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景区导游词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汪汪掀被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青海景区导游词(共含7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汪汪掀被”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青海景区导游词

篇1:青海景区导游词精选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故被称为“江河源头”,又称“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导游词,希望对你们有帮助。谢谢支你的阅读和支持。

吐蕃墓葬群导游词

属唐代早期大型吐蕃墓葬群,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吐蕃墓葬。分布在长约7千米的热水、扎玛日、沙尔塘、斜歪4个自然村。1982—1986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进行发掘与清理,大部分已被盗掘,1986年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葬均有封堆,分梯形和圆形两种;以夯土或堆以砾石后再复盖夯土,

夯层间铺有沙柳枝条,夯土下方均筑平面为等腰梯形的石墙,边缘砌有土坯或泥球,并在其外侧涂以红色石粉;墓室为砌石,由墓道、中室、左右侧室和后室组成;封土堆前有规模巨大的祭祀坑、木车、木牍、玻璃器皿和金银器具。丝织品上有佛像、飞马及各种不重复图案130余种;部分文物及图案具有较浓郁的中亚风格特点。

大小墓葬共计200余座,其中一座,座落在一座自然山丘之上。墓冢背靠热水大山,面临察汗乌苏何,高出地面约30多米,远望犹如城阙一般雄伟壮观。墓葬墓高11米,东西长55米,南北宽37米,墓堆下还有3层用泥石混合夯成的石砌围墙,高1米、宽3米。墓冢从上而下,每隔1米左右,便有一层排列整齐横穿冢丘的穿木,计有9层之多,一律为粗细一般的柏木。这种封土堆构筑形式和风格,为我国以往考古发掘中所仅见。墓南有陪葬坑和陪葬遗迹。

经考古发掘,出土文物有皮靴,金饰品、木碗、木碟、木鸟兽、陶罐、古藏文木牍、彩桧木片等。尤其出土了一批绚丽多彩的丝绸织品,其丝绸质料良好,图案清晰,色彩鲜明,是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丝绸品种有绵、绫、绢、刺绣等。图案中有珍禽异兽、花草树木、车马人物狩猎、西域人图像、织绵袜等为我国首次发现。

经有关方面专家研究认定,墓主人是唐代早期吐蕃贵族。当时还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这一吐蕃墓葬群的发掘,对研究吐蕃文明史,研究中西文化交流以及藏族族源的探讨均有重要价值,因而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被文化部列为我国1983年六大重要发现之一。近几年的考古发掘又有新的成果,成为全国十大重大考古发现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禅寺导游词

北禅寺位于西宁市北湟水之滨的北山上,俗称“北山寺”。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北禅寺位于西宁市湟水北岸土楼山腰,俗称“北山寺”,又名土楼观,其建筑风格和文化建筑被称为“丝绸之路”南道的一颗明珠。

北山因山崖层叠,远眺似土台楼阁高高矗立,故又名土楼山。“北山烟雨”是“西宁八景”之一。陡峭的山坡上布满人工开凿的洞窟,所以又有“九窟十八洞”之称。北山寺依山崖而建,寺内残存有壁画和藻井,从艺术风格上看,当属晚唐和宋元时代的遗迹。北山寺已经修葺,为道教寺观,有魁星楼、灵宫殿等建筑。位于北山顶峰的宁寿塔是清代所建的5层密檐砖塔,为北山寺的组成部分。

北禅寺是青海境内最早的宗教建筑,初建于北魏明帝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整个建筑背倚北山,基本上是依山腰中的红砂岩天然断层由西向东依次而建,上载危岩,下临深谷,楼阁悬立,结构奇巧,寺院错落有序,蔚为奇观。

北禅寺历史悠久,寺内留存有魏晋时期的藻井图案及佛教艺术壁画,塑立各种佛尊神像。

北禅寺的古迹很多,有圣母殿、吕祖祠等。但最多的是洞,共有“九窟十八洞”,如玉皇洞、无量洞、城障洞、七真洞、黑虎洞等,洞中塑有佛像,洞内曲经通幽,冷风袭身。这些洞由栈桥曲廊连接,虚实相望,独具匠心,是一种罕见的建筑艺术。

北禅寺内有栈道、小桥、游廊连接著名的“九窟十八洞”,远远望去,似一座长廊悬空在半山腰中,颇有山西悬空寺的风格。现在九窟十八洞内还保留着塑像和古代壁画,被誉为“丝稠之路”南线古代文化的一颗明珠。从北禅寺鸟瞰西宁市全景,别有一番情趣。土楼山天然大佛在北禅寺侧旁,这座天然大佛高约百米,由红白岩石相间构成,经过风化,山峰似被大自然“雕塑”成为一尊大佛,故而得名。

青海骆驼泉

骆驼泉为撒拉族的珍贵历史文物。相传在7百多年前的元代,中亚细亚的撒马尔罕地方,居住着一个充满英雄业绩的部落。他们是乌古斯撒鲁尔的一支,首领是阿合莽、尕勒莽两兄弟。他们兄弟俩率领族人出征作战,每次都能取胜;带领部落的人四处作生意,每次也都能发财。因此,部族的人日子一天过得比一天好,阿合莽和尕勒莽两兄弟在众部落中的威望也一天比一天高。撒马尔罕的国王出于忌恨,和王公贵族们设下奸计,要把他们兄弟置于死地。

兄弟二人得到先哲的启示,远走他乡,到东方寻找乐土。于是,阿合莽和尕勒莽便率领族人进行了一次艰难、壮观的民族大迁徙。他们牵上了一匹白骆驼,灌上了一罐清亮亮的故乡水,装上了一袋肥沃的故乡土,还带上了一部《古兰经》。他们涉过了29条恶水,穿过了29片密林,越过了29处大漠,终于行到循化境内黄河岸边的乌土斯山上,这是他们将要翻越的第30座大山了。这时候天慢慢黑了下来,人们忙碌着扎帐房,生火做饭。突然发现驮经的骆驼不见了,大家赶忙点起火把,在山坡上四处寻找。寻到天亮,人们在街子河东边沙坡下,看见了一片绿色的芦苇,芦苇丛中有一池泉水。啊!那不是白骆驼吗?人们欣喜若狂地朝泉水跑去。可是跑到跟前一看,白骆驼已经变成了一尊洁白的石头。他们眺望这一带山水,密林层层的丛山上,紫气氤氲;金灿灿的黄河两岸,川道平坦。人们拿出故乡的水和泉水比,两处泉水一样的清亮,一样的甜醇,他们取出故乡的土和河边的土比,两地的土壤一样重,一样肥沃。人们欢呼雀跃,举起《古兰经》顶礼膜拜。哦,这就是千里寻求的乐土呀!

世代居住这里的藏族朋友,再三挽留勇敢善良的阿合莽和他的族人们留下来。蒙古族牧民兄弟更是胸怀大度,情愿以丰美的水草相让,而自己却赶着牲畜,迁往青海湖边放牧。,阿合莽兄弟率领的撒鲁儿人,便高兴地在这里居住扎根了。从此,他们把这一池永不枯渴的清泉,亲切地叫做“骆驼泉”。

如今在撒拉族青年的婚礼上,仍然可以看到这样的舞蹈,有两个人翻穿皮袄扮演骆驼,另外两人身穿长袍,缠上头巾,扮演尕勒莽和当地的蒙古人。他们边舞边唱,一问一答,追述祖先迁徙的过程和沿途的见闻,以生动的歌舞来纪念祖先为寻找乐土所经过的艰辛历程,赞美撒拉人勇敢不屈的性格以及同蒙古人的深厚友谊。

早春,在黄河岸上露出了笑脸,嫩黄的柳丝在晨曦中摇曳,在密密的芦苇丛中,一池清泉水熠熠闪光。近前一看,池水清澈见底,连那布满池底的水草叶儿也能数得出来;四周干苇丛中,新芦芽儿已窜出水面;水中映出大榆树刚绽露的红色花芽,象是先圣撒落的天花。池中间,在朦胧的晨光中,两块白色的石头显露地水面,一高一低,象是一对驼峰。那骆驼的身体卧在水底,全身被碧绿的水草围绕,在汨汨冒出的水泡中,时隐时显,那头呢?是否伸进了泉眼,把昌莹的水珠不停地由鼻孔喷出!还是在深深地埋头沉思?

突然,一声悠扬的唤礼声,从苍翠的八棵古柏中飘来。寻声望去,只见那高高的尼地罗(清真寺中传布做礼拜的召唤楼)顶上,一位身穿黑长袍,头戴白缠头的满拉,转着方向,高声召唤教民们做礼拜。不用说,那就是闻名遐迩的街子清真大寺了。清真寺有两座高峻的尼那罗楼,全是木质结构。古柏和老榆树的下面,有两座长方形墓庐,埋葬着阿合莽和尕勒莽。中间一座面向西方克而白(麦加圣地)的聚礼堂,单层歇山式屋顶,青筒瓦面,屋脊上饰有宝瓶、宝剑和新月,显得庄重肃穆。望着这富有神奇色彩的骆驼泉和雄伟壮观的阿拉伯建筑,使人们仿佛看到了阿合莽、尕勒莽两兄弟率众艰难跋涉的身影,看到了撒拉族人民的匠心独运。痛心的是,在十年**期间,它没有能逃脱被扫荡的厄运,连那两块让人们幻想离奇的白石头也不知去向......

国家先后拨款30多万元,依照新疆哈什大寺的形制,修复了街子清真大寺。高大的30根方立柱支撑四面,堂顶正中的圆形穹顶上,一轮新月在秋阳下灿灿发光,四角四个穆拉连塔楼上,安装了扩音器。宽敞的殿堂里,装有金色的明珠吊灯和花形壁灯,地板上是青一色的方形礼拜跪毯,一排排一行行的有五六百块。高高的屋檐下一块巨额挂匾,金字书写“真教重光、维护团结”八个大字,是县镇人民所送。

篇2:青海景区导游词

南海殿座落于贵德县城以南2.5公里的梅茨山脚下,它是贵德龙脉文化的发祥地,青海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海殿景区在贵德“古八景”中有“南海溪声”的美誉。上了梅茨山,一来登高望远欣赏一下贵德优美的田园风光,二来亲眼目睹“青田断脉”的遗踪。是道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相依并存的旅游胜地。

这座古老的山上有个神奇的传说:明朝开国之初,宰相刘伯温在全国各地发现了相继移动的九条龙脉。其中,梅茨山上的这条龙脉是最大的。因山呈龙行,相传是龙脉所在。这条山是向下移动的,假如龙首到了黄河边,能饮到黄河水,贵德这块钟灵毓秀之地必出一位“真龙天子”。洪武皇帝朱元璋听到此事后又惊讶又着急。因为他的江山是率领万千将士辛辛苦苦打拼得来,来之不易,他老担心江山易主,所以急派亲信大臣、当朝宰相刘伯温来贵德斩断龙脉。派来的人是浙江青田人,后来就留下了“青田断脉”的典故。一行人在挖龙脉的过程中,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当天开挖的地方一到夜间便会悄悄合拢,如此反复数日,众人无计可施。后经高人指点,在梅茨山的山腰修建了一座观音菩萨殿,供奉了观音菩萨,镇住了龙头,才顺利斩断龙脉。在挖龙脉的过程中,挖出了红色的泥土,还湿漉漉的,当地老百姓认为那是挖断龙脉流出的龙血。大家朝下看,那就是挖断龙脉的垭口,有三层楼房那么深。

从此以后,这座古老的山头就以这个神奇的传说吸引着无数来自五湖四海、三山五岳的游人来此祥考断脉的遗痕,倾听“青田断脉”的神奇传说。

篇3:青海景区导游词

米的湖泊,还有众多的泉水喷涌而出,水量稳定,水质洁净。纵横迂回的溪流,星罗棋布的湖泊沼地把草滩切割成无数大上不等的“沙洲”和“小岛”,因此野兽难以进入。是唯一栖息于高原和主要分布于我国的珍禽黑颈鹤的重要繁殖地。1986年7月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9月由玉树藏族自治州筹建,暂编制7人。它是以鹤类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有可供鹤类栖息繁殖的湿地约45平方公里。

隆宝湿地为青藏高原东部的川西高山峡谷向高原主体过渡地段上的隆宝滩盆地中部的苔草沼泽。四周环山,呈“凹”字形,周围山峰高达5,270米。湿地水源来自许多涌泉和七条溪流。成片的湿草、沼泽围绕着五个水深0.2米至0.3米的明水面,相互渗透构成保护区主体,其周围是些不规则的水坑和松软的草墩。除主河道水深外,蔓延成沼泽滩地的地区,水深一般保持地0.2~0.4米。草墩之间被水隔绝,水坑内鱼、蛙集在,水生生物、浮游生物丰富。湖底有很厚的淤泥层。

本地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干燥寒冷,风大,日照长,辐射强烈。1月份均温-11.1℃极端最低气温-260℃;7月份均温9.3℃,极端最高气温27.0℃,年均气温-0.4℃;≥0℃,积温1027.4℃,年日照时数2300小时,年总辐射量152.8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高达730毫米,集中在6~9月,雨、热同期。植物生长期162天。

隆宝湖是在高原的崇山峻岭中形成的大大小小盆地和湖泊中的一个,地势呈南北走向的峡谷形状,滩地长30公里,宽1.5-4公里,四周被高山环抱,海拔4050-42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保护区之一。这里四季不明显,气候变化剧烈,冬季风大、干燥、气温低,6-8月雨水多而集中,比较湿润,全年日照时间约2300小时。湖滩地土壤肥沃,水草肥美,优势植物有水毛茛、毛茛、西伯利亚蓼等34种。主要植被类型为草甸和淡水沼泽,为水禽鸟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黑颈鹤栖息繁殖的集中地区。每年4月,牧草刚刚返青,黑颈鹤从南方到达这里,生儿育女,避暑渡假,待到牧草枯黄的10月上旬,它们携儿带女飞往南部越冬。

保护区为黑颈鹤的主要栖息繁殖地之一,每年的3月到达,整个繁殖季节里有8~12对(1983年~1986年调查)。已发现鸟类32种,其中水禽近10种。其中种群数量较大的有斑头雁,分布在保护区中部的一块长500米,宽100米的土丘小岛上,有巢穴约2,000余窝。其它种类有赤麻鸭、白眼潜鸭、普通秋沙鸭、绿头鸭、鹊鸭、黑鹳、红脚鹬、凤头琵鹭、普通燕鸥、玉带海雕、秃鹫等,隶属5目6科。

沼泽有丰富的鱼类和节肢动物。周围滩地兽类有雪豹、水懒、藏原羚、狼、喜马拉雅旱獭、黄鼬、香鼬、高原兔、高原鼠兔、黄羊、藏狐、田鼠等12种。另外还有包括4种珍贵的高原蝶类在内的昆虫20种。

植被为蒇嵩草、喜马拉雅嵩草、短蒿草、毛囊苔草、矮金莲花、长管马先蒿、水麦冬、长花野青茅、驴蹄草等为主的高原苔草沼泽和沼泽草甸。还有很多蕨麻。低等植物有包括名贵的冬虫夏草在内的真菌16种

篇4:青海景区导游词精选

玉树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的通天河畔,位置33°09′~33°17′N,96°24′~96°37′E,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青海省玉树县西北部结隆乡境内,距玉树县西北约65公里。海拔4,100~4,200米。通天河支流益曲在此穿过,形成5个大小不等、水深在0.2-0.4

米的湖泊,还有众多的泉水喷涌而出,水量稳定,水质洁净。纵横迂回的溪流,星罗棋布的湖泊沼地把草滩切割成无数大上不等的“沙洲”和“小岛”,因此野兽难以进入。是唯一栖息于高原和主要分布于我国的珍禽黑颈鹤的重要繁殖地。1986年7月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9月由玉树藏族自治州筹建,暂编制7人。它是以鹤类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有可供鹤类栖息繁殖的湿地约45平方公里。

隆宝湿地为青藏高原东部的川西高山峡谷向高原主体过渡地段上的隆宝滩盆地中部的苔草沼泽地。四周环山,呈“凹”字形,周围山峰高达5,270米。湿地水源来自许多涌泉和七条溪流。成片的湿草、沼泽地围绕着五个水深0.2米至0.3米的明水面,相互渗透构成保护区主体,其周围是些不规则的水坑和松软的草墩。除主河道水深外,蔓延成沼泽滩地的地区,水深一般保持地0.2~0.4米。草墩之间被水隔绝,水坑内鱼、蛙集在,水生生物、浮游生物丰富。湖底有很厚的淤泥层。

本地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干燥寒冷,风大,日照长,辐射强烈。1月份均温-11.1℃极端最低气温-260℃;7月份均温9.3℃,极端最高气温27.0℃,年均气温-0.4℃;≥0℃,积温1027.4℃,年日照时数2300小时,年总辐射量152.8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高达730毫米,集中在6~9月,雨、热同期。植物生长期162天。

隆宝湖是在高原的崇山峻岭中形成的大大小小盆地和湖泊中的一个,地势呈南北走向的峡谷形状,滩地长30公里,宽1.5-4公里,四周被高山环抱,海拔4050-42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保护区之一。这里四季不明显,气候变化剧烈,冬季风大、干燥、气温低,6-8月雨水多而集中,比较湿润,全年日照时间约2300小时。湖滩地土壤肥沃,水草肥美,优势植物有水毛茛、毛茛、西伯利亚蓼等34种。主要植被类型为草甸和淡水沼泽,为水禽候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黑颈鹤栖息繁殖的集中地区。每年4月,牧草刚刚返青,黑颈鹤从南方到达这里,生儿育女,避暑渡假,待到牧草枯黄的10月上旬,它们携儿带女飞往南部越冬。

保护区为黑颈鹤的主要栖息繁殖地之一,每年的3月到达,整个繁殖季节里有8~12对(1983年~1986年调查)。已发现鸟类32种,其中水禽近10种。其中种群数量较大的有斑头雁,分布在保护区中部的一块长500米,宽100米的土丘小岛上,有巢穴约2,000余窝。其它种类有赤麻鸭、白眼潜鸭、普通秋沙鸭、绿头鸭、鹊鸭、黑鹳、红脚鹬、凤头琵鹭、普通燕鸥、玉带海雕、秃鹫等,隶属5目6科。

沼泽地有丰富的鱼类和节肢动物。周围滩地兽类有雪豹、水懒、藏原羚、狼、喜马拉雅旱獭、黄鼬、香鼬、高原兔、高原鼠兔、黄羊、藏狐、田鼠等12种。另外还有包括4种珍贵的高原蝶类在内的昆虫20种。

植被为蒇嵩草、喜马拉雅嵩草、短蒿草、毛囊苔草、矮金莲花、长管马先蒿、水麦冬、长花野青茅、驴蹄草等为主的高原苔草沼泽和沼泽草甸。还有很多蕨麻。低等植物有包括名贵的冬虫夏草在内的真菌16种。

茶卡盐湖导游词

茶卡盐池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东部边缘,乌兰县茶卡镇南侧。北依巍峨的完颜通布山,南靠旺秀山,东濒茶塘盆地,是一个富饶而美丽的天然盐湖。茶卡是蒙语,意为“盐海”。茶卡盐湖的湖水面积,水深明显受香节影响,雨季湖水面积可达104平方公里,相当于杭州西湖的十几倍,干季湖水面积明显减少。湖水属卤水型。底部有石盐层,一般厚5米,最厚处达9.68米,湖东南岸有长十几公里的玛亚纳河注入。其它注入盐湖的水流很小,且多为季节性河流。该盐湖为天然结晶盐,晶大质纯,盐味醇香,是理想的食用盐。因其盐晶中含有矿物质,使盐晶呈青黑色,故称“青盐”。初步探明的储量达4亿4千万吨以上。茶卡盐极易开采,人们只消揭开十几厘米的盐盖,就可以从下面捞取天然的结晶盐。

开采过的卤水,几年之后又重新结晶成盐层。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茶卡盐湖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开发最早的一个,盐湖中景观万千,有采盐风光,盐湖日出,盐花奇观等,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茶卡盐开采历史悠久,最早可推到秦汉时期。《西宁府新志》上有过这样的记载:“在县治西,五百余里,青海西南……周围有二百数十里,盐系天成,取之无尽。

蒙古用铁勺捞取,贩玉市口贸易,郡民赖之”。清乾隆二十八年已定有盐律。解放前,马步芳政权在这里设有盐场,每年生产近千吨原盐。解放后,古老的茶卡盐池经过不断的建设和发展,初步实现了采盐机械化,建有茶卡盐厂,已开发出加碘盐,洗涤盐,再生盐、粉干盐等十多个品种,每年生产几十万吨优质原盐,除供应青海各地外,还畅销全国20余个省区及出口日本、尼泊尔、中东等地区,受到人们普遍欢迎。盐湖的形成是由于灾难或地壳运动,青藏高原从前是海洋的一部分,经过长期的地壳运动,这块地面抬起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原,结果海水留在了一些低洼地带形成了许多盐湖和池塘,茶卡盐湖就是其中一个,茶卡湖内的盐几乎无穷无尽,因为雨水会将更多的盐从周围的山上带下。

茶卡盐湖,已有3000多年的开采史。游客在此既可观赏盐湖风光,又可参观机械化采盐作业,这是一个盐的世界,车上、地上、甚至空气里都有盐味,远处有挖盐船在挖盐;近看这些盐,是像水晶状的晶体;尝一尝,味道与食盐略有不同。如果你足够幸运的话,白天可以看到在这些河面上形成的海市蜃楼。这些由阳光经水汽折射形成的奇观,有的是房屋,牛群,甚至如羊群在湖面上游泳。

篇5:青海景区度假旅游的导游词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莲花山坳中,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是藏区黄教六大寺院之一, 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省会西宁市26公里。

塔尔寺是青海省藏传佛教中的第一大寺院,原名塔儿寺,得名于寺中大金瓦殿内纪念宗喀巴的大金塔。

14世纪,藏传佛教开始向东亚和中亚地区传播。与此同时,青海省和整个中国西北地区的佛教中心和黄教圣地塔尔寺在鲁沙尔镇建立。汉族、藏族、回族、土族人在这里或信奉佛教,或信奉伊斯兰教,或皈依儒道,或拜金拜神,彼此包容、和睦。佛说,“众生皆平等”。塔尔寺,就是坐落在这块“众生平等”的宝地上的一朵美丽莲花。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降生地。宗喀巴成名后,有许多有关他灵迹的传说。据说在他诞生后剪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株白旃檀树。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宗喀巴母亲按儿子来信所示,在信徒们帮助下,以这株旃檀树和宗喀巴所寄狮子吼佛像为胎藏,砌石建塔,这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后来,该塔一再改建易名,成为现在大金瓦殿中的大银塔,是全寺的主供神物,汉语塔尔寺即由此塔得名。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禅师仁钦宗哲坚赞于塔旁建一静房,聚僧坐禅。后,再建弥勒佛殿一座,塔尔寺初具规模,取藏名“衮本贤巴林”,意为“十万佛身像弥勒洲寺”。

400多年来,塔尔寺逐步发展成一座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古建筑群,全寺占地600余亩,僧舍房层9300多间,殿堂52座,僧人最多时达3600余人。全寺四山环绕,殿宇宏伟,佛像庄严,梵塔棋布。其中,大金瓦殿和大经堂为全寺主体建筑。大金瓦殿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建筑面积456平方米,上下三层,飞檐四出,各抱形势,歇山式金顶,覆以镏金铜瓦,墙面用琉璃瓦砌成,图案精美,殿内纪念宗喀巴的大银塔,誉为“世界一庄严”,殿堂正门上方悬有清代乾隆皇帝亲题的“梵教法幢”匾额。大经堂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遭火焚后重修,总面积为2750平方米,经堂内长柱18根,短柱90根,皆用特制地毯包裹,地上铺设地毡坐垫,可供3000僧人集体诵经,正西方供有无数佛像、藏文经典,设有0、**以及寺院法台座,柱间满挂各种堆绣的卷轴画。

此外,尚有弥勒殿、九间殿、三世0灵塔殿、释迦殿、依怙殿、小金瓦殿、花寺、居巴扎仓、丁科尔扎仓、曼巴扎仓、如来八塔、过门塔、菩提塔、时轮塔、印经院、大喇让以及各-府邸等。除各种造型精美的佛像、法器、卷轴画,还保存有宋代的哥窑瓷坛、玉雕、明代的龙瓷瓶、清代的龙鱼瓶、竹雕寿星、玉雕观音等珍贵工艺品,藏有历代统治阶级赐赠的各种匾额和汉藏文碑刻。

塔尔寺是藏族文化艺术的宝库。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在三、四世0-的倡导下,塔尔寺首建显宗学院,建立讲经开法制度,系统学习因明、般若、中观、俱舍、戒律等显宗经典。以后又相继建成密宗、时轮、医明学院,形成正规的学经制度,学习生圆次等方面的密宗经典和天文、历算、医学等方面的知识。现存有数以万计的有关佛学、藏族历史、文学、语言方面的文献图书,是研究藏学的珍贵资料。此外,该寺的酥油花、壁画(唐卡)、堆绣。被誉为艺术“三绝”,誉满藏区。

篇6:青海导游词

玉树隆宝自然保护区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的通天河畔,位置 33°09′~33°17′N,96°24′~96°37′E, 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青海省玉树县西北部结隆乡境内,距玉树县西北约65公里。海拔 4,100~4,200米。通天河支流益曲在此穿过,形成5个大小不等、水深在0。2—0。4米的湖泊,还有众多的泉水喷涌而出,水量稳定,水质洁净。纵横迂回的溪流,星罗棋布的湖泊沼地把草滩切割成无数大上不等的“沙洲”和“小岛”,因此野兽难以进入。是栖息于高原和主要分布于我国的珍禽黑颈鹤的重要繁殖地。1986年7月建立自然保护区,1988年9月由玉树藏族自治州筹建,暂编制7人。它是以鹤类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区内有可供鹤类栖息繁殖的湿地约45平方公里。

隆宝湿地为青藏高原东部的川西高山峡谷向高原主体过渡地段上的隆宝滩盆地中部的苔草沼泽地。四周环山,呈“凹”字形,周围山峰高达5,270米。湿地水源来自许多涌泉和七条溪流。成片的湿草、沼泽地围绕着五个水深0。2米至0。3米的明水面,相互渗透构成保护区主体,其周围是些不规则的水坑和松软的草墩。除主河道水深外,蔓延成沼泽滩地的地区,水深一般保持地0。2~0。4米。草墩之间被水隔绝,水坑内鱼、蛙集在,水生生物、浮游生物丰富。湖底有很厚的淤泥层。

本地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干燥寒冷,风大,日照长,辐射强烈。1月份均温—11。1℃极端最低气温—260℃;7月份均温9。3℃,极端气温27。0℃,年均气温—0。4℃;≥0℃,积温1027。4℃,年日照时数2300小时,年总辐射量152。8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高达730毫米,集中在6~9月,雨、热同期。植物生长期162天。

篇7:青海导游词

贵德县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东部,东经100°58'8“—101°47'50”,北纬35°29'45“—36°23'35”,总面积3504平方公里,东西宽63.4公里,南北长90.6公里,处于黄河上游龙羊峡与李家峡之间。县城驻河阴镇,距省会西宁114公里,海南州府恰卜恰158公里。

贵德县境内流入黄河的主要河流有12条,黄河北岸有多龙、浪麻、昨那、多拉、曲卜藏、龙春、尕让、松巴等8条河流;南岸有暖泉河、莫曲沟(西河)、高红崖河(东河)、清水河等4条河流,其中清水河是出境河流,流往同仁县。黄河由西向东横贯境中,长达74.7千米,还有红岸河、莫渠沟河、龙春河、浪麻河等河流分别从南北两侧汇入黄河。

贵德县野生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是海南州周边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野生动物有36科106种,其中兽类7科15种,鸟类25科87种,两栖爬行类4科4种;植物有79科283种,其中乔灌木树种25科121种,草本植物54科162种。重点保护对象有: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雪豹、藏原羚、大天鹅、胡兀鹫、金雕等5种;二级保护动物的有马鹿、马麝、岩羊、石貂、荒漠猫、兔狲、猞猁、蓝马鸡、藏马鸡、血雉、雀鹰、猎隼、红隼、大鵟、兀鹫、长耳鴞、雕鴞、鸢等18种;青海省重点保护动物有沙狐、狼、环颈雉等9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冬虫夏草;省级保护植物有红景天、黄芪、角盘兰等12种。

青海景区导游词

介绍青海景区导游词

景区导游词

青海导游词200字

青海导游词400字

青海导游词300字

青海导游词500字

青海景点导游词

青海导游词2000字

青海导游词1000字

青海景区导游词(共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青海景区导游词,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