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青海本教文化资源及其开发探析(共含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JulesetJim”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青海本教文化资源及其开发探析
文章论述了本教文化的'内涵和开发价值及其在青海的分布情况,并对挖掘本教文化发展旅游业提出了四点建议.
作 者:参看加 作者单位:青海省社会科学院 刊 名:青海社会科学 CSSCI英文刊名:QINGHA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1) 分类号:B93 关键词:本教文化 开发 建议青海资源开发的理性思考
分析了青海的资源情况,提出了正确认识资源优势,树立新的.资源观,加强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合理选择开发模式和科学决策开发项目是青海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选择.
作 者:陈克龙 陈英玉 作者单位:陈克龙(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810008)陈英玉(青海大学,青海,西宁,810016)
刊 名: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HA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年,卷(期): 21(3) 分类号:F323.2 关键词:青海资源 合理开发 持续利用摘要: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象征,是一个民族得以维系和团结的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是一个人造、抽象、动态、开放的意识形态。本研究在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内涵解析的基础上,从整体性与综合性、层次性和关联性、反馈性和可控性三个层面明确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特性,并从文化需求拉动、文化品牌的建立、媒介的运用、政府行为决策、保障条件五个方面阐述了文化资源开发影响因素,以期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中抓住主导动力,不断与时俱进,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科学发展。
1、前言
民族文化一个民族存在、发展的象征,是一个民族得以维系和团结的根本所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却面临着诸多挑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无法幸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个人造、抽象、动态、开放的意识形态,她对于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调整、整合社会发展力量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都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则不单单是指精神层面的诸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等内涵式价值,也包括实质性层面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场地、服装等。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在开发过程中还存在着民族传统体育开发程度不够、相关的政策支持不够、缺乏成熟的文化市场环境等问题。
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特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特性涉及的方面众多,影响因素复杂,包括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因此,需要在开发过程中我们应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各层次、各方面的综合研究,特别是进行多学科、多领域、多文化的交叉研究。
2.1、整体性与综合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多目标、多因素而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资源体系。在该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资源开发的利益相关者,诸如资源拥有组织、资源受众、资源开发主体、当地政府,并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出发,以科学化、持续化为最终目标。
2.2、层次性和关联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一个综合性、复杂性的历程,是由体育文化需求拉动、体育文化品牌、政府对于体育文化的态度等各相关组织的共同行为所构成的。同时每个组织或个体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上所具有的作用不尽相同,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同开发组织或机构之间有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关联性。正是由于资源开发者的层次性与关联性才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发的具有良好的导向性和联合性。
2.3、反馈性和可控性
反馈性是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特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是由多项因素共同决定的,当资源文化开发处于偏离稳定状态的时候,各种作用力的合力将逐步使其回到原有的平衡状态。在文化资源开发与发展的同时,可以人为的对资源开发进行调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应以坚持传承为导向,以创新为突破口,不断的进行调整、反馈、再调整,从而科学化的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
3、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复杂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必然是一个由多元素组成的多输入、多输出、多控制的开发与管理体系,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文化需求拉动、文化品牌的建立、媒介的运用、政府行为决策、保障条件五个方面。
3.1、文化需求拉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的竞争最终体现在市场需求的竞争”。对于文化的发展来说,如果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市场需求,那么文化就缺乏一定的发展动力。文化需要的多元化、差异化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发的根本动力所在,广大群体的文化需求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原始力量。在保卫传统历史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许多拥有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得到人们的日益重视,正是基于国家发展需要、人们心灵需求的原因,民族传统文化赢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因此,加强人们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需求对于资源的开发非常重要。
3.2、文化品牌的树立
山东曲阜是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孔子、颜回、左丘明、鲁班等名人的故乡,黄帝诞生地,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对中国及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等儒家文化圈具有深远影响,是东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因此其在自身的文化的优势上是得天独厚的。国内外众多游客都会慕名而来。从山东曲阜所具有的文化品牌优势我们可以得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品牌的开发与树立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有重大的影响。
3.3、政府行为决策
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政府行为决策主要包括政府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总体规划、配套政策制定、文化发展引导、资金投入等方面。政府行为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科学的.认识与分析,有助于制定科学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规划与政策,进而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3.4、媒介的运用
媒介的宣传与包装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受众对接的中间环节,它一方面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向受众,提升人们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另一方面将广大受众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兴趣转化为的实际购买或商业行为,同时通过宣传与包装还可以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种重要信息反馈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经营者,指导其制定文化资源开发和促销战略。当前,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宣传与包装中主要涉及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游客(自媒体)等方面。媒介的宣传与包装是链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与受众之间的重要桥梁,其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具有传动与疏导的作用。
3.5、保障条件
保障条件主要是由硬环境、软环境两部分,硬环境即支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硬件建设条件,诸如城市交通、公共设施、安全设施的建设、文化咨询服务设施等多个方面。软环境包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集聚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社会风气、文化氛围、服务意识、综合教育等无形的方面。保障条件对于文化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形成是至关重要,它是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旅文化资源开发的保障力量。如果缺乏一个良好的保障条件,就必然会造成文化资源开发政策与规划的失衡、开发人才的缺失、资金投入的不足等一系列的问题。总的来说,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文化品牌是推动力量,文化需求拉动力量,政府行为决策是推动力量,媒介宣传是传动力量,保障条件是辅助力量。每个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协同,形成大小不等、功能不同的能量源,共同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
4、结论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是一个系统过程,其不仅体现在时间延续性的问题,同时又体现在文化资源开发整体的全局性上。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要不断与时俱进,捕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敏感态势,抓住主导动力,围绕其形成发展动力模式,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适时发展。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不应局限于文化,而且应致力于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培育,开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秦钢.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与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刘晓光.内蒙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研究———以那达慕为例[D].北京体育大学,.
[3]杨芳.塔里木盆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6.
[4]刘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多样性价值及其实践途径[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3).
1.1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
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个文明的国度内闪发着各种优秀的文化思想。无论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再或者是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等等都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在中国的历史发展史上各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继产生,并在整个中国的文化历史上扮演者重要角色。大家所熟知的武术瑰宝太极拳,其正是由阴阳学说理论、还有其它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再加之以科学完整的套路动作作为习练内容而逐渐发展完善的一种拳种[1]。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将更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1.2与人民健身娱乐需求的契合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高生活质量的愿望也在不断增强。如何在工作之余娱乐身心,健康体魄成了多数人民所迫切期待的。而民族传统体育越来越紧密的和大众健身娱乐联系在一起。在社区,公园、广场等人民健身娱乐的主要阵地可以轻松的发现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子。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这些项目深受中老年健身人群的喜爱,原因在于其有很好的健身养生的功效;其次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其简单易学,对场地器材要求低,也使得其有众多的参与人群。
1.3丰富和繁荣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体育文化事业发展中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的好坏将对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一定的促进或抑制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不断发展和研究将有利于丰富和繁荣我国的体育文化事业。例如河南登封少林寺以“少林功夫”、“少林文化”为依托,大力开展少林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的全球掀起“少林功夫”热,因此促进了少林寺旅游资源的发展,更是每年给当地政府创造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再例如太极拳起源地河南温县陈家沟,其以太极拳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业,开设太极拳馆;每年都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和练武爱好者来此处消费。其给当地政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经济水平的提高将更加有利于太极拳文化资源的传承和保护[2]。
4.1与旅游联姻的开发
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要走与旅游业结合发展的路子,让其在人们休闲娱乐之余很好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成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发展的有力支持者。通过与旅游业结合可以增加有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表演的经济收入,收入得到了保障则将有利于更好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4]。因此开发时北方可以借助冰雪天气长的特点开展以滑冰,滑雪类的旅游项目;让人们欣赏壮美北国风光之余也可以体验到滑冰和滑雪地乐趣[5]。而在南方受水之源丰富的影响则诞生了很多水上项目如龙舟竞技,独竹漂等项目[6]。
4.2与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结合,开发,打造精品民族传统体育课程
目前已经在大中小学校开发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主要包括:砸沙包、拔河、狩猎、蹴球、板鞋竞速、武术类等。其中以武术类最为多样例如在小学就有五步拳、少年拳、初级长拳、24式太极拳等基础武术套路[7]。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相应教育阶段的体育锻炼强度和内容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和丰富。一些学校因受地理环境,人文背景的影响也开设有其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例如东北的有些高校有珍珠球,滑冰等项目;南方的有些高校开设有龙舟课;还有广西某些学校开设的抢花炮等。我相信如果能很好地结合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打造更多适合的,适应各个教育阶段、各个地区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展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4.3通过竞技体育的开发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竞技体育的开发可以更好的'让其发展,创造适应的发展环境,促进其快速的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如武术作为亚运会的比赛项目,其精彩刺激的武术动作成为了比赛的亮点,同时也为后期的武术人才的发展和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支持。再比如在我国民运会上,各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轮番上场,给观众奉献了精彩有趣的比赛[8]。同时也在无形的促进各个参赛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4.4在民俗节庆中的开发
民间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发展的主要阵地,如何发挥好这块阵地的作用,则直接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未来的发展之路。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文化历史源流,因此也创造了很多有意思,有内涵的民俗节庆活动。也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在丰富中华灿烂文化,满足人民的精神娱乐需求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民俗节庆活动过程中,一般会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这自然就包括民族传统体育。如广西三月三抢花炮,端午节划龙舟等[9]。在民俗节庆中开发民族传统体育将更好使其为人民大众服务,同时也为其自身发展创造可依赖的生存环境。
4.5通过电影,电视节目来开发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媒体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使人们能更快的认识一些事物,从而促进这些事物的广泛传播和发展。最直接的传播方式有电影、电视剧还有一些电视类节目等。它们都极快,极广泛地传播着民族传统体育。例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使人们掀起了学习少林功夫的热潮,也推进了“少林寺”旅游的热潮。再如武术大师级人物李小龙正是因为功夫电影的拍摄,才使其为世界功夫迷所熟知,其截拳道更是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学习浪潮。再例如央视开播的康龙武林大赛,更是把中国功夫推上了电视银屏,使广大观众更加直观的了解认识,从而加大了中国武术的传播。还有一些赛事的转播也直观地把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更好的呈现给观众。
5结论和建议
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最终还要落实到人的主观能动性上,通过论文可以看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十分有意义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传承我们可以从其传承特点上做工作,如保护传承人,给予其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然后逐渐提高。保护特定的传承区域,使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更好的为保持其固有属性服务。加大市场的传播力度,用市场的需求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走出去。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肯定还有很多,但既适合所有区域,又符合当地市场选择的方法就比较少了;因此在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时一定要遵循适应性开发的方针,切不可照搬,要做到活引活用!我相信只要科学合理的对待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前景定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支川.论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2(5):47-49.
[2]马磊.河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与传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8(3):326-330.
[3]陈永辉,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J].体育学刊,,16(5):91-94.
[4]朱岚涛,陈炜.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调查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3):146-153.
[5]赵忠伟.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49(6):14-16.
[6]倪依克.当代中国“龙舟现象”的社会文化学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7(6):23-26.
[7]何金,刘永风.江苏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选项课开设现状调查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24(4):51-53.
[8]闫艺.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模式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34(5):1-4
[9]白晋湘.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3):34-37
3.1保持原汁原味的开发原则
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有着其自身特立独行的思想内涵,这是有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本质区别。而且其的产生还受到历史环境和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有其难以剥离的生存土壤[3]。所以在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时一定要保持原汁原味的开发原则,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其更好地背负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
3.2科学的开发原则
当今社会是知识的社会,更是崇尚科学反对愚昧的社会。要想更好地做好一件事情,如何科学的计划,如何科学的实施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开发自然也要遵循科学的开发原则,否则只能与希望和目标背道而驰,越走越歪,越走越远。因此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一定要遵守自然的发展规律,尊重客观事实、然后精心计划科学有效的开发原则、才能使其朝着又快又好的发展之路上前行。
3.3符合市场需求的开发原则
市场是资源开发的风向标,只有满足市场的需求,开发出合适的产品,人民才会买单。否则就像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只能够看而不能够用,那样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也耗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这正所谓是做了出力不讨好的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亦是如此,只有找准市场定位、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加之合理的推销模式、定能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要遵循市场需求的开发原则,充分发挥好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这样才能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发展的更好。
刍议青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摘要:文章介绍了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概况,阐述了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分析了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发对策:加大宣传力度,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推向市场;加快青海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的主导作用,统一规划,合理开发;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突出优势,打造高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品牌。
关键词:少数民族;旅游资源;青海省;传统体育
一、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着数十个民族在此地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其中,世居在此的有藏族、蒙古族、回族、撒拉族和土族,在长久的社会和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如果洛、玉树、海南、海北黄南、海西等地的藏族赛马、赛牦牛、射箭、抱石、围棋、藏戏、负重、古朵、朵加、拔河、游泳、博克;化隆、门源、大通、民和、湟中、贵德、祁连和西宁等地的回族赶木球、掼牛、爬木城、回族武术打梭儿、训鹰;互助、大通、民和、同仁、乐都等地的土族轮子秋、拔腰、蹬滚、打毛蛋、台毽巴嘎、骑马、射箭、拔河;分布在德令哈、格尔木、都兰县、乌兰县、祁连等地的蒙古族摔跤、赛马、射箭、套马、蒙古象棋;分布在循化、化隆甘都乡、西宁、黄南、海北等地的撒拉族打岗、蹬棍、拔腰、打蚂蚱、撒拉赛瓦、皮筏子、摔跤、举重、射击等等。
二、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特征
1、民族性、独特性
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比较,具有其特殊的民族文化气息。以少数民族节庆作为依托,体现的是本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同时突出其娱乐性、表演性和可观赏性,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虽然,近些年来某些民族节庆逐渐淡化了其本身的本来含义,娱乐成分越来越浓(如:藏族的“落赛”、“祈愿大法会”),但对于本民族之外的人来说,一般具有“新、奇、特”等特点,这也使之受到了外界的青睐。
2、地域性
由于环境不同,青海省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体育项目。青海境内的祁连山脉、黄土高原以及青藏高原是蒙古、回、藏、土族、撒拉族等主要民族的聚集地,由于地势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较差,当地的居民习性也与其他省份有所差异,主要表现为性格豪爽、粗犷,尚武、崇力的气质和个性,这也就促成了与之相对应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藏族的射箭、赛马,土族的轮子秋、安召舞,蒙古摔跤,回族歌舞等。这些体育项目,无一例外都具有自身民族的地域性质。
3、节庆性
青海省各少数民族由于其地域上的差异,其传统体育的产生来源除了自身的民族文化之外,还与各民族的传统庆典息息相关,并形成其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主要以其本民族重大的节庆作为依托,从节庆的类型上看,大致可分为宗教祭祀类、新春伊始类、婚恋郊游类、农事生产类、娱乐狂欢类五类。如:青海境内蒙古族每年七八月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在大会上会举行赛马、摔跤、射箭等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回族的古尔帮节中,进行赛马、叼羊等传统体育活动;藏族的“望果节”,进行饮酒、歌舞、赛马、射箭等欢庆活动;土族“七月会”期间会举行 “轮子秋”、“安昭舞”等欢庆活动。
4、宗教性
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其宗教信仰是密不可分的,事实上,最初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是为宗教而服务。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变化中,某些节日以及体育活动逐渐淡化了其本身的含义,娱乐性质越来越浓,但并不代表人们完全把这种信仰所摒弃。青海省各少数民族宗教祭祀种类众多,如:伊斯兰教的圣纪节,在向寺院捐“公德”同时,还进行“耍狮子、舞龙灯”等活动;青海省境内的藏族居民信仰的主要是藏传佛教,在藏族中开展的较为普遍和流行的传统体育活动大都与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直接起源于宗教。
5、艺术性
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民族性、地域性以及宗教性决定了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必然也是一种艺术。蒙古族的蒙古式摔跤、土族的“轮子秋”、藏族的“赛牦牛”、保安族的夺腰刀等项目都体现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艺术性。同时,青海省少数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服饰等文化形态也有自己的独特性,如青海著名的“花儿”、人神共舞的“热贡艺术”、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土族那顿(七月会)”以及流传千古的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等,都为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这些文化形态与民族体育相辅相成,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来源和基础。
三、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较落后
尽管近年来青海省经济情况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较之全国其他省份,青海省的经济还明显处于落后状态,进而导致了相关部门以一种落后的思想观念、陈旧的旅游业发展观对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资源进行规划开发。如: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仍在走与东部地区旅游业“同构化”的道路,照搬东部经验,并未挖掘本省民族体育的特色,有时候往往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牺牲长远的利益。要使青海省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必须摒弃传统的思维模式,走开放式、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2、开发粗放,品牌不强,重点不突出
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仍然处于无序状态,政府投资力度不够,民间投资有只注重眼前经济利益。许多体育项目在很多情况下仅仅作为某项活动的点缀,并不能真正形成独立的传统体育项目供游客观赏娱乐,例如:青海省互助县的土族风情村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且多次在国内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的金奖的“轮子秋”作为打包产品一带而过;而撒拉族的“打岗”、“打蚂蚱”以及“皮筏子”在撒拉族民族文化旅游中则容易被游客忽视。由此可见,很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仅仅只能作为少民族文化旅游的陪衬,由于开发的重视度不够,很多开发商不可能将它们作为独立的旅游项目来开发,也就无法深层次的挖掘它们的文化底蕴,显然,这使得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质量大打折扣,已经打造好的品牌不强、不精 ,从而直接影响到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
3、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
虽然近年来随着以“大美青海”为主题的宣传营销以及青海“环湖赛”的成功举办,青海省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逐渐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旅游大省之一,但是,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来青游客并不是以青海省为最终旅游目的地,而是以之为中转站,在青海省停留一段时间之后直接转向西藏和新疆。青海旅游业尚如此,更别谈刚刚起步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了。虽然,有一些传统体育项目走向舞台,逐渐被世人所知晓,如互助的“轮子秋”,但相对于有着丰富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青海省来说,还远远不够。
4、专业人才资源短缺
对于为青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服务的员工来说,多数外语能力有限,对顾客服务的标准普遍不高,环境讲解、信息提供和以及知识讲解不太有效,管理、督导和经营能力不足,多数经理对国际市场情况了解甚少,导游人员受到的培训考核力度不够,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的旅游规划、开发、营销和管理能力有限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项羽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必要性论文
近年来,富蕴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受到大众的追捧,而历史名人旅游产品尤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备受瞩目。事实上,有些地方依托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开发的旅游景区业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如绍兴因主打“鲁迅牌”而名扬海内外,曲阜因孔子而世界闻名。反观宿迁,作为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其名人文化尤其是项羽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因此,深入探讨项羽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问题,推动项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对加快宿迁旅游业发展,彰显项羽文化魅力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当前关于宿迁项羽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项王故里景区的规划与设计、项羽文化品牌的构建等方面,从产业融合的角度专门研究宿迁项羽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文献较少。因此,本文以宿迁市为例,结合产业融合的理论,探讨项羽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路径,旨在为项羽文化产业的深度开发提供参考。
一、项羽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一)推进项羽文化品牌建设。近年来,宿迁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3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00多亿元,同比增长49%,高于全省平均增幅35个百分点;旅游总人数近1,00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24%,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3个百分点。但由于宿迁地处苏北、营销不力等原因,其知名度并不高,在中(远)程市场上辐射力有限,这严重制约了宿迁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当前整合项羽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成为摆在宿迁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前的重要一题。
(二)打造旅游发展崭新道路。随着人们旅游消费需求的转变,传统旅游产品的魅力正日渐消退,现如今创意十足的文化旅游精品俨然成为大众的新宠,备受追捧。近年来,虽然宿迁的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省内兄弟城市相比并不占据优势,而且当前传统的旅游产品也已不能满足人们文化旅游的新需求。因此,深入发掘项羽文化遗产,打造旅游精品项目,其对宿迁旅游业发展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三)转变宿迁经济增长方式。旅游业天然地可以与相关产业有机融合,并相互促进。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对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条中企业的发展及转变宿迁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宿迁市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苏酒集团、秀强玻璃公司等少数企业,发展项羽文化旅游可以有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助力经济腾飞。
二、项羽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现状
宿迁作为项羽故里,境内不仅风光秀美,生态良好,而且项羽文化底蕴深厚,但是历史上这些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开发。近年来,市委和政府逐渐认识到项羽文化的价值,并着手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开发项羽文化,同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项羽文化主题活动,如举办西楚文化节、扩建项里景区、成立江苏省项羽文化研究会、举办项羽文化国际研讨会、开通“项羽文化网”、创办《项羽文化》期刊、设立项羽文化研究“金鼎奖”、出版论文集《项羽研究》、重塑地标性建筑霸王举鼎雕像(进行中)、拍摄纪录片《西楚霸王》与《美人虞姬》、投放城市旅游宣传片(于央视)、建设项羽文化主题公园(在建)及项王影视城(规划)等。但是,与国内其他名人文化遗产丰富的城市如浙江绍兴相比,宿迁项羽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掘还处于初级阶段。总结宿迁目前项羽文化资源开发的情况,具体可概括为三点:
(一)扩建了项里景区。2011年,宿迁市委及政府经过详细规划与科学论证斥40亿元巨资扩建项王故里景区,核心景区于2012年9月建成,并于当月正式开园迎客。整个景区有一街六区,涵盖了项王功德、楚国古镇、博物馆、魁星楼、下相书院、楚湖泛舟等内容。景区开园以来,游人如织,既弘扬了项羽精神又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景点之一。
(二)修建了一批文化工程项目。为进一步开发项羽文化资源,宿迁修建了一批文化工程硬件设施。建设项羽文化主题公园,园内规划建设项羽纪念馆、项羽文化广场与项羽雕塑等。重塑宿迁地标性建筑——霸王举鼎,原有的霸王雕塑已不契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为更形象地展示霸王的英雄气概,宿迁市做出重塑霸王雕塑的决定。这些硬件工程项目与设施的建设,极大地丰富了项羽文化旅游产品群,传承了历史文化,带来了良好的经济与文化效益。
(三)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营销工作。为打造项羽文化品牌,宿迁市除兴建、扩建了一批硬件设施外,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营销工作。包括:节庆营销——举办西楚文化节,传承西楚文化、展示宿迁魅力;名人营销——邀请《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解读项羽精神,畅谈文化传承;会议营销——举办项羽文化国际研讨会,广邀海内外专家畅谈项羽,共研项羽文化;影视营销——拍摄纪录片《西楚霸王》与《美人虞姬》,于央视黄金栏目播出,市场影响良好;体验营销——举办寻找虞美人——宿迁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寻找最美虞美人,推介宿迁旅游。通过这一系列的文化推广,极大地提升了宿迁作为项羽故里的知名度。
三、项羽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项羽文化产业的开发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国内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相比,仍有很大的发掘空间,其在开发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产业融合方式简单、粗放。宿迁项羽文化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与气候。目前,其旅游产品还是以项王故里的旅游观光为主,虽然中间穿插着有一些楚服表演等演艺活动,但都比较零星,一些体验互动类及新兴的'旅游业态类产品也属凤毛麟角,整体上来看,开发程度有限。近年来,文化产业中的动漫业、演艺业、影视业及体育健身业等获得了迅速发展,实践表明,它们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文化效益。但是,目前宿迁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方面,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层次上都处于低开发状态,缺乏深度挖掘。
(二)产业链条既短又窄。围绕吃、喝、玩、乐、游、娱、购、住与行等,旅游产业的充分发展可以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深度开发与发展。但是,目前宿迁旅游业产业链条的带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展现,应进一步促进项羽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构建大旅游产业链。如在纪念品方面,宿迁的云渡桃雕很出名,除可围绕项羽雕刻相关人物及故事场景外,还可将其生产、制作、销售过程纳入旅游产品体系中,既带动桃雕销售,又增加顾客体验。对衍生品市场进行深度挖掘,延长并拓宽产业链,必将促进宿迁项羽文化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四、项羽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路径
综合宿迁的实际情况,项羽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可沿着以下几条路径逐步展开:
(一)以影视传播为媒,揽五湖四海之游客。自古以来,项羽波澜壮阔的一生就成为文人文学创作题材的来源,其作品深受民众喜爱,而其中关于项羽的影视作品尢以其形象生动、易传播的特点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据此宿迁可组织开发项羽影视旅游。由政府牵头,以宿迁秀美的自然风景与厚重的历史人文环境为背景,组织拍摄或邀请名导名角拍摄以项羽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以此丰富项羽文化内涵,招揽四海游客。开展项羽影视旅游,在带动宿迁影视基地建设、特色服装设计与生产、新闻出版等的同时,亦可提升项羽文化品牌的知名度。
(二)以文化创意为纲,烹西楚文化之盛宴。近年来,创意文化产业在国内发展迅速,实践表明其与旅游产业的成功融合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宿迁可通过与相关部门及科研院所的合作,以文化创意为纲领,开发创意旅游产品,烹制西楚文化的饕餮盛宴。如可修建项羽文化儿童主题乐园,围绕项羽志存高远、敢于担当、胸怀坦荡、勇武盖世、见义勇为、重情重义的性格特点及与项羽相关的成语典故,诸如取而代之、破釜沉舟、妒贤嫉能、妇人之仁、悲歌慷慨等设置相应游玩产品,寓教于乐,培养儿童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以动漫演绎为轴,展西楚霸王之雄风。可围绕项羽传说与典故设计、制作动漫产品及衍生品,并融入时代元素,借助于此种艺术形式广泛传播项羽文化,形成项羽文化动漫游。如2014年《中国成语大会》热播,引发人们对中国成语文化的关注,宿迁可借势创作《中华成语故事之项羽专辑》动漫作品。据统计与项羽相关的成语故事共计76个,如有表现其英雄气概的力能扛鼎、破釜沉舟、所向披靡、先发制人等,制作系列动漫作品既丰富了项羽文化内涵、传承了项羽精神,又宣传了美丽宿迁。
(四)以会议展览为机,秀跨越千年之西楚。除继续做好项羽国际研讨会外,应积极探索新的会议形式,并努力承办具有影响力的与项羽相关的国内外会议。例如:史载项羽足迹遍布宿迁、苏州、徐州、平乡、西安、荥阳、灵璧、和县等地,可据此策划项羽文化国际旅游节,邀请各地相关展商参展,携手弘扬传统文化,展跨越千年之西楚。同时,做好餐饮、住宿、娱乐、交通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及接待工作,提升区域影响力,擦亮项羽文化品牌这块宿迁城市营销的金字招牌。
(五)以演艺演出为形,筑盖世英雄之品牌。接力全国各地实景演艺演出的热潮,依托洪泽湖、骆马湖与京杭大运河秀美的自然风光,以演艺演出为形式,引入现代科技,创作大型反映项羽成长的实景演艺剧目,开展项羽文化实景演艺旅游,共筑项羽文化品牌。此举亦可带动宿迁餐饮、酒店、交通、影视制作、旅游特色纪念品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旅游产业链条,推动宿迁经济文化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