋庸置疑,鲁迅的作文章——至少是作小说,无疑是怀着康梁一类的功利主义,或者说“启蒙主义”的。然而在这一点上,鲁迅的说辞也自相矛盾,在他的《自选集·自序》一文中,又可以看见这句话:
“然而我那时对于‘文学革命’,其实并没有怎样的热情。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
于是竹内好这样解释鲁迅,他说:
“对于新的运动,他最初常常并不表示赞同。所以他不是先驱者。”
这句话其实非常有理。在历史上,我们很容易发现,那些能够“为人生”、“为社会”而写作,刻意捏造出一些警醒世人之句子的文人们,总是多少有些趋同的——他们总是信仰坚定,或者豪气而天真,或者狂妄而自大,但简而言之,都是从来不去怀疑自己所走之道路的正确性的。惟独那些冷静而良心的文学家们,他们在落笔之前,总要战战兢兢地对自己的思维审视再三,生怕犯了什么问题,而错误地去影响别人——鲁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他的小说中,我们处处可见这样的矛盾,用钱理群先生的话来说就是:
“鲁迅有一种‘内攻性冲动’,对自己拥有的全部观念、情感、选择,都要加以‘多疑’的审视。”
试问,一个有着这样情怀的长者,又怎么可能去作什么“为人生”、“为社会”的文章,来驱赶他最深爱的青年去做那些他自己都不再相信的事业呢?他自己也说:
“不愿将自己的思想,传染给别人。何以不愿,则因为我的思想太黑暗,而自己终不能确知是否正确之故。”
是以最终我对比观看了竹内好《鲁迅·关于作品》一章及国内学者高远东的驳论文《“仙台经验”与“弃医从文”——对竹内好曲解鲁迅文学发生原因的一点分析》之后,我仍然倾向于认同前者的观点,即鲁迅是出于一种文学的自觉而写作的,“为人生”、“为社会”之类的,并非他写作的主观意愿——至少不是主要意愿。但对于高远东“思想者鲁迅先于文学者鲁迅出现”、“自我肯定和强调反抗的浪漫主义……变为五四时期自我质疑、侧重否定性思考的深沉的现实主义”等论述,我还是赞同的。确实,在鲁迅开始写作以前——或言之他开始写作的最初,我们还能够捕捉到些许传统文人“文以载道”的思潮以及充满自我优越感的道德审视。但这种“浪漫主义”很快就随着他眼里文化革命的的丑态百出而消失不见了。
所以我认为鲁迅的文章,更多地还是“自觉”的产物;甚至可以说,他的许多作品正是从他心底掏出来的污垢,随意丢弃在这地上的——但这种“垃圾”的思辨价值,无疑还要高于一般“为人生”、“为社会”而写作的二流文人殚精竭虑想出来的寓言。倘使一定要问它,里面到底有没有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我想还是有的——但这种“思考”绝对不同于现在的权势者扣上去的大红帽子,说是出于什么“思想家、革命家”的思量而产生的。鲁迅文学里的功利主义因子,就好像拉斐尔画中的人文主义一般,只是他们追求纯粹目的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副作用,追究到底,不过因为他们作为情结高尚者的“自觉”本身就高人一筹,包含了不可胜计的人文关怀罢了——这就是说,他们作品中的社会性,是寓于他们作为文艺家的自觉之中,不能单独而存在的。他们的遭遇与民族国家的遭遇是高度统一的,他们心底的郁结极端反应了全人类的郁结——我想这应该就是所谓文学家与二流文人的区别吧!一个用心写,写自己,却好像写了全世界;另一个用笔写,写全世界,却好像只写了自己。
鲁迅往哪里去?
初读鲁迅,已经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或者是小学,或者是中学罢——其实又无关紧要,因为横竖看不懂,读来读去,不过一些字面文章,捎带一点低级趣味。所以那时候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只晓得园子很大,以及看不懂;读《故乡》,只晓得猹很机灵,以及看不懂;读《社戏》,只晓得人家田里的豆是可以拿的,以及看不懂——然而最看不懂的还是这一句: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那时候最没有办法领会的,便在于这希望,到底怎么会“本无所谓有,本无所谓无的”;因为仿佛从小到大接收的教谕,都是要我们去希望的:要希望好的环境,希望好的生活,从而才可以有努力、有奋斗,有一切进步和积极的事物。然而鲁迅——这个我们心目中的强者——却宛如不是这样的,他好像了无希望,却在这种前提下一路前行,如他所谓的':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我于是更加不理解了,直到最近受了挫折,有了近似的感受,才突然有所顿悟。本来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家,小时候想要救国救民,长大了便要拯救世界,且从真心里以为好的世界是存在的,而通过历史学的手段,我们就能到达那个世界。结果我不断鞭策自己,做了许多自以为好的事情,来救这样的人,救那样的人——凡见不理想的,我就把它变成理想的;没有理想的,也让他去有理想,结果我之所谓理想并没有让身边的人好起来,却给他们带了无比的苦痛。我于是看见顾准说革命家的一句话:
“革命家最初都是民主主义者,可是如果革命家树立了一个终极目标,而且内心里相信这个终极目标的,那么,他就不惜为了达到这个终极目标而牺牲民主,实行专政。”
这真是何等的掷地作金石声!在世界的历史中,何尝少有这样的人物呢?我们甚至可以把它推广开来,则理想家最初都是理想主义者,历史家最初都是忠于史实者,而惟当他们都有了那个“终极目标”后,理想家可以放弃理想主义,不择手段;历史家可以放弃忠于史实,曲解材料。对于前者,就有了罗伯斯庇尔;对于后者,就有了康有为。
我突然意识到“终极目标”的可怕。这种最高级的理想,不正是《影的告别》里所谓的“黄金世界”吗?所以理想家最终极的恐怖,就在于理想高远的人是无所谓践踏当下的——他们可能为了未来的某个人,要眼前的人流血,则一旦现实的刺激迫使其放弃了作为理想尺度的理想主义,那他们甚至就不惜为了未来的某个世界,彻底把眼前的这个世界打碎!无疑,鲁迅看见了这一点。从那时刻起,他改变了做法。竹内好对此评价说:
“他不退却;也不追随。首先,他让自己与新时代论辩,由于“挣扎”而清洗自己,再把清洗后的自己从中脱出身来。”
鲁迅自己则在《墓碣文》里这样写: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前三句是极好理解的,之前我们已经说过。可是最后的“于无所希望中得救”要如何计算?这与最初我们提出的《故乡》中的理想观,又有什么样的关联呢?不妨再读读《过客》,以及他写给友人的一段书信:
“《过客》的意思……即是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
我认为,鲁迅之所以选择从绝望中走,有两层意义:第一是因为绝望比希望更可靠。因为希望迟早要绝望,倘习惯了绝望,便无所谓希望之有无,也不会为此而迷惘。这应该就是鲁迅在《呐喊纷孕颉诽峒暗母?约捍虻穆橐??且恢衷诰?持斜3肿晕遥?菇挪讲恢廖?纯嗨?V偷摹懊挥邪旆ǖ陌旆ā薄5??匾?囊庖寤乖诹硪徊忝妫合惹拔颐且丫?黾埃?小爸占?硐搿钡娜耸且子诜复淼摹??逞改昵崾币灿泄?妊?哪钔罚?罄从智籽垩橹ち诵挛幕?谋?в朊つ浚皇且运?安蛔匪妗保?辉溉ァ盎平鹗澜纭保??坝谔焐峡醇?钤ā保???糇约旱乃?健跋M?薄U馐且恢挚思旱谋A簦?且恢衷诓荒苎橹ふ胬淼那榭鱿拢?殉肿约翰蝗グ炎约旱乃枷肭考佑谌说囊?谭āR蛭?M?丫?挥辛耍?司筒换嵩倨?唇峁?恢灰?辞逖巯碌木???巴酚谐舐??揖痛蛩??笸酚泻诎担?乙泊蛩??患平现盏悖?患平稀肮?獭庇搿暗毕隆闭庑┳畋菊娴亩?鳎?敲椿翰角敖??钟凶阋云诖?奈⑿∠M?N也唤?肫鹎按怂???孪壬?囊欢温凼觯?
“从研究历史用心,可以解决问题。若仅从解决某些问题上用心,却不一定能了解历史。”
这种思想法也是历史学与文学共通的。所以有良心的历史家,他不先怀政治宣传的导向,“无所希望”,而要使“治史目的”产生于治史的过程;有良心的文学家,不“为人生”、“为社会”写作,同样“无所希望”,而要把矛头转向自己的自觉。呜呼!不向希望,而向绝望,没有顽强而不屈的意志,何尝能够办到!鲁迅自己选择了反抗绝望,只为使青年有所希望,这难道不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慈悲心吗?
我于是想要追随他,也写了一首小诗,题作《希望》,祈求能够更贴近先生的白心:
啊!过路的人,你可曾有过希望?
没有。
啊!多么可怕。
那,可曾有过希望?
有。
啊!多么凄伤。
希望照在树上,
化成了残光。
在风里摇曳,在地里摇曳。
摇出来的,不是希望。
已经无梦可做了吧!
已经无路可走了吧!
回头可以绝望。
但我不能绝望!也不能希望。
因为希望终归要绝望,
我要学会绝望。
我向着绝望行走。
绝望的尽头,是炮烙吗?
绝望的尽头,是火狱吗?
绝望的尽头,是无间吗?
绝望的尽头,是黄泉吗?
不对,
绝望的尽头,还是希望!
鲁迅毕竟是谁?
最后剩下的只有这个问题——鲁迅毕竟是谁?其实按照上面两点论证下来,我想,这个题目恐怕也已经搞清楚了。前面我说我们看鲁迅的杂文,就宛如他是猛士;看鲁迅的诗歌,就好像是他幽鬼;看鲁迅的小说,他又恰如一个无地可去的孤魂——其实这些都是鲁迅身形的一个侧影,但又都不是鲁迅。现在我们宣传的一样也不是鲁迅,因为他自己也说:
“待到伟大的人物成为化石,人们都称他伟人时,他已经变了傀儡了。”
我想,揭露真实的鲁迅,最好还是从《在酒楼上》跟《孤独者》入手。犹记得在课上初识它们之时,那种前所未有的氛围给我带来的震撼——颓丧、挣扎、不屈、放达及所谓的魏晋风度等彼此矛盾或不矛盾的纠结在一起,织成了一个我前所未见,甚至不曾想到的鲁迅的世界。钱理群先生说,小说里的主要人物其实都是鲁迅,我似懂非懂,却又“心有戚戚焉”——在这一个刹那里,他的冰冷,他的炽热,他的愤激,他的颓唐,他的深沉,他的天真,这许许多多看似对立实则又统一的情感全部涌了出来,充满文章的这里,充满文章的那里,充满读者的脑髓。我看见一个完满的鲁迅,他向我走来,他向我笑,他安慰我: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记得前些日子有先生的130周年诞辰。我题了一首五言律诗赠给他,云:
梦醒灵台去,秋心存故园。
文章何速朽,孤语尽难传。
浪起息伤逝,风平问乂安。
花间闻鬼魄,泣血对轩辕。
后来论坛的一位版友对我颇有意见,说:“可惜了一尊金刚怒目的鲁迅,平添了几句鸡零狗碎的浮云。”我当时这样回答他:
“你当可以有你的哈姆莱特,但我自己这样想——鲁迅本不是金刚,毋庸神化,也不愿被神化,而要淡淡地安歇、速朽。他期待自己不被人记住的那一天,正如同他期待黑暗消褪的那一天。
“以前看他的杂文,也道他只要杀这个,杀那个,就好了。后来看多了小说,才晓得他的彷徨和苦痛——这是一个怎样孤独而又慈爱的兄长啊!我要作他的兄弟、作他的伙伴,同他一起赴汤蹈火,承担他担过的一切东西——那自然他生了,我就高兴;他死了,我就吊祭;好过仰他的鼻息,而惟独将他视同金刚,淡漠他身上所受的苦痛——
“因为我实在心疼他,我们的兄长,那个一直替我们接受箭矢,却无以为报的,国民真正的健儿——周树人。”
现今我对鲁迅的亲情,大抵如是。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汝南县.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鲁迅原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便迅速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多年之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自然、真诚单纯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通过科举考试,可以升官,可以发财,个人身价百倍,家庭也随之受到世人的羡慕.这被认为是读书人的“正路”.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僚”,为这个官僚出谋划策,奔走效力,接受这个官僚的馈赠.借着这个官僚的权势,自己也有了权势.这是当时读书人常走的第二条道路.假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虽然这被当时的官僚所不齿,但到底可以发家致富,不致落到被侮辱、被损害的社会底层.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的.18,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措的8块银元,抱着到“异地”去寻“别一类”的“人们”的目的,离开了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当时的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这是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中所从来没有过的.在课余,鲁迅还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这大大开拓了他的文化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鲁迅,一个神圣的名字,像所有被推到高处的神话人物一样,在鲁迅周围始终有一种威慑的气氛和蛮横的力量,压迫着我不敢双眼直视他。他是作为一个不可言说的奇迹存在的。
从
小康家庭而坠入困顿,在每天店铺和药店的循环往复之间看清世态炎凉;从绍兴到南京学洋务,在奚落和排斥中与亲人分离;从中国到日本致力医术,在外人的歧视
中发现国人的麻木不仁;从彷徨到呐喊,在万难被毁的铁屋中大嚷挽救将从昏睡入死的民族……谁能在如此特殊的年代有着如此特殊的经历?在我认识的.人中想来也
只有鲁迅了吧。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面对政府的“围剿”和迫害,面对“御用文人”的诽谤和风刺,面对广大人民的的麻木愚昧,“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是向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成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生
在近代,却无时无刻不警示着一代一代的后人。读过鲁迅的作品,个个丑陋的中国人:奴性、面子观念、看客心态、麻木、卑劣、自私、狭隘、保守、愚昧等等都揭
露无遗,即便是现在,我们的身上仍残留着它们的种子,行走在社会上仍处处可见。鲁迅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审视着当时甚至现今的社会,对丑恶,陋习,弊病
进行着无情的揭露批判,多么深刻.
鲁迅精神并没有随着时问的推移被人们淡忘,它已经播散到每个中华儿女的心里,激励着我们直血现实,勇于反省自我,不断前行。
记得从上小学高年级始,我们就开始读鲁迅的文章,但是总是零碎的,认识也是粗浅的。从我校倡导读鲁迅的作品始,我有意识地读鲁迅的文章,加上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读书也多了理解,才觉得慢慢地认识鲁迅。从鲁迅不同体裁的文章中,我感受到了一个极其丰满的鲁迅,多面的鲁迅。
鲁迅的散文写的大都是他个人的亲身经历,如阿长给他买书的情景;如藤野先生对他的关心;如百草园里学习的生活。这些文章,大都是语言比较平实,给人一种娓娓而来的感觉,但是,他对以前生活的记忆,他对藤野先生深深的敬意,都给我们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这时的鲁迅,是温和的,亦是“平常人”,他正如一位看过境迁的智者一般,笑谈过往,眼角流露出来的却是对生活的热爱。犹如领家老爷爷,慈祥、安宁、如小溪一样。
鲁迅小说的特色,可归纳为取材于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喜用白描的艺术手法,是集思想性、艺术性和战斗性高度统一的典范。正如他的《药》、《孔乙己》……如《孔乙己》,这篇小说我很喜欢,描写的孔乙己很是鲜活。迂腐的时代造就了一个更加迂腐的孔乙己。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初中的一次语文考试中还写过《孔乙己续》呢?其实生活在某个时代的人必然受到时代的局限,孔乙己的形成是时代的必然,所以这篇文章是对封建社会的控诉,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指责。尽管里面也有孔自身的原因。但是这样的文章,这样的手笔,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战斗者”的身影:身材中等,脸部瘦削,却两眼有神,正拿着他的战斗武器——笔,直指我们中国的心脏部位。直接写出了中国的病态根源,尽管语言还是一贯的白描,尽管语言并没有华丽的词藻,却着实的给人一种厚重感。让人不能不深深的跟着他去思考,去回忆,去努力。
鲁迅只有一部散文诗《野草》,凝聚着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退潮以后思想上处于彷徨时期对人生、对人的存在价值、对中国文化的特征和社会发展的深沉思考。先是哲理性,即思与诗的结合,是《野草》的一大特点。 《野草》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激越、明快、泼辣、温润,它都具有;但是更多的是深沉悲抑,迂回曲折,神秘幽深。作者表现的主要是一种悲剧性情绪,它源自生命深处,许多奇幻的想象,其实都是由此派生而来,因此,最富含热情的语言也都留有寒冷的气息,恰如冰的火,火的冰。《死火》中描写死火:“一切青白冰上,却有红影无数,纤结如珊瑚网,”《野草》的语言,正是那青白背景上的无数张开而又纠结在一起的红艳的珊瑚枝。 作为一部灵魂之书,《野草》开辟的境界,在中国的精神史和文学史上,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散文诗《野草》被许多评论者认为是中国20世纪文学的颠峰之作。而这时的鲁迅,则化身为一名“哲学家”。他说出的每一句话都丰富多姿。
当然,鲁迅最突出的则是他的杂文,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其感情犹如黄河奔涌,热烈奔放,其语言有排比,有反语,有引用,其条理清晰,先是引出事实说出了国民常反动派的论言的失误之处,接着反驳对方的论点,说出所谓的国民党们,他们并没有什么“自信力”他们只有“信地、信物、信国联”的“他信力”直至最后连这最起码的“他信力”也失掉,接着连着举了一系列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全篇文章一气呵成。鲁迅的“革命家”形象在此鲜明深刻。
读鲁迅,不应只从他的一篇文章读起。说鲁迅,更不是从一篇两篇文章所能言尽。他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思想家,一位革命家,有时候亦是一位智者、一位教育家。所以,鲁迅的文章给我最大的体会是:他是一位多面手。每一面都值得我们去研讨,去致敬,去收藏……
我谈鲁迅作文
鲁迅先生是一位值得人们敬服和怀念的人。在那个明面上和平安宁,背地里却暗流汹涌的年代中,走出了这么一位身世平淡,但思想却高贵无比的人,值得人们对他进行回忆,怀念。
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他,为人方正,敢于做出在当时算是“惊世骇俗”的事情。
他是被毛主席誉为“民族魂”的人,是民族的魂魄,是人们在无边黑暗中的一缕曙光,是人们精神的支柱,是人们思想的先锋。他出生于一个黑暗污浊的社会,可他却不与那些人同流合污。他从不哗众取宠,只想着为国家做出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于是,他开始做文章,以笔为武器,捍卫民族的尊严。从他的'笔下流出了一篇篇看似回忆往事,实则尖锐而形象的讽刺了压迫者的文章。压迫者们对他恨的牙痒痒,到处封杀他的文章,可鲁迅先生依旧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坚持到底,勇往直前。尽管他知道,他随时可能会遭到迫害;尽管他知道,他可能会连累家人;尽管他知道,他随时可能被压迫至离开故乡;但他依旧坚持创作。他的文章像一把把锐利的尖刀,直刺压迫者的心窝。他引领文学走向光明的未来。是的,他成功了。他的一生所创造的价值无法用尺度衡量。他对后世所造成的深远影响,到今日都未曾减弱一丝一毫。
他,民族魂,方正人,鲁迅!
针对营销,我写了两篇文章,第一篇是“我对营销的认识”,第二篇是“再谈我对营销的认识”,这两篇文章都是站在逻辑的角度去分析的,都是由目标去推出任务,再推出我们的决策行为。
“三谈我对营销的认识”我想重点站在辨证的角度去分析营销。分析一下存在营销中的几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有利于我们从整体的角度把握营销。
一、思想层的对立与统一:
1、管理与营销的对立与统一。无论在德鲁克的思想中,还是科特勒的思想中,管理与营销都是密不可分的两部分。管理可以促进营销,营销的很多职能都需要以管理作为基础。没有管理作为基础,营销可以做,但是永远做不大。营销促使管理的发展,随着营销的水平的提高,企业销量和规模的扩大,我们的管理也要发生改变。管理水平相应的也需要提高。所以总结成一句话,就是管理是基础,营销是目标。他们之间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2、营销与环境的对立与统一。这儿的环境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竞争对手、消费者等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制约营销,也可以帮助营销实现突破。像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中的一些变化,好的变化或者坏的变化,就可以转变成企业的发展机会,促使企业营销的发展。竞争对手对企业的营销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互促进,就像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一样,并肩齐驱,还有一种就是通过打败和吞并对手而实现自己营销的发展。消费者对营销的影响一是体现在当前的消费习惯和产品喜好,二是体现在未来消费者的产品喜好和需求。所以,环境和营销的关系就是营销要适应环境,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3、营销战略与营销战术的对立与统一。营销战略是企业在一定的时间内不变的要素,战术是一直可变的要素。战略¬就是现在的工作不仅有现在的价值,而且能够产生未来价值。最重要的是对未来产生价值。而战术是针对当前的现状。战略需要转化为战术,这样战术才更有针对性,
更有有效性。战术也要总结成战略,这样更有一般性。营销战略和营销战术是对立与统一的。他们有区别,也有一致性。
4、创新与稳定的对立与统一。创新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为了突破性的发展,是为了未来的竞争力的提升,但是创新产生了一个结果,那就是稳定,我们要把创新的成果进行稳定,至少在一段时间内稳定,让它发挥作用,不可犯为创新而创新的结果中去。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创新过度,制度一天三变,导致员工都不知道该怎么做,员工对公司的行为失去了预测能力。这样容易导致不稳定,给企业的营销发展非常不利。所以要把稳定与创新结合起来。创新的结果要稳定一段时间。稳定一段时间之后,要根据环境情况实现创新。他们之间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二、执行层的对立与统一
1、销量目标与工作目标的对立与统一。销量目标是一种结果,是工作目标的一种结果,工作目标是销量目标实现的原因。而我们做事却往往两眼瞪着销量目标,而忘记了销量的来源,来源于工作。所以,我们既要关注销量目标,也要关注工作目标。他们之间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2、业务增长和团队建设的对立与统一。业务增长离不开团队的作用,没有执行力非常强的团队,就不会有业务的大幅增长。业务增长意味着利润的增加,收入的增加相应的又可以刺激大家的积极性,刺激业务团队的激情和团结。所以他们之间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3、指导与检核的对立与统一。对于我们的业务人员,我们要给与业务上的指导,我们要给予其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要布置任务,我们更应该去检核任务的执行情况。指导是为了建立标准,检核是为了按照这个标准去看执行情况。他们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不能犯有指导没检核的毛病,也不能犯有检核没标准的错误。
4、当前销量与未来销量的对立与统一。当前的销量保证了当前企业的生存,但是不一定可以保证未来企业的生存,所以我们既要做好当前的销量提升,我们的头脑中也要考虑未来的销量提升的途径。我们要从两只眼里看问题,一只眼看眼前的销量,另一只眼看未来的销量。当前销量与未来销量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对于营销,我分别从逻辑和辩证的角度进行了认识。但是还是不清晰。
营销到底是什么?为什么?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wangzhiguo0901@163.com
关于活动课的界定――谈对活动课的几点认识
关于活动课的界定――谈对活动课的几点认识吴玉琦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吴玉琦)
依据国家教委关于1993年开始试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的规定,我国义务教育阶 段的课程是由学科类和活动类两部分组成。这一新的课程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尊重 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主张为指导,吸收国外各派教育思想的合理因素建立起来的新型教育观,进一步优化了课程 结构。它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三个面向”的战略思想,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九年义务教育 培养目标及造就跨世纪人才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这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也是 对小学、初级中学教学体制改革和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发展。新的课程计划打破了原来单一的学科课程模式, 将学科课和活动课一并纳入课程体系。在以学科课为主的同时,使活动课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一重大 举措反映了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使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步入了世界先进的行列。
一、活动课的理论依据
世界近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向我们表明,自18世纪下半叶以来,各国中小学课程设置情况与不同历史时期 的教育派别所倡导的教育思想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下面,仅以传统教育派、现代教育派和新传统教育派对各国 中小学课程的影响为例,分别加以阐述。
首先,以赫尔巴特(1776―1841)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在夸美纽斯、洛克和卢梭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适 应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和以电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出现,以发展人的多方面兴趣作为理 论根据,在教育史上首次完成了学科课程理论的奠基工作。赫尔巴特提出的学科课程理论,以及关于教学的教 育性、系统性和教学形式分段等一系列主张,不仅对当时的德国,而且对整个欧洲和世界上许多国家在中小学 课程设置及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可以说,世界各国迄今为止的学科教学模式与 传统教育派的教育思想是分不开的。
其次,以杜威(1859―1952)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及其追随者克伯屈等人,适应19世纪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 迅猛发展,尤其适应西半球美国在世界上的崛起,以实用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在教育方面竖起了“儿童中心 主义”的旗帜,第一次对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展开了系统的批评。杜威提出的“儿童中心主 义”教育思想,同他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是分不开的。在他看来,教育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一是教育即生 长。就是要求对儿童课程的安排以促进儿童本能生长为基本原则,而不要由教师、教科书等“外来压力”强迫 他们去做。二是教育即生活。就是要求学校课程安排应以现存的社会生活情境为主要内容,而不是由学科知识 组成的文理科目,也不是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做准备。三是教育即经验。就是让儿童通过主动地活动去获得各种 直接经验,教育的目的不是要给他们既有的科学知识,应该用活动取代书本教育。杜威正是从对教育本质的这 一认识出发,把“从做中学”视为全部课程理论和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也是他用来批评传统教育的课程理论 和教学过程的中心论据,从而使自己走向偏执一端。
再次,以标榜各种主义(要素主义、结构主义、新行为主义等)为代表的新传统教育派,他们倡导的教育 思想对现代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都曾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具体背景是:当人类社会进入本世纪 5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心教育对国家需要的直接或间接贡献, 因此政府对教育的干预有所加强。特别是美国,在原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厍蛭?星以后,为加 强自己在世界的地位,通过制定法规增加教育投入,以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所谓新传统教育派就是在这种 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他们虽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各自的教育思想,但也不乏共同之处。这里仅以结构主义的代 表人物布鲁纳、施瓦布为例,对新传统教育派的课程理论加以重点介绍。他们针对杜威等人全盘否定学科课程 的教学,并把活动课程推向极端,从而导致对儿童的放任自流和知识质量的下降提出了尖锐批评,故被称为新 传统教育派。实际上,他们只是打着恢复传统教育派和反对现代教育派的幌子,其真正目的是适应现代社会发 展的需要,吸收和发扬各派教育思想的优点,克服其弊端,起到弥合作用。例如,布鲁纳既重视课堂教学,要 求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师所提供的某些材料,又强调让学生学会学习,亲自去发现应得到的结论和规律,而 不要把他们当作被动的接受者。施瓦布则主张科学就是探究,教学也是探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探 究,而不是使他们充当确实可靠的真理卫士。
由此可以看出,当今多种课程理论交融,多种教学模式并存,是与近现代教育史上各种教育派别及其教育 思想的作用和影响分不开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活动课被许多国家和地区同学科课一并纳入课程体系,也是 对各派教育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结果。总之,给活动课应有的地位,以弥补学科课的不足,充分发挥其 育人的特殊作用,是完全有理论依据的。
二、活动课反映了课程改革的最新发展趋势
活动课纳入教学计划,作为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从国内外教育改革的信息看,二战以后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在不断地进行课程改革,兴利除弊,使中小学 课程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其表现为:1.课程目标全面化。现在已不再把课程的目标仅仅看作是传递人类文化 的知识体系,而看作是促进学生认识、能力、技能、情意、品德和健康的全面发展。2.课程结构完整化。以往 的课程主要是为学生升学服务的普通教育课程,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学习所开设的全部课程,以便做好应试准备 。现在既有普通教育课程也有职业技术课程,既有规定的必修课程又有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既有单一的学科 课程又有相关学科聚合的综合课程,既有有形或无形的潜在课程又有以实践和操作为主的活动课程。3.课程类 型多样化。传统的课程类型基本上是学科课程的一统天下,当今则力求合理地采用各种类型的课程,实行多元 化并存,以收扬长避短之效。4.课程实施科学化。过去课程的实施偏重让学生获得现成可靠的知识,让他们记 忆、理解和掌握一系列科学的结论。目前开始注重获得科学结论需要遵循的程序和方法,使传授知识与获取知 识的方法统一起来,把培养过程提到了应有的高度。5.课程设置现代化。在第三次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下,为 缩短课程和教学内容与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之间的距离,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智能的创造性人才,在课程设 置方面出现了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就的新兴学科。
二战以来标志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上述五项新发展趋势,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活动课有密切的`关系。正因为如 此,世界各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课程改革方面对活动课普遍地予以重视。但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活动课的 名称、实施办法和时间安排也不尽相同。在名称上,有的国家仍沿用课外活动的旧称,有的国家则改用专门活 动、特别活动或活动课的新称。在实施办法上,有的国家将活动课纳入教学计划,作为课程结构的一个组成部 分,要求学校按课程表的规定进行。当然,迄今为止还有许多国家没有把活动课纳入课程体系。即便如此,他 们在课程改革中也充分注意了学科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并采取了有效措施。如1982年美国全国科学教师协 会提出,在科学教育课程中应当强调四点:即科学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科学与社会情境的关系;科学对 当代问题的影响;科学与职业的关系。在时间安排上,主要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课程时数。这方面做法也不 一样,有的体现在课程表上,有的未体现在课程表上;还有的部分体现在课程表上,部分未体现在课程表上。
我国中小学的课外活动作为一门课程正式列入教学计划是从80年代开始的,如198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 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中,第一次将课外活动列入教学计划。自1986年起,在我国义务教育全 日制小学、初级中学“五・四”制和“六・三”制教学计划初稿中,课外活动除小学继续保留外,初级中学也 正式实施,但课时少于小学。从1992年8月6日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 (试行)》中,首次采用活动课的名称,并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活动课的设置同世界上具有可比性的国家和地区加以比较,如日本、韩国、挪威、 法国、前苏联及台湾地区等。不难看出:从时间上说,都始于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日本在40年代曾提出过) ,是世界上几个少数首开先河的国家。从实施上说,“六・三”制我国活动课周课时总量比日本等国多两倍多 ,比台湾多一倍多;“五・四”制的情况也相类似,我国活动课周课时总量比日本等国也多两倍多,比台湾多 将近一倍。足见我国将活动课纳入教学计划,作为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重要举措不仅反映了当代课 程改革的最新发展趋势,而且同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相比是居于领先地位的。
三、活动课是课外活动的发展和升华
从教育实践的角度看,课外活动是活动课的前身,而活动课则是课外活动的发展和升华。课外活动作为一 种教育实践现象,产生于人类社会的上古时期。如古希腊的雅典、斯巴达学校,其主要内容是体育、游戏和艺 术等活动。至中古时期(欧洲中世纪)继续开展,如意大利的费尔特雷学校、西里西亚学校,除上述内容外, 更重视教生制(学生自治)、遵守法律等活动。但课外活动的普遍开展与盛行,则始于近现代时期。
在西方,英国首倡于先,美国继起于后,然后传布到世界各国。如英国1746年的阿伯丁中学、威斯敏斯特 中学,1786年的拉格比学校,18的伊顿公学,1832年的里兹伍尔德学校等,都是当时开展课外活动很有影 响的学校。稍后,美国1790年的莱斯特中学、费拉德尔菲亚公立拉丁语学校,1811年的埃克塞特中学,1857年 的伍斯特公立中学等,也是当时开展课外活动有较大影响的学校。这一历史时期学校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有: 演讲辩论、文学会社、出版刊物、戏剧团体、俱乐部等。到19世纪末,不仅英、美两国的课外活动愈加盛行, 而且世界上许多国家也争相效法。随着课外活动的广泛发展,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并开始进行理论 上的探讨。在这方面研究最多的当首推美国。在20世纪初的30余年,美国由于受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及其倡导的 现代教育运动的影响,许多学者撰写并出版了大量有关课外活动的著作。如19斯托特的《中等学校》、约 翰斯顿的《现代中等学校》两书,首次列专章阐述课外活动问题。接着又以专著的形式大量出版,如1926年怀 尔兹的《课外活动》、1928年乔丹的《初等中等学校的室外活动》、1930年特里的《美国中等学校课外活动的 指导》、1931年弗雷特韦尔的《中等学校课外活动》等等。这些理论研究的成果,反过来又推动了美国及世界 各国课外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在我国,由于封建帝制的时间较长,学校教育以修身、读书为本,以科举、仕宦为荣。因此,与世界教育 史上具有相同含义的课外活动起步很晚。据资料记载,我国学校的课外活动始于民国元年(1911)至民国八年(1 919),但教会学校除外。在此期间,河北省立天津中学曾开设国学研究会、课外研究会,后来又开设辩论会、 青年会、武术会、三育促进会,以及创办希光报、戏剧团等。此外,广西、湖南两省的课外活动亦有所发展。 其主要内容包括文学、道德、音乐、戏剧、图画、照像、出版、体育等。民国九年,即19以后,由于受杜 威来华讲学的影响,当时的全国教育联合会曾议决《民治教育设施标准案》。其中关于学生活动方面的内容有 如下六条规定:1.注重自动自学;2.练习公民自治;3.发展生活知能;4.练习服务社会;5.注重体育;6.研究 学术,扩充创造力。此议决案的公布,对当时全国各地中小学教育的影响极大。如建立了从事各种实际事务的 组织,举办了以学生为主的各种活动。主要内容有:远足会、游艺会、运动会、慈善团、新闻会、清洁会、学 生会、公仆会、巡察团、学校商店等。当时开展课外活动较好和名望较高的学校是广西省立11中、东南大学附 中、嘉兴秀州中学等。与此同时,我国教育界对课外活动的理论研究也开始抬头。早期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当 属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课外活动》一书,作者是李相勖、徐君梅、徐君藩三位先生。
上述提供的资料表明,世界各国近现代的课外活动,在国外已有250年的历史,在我国也有85年的历史。它 以丰富的内容和不同的形式为培养和教育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在理论研究方面也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历史遗产,值得认真总结、以史鉴今。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和 教育自身的发展,当今世界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将原来的课外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列为正式课 程。这是教育思想、教学体制和课程结构方面的一次革命。因此,我们再不能用旧观念把两者等量齐视,在实 施上也再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为此,有必要把活动课与原来的课外活动加以对比,不要简单地看作是名称的更易,而忽略其质的不同。 具体地说,作为教育学概念的课外活动,尽管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学生中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 在培养和教育学生方面有许多优点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它毕竟不是作为正式课程出现的,也没有指令性的 教学大纲和指导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不到保证。因此,有些学校往往不予重视,甚至把它仅仅视为学生 的课余生活,或放任自流,或用来补课。有些学校即使用来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一般地说也难于始终如一, 时紧时松,处于杂乱无序的状态。活动课与原来的课外活动相比,两者在育人功能上、组织形式上虽然有许多 一致的地方,但在育人的价值观上,在学校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及实施要求上却有很大的区别,也可以说改变了 原有的性质。因为活动课已纳入教学计划,是课程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的一种正 式课程,并严格按照规定的指导纲要和指导书进行。它不再是什么“第二课堂”、“第二渠道”,更不是学生 随意支配的课余生活。
对比说明,活动课既认真吸取了近现代中小学课外活动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科学的理论成果,来源于课外 活动;但又通过政府行为的干预和采取一切规范化措施加以保证,而高于课外活动。在这个意义上说,活动课 无论从实践上讲还是从理论上讲,都是课外活动的发展和升华。
四、活动课与学科课和学科活动的联系与区别
如前所述,学科课程理论研究的奠基工作是由赫尔巴特完成的,但学科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则是从欧洲文 艺复兴时期,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的17世纪至19世纪之间形成的。学科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教学内容上是分学 科设置课程,使用固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实行班级授课制;在教学过程中是严格按
[1] [2] 下一页
照一定 程序进行教学。数百年的实践证明,它既有许多优点,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不足。其主要优点有:一方面 是根据人类长期对自然、社会、思维运动认识的科学总结,分门别类让青少年学习和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法 则等基础知识,从而以筒驭繁,举一反三,更快更好地去认识世界。另一方面是按照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并结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由浅入深、从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地选编各种教材和比较系统地 传授知识,使学生容易接受和便于掌握。学科课程所具有的这些基础性与系统性的优点,今后仍值得继承和发 扬。但是,对它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也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比如,课程结构单一,内容固定;各科自成体系, 彼此割裂;重视书本知识,忽视实际;要求整齐划一,不顾个性。很显然,学科课程及其教学模式难以反映当 今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学科大量涌现和知识量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对培养人才的需求。活动课则恰好相 反,它注重实践,让学生手脑并用,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在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有助于发挥主动性和 创造性,使各自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因此,两者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彼此既不能互相替代, 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另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活动课与学科活动的联系与区别,不可把两者混为一谈。由于近年来教学改革的 不断深化,学科教学中的活动有所加强和发展,如实验、参观、知识竞赛、技能训练等,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势 头。学科教学中的这些活动也有理论联系实际,手脑并用,学生自主,发展特长等因素,并有助于对学生能力 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将活动课与学科活动混为一谈,甚至用学科活动取代活动课。其 道理十分明显,从实质上讲,学科活动完全是从学科自身特点出发的,也是完全服从于和服务于本学科课堂教 学需要的。更确切地说,它是学科教学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是学科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课程计划中的活动课则 是一种独立的新型课程。它不仅在层次上高于学科教学中的活动,而且内容更加丰富,功能更加齐全,学生的 主体作用也更加突出。
五、活动课的基本特征
活动课是由国家最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和颁布的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务必统一实 施的正式课程。它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应以自己的特色和优长按照国家义务教育的要求,为全面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和实现小学和初级中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在对全体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同时,尤其着眼于促进 学生的个性自主和谐地发展,使他们具备国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增强时代发展的适应性,为将来步入社会生活 和服务于社会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它的基本特征可以初步概括如下几点:
(一)实践性。活动课与学科课最根本的区别,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脑动手,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 验获得直接经验,从而扩大视野、拓宽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各种能力。
(二)综合性。活动课不是学习和运用某一门学科知识,而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综合运用各科知识,从而 完成规定的任务,达到预期的活动目标,并受到一定的教育或多方面的锻炼。
(三)自主性。活动课主要是靠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始终处于动态的活动之中,并居于主体地位。 此外,还表现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活动,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组织和自我评价。
(四)创造性。活动课是通过学生亲自参加实践,手脑并用,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 观能动性,使分科课程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有机知识结构,从而形成能力,进行大胆想象,探索和求新。
(五)超前性。活动课不受学科课程规定的大纲和教材的限制,可以通过教师指导和自主活动了解和掌握 有关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活动的最新信息和最新成果,更好地面向未来。
(六)广域性。活动课不同于学科教学,活动的空间不受课堂限制,应根据确定的主题灵活选择,既可以 在课堂内或课堂外进行,也可以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
(七)多样性。活动课的途径、形式和方法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并从学校的具体条件出发,与“万 人读一书”式的学科教学不同。在活动的组织方面,既有小组活动、班级活动、年级活动,又有全校活动。
(八)实效性。活动课作为教学计划中一种新型的正式课程,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进行。因此 ,每一次活动都应按照指导纲要和指导教材的要求完成预期的目标,并以精神的或物质的成果作为具体成绩进 行评估,不允许流于形式,务求实效
上一页 [1] [2]
我对社区建设的几点初浅认识心得体会
__下午,在__大剧院参加了“__学习汇报”会,听了吴部长等六位领导关于欧洲和苏州新工业园区的城市建设管理经验以及考察启示的精彩报告,深感眼界大开,启发颇深,受益非浅。通过此次学习,本人对社区建设管理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现谈谈如下几点认识。
一、立足长远,科学规划。社区的规划,一定要立足长远,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去做无限的事情。科学规划要合情合理,符合科学。建筑设施、场所安排、功能配套等都要经过专家论证,尽可能的达到目前是最理想的、最科学的规划。其中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如社区组织结构要合理,要有各种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有序,社区才会稳定安全。
二、加强社区环境建设,提高社区宜居环境。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居民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利用“四成同创”的平台,创建“绿色社区”、“宜居家园小区”。构建绿色社区,除了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外,引导居民爱护社区环境,创造一个整洁美丽的'家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整顿社区容貌、整顿乱搭乱建、整顿环境卫生、使社区的社容社貌有一个明显的改变,为社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为社区的企业商贸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使社区做到可持续发展。社区有清洁保洁队伍,有绿化维护队伍,“三包”协议达到95%以上,垃圾的收拾率达到95%,小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0%。
三、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提高居民素质。社区文化建设将与社区居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以先进的文化建设凝聚社区人心。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不仅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而且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具有高素质的社区居民,尤其党政事业单位的居民,利用这些退休的人员,去影响周围身边的人。现在有些小区就有这些人在社区搞个黄海戏演唱等文体活动。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健康向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将居民社会道德建设融入其中,促使不同群体的社区居民在共同的文化活动中得到共鸣,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认同感、亲情感,有效发挥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精神需求、陶冶情操、凝聚人心的良好功能。当然要有社区图书室,有青老年活动场所和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等文娱活动设施。
四、加强社区服务,满足居民需求。要有社区服务中心,能基本满足社区居民需要。如设立警务室、医务室、民理纠纷调解室、心理健康咨询室学校(如幼儿园,有的规模较大的小区甚至还有小学和初中)等服务场所。
总之,社区建设是城市发展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规划是否合理科学、建设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发展的形象和发展,因此由社区发展向外延伸,才能做活整个城市发展这盘棋。,
一季度入党思想汇报:谈我对党的性质的认识;
尊敬的党组织:
今晚,我上了第一堂党课。这堂课让我受益颇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对党的认识更加深刻而全面,同时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我的共产主义信仰,以及我向党靠拢的决心和信心。
我认为,党的性质是指一个政治团体所具有的固有的规定性。它集中体现该党的阶级属性,是党的发展、建设、工作等一切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根本上决定了该党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及行为的最高纲领和根本宗旨,客观上也决定了该党的组织成分、原则与纪律。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工人阶级政党,当然与其他工人阶级的政党有着一些相似点。其中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一个共同点,我认为就是工人阶级的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一定的阶级、阶层或集团为实现其根本利益和一定的政治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组织。任何政党的诞生都有它的阶级基础,代表着一定阶级的利益和意志,是这个阶级的领导者组织者。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工人阶级不断发展壮大的产物。鸦片战争后,中国工人阶级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形成、发展、壮大起来,在工人阶级的斗争中,工人阶级意识到建立独立的政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形成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条件。在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的漫长历史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体现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它领导着工人阶级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压迫,建立以工人、农民联盟为机制的新中国,实现了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真真切切地为工人阶级创造了价值和利益。
同时,中国共产党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本质和特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三个代表”,体现了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坚持党的队伍、作风建设、批评与自我批评,体现了工人阶级的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坚持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体现了工人阶级的革命的彻底性。总之,中国共产党的一切优秀本质和特征都是中国工人阶级本质和特点的集中和升华。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因为其诞生与发展的特殊时代背景及历史条件,她身上集中的与众不同的特点、进步性质也是非常鲜明的。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两者不是对立,而是和谐而统一的整体。中国共产党是由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组成的,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是同全体人民和整个民族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也是同全体人民和整个民族的历史命运紧密关联的。共产党为完成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而奋斗,就是为工人阶级利益而奋斗,同时也是为中华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其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有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所决定的。当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着一点是其他国家工人阶级政党无法做到的。
从以上中国共产党同其他工人阶级政党比较的共性和特性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当的正确领导,只有坚持党的先进性,中国人民才会走向文明、富强、共产主义理想才会顺利实现。
汇报人:皇
2019年1
★ 我对舞蹈的认识
★ 对鲁迅的颁奖词
★ 对鲁迅的评价
★ 对鲁迅的读书随笔
★ 名人对鲁迅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