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涉教坛的几点认识和体会(共含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梵清”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初涉教坛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合理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既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同时也要继承传统教学的精华.为了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专业能力,需要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将口试、实验能力测试、专业技能测试、撰写专业课程论文、闭卷、开卷笔试等多种不同考试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作 者:唐书恒 TANG Shu-huan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 刊 名:中国地质教育 SCI英文刊名: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年,卷(期): 14(2) 分类号:G642.421 关键词:教学工作 教学手段 考核方式人在职场,究竟该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面对复杂的办公室政治,面对各具特色的工作风格,想要成功、得到提升、加薪,得到老板的赏识、尊重,究竟是靠办公室政治高明的手段,还是自身实力和智慧?初入职场,你的小脑袋里有哪些些自以为是的想法?这些想法到底正确与否?
误区1:最近彻夜苦读《厚黑学》、《办公室政治风云对策》这样的书籍,觉得受益匪浅,在办公室做人不可太简单,初涉职场摸清办公室认识10大误区
。误区2:刚进单位,我当然要“锋芒毕露”,抓住每一个表现机会,让老板记住我,误区3:无论升职和加薪,都要和自己的顶头上司搞好关系。误区4:只会埋头苦干的人太傻,搞好人际关系才不会吃亏。误区5:工作太努力,反而会让上司对我产生提防之心,所以工作表现要因人制宜。误区6:一旦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就要靠办公室政治手段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误区7:要和同事打成一片,首先要和同事拉好关系。误区8:找到办公室里的大树,从此对各方“敌情”有个预警。误区9:不拉关系,没有利益基础,我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真心帮助?误区10:能力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能通过各种手段获得上司和同事的好感。最近,我读了三本书,分别是《初涉尘世》《地球的故事》《全阅读课本》。其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初涉尘世》了。
这本书主要讲述一个来自神秘的荷叶村的天才少年阿亮的故事。阿亮从小没有母亲,是父亲一手把他拉扯大的,可以说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精力,以至于他父亲跟别人说自己只有四十时,大家都深表疑惑,因为他父亲看上去就想一个近六十岁的老人了,可见父亲对阿亮有多好。阿亮到了上学的年龄,在村里的学校里认为学习就是玩游戏,到了六年级的时候,他换了一个学校,终于发现了自己和别人的差别,于是便发愤图强,努力学习,终于考上了苏城的一中。开学以后,阿亮偶然发现周老师就是他的生母,他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得知父亲被一场大火烧死了。
看到这里,我不由地发出感叹:阿亮真可怜,好不容易找到母亲,父亲就被大火烧死,他的家永远都不会完整。有人可能会说“阿亮失去什么了吗?”我认为他失去了,也没失去。为什么说他失去了?因为他失去了一个辛辛苦苦照顾了他十六年的父亲。为什么说他没有失去?因为他找到了心心念念的母亲。
其实,我认为所有的单亲家庭的孩子都跟阿亮一样,努力寻找那失去的一点点爱。我想问一下所以家长,你们有多长时间没有陪过孩子了?一天?一周?一个月?还是一年?现在,听我的吧,抽出那么一天时间来陪陪孩子,让孩子们重新感受到你那温暖的爱。
暑假期间,我津津有味地读了一本书,书名是《初涉尘世》。
荷叶村是一个并不富有的村庄。阿雯是从苏城插队来到荷叶村的,之后和阿亮的父亲潘福相爱了,生下了阿亮。但阿雯最终还是抛下了阿亮,返回了苏城。后来阿亮考上了市中学,就听说自己班主任的妻子是自己的妈妈,性格大变,成了一个不良少年。在意外的情况下,阿亮帮助警察抓到了罪犯,一举成名,并且慢慢地融入到一个新家庭当中。
读了这本书,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在阿亮小时候的`事:阿亮小时候,有一次发了高烧,他的父亲潘福就在冰冷的河里游了一千五百米去找医生。每当看到这,便会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件事:
记得在二年级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准备好下学期的书,要先学一个单元,我让妈妈在网上给我订了书,但迟迟没有发货,眼看明天老师要教新课了,我不由地着急了起来,连晚饭都没吃好。但是第二天早上,我便看到了放在床头柜的书,我便去找妈妈问个清楚。从妈妈口中我才知道,原来书是爸爸是去同事家借的,他同事家在偏僻的乡下,汽车不能直达。汽车停在公路边,爸爸深一脚浅一脚摸黑走到同事家,向同事的女儿借来了书。我一眼看到了对我笑眯眯的爸爸,走上前去说:“谢谢爸爸!”爸爸却回答道:“宝贝,没事。小事一桩”。
父爱,虽然只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但是却很伟大。
大学刚毕业时,在一家文化单位工作,任务就是熟悉策划方案,
初涉职场:好事多磨
。每天其他同事工作紧张,而我们出版中心人员却一直闲着无所事事。整天工作总是晃晃悠悠地熬过一天又一天。和我同时进单位的一个大学生面对这种情况不耐烦了,整天牢骚满腹“这工作怎么开展,没有电脑没有相关的资料。”在工作考核的那天,他和人事部的人员争论起来,第二天那学生便离开了公司。
他走后我感到空前的压抑、惶恐和迷茫,毕竟是应届生没有工作经验,内心焦急日复一日。一天,我走进了刘总的办公室。在办公室我抱着被辞退的想法很坦然地表达了内心不满和困惑。
“理想中的工作和现实所从事的工作总会有差距,原因很简单,就是一个处于理想的完美状态,一个是现实中已经存在的,我们怀着美好理想求职,但你会发现哪儿都不是自己想象那样,或因工作紧张辛苦或因没有电脑、资料等各种原因,哪儿都不完美,哪儿都不会尽如人意。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以怎样的心态去看待。你们刚大学毕业,需要一个工作经验积累和自我充实提高的过程。其实在一个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公司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在这个公司里处处充满表现自己的机会,处处有面临挑战自我的机会,从而能够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像咱们公司,虽然你们暂无事务性工作,但你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多向其他部门人员学习,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为你日后的工作增添竞争砝码……”从目前的公司情况到我们部门的工作到个人的理想,那天我和刘总聊了很久。
现在我仍在这家小公司工作,伴随着公司的不断壮大我已经升职,我相信自己的能力在不断地提高,为实现我的理想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初涉乒乓球散文
从小就喜欢把自己,划为心灵手巧之列。
源自于小学一年级的寒假,一次去同学家玩,正巧她妈教她织毛袜子。连反正针都不会织的我,也一同开始学习。没多久,半只毛袜子的雏形就已经在我的手下显现,而同学的袜子尖还没处理好,不是丢针就是并错了针,原本应该是并成一个梯形,她织成了平行四边形。气得她妈妈要打她。
还有一次,同学的嫂子教我俩织插肩毛衣(从领口开始),我很快就掌握要领,而她总是加错针,本应该分成前、后身和两只袖子共四片。在四根筋左右分别加针,她总是弄错,气得她把织好的毛衣领子全都拆了。后来,钩衣服、绣花我也是一学就会,根本就不用看口诀。前几年,流行用学编中国结,编招财蛙。20根绳儿,对折后,共40根,我循规蹈矩的也很快学会了。从小到大,我学的女红总是能赢来同伴们的阵阵掌声。
可是,提起运动细胞,我自认为我,缺少了哪根筋。
从小无论是踢毽子、跳绳、跳皮筋还是打口袋,总是玩不好。总是因为我的出现而影响团队的成绩,渐渐地我就只能沦落为观众。至于球类,更是与我无缘了,自嘲运动是我的短板。
就在一周前,我接到好朋友的电话。
“小姐姐,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在网上找到一个教打乒乓球的教练,我刚刚下课。这个老师人品特别好,表达能力也很强。老师说我有打乒乓球的天赋,我太高兴了。一个世界冠军就这样被埋没了……”
“哦!真不错,好好学吧!真羡慕你!”
“要不你和我一起学吧!省得你一下班,到家就不下楼了。再说练习打乒乓球对颈椎也有好处,总比你针灸强!”
颈椎增生一直困扰着我,一度影响到我的工作。针灸、散步、爬山只要是能有益于治疗,我都愿意尝试。可是打乒乓球,那是需要技巧的运动,那是需要小脑灵活的人干的事情,我能行吗?能学会吗?可是我经不住朋友的劝说,还是决定尝试一下。
周六八点多,我接到老师的邀请,应约前往。
老师是一个大约40岁左右,高高的、瘦瘦的男子,话不多。
老师让我先练习颠一下球,想了解一下我对乒乓球掌握的熟练程度。我只好硬着头皮练习,颠3个球就坏了。
我的脸一下就红了。
“老师,我能学会吗?”
“能,一定能!大姐,你回家咱就练习颠球,你别小看颠球,这颠球里孕育很大的学问。无论是从力度的把握,还是从角度的调整都是靠碗部的调控,如果你能颠到500个、1000个,你打球的水平也就能有很大、很快的提高。”
莫非今天我只能学习颠球了?我心里暗暗的叫苦。这回丢人真是丢大了,头脑一时发热,怎么受这罪,自己根本就不是那块料!
“好了,大姐你回家练习颠球吧!咱先学习发球,先把球放到案子上,等球弹起你就往我这边打。”
“我现在就能上案子了?可是我打不好啊!不一定能打上啊!”
“能打好,还用学吗?没关系,咱慢慢来。”
就这样,我开始练习发球、接球。正手、反手、一正一反打球,我终于能接住老师打过来的球啊!我好兴奋啊!
不知不觉的一个小时就很快过去了,我意犹未尽。从不会打球、不会握拍到能接住老师的一个球、到连续接住老师调整后,打来的10个球了。这对我运动细胞训练绝对是一次尝试、一次挑战。
看来缺少运动细胞哪根筋,可能是我之前,自己的武断,莫非我也未必没有这方面的潜能。
在回家的路上,我把自己挑战自我的喜悦在车里用电话和好朋友分享着、也把余音传递给开车接我的.爱人。
“看来学会打乒乓球后,我还得学车,不准备再养证了。我的驾驶证已经安睡了了,我准备启用了。我兴奋地和好友煲着电话粥。”
“老师你看他话不多,可是一提起乒乓球、两眼发光,很有耐心。小小的乒乓球在老师的手里能玩出各种花样,最重要的是老师把他对乒乓球的喜爱融入教学中,他一遍一遍的鼓励我,不断地调整我的姿势、方向……”
“我今天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熟能生巧这个道理了。以前认为我缺少运动细胞,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看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还是有道理的。或许加以时日,我不光是能会打、而且还能打好乒乓球的。”
“怎的?你还没完了,别兴奋了。不上楼了?”
这时,我才发现,车已经开到我家楼下了。
一位初入教坛的语文教师的心声
一位初入教坛的语文教师的心声河南新乡铁路一中语文组 冯丹
我于从师范院校毕业,至今整整三年了。三年的时间,不长也不短,但是却是我教学前后感受变化最大的时期。回想三年前,我是满怀热情,满怀希望地走上讲台,还未开学,我已为学生们设想出了花样翻新的种种语文教学的方式:开办每周一次的读书课,开展演讲或诗歌朗诵比赛,阅读名著交流会,优秀习作展示台,小作者报,补充传统文化知识等等,我要让我的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奇妙,感受万物的情态,体味万种的风情。
可是当我走入实际的教育之中时,我却不得不感言:原来是痛苦的教学经历开始了。初入教坛,我如一粒风尘,毫无自由选择方向的能力,就这样被接连不断的狂风吹得东摇西摆。而我的学生呢,也在我的摆动之下无意识的摆动着。他们的无意识实际上使他们摆脱了如我一般的有意识的痛苦,每天还是很开心的期待着我的到来。虽然我对待每一节课都很认真,很敬业,但是这种认真、敬业在我看来却是没有任何意义和教学效果的做法。如果非要说出成果的话,那也是我对学生进行灌输而使他们记下的缺乏真情实感的只言片语;再就是我的认真也是为我无为的工作做一点心理上的'安慰,让我在情感上得到一些补偿,──没有玩世不恭,即使是做的无用功,也要做的像个样子罢了。
但是从内心上讲,我是很痛苦的,这种痛苦曾经令我产生拒绝教书的念头,因为我生生的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语言的精妙绝伦在我的讲授下却毫无生机与情趣可言,转化在学生面前的只是白底黑字、有角有棱的方块,生硬,呆板,他们从4、5岁就开始看起,直到现在的14、15岁依然在看,不但要看,还要大段大段无意义的背诵,一想到在这之后的至少六年内,依然要看它,写它,背诵它──这才是最让人感到害怕的事情。想想看,学生倘若以如此的心态来学习语文,对待语文,能不让他们感到痛苦和厌倦吗?于是我很想放弃。但是最终我没有那么去做。在经历了内心煎熬的同时,我也想了许多分析了许多。
我之所以没能很好的按照我的教学想法走,客观上的原因在于:
1.学生对于学习的观念没有变。
语文教师都知道,虽然近几年的语文试卷已经开始由生硬的背诵死答案转化为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增加了灵活运用题型的比重,但是,新的改变并没有深入到上上下下的教学环节中。中考在变,高考在变,但是小学却变化不大,听学生说,小学的语文在考试前就是背中心思想,背问答题,这样学生来到初中便本身带着它的后遗症走来。学生的学习观念没有变,如何应对灵活的考试。
2.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没有变。
由于家长们从事着各行各业,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更何况是久待研究的教育问题,因此,对于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本应是每一个负责任的教师要研究和实验的问题,如今却因为教学的过于公开而成为了家长们的众矢之的。正是由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单一,以及家长对教学实验的不理解,才导致了有些教师本想采用新的活泼的教学方式,却被部分学生或家长告倒在案,为了避免再出这样的风头,“得不偿失”,众多的年轻教师也就会暗暗告诫自己,“你经验不足,可别刚刚参加工作就冒泡啊”,于是,新一代的“老”教师产生了。
3.教师的业务也是相当繁忙。
除了正常的上课之外,备课时间并非是工作的全部,占去备课时间的大部分的是一些无意义的形式主义常规工作要求。比如,每月要写两篇教学心得,青年教师每周要听课不少于三节,每周三下午进行教学研讨会,每学期要交一篇教学论文,党员要交每月的理论学习心得,要进行教师上岗考试,要参加观摩课的听课和讲课……这些时间并非是完全集中在一段的。它们看似有意义的外表实则对教学备课任务认真严谨的年轻教师而言,就是一种负担。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来说,听课无疑是一件要事。然而是否需要听,何时听最好完全将权利交给年轻教师自己去主动选择,一旦加上了量化,就让人很难做到保证质量,易走入应付的泥潭。再者,诸如教学心得,教学论文一类的要求,本身的出发点也是好的。但是硬性规定一出,反而易产生反感情绪。谁都知道,要想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教学心得或论文,是需要酝酿和经验的长时间积累的,谁能每月都写每年都写出佳作?别说是中学教师,就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们的教学时间更灵活,他们怎么没有能力每年都写论文呢?很明显,没有韵味,缺乏积淀的文章只能是多产的垃圾制造,无任何实用意义可言。这种种的要求让许多教师感到劳心,不得不也和学生一般高举双手,大呼“减负”。
4.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对知识,只有复制粘贴的时间,而没有建立新文件的时间。
其实这一点在上面已有类似的论述。只需要将上述第三条中的教师换为学生即可。教师有学校领导下压来的各种“作业”,同样的,学生的课业负担则是来自于各位任课教师。我所在的学校是地处中原,升学压力很大,学生的在校时间基本上有10个小时,每天的课程平均为六门,那就有或多或少六门的作业要完成。学生晚上回到家吃完饭后大概已经是九点了,即使每门作业的要求时间不超过半小时,那么学生也要学习到深夜十二点钟。那就让我们来设想作为中学生的半小时作业可以是什么吧。题量大则很难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所以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就最好题少,然而实际上可能吗?学生的练习题少吗?语文呢,就更不能布置什么类似小作文性质的活题了。从构思到下笔再到斟酌语句,半小时岂能完成。当然要想完成也容易,怎么办?应付性的写呗。但是那样既浪费了学生的休息时间又没有达到教学的目的,对于布置作业本身还有什么意义呢?仔细考虑一下,有时我们是怪不得学生的不认真的。
5.考试的指挥棒让我不得不因它指向哪里就打向哪里,没有空余的时间来传授学生感兴趣的知识。
学生自从走入初中就开始明显的感觉到了压力的来临,他们开始被学校、老师、家长催促的不停的转动,没有喘息的机会,这一转就是六年。每本教科书中都有类似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的活动建议,那本该是学生非常乐于参加的。但是每当时间有限,任务多多时,他们在权衡利弊之后,还是不得不选择在自己的房间多做些练习,多背些单词。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心理素质,处理事物的能力……就是这样被一年一年忽视掉了的。现实如此,我没有充足的时间,学生也是忙的团团转,那我们还能怎样很好的开展什么办报活动,朗诵兴趣小组,美文交流会呢。课本上的实践活动就这样也成了一纸空文。
因此,只能说,是现实逼迫着我和我的学生在教学与求学的过程中距离趣味性的语文学习越来越远。就这样,我在忙碌、自责、迷茫和忏悔中送走了我的第一届成绩优异,但满眼毫无生气的学生。不知道为什么,我本应因为他们在中考中取得的优异成绩感到骄傲的,但是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我又开始了新的担心:他们在高中,会不会又遇到了一个象我一样的老师,于是未来的三年里,依然这样面无表情地学着,记着,背着……而我将又见到新的一届学生,在他们厌倦又无奈的表情面前,身不由己地重复着将要考试的内容……
编辑短评:这位老师参加工作才三年,却已深感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也许很多老师的激情就是这样被浇灭的。我们每个人都该反思,为什么会这样,怎样做才能不至于这样。(温立三)
(来源:原创作品)一位初入教坛的语文教师的心声
一位初入教坛的语文教师的心声河南新乡铁路一中语文组 冯丹
我于20从师范院校毕业,至今整整三年了。三年的时间,不长也不短,但是却是我教学前后感受变化最大的时期。回想三年前,我是满怀热情,满怀希望地走上讲台,还未开学,我已为学生们设想出了花样翻新的种种语文教学的方式:开办每周一次的读书课,开展演讲或诗歌朗诵比赛,阅读名著交流会,优秀习作展示台,小作者报,补充传统文化知识等等,我要让我的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奇妙,感受万物的情态,体味万种的风情。
可是当我走入实际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之中时,我却不得不感言:原来是痛苦的教学经历开始了。初入教坛,我如一粒风尘,毫无自由选择方向的能力,就这样被接连不断的狂风吹得东摇西摆。而我的学生呢,也在我的摆动之下无意识的摆动着。他们的无意识实际上使他们摆脱了如我一般的有意识的痛苦,每天还是很开心的期待着我的到来。虽然我对待每一节课都很认真,很敬业,但是这种认真、敬业在我看来却是没有任何意义和教学效果的做法。如果非要说出成果的话,那也是我对学生进行灌输而使他们记下的缺乏真情实感的只言片语;再就是我的认真也是为我无为的工作做一点心理上的安慰,让我在情感上得到一些补偿,──没有玩世不恭,即使是做的无用功,也要做的像个样子罢了。
但是从内心上讲,我是很痛苦的,这种痛苦曾经令我产生拒绝教书的念头,因为我生生的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语言的精妙绝伦在我的讲授下却毫无生机与情趣可言,转化在学生面前的只是白底黑字、有角有棱的方块,生硬,呆板,他们从4、5岁就开始看起,直到现在的14、15岁依然在看,不但要看,还要大段大段无意义的背诵,一想到在这之后的至少六年内,依然要看它,写它,背诵它──这才是最让人感到害怕的事情。想想看,学生倘若以如此的心态来学习语文,对待语文,能不让他们感到痛苦和厌倦吗?于是我很想放弃。但是最终我没有那么去做。在经历了内心煎熬的同时,我也想了许多分析了许多。
我之所以没能很好的按照我的教学想法走,客观上的原因在于:
1.学生对于学习的观念没有变。
语文教师都知道,虽然近几年的语文试卷已经开始由生硬的'背诵死答案转化为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增加了灵活运用题型的比重,但是,新的改变并没有深入到上上下下的教学环节中。中考在变,高考在变,但是小学却变化不大,听学生说,小学的语文在考试前就是背中心思想,背问答题,这样学生来到初中便本身带着它的后遗症走来。学生的学习观念没有变,如何应对灵活的考试。
2.部分家长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观念没有变。
由于家长们从事着各行各业,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更何况是久待研究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问题,因此,对于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本应是每一个负责任的教师要研究和实验的问题,如今却因为教学的过于公开而成为了家长们的众矢之的。正是由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单一,以及家长对教学实验的不理解,才导致了有些教师本想采用新的活泼的教学方式,却被部分学生或家长
[1] [2]
初涉职场的人才,往往都急于显露一下自己的才能和实力,盼望尽快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刮目相看,因而表现得锋芒毕露、急于求成,凡事都要争个“先手”,有时动不动还要来个“抢跑”。但是,过早地掀起和卷入竞争,也会形成某些潜在的被动。
初涉职场过早地掀起和卷入竞争,也会形成某些潜在的被动。
其一,是无形中将自己放在一个较高的起点和定位上。因为你处处显露自己的才干和见识,人们就会产生一种心理定势,认为你总能比别人强。一旦你有遗漏和失误,别人轻则说你还欠火候,重则落井下石,幸灾乐祸地说这是自高自大的最好报应。
其二,会过早地卷入升迁之争。升迁之争存在的一个普遍规律便是淘汰制,通过不断地淘汰来实现金字塔式的职位升迁。过早地进入这个程序,就意味着有可能过早地遭到淘汰。况且有时的淘汰有可能是一种机遇和运气,有时会是人际关系失衡后一种权宜的矫正,更甚或是一种不公平不光彩的人为私欲的暗箱操作和利益交换,
过早地卷入,可能会成为无辜的牺牲品。
其三,是根基不稳,虽长势很旺,但经不住风撼霜摧。倘若你没有厚积薄发的底牌,却一古脑儿地将十八般武艺悉数亮将出来,便是应了中国那句忌语:“好话不可说尽、力气不可用尽、才华不可露尽。”一旦成强弩之末,连鲁缟都穿不过,那肯定会被嗤之以鼻,逐出场外,到那时岂不心血白费、努力落空?
因而最终的成功者,往往是“后发”之人。与“先发”者之比,“后发”的优势就在于:
其一,没有给人们一开始就形成起点高的心理定势,而后每有进步与发展,都让人历历在目,反觉得此人有发展潜力,孺子可教也。
其二,人们并没有过早地把他作为升迁竞争的对手,即使他后来进入角逐,人们也会宽容地认为他是勤能补拙、笨鸟归林,而不会早早地怀有先声夺人、你撕我扯的忌恨。(
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年代,社会新鲜人可以过关斩将,进入自己心仪的企业,诚属机会难得外加幸运,
初涉职场工作禁忌
。但千万不可因此而得意志满,须知进入公司之后,真正的挑战才刚要展开。若稍不谨慎,在一上来就误犯了职场的禁忌,只怕大好的似锦前程当场就变成漫漫长夜了。少说多做,是企业新人必须谨守的法则。由于初进一家企业,新人对于公司的状况还不甚了解,这r候最忌一天到晚谈论是非、到处批评。很多时候公司的状r,并不像表面所见那样的单纯,
如果不能协助公司改善处境,再多的批评也是无用。病需药医,而发生问题的公司需要的则是有建设性的言论。
每位新人刚进入某家企业服务,几乎都会力争上游、表现出勤奋的一面。可是往往只能维持三分钟热度,等到工作环境熟悉了、主管的性子摸透了,就会开始松懈下来。其实身为一名社会新鲜人,很多东西都需要W习,实在不宜懒散。以为耍些小聪明、开了一些工作自己就赚到了,殊不知主管都看在眼里。
求学阶段或许读到了不少书,但迈入就业阶段后,就是以实务验证理论的大好机会。其实慢慢的新鲜人就可以发现,大部分职场上所运用的知识,都是步入社会之后才开始学习到的,所以千万e让自己输在起跑点上。
★ 初涉职场工作禁忌
★ 初涉职场新人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